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起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供电企业 电费回收 管理 电费核算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088-02
1 传统电费回收以及电费核算存在的问题
1.1 用户数量大,增加收费工作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的不断增多,县级的电能使用量不断增多,由于在乡镇,电能的用电体制是一户一表的政策,所以在进行电费回收的时候,需要对每一户的每一个电表进行抄表操作,随着乡镇的用户数量增多,给县级供电企业增大了很多的工作量,并且在抄表、开票、收费的整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电费回收工作量以及工作强度。
1.2 客户对于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
乡镇的传统收费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用户以及企业的不满,用户对于抄表以及自行缴费的模式感到了厌烦,企业由于在收费过程中,受到一些钉子户不缴费用的影响,引起了收费人员的不满,并且随着客户对于用电质量以及服务质量需求的增多,这种传统电费回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1.3 电费核算质量较低
在县级的供电企业中,电费的核算效果很差,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技术较为落后,而且电力企业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很难保证在电费核算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失误。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高素质的核算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级电力企业的电费核算效果。错误的核算手段以及错误的电费核算想法都影响着电费核算的效果,并且在现阶段的县级电力企业中,很多电费核算人员一直沿用着错误的核算模式,检查力度并不高,很多都是走走过场,并不利于电费核算质量的提高。
1.4 电费核算制度并不完善
在县级的电力企业电费核算中,制度并不完善,缺少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意识,并且电力核算制度相当的不健全,特别是在电费账目的管理上,很多依旧沿用原有的记录模式,并没有引进先进的电费核算计算机手段,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县级电力企业电费核算中影响电费核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缺少电费核算监管制度;(2)相关电费核算法制体系并不完善;(3)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 解决电费回收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2.1 实现多元化收费
大力构建智能互动服务平台,引导用户使用差异化支付方式,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缴费需求。城市借助自有营业厅、银行批扣、小区代办点、商场自助缴费、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农村地区借助农行村村通转账电话、邮政便民连锁店、小超市等网点金融机构设备,方便百姓就近缴费。除此之外,掌上电力APP、支付宝、电力E行、金融机构电子银行等缴费业务覆盖面越来越广,成为广大居民用户缴纳电费的首选。还可拓宽缴费渠道,方便客户交费。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缴费需求,该公司积极拓展缴费渠道,方便客户交费。在提供传统营业厅坐收电费的同时,向辖区客户提供了POS机缴费、电费充值卡、网银缴费、电话银行缴费等渠道,并在缴费需求较大的3个供电所配备了24 h自助缴费终端,还积极在农村推广电费社会化代收点。此外,该公司还努力与建行、农行、邮储银行及邮政单位联系,建立了相关电费代收、代扣网点。
2.2 开展计量装置改造,提高电费回收可控率
高压用户计量装置改造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客户现场计量装置改造、营销系统流程设置、推广宣传等多方面内容。为此,国网平邑公司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方面,进行现场勘查,摸清现场情况。在计量装置改造前对高压用户现场进行勘查,核实用户基本信息,包括变压器容量、表计类型、配电线路运行情况等,将核实后的客户信息交营销部计量班及施工人员。另一方面,对用户现场勘查后计量人员需要将原来的卡表拆除,然后将跳闸线圈接到费控智能终端,实现对电能表的跳闸动作,并对客户现场终端进行调试,主要测试终端运行情况、网络通信情况,确保通信正常,实时采集电量信息。这其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做好预购电宣传,消除投诉隐患。首先是签订费控协议。费控实施过程中协议签订很关键,供电企业与每一位客户签订了费控协议,将高压远程费控协议内容告知客户,明确供用电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服务行为,保护用电客户的合法权益,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加与用户沟通交流。利用签订费控协议的机会,与客户面对面交流,介绍高压费控的好处。使用卡表购电时,客户需要携带电卡到供电营业厅购电,而高压费控改造后客户可以通过多种缴费方式缴纳电费,不需要到供电营业厅,解决了客户缴费难问题。
(3)建立应急预案,保障用户权益。高压费控主要依靠系统平台、网络通信对数据指令进行下发和传送,在费控实施过程中受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会出现指令下发通道不畅,停复电控制指令发送失败的问题。国网平邑公司针对异常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例如当复电控制命令下发失败时立即执行保电策略,并安排工作人员到客户现场进行人工复电,恢复送电后再检查通道不畅的原因,彻底解决故障。另外,建立电费风险预警机制,防范电费回收风险。为加强电费回收管理工作,该公司建立了电费风险预警机制。电费回收责任人在催费次日核查当天催费成效,结合核查结果制定下一步催费计划。针对春节电费催收难度较大的问题,该公司提前启动风险预警,提早开展春节期间电费预收及温馨提示活动。对高耗能企业及濒临破产的用电大户及时启动风险预警。采取多次抄表方式,预测客户电费,当客户预交电费不足时及时采取催费措施,客户违约欠费时严格按规则进行停电前的告知,对重要客户欠费停电的同时报送当地经商局备案,采取合法的履约手段强化电费回收。此外,该公司还与电费回收风险大的企业协商签订了《产品抵押合同》。
2.3 转变用电模式,积极推广“购电制”
只有将传统的“先用电、后缴费”的用电模式进行转变,才能有效促进电费回收。该公司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等方式积极在辖区开展了“购电制”的宣传,提高了客户对“电是商品”的认识,同时在新装用电时加强预交电费宣传,使得新装客户预交电费比例不断增加。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推广远程费控业务,与客户协商签订《电费结算补充协议》,让远程费控业务的开展有了法律保障。执行远程费控业务后,辖区客户对“购电制”的认识不断增强。另外,对于主动“防”电费拖欠,对个别生产加工、经商、养殖业绩下滑客户,特别是准备停产歇业回家过年的外商客户,要及时了解掌握其生产动态;对有“前科”的客户,实施“先交费,后用电”的举措,改变电费回收的被动局面,变事后处理为事前控制,防范电费拖欠影响公司年终电费结零。
2.4 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依法回收电费
(1)企业要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对于恶意欠费的客户要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供电企业合法权益。
(2)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社会营造浓厚的“电是商品,用电交费天经地义”的意识。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有理有据的回收电费。要充分发挥警企联合作用,对于“钉子户”要坚持依法依规处理,在社会上形成震慑,切实维护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 朱启明.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管理及电费核算策略[J].电子世界,2013(24):195.
一、企业社会成本的内容
1.税务成本。税务成本是指企业以税金的形式将其创造的利润按一定比例无偿上交给国家的支出,主要包括企业上缴的税收种类,如企业上缴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资源税等应交税金及附加。
2.职工责任成本。职工责任成本是指企业为其内部职工的各项事业所发生的耗费与支出,主要包括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
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主要包括企业为改善生态环境,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护,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为净化社会环境利用三废的支出,如环保贡献奖、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收益、环境治理机会收益、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治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项目。
4.产品质量效益成本。产品质量效益成本是指企业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生产发展效益,技术革新效益等的支出。主要包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做好产前售后服务,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广告费用节约的机会收益、产品售后服务费、退货或返修费用。
