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第1篇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关键,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文章探讨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以期培养更多的合格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中、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绝大部分中高职院校都开放该专业,然而中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本文主要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的相互承接、相互分工的有机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包括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和课程内容衔接,使中高职课程内容既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又是有机整体。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表现为外延式的学制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研究关注的较少,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结构,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瓶颈。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各种办学要素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为前提,应打破当前学科本位思想,充分体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2]。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方向一致性特点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可能性,体现了职教课程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中高职课程相互融合成为有序且连贯的一个整体,不仅有利于加强中高职的交流合作,更有利于毕业生职业能力更符合岗位要求,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重复当前中高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同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时,过多的考虑的是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较少的考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导致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组装与维护课程在中职和高职均开设,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完全一样,难以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差异,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中高职学校应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中职业的基础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构建合理的贯通式课程体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育。

2.2中高职文化基础课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职生主要以计算机技能性操作为主,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中职学校文化课课时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3]。当前高职没有对普通高中毕业入学的学生和中职入学的学生体现差异性教学,导致中职毕业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普遍感到文化课的学习很费劲,不利于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计算机专业通识课程计算机数学对高职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对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内容很难在一个学期54节学时掌握,其他文化课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样影响对整个课程体系学习,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2.3部分能力“倒挂”现象当前高职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主线的开发模式,职业特征不明显,在一些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出现了中职生的技能超过高职生的现象,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等操作性课程,中职生在进行高职学习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对应的操作技能,而这些课程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不是培养的重点,同时由于一些高职办学时间较短,近些年高职招生人数迅速增多,计算机专业实训条件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了中职生与高职生部分能力“倒挂”现象的存在。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构建。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发展而来,原有的教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存在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限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3.1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层次性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培养的是中等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是高职、中职和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依据。

3.2制定统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改革原有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加大职业能力训练,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为中、高职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中高职各门课程要有较明确的目的与界线,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接口。将中高职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出现脱节或者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则应体现出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特点[4]。

3.3编写职业能力教材中高职教材是中高职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剧本,对促进中高职教育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中高贯通式的课程教材编写是在统筹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写有机衔接和贯通的教材,充分利用教。针对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根据计算机专业中职和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设计开发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式教材。

3.4完善多元评价考评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重点考核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建立已学课程的认同机制,承认中职学校的学分,不必重复学习已经学习的课程,使中职生源有更多的精力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提升职业竞争力。中高职衔接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对针对不同中高职不同的职业能力目标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并建立不同的反馈机制,采用的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5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切入点。中高职办法机构应明确中高职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其岗位面向,根据各自的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通过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实现课程内容的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保证职业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的连续性、层次性。

4小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仍处于探索中,依据计算机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核心的产业结构贯通式的课程体系[5],更加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素质,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30(04):85-88.

〔2〕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1.

〔3〕周静.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J].成人教育,2014(01):64-66.

〔4〕陈晴.从“技能高考”浅析中高职衔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0):72-75.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194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50-01

进入信息技术时代,高职院校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并就教学资源体系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内容作出了规划要求;要求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课题,值得认真探究与实践。

1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1.1 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尽人皆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理念却相对落后。许多教师对整合理论缺少深入研究,认识不到位不统一,未能真正认识计算机技术的实质,没有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课程结构、学习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思维的转换上面,未能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信息化利用过于机械和虚化。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整合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和公开课,仅停留于对学生提供感官刺激层面,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方面却仍未改变,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无法进行人机互动和师生互动。应该说形式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法取得实效。

1.2 教学环境参差不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环境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网络环境升级,但投资教学资源建设却较少,未能跟上教育转型步伐,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只能进行新闻和传达基本信息,无法根据学科建设发展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也没有及时更新网站以及网络课程内容,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网络课程利用率较低,形同虚设。而整合也大都停留于课堂教学方面,缺乏课前和课后环节整合,未能真正达到支持教学的效果。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信息建设,建立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的前提保障是进行校园网络建设时,应充分利用资金从政策层面优先满足教学需求的信息化硬件建设,实现资源与教学相结合。信息设施建设是整合的基础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硬件环境才能实现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必须加强硬件投入力度,做好设备与系统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管理,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现代化校园网络及其网络资源共享环境,满足教学发展需求。同时,建立适宜的教学应用平台。应重视教育技术应用,强化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促进教育技术发展。同时,增强网络教学服务功能,建立教学服务平台,给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与环境。

