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核算智能化

财务核算智能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核算智能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核算智能化

财务核算智能化范文第1篇

2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活跃市场、提供民生服务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增长、民生改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增加国家税收、财政收入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为10140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0%以上,随着各地方政府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大众创业政策,小微企业数量剧增。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的特点,其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经营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工具及财务目标存在较多问题,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

3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3.1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除少数微型企业经营活动不连续外,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一般采用财务外包和独立设置财务机构2种模式。

财务外包是通过记账公司完成财务服务。这类小微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一般不设立专门财务机构,除货币资金管理放在企业内部外,其他业务如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外包给记账公司或者兼职会计。该模式的优势是企业能以较小的费用成本完成基础财务核算任务,特别是税务申报工作。同时,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缺点,因记账公司只提供核算和填报税务平台等规范性流程服务,财务决策、战略分析、业务指导等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服务欠缺,数据挖掘和决策建议等服务水平较低,对小微企业的价值创造与持续发展不能提供支持,加上财务数据存放于第三方,不便于小微企业及时查阅,财务仅仅解决外部需求,很难对内创造价值,财务服务与业务决策基本脱节,管理会计无法发挥作用。

设立独立机构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适用于已经发展较成熟的小微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活动,已经度过高风险期,并有继续扩大规模、向管理要效益的需求。此时,企业会健全管理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业财融合,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3.2会计电算化普及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类个性化的财务软件、平台被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在小微企业基本普及。小微企业中设置会计机构、配备财务人员的企业普遍实现了电算化,主要选择了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模块。除了制单、审核、对账等需要手工操作外,核算工作都实现了自动化,少数企业也使用Excel配合手工账方式完成财务核算,极大地减少了记账、算账、查账、报账的工作量。财务外包的企业也由记账公司根据不同的客户分别设置账套,实现信息化核算。但是,这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对大数据、智能化工具应用较少,数据分析挖掘不足。

3.3财务活动单一,财务目标短期化

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比较单一,一般依附于价值链的大中型核心企业而存在,或者满足于终端消费市场,因此,在财务管理活动上主要以财务核算、营运资金管理为主,很少涉及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股权设计、融资上市、利润分配等问题。由于小微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持续经营需求、解决生存问题,与企业目标对应的财务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规避短期风险,保证财务资料规范、合法报税、满足融资需要等。由于缺乏对企业价值的关注,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考虑不足,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增加了企业风险。

4小微企业智能化财务转型的策略

4.1加强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是财务智能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将业务和财务相互结合,使得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或第三方记账单位对企业的业务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使业务人员及时掌握财务数据,科学准确地指导业务。基于以上目标,在业财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建立业财融合机制,小微企业行政部门大多集中办公,信息传递方便快捷,这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条件。为保证信息传递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也避免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沟通日趋不畅,要建立业财融合的有效机制。例如,企业经理定期召开经营决策会议,召集业财部门共同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制度,保证时效性和通知到人。第二,借助移动办公手段,广泛运用智能化办公程序,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数据上传、查阅、分析、审批等工作,提高业财融合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实施必要的绩效管理。通常,企业建立了成熟的业务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但是对财务人员的绩效指标不明确,为提高财务人员对业务支撑的积极性,应将财务人员的绩效与业务挂钩,实现业财利益一体化。

4.2搭建智能化财务与业务系统架构

首先,财务智能化必须依赖于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据需要;其次,通过系统数据采集、人工数据维护、外部数据支撑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有机融合,形成企业大数据,原始的、分散的、海量的数据成为企业智能化财务分析的数据基础;再次,运用数据关联技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分析方法理论、云计算、商业智能等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运用智能专家系统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建议,提供可视化的图表及决策结论。

4.3合理选择智能化财务软件

财务智能化的转型,必然需要智能财务软件的支持,当前可选的高端智能化财务软件价格昂贵,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小微企业很难负担。小微企业对智能财务软件的选择可以参考2种模式。第一,租用在线智能软件平台。可以选择面向小微企业的云财务平台,适用于企业设有独立财务部门且配有专业财务人员的企业,例如,好会计—智能云财务,其可以帮助财务人员管理财务内容,智能提升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实现发票、单据一键生成凭证,自动匹配会计准则,自动识别会计科目。在税务工作中,能够实现自动生成税表,并具有直连税务局、一键报税功能,税务监控指标能够自动检查财税风险,最大限度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第二,通过专业记账公司,例如,慧林记账公司拥有慧算账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小微企业提供记账服务同时,兼顾智能财税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诊断和数据支持,解决了小微企业缺少智能化硬件设施、没有存储大量数据的服务器及足够多的数据信息问题,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大中型企业能够享有的数据服务。互联网和云计算共享服务器虚拟架构,清除了财务智能化的障碍,业务、财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都在云财务上实现。

