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安全防护服务

网络安全防护服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安全防护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安全防护服务

网络安全防护服务范文第1篇

近几年中,网络运营商逐步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防护设备、VPN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提高电信网络的安全性,但是整体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网络安全问题导致的网络瘫痪、流量异常、数据泄露等情况仍然时有发生,而造成这些安全事件根本性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安全防护技术手段的缺失。比如没有形成全公司统一的网络安全技术实施总体规划,在实际的技术部署中缺乏纵深一体化的防护,在系统规划、设计、建设阶段缺乏对于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方面的考虑,导致部分系统中没有部署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而部分系统中即使部署了安全设备但是策略配置不合理,导致相应的系统弱点完全暴露在公众网络中;网络层没有统一采用MAC绑定52的策略,网内时常发生ARP攻击情况;系统口令认证方式单一,容易被破解;运行系统上的服务端口没有实施最小化的控制。此外在检测手段上,漏洞检测设备分布零星,没有形成远程控制、覆盖全系统的部署方式,检测的效率相对低下。在审计技术手段上,部分关键业务系统缺乏操作审计的管控能力,对于流量分析缺少数据包分析能力。因此,本文从层次化安全防护部署、自动化安全检测能力、全方位安全审计能力三个方面对网络安全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1层次化安全防护部署

安全防护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加固、安全设备部署等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实现对恶意或非恶意攻击行为的防御,根据防护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四个维度。

1.1网络层

网络层的安全防护主要通过在网络设备层面设置安全加固措施,保障数据传送的底层网络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首先需要保证网络拓扑的合理性,增强网络设计时的健壮性。在网络架构上保证内外网的物理隔离,防止外网的安全威胁蔓延至内网中;确保网络具备冗余倒换能力,不存在网络的单点故障;将不同的业务、不同的用户在网络层面进行隔离,降低用户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在关键网络出口处部署防火墙设备或者设置访问控制列表,限定外部网络与受控业务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交互的应用类型;避免网络设计中存在可旁路绕过安全防护设备的链路。其次启用相应的内网、外网防护技术手段,降低网络层面遭遇攻击的几率。启用网络接入的准入机制,只有通过认证的设备才允许进行网络访问;通过在网络层部署反向路由检测机制,阻断恶意用户使用仿冒地址发起攻击;通过在网络层部署MAC地址绑定机制,防止局域网内的ARP攻击;在业务系统的网络出口处启用动态路由协议的Peer认证机制,防止非授权的设备参与进路由广播和分发中,造成网络数据转发的异常。

1.2系统层

系统层的安全防护主要着眼于业务服务器、维护终端及办公终端操作系统的安全措施部署。通过设置统一的补丁服务器、病毒防护服务器,实现各类主机系统升级补丁和病毒特征更新包的统一管理、及时,避免因操作系统漏洞未及时修补造成网络安全的发生;部署统一的集中认证授权系统,实现基于手机短信认证、令牌环认证等方式的双因子认证机制,根据认证的结果分配给用户对应的访问权限,确保登录用户所能进行的操作合法性。

1.3应用层

所有的业务提供能力最终都是体现为各种业务应用,因此应用层的防护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业务网络的安全程度。在应用层面需要实现最小化服务的原则,对于与业务和维护没有关联的应用服务端口,都应予以关闭;针对所提供的Web应用,应该部署WAF设备,阻隔针对应用的网络攻击行为。

1.4数据层

数据层次主要数据的加密传输和保存,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使用SSL、SSH之类的安全加密传输协议进行数据的交互,确保数据在高强度的加密通道中进行传输,不被篡改、不被截获,通过对应用系统的改造优化,实现在服务器上存储关键数据时使用MD5加密等方式进行数据存储,降低存储文件外泄后数据泄漏的风险。

2自动化安全检测能力

安全检测是通过主动自主的对网络系统进行审视,及早的发现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检测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能够更为快速准备的定位网络系统的薄弱环节,通过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降低网络安全隐患。

2.1漏洞扫描

漏洞扫描技术是在网络安全检测方面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段,通过自动化的扫描工具和被检测的系统进行连接,并读取内置的漏洞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情况的匹配,以判断目标系统是否存在相应的网络安全漏洞。根据扫描对象的不同,漏洞扫描又可分为系统扫描和Web应用扫描。为保证漏洞扫描技术手段部署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考虑漏洞扫描工具选用的合理性,工具是否具备较为完备的安全漏洞数据库,漏洞判定的原理依据是否合理有效,漏洞扫描任务执行速度是否快速;另一方面需要系统化的考虑漏洞扫描工具的布放,通过集中管控,分级部署的方式,使得漏洞扫描工具能够通过远程管理和控制,跨区域覆盖到所有需检测的网络系统,自动化执行周期性的扫描任务,提升漏洞扫描工作任务执行的效率。

