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

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质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现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一些高校教育专业要充分体现出外适性特点,基于社会需求与导向为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立足点。当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中,一些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这就很难适应特殊教育专业有关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 当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对课程组织目的进行清晰的明确,也没有清晰地指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课程设置涉及的内容包括医学、康复学、心理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等等[1]。但是@种课程设置过于广泛,没有对某一特殊类型来组合课程,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从事某种特殊类型教育或者训练事业的人才。而且学科课程没有被列入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则难以培养某一学科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若缺乏足够明确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会很容易由于专业口径太宽、任务过于全面而迷失方向。

1.2 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实用性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特殊教育课程中,其教学实践成果不明显。比如专业外语有54个课时与3个学分,人体解剖生理学也同样有相同的课时与学分,但是很多学生却认为这些课程并不重要。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从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过于注重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中的完整性。对于一些课程与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就会使其教学实践成果不甚理想。

1.3 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课程比重过小

特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其他知识技能相比,其重要性更高。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核心素质时,不能忽略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特别是对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情景的不断训练中得以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校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并不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实践与其所学理论相脱节,很难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能力。而且特校的实践课程实习模式也有缺陷,实践课程实习与理论学习之间的间隔太长而使得学生无法在理论学习时效性期间进行实践,难以有效提高实践技能。

2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完善建议

2.1 实现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调整

如今国家正在加大特殊义务教育的推广力度,特殊教育师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要求特殊教育高校能够培养出具备学科教学能力、拥有特殊儿童心理及训练等知识技能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特殊教育应该缩小其专业口径,根据切实需求而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社会特殊事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可以在明确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形成指向性明确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

2.2 改良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效果

高校可以将一些重复度比较高的课程进行合并,并且开设特殊教育综合课程,让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灵活的转化与运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避免冗余的内容降低课程的实用成效。例如,高校可以设置特殊儿童病理和康复的综合化课程,其内容可以合并特殊儿童病理学、康复学以及人体解剖生理学。另外,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即家庭教育学与特殊儿童教育实践的结合),在缩减课时的同时,也能提升课程实效性。

2.3 建立科学和完善的特殊课程实践体系

特殊教育高校应该在实践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3]。高校可以采用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模式来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的同步,所以要让实践实习的集中模式向着全程模式转变,保证理论学习的时效性,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相关实践过程中。另外,高校要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在多样化的实践教育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行动以及游戏的灵巧性等进行考验,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提高有效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要在实践课程中推广实验课与讨论课,也要在课外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科研活动,明确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需要形成的素质与技能,合理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构建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特殊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时期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必须对其予以有效的解决,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队伍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因此,特殊教育高等学校应该迎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来保证特殊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人才,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鲁晓泉.高校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08-112.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超常教育教师 知识与技能 标准

分类号 G763

近些年来,标准本位(standard-based)的教育改革成为美国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之一。随着美国《目标两千年法案》(Goals 2000 Act)的实施,针对不同学生教育标准的开发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2006年,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Teacher Education,NCATE)批准了由美国天才儿童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NAGC)和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联合修订的《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Teacher Knowledge and Skill Standards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下称《标准》。新《标准》界定了从事超常教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被认定为超常教育教师职前培训的全国性标准。目前,美国高校超常教育教师资格培训计划和地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计划均参照新《标准》执行。

中国目前尚未出台有关超常教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标准,吸纳美国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提升中国超常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和促进中国超常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新《标准》制定的背景与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是影响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的养成离不开专业标准的构建。早在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的创立初期,CEC就认识到了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性,1922年在CEC第一次会议上,特殊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被确定为CEC的首要任务。

然而,受反智主义因素(anti-intellectualism)思潮、相关超常教育法规缺乏等的影响,美国超常教育发展一度受阻。与此相应,超常教育教师标准的制定也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对超常教育教师标准的真正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在时任主席JohnFeldhusen的领导下,美国天才儿童协会创立了全美第一家超常教育专业训练机构。随之,该机构启动了超常教育教师标准的长期开发计划,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987年美国天才儿童协会对管理体系进行了重组,其中专业训练委员会是第一批获得认可的机构。新成立的专业发展部(Professional DevelopmentDMsion,PDD)将超常教育教师准备标准的开发和传播作为核心目标。