4.4提升财务人员的智能化水平

在实施智能化财务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将财务人员从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从事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工作。但是并不代表智能财务完全替代人工,并且智能化财务下的流程设计、系统维护、审核验证、政策解读、沟通表达还是需要人工完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智能化思维和理念,能够熟练地掌握智能化工具的使用,熟练地运用互联网、云财务、数据库等技术。为此,企业要树立勇于创新的思维,企业管理者要鼓励新管理工具的使用和实践,使人人敢于创新实践,主动运用新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青年财务人员更要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既要“以老带新”,也要“以青促老”,避免企业太过死板、理念陈旧、不愿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微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培训,加快实现办公“无纸化”,费用报销“在线化”,在选用云财务平台的过程中,由平台方进行专门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IT人员与财务人员对接,既提升财务人员的智能化水平,又能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升企业整体智能化水平。

5小微企业智能化财务转型的实施流程

在确定了财务转型的目标,选择了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明确了实现途径及智能财务软件的功能之后,就要实施财务转型。为此,本文结合小微企业是否独立设置财务部门两类情况,梳理出智能化财务转型的流程,供小微企业参考借鉴。

第一,对于没有设立独立财务部门的企业来说,需要在企业之外的第三方记账机构内实现智能化转型。首先,由记账公司与小微企业签订委托合同,保证小微企业的数据、账号安全,同时,方便小微企业共享记账公司的大数据。其次,小微企业业务部门通过云平台将财务数据分类上传到数据库,双方在平台内实现对接,完成从远程提取发票信息、票据沟通、业务凭证、纳税申报直到归档的全面会计核算流程。实施过程中,小微企业业务部门可以利用客户端APP或者图像识别系统自动扫描发票等票据信息,系统完成校验真伪,将财务信息和业务数据实时传递给记账公司,记账公司实现实时记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票据的传递成本、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业财数据同步传递,实现了业财融合。同时,财务数据、财务报表无须等到月末才能查看,而是随时可以查阅。最后,双方共同读取数据,小微企业可以随时查看并管理数据,记账公司运用大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化财税服务,将结果通过客户端供小微企业实时查看,保证数据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给企业。企业业务部门随时能够以可视化的图标形态看到当期数据与往期数据的对比情况,便于纵向比较。同时,可以看到企业在同类型企业中的位次,便于横向对比,还可以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测评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纳税风险等,尽早地规避风险。

第二,对独立设置财务部门、配备财务人员的小微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类企业一般为生产型企业或者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成长型企业。这类企业大多可以运用在线云财务平台或者少数选择自建智能财务平台,这里主要介绍在线云财务平台模式。首先,发生业务时业务部门运用图像识别系统上传电子票据或者以扫描二维码读取数据的形式上传信息,智能票据分析系统自动识别对比验证,并对发票、银行单据、费用票据进行信息整合,分类存储到各个模块,并保存路径,上传到云财务系统,传输到财务系统中,生成不同的标记,便于查找。对系统不识别的票据,将会做提示预警,转入人工修改审批。其次,业务信息转入云财务平台后,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凭借记账流程经验,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摘要。云财务与互联网对接,随时调整会计工作流程,保证会计数据实时符合最新要求,智能校验系统还可以自动对账,对比对有误的信息进行预警,转人工处理。最后,小微企业税务服务是重点,云财务实现了增值税进销项发票自动比对,具有一键报税、审核税表、缴纳税款的功能。

财务核算智能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叫号系统;高校;会计核算;业绩;激励

智能叫号系统,就是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来代替传统排队方式的系统,它在服务行业使用广泛。高校办学的宗旨是服务于社会,财务部门作为高校办学的辅助力量,也是高校理财的服务部门,其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作为全校服务的窗口,如何保持报销合理有序地进行,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一项课题。因此,在高校会计核算中引进智能叫号系统的使用,从更高层次上提高会计核算基础水平,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确保高校财务高效、有序地运转。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智能叫号系统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以及在智能叫号系统背景下,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业绩考核激励机制。

