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语用能力;跨文化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社会对高等级实用型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意义相对于其他科目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是英语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方面,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不够重视。由此当学生离开书本走出校门后,在工作中无法较快地应对国际化交流的需要,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级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予以阐述。

一、语用能力的教育

教育家Thomas(1983:94)将语用能力定义为:“the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a specific purpose and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context.”(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这里包括了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分别涵盖了对语言的语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应用的掌握。只有综合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语言使用者自如的运用所学语言,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学生们必须同时学习和掌握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才能够真正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两者互相结合,才能使高职英语教育真正被称为“应用英语”。

1.问题

当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语用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对语用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熟,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盲从使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的重点过多的落在了基础阶段,而教师也缺乏对实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充分实践。

(2)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较为明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还是以期末的笔试成绩为准,很少有针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这样就难以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

(3)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普遍较弱。相对于语用语言能力而言,高职学生们对于在实际情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的经验十分缺乏。他们即使能在选择、判断等测试题型上表现良好,但是当遇到写作题时,经常是语法错误百出。

(4)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普遍缺乏。这里的普遍缺乏不仅指的是学生在认知上的缺乏,也指教师授课中在这—方面的认识或能力上的缺乏。英语文化与中文文化有很大差异,对于背景文化的误解或者认知的缺乏将导致语用能力的削弱。

2.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的思想观念。基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高职英语教育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原则都是以实用和应用为本,因此,高职英语也应把指导思想从普通教学转变为专项教学,通过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改革测试系统。只有多样化、可变型的测试才真正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现今的考试把重点集中在基础语法知识上,并且大部分的题型是选择、判断之类的客观题,难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考题中应当增加听力、写作题的分值,才能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口语考核中,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发言情况予以计分,取代单一的期末测试形式。

(3)转变教学模式。现阶段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并且相对较为过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课程设置应该有所改变。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但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平衡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机会。其次,教材应该更新。教学所用的教材应该符合思想性、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代性并重的原则。课本中所选用的材料应该包括针对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社交实用范例和相关专业应用内容。另外,教学方法也需要转变。转变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从语法型教学向任务型教学——即“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转变。

(4)教师素质需要改善。不仅包括提高教学技巧,还包括了教师本身知识面的扩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接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应该更多的吸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跨文化意识的教育

跨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一样,在高等职业技术英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Hanvey(1979)将跨文化意识定义为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Tomalin&Stempleski,1998)。语言根植于文化之中,了解文化基于理解语言,而对文化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对于语言的了解。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实际社交活动中,学生们常会犯下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错误,甚至会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而导致无法沟通。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减少进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1.问题

造成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认识不足。影响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所包括的不仅是狭义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信仰、习俗、道德、心理等,以及日常用语、常用词汇、习语肢体语言等。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长期的培养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原因主要在于:

1)语法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词汇解释和句型分析上,这样就使得教师忽略了主动接收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新信息的意识。

2)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应试教育的要求所限制,根据教材备课,在课堂上教授语法知识占用了过多时间,造成了教师没有多余精力放到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上。

(2)课堂上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不足。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英语水平有着直接影响。高职英语中关于跨文化知识的课堂教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因素的不足。教师在教授文化因素时往往从词汇句型、语法、文章等方面人手,而忽视了服饰、娱乐、日常交往等学生们熟悉并感兴趣的细节。

2)文化对比上的不足。文化对比是跨文化意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比包括了共同点和不同点,但是教师往往讲授更多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另外,学生们也对不同点抱有更大兴趣但实际上,两种文化间的共同点能使语言学习者们产生共鸣从而更陕的熟悉所学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

3)课堂交流活动不足。交流是语言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课堂上的交流活动往往不是时问不够,就是学生表现的比较被动。

2.对策

针对造成问题的这些因素,关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教学改进:

(1)在课堂上创造跨文化学习的环境。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总体趋势对于英语教育十分有利,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有多种活动可以选择。可以给学生们起英文名字,并告诉他们自己英文名字的含义,在课堂上的时候就能够以英文名字互相称呼。也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在课间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2)把注意力放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可能与英语学习分割开来,文化背景包括了多个领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丰富了知识。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它们准确并且具有时效性。许多英语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知识十分过时,有的文章甚至已经多年没有更新,比较好的办法是从最新的英语电影和电视中,以及新闻里获取信息。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交流机会。只有多练习实际情景的英语交往,才能够培养语感,加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应该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诸如英语角或者英语晚会,既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又能促进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浏览英文网站,或者交一两个来自英语国家的网友,这些都是锻炼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英语交流能力的好方法。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上,坚持“够用”“实用”原则

通过学校组织教师下企业活动,笔者深入一线调查发现,语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说,首先是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沟通;其次为写作能力,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单据、便条、计划、总结等)。在企业中,那些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熟练处理工作中的应用文体的学生,往往会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坚持“够用”“实用”原则筛选教学内容。