1996年国家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NCTAF)发表了题为《什么最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What mattersmost: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的报告书。在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书中,NCTAF强烈呼吁制定教师的资格和认定标准。与此同时,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standards-based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呼声高涨。进入新千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和《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这两部重要法律提出了高质量教师(highly-qualified teacher)的标准,更进一步推动了标准本位教师教育的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美国天才儿童协会(NAGC)与特殊儿童委员会(CEC)着手修订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全力开发新《超常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首先,CEC专业标准和实践常委会(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Standing Committee,PSPSC)确定计划要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确定小组负责人对修订进程进行指导;其次,CEC知识与技能小组委员会(Knowledgeand Skills Subcommittee,KSS)和小组负责人组建工作小组Ⅲ6J。工作小组对标准制定修订过程中的指定程序进行引导,以确保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CEC超常儿童分部(CEC-TAG)、美国天才儿童协会(NAGC)以及中小学、高校专家学者之间的紧密合作。

2004年10-11月期间,美国天才儿童协会与CEC超常儿童分部核准通过了新的《标准》草案。之后,工作小组着手对可行的标准项目做效度检验,进行专业文献整理,将文献进行提炼并形成条文。在2005年美国天才儿童协会的Louisville会议上,新《标准》草案被发放到参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并于2006年1月返回CEC知识与技能小组委员会。在2006年1月的CEC知识与技能小组委员会会议上,CEC专业标准与实践部将新《标准》草案以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参会的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州教育厅咨询专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每一个原始标准被划分为重要(essential)、合适但不重要(desirable but not essential)和其他(other)三个评价量度。依据调查结果,CEC知识与技能小组委员会仅剔除了一个标准,其它标准全部保留。

2006年4月,最终的标准得到CEC专业标准与实践委员会(PSPC)和CEC董事会的认可同意。2006年10月,标准被提交给NCATE特别领域研究委员会(Specialty Areas Studies Board),并于2006年秋得到最终批准认可。标准颁布后18个月(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的过渡期内,大学依旧可以沿用旧版和相应修订版的《标准》,过渡期之后,各大学要取得NCATE认证则必须采用新版《标准》。

2 新《标准》的内容特点

2003年版的《标准》由于几乎是由单一机构开发完成,并且使用了过多特殊教育术语,没有充分体现超常教育的新理念,招致《标准》受到了诸多高校专家的非议和批评。新《标准》的开发则囊括了不同机构专家的智慧,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新《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简化项目内容

2003年《标准》共10大项,137个小项,其中知识部分67项,技能部分71项。新《标准》在大项目上基本保持了稳定性和一致性,但是,对小项目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和修订。新《标准》由基础理论、学习者的发展与特征、个体学习的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

与社会互动、语言与沟通、教学计划、评价、专业实践与道德实践、合作等10大项,70个小项组成(见表1)。与2003年《标准》相比,新《标准》删除了部分不太重要的项目,对概念范畴相近的项目进行了合并,保留了旧标准中的最核心项目,使小项目数量简化为原来的51%。例如,2003年《标准》中标准1的第6个小项目(GTlK6)涉及超常群体的发生率和流行率,在新《标准》中该项目被删除;同时,新《标准》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炼,更加注重标准的操作性。如标准10中明显加大了关于合作技能的比重,这更有利于《标准》在超常教师教育中的实施。通过简化,新《标准》中各项目更易作为超常教育教师入职培训中的必备知识技能标准,更能促进超常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2 重视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工作小组力求新标准要反映多样性。与旧版本标准不同,目前的新《标准》更加重视文化、语言、智力、性取向以及障碍等方面的多样化,并在新标准中努力体现文化偏见、差异包容和多元文化等的影响。在新《标准》的32个知识标准和38个技能标准中,有35个(50%)标准项目涉及到了多样性议题。譬如,标准4中提到应适应超常学生的需要,为来自不同背景的超常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多元文化课程;另外,由于差别化教育关系到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新《标准》强调了在超常儿童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中的差异化的重要性。例如,标准7强调了针对超常生的差异性课程,要求为超常学生选择与编制多样化的差异性课程,使其内容有深度,具有超前性和概念上的挑战性。

2.3 吸纳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标准》特别注重认知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统合,吸纳学习策略方面关于问题解决、元认知、概念映射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标准4中提到促进超常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特定领域中技能的学习,要求在学科领域中运用高层次思维和元认知模式,以满足超常学生的需要。以前的旧版中则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标准的制定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

