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的镜子》一书告诉我们:“关爱,让我们拥有的每一个日子都变得缤纷多彩,每一个历程都变得温暖明亮。”哦,我明白了,生命中最需要的是关爱!
是啊,想想我自己,从小就沐浴在许多人的关爱中。
当我伴着第一声啼哭降临人世后,细心照料我衣食住行,温柔呵护我每时每刻的,是我的妈妈、亲人和周围的邻居。稍大一些后,我进了学校,谆谆教导我一言一行,不断指点我战胜困难的,是我的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伙伴。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也给了我悄无声息的嘱咐:“要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爱每一个人。”我默默地记在心上。
星期天,我到宁波去,看到街道边停着一辆献血车,几个人在等待献血。我问爸爸:“他们为什么要献血呀?”爸爸若有所思地说:“他们是在点燃一支即将熄灭的灯,抢救一朵即将凋谢的花,唤醒一条充满希望的生命。孩子,他们做的是一件最伟大、最有意义的事!”
爸爸,我也要去做!”我斩钉截铁地说。
爸爸听了,没有制止我,而是用赞许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和爸爸排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小朋友,你陪爸爸来献血呀!你不害怕吗?还是站到旁边去吧!”一位医生和蔼地说。
“阿姨,你误会了,我是来献血的!”我捋起袖子,大声说。
“你还是一个小孩子,不能献血!”阿姨摇摇手。
“我身体好,还是班级里的排球运动员呢,抽一点血没问题!再说,你总不能拒绝我的爱心行动吧……”
尽管我据理力争,但医生始终没有同意。
结果爸爸献了血。我虽然没有如愿,却受到了周围人的赞叹:“多好心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他人,真了不起!”……当时,我和爸爸都觉得非常开心。
晚上,爸爸对妈妈说,他本来见血就晕,可是今天献了血,却一点也没有血晕的感觉,大概是女儿的行动给了他力量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43-02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圣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载体,通过多种途径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把握生命,从中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跃动,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一、依托文本,发掘生命之美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文本本身就是一本“生命的教科书”。那些文章,有的揭示宇宙奥秘,有的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有的讴歌世间真情,有的阐发人生哲理,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它们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素材。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这样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让学生发现一个普通父亲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进而感受人间真爱,体味人间真情,感悟人性之美;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在“短衣帮”的冷漠和嘲笑中走向死亡,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勇敢追求和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精神;《细菌的启示》通过有关病毒、寄生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以科学的态度应对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珍珠鸟》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展示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无疑会让世界多一抹温馨的色彩。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体验生命的丰满与心灵的充实,领悟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以人为本,构建生命课堂
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构建生命课堂的关键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创设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在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去感受、思考、探究,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成功,让生命的活水在课堂上自由欢快地流淌。另一方面,语文课堂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心灵,展现生命的活力。
如在欣赏陶渊明的《饮酒》(之五)时,通过诗歌解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摆脱世俗功名、消解自我后,与“车马喧”的“人境”(社会)、与“采菊”的自我、与“南山”(自然)的完美融合。让学生明确,个体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再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听说“诺曼底”号遇难,创造了61人中60人生还的奇迹后,被深深地震撼而毅然写下的作品。在这场海难中,有着惊人的沉着智慧、忠于职守品行的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们安全逃生,以个体生命的死换来大众生命的生。这无疑使我们在敬畏生命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思索,懂得“具有自制力的人是真正的强者”,表现在哈尔威身上就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群体的保护,对自己个体生命的付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犹如沐浴阳光似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深刻认识到,活着是幸福的,生命是美好的。
三、走向实践,书写生命芳华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续,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又构成了生命丰富的内涵。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记载的是学生心灵的声音,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关注生命。笔者曾以“热爱生命”为内容让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寻找身边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寻找那些热爱生命的人,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认识和感悟。学生笔下有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有治病救人的医生,有忠于职守的警察,有身残志坚的大叔……赞美身边许许多多热爱生命的人,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也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写出自己心路经历的喜悦和欢乐,把写作当作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在化解心结、舒缓压力的心灵体验中激起了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培养了“生命至上”的崇高意识。这样,学生用习作传递着对生命的诠释,在写作中开发了生命的潜力!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1.对生命教育的定义的简单阐述。
生命教育的思想,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开始明确提出并倡导践行。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与环境保护提出的。[1]可见,开展生命教育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决定的,也是教育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主动适应。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阐述,我认为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
浙江大学的张云飞这样定义:“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2]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3]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4]
总之,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的主题。[5]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如此看来,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共同的目标。
2.关怀生命:语文教育的基本旨归。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因此,知识教育理应为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而努力。知识的终极价值是生命价值,知识教育理应成为生命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关怀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为自己的基本旨归。[7]
以关怀生命为基本旨归,就是要以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建立起适宜个体生命提升的知识教育体系。[8]教育只有融入个体生命并成为个体生命的有机组成,才可能获得其终极意义。知识教育的意义,只能在生命本身,而不可能在生命之外。当然,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的语文教育也理应以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而努力。
3.实施方法。
