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文化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 重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语言在中国遍地开花,发展速度可谓之迅猛。随时可见到小孩子们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介绍家乡特色,大学生更是如此,很多学生语音语调不错,有的过了四六级,然而到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却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让人家感觉很不舒服,于是交流也很难再进行下去。
有的学生在校园里碰见外教,很热情地问“Hi, where are you going? ”外教一脸无奈;英语角里见到一群学生围着外教交流,其中一位学生关切地问“You Americans are generally stronger than our Chinese, Why you look so small? Don’t you have beef?”此时的外教气得够呛,颜色发白,扭头就走;改写作时笔者也遇到这样的情况,“This composition has done Kong fu”,很是无语。
这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发音地道,语法正确,词汇量也足够,可一到交流时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不少学生简单地认为学英语就是要多背单词、熟记语法、操练句型、长做试题、纠正发音、练习口语、拿个四六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不熟悉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
我们都知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也与我们截然不同。我们在教英语的同时,也是在教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然而从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来分析,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就一直片面强调英语词汇、语法等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掌握这些形式便可在交际中得心应手,结果却忽略了作为这些载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传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已成为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些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长期以语言形式为重点,以应试为目的,而忽略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结果,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尽管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种现状完全不能跟上当今日趋频繁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形势的需要。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得充分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还应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因素,这其中包括社会习俗、语言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甚至还包括非语言交际手段。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了解和掌握该文化的程度。如果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学好这门语言,也不会具有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作为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书面的或者直接的口头交际。除了要掌握相关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外,即只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门语言去进行实际的交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一种特定的语言总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因而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讲解基本的语言知识,训练相关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对于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文化认知问题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语言使用的适当性与准确性。目的语文化并不是英语学习的目的,而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伴随始终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就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差异对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
胡文仲认为英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大学外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素质,使之能通过学习英语而学会跨越文化的界限,超越语言文化的差异而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人。然而,如何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效率地实施融合语言与文化为一体的教学,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必须明确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角度上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即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其终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运用自如、羽翼丰满的跨文化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还必须了解人文知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宗教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背景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入和讨论是不充分的,英语教师尚需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汲取。比如阅读英语国家的报刊、书籍等,直接汲取背景知识;看英语影视资料等途径来获取背景知识。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历来被看作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任何英语类的考试中也可以看到阅读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也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英语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也是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语言输人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解了很多的阅读材料,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但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影响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词汇量的不足及语法知识的缺乏,须不知文化背景知识才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关键因素。
文化背景知识也叫世界知识,是读者理解特定语篇所必需的外部世界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文章的隐藏含义,其中包括作者的立场观点、写作意图、所处时代的思想潮流等。
(2)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以认知心理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为依据,有助于听者克服心理焦虑,增强对材料的预测能力,消除对材料理解的歧义,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3)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输出过程,也是在英语学习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运用英美人的思维习惯,采用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句型,可以写出地道优美的英语作文。
(4)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也是英语学习中一种输出能力。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从而在交流中使学生更从容自信。
四、结语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刘靖宇.文化背景知识与大学英语教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8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钟帆.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关键词:大学 文化 思想 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品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功能已成为时代所趋,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导向的大学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大学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和享受快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大学文化建设不但内容丰富,其内涵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在建设进程中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统一大学师生的认识,这些更加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桥梁纽带作用,将大学文化这一先进理论,转变为一种具体社会实践,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大学文化建设是指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现了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师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使其在价值观念上取得大致的认同,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觉悟性,从战略高度把握大学文化发展大势,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确定正确的共同价值目标。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文化建设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为方向、为保证,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和创新,关系到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中用发展中的理论教育大学师生,回答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获得科学的理论指导,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葆生机活力。
二、唱响主旋律,增强大学师生的价值认同感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学中除主流思想外,各种非主流思想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蔓延,这些非主流思想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各种思想、行为整合起来,统一在党的领导之下,引导各种思想、行为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符合大学发展。大学师生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形成共建优秀大学文化的良好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主流价值观念。大学文化发展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大学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由于市场经济所崇尚的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取向,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有所抬头,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道德观,诸如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稳定等等,引导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友爱、关心互助、融洽和谐的关系,产生共同的心理需求,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增强大学师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引导形成团结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强有力激发大学师生的创造活力,对大学文化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先进意识对大学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学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师生参与的热情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会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和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广泛调动大学师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增强大学师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和具有显著时代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文化建设不能在封闭的环境和僵化的思想中发展,它需要在一个稳中有序的环境中前进。大学文化发展需要不断的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通过利益需求的变化来提高大学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提高个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文化发展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四、结语
大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特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在把握大学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大学先进文化,塑造深厚而广阔的大学精神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促进其在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占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美丽中国的
>> 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初探 浅析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孝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初探 浅析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论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现策略 《庄子》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中的时代价值研究 中国孝文化教育的时代反思 传统文化教育语境中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价值取向 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蕴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抗联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和谐校园背景下师范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初探 “中国梦”的历史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价值 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功能与时代价值 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的时代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平章起, 王桂菊. 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发展――基于文化生态失衡视角的解读[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07).
