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要素;利得;损失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新基本准则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要素,即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并且在定义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基本要素时引入了利得和损失两个子要素,从而使我国的会计要素进一步与国际惯例趋同。
新基本准则首次引入的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是公认的,但其内涵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我国新基本准则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对新基本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就这一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及特征
新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根据上述定义,可将新基本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所具有的特征归纳如下:
(一)利得和损失来自于非日常活动
新基本准则将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活动分为两类,即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利得和损失来自于非日常活动;与其对应的是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和费用来自日常活动。因为新基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对比上述新基本准则关于利得与收入、损失与费用的定义,这一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得和损失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
通过研究新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定义发现,新基本准则确立的会计要素体系是以所有者权益为中心的。因为按照新基本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则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即可通过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表示,而收入、费用两个基本要素和利得、损失两个子要素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直接体现在各自的定义中,至于利润则本身就是所有者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通过分析各基本要素和子要素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还可以得出:除资产和负债两个基本要素外,其他各要素的增减变动必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利得和损失两个子要素也是一样。
(三)利得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损失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新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根据新基本准则对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可知,利得和损失只能来自除所有者投入资本以外的其他方面,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两个方面。其中,留存收益中的利得和损失是来自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并且留存收益中的损失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而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
二、利得和损失的构成及会计核算
新基本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以下两类:
(一)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因此,在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中,必然会涉及到所有者权益类科目,通常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因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是为核算其他资本公积而设置,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项目以外形成的资本公积,主要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在引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产生的会计事项中,典型的对应关系是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或同减。若是利得则同增,可表示为:
借:资产类科目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若是损失则同减,可表示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资产类科目
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引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交易和事项有多种,如:“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等等。下面引用案例来说明此类事项的会计处理。
资料:甲公司拥有乙公司有表决权的权益性资本30%,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乙公司与丙公司属于同一集团,2008年1月1日乙公司支付3000万元银行存款收购了丙公司的普通股1800万股,当日丙公司的外发普通股总数为3000万股,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为5500万元。则乙公司于合并日2008年1月1日应作如下的会计处理:
同时,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也
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因此,在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中,必然会涉及到损益类科目,通常是“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利得通过“营业外收入”核算,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核算。
在引起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产生的会计事项中,典型的对应关系应该有两种。若是利得则应为:
借:资产类科目(或负债类科目)
贷:营业外收入
若是损失则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
贷:资产类科目(或负债类科目)
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引起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交易和事项有多种,如“对外捐赠或接受捐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政府补贴收入”等等。其中“对外捐赠或接受捐赠”应属此类事项中的典型。比如,企业接受其他单位捐赠300万元银行存款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实物展示法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法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3.大学院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财务会计实务学习心得总结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2006年,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的具体概念和内容,又明确了在基本理论和现实中面临的两个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利得和损失具体概念和要素归属权益的分析,来阐述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要素属性的界定.
关键词 :利得损失;会计核算;所有者权益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41-02
近些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了自身的投入和产出,在企业的利益计算中,也加大了难度.所以,在财务会计方面,财政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一准则中所界定的会计要素与国际惯例相一致,把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定义为基本要素,其他要素还分为资产、收入、费用和负债.同时,新准则把利得和损失作为附属要素划入到我国会计的基本准则里.这一要素的界定,对国内企业会计的计算起到一定的规整的作用,促进了与国际会计核算的相接轨的速度,同时又把企业的会计核算细化,使企业账务更加清晰和透明,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1 利得和损失的基本概念和提出
利得和损失被作为子要素纳入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具体内容.利得和损失是生产单位正常经营成果以外的收入和支出.这种收入和支出同时影响着单位所有者权利和利益的上升或者下降.这里的日常活动包括产品的销售,劳务输出,企业机械设备的出租等等.此类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资金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这一部分经济利益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对于多少也是不可预测的.对于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法也是不确定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的会计要素归属分为两种,即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对于一个交易事项而言,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要素归属中,要么是利润,要么是所有者权益,这两种要素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时成为一个交易事项的结果.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把利得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会计准则中,对利得和损失的具体核算去向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规则.对于某一交易事项,其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最终是计入利润中,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中,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目和专业的核算人员进行区分,这给企业和会计工作者带来很大困扰.