(1)激活文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不乏看到讴歌生命的篇章,如:《谈生命》、《那树》、《我与地坛》、《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等,它们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激活这些文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呼唤生命教育》和《老王》这两篇,它们恰恰可以概括为从呼唤珍惜自己的生命到呼唤关爱他人的生命。
《呼唤生命教育》一文,在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的陈述中透露着对个体生命的人道关怀,表明了作者对待生命教育的急切的心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篇章。在讲授《呼唤生命教育》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让学生从理智上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
首先布置学生作预习,让学生或上网搜索或采访身边的此类现象,并调查这些现象给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更加具体和真切地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此类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接着学习正文――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和明确生命教育的定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一点,我激活更多文本作阐述:
因为“生命是尊严的”,“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所以我们能听到李白虽彷徨在歧路,却勇于展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虽困在黄州,却洒脱自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朱自清虽受现实扰乱,心中苦闷,但却能够超然地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因为每个个体生命的宝贵和独特,即有价值,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些充满感情、饱含人生智慧的文字。
在我们目之所及的世界中,不仅仅人有生命,动物、植物乃至大自然的一切也都有生命。《紫藤萝瀑布》包含着对花的生命的歌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风筝》中,“我”践踏了弟弟的风筝梦,成年后那份深深的自责,不正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吗?《邓稼先》一文中,邓稼先向我们展示的不正是生命的奋斗不息吗?这些不都能引领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吗?
这时,看到学生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我,我也备受感动,动情地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对他人我们也应该有关爱情怀,因为生命是平等的。”于是,引起对《老王》的链接学习。
②《老王》与《呼唤生命教育》的共同点:珍视生命,提倡关爱情怀。
《老王》一文中最感动人的一句话莫过于:“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又经历了。在那场运动中,“我”应该是不幸者吧,但对比老王,“我”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这源于“我”对老王真心实意的关怀和牵挂,这份心意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请学生把这些句子找出来,体会作者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他人人生的关爱。通过示范,学生能准确地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接着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王的关爱。“我”作为一个有幸者,为什么会对老王这个不幸者感到“愧怍”呢?从原文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不认为老王对我一家的特殊照顾和给“我”送鸡蛋是应该的,因为“我”付了钱,因为“我”平日照顾他的生意;“我”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好意,“我”后悔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羞辱他。概括而言,那是因为“我”珍视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人格,哪怕是老王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我”用平等观念去看待老王的艰辛生活,“我”认为社会对不幸者只有关爱的义务,而没有嘲笑的理由。老王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硬撑着僵硬的身躯来看“我”,给“我”送来了他不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我”的关爱在老王身上有了传递,关爱使老王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生之为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关爱地球上一切的生命。
通过对文本的激活学习,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感情熏陶,在课后作业――《〈呼唤生命教育〉课后感》中,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且独特的见解。
(2)我手写我心,从作文练笔中加深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生命教育的内容有: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文本学习,可布置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作文。许多作文题也正要求学生作这些感悟:如《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奇迹》、《生命・自然・美》等,都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树立自己的生命观。
(3)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实际上也是属于增加学生体验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题材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由学生表达角色模拟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事件的客观评价。
通过体验他人的生活,学生会主动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节选)》,可安排淘金人、比尔、驯鹿、狼、病狼等角色,通过体会淘金人顽强的生存意识,学生会树立积极面对生命逆境,运用正确方法解决生活难题的人生观。
二、语文教学之于生命教育的有限性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9]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关系密切,这是生命教育研究者们的共识。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者历来也都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但语文教育还有它自身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所以语文教育并不等于生命教育。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主体的状况来看,在各类信息趋向爆炸的今天,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比之过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步伐难免跟不上学生心理的变化。今天的学生,追求平等和自由,他们服从真理,但不盲从压力。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些观念难免还有些稚嫩,有些偏颇,这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仅仅靠语文教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的目标来看,过高估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塑造,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语文教学,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简单明了的生活困难时,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言表。只有与其他学科取长补短,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教给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最后,从个体的生命发展历程来看,语文教学只是学生生命历程一个短暂的环节,而生命教育并非阶段性教育。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境遇也会有所不同,他们的生命观念还会不停变化和完善。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打下一个黄金般的底子,期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喜悦。只有每一个人都对生命有了崇高感和敬畏情怀,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可爱,我们的世界才能走向文明和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2]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4.
[3]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4]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5]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中国德育,2007,(3).
[6]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7]王帅.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及其有限性.教学与管理,2007,(3).
