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概念解读

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概念

所谓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①。

(1)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

①产权管理的基础性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是国家,但此时的国家与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国家的身份是不同的,做为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国家,是以公共权力作为基础的,而做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国家,是以财产所有权作为依据的以生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以资产所有权为基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合理界定资产所有者、经营使用者的权益,明确各自的职责,才能既保证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使经营者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②管理目标的二元性

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二元性指的是国有资产管理要实现的双重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这是由国有资产本身功能的二重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国有资产具有企业属性,具有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不断地实现自身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又是一种以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性资产,它要适应国家利益的需要,达到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有效调节的目的,执行着一种社会职能。

(2)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组成要素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要素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内容、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几个方面。

①国有资产管理主体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即由谁来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2006年5月,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相关规定,制定规章制度,并实施监管;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按规定审批本级事业单位资产购置、投资、租借、担保、闲置低效超标资产的调剂使用;推进本级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资产市场社会化、加强事改企资产和资产收益监管;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完善资产管理绩效体系等。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根据有关规定,制定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实施监督;组织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检查工作;审核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租借、担保、处置、调剂工作;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组织实施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考核;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②国有资产管理客体

国有资产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讲,包括所有产权归国家所有的资产,即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资源性国有资产。虽然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国有资产管理焦点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但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逐步完成后,管理重点应适度向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资源性 国有资产转移,以充分发挥这两类资产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

③国有资产管理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实践来看,国有资产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四点: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是指国家以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进行的投资行为,可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委托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行的筹划和组织等行为,是对国家进行的投入资源、利用资源及其反馈控制系统的总称,其经营方式包括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指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取得收益,其方式包括企业上缴利润、租金、资产占用费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是指按照统一标准和一定程序对国有资产价值及其预期效益作出评定和估量的活动。

④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对象分为三类,与此相对应的,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也可以分为三类:做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其管理目标是保护国有产权,实现资产价值的保值增值,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做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是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产占用为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共服务;对资源性国有资产来说,其管理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序、合理利用,对可再生资源达到利用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对不可再生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走经济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⑤国有资产管理手段

国有资产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税收、财政补贴、利润分配、工资制度等工具,为国有资产管理服务;行政手段则是指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和命令,强行改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行为方式。

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定位

①明确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主体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即由谁来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则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站在国家宏观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主体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务部门,负责对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站在上下垂直的角度看,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则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所属厅局,主要是教育厅,负责对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站在具体使用和占有者的角度来说,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则是其本身,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这三者在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既监督制衡,又上下联通,形成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良性循环。

②清楚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客体

国有资产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可谓是多而且繁杂,包括土地、房屋(教室、实验室、办公楼等)、办公设备、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等多种多样。主要是非经营性资产,围绕教学科研进行服务的。高校对其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并使各种资产能够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随着今天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很多地方高校也开始根据自身特点,从事市场经营活动。如:有些地方那个高校出租自己临街的房屋收取租金,有些地方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所处地方特点成立校办公司盈利,有些地方高校则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自己的专利等转化为生产力,这些都是高校从事的市场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性资产,也是高校需要重点管理的部分。

③了解地方高校管理国有资产的具体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对客体的管理必然要体现在一定的内容中,或者说,主体就是要通过对对象的管理实现对管理内容的有效监控。从我国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实践来看,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④清晰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对象分类来说,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地方高校国有资产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部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对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其管理目标也可以明确为两类: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其管理目标是,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产占用为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共服务。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来说,它的管理目标是保护国有产权,实现价值增值,为政府、单位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只有明确了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资产管理才能够做到如鱼得水,有的放矢。

⑤熟练掌握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手段

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大致可分为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三类。站在地方高校的角度,首先,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国家制定的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并学会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其次,充分利用国家针对地方高校的各项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最后,对于涉嫌违规违纪的各项资产使用及操作,采取坚决的强制手段,迅速行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这三种手段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形成资产管理的良性循环。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2006年5月30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除了少数部分是私立性质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或直管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所以高校的资产理所当然是国有资产,毫无疑问地应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也应严格遵守《办法》的相关规定。然而,目前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尚在探索和转轨时期,所以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付给学校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主要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其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现如今,高校的国有资产大多由资产管理部门、图书馆、各院系、房产部门、后勤部门等多头管理,产权不明晰,运行机制不顺畅,管理权分散等问题比比皆是,财务部门只负责资金的核算,而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弱化。这就造成了管理上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某些方面管理上会出现交叉,同时某些方面又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相互脱节,管理不到位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观念,国有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盲目或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别部门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难以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1、 立足自身,转变观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首先必须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广大教职工必须大力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资产形成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还要重视资产形成后的保值、增值与效益的提高,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把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和产业等工作顺利开展、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2、 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 ,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 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高校进行资产配置时,要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配置,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中央和省政府已制定了资产配置标准的,按规定标准执行;中央和省政府没有制定的,由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制定。相关部门制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应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将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每年作适当的更新调整。通过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强化增量资产按标准配置,逐步解决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基础,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对高校今后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国有资产的管理观念,树立新形式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8(4)33.