2.2基线检查

基线检查系统通过远程登录目标系统或者通过在目标主机上运行采集脚本,获取目标主机的实际配置情况,与系统内设置的各种系统、应用的配置的标准项进行对比核对,找出其中的差异,即不合规项,形成直观的统计报表。

3全方位安全审计能力

通过安全审计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操作、流量特征行为进行审核,发现网络中所存在的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根据审计的结果,做好事中处理或者事后补救的措施,保障企业的网络安全。

3.1操作审计

各运维部门负责运维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各式通信网元,且参与运维的人员众多,但是相应的运维操作并没有全部进行审计管控,存在网络安全管控上的盲点,因此完善在操作审计上的能力也是优化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全覆盖式操作审计系统的覆盖,实现对现网设备及应用的集中操作审计,对运营商日常运维操作的情况进行记录,保存运维人员的登录账号名,登录时间,登录结果,登录IP地址以及操作帐号,操作时间,操作命令,操作结果等一系列操作信息,周期性的对操作的情况进行审核,是否存在异常的操作行为,同时在发生安全事件时,也可通过操作审计系统进行设备操作记录的回溯,发现问题关键点。

3.2流量分析

在运营网络中不光存在着正常的业务流量,还有众多的网络攻击、垃圾邮件、蠕虫病毒等产生的异常流量,对于这些异常流量的及时甄别、快速处置是优化网络安全环境的关键步骤。运营商应该在流量分析的手段上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以下几个层次的分析能力:第一层次是基于SNMP协议,采集平台网络出口设备的端口进出字节情况,构造出日常的流量图形情况,通过实施监测发现流量突增突减的情况,可以粗略的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攻击行为,及时对异常行为做出响应;第二层次是基于netflow技术,通过提取数据包的包头,获取IP地址、协议类型、应用端口、数据包进出的设备端口、字节数等一系列信息,构建出整个网络流量的整体视图,分析网络中存在的异常流量情况并进行对应的溯源,准确定位攻击的源头所在;第三层次是部署镜像或者分光抓包的能力,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及时获取事件发生时,被攻击网络的交互数据包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包的精准分析,发现网络攻击的方式方法,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进行防御。

3.3日志分析

网络中系统、应用、安全设备所产生的记录用户的行为、系统状态的日志,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信息,通过对来自网络中各种设备和应用的日志进行关联性分析,可以判定出攻击者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手段发起的哪种类型的攻击,攻击影响的范围是多大。因此,应当建立集中式的日志收集分析系统,提高自身在网络安全事中的技术处理手段。

总之,网络运营商在整个互联网生态圈中提供最为基础的通信管道,承担着公共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的职责,因此一旦运营商的网络遭遇黑客的恶意攻击或者发生其他类似的安全问题,所影响到的互联网用户范围非常广,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大。技术手段作为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其进行了重点探讨,希望能对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作者:杨钧 单位:乌鲁木齐69022部队

引用:

[1]上官晓丽.国际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的相关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

[2]侯继江.中国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开展思路及经验总结[J].电信网技术,2011.

[3]杨雪梅.基于PPDR模型的关键应用信息系统防御体系[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

网络安全防护服务范文第2篇

在近日举办的2014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ISC2014)上,被称为硅谷安全创业教父的弓峰敏博士在其主题演讲中介绍了美国硅谷的安全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向,也为发展中的中国安全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360公司董事长周鸿认为,IoT(Internet of Things)万物互联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系统安全、边界安全已无法防卫以“数据窃取”和“大数据污染”为目的的恶意威胁,必须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硅谷那些颠覆传统的创新者

PAN(Palo Alto Networks),作为下一代防火墙的创造者,如今已经连续第三年位居行业“领导者”。从2005年公司成立便立志重新创造防火墙,面对大多数企业的网络安全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所造成的持续不下的IT投入成本,PAN作为一家网络安全公司开始为用户提供下一代防火墙解决方案。当然,这一想法在形成初期并不被人们所看好,当时的安全行业都沉浸在统一威胁管理类产品中无法自拔,对于PAN的这种行为,许多厂商都不屑一顾,但是到现在,NGFW(下一代防火墙)如今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新产品方向,这种“术业有专攻”的理念也逐渐被各硬件安全厂商所接受。