2.2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的成败取决于全体教师与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信息能力培养,让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信息资源应用能力等信息化素养。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评价和分析,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与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2.3 结合教学实际,创新整合模式

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极快,针对高职计算机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现状,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就业需求。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学校软硬件环境等教学实际定期进行知识更新。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实践。教师设计应注重灵活多样,实行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课内做好指导,课外做好鼓励,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全面整合。

2.4 加大投入力度,重视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里的海量教学资源对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学都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学校应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确保学科资源建设能够高效有序运行。例如,可以通过投入资金购买现成配套教育资源库以及组织教师自建资源库等方式,给教育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环境。

3 结 语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并非把信息技术简单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用,而是作为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方法。但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方面仍然处于低层次整合阶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实现整合目标,推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试图对传统教育实习模式进行分析,重新构建高等师范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实习观,重新定位教育实习的目标和功能,合理调整资源配置,从综合素质教育、管理机制、模式方法等环节入手,推动教育实习工作的全面优化改革。

关键词:高等师范;计算机;教育实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师教学计划中一门最具师范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并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就是“师范性”,依靠教育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加强高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联系和沟通,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切实体验教师的角色,真正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另外师范性的实践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样就要求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把突出“师范性”落实到教育改革进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切实加强理论与中学实际的联系,做到知行统一。但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师范教育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教育实习,往往认为教育实习就是走过场,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的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实习既存在教育实习的普遍问题,又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新问题。找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计算机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基本功欠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重要的是学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本领。由于在校时有的学生对教师基本功如读、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不够,因此在实习中有的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中条理不清,抓不住重点;有的照本宣科、机械地去背教案;有的板书凌乱、写字潦草,学生无法看懂;有的初次登台,教态不自然,眼睛只望天花板或教案,不注意课堂纪律和学生听课情况。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地积累。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应付考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实习中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讲解术语、概念不准确,从而使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另外,实践环节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有的实习生不敢动手去排除故障,有的甚至不知从何入手。

2.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所需缺乏有效衔接

中小学的某些计算机教学设备,计算机实习生闻所未闻,更谈不上会使用。这种情况说明,高师院校在计算机硬件投入上的落后局面,使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目前的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一般都有很好的基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因省份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除了信息技术课程等之外,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的课程。对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些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陌生感。正是高师院校的专业所教与中小学教育所需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给计算机教育实习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被动。

2.3计算机教育实习的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了计算机教育实习的质量

计算机教育实习的成效直接取决于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没有实习指导的高质量,就很难有教育实习的高质量。在当前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计算机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其二,计算机实习指导的内容存在片面性。计算机实习指导内容存在片面性,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实习指导内容往往只包括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教育调查研究,缺乏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检查和评估。实践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和实习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包括组装机器、安装软件、网络维护、指导其他学科的老师完成CAI课件的制作等。上机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自己操作,有问题问教师”的模式,这种被动式的上机教学对中小学生来说,效果很差。其三,计算机教育实习指导过程存在形式化的倾向。高校派出的实习指导老师很少亲自到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即使在实习学校,在教学技能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很少能给予详细的指导。而实习学校所指定的指导老师中,尤其是班主任指导教师,要么全部放手,放任不管,要么放心不下,学生无事可做。

2.4实习时间仓促,实习过程简单造成了实习目标失落

目前高师教育实习时间一般为6~8周,集中安排在第7学期。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在校内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在中学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约占四年总课时的6%(而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如英国占15%;美国占12%)。6周中一般见习1周,真正的实习试教5周。每位实习生只能上5-7节课,主持一周班主任工作。由于实习时间的仓促而短暂,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机会少,往往刚熟悉环境,还没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实习就结束了,更谈不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以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实习时间的仓促造成了教学实习流于形式,不能全面整体地训练和检验师范生所具备的教师专业能力,造成了实习目标的失落。师范生在匆忙的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未及时解决就面临毕业分配,这样在师范生和正式教师之间缺乏一段重要的体验、尝试、适应、熟悉、提高的自我培养过程,无法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2.5实习评估的随意与实结的淡化