2 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很难对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进行明显的界定和划分.如果想准确的计算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利得和损失,就必须明确的分清哪部分是利得和损失,哪部分是收入和费用,真正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的分清其中的关系问题,才能更好的完成会计整体的核算.具体来说,利得和收入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入,而损失和费用都是企业利润的流出,他们构成了企业的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整体.
首先,利得和损失是非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利得和损失不受企业本身资产本金的直接影响.而收入和费用是经营单位通过正常的生产所得的经济效益,具有常规性和反复性.收入和费用直接与企业经营成本相关联,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
其次,利得和损失核算结果不直接计入营业利润中,核算结果要么计入企业所有者权益中,要么直接计入企业利润总额中.而收入和费用的营业结果直接计入到营业利润中.
最后,利得和损失与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不尽相同.利得和损失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固定的规范,他的核算过程是间接的、含蓄的,核算内容比较分散.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方式在会计准则中有固定的规范.核算过程中有具体的依据和模式,核算内容也比较直观和集中,可以直接作为财务报表出现.
3 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
一般的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果利得和损失已经形成并且在数额上已经构成了可纳税的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了纳税总额,这一部分的利得和损失应该加入到当时的利润中,而利得和损失没有产生并且还没有构成纳税金额的条件时,对企业纳税总额没有产生影响的,把这一部分可以纳进企业所有者权益里.
3.1 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
3.1.1 在持有股权比例的不变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的企业拥有者的权利和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这部分权利和利益不包括企业的净损失和利润),单位可以通过拥有股份的多少来划分利益的多少,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在处理使用权益法进行计算长期的股权投入时,要把在其他资本公积的起初数据加入到最终的利润里.
3.1.2 属于自己用的房屋资产或者已经成为公允价值的投资性的房地产.单位把自己的房屋资产变为投资性房屋资产时,它的公允价值大于单位总体账本中表现的数额,也要计入资本公积.若产生的差额属于借方的,计入到整体变化损失和利益,‘在对这种房屋资产进行分配时,把纳入到其他资本公积的利益变换加到其他业务收入.
3.1.3 用权利和利益的方式进行计算的股权份额的支付进行获得其他部门或员工服务的,依照已经决定的固定数额来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在行使权利当天,依照现实的权益工具数量来进行数额的核算,借记其他项目的资本公积,依据纳入的实际资金的数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根据这些资本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
3.1.4 金融资产种类重新划分.依据相关规定,把将符合出售条件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或者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符合出售条件金融资产的进行处理,并重新调整与之相应的资本公积.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金融资产,在此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数据,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没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对其进行分配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并相应调整资本公积.
3.2 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会计核算
3.2.1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纳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当自用房屋资产或者存货转换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时,其在转换日的公允比原有账面价值低的,这部分的差额直接计入当前的损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另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除了折旧和摊销以外,最后,利用公允价值来调整账面价值,其差额作为利得和损失,贷记或者借记公允价值损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中.相反,在其转换日公允价值比原账面价值高的,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损益.
3.2.2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变动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核算.如果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产生无法偿还的债务、罚款,捐赠的接受和支出时,如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这些被确认为营业外收支.在债务重组中,以现有金或者非现有金资产的方式进行清偿债务时,债务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本表面上的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转让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而债权人应该将重组的债务账面价值与受到现金或者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
3.2.3 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减值测试时计算的可回收金额小于其原有的账面价值而形成的差额,这部分差额被界定为资产减值损失,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与该资产相对应的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损失直接反映到利润报表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2.4 长期股权投资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投资收益的核算.投资收益是企业活动中经常发生的行为结果,是企业对外投资后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而长期股权投资是其中之一.长期股权投资根据权益法进行核算,投资单位在期末单位的净损益发生变动时,企业通过他们拥有的股份多少来计算投资所得的利益.另外,如果在以成本为基础的情况下,对长期的股权投资进行计算时,必须在确定被投资的企业公布股利时才能确定投资企业的所得利益.如果是用公允价值来计算的金融资产,把这部分纳入到当期的损益里.而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投资收益.一般情况下,对金融资产的经营所得的利益和股份收益进行处理时,首先要确定这部分收益的数额,才能进行最终的处理.