一、高校会计核算中引进智能叫号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使财务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给高校会计核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前提下,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业务量和难度,使高校业务量在资金核算量与内容上较以往都增加了许多。针对会计业务量的成倍增加,部分高校采取的做法是:会计核算人员轮流为学院进行财务报销;设立二级财务分级管理;教学与科研分开核算。但依旧未能解决无序报销的问题,因此,引进智能叫号系统让先到者先服务,后到者后服务,使报销井然有序是高校财务管理者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一)引进智能叫号系统是高校财务报销的需求

高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师生人数剧增。面对服务人数的增加,高校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人员人数虽有所增加,但远比不上服务人数的增长。核算人员与服务数量的不匹配,以及报账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报账人员报销困难,时常出现排队无序、插队、发生纠纷等情况,造成报账拥挤、嘈杂的现象。那么该如何维持好报账秩序,使前来报账的师生能有一个有序的报账环境是每一位到财务部门报账的师生所期待的。而智能叫号系统恰好改变了传统排队方式,解决了师生排队困难、排队拥挤等问题,确保财务报销有序进行,开创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新局面。有序、良好的报账环境,不仅给报账人员心理上有舒适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部门作为对外服务的良好窗口。

(二)智能叫号系统的使用有利于核算质量的提高

高校财务收支基本由会计核算人员完成,核算人员审核票据的质量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某高校共有3位会计核算人员,每位核算人员的年资金核算量近2个亿。显而易见,会计核算人员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量。但工作环境的嘈乱不堪不仅影响了报账人员的情绪,也使会计核算人员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下处于更加紧张的状态;不仅影响了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智能叫号系统的使用让排队井然有序,方便师生计划报账。并且缓解了师生报销时间跨度上的一致性,分流报账人数,从而减少核算人员的心理压力,改善服务态度,优化会计信息质量。

(三)信息网络化的普及有利于智能叫号系统的广泛使用

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是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化越来越广泛地涉入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为高校会计核算引进智能叫号系统的使用提供了方便。而且智能叫号系统的使用不仅使报销人员较为详细地了解了财务部门报账情况,而且节约了报账人的办事时间。

(四)有利于会计核算人员业务量的考核

智能叫号系统的功能多样化,可以与每个核算人员的电脑联网,核算人员按号的次数以及每笔报销业务的计算均可通过智能叫号系统软件进行统计。按号次数与报销业务笔数两者结合能较为公平、合理地考核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量,避免了单纯以业务笔数考核人员业绩的弊病。

二、高校会计核算中使用智能叫号系统的基础

(一)财务机构规模设置

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报账师生人数不多,业务核算量少,因而财务机构设置相对简单。而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不仅师生人数多,而且资金流动量大,业务核算量繁重,在财务机构设置方面规模也大、科室多。在所有科室人员配备中,会计核算人员配备居多。如一所省属高校的财务部门共有35人,科室设置有综合预算管理科、会计核算科、收费管理科等,其中会计核算人员的配备就达到十几个。因此,办学规模和会计核算人员,尤其是业务核算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智能叫号系统的叫号随机性能较为公平地分配和处理业务量,增加会计核算人员业绩考核的合理性。

(二)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实行“统一核算,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责、权、利相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虽然有利于学校调动资金,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核算人员的集中核算业务量。高校的这种管理体制适合智能叫号系统在会计核算中的使用,有利于统一考核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量。

(三)业务类别稳定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业务主要是收和支两大方面的核算,“收”主要是财政拨款、学生收费、科研经费等;“支”主要是教学业务费、行政部门公杂费、科研经费支出(部分高校包括基建支出)等。高校财务支出虽然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但经费收支项目明确,会计核算的业务类别较为稳定。这为智能叫号系统的业务设定和量化会计核算人员的业绩提供了便利。

(四)电算化的普及

会计电算化把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科学与会计理论和方法融为一体,使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广泛使用,使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智能叫号系统这种现代化、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使会计电算化与智能叫号系统兼容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为财务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开创了高校财务核算的新局面。

三、高校会计核算中智能叫号系统的应用

智能叫号系统主要由取票机、呼叫器、显示屏及播音、网络联结这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智能叫号系统在高校财务核算中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师生对财务报账的要求,展现了智能化管理在高校财务核算中的应用水平。并且在此背景下计算核算人员的业务量,为考核会计核算人员业绩提供参考依据。