③王继全. 对大学生政治理念教育的思考[J]. 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1999(04):343-347.
④齐绩. 提倡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 河北学刊, 2011(04):187-190.
⑤陈晓明.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论[J]. 求索, 2008(03):73-75.
⑥齐绩. 提倡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 河北学刊, 2011(04):187-190.
⑦余洪波, 刘余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 理论学刊, 2011(05):
⑧孙超.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0.
⑨齐绩. 提倡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 河北学刊, 2011(04):187-190.
⑩翟光艳, 张波勇. 基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大众化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01):181-182.
B11肖波. 孝教育在高校大众化中的价值与作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4):34-36.
B12潘祥超, 陈答才. 试论儒家思想教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大众化的启示[J]. 探索, 2010(05):162-166
B13肖波. 孝教育在高校大众化中的价值与作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4):34-36
B14刘勇. 文化自觉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化传播[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159-163.
B15肖波. 孝教育在高校大众化中的价值与作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4):34-36
B16蒋臻. 健康校园视野下高校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6):31
B17邱级胜. 大学生家庭美德的实践与养成[J].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6):48-50
关键词:大学;文化;思维;实践
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大学是文化的家园,大学人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和发展新知的文化机构,大学是一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体。大学文化在主要特征上属于精神思维的文化谱系,但它并非脱离物质条件和客观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精神活动的实现只能建立在其物质条件和与这种物质条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思维特质的层面来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文化,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在影响师生方面大学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思维特质体现了大学文化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以及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等构成。这些条件和关系是大学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智能劳动是和大量的物质条件结合在一起的。大学的文明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思维。大学文化的思考者与实践者,[1]因而需要从大学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实践大学的发展。
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思维特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性、精神性思维
大学文化首先要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目出发,确立理想使命,设定核心价值,在提高与不断满足师生新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与提高师生各方面的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文化科技素质等等。坚持大学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主旋律教育是思想、政治、道德内容的综合,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理论和中国化理论和成果。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旋律教育在我国的大学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理解各类文明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大学教育理解的整体性认知,以及对于促进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使命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深入融入社会实践,促进其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通过国际化合作,扩展学生对世界文明的充分了解,使其切身理解变革中的当代文化形态。大学文化应当是既要吸收中外文明的精神内核,又要坚定战略定力,沿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轨道健康前进;培养既脚踏中华大地,又放眼世界和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既心系中华,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现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人。大学文化是大学为了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围绕大学人在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对于师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大学文化会逐步凝练为学校独有的风格、气质与传统,形成由良好的作风、校风、教风、学风组成的校园精神、传统和习惯。大学坚守自己的特色理念,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大学文化是以大学内蕴的精神为核心的。而大学精神又以首创精神、变革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其具体内容。大学一旦形成了大学精神,就会对学校教育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卓越的大学精神一旦转化为教育实践,必定会形成卓越的影响,成就为卓越的大学。从大学文化的性质来看,现代大学有最新的文化科技信息,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学术大师,还有热情进取的青年学生。大学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有着紧密的承继关系,也包含了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关系。因此,注重大学精神的建设、传统特色与现代创新的融合成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应有取向。尤其是通过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大学文化的扬弃、继承、鉴合,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批判性、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相统一的先进文化,为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大学文化的开放性、引领性思维