4 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涉及的账户
在利得和损失会计处理核算中,计入所有者权益确认利得和损失时的账户只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转出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时会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等账户”;而当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时,确认利得和损失所涉及的账户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在转出时所涉及到的账户只有本年利润账户,并且在利得转出后,账面归零.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业务类型也不断增加.财政部要求企业在财务方面进一步透明化和合理化.为了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相关内容.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和在会计中核算方式,加强了会计核算的严谨性,为企业经营结果提供明确的划分依据,完善了会计工作准则.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理论中,将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只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核算两种,也就是说利得和损失成为了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附属要素,一定程度上不能清晰的划分已确认实现的收益和为实现的收益,使财务岗位的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财务报告的数据,影响了正确利润报表的形成,所以,在对利得和损失会计核算进行分析和界定时,必须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使其在会计行业中为会计岗位工作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规则,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编委会.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钱薇.利得和损失的会计核算及对财务信息和财务分析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1(02).
(3)张铮.利得与损失解析及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0(09).
(4)赵建.华浅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的会计处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06).
(5)李燕能.新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辨析[J].西部财会,2009(8).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
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知识经济是发展趋势,对会计的挑战是严峻的,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形式,但同时给会计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机遇。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职能、会计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报告等方面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我们要与时俱进,应在财务观念、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革,这是发挥会计对知识经济的监督功能、创新会计业务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笔者拟就知识经济的特点及会计的创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地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所有成员国的科研经费的近2/3投向高新技术,该组织主要成员国的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完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1.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绝、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其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全新的认识。2.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放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则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3.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呈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会计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要素的概念被赋予新的内容;会计职能由核算为主向预测管理决策为主转化;会计模式将得到改进;会计研究对象范围拓宽,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财务报告体系更趋完善;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化、国际化、法制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其依存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又受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会计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必须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模式,这样会计才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变革与创新
(一)会计核算观念创新
1.确立新的财务资源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等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又要确立和利用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
2.确立“融智”或“融知”比融资更重要观念。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其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自然资源和有形资源,而是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员工、技术、市场等,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由此而决定了“融知”或“融智”的重要性。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知识和时问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知识和时间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其要求将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会计核算内容创新
1.改革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鉴于无形资产在企业盈利过程中的作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无形资产,特别是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而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就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甚至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改进。