实习评估是教育实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教育实习是全面考察和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最后一道工序,而实习评估则是全面反映“产品”质量状况的手段。目前,高师教育实习评估的方法欠科学,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估体系。目前,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成绩的评定是根据实习生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的表现,先由原任老师和班主任分别评出成绩,再由师院带队教师综合各方面情况定出总成绩。指导教师如何评分,依据是什么,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指导教师之间水平、能力、工作态度等差异,往往影响对实习的科学指导及对实习成绩的正确评定,出现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不同教师指导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由于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造成评分的随意性,经常出现人情分、关系分,有失公平,严重影响了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

3几点改革建议

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教育实习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革:

3.1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高等师范院校都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教育理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重理论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现象,使得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应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当做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每一个学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上好理论课之外,要组织学生到中学去观摩、见习、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具体来说,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请中学的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开座谈会,相互交流,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与此同时,应扎实抓好学生“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即要求学生写得一手好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只有做到真抓实干,认真落实,才能使学生有扎实的功底,适应今后教育的需要。

3.2认真做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

搞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是取得实习良好效果的前提。有的实习生在学校时备课不充分,只准备了一两个教案,试讲了一两次,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到实习学校后仓促上阵,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必须认真做好实习前的试教工作,组织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认真把关,指导学生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之间要多互相听试讲、提意见,应将微格教学应用于学生教育实习前的训练,使用微格教学设备,在每次试讲时用录音机或录像机录下来,再回放,进行自评和互评。

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引起了教育各个方面的重要变革。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加强计算机教育应用类新课程的建设,加强软件技能的教育,从平面设计、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等方面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平台。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不少中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应加强实习生教学技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训练,发展综合能力。在教育实习中,对有条件的实习学校,要求实习生至少有一次课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要突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还要注意可靠性与实用性。

3.3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

实习过程反映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实际上与当前高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有关。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及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虽然计算机理论课学得好,但实践操作能力差。笔者曾经指导过的本科生曾自诉大学四年没有拆装过一台计算机,也有学生反映,四年中学校很少提供对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机会,导致出现硬件故障不敢动手的现象,至于网络维护这方面的操作更是无从着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做调整,把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应用当前最新最实用的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要达到以上要求,一方面要完善包括微机原理实验室、单片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增设“微机维护与机房管理”这一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有充足的实验时间,能真正完整独立组装过计算机,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排除方法,能动手进行网络的安装,掌握组网技术、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还应该与一些计算机公司挂钩,把计算机公司作为实训基地,请计算机工程师作为实训操作的指导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每一学年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加强对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内容的教学,每学年引进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3.4改革现有的指导方法,提高教育实习的指导水平

克服“抱住不放”和“撒手不管”的弊端,实行“抱、扶、放”的策略,让实习生从指导教师的包办中走出来。从模仿到创造,鼓励实习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对某一问题做专题研究,实验自己设计的教育教学方案,以培养实习生的创造精神及独立的工作能力。理想的合作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愿意与大学合作,并善于诊断型指导,能够为实习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其主要任务是对实习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指导,促进他们在教学常规、日常管理、问题分析、制定计划、教学策略、学生评估、职业定向等各方面的变化与成长。一方面,他们与实习生形成伙伴关系,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对实习生的指导也促使合作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设计与方式。

这就需要加强与实习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互惠互利,共同提高指导教师质量。高师利用专业和教育理论优势参与中学教师共同开发的教改项目,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实验改革,让实习带队教师有机会了解研究中学教学。同时对中学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帮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发展中学教师的观察诊断教学的能力。并为其将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室理论提供帮助。经过教育实验的锻炼,提高教育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质量,共同完成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训练任务。大学指导教师应深入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中小学学科教育改革的现状,以提高教育实习的指导水平。

3.5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估体系,严把质量关,促进实习生全面训练

这个评估体系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估内容的全面性。根据教育实习的目标、任务、要求来确定评估内容。一般包括实习备课、实习试讲、实习教学、班务工作、实习纪律、实结几个方面。第二,评估方法力求科学,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他评,由同实习小组成员及原任指导教师、师院带队教师组成。每项内容制订具体明确易于操作的评估表,将分数分配到各个指标中去。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以及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并对各指标依其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一定权重,规定一定分值。