一、运用信息技术找寻作文的源头
对于许多一写作文就犯难的学生,往往是家长或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他们生活和作一个合适的链接。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课堂即生活的奇迹。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环境的限制,组织学生统一观察、实践会很难。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利用信息技术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从而轻松地超越时间、空间限制。让孩子没有走出教室就走进了生活,孩子在此基础上作文,当然会得心应手。
二、运用好信息技术学生作文就能更具体
小学生好作文的标准是内容具体,抒情真实。许多家长以工作忙,不懂教育为由,很少和孩子共同观察和实践。如果我们能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其实我们只要把平时的感人情景拍录下来,存在电脑里就是作文最好的素材,老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素材库。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春花之烂漫,我们就在电脑中播放出花似锦、柳如烟的三月;我们要让学生写出秋叶之静美,我们就在电脑中和学生一起欣赏无边落木潇潇下的壮观。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作文的核心是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告诉我们:“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爱字当头。作文的秘诀之一是‘爱’字功,‘爱’就是爱生命,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看啥都是个乐子。爱心往往表现为细心的观察。写作好的人,他会饶有兴趣地注意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万事万物中看出情趣。”
2012年国庆长假结束,新浪网播发了题为“双节期间交通事故致794人死亡,同比下降46%”的头条新闻。同比下降46%,确实是幸事,但作为新闻的标题,对794个遇难者却显得极为冷漠。(原文开头感性引入,但立意倾向不够鲜明,表现力显得不足;改后通过对时鲜素材进行人文透视,自然引出文题,角度精巧,充满人文关怀。)
生命不是冰冷的数字,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曾是鲜活的。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不仅仅是死伤数字的变化,在车祸的瞬间,一个本来抱负无限、前途无量的生命,一个原本思绪飞扬、才思敏捷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794张面孔就这样与我们永别了。究其主要原因,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罪魁祸首。由于漠视交通规则最终酿成惨剧,不是伤害别人,就是累及自身。接连出现的校车惨剧,使多少无辜的孩子丧命于违规的操作之下;高速路上的贴行,使多少驾车者魂断于自己脚下的油门。车祸让家人悲痛欲绝,甚至导致家庭支离破碎。(原文论证的范围太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因而议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就大打折扣;改后针对交通违规造成的种种伤害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议论的层次清晰而富有立体感。)
芸芸众生,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一”字。一秒钟,如此短暂,其间却能结束一个人一生的长度,使一个生命变得冰凉。或许有人会说:“面对这浩瀚的宇宙,面对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人的一生该是多么渺小啊!”是的,站在奔腾流逝的历史长河边,走在摩肩接踵的大街上,个体生命确实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你”只有一个,“你”不可复制。(原文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唯一性缺乏深入的思考;改后则就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阐释。)有的人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但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命运的主宰。许多时候,生命的长度可以把握在自己手里。
车祸猛于虎。的确,有许多交通事故的遇难者是无辜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受伤者自找横祸。例如,闯红灯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违规现象。也许有人会说,夜深人静时,街上人车稀少,闯一下也没有生命危险。话虽如此,但这种侥幸心理一旦养成了习惯,着急之时,哪怕人车如潮,往往也会萌生闯红灯的念头。这样很可能在抢先一步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生命葬送在别人的车轮下,断送于长期累积的侥幸心理中。(原文中海子的事例与论证的主体范围――“珍惜生命,文明出行”不合,有失偏颇;改后重点就闯红灯的情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显得极具说服力。)
白纸上轻轻写下的“一”,可以随意擦去,但生命不是冰冷的数字,将生命视为游戏,是绝对不可取的。面对脆弱的生命,万万不可莽撞行事。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病痛的折磨、失败的打击和困苦的历练。面对这些,人们往往还可以重新爬起,逆境起飞,但一次鲁莽的出行,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常常在瞬间让人的生命灰飞烟灭,人生的希望也随之化为泡影。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脆弱的生命,如果选择随心所欲,最后也许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人们往往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了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对于病人而言,健康就是幸福;对于逝去的生命而言,活着就是幸福。(原文缺少过渡;改后注意了与后续论证文字之间的衔接,显得更自然。)世人往往步履匆匆,忘却了幸福的朴实与生命的可贵。生命是希望,更是一种责任,向未来献礼,为国家效力,对家庭尽心。有些人清楚生命的起点,但未必明白生命的航向,于是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逐渐迷失,在纷纷扰扰的世事间匆匆忙忙。有时,赢了时间,却输了生命。
也许有人认为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并非易事。其实不然,只需注意一些细节:驱车上路,谨慎驾驶,不开飞车;步行上街,靠右前行,主动避让;横穿马路,注意车辆,不抢一秒。这点点滴滴都是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最好体现。
生命不是冰冷的数字,每个“一”都可以燃成希望的火炬。我们要擎起生命,呵护生命,让生命之火燃得更久,让生命之路铺得更远。(原文结尾的比喻显得有些突兀,不够自然;改后则在“生命不是冰冷的数字”之主题上进行挖掘,使文章整体感变得更完善,更鲜明,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