2.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研究开发活动、采购活动等都要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发挥核算过去、控制现在、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职能作用,用会计特有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市场,评估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和风险,以便采取对策防范和化解风险,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三)改进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现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信息,大多数是一些有产权交换关系的法律意义上的实物交易,如销货购货、利息支付和资本支出等。这种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的优点在于其可靠性,依据某一项具体交易活动或业务发生的实际金额,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确认销售收入、存货、应付利息的减少或资本的增加。然而在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新经济环境下,创新能力成为资本,智力资本产品化、商业化了,这种方法不能够及时反映无形资产增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因为无形资产可能在瞬间取得,也可能在瞬间消失,再加上网络技术的高速传递,任何影响公司价值的事项可能在瞬间传遍全球。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只有在取得可靠计量的数据时(即交易发生时),才会对该事件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显然落后于事项的发生及企业价值的相应变动,事项和交易的不一致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相关性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探索风险会计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矿产资源的客观属性决定其“先天”价值存在性矿产资源具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维持生存生产的前提条件,这从根本上构成了矿产资源的客观价值。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体现出越来越强的稀缺性,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开采使用矿产资源已经迫在眉睫。从另一方面来说,矿产资源的稀缺就使人类不得不面临矿产资源的“价值争夺”,这就使矿产资源具有了一种潜在的社会价值。
(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保护决定着其“后天”附加价值的存在性人类为自身发展要不断地发现和开采矿产资源,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劳动价值,在矿产资源后期的保护上同样也要付出一定的投入。人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发掘、开采、经营管理,这其中所凝结的劳动的总和就构成了矿产资源的物理价值。
(三)矿产资源会计的概念与本质矿产资源会计是全面应用自然环境科学、统计学、经济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专业型会计科学,是从会计的角度与方法系统科学地对企业与矿产资源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它从新兴的经济社会要素演变而来,不同于传统会计的另一微观会计分支,是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体现。矿产资源会计,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要素发展的必然产物。矿产资源的稀缺、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的发展在借助内部动因的同时对外部环境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会计的核算迫在眉睫。它是以经济核算需求为基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核算和管理企业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对企业消耗资源和污染减排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从而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数据基础,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矿产资源会计的目标
(一)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基础企业立足于社会不单是其经营业绩作用的结果,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受到来自公众多方面的评价,其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形象乃至经营效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义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目标之一正是为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社会责任奠定理论基础,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结果将帮助企业做出决策,从而控制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或者调整生产方式,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作用。
(二)向数据使用者提供有用可靠的矿产资源会计信息本文所指矿产资源会计信息是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披露企业与矿产资源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矿产资源对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影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和相关的环境绩效评价等。与传统会计的目标相似,矿产资源会计同样要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1)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第一,相关的环境资源委托人,主要指政府环保部门。矿产资源会计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以便国家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开采措施,支持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第二,投资人和债权人。随着全民环保意识的发展和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对企业投资不仅仅局限于对其业绩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上,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投资”,即将人类对环境资源、对社会的责任融于企业的财务活动,甚至经济活动中。投资方依靠矿产资源会计选择那些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主动改善环境污染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必将成为投资活动的趋势。同样,由于投资活动的责任化、道德化,债权人也必将通过对企业环境资源方面的业绩评估来分析其偿贷能力和风险。第三,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必将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活动,“绿色消费”已经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者在关心商品本身质量、销售服务的同时,也将商品的生产和使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指标作为购买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消费者的态度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所以矿产资源的会计信息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存亡。同时,社会公众与企业矿产资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有直接的联系,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必将使用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使用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这就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矿产资源等环境资源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公众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2)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这里主要指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者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驱动下,已经将矿产资源的开采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纳入企业日常经营、控制评价和预测决策等,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使企业在社会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地位。
三、矿产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的假设下,企业应当对一切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包括对矿产资源的交易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矿产资源会计从整体上应该遵循传统会计主体的假设,但由于矿产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储量确定、开采方式、计量方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必然会给会计核算带来一些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操作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充分遵循权变原则,对矿产资源会计主体的假设可大可小,可以是某一地理范围内的产业群,可以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体,也可以是某一企业中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矿产资源会计属于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必须承担来自于法律或者道德范围的社会责任,这从客观上决定了矿产资源会计必然要考虑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矿产资源会计主体假设应用中,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属性,还要充分考虑其对外的社会责任价值。