文化的内涵是开放和包容的,其思维也是开放性的。开放性办学思维能够拓展文化主体的行为领域,也能推动文化生产要素流动。要素流动是大学文化繁荣和创新实现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文化的要素流动加速。如人才资源的流动与迁移能带来信息流、知识流、技术流、经验流与资金流,为保障各类文化和观念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对大学文化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坚持开放性思维既是大学文化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的生存选择,又是学校追求思想发展与卓越绩效的现实需要,同时还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文化的必然要求。实践一再证明,学校只有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文化才能充满活力和清新的气息,才能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并保持旺盛的活力。文化的自我封闭必然会使大学走向停滞和僵化。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边缘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的信息时代,办学方式如果实行关门办学和闭关自守,只能会是给学校发展制造越来越大的障碍。大学文化理应具有开放和包容的性格。开放与包容是大学生命永恒的思想条件。开放的本质注重竞争性的学习、批判性的综合。以平等的、谦逊的心态去借鉴与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这是开放的前提。在平等与信任中涵养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念、破除保守僵化的界限。如果没有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高等教育要走向有高质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作为体现了大学独特的精神风貌的大学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与科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大学师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意识在一种自然而潜在的影响方式下得到改变,这个时候,共同的奋斗前景得以被个体自觉自愿地凝聚为整个组织系统的目标。依托大学文化形成的凝聚和引领的作用,大学师生的言行受到约束得以规范,大学师生共享的情感、信仰获得建立和实现。由此产生一种强大的组织向心力和卓越的精神激发力,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合力,形成大学师生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为实现统一的愿景协力奋斗。作为人类文明的酵母、人才培养的重镇、富含创造激情的学术殿堂,大学一直扮演着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因此,从总体上讲,大学把握着先进文化的社会走向,成为人类先进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对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批判理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先进的文化模式等对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产生强大的引领力量。
(三)大学文化的教育性、创新性思维
在两千多年前,育人是“大学”的主要职责,而今日的大学,其主要任务在于育人与治学。[2]由于有相当厚重的科技人文积淀,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承、传播、创新历来被认为既是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又是大学的生存方式和条件。大学成为塑造人的思想品德和培养生活技能的绝佳场所。威廉•冯•洪堡(William•von•Homburg)指出:科学是一种富有心智探索性的、能动创造性的活动,有助于涵养人的品质和提高人的修养的作用。而文化传承、传播、创新活动可以产生大学的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3]大学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磨砺合作精神、培养规则竞争意识,锻炼高雅的情趣,提高审美爱好和高尚情操。所谓“教育性”是指大学文化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是以教育活动来体现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即使是校园文化多是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开展的,因而校园文化也是具有教育性的。大学作为高深学问探究以及高级人才培养的场所,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学术创新进行育人的,这成为大学与其它机构的本质区别。失去了学术育人这个根基和血脉,大学文化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大学的学术活动使得大学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氛围。大学文化的教育性、学术性特点使它对于质量内涵建设保持高度的自觉。质量内涵是机理性蕴含深层的文化,甚至在背后成为一种支配大学发展的群体性心智模式,使整个的质量活动形成为持续的质量改进,形塑为大学的质量文化。创新特质蕴含了大学文化的力度。创新活力不强的大学很难引领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创新能力越优秀的大学,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就越强劲。反之,大学差强人意的创新能力,文化的生命力也不强。形成和保持创新的竞争优势是大学永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因而学校精神的核心离不开创新精神。无论是以“博雅”著称的中世纪大学,还是以“科研”立校的洪堡型大学,或者是以“社会服务”著称的克拉克式的“巨型大学”,都无不体现了创新的文化和创新的精神。大学中汇聚的名师硕儒、科学泰斗、优秀教师、富有心智的学生以及众望所归执掌航向的校长,都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进步发展的动力。大学注重文化创新的努力深刻地推动和影响着大学师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精神、创新方式方法。校园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文体、技能竞赛活动,包含了学术性、娱乐性、思想性、审美性、开创性的文化元素,对于大学师生的思想情操、文化领悟力、科学感受力都能够产生大智大慧的育人影响,也蕴含着新鲜生动的文化驱动力,激发着广大师生探索进取的创造活力。当前,随着新手段与新技术的普及,我国大学师生、生生之间对于教育教学、交流培训中产生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与研讨,一些广泛深入求解的问题被有效地被激发出来,并借助技术手段开展了深度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助推优秀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取向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大学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将人类伟大精神与社会理想的文化育人理念嵌入到师生的内心,凝聚起教育兴国实现“中国梦”的精气神。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高速化业已形成。在全球化背景下,更要发挥大学在传承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优势,增强大学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加强与他国、他文化之间的合作交流。就素养而言,要高度重视大学师生新型公民素养的培育,及其交流与合作的行动能力。虽然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形式,仍然起着很大的重要作用,但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大学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需求,适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新的通信技术和新媒体的特点,生产与传播丰富多彩的、有大国强烈时代气息的先进和健康的文化,为大学人接受教育和获取有用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在网络信息不断聚集和更新的情况下,社会上的包括思想观念、宗教、哲学、艺术等的不良影响在网络病毒式的传播,极大的影响大学文化走向平庸化甚至庸俗化。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良莠混杂,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造成了信息选择、价值取向的迷茫困惑。列宁导师指出,“……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4]”因此,面对多元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大学应善于利用信息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引导和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树立师生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充分利用信息化社会的人际互动,构建积极的文化内涵,营造一种高雅文明、向善向上的网络生态。
(二)建设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学科文化、教师文化