FireEye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安全防护产品的公司,建立企业专属的托管防御体系是FireEye的主攻方向,他们通过在客户的系统智商加载虚拟机器来观测所有的网络行为,以此来达到维护客户网络安全的目的。去年9月FireEye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了100亿美元,而在今年1月份,FireEye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Mandiant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也给这个“高危市场”带来了一丝希望。

Cyphort,下一个安全界的创业明星。Cyphort主要致力于解决针对网站的自动化攻击,通过自身技术来增大敌人攻击的难度。近年来APT攻击成为一种持续性的威胁,它主要利用先进的攻击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期的网络攻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邮件、防火墙等都成为了攻击目标,严重威胁着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Cyphort则设想利用自身开发的软件来解决这一威胁,通过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企业的基础网络、数据库和云服务的安全。

有数据显示,作为美国最大的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在去年则只占据了整个美国市场销售额的13%,可以看出如今的安全市场在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行业,像以上三家安全公司,他们也不再同传统的安全厂商那样“广撒网”,而是选择安全防护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从广度的拓展转而着重于深度的开发,如今PAN和FireEye接近百亿的市值表明在美国这两家公司已经成为任谁都不可小觑的“新势力”。

硅谷安全新推手

弓峰敏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可是作为PAN、FireEye和Cyphort三家新兴安全公司的创始人或重要高管,弓峰敏博士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国际级的安全专家,弓峰敏博士在网络及安全研发领域有30多年的经验,现为Cyphor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互联网创业家和硅谷天使投资者,从业期间弓峰敏博士发明了12项美国专利。在他带领的安全新势力下,PAN和火眼已上市、IntruVert则被迈克菲收购。FireEye和第四家创业公司Cyphort正处在快速成长期。

作为这些硅谷“新势力”的幕后推手,弓峰敏也是硅谷颠覆式创新的代表人物。此外,他还曾担任多家大型安全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研发主管(McAfee、华为、赛门铁克)并致力于推动新产品的开发。PAN、FireEye和Cyphort这三家新兴安全公司分别致力于安全产业的不同环节中延伸发展,避免参照之前“all in one”的发展模式让他们有了如今的成绩,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方向是弓峰敏博士所推崇的,做自己的东西、做精品的东西也成为了如今三家公司在行业中的立足之本。

弓峰敏博士在ISC2014的主题演讲中讲到:希拉里.克林顿说过,需要全村的人参与才可以养育好一个孩子。我说,需要全部的安全生态系统配合才能有效地抵御现代安全威胁。他的观点就是目前硅谷和美国安全产业发展最值得中国安全产业学习和借鉴的:安全生态系统的配合和合作。

中国安全产业的未来

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挑战对于每个安全企业来说都是一道未知的难题。对此,360董事长周鸿指出,在IoT时代,移动设备的普及正吸引网络黑暗势力将目标逐步转至移动终端。与此同时,现有的安全防护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传统的系统安全、边界安全无法防卫以数据窃取为主要目的的攻击行为,必须重新构建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

并且,周鸿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紧密相联,国家面临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系统的挑战,行业与企业面临的APT等新型攻击愈演愈烈,个人面临透明时代的隐私信息泄漏风险;甚至在未来,人类可能还不得不将面临智能机器“自主意识”的挑战与威胁。

网络安全防护服务范文第3篇

特别随着3G/LTE的发展和云计算应用模式的引入,使宽带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给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云计算的虚拟化、多租户和动态性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内容安全、运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同时各种传统的安全问题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中愈加突出突出,入侵、攻击和病毒行为正向规模化、趋利化、复杂化和交叉化等方向发展。依靠传统孤立的采用一种安全产品或技术来解决网络与信息安全已经非常困难。云计算环境下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安全保护、虚拟化安全环境、动态安全防护服务等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本系统采用创新的云计算模式全局安全深度防护体系架构,主要由外部云计算/互联网安全监控网关、内部云计算/云存储安全防护 、接入安全监控与认证、安全监护中心等部分组成。提供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的风险模型、多租户云应用模式下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虚拟运行环境安全、云计算和终端安全的评测、移动互联网总体安全体系和业务安全保障体系等功能。

内部云计算/云存储业务系统、移动互联网及其终端接入系统、移动互联网安全监护中心构成基于全局认证的深度安全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通过安全网关跟外部云计算/互联网相连。

图1. 云计算应用模式下全局安全深度防护体系

终端访问双向认证、授权内联、访问控制:针对终端系统可能直接通过旁路(WiFi等)与外部互联网相通而造成复杂安全问题,安全监护中心与嵌入在终端上的安全中间件客户端相配合,实施基于全局等技术,隔离终端与外网外云的操作不造成对内网的直接威胁。

全局监控、深度安全防御:同时,对内部业务/数据云实施基于全局认证的多级深度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内部业务系统的安全性。