2.4 重视超常儿童的情商培养

情商也被称为情绪智力,情商中的激励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对延迟满足的控制能力等,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新《标准》对超常儿童的情商培养重视有加,其中,标准2中规定教师应掌握超常学生在智力、学业、创造性、领导力以及艺术等领域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标准5则重视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对超常生人际关系和学习的影响,要求针对超常学生创建的学习环境,应促进超常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效能感,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构建,并提升超常学生的社会技能、领导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另外,教师还应促进超常生的社会互动和应对技能,使他们具备应付歧视和刻板化等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3 新《标准》对中国超常教育的启示

3.1 研拟中国超常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各国政府应努力重新确认教师师资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资格。”高质量教师的选聘和培训直接关系到超常生的学业成就和超常教育的成功与否,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了超常教育教师准入标准。中国近邻韩国也于2008年修订了《英才教育振兴法》,规定了超常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和教育进修政策。中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超常教育教师准入标准,超常教育教师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现行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体系中,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普遍忽视超常教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等同于障碍教育教师培训。要保障超常教育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促进超常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超常教育教师准入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为超常教育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提供制度保障。

3.2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课程模式

近30年来,西方国家出现过多种超常教育课程模式,较有影响的主要有Stanley才能鉴别与发展模式、Renzulli全校性三合充实模式、加德纳多元智力模式、Schlichter才能无限模式、斯腾伯格三元成分模式、普度三阶段充实模式、平行式课程模式、Vantassel-Baska统合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对超常儿童教育具有较好效果,受到推崇并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中国近30年来超常教育的课程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采用加速课程模式,而较少采用其他课程模式。尽管加速课程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常儿童的智力潜能,并能缩短人才生产周期,满足了“快出人才”的社会需求。但是加速课程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则加速课程模式缺乏大面积普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因此,吸纳西方的先进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课程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官群在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超常教育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超常教育”,这对中国特色超常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新《标准》中提到美国地方、州及国家课程标准的有机统合。中国地域辽阔,城乡差距大,一刀切的超常教育课程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可以借鉴美国模式,构建由国家超常教育课程、地方超常教育课程和校本超常教育课程组成的“三级超常教育课程”模式。

3.3 开展文化回应教学,实施多元文化超常教育

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v responsive teaching)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由多元文化教育衍生出的一种教学实践取向。文化回应教学要求教学应参照不同族群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先前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风格,以谋求每个学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学习,使所有学生都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文化回应教学中,教师应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自身优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革除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和成就的偏见,尤其关注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由于文化回应教学法的缺失而增加了学业失败的几率。中国是多民族文化国家,开展文化回应教学,实施多元文化超常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超常学生在享受全纳教育的同时,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其学习风格、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借助多元文化资源多维视角地呈现学习任务,让每一个超常学生接受公正平等的教育。

3.4 重视超常儿童的情商培养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超常儿童尽管能够应对具有挑战性的差异化课程,但是他们仍然离不开同伴互动、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等非智力技能。目前,中国超常教育中存在的重视智商开发而忽视情商提升的现象,导致了超常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影响到超常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非智力技能的情商养成,应纳入到超常儿童教育体系,贯穿于超常教育课程管理的全过程。

另外,与普通儿童相比,超常儿童极易出现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具有高学业成就的同时,他们也有可能表现出在生活技能、人际关系、情感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为促进超常儿童的全面发展,满足其心理需要,对超常儿童实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 构建多元化的鉴别评量体系

鉴别评量是超常儿童教育的起点,也是超常儿童后续教育质量的保障。传统的鉴别评量体系往往以单一静态测验结果作为超常儿童的甄别依据,导致测验不能鉴别出某些具有超常天赋和才能的学生。另外,受本土化研究工具的局限、化意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超常儿童鉴定中存在着“唯智论”的误区,导致有不少超常儿童被无情地漠视。因此,为保障超常生甄别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正性,超常儿童鉴定评量体系应当采用多元标准(multiple criteria)模式,包括智力测验、成绩测验、创造力测验、教师推荐、同侪推荐、父母推荐以及作品抽查(product sampling)和自我推荐等。

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较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因此,对该地区儿童辅助施以非言语评估(nonverbal measure)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雷特国际操作量表(Leiter Intemational Performance Scale)、Naglieri非言语能力测试(Naglieri Nonverbal Ability Test)、托尼非言语智力测验(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和通用非言语智力测验(Universal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等是超常儿童甄别中较为常用的非言语能力测验工具。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