(一)使用智能叫号系统的财务报销基本流程

在使用智能叫号系统时,由于每所高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视具体情况设置报销业务范围。一般情况下,报销业务可分为借款、教学报销、科研报销、学生奖助金、科研结题等。基于报销业务的不同,使用呼叫器设置核算岗位业务范围时,重点考虑核算岗位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设定。报账人员根据报销业务内容,在取号系统中索取业务号码等候呼叫。核算人员通过呼叫器按号后,等候报账人员进入报销程序。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若某些特殊业务需指定核算人员处理时,可以通过呼叫器的设置设定核算人员业务范围。当核算人员按号时,可以优先处理设定的业务。如借款业务手续简便,通过呼叫器设定后每位核算人员均可优先办理借款业务。

(二)智能叫号系统背景下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量统计

高校会计核算业务按经济业务内容不同分旅费、领款、购置材料等。报账人员根据报销规范化的要求,填写格式统一的封面,规范粘贴。规范化的报账不仅使会计档案规范化,而且会计核算人员接入整理规范的票据,可以减少审核时间。并且所接票据经核对无误后,按会计科目的要求合理归类,为正确计算业务量提供基础。

1.会计核算人员呼叫办理次数

计算智能叫号系统的呼叫次数是为了激励会计核算人员按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出现工作懈怠的消极因素。利用智能叫号系统能自动统计按号次数和当日报账人数,计算每月系统所有按号次数与人数相比的平均数,然后将会计核算人员的每月按号次数与平均数对比,超过部分折算为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量。折算业务量为:B=Ci- W/N

(B:折算的业务量;Ci:核算人员按号次数;W:智能叫号系统的取号次数;N:会计核算人数)

2.确定报销业务系数

各高校由于工作重点存在差异,工作效果不易量化,要确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是不现实的。因此,结合本校的实际经验确定报销业务系数,合理统计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核算量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报销业务系数可以根据难易程度确定。如报销差旅费业务的计算,既要统计车辆票价,也要核对政府定点饭店的住宿标准,还要按职务、天数计算补贴等,因其计算繁杂,故业务系数设定较高。如本表报销业务系数的设定:

3.会计核算人员业务量

会计核算业务不同,审核时间也不尽相同。若单纯以账务处理系统中核算人员录入凭证的数量作为业务笔数,实际上有失公平。这样极易造成会计核算人员的投机行为,增加复核业务量,也使核算人员产生不平衡心理,降低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业务量以账务处理系统中核算人员录入的会计科目数量为基础,按报销业务系数的不同计算业务量。基本公式如下:

(Pi: 每项指标的系数;Ki:会计科目数量;)

(2)B=Ci-W/N

那么每位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量即为(3)=(1)+(2)

四、智能叫号系统背景下会计核算人员的激励机制

使用智能叫号系统后,为了保持核算工作的有效性,避免类似核算时间延长,效率低下及产生工作惰性等问题的出现。对会计核算人员制定激励机制,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会计核算人员提高竞争意识,激发和调动核算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效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促进财务部门服务层次的整体提高。

(一)智能叫号系统背景下会计核算人员的激励原则

1.质量为主,兼顾效率

会计核算资料是否正确,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与统筹使用资金、利用会计信息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使用智能叫号系统时,应注意不能单纯为了多按号以及提高核算速度,而忽视了核算质量。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在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下,减少会计核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财务核算智能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网公司; ERP;财务管理系统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前沿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物力、人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的集成一体化。电网作为国家基础性行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并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亦是我国央企中重要的一员。为响应国家政策,促进自身发展,我国电网公司势必要在央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SG―ERP,其实质是SG186工程在内容、内涵上的进一步延伸,其目的在于促进公司信息化发展,实现人财物集约化、人财物支撑上层应用系统,促进规划、建设、运行、生产(检修)、营销五大业务的融合。