(二)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假设与传统会计相似,持续经营是指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照目前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在此假设前提下,企业才能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包括资产的计价和费用收益的确认等。从矿产资源会计的角度看,持续经营假设的明确意味着会计工作人员应对矿产资源取得的收益和环境债务等会计信息进行核算,从而发挥会计在企业和环境资源方面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矿产资源会计应当以自然资源不会枯竭,环境的变化不会影响企业持续的发展为前提,假设社会中的经济体会按照既定的方向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人类和环境的依存关系,也为矿产资源会计核算提供了约束性的条件。同时,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假设也体现了在一定客观持续的生存条件下,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矿产资源会计的会计分期是指按照一定的会计期间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耗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经营活动进行量化,为整体的环境规划统筹提供可信的数据信息,可见会计期间构成了其核算的时间范围和核算循环的周期。
(四)多元计量假设传统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矿产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整个有关矿产资源的环境活动,
单纯的货币计量不能完全反映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因此,多元计量逐渐被认可,它从横向范围内指的是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形式。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交易事项,可以引入一些非货币的计量方式,如一些技术指标和环境资源指标等,也可结合图标文字多重表现方式,更好地反映交易事项,并用报表附注等形式披露。多元计量假设在纵向范围内指的是在货币计量的形式下,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五)受托责任假设不同于一般的财产责任托付,矿产资源会计的受托责任假设不仅仅是对矿产资源本身物理形态使用和管理的责任表现,更多程度上是受社会政府之托承担降耗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其在表现形式上不仅要承担企业运营的经济责任,还要积极主动承担所附加的社会责任。
四、矿产资源会计基本要素
(一)矿产资源资产指企业有权开采使用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类。天然的矿产资源在被企业利用并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已经被赋予了经济价值。这里所指的矿产资源资产是以矿产资源具有价值为最根本理论前提的。
(二)矿产资源负债指企业为了节约矿产资源、治理使用矿产资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所产生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以及相关税费等,其中包括为了改进生产方式从而节约矿产资源所购入的机器设备,为了承担环境恢复的各项负债等。矿产资源负债的确认要时刻围绕矿产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界定,操作性较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认定标准,从而完善矿产资源负债的确认体系。
(三)矿产资源权益指企业的所有者投入或者拥有的矿产资源权益。具体指投资者投入的有价值的实物矿产资源资产、矿产资源所有者通过对矿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享有的权益、企业用于节约矿产资源所设立的专项基金和企业通过对矿产资源造成污染治理所获得的收益。
(四)矿产资源收入从广义上讲矿产资源收入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企业与矿产资源相关的一切经济利益的流入。狭义上的矿产资源收入指企业出售矿产资源和因为降耗减排、保护环境所获得的收入,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表现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直接收入包括企业直接对外出售矿产资源取得的收入、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经营的奖励和各项补贴、矿产资源环境污染罚款收入等;间接收入主要是指企业因节约矿产资源、治理其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所降低的成本和因节能降耗失去的机会收入等。
(五)矿产资源费用
指企业为了预防或者治理因为使用矿产资源所引发的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因为环境污染所承担的损失和已消耗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是企业围绕矿产资源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具体包括:(1)矿产资源的消耗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过度消耗矿产资源所带来的损失;(2)矿产资源附加费用,包括为了避免或降低环境污染所发生的预防费用、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对所消耗矿产资源的恢复成本、因大量开采矿产资源而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的损失和污染物排放量超标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损失等;(3)矿产资源的管理费用,为了降耗减排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所发生的费用,其中包括各项研发费用、环境预防费用、环境监测费用等。
(六)矿产资源利润指矿产资源收入扣除各项矿产资源成本费用和相关矿产资源税后的净利,是企业评价自身经营业绩的指标之一。但由于矿产资源会计体系的特殊性,其利润核算较一般的会计核算具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矿产资源收入除了直接出售矿产资源取得的收入之外大都表现为一种名义收入,矿产资源会计收入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与矿产资源支出相配比,从而从整体上掌控企业有关矿产资源消耗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有关利润的取得上,相关利润多反映为一种“道德业绩”;其次,对于矿产资源会计的收入及费用的计量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确认标准,其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矿产资源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一)矿产资源会计、环境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关系矿产资源会计的目标与宗旨正是与企业所应当承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相契合,这就使矿产资源会计的内容从理念和主观认知上扩大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更加完整的诠释矿产资源的本质。又因为矿产资源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制定相应的矿产资源节能减耗管理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因此,矿产资源会计是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内涵交叉作用的微观会计学科,三者关系如图l所示。
(二)基于经济核算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矿产资源会计的必然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会计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我国企业践行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行动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我国社会并没有从多方面认识矿产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为了使矿产资源在合理开采利用的同时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整个开采利用过程中实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从而在维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创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从经济核算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两方面来说,矿产资源会计必将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