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特殊教育 科学发展观 质优速快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1 特殊教育目前的困境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实施主要为两大教育安置模式: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肖飞用了“有点困惑,有点担忧”来描述我国随班就读的困境:普通学校班容量过大,老师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照顾特殊儿童的需要;普校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缺乏对随班就读生的系统、持续地援助与支持。而特殊教育学校也面临法制缺失、资金不足、师资薄弱等发展困境。法制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经费方面,有调查显示64.44%的特殊学校校长认为配额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师资方面,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生师比11.98:1,而2002年的日本生师比已经是1.57:1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典型的表现就是“以人为本”的不足,形成了“重快轻好”的基本格局。未来特殊教育何去何从?这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时代命题。
2 特殊教育未来的出路
2.1 科学发展观是一切行动的纲领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创新,树立和实践质优速快的特殊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2.2 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特殊教育
尽管我国特殊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更要看到其进展以及对社会、特殊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且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要把握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看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规律的异同,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理论。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实现自我发展,让更多的特殊儿童看到生活的希望,这都需要特殊教育的存在。
2.3 发展特殊教育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特教”的理念,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起失者也”“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思想,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等等。因此,特殊儿童无论是选择随班就读,还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要倾听特殊儿童的心声与意愿。我们要关注特殊儿童需要什么,而不只是我们一味的给他们什么。
2.4 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其他教育安排上,都要考虑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要求。同时,全面发展并不是要同步发展,因材施教与补偿教育非常重要。协调发展,要求努力促进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相协调,随班就读与特校安置的协调发展,还有城乡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实现个人成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促使特殊儿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健康成长。
2.5 发展特殊教育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国城乡特殊教育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两极分化尤其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东部地区辽宁、江苏、山东特殊教育事业性经费拨款均过亿元,而西部甘肃、青海,中部江西均不足1500万。另外,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普通学校如何兼顾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学校如何兼顾不同障碍、不同程度特殊儿童的发展。不能一味为了追求全纳教育的实现程度盲目发展随班就读,这样反而带来负面作用。陈光华对我国大陆随班就读态度研究表明,目前社会对随班就读还没有形成一个宽容的氛围。
3 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的特殊教育
3.1 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法制健全程度、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建设、教师专业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要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法制体系,尽快颁布《特殊教育法》。要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从而为学校的环境建设、资源补充以及师资培训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国家还要从政策等方面引导、鼓励师范类大学大力培养从事特殊教育的专门人才。
3.2 科学地理解全纳教育
目前,还有许多人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全纳教育就是随班就读,把特殊教育学校排除在外。我国国情决定了随班就读是实现全纳教育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但又不能作为全纳教育的全部。因此,只要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开放、平等、不存在歧视、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都可称得为全纳教育。普通学校正规、开放、常态的学习生活氛围与特殊教育学校专业的特殊教育水平和较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各有其长。因此要加强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合作与互动,促使特殊儿童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都能得到专业的教育。
3.3 为特殊教育提供更加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国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拒绝歧视与错误认识仍然存在,如培智学校被称作“傻子学校”,盲校被成为“瞎子学校”。这就为特殊儿童将来走向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与舆论压力。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相关部门,都要积极引导对特殊儿童更宽容、正确的社会舆论,要淡化他们的“特殊”,强化他们的能力。一个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 现状 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
[2] 王辉.中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3] 苏春景,刘英.关于“人本特教”的内涵及其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9(7).
[4] 赵小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压力
分类号:G760
1.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表明由“关心”到“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转变,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支持特殊教育,理应包含特殊教育教师这一核心要素。过去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如何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的社会支持关注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也就显得极为迫切。
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意义
2.1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之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都介入到对社会支持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外在的压力应对资源,包括社会和支持两个方面。社会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组织、上司、同事、家人与朋友等,即社会支持的来源。支持则是指个体获得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等,即社会支持的内容。按照社会支持的性质,可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此外,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
2.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意义
2.2.1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拥有较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63%,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远远高于社会正常人群5%的检出率。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对于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确保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与特殊儿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2.2.2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掌握教师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之外,还应掌握关于特殊儿童身体、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于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较大,有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外在资源。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到的压力情境的伤害性,减少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的评价,促使个体提高对自己应对环境的能力的知觉。同时,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情感的安慰,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
2.2.3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面对压力和困扰,个体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退避、转移注意和压抑。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理性地认识压力和困扰,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消极的应对方式只能暂时逃避对困境的感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可能使个体陷入更为焦虑和抑郁的境地。社会支持对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面对压力时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采用的应对方式就越趋向于积极、现实和具有适应性。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获得丰富的应对资源,从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地面对困境并更多地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地采用幻想、逃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
2.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耐心地教导学生,工作相对单调、重复、琐碎,短时间内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微乎其微。长期繁重的工作与隐蔽、微弱的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成就感。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有助于消除特殊教育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在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增强其对工作情境的控制力量,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3.1社会支持的来源不够丰富
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者所有方面。由于职业特点,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相对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交流较少。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群体特殊,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亲戚朋友的交往圈子也不断缩小,导致很多教师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况且,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看法或评价普遍比较低下,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这无疑加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交往的热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更加狭小,获得支持的来源也就相对贫乏。
3.2社会支持的内容相对单一
社会支持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持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巴拉雷和艾米丽就将社会支持分成六种,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如分担体力劳动;(3)亲密的交往行为,例如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如提供有关个体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活动。通常,在提供社会支持的时候,客观支持由于能够提供可见的、实际性的帮助而受到更多的重视,主观支持相对利用较少。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是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包括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和所需要的服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指导和评价。而对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则是非常有限的,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内容比较单一。事实上,主观支持对于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
除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之外,社会支持还包括支持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在遭遇困境时越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资源,就越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一方面是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防御心理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自我期待、自我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教师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奈。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不太愿意暴露心理隐私,担心遭受周围人群异常的眼光。由于存在心理顾虑,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困扰时,更习惯于寻求内心的自我调节。即便是需要求助,也讲究“内外有别,亲疏分明”,通常会选择家人和朋友。这样,很多社会资源就无法充分利用,甚至白白浪费,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比较低下。