自ERP系统上线运行以来,财务管理模式逐步转为管理型,公司财务人员不再局限于繁琐的手工劳动,倾向于参与管理工作。但是,在ERP系统的深入构建过程中,电网公司也面临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级别差异的存在,电网公司与各省级电网公司存在一定的差别,在ERP系统实用化方面可借鉴经验有限。本文在国家电网ERP系统全覆盖的背景下,对电网公司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实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并针对该公司ERP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推进该公司ERP系统构建进程,对于落实国资委全面推行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理论研究上来说,国内关于ERP系统的代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夏铮,简朴(2010)分析了ERP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而探讨ERP系统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业务流程,并促使企业管理模式转向事前计划、事中控制。赵世友(2010)研究电网公司ERP设计选型中的信息化标准化问题,通过分析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现存缺陷,提出解决建议。付方芳(2012)从电网公司实际运营出发,认为ERP系统在数据反馈、业务信息集成和精细化项目成本方面改善了电网公司财务管理状况,同时指出,现有条件下,电网公司存在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和人员素质难以达到要求的问题,从而导致ERP系统运行效果不佳。曹磊、祖蓓(2012),分析了电网公司物资管理的特点以及现行物资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ERP系统对物资管理的影响,以及实施ERP系统后物资管理的新特点,探索物资管理模块的财务管理问题。张雪梅(2013)从集成性、共享性、实时性三个方面讨论了ERP系统的重要性,进而从ERP系统实施过程角度出发,阐述了ERP财务管理模块的三个层面,认为ERP财务管理模块的实施策略应是依靠区域集中的方式,按照各单位的主要业务类型划分。杨晓敏(2013)阐述了实施ERP系统的预期管理目标,分别从财务管理意识、财务人员配置、业务流程重构、集中核算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等五个方面探讨电网公司在ERP环境下进行集成化财务管理的难处所在。

国内有关ERP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渐增加,也多应用于实践,但学者较少关注供电行业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理论研究没能细化至电网公司,考虑到电网公司资金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等的特殊性,现有研究对电网公司ERP系统的实用性改进贡献有限。

三、ERP财务管理集约化系统的结构现状

ERP理论与系统是从MRPII发展而来的,它不仅继承了MRPII关于制造、供销及财务的基本思想,还扩展了管理模块。ERP的管理范围涵盖企业的整个供需过程,是对电网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是多种管理思想融合的产物,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力。ERP的结构原理如图所示:

图 ERP的结构原理

由图可知,ERP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子系统:生产预测、经营计划、能力需求计划、采购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销售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对于电网企业而言,管理过程中清晰明确的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财务管理,企业能够合理筹集、配置资金,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监督企业运转,寻求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地利用产能。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系统为企业达成这一愿景提供了有力工具。ERP系统的主要内容是计划和控制,其中计划和控制的主体包括两大部分――生产活动,成本和资金。因此,清晰明确的财务管理对于ERP系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了财务管理,整个ERP方案将无法实施。ERP财务管理系统不同于一般财务软件,作为ERP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供应链、生产制造部分有对应的接口,因此它能够将生产、采购、出货等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自动传递至财务模块,并生成相关的财务作业,换言之,ERP财务系统能够与其他子系统有效集成。财务管理子系统包含多个模块,主要涉及总账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等。从ERP财务管理子系统的运行模式来看,它基于ERP管理控制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对财务管理控制做出评价。整个ERP系统中,ERP财务管理系统上承决策层,下接操作层,其是否能与其他子系统保持一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以及其功能是否强大直接关系到ERP系统的整体性能。

四、电网ERP财务管理集约化系统的模式构建

1.财务核算模式集约化

启用ERP财务管理系统后,蒙东电力公司在财务核算上采取集中财务核算模式。通过ERP财务管理系统为平台,电网公司对于经营分析和成本及收入、利润考核的需求,电网公司在ERP系统环境下按照地域确定利润中心的划分,进而电网公司可以基于利润中心为责任单位进行内部法人分析,产生内部法人报表,满足在一个帐套下各地市对外的报表需求,不改变目前的组织架构。

2.集成财务集约化

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物流系统等其他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不共享。实施ERP系统后,电网公司核算系统与设备系统、项目系统、物资系统、营销系统、人事系统、预算系统、资产系统紧密集成,数据来源唯一,数据共享。在核算编码方面,会计核算方法全省统一,财务科目表则只是统一到二级科目,客户、供应商、资产编码未统一。实施ERP系统后,除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科目表,电网公司参照总公司的编码规则,统一了客户、供应商、资产编码。