[2]星姿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新招[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4)44.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范文第3篇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付给学校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主要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其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现如今,高校的国有资产大多由资产管理部门、图书馆、各院系、房产部门、后勤部门等多头管理,产权不明晰,运行机制不顺畅,管理权分散等问题比比皆是,财务部门只负责资金的核算,而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弱化。这就造成了管理上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某些方面管理上会出现交叉,同时某些方面又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相互脱节,管理不到位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观念,国有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盲目或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别部门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难以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1、立足自身,转变观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首先必须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广大教职工必须大力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资产形成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还要重视资产形成后的保值、增值与效益的提高,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把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和产业等工作顺利开展、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2、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对策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家投入的资产,使用不计成本和盈亏,因此,一些单位就比较缺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并且与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相比,却更加重视资产的购置,不讲使用效益;或者将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忽视掉,而只重视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这些都是在思想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的重要体现。

(二)资产配置不公,使用效率低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供给,这样,就导致资产购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较强,一些单位为了追逐自身利益,而赶超消费浪潮,追求高精尖,提前更新资产,使大量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的状态,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长期都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并且管理比较粗放,这就容易各个单位之间的资产配置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有些单位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有些单位则可能资源过多而处于闲置状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短缺与闲置并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

在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中,有些单位为提高单位资产增长比例和经营业绩,而对该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报废手续;有些单位入账不及时,在购买事项已办理完财务入账事项,却没有及时增加资产账;有些单位不考虑全局利益,对捐赠的资产不登记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这些都是账实不符的表现。

(四)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有些事业而单位在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调配、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还比较缺失,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机制,就造成了各环节都可能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资产的购置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利用资产的过程中,由于责任感不强、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事业单位资产丢失或损坏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国有资产的处理手段更是不合理,如无常借出、低价出售等,存在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行为,这些都导致了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使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进行有效约束和监管。

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要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就必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此,就需要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登记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的报告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从而,规范产权登记的申报和办理等,有助于准确和及时了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增减变动情况;对资产使用和处置情况进行有效管理,使资产配置得以优化,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等,同时还要对违规违章工作的相关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二)有效引入资产绩效管理机制

针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引入资产的绩效管理,是合理配置资源和资产的有效途径。首先,制定一套合理的资产绩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便对单位的资产绩效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价,同时注意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期评价的手段,有利于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其次,按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开展绩效考评和检查工作,为促进单位合理配置资源,在对单位资产绩效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合理的绩效指标,通常可从事业预算项目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及资产投入产出效益等绩效指标开展工作。最后还要将考核结果并入相关人员的综合业绩考核之中。

(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

为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最大效益,事业单位必须要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根据单位所处行业及单位自身的特点,对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全方位地跟踪监察。例如,可对资产预算进行年度检查工作,同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从源头上避免资产管理中不良现象的发生。还要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和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年度检查,为有效实现资产配置的合理化,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对资产形成过程及运营管理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此同时,还有必要进行财产清查工作,有效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种信息。

(四)构建极具实力的国有资产管理人才队伍

在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对于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并在工作中按照依法行事,充分提高其综合素质;还要及时引进优秀的相关管理人才,提高单位内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实力,避免工作中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差错,这样有助于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发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最大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关系着国家利益。因此,必须要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出现差错而导致资产浪费和流失现象的发生,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为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邹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谈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吴勇.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经贸,2010;22

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产品;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一、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的形成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效用不可分割。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在技术上不可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享有,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二是非排斥性,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个人独享,要是排斥他人,在技术上做不到成本也很高。三是非竞争性,就是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排斥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和质量。

自然垄断和外部性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即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尤其是由于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某些方面是缺乏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的。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需要财政配置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手段,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投入资本,从而形成国有资产。

二、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主要承担提供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而将大部分的私人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企业去进行。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主要应是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产的管理。从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有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应包括一些由国家集中起来用于平均社会收益分配的资产,如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政府必须使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增量,最终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心放在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上。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绝大部分工作职责不再是对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应转为对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在现实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存在的,这部分资产既包括诸如国家用于提供司法、行政、国防、环境保护等纯公共品所必需的资产,也可能包括诸如公园、道路等准公共品所需的资产。毫无疑问,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理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题中之意。那么,应该如何确立一个基本的体系,对这些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呢?公共产品理论在此给出了基本的原则。

(一)纯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对于纯公共品领域提供中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判别标准,也就是当公共品提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公共品的提供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对于该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应遵循这一原理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并给出评价,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难点所在。

1.从收益确定和评价的角度来看,公共项目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比之于一般企业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要困难得多,因为一般企业的收益都是可以货币计量的,而公共项目因为其固有的收费的困难性,尽管其社会经济效益可观,但却很难以货币价格进行量化。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公共项目的收益通过某种类比的方法转换成可以货币计量的收益。比如对于绿化造林的收益,可以通过一定的统计处理,计算由于绿化造林引起的农业环境改善从而农作物增产的收益以及空气质量改善导致的呼吸疾病减少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等等。这些计算尽管不可能是非常完整的,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的真实收益。

2.从成本确定和评价的角度看,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困难主要在于对事后成本大小的评价要远困难于对企业成本的评价,因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相比较的环境中,而它的收益又是明确的,这样,当发生长期收益不抵成本的情况,或成本收益大幅度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水平时,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判定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不理想的。而从客观上来讲,即使不作主观的评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那些成本管理不利的企业也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即市场将会自动地对企业资产管理的绩效作出评价。

(二)准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准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物品和服务。正是因为不完全的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准公共品的提供既可能采取政府的方式来进行,也可能采取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在考察准公共品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时,首要的问题是将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作一比较,只有当确信公共提供的效率较高时,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才应介入这一领域,否则应尽可能地不介入。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究竟是采取公共提供为好还是市场提供为好,取决于这两种方法各自产生的净收益的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准公共品提供上的原则标准,显然不能把收费的多少作为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好坏的标准,固然收费可以使消费者在消费准公共品时客观地衡量其自身的效益和成本,从而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浪费,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税收的负担和税收引起的效率损失,但是过高的收费标准同样将导致效率的极大损失,特别是在某些行政垄断的场合,不受控制地乱收费将会给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收费越多,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就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