4.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4.1政府层面
4.1.1营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体自身或自然力量,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因此,公共信任也就成为个人生存和社会得以维系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公共信任对于教师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阐明特殊教育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认知水平,使其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艰辛,消除对特殊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对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相关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任与支持氛围,进而使特殊教育教师感受到社会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1.2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还承受着由于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高水平的压力体验和对工作的长期投入势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收入有着较高的期待。可是,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付出与物质收入上还存在较大的反差。缺乏与重要的责任相称的经济回报,会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工作热情。待遇低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坚定执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同时还要制定多层次的鼓励性政策,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通过提升经济收入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4.1.3依法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但是在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的许多权利,尤其是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按照法律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2012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加大职后培训的经费投入,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专业成长,无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
4.2学校层面
4.2.1搭建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
学校是教师工作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师职业压力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来自学校的支持是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教师提供可以与同行讨论各种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能和心理支持的场所,国外不少学校和学区纷纷建立了随场所不同而内涵各异的“教师中心”。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中心”,让中心成为能够给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在教师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建议、咨询与辅导;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同行之间在思想、情感、态度以及教学经验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分享,使其归属于一个互惠的组织网络;设定校长书记信箱,欢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广泛汲取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实行以老带新制度、进修培训制度、个人发展规划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4.2.2提高教师的主观支持感
客观性支持只有让个体知觉到,才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才会体现社会支持的价值。作为一种外在的资源,是否被当作是社会支持,主要取决于个体主观的感知、体验和评价,只有个体体验到需要和满意,并将其知觉为一种帮助和支持时,外在的资源才能成为一种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面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长期与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互动可能会造成教师的人际交往敏感,严重的可能会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敌对的情绪和表现,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拒斥感,从而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敏感性。为此,学校应在特殊教育教师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建立健全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开发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在能力,塑造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4.2.3发挥绩效评估的促进功能
教师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师的生涯规划,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从整体上考察教师的工作情况,查明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可见,评估具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多重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每年都进行了绩效考核,一般按照“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常作为教师奖金福利、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这使得绩效评估的功能主要局限在奖励和惩罚,未能发挥导向、激励和发展等其他功能,从而无法从实质上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此,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新审视绩效评估的目的,突出评估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淡化评估的奖惩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这样,绩效评估不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有力的社会支持。
4.3个人层面
4.3.1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职业压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管理、工作负荷、家长合作、待遇价值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对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此,在应对职业压力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特殊教育教师要积极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争取接纳来自社会环境不同层面的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亲戚、同事、领导、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闲暇时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人际交往空间,主动构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4.3.2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在同样的社会支持面前,有人会主动寻求并充分利用;有人会拒绝外界帮助;有人根本就没有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或不懂得怎样利用社会支持。而只有主动、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才能从中真正获益,消除职业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通常,支持利用度越高,获得的支持性资源也就越多。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要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压力和困扰的时候,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打消心理顾虑,主动向领导、同事、朋友、家人和社会团体寻求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由此形成与支持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
4.3.3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探 职业学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特殊教育信息化之我见 为特殊教育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对江西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 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浅析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永城职业学院离退休人员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探索 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探析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学院图书情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浅谈高等职业学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研究 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特殊教育视野中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为特殊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特殊教育新课改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
[3]朱锋.基于J2EE平台的MVC增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4]魏冰.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招聘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2012(19):114.
[5]王向辉.浅谈“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5(32).
[6]姜志红,须德.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设置策略[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2).
[7]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整合与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
[8]施莉莉.移动交互式白板的实现及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9]黄文荣.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探讨[J].山东青年,2012(4).
一、 理念先行、认识到位,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观念的迁移,树立以“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创文化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以此来引领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构建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为一体的特色化校园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一项能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基础工程,坚持“让聋、盲学生背着一只书包进来,怀揣几门技术出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特色为依托,以聋、盲学生有理论、技能强、能就业为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能发挥聋盲学生特长、有地域经济特色的职教专业,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大到校舍,小到桌椅,美化绿化等,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特殊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要以满足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既要追求美化,又要兼顾无障碍化。
三、 尊重生命,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二是规章制度的实施。特教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应该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对每一个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全方位的尊重人、发展人和锻炼人,贯以“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的理念,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质量。学校一切规章制度由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并实施,并能集中反映学校师生的的意志、意向。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制度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消极的制度是“不准做什么”,积极的制度是“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也就是说只有当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校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决不是凭主观意志随意决定,而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 注重养成,积极引导,培育爱满校园的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交流沟通合乎人们期盼的或规定的礼仪规范等,它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特教教师不论作为一个个体或者是集体,重要的是展示其行为态度,在形象上体现亲和力、尊重他人和共商协助,它不仅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风采,更体现了特教老师以爱为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爱满校园的育人氛围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回报社会。
五、 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特教学校的精神文化力求“情景化”。俗话说“情由景生、触景生情”,要让文化理念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巧妙地渗透在各种情境中。因此,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各种情境,如精心组织一项典礼、一个仪式、一项活动、一次讲话,或使人感到庄严肃穆、触动灵魂,或是亲切温暖、感人至深,或是激动人心、产生动力,从而让学生整体、形象地感知学校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六、 加强研究、注重内涵,推进特教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