3.集约化薪酬核算

财务部不掌握薪酬福利的相关政策,却由于直接发放工资条,在薪酬福利方面与员工直接对话,成为人事部门的代言人。在工资管理系统和核算系统上,薪酬福利变动信息由财务人员输入到财务部门的工资系统中,会计凭证由财务人员手工输入到核算系统中,造成重复劳动,浪费人力。实施ERP系统后,人力资源部计算薪资计提数量和发放数量后,自动生成实发信息,并将实发、应发等具体工资明细递交财务部,财务部进行实发账务处理并支付。

4.预算财务集约化

预算编制自上而下细化,单位间、部门间编制上报较为孤立,缺乏统一和协调。预算在编制流程、指标体系和模板上未实现一体化,预算部门衔接上有待加强,预算的编制、汇总主要是通过手工完成,浪费大量时间,容易出错。实施ERP系统后,省公司从横向和纵向上集中预算的编制工作,与业务系统相结合,建立以驱动因素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优化了预算编制模板,明确预算编制的依据和细度,在源头上直接掌握每一项具体预算值。

5.预算管理集约化

原有应用下,预算监控通过每月报表来实现,实时性和与业务的结合度有待提高,且基本上采用手工预算编制方式,效率低下。管理部门对各项成本费用及项目预算管理较弱,成本管理的事前、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差,工程预算控制部分问题尤为突出,该部分的控制只对资金量进行管控,忽视了对过程的控制。实施ERP系统后,预算借由ERP系统核算完成,数据在系统内部传递,通过ERP系统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企业预算展开实时管控。集中进行滚动预算和预算调整,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运营和季节变化,按季度调整预算,避开年度统一调整带来的实际操作困难。

五、合理进行二次开发的优化建议

电网公司及其直属单位以及下属单位通常跨域广,设置机构多,经营环境具有差异性,各地的管理方式带有地域色彩,因此导入ERP系统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是指针对程序开展改动工作,通常是在ERP具体应用于某一用户时,针对软件不适用处进行修改。ERP系统的参数可以调整,但这种方式只能部分满足用户需求,业务具有特殊性时必须改动程序来实现二次开发。

ERP系统的二次开发可以对差异处进行调整,以实现系统统一,但是二次开发通常耗时长、成本高,对人员技术要求高,后期维护工作难度大,因此二次开发的量需要精准把握。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二次开发原则,分清二次开发的重点项目。ERP财务管理系统首先应致力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其次再是提高企业部分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次开发人力、物力投入大,时间成本高,只有当一项开发工作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时才有必要进行,因此二次开发具体实施前需要合理的规划。

正如前述,电网公司现有应用系统由不同软件开发商提供,这些系统和ERP系统的数据常彼此交叉,系统间的接口是否能衔接至关重要。电网公司需联系接口双方系统所属公司,立足本企业实际管理需求,针对接口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六、结论及展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提高了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增加了商业机会,为企业良好协作创造了可能。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手段,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企业引入、改进ERP系统加速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ERP管理范围扩大,功能性增强,这种环境下不仅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增强了自身竞争力,ERP系统也进入到新的发展天地。现代ERP系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疏离了企业内部资产,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针对整个供应链开展生产管理活动。

蒙东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从传统方式到数字化方式,再逐步向智能化方式发展;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式转型至集约式,未来将走向精益化发展方式。ERP系统的应用将使智能化电网成为现实,电网公司将达成深集成度、高智能化、高安全性、高互动性的财务管理模式,整体管理方式转变,信息化水平将向国际领先水平靠近。

参考文献:

[1]成经平.基于ERP的集团企业集成信息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9(12).

[2]曹德军.电网公司信息化实证研究标准[J].管理科学学报,2010(9).

[3]冯立军.浅议ERP中的财务管理[J].会计研究,2009(3).

财务核算智能化范文第4篇

1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需要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支撑。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渗透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集团公司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决定了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而集中的会计核算系统首先实现了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的一体化、现代化,为公司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内控风险的要求。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会计责任高度集中至集团公司总部直至单位主要负责人,而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仍分散于各基层单位。建立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从组织架构上使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相对独立,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各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反映与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防范经营内控风险。

(3)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提高集团公司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业务覆盖范围广、层级多,单位分散。会计报表等信息通过层层上报、层层汇总合并的方式生成,生产、传输中间环节过长,耗时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效地归并原来分散在各区域的会计核算主体,优化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直接生成公司合并报表数据,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简要分析