5.公益福利成本。公益福利成本是指企业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主要包括企业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参与社会活动情况,提供财力或人力支持和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游乐设施;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失业者、妇女儿童,残疾人)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对灾区进行的捐献和赞助等的支出。公益福利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对公益事业、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以必要的捐赠和帮助,为社会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所在社区做出应有贡献。如社会福利事业贡献奖、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社区服务费、降低原材料、产成品和成品消耗量、节约工业、运输设备修理费用、防止农、畜产品的产量下降、减低居民发病率、提高林业生产率、节约住房、公用事业和居民的费用成本。
二、企业社会成本计量特点
1.企业社会成本计量具有复杂性。研究企业社会成本计量首先明确什么称为企业社会成本;企业社会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企业社会成本进行计量;采用何种方式对外提供企业社会成本的信息。而且企业社会成本问题与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社会因素有关,要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医生、律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家和会计师一起来进行研究。
2.企业社会成本计量不能单纯以实际支出为前提。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有些是在生产经营中实现的,却没有实际支付行为,而有些则混合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当中,所以某些外部经济很难直接计量,有的项目不能按照实际支出的金额计算。
3.企业社会成本不能仅限于货币单位计量。企业社会成本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可用货币计量外,还可用实物指标或指数及文字来说明反映企业的各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4.企业社会成本计量具有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社会成本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所以只能做到相对准确,而不是绝对准确,但这并不排除其对决策的有用性。
三、企业社会成本的核算
1.确定核算的基础数据。以国家各级相关部门公布的相应数据作为核算的基础数据,包括反映相应项目的数据,反映的社会状况。这是计量企业社会成本的基础,在企业社会成本会计中属于原始数据的取得和整理阶段。
2.计算企业引起的显性效益。显性效益,是指企业行为给外部造成的具有可视性或可测性的实物型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隐性效益,即目前尚不可能完全确认,具有较低或很低可视性或可测性的效益。显性效益是目前能够计量且必须计量的社会成本,隐性效益是否纳入社会成本的计量则取决于人们对其认识程度,如果确认程度低的可不予计量,如果确认程度高的则可估算计量。
3.效益的货币化。它将实物表示的效益量值以货币量表示,计算综合的社会成本价值。这个转化过程是社会成本核算中的比较复杂的部分,涉及到实物型效益的分类和各类实物型效益的计算价格。任何一项对社会造成的效益都是多方面的,有对社会造成的直接效益,也有对社会造成的间接效益。从计算原理上看,对与现时利益相联系的直接实物型效益量,可采用市场价格来计算成本;对与现时利益相联系的间接实物型效益量,可采用影子价格或替代价格来计算成本,同时可选用各种计量价格相对应的计量方法。
4.加总和处理。它对各种效益分量进行总计,确认效益的制造者和各自应承担的份额。企业社会成本会计进行归集和分配,应由企业上缴部分被汇总后,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存专用。资金入库后,大部分资金由国家相关财政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专项账户作为专项资金,通过法定程序由财政按时、足额划拨给社会机构专门用于社会支出。而企业已经支出的企业社会成本部分,经过相应核算和上级管理单位确认后,可以在应上缴部分中扣除。
摘要新世纪以来,农村财务会计核算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它要以《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执行的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良好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农村财务人员培训体系;重视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执行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财务环境,积极探索有效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主动化解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财务 会计核算 新时期
在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财务会计核算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它不仅要以《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执行的根本依据,而且要从会计工作的实物款项、原始凭证、财务收支、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及其他的各种经济活动等方面着手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在各个村集体中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定期对以上的六个方面进行监控,对农村财务的公开情况、农民的负担情况以及各种相关的经济活动做好监督工作。
农村财务制度的实施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侧重点,应该加强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村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农村财务制度顺利执行是提高村农村财务管理的必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推进:(1)公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村委会相关内部机制的透明度,提高农民群众对村委会的信任度,从而进一步缓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要确保农民群众清楚村委会内部所实行的相关财务制度,使得农民群众能按参照标准对村委会进行监督;(2)上级政府进行定期的审计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大上级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这是农村财务制度执行的有力保障;(3)提高农民群众的监督意识。村民有权了解村内的财务资金运行情况,经理财小组村民代表对村委会进行定期检查。
二、建立良好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监督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核算体系。现如今会计两大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监督的功效,才会完整的实施。及时、准确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而且在有力的监督下才能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以应该从村级实际情况着手,建立起有针对性、系统的核算体系,才能确保核算具备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健全农村财务人员培训体系。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由于农村的各种因素和特殊的环境,人们往往对监督体系的建设不太理解,而且农村财务的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所以要想建立好监督体系的难度就比较大。因此必须要做好财务人员相关的培训、宣传工作。其以,要培训好村委会计人员和负责人的相关业务知识,尤其是加强农村负责人的相关监督意识;实际上,农村的负责人是整个监督体系中的第一线人员,所以其监督作用得大小直接关系到最终效果。
四、重视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执行。为确保监督检查质量,监督检查组在开展每一项监督检查活动时都应坚持抓好五个环节:制订监督检查方案,明确监督检查对象、内容和项目;及时发出监督检查通知,使被监督检查单位明确被监督检查项目,及早做好准备;做好详细的调查记录,为监督检查报告和结论提供充分、有力的依据;拟定监督检查报告,提出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跟踪监督检查决定的落实并建立监督检查档案。在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程序的同时,要针对以往财务检查及监督检查初期查出的问题少改或难改的情况,加大整改力度,实行专项督办,使查出的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干部与农民群众共同的目标任务,提高农村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合作,关键是要增大村级财务的透明度来缓和农村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冲突。应该加强农村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通过严格选拔的理财小组成员来直接负责财务公开的具体事项。农村理财小组的主要任务是:(1)对村内重大经济事物进行事前监督。(2)设定好固定的财务公布栏。(3)要清晰、易懂地及时公布财务信息。