3.6通过反思性教育实结,培养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

如果说教育实习的过程是获得经验的过程,那么,实结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通过实践获得教育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他不对这些经验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经验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只有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完全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实结,如英国在教育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情况和个人的心得体会,写出书面总结,并集中举行为期一至二周的实结汇报,由实习生就自己实习过程中最满意的课题,向全体实习生和指导教师进行汇报性公开教学,课后全体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提出书面评价意见,并评定一个分数。有的学校还用重放录音、录像的形式,让被评者、全体实习生、指导教师一起观看授课情况,然后对照实习计划目标和评价标准,指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被评者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评价者的实习学生也能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教育实习是全面检查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育实习的总结分析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教育实习是全面检查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学校、学校应重视实习质量反馈,对此进全局分析,哪些是教的问题,哪些是学的问题,哪些是学生管理问题,分类总结,同时实结也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使教育实习真正成为高师学生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

4总结与展望

师范生教育实习直接涉及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计划的调整,其效果关系到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成败,触一发而百发,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本课题的研究仅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为了便于改革获得全面成功,还须在各级领导的有力支持下,各学科的同步改革,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和支持下,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继续加强对教育实习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朱永清,杨时兵. 教育学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扬州大学学报,2001,5(1).

[2] 曾广清. 关于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2(2).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有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而由于受到一直以来传统学科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一般主要针对于知识系统性的强调和理论知识完备性的强调,总是忽视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的特色。

我院一直从就业为导向出发,用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坚持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形式下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强调专业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加深化各种教育教学的改革。

1 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1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紧跟上目前社会上专业发展的步伐,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注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导向紧密结合,并深入了解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进行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并逐步进行更新的同时,以技能训练为基础,避免盲目性和不切实际。并通过项目研发和项目实训等教学手段,同时要考虑到我院校目前具备的师资力量和实际情况下的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增加或去除相应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快速、扎实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与企业沟通,明确就业领域和就业指导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对整个实训课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1.2 融入校企合作机制,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与合作企业进行分析岗位的需求职业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也是本院在最近几年内对不同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效果得出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获取岗位职业能力及职业技能证书等。要让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到职业岗位中去,成为能力及需求无缝对接,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与就业零距离。最近几年,我院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一线工作进行全方位合作,并且先后与北大青鸟APTECH(阿博泰克)集团、北大青鸟黑龙江服务中心哈尔滨鑫联华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惠业集团等企业合作。校企共同研究修改制订教学大纲及专业培养目标。

1.3 在课程体系设置同时也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进行学情分析,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学生个别的差异都很尊重,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在针对课程设置时加大力度、难易适中、合理安排,注重实效性,使学生在进人校门伊始就能够有针对性进行专业学习,学精学通。

1.4 较为注重实践性课程的综合实训,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及实训设置时,对于实际应用性较强的一些课程,我们都会在每一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设计的安排,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以小组形式完成。评价师采用教师主评,并要求各小组对作品进行演示、互评等。教师对于问题提问,及学生答辩都是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通过这种方式,即可以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中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团结协作、互利互助的效果。我院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他们第五、六学期为企业实践实习阶段,通过顶岗实习获取经验的更快,更好的进行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可以获得工作经验、体会工作模式,即增强学生对真实的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又让他们更早的融入就业上岗的适应期。

1.5 注重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具有针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就业导向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适应社会市场的用人需求,我们也特别注意整个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在校二年的学习及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将前后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所以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根据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来相对应的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总能成为供不应求。

2 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本院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能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针对于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2.1 在理论课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式、项目模拟式等方法,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部分,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即可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可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创新研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2 在实验课教学中,选取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将课程中涉及到的重、难点反映到实验案例中,从实验案例、实践操作为主线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验题目。在高职院校中实验课是必不可缺的,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所学得以更好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动性。

2.3 专业课程结合实训是每学期都有一到二周在校内实验室,或是去企业由企业专家进行实训的现场教学。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几年采用综合实战方式,将每学期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够真正的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地位。这样也体现了校企合作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