构建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平台旨在提高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可比性和智能化。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两级数据中心,即集团总部一级集中部署,各分子公司设立二级数据中心,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实时传递,协同运作。

2.1总体架构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功能简要分析

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系统遵循核算标准、科目编码、业务处理“三统一”原则,实现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管理,各级会计人员在统一的编码、业务编码体系、业务处理模板上处理会计业务。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自动实现按会计核算主体层级关系汇总合并会计数据,实时传递内部交易信息,按集团公司统一的内部交易抵消合并机制,同步生成内部交易双方会计凭证,同时生成相应的合并抵消分录,实现内部交易业务的自动确认与抵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准确性。

(2)在集中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会计核算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可分别按不同会计层级、会计主体形成总账及明细账,保证内部管理考核、各项监督检查、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

(3)实现多维度数据分析,按会计主体的行业、地域、层级等维度属性,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层级和维度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管理建议。

(4)在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中设置统一的会计信息稽核规则,建立会计数据的内部稽查库,实现对全网会计信息的自动过滤,线上查证、实时预警、在线分析等功能。

3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会计管理架构变革、工作流程与信息标准化、人才培训与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整个系统的基础保障体系,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

3.1梳理规范会计核算管理架构

会计核算管理架构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实施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组织的会计职能将发生转变,构建集中统一的“会计工场”,大部分凭证通过系统生成,账簿报表通过较少的人工干预就可生成,会计人员职能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关注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生成的管理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机构,增加管理岗位,逐步提高会计业务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反馈等相关业务比重。

3.2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流程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首先,要求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分类梳理,并运用流程再造的原理按不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只有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推动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全面开展。其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必须上下统一,且要按管理的要求,确定多层的会计科目体系,科目分解成尽可能细的管理属性,便于与预算、资产管理等系统相互协同。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统一设置与进行控制。再次,集团公司制作统一的报表体系,内容包括合并单位报表格式、运算公式、取数公式、稽核规则、折合方案等,在集中核算系统内直接“”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在系统中直接使用集团统一的报表体系编制报表。

3.3理清集团内部交易,实现内部交易抵消处理智能化

集团公司合并范围非常广,各单位间实际的内部往来交易复杂,且合并过程涉及每笔内部交易发生时的登记与期末对账、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权计算等事项,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自动合并抵销规则并在实际中使用需考虑到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方面面。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通过机构代码识别内部交易,采取先智能认定再人工审核的方式,确保内部交易识别准确无误。同时通过业务协同信息自动交换,确保内部交易内容、金额准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内部交易抵消的要求和标准固化到系统中,系统则根据内部交易的内部抵消标准,自动生成抵消凭证,从而形成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

3.4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梯队,确保会计集中核算效果

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和有效实施,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为集团公司带来效益,需建立3个层次的新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第一层次是各基层单位中专门负责基础会计业务数据录入,会计原始凭证核实处理保存,本单位会计账本与报表简单从系统生成,本单位会计系统简单维护管理,税务业务、资产业务及简单的资金流转业务等财务日常工作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人员;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中心中专门负责会计工作标准制定与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专业化会计业务的处理、集团统一会计报表的编制与管理、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监控与事后处理、会计系统集中统一维护与管理、政策解读与宣贯等会计高端业务处理人才;第三层次是专门负责公司财务核心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在基本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架构后,要综合考虑整体财务人员的优化配置、储备和轮换制度,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努力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技能和水平,使集团公司财务团队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财务核算智能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财会

1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财会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包括数据获取、输送、检测、分析以及使用等多个方面,由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组成,主要处理信息数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获得了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会计记账模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应在财会工作中有效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首先,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解放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网络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内控理念,减轻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实现高效计算,提升了财会数据统计与审核批准的效率。其次,应用专业财会软件可以提升数据的准确度,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了专业的财会软件,使得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单位特殊需求快速统计财务数据,并完成自动计算、分析与汇总,在提升结算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保障了财务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再次,行政事业单位配置了财会服务器,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大容量存储,以往财会工作需要手工书写大量的财会数据,需要保存较多的财务账目,增大了查询难度。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且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配备了专门的财务服务器,可以专门保存财务数据,保证了财会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便于用户查询。在完成财务信息的处理工作后,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查询财务报表。一方面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可以在允许范围内查询到需要的财会检索信息,另一方面,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网络调查,确保有效监督企业的财务情况。