1.够用原则

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课程太多,课时过少、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学不了、学不会。正因为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教学中消极的学习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课程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最根本的还是课程内容过全,学科化的课程结构带来的“内容冗余”。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坚持够用原则。要把过多的教学内容去掉一些,把过难的内容删掉,这实际上就是“过滤”。教学与生活、工作实际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还原”。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生活与生产的实践,“还原”就回归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当然学生更希望教学中多一些“做”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做”比“听”容易懂,而且“做”与原有的学习基础相关性不大,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反映的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的内在需求。

2.实用原则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将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把传统教学中的重“分析”改为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是人们共知的古训,“读”不好是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要研究“读”的技巧,如思考性读、研讨性读、品位性读。特别要注重“情感性诵读”、教师范读。以读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充分表现课文的内容与情感,进而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此基础上的课文分析则是水到渠成的。坚决废止烦琐的、随意性的、浅层次的课文分析。

把传统教学中的回答问题改为研讨问题,这是实现语文课研讨性学习的关键因素。回答问题是简单的、直白的一问一答,书中或有现成答案,或无须动脑思考。而研讨问题则是复杂和深层次的,透过文字的表象,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研讨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思考性和可研讨性的问题,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点评。研讨问题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完整地表达,是一种潜能性的培养。

三、教学对象上,转变学生观、人才观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自主研修;专项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5-02

一、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都属于职业教育,具有共同的属性,但是两者的理念、内涵、规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的过程中,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办学方向等缺乏了解;对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不熟悉,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理解不深刻;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把握不准确,对高职学生如何培养、如何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对高职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认识比较模糊。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导致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往往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容易在实践上产生偏差。有的老师片面强调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同宗同源”,简单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套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机械地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划上等号,轻实践,重理论,最终都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满足不了高职学生学习的需求。

2.知识和能力结构有待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按照培养这些工作能力的实际需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要具备较为渊博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较好开展教学的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明显高于对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使得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

首先,专业理论结构不合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操作型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加之中职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接受能力所限,中职教学对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较低,中职教师现有的专业理论水平一般情况下都能“应付”得了教学,因而平时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重视不够,对专业理论发展趋势较少给予关注,对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不多,导致专业知识更新滞后、知识结构老化。这使得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明显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高职教学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模式化,习惯于满堂灌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少启发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知识转移能力不够,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岗位需求开展教学的能力相对欠缺;开发、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书本上。这些距离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再次,科研能力欠缺。中职学校比较强调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对科研工作缺乏重视,科研工作往往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科研内容更多侧重于中职教育本身的研究,对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涉及较少;在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和职称评聘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工作中,对科研课题、论文及著作的要求不高,因而中职教师多数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较少。他们一般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特别是科技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与高职教师差距较大。科研能力不足,成为阻碍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

3.面对“转型”没有作好充分准备。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长期从事中职教学,对中职教学驾轻就熟,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型”要求,面对新角色、新任务,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他们要比高职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行。对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有些老师并未作好心理上的准备,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对“转型”持消极态度,不能主动“转型”,甚至“能靠则靠,能能则等”。对“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中等职业的延伸,认为自己昨天能教中专,今天照样可以教大专,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深入不够。

二、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突破点

鉴于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较大差距,中职教师要成功实现到高职教师的“转型”,重点应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1.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包括: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办学方针、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培养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并据此明确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特殊要求。

2.完善教育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中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既要掌握高等教育学知识,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论等,又要掌握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还要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展教学。

3.完善专业知识。要较全面地掌握所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能够胜任本专业中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4.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要深入社会,了解行业态势,熟悉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市场运作流程,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到的新技术,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5.完善科研能力。能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掌握科研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通过教学研究反思总结教学实践,能结合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三、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途径

1.明确“转型”目标。由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尚未很好衔接,一些中职教师在转型时要调整专业方向,学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他们确定专业方向,为他们的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不能让教师会什么教什么。

2.鼓励自主研修。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最有效的途径是自主研修。“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学校要积极鼓励并促进中职教师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地按照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推荐好的学习材料,并为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和载体。

3.开展专项目培训。专项培训是根据中职教师“转型”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各类旨在提高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理论水平、更新专业知识,拓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轮训。专项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效果。专题培训方式包括邀请专家作报告、举办专题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参观考察、出国研修、学位学历进修以及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

4.强化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促进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实践锻炼的方式包括:鼓励中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安排中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脱产培训、假期集训等方式深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中职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参加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安排中职教师参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核心工作中体验高职教育教学,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实施“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实训以及科研工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5.工作与科研密切结合。要鼓励中职教师将科研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中职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和落实科研工作与教师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把科研工作作为评价工作业绩和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从“量”和“质”两方面对中职教师科研工作作出硬性要求,推动中职教师自觉把科研作为工作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考虑问题,都必须重视中职学校升格或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后教师素质提高和转型问题。要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异以及高职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明确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转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只有迅速提高中职教师素质,使之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向锋,林文丽.陕西省新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