建设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大学文化,要发挥大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潜能,使师生融入到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进程,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水准的精神文化、学科文化、教师文化。一是精心培育精神文化。文化及其精神可以说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要积极培育和弘扬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寻求两者的有机统一。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文之人与科学之人、人文之事与科学之事是紧密结合的、相互倚重的、相互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学校要注重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精神品格对师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发挥精神文化对师生的精神意识的统领作用。二是注重学科文化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文化和高水平的教授、学者是大学文化形成个性特色的重要元素。始终把大学文化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精神性合理地统一起来,使学科特色融入大学文化而保持永久和鲜活的生命力。大学发展的永恒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大学具有特色卓越的学科文化。特色卓越的学科文化滋生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因此要特别注重提炼优势学科的学科文化,并在大学文化之中融入学科特色。能够促进优势学科及其学科文化发展得更好,进一步彰显文化的本色。三是注重教师文化建设。高水平的教授、学者是学科文化的载体,是成就大学特色文化的支柱性力量。大学要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让教师树立起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型塑大学的质量文化。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质量是核心”的教育成人的文化要求。二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创新是重点”的科学研究的文化要求。三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合作是关键”的服务社会的文化要求。
(三)着力培养高水准的学生文化
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在文化育人规划建设中应处于突出的位置,并应当纳入制度化的规范体系。研究发挥大学文化的诸多功能,要切实注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主渠道,但也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育人作用。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竞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性、思想性、智慧型、教育性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创造自我的广阔平台,促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善于和敢于追求创新的品质。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诚信素质和责任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首先要把发展自我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履行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责任,通过履行自己的责任进而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其次,要增强学生的法治精神、市场竞争规则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合作文化和信用文化的教育。这既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再次,尊重求新、求变的学生心理需求,以学生的经验系统与文化生活作为参照,结合时展对于先进文化的要求,让他们切身感受文化活动的德育价值。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入并结合生动新颖别致的教育方式,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实现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动。充分加强校园学术活动,以校园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为龙头,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系列人文、科技讲座和创新创业辅导,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教育学生把课程知识学习、学术研究、职业技能与提高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自己主动积极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等积极的社会情绪。众创时代要把培养人的心性知识融入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以及全过程,[5]提升本科创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
(四)以开放性思维引领社会发展
自大学诞生以来,大量的科技精英、文化精英,产生和聚集在大学校园贡献文明传承、传播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的劳动。大学师生与社会的热情互动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大学要负有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使命,继续以追求、探索、传播、捍卫真理与知识为其目的,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素质以及推动经济社会文明施加重大的公共影响力。在全球化多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不会导入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大学文化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大学生命得以永恒存在的价值。大学是文明教育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的理想主义承载着社会的理性与追求,大学不但要实践好传承文化之职,而且要发展好创造文化之责,使自身文化的发展始终处于人类发展的前沿,代表人类文化与社会文明的新高度。也就是说,大学要继续成为具有巨大推动力的学术组织与教育机构,继续成为科学研究和传授的殿堂,人类接受教育成长的世界,而且,更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文化的希望、科学的脊梁、道德的良心和文明的灯塔。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过度功利化的背景下,大学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大学成了大众文化的“跑马场”,[6]大学文化的批判功能式微,有社会文化引导大学的风险。因此,在经济社会大潮中,大学文化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不仅要经得住功利诱惑,保持头脑的清醒,而且要对新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不随波逐流,进行客观的判断分析,不要盲目地迎合社会上的形形的需求,不要不加选择地接受五颜六色的“流行文化”,而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运用文化批判的力量,保持文化前瞻功能,以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创新力、批判力,引领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因文化而充满理性和温情的魅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6(3):8-15.
[2]王建华,贾佳.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历史省思与理想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6(1):6-11.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5]汪明义,李咏梅.大学转型的本质是文化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6(7):67-72.
(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信息中心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西南大学正以来第十个岁月,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在理论研究、制度创建、师资队伍、活动创办等方面深入探讨,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走出一条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智慧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