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财会运用中的问题

首先是信息化程度角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理念比较落后,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财务工作也没有实现信息化。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理念比较落后,虽然可以实现财务的信息化处理,但管理人员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其次是财务软件缺乏针对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软件需要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功能。但当前多数软件公司只是开发了通用性的财务软件,并未针对每个单位的不同情况增加模块功能,以致开发的财务软件无法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降低了财会管理水平。再次是计算机网络发展较快,但缺乏安全性。当前计算机网络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其安全性却越来越低。财务工作具备较强的保密性,若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做好安全管理措施,则会导致各种不利影响。且很多网络泄密与盗窃行为不易留下证据,基于安全性考虑,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宁愿采用手工财会方法,也不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最后是缺乏计算机技术与财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兼具计算机技术与财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与财会专业并未融合,以致缺乏两者的复合人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1]。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财会中的运用发展趋势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均开始在财务工作中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会计行业呈现出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3.1会计电算化

当前很多高校均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尤其以高职学生居多。会计电算化属于会计发展史的重大改革,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可以提升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且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了会计核算质量。

3.2会计信息化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手工记账方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属于财会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外界复杂的竞争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管理系统,以便及时获得外界的财会信息,实现信息化管理。随着时代的信息化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也开始兼具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会计决策等功能,最终实现会计的信息化。

3.3会计网络化

会计网络化主要指的是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等工作,在网络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应针对财会工作建立内部网络,并做好财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管理协调工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获得相关的工作记录信息,从而实现会计网络化。3.4会计智能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面临十分复杂的数据信息,为了降低会计工作的烦琐性,实现信息化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应实现智能化,可以处理简单的智能工作,提升工作质量水平。

4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财会工作的运用对策

4.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进一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应具备风险的管控意识,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风险意识主要指的是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获得准确完善的财务数据信息,并完成数据的整合,安全保存相关的财务数据信息等。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实现,要求各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风险管控意识,且建立完善可行的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强化监督工作,这样才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2]。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也应带动全体员工学习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法规执行力度,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于单位发展的关键意义,强化思想认识。且单位领导也应定期听取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与风险的管控效果,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财务规则办事。

4.2强化财务信息的内部审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在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后应强化财务监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内部审计是确保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财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相关审计人员应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评价与检验财会效果,并检测财务软件的可靠性,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定期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落实监管程序,优化内控环境,尽力减少实际效果与预期控制目标的偏差。同时,还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邀请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水平。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应重点在于事前预防,全过程的采取监督措施,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共性问题,由根本上进行分析解决。

4.3保障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若没有重视基础的会计工作,则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后的报表也缺乏真实性,无法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财会工作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运作与经营管理决策,在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占据十分关键的位置。为了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单位应严格制定财会管理制度、财会管理规范以及内部审核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确保财务数据传输、处理以及报表汇总的合理性,为财会信息化处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财会工作的应用依然需要人工控制与操作,并依托于真实的财会数据。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以促进信息技术在财会中的顺利应用。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监管系统,成立高速财务会计信息通道,以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节省开支,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处理工作的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信息备份工作,以防遗漏重要的财务会计数据。

4.4培养复合型的专业财会人员

首先,会计人员应掌握新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专业软件的更新周期也不断缩短。财会领域也不例外,财会软件的更新与研发工作均影响着会计工作效率。对此,会计人员在掌握账目核算与处理技术的同时也应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术与高端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以有效适应财会技术的更新频率,进而做好财会信息化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并配备信息化的办公设施,此时财务人员还应可以在计算机平台系统完成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预算以及财务报表汇总等工作,以便综合利用各财务信息,做好财务数据的安全维护工作。其次,会计人员应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以往财会人员掌握的知识大多为一个专业领域,但应用信息技术后,财务工作流程得以简化,减少了财会工作量,此时应充分利用富余时间进行强化学习。同时,财务人员还应学习多项财会技能,加深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以更高水平的财务技术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最后,财会人员应扩大财务知识的广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此时财会人员应掌握多种知识技能,以有效应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信息时代下,财会工作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会计人员应在掌握专业会计知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会计知识的广度,增大自身的知识面,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且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岗位培训考核的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触更多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其间,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资格考核认证工作,这样财会人员便可以在提升自身素质水平的基础上拓展财务知识的广度,并将所学的知识均应用至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促进财务信息化的顺利完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