敏感数据分层保护、密室隔离、授权访问、自动修复:内部业务/数据云采用基于安全加固的分层隔离、授权访问、动态加密等技术,将关键数据、敏感信息存放在安全隔离的“密室”中,对这些数据的访问必须在授权、认证、临时密钥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从而保证了在多租户、虚拟存储环境下关键敏感数据、隐私信息的高安全性。

关键技术创新

特点一: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模型

基于对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平台与应用、传统互联网等全方位安全威胁的研究,构建出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的风险体系模型。

图2. 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模型

在此基础上,采用云计算、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方面的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规划设计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基于全局安全认证的深度防御保障体系。

特点二:基于云海操作系统的数据安全隔离和透明存储。

在浪潮云海操作系统LC-OS的支持下,利用创新的智能虚拟存储引擎iC-SVC的分域安全密室技术,实现数据隔离分层分块存储、数据安全透明转移。虚拟机及其数据安全隔离——可对虚拟机设置专门的安全隔离区(安全“密室”),隔离区之间的数据迁移必须通过强安全认证和授权,从而阻断不同虚拟机及其隔离区之间的数据混泄,保证放到安全隔离区中的各种关键数据、敏感数据的高安全性。

图3. 基于云海操作系统的数据安全存储架构

数据分域定位安全存储——高安全等级要求的关键数据以及对性能要求高的数据可以放在隔离存储阵列的内部,次关键数据和一般数据可以放在外挂存储上,而对以上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容灾软件实现容灾。

动态灵活的存储管理——强大灵活的资源调度与和组合式应用配置功能,可依据负载情况实现业务、资源的动态调度、基于拓扑的软硬件资源组块配置,能快捷地满足客户动态多变、丰富多样的应用需求。

支持大规模管理架构——采用多级联管理体系,可以通过级联方式实现资源的整合管理,可以有效实现超海量存储支持共享存储与分布式云存储组合模式——克服了纯共享存储模式一旦宕机将导致所有虚拟机业务的崩溃的问题。

特点三:虚拟存储环境深度安全防御技术

采用全局接入认证、安全策略匹配、数据隔离、关键数据加密、数据智能修复等方法,构建虚拟存储深度自动防御系统。面对复杂的网络安全行为,最有效的防御策略即是将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应用于在整个网络中,而不是在单点进行网络安全的防护部署。

图4.基于全局安全接入认证及自动防御系统

分层安全访问控制:通过对接入行为进行有效识别、认证,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策略设定,并对用户进行强制安全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对于关键网络区域数据的保护,全局安全一体化可以通过将安全客户端和安全联动设备的有效结合,有效控制终端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

敏感数据的隔离与加密:在云存储系统中,虚拟存储管理引擎iSVC,基于统一资源存贮映像和密室隔离技术,将数据存放到不同层面、不同分域的独立区域。并进一步对敏感数据实施加密,只有通过交叉授权的用户通过双向认证后,才能访问自己的数据,从而保证了敏感数据的高安全性。ISVC为加密数据创建专门的拓扑检索视图,以便保证加密数据的授权检索性。

多维隔离式虚拟存储引擎 (iSVC):iSVC是模块化的结构,由多个 Cluster 节点组成一个大型的存储池,其中的若干存储设备以一个统一逻辑设备存在,可以被系统中所有服务器访问,防止出现存储设备的信息孤岛。 主机也可以有多条数据通路同虚拟引擎,多条路径并发工作。

基于统一映像的资源存储管理:iSVC 采用基于统一拓扑映像的全局资源管理技术,将所有设备都是其物理设备的逻辑映像,即使物理存储发生变化,这种逻辑映像也不会改变,存储对用户来说将变得透明,与底层细节无关。真正的实现不同存储之间的文件、数据块、对象级别的隔离存储或共享。

安全透明的数据迁移:在iSVC的统一拓扑映像下,可实现数据存放位置对用户透明的隔离保护。支持基于用户需求的数据位置控制,实施对关键数据、敏感信息的多层加固隔离,能够在云计算环境的多租户架构上,把用户的数据与其他客户的数据实现物理隔离。

当iSVC 被加入到一个现有的SAN 环境中时,不需要做数据迁移,iSVC 把现有的磁盘配置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这样对服务器上的应用是完全透明的。当iSVC 完全配置好以后,它又可以将原先磁盘上的卷及数据透明的迁移到其他真正的虚拟卷中。所有的迁移过程对服务器透明,因此不需要中止应用。