2.4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以来在不断完善的。通过实践证明,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和教学,可以直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使得学生在每完成一个项目时的信心,更好的为学生确立了职业目标。本专业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对传统的部分课程进行重构,通过与目前行业的优先性,并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使两者充分相结合,更合理的突出任务设置和情境设置。

2.5 师资队伍要工程化,要对现有教师的能力给予提高,并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培养。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在应用,要使学生能应用、会应用,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了解企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重点要培养更具应用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保鲜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才能编写出更适用的教材。

2.6 考核方式要过程化,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上,现在则更注重要体现在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的过程, 我们对现有的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的笔试,重点转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过程的考核,实训实际操作考试,以及职业资格考核等方式,为此,“必会技能,熟练技能”更为重要了。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2.7 教材与教学资料要动态化,由于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明显特点,那么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也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较为关注的,因此我们引入企业文化教育、人文精神教育都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企业来讲授职业素养。在教材选用及建设方向应立足于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海波.浅谈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丁爱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13).

计算机技术专业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NET系列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阶梯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1108-0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7-01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基础课为主,适当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开发平台不断涌现,因此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各种技术均适当开设了一些课程进行介绍,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学生对各种技术都有一些了解,但是都不够深入,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用人单位或社会机构的专门培训方可进行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而很多用人单位需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软件人员,因此,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将某一个方向、某种技术增加课时量,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在该方向或技术上学深学透,因此提出了以.NET为核心技术的“阶梯式教学”体系,瞄准.NET技术方向,由浅入深开设多门系列课程,使得各门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

技术特点

.NET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平台,主要用来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快速开发、部署网站服务及应用程序。目前基于.NET Framework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NET Framework 支持多种语言整合应用,可以让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来开发解决方案。同时,.NET Framework易于上手,适合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

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有教学体系中,同时设置了JAVA、.NET、嵌入式等多类课程,课程开设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每门课都要学,但每门课都学不精,所学知识不足以满足实际项目开发需求,进而有很多学生课程之外还需要参加企业或社会的各种专门培训,这也是多年来长期困扰很多本科院校的难题。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改革,围绕系列课程,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循序渐进的将项目开发过程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开发技巧系统而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马上可以投入实际项目开发,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就业率。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具有较好的弹性,在课程体系中还开设了PC机常用软件,随着.NET技术的发展该课程内容可以随时调整其讲授的内容。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与本体系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的建设过程。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促进从事该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技能和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课程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教材知识点深入细致的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等过程进一步认清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彼此细微的联系,为今后更好的衔接课程、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够通过该过程提高每位教师自身的.Net开发应用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NET阶梯式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贯穿于.NET“阶梯式教学”系列课程知识点的汇总、整理以及相应的教材规划,与.NET课程体系对应的其他相应课程的设置、开设学期、学时等。

本课程体系以.NET系列课程为核心,系列课程共分7个学期执行,每学期开设一门核心课程并适时开设与核心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核心课程开设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基本功。

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介绍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重点突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C#基本语言要素。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强化学生计算机程序开发能力、同时使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熟练掌握相应方法。

第三学期:开设《网络编程基础》,内容包括:Web编程基础知识,HTML语言介绍,DHTML编程基础,XML技术及应用,Jquery技术与应用, CSS,页面脚本语言等。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Web应用开发的页面部分的实现技术和技巧。

第四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本课程是《.Net Windows编程》、《》及《.NET 高级编程》的前导课。目前计算机应用中数据库应用占有很大的比重,本课程主要讲述SQL Server,包括基本工具的使用、T-SQL编程、存储过程创建、触发器创建等。为开发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做好准备。

第五学期:开设《.Net Windows编程》,主要讲解微软.NET平台下的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包括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介绍,窗体及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GDI+绘图,技术以及基于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C#多线程技术,三层架构,应用程序的安装和部署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NET 平台下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

第六学期:开设《》,主要介绍的各种服务器组件、Web应用的服务器端编程、Web服务器端数据绑定和数据的各式输出、数据验证控件、Web应用的三层架构及实现。通过本阶段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Web应用的整个开发过程和相关的开发技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