[2]徐晶.中专升格高职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第4篇

“问题意识”是指当人们的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意识,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构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的“问题意识”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了解学习主题,萌发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问题意识培养和训练的主体。作为教师应首先了解这个主体,满怀爱心去接近学生。教师要想充分诱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教师应清楚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因势利导,使他们萌发问题意识。比如,教师在讲解人生观问题时,可以结合部分高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展开相关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现阶段能不能谈恋爱?”“早恋会不会对学习产生影响”等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萌发问题意识。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变化,注重反馈在教学中重要作用。而了解学生的方法,形式可灵活多变,谈话、练习、书面调查都可以,使对主体的了解更加真实和准确。多方面了解学生实际,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准备阶段。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因害怕发言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故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生动案例中,用趣味悬念缓和他们的心理紧张。例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教学中,我一开始可先抛出一个看似怪诞的问题:“和尚需要木梳吗?”“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成功向和尚推销木梳呢?”学生在一楞之后,接着就会饶有兴致地思考、讨论并纷纷展示他们的“推销之道”:有的说“和尚要念经,利用这一点可以推广梳子有助于记忆的功效,告诉和尚梳了以后会增强记忆力,念经念得更好”;有的讲“可加工一下木梳,如在木梳上印几句佛经、让寺庙里的长老名僧为木梳开光或者题上墨宝,游客准喜欢”;更有的推荐“木梳梳眉毛有助生长‘特异功能’,凡是得道高僧,眉毛都很长,如果想成为得道高僧,那就要多用木梳梳眉毛”……在一番热烈献策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才能办好每件事。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木梳除了具有梳理头发的普通功能,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因此,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单一、不变的成见出发,而要求我们用创新思维探索各种可能性,不能墨守成规;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复杂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营造宽松氛围,催化问题意识

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问题,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但是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受制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发问氛围。

1.加强师生的交往,密切师生关系。

由于政治课的课时量相对较少,使得政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加之政治课内容容易给人“假大空”的错觉印象,政治课老师更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接触,努力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消除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2.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节。

改变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实话实说”“另眼看世界”“各抒己见”等拓展学生自由度,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见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分析、耐心解答。只有在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完成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从敢问到善问的引导工作。

四、作好问题评价,活化问题意识

许多学生在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问题之后,就会提心吊胆,唯恐教师的评价会是“当头一棒”。这说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提供成功体验,做到随机应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或深或浅,教师都应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及时予以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就像英国著名剧教师给予的评价应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均从提问中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经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组织引导,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难题,感受体验团队的力量。评价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走向更大成功。教师评价应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评价应客观,防止他们滋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进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保护和促进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好习惯。

2.采用多种方式,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诗文 价值观 高中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所谓“古松三态”就是这个道理:在木匠看来,古松是一根梁;在画家看来,古松是美的,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古松可以遮阳,是一方荫凉地。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高中时期是整个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使今天的高中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使其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人。从长远来看,在高中生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保证。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在于个人的人生经历,而且受制于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它紧紧联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格。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本文从价值观形成的三个阶段谈谈古诗文对高中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以诗文提升选择高度

价值观产生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这种选择的自由对于价值观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因为价值观不可能经由强制或压迫而获得,它是一种心甘情愿作出的选择,是在仔细考虑与衡量所有的选择途径及其可能后果后作出的决定。

古文作品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如《岳阳楼记》中塑造了三种意境:览物而异的雨霏霏美,览物而异的春和景明美,古仁人之心宽厚博大美,以上前两幅美景,围绕“览物之情”有所“异”而对比展开,由极暗到极明,由极悲到极喜,通过景物的渲染烘托,生动地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思想感情。这两种感情,虽然形态有别,但是实质相同:都是以自我为转移,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在两幅图景、两种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作者再用“嗟夫”一词引发议论,委婉地否定了这两种思想感情极力赞美,“或异二者之为”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赞美古仁人之心,实际上是借他人羌笛,吹自己杨柳,即借写古仁人异于寻常的忧乐观,以此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抱负。这种理想和抱负,其中也暗含着对友人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同时还表现出博大的胸襟:为官在任,胸怀天下,四面云山收眼底,万家忧乐涌心头,这是迁客骚人和一般封建士夫不可企及的崇高境界,更是全文所表现出来的宏伟意境美。

二、让诗情提升珍视境界

珍视是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因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认识的过程,而且蕴涵着情感的层面。这种选择是自己所乐于接受的,并且是自己非常重视的。为了实现自己的选择,人们乐于付出很大的代价。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如此,因为这种主义是先烈所珍视的。许多高中生把古诗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名句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并不断追求。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这些诗文,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都体现了古人伟大的志向和情怀。学生把它们作为座右铭,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三、以诗情促行动

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价值观形成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行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完全实现或体验到我们的选择和所珍爱的事情,体会其价值。譬如,造房屋、种庄稼或画画,只有实际上造出了房屋、种了庄稼或画了画以后,才能说他的价值观得到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