动态加密和交叉认证:对于存放在安全隔离区“密室”内的关键数据、敏感数据、隐私信息,采用基于分域数据加密和双因子认证,能有效保护无意或恶意泄露云服务器上的数据和传送给最终用户的数据。确保只有可以访问数据的用户才能看到数据。

数据自动修复和连续容灾恢复:全局安全接入认证及自动防御系统提供的自动修复(自愈)功能,即能够通过自动使受损系统得以快速恢复 ,并保证即使在系统不断遭受攻击时,大部分资源仍时刻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

对敏感数据、隐私数据、关键业务实施拓扑连续监护和灾难恢复,确保云环境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信息的机密性

特点四:基于加固SSR的交叉授权动态加密技术

采用基于安全加固服务器的交叉授权、双向认证、密钥动态地实时分发以及密钥及时销毁等技,对整个访问过程进行端到端的加密保护,不仅能有效地保护数据访问操作的全程安全,也能有效地监控防御黑客、木马、甚至云计算中心的管理人员对敏感数据的非法访问、偷窥,从而有效地保证关键数据、敏感信息的高安全性。

利用本单位创新的的安全加固服务SSR系统基于先进的ROST技术, 完全不同于防火墙和IDS等外层安防技术,而是深入到操作系统、数据库底层对文件、数据、进程、注册表和服务进行强制访问控制和完整性检验,同时利用固化的带外授权密钥,对各种加载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行动态密钥、交叉认证,从根本上防止了病毒、木马、黑客等各种非法攻击行为。

图5:SSR动态加密技术的关键内容

这些关键支撑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固化SSR的加密控制和动态交叉认证、严密的带外密钥授权控制、固化的多点密钥可靠管理技术、端到端立体安全监控技术、自动化管控溯源追踪技术、智能化容错运行与异常处理技术等。

系统应用效果

本系统通过构建具有全局安全接入认证、云安全隔离存储、内外云应用隔离、网络安全监控、终端访问控制、关键数据授权加密等功能的全局深度防护体系,实现了面向客户个性化安全服务需求的安全服务管理,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多层面、多维度、端到端安全监控防护。

全局深度防护体系包括从终端、到网络、到云端全覆盖的的全局总体监控架构、密钥安全管理、身份认证、访问安全控制、信任机制、应用软件接入安全监控、应用程序运行安全监控、信息内容识别与过滤、管控溯源技术以及异常处理、第三方安全工具集成等, 重点研究解决移动互联网和云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安全监控、安全部署、信息安全管理与保护、安全服务等问题。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威胁与攻击,如身份欺骗、拒绝服务攻击、非法入侵、数据窃取、病毒或恶意代码攻击等,需要采用各种安全技术为用户提供电信级别的安全服务,使移动互联网成为一个可管可控可信的网络。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以下各项。

特点一:密钥安全管理

密钥管理包括从密钥的产生到密钥的销毁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于管理体制、管理协议和密钥的产生、分配、更换和注入等。本项目的密钥管理采用基于X.509证书的PKI方案。

特点二:基于角色授权和双向认证的访问安全控制

在移动互联网中,采用云认证机制保障用户身份安全,给用户提供单点登录、实现实体间相互认证、支持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支持动态区域内的安全管理。支持双因子身份鉴定机制,在Web联接中采用双向身份鉴定,双向鉴定确保联接的每一端都是安全的,证实Web应用客户机侧和服务器侧都是安全的;也可以建立SSL协议加密通信联线、确保对话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第三方闯入对话、消除被欺骗的可能性和引入木马;

特点三:对网络入侵和异常流量的管控

对与网络入侵和异常,可以通过包分析、行为模式分析等方式来寻找入侵的来源或者导致入侵的系统漏洞,然后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防止网络入侵和异常的再度发生。

特点四:信息内容识别与过滤技术方案

信息内容识别与过滤技术是移动互联网内容安全的核心技术,采用传统的网络采集器和数据包抓取两种方式采集信息;采用特征匹配和关键字过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过滤;采用基于文档结构和基于文档特征的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抽取;采用描述优先思想将文本根据其描述的内容和特征分成不同的类别;采用基于功率谱的计算方式来判断话题的热度;采用关键字匹配的方式来判定话题的敏感度;根据数据的相关性来对话题进行短期趋势预测。

特点五:应用程序运行安全监控

对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合法性等检查、审计、授权和认证体系,包括应用程序的接口标准、运行标准、检查和审计流程、授权流程、认证方式等。

安全监控模块采用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监控方式,包括了系统级的进程监控、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监控、应用程序的网络流量监控以及应用程序异常检测。

监控的内容包括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系统资源、网络资源、用户活跃程度等,对发生异常的引用程序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平台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