村集体作为经济组织受《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约束,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村财产管理权和所有权属于全体村民及村民委托的法定代表者,村集体不是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不具有国家政权的性质,因此一般只设村出纳和会计,不设独立的会计机构,农村内部的会计监督由村会计人员实施。
第二,村集体特有的“村民自治”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群众监督的重要地位。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发展基层民主、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委会有依法办理本村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义务,有条件的村可以设置村民会议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委员会”对村干部和村财务实行监督权。审计监督委员会行使村民会议赋予的权力,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按照国家制度和法律规定,农经、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有权代表国家对农村集体财务实施国家监督。
由此可见,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的监督主体所进行的监督是相辅相成的,相关政府部门实施的国家监督是对农村村集体内部实行严格的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保证,而群众监督具有一般内部监督无法比拟的优势,是脱离会计主体的第三者的监督。
农村会计监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记账、报账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的生产经营过程、经营成果、开发资源、兴办企事业、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开发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连续的、系统的、综合的反映和控制的一种经济监督。会计监督是农村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济行为,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确保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正确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减轻农民负担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层次多,经济关系复杂,从而也决定了农村会计监督具有监督范围广、监督难度大的特点,由此要特别予以重视。农村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监督、会计制度监督、会计机构监督和会计人员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发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发电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本文从发电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着手浅析以下几个问题。
一、发电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判断标准不明确,资产减值计量准确性不高。新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定义上取消了价值判断标准,只给出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以及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劳动资料,其强调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来确认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市场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给企业判断固定资产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的同时也使会计人员判断准确的性不高,特别容易造成“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混淆。资产减值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予以确认减值。然而,新准则没有给出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标准,只给了可回金额的说法,可收回金额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使资产减值确认缺乏权威性。(2)固定资产核算不够细致精确,账实不符现象普遍。账实相符是确保企业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按规定,发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账,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企业的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由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核对。但是,大部分发电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缺少实物卡片账,长期不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另一方面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3)固定资产预算流于形式,购置与处置随意性较大。部分企业存在固定资产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现象,企业对购置、调入、捐赠形成的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对报废、处置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调账,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减变化及各时期的财务状况,使得财务人员、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的资产情况把握不全面,进而导致管理不到位,固定预算流于形式。
二、解决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完善企业固定资产减值规范。固定资产减值的准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定资产规范定位的准确性。企业应在现有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基础上,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指导性标准,全面、完整地定义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各个概念,并在指南部分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确定等方面给出详尽的描述,以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的估计和判断的范围,会计人员通过指导性标准进行减值准备判断的参考,以避免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可利用的工具。(2)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会计人员的主观评估认定,其数值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因此,企业在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加强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准确性与科学性。(3)准确界定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我国会计准则一直用年限和价值作为划分固定资产的判定条件。凡不同时具备这两条件的物品,列入低值易耗品进行账务处理。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取消了量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导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因此会计人员要重点区分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避免将用于商品生产、劳务提供或经营管理方面的低值易耗品列入固定资产核算,或将本该列入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列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由于企业低值易耗品数量多,形成账外资产现象也较多,其既不利于企业实物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也必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正确区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十分重要。(4)注重固定资产的及时清查。发电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及时发现固定资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固定资产盘点不仅是简单的账实核对,而是对固定资产的逐项检查,通过盘点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状况,将盘点结果作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使定期对固定资产盘查成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必要手段。(5)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使各部门的责权在制度上明确,在形式上分开,在执行中相互制约,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审批、使用和管理等权限交由不同的部门办理,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避免某一部门利用权力代办全部工作。企业的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遵守,并与企业的考核机制相结合,切实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财务部门应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相互协作,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内部转移和维护修理等管理制度,并监督有关部门认真执行。(6)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我国信息化经济的发展,为发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系统设计固定资产的自动计提折旧,提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效率,提高盘点的工作效率,最终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可以对固定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的掌握,有效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管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损耗,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关键词:污水处理企业 环境会计 体系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污水企业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角色。在新时代,污水处理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为最终目的,建立良好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污水处理企业在自身的环境会计体系建设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并且整体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忽视对环境会计工作。
二、建设会计核算体系意义
现代社会形势下,污水处理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强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处于转型当中,经济发展需要与环境同步,只有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对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会计工作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的新要求下,将环境会计工作与可持续发进行结合,是现代社会的新要求。要保证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必须要提高企业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社会与经济两方面提高效益。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做好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才能有效的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提高对社会资源的维护能力。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发展迅速,环境会计工作在自然环境得到严重破坏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会计工作而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恶化问题。人类对于社会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都逐渐的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问题。在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必须要加强对环境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保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对于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分析
环境会计工作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具有一定的边缘性。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要利用会计的方式与思想,对环境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将各方面的因素纳入到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当中。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中,要从社会利益的角度上,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并且将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计算,对企业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处理。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且与会计的相关规定相结合,正确的处理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对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企业的生产在社会各界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对环境资产进行确认,并且对生产中带来的资产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对于环境效益的评估时,要保证环境效益具有现实性,并且采用可靠的计量方式进行计算,将多个专业的知识与财会工作相结合。
四、落实污水处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措施
1、完善指导工作
落实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以完善的指导方针为基础,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国家财政部门的联系,提高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水平,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环境情况的指导方针,为企业进行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并且,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指导,才能有效的对环境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完善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
2、加强环境会计工作的落实
环境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如果过于考虑对成本的节约,忽视环境会计工作,就会降低环境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难以落实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要在保证自身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会计工作的投入,提高环境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发挥环境会计工作真正的效果。环境会计核算工作要在相应机构的监督下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时性。
3、完善环境会计工作的法律制度建设
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国家都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经济发展中,只有重视生态环境因素,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带来的恶果,从而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环境会计工作的执行依据。在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才能真正的满足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
五、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会计学属于新兴学科,开展环境会计工作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采用会计的思想与方法,对环境问题的各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切实的了解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从环境资源中获得的实际效益。污水处理企业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发展可以为城市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持续性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保证。
参考文献:
[1]殷爱贞,胡婧.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及应用思考[J].财会通讯,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