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新兴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当前已经广泛地渗透到艺术领域中,催生出了不少新的艺术形式,计算机图形图像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视觉艺术的研究领域和视野,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进行图形图像创作的条件,推动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创作的普及,但同时在一片繁荣的背后,却充斥着大量水平低下、缺乏创新、粗制滥造的作品,给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和创新空间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动计算机图形图像创作的健康发展。
1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
计算机图形图像还可以细分为平面图形图像、三维图像以及多媒体和交互性图像图像这三种,下面逐一介绍其艺术特征。
1.1平面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
平面图形图像通常根据图形元素的不同构成方式还可以分为点阵形式的数字图像和矢量形式的数字图形。前者是由许多像素组成的,所有像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图像。点阵图像由于具有色调变化丰富、色彩还原度高以及可在不同软件之间自由切换的优点,因此广受青睐,大量应用语于广告、插画及包装等的设计创作领域。而矢量图形则是通过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像内容的,它的领用领域集中在商标、地图、网页等的设计创作方面。
1.2三维图像的艺术特征
计算机三维图像具有极强的模拟性和仿真性,可以完美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细节,实现最精确的造型再现。以往在平面软件中很难创作出来的各种流体效果通过三维软件都可以很好地如实再现,而且这种真实模拟都是由创作者进行操控,不会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束缚和影响。所有计算机三维图像的创作人员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摆脱思维的束缚,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种令人惊叹不已的三维空间。
1.3多媒体和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
多媒体和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视觉审美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审美体验上,这是和前两者最大的不同。审美体验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在观众中所引起的一种层次较深的情感反应,不同的活动,观众的体验层次是不一样的。多媒体和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图像可以有效营造出亲历性很强的审美空间,这时候接受者不是像以往那样作为旁观者存在,而是成为了身临其境的参与者。
2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新空间
从当前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创新首先要靠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来推动,其次,还要借助于创作者对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感知,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新空间。
2.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各种创新的原始推动力,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新同样要借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而言的,在当前的数字时代,由于创作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创作门槛也越来越低,各种机械复制的情况非常普遍,使创作质量不断下降。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作者要多提倡创新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创作出更多原创性的作品。另外,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多结合数码式的创作思维训练,因为创作方式与创作思维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数码图形图像的创作也需要相应的数码式创作思维。
2.2正确定位技术
当前许多从事图形图像艺术创作的工作人员很怕谈技术,心里一直对技术有抱有偏见,认为它和艺术相比属于低端的,直接将技术与图形图像的艺术创作对立起来。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计算机技术做基础,图形图像的艺术创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且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对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艺术创作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2.3表现手法的创新
当前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艺术创作也从传统的静态视觉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应延伸到了动态的多媒体信息传播领域;同时也从以往单一的二维空间过渡到三维立体空间,接着又从静止的三维空间迈向动态的思维空间等等;创作过程方面也从单向发展变为多向的反复。这些变化和发展为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2.4表现内容的创新
当前计算机图形图像创作上出现了一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题材内涵缺乏新意。虽然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存在方式、形式及传播载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表现内容方面却没有多大的开拓和进展,基本上还在原来的题材范围内打转。为此,创作人员应当积累和获取必要的创作素材和信息资源,同时要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被忽视的民间文化领域,多借鉴传统的艺术,吸取民间文化的营养。
[关键词]芯片测试 可测型设计 内建自测试 扫描设计
[中图分类号]TN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47-02
一、可测性设计与测试功耗
为了保证芯片的正确性,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在设计时的验证,以及制造后的测试,然后随着芯片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测试的成本、难度和功耗都随之增大。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学术界和业界都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和贡献。在这些成果之中,最为广泛的就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测试问题,即进行可测性设计(Design for Test)。可测性技术将测试的问题提升到设计阶段,因为越早的解决问题,消耗的成本越少,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设计规则,同时也要满足DFT规则。通常的可测型设计方法包括扫描设计(Scan Design)、内建自测试(BIST)和边界扫描设计(Boundary Scan Design),针对逻辑电路和存储器各自的特征和不同的故障类型,都有适合其本身的DFT方法,其中,扫描设计主要用于数字逻辑电路,边界扫描设计主要用于板级电路,内建自测试主要用于存储器的测试,同时随着逻辑电路规模的不断上升,逻辑内建自测试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除此之外,IDDQ的测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下降,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检测功能。在解决SOC的测试时,The Test Technology Technical Council (TTTC)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成立了一个嵌入式核测试的委员会,制定了IEEE P1500标准,同时基于NOC(Network On Chip)的测试也在不断发展中。[2]
二、常见的可测性技术
在现代集成电路的测试中,不仅要保证检测到芯片中所有的故障,并且同时要降低测试成本,其中包括测试时间、功耗和测试压缩。然而进入纳米时代后,集成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只利用传统的测试方法根本无法对被测芯片做到完整的测试。其根本原因在于芯片内部各个节点的可测性,即可控制性和可观测性。无数的学者和工程师都为了改善可控制性和可观测性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最初的方法是一种叫做Ad Hoc的方法,这种方法直截了当的在电路中插入控制点和观测点来改善它的可测性,一般的做法是加入多路选择器和一些简单的组合逻辑门,这样虽然在当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电路功能的进一步复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种方法也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3]为此,业界不得不探究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最终产生了三种被广为接受的可测试设计方法,即扫描设计(Scan Design)、内建自测试(BIST)和边界扫描设计(Boundary Scan Design)。这三种方法至今仍是工业界主流的可测试设计方法,并且为多数EDA工具供应商所接受,将他们整合到相应的EDA工具中,完成自动化设计流程。
扫描设计的优化:由于全扫描设计存在面积开销较大和测试路径较长等问题,因此在一般的设计中都要插入不止一条的扫描链,将这些扫描触发器连接在不同的扫描链上,但扫描条数也不应过多,因为每增加一条扫描链将要增加一个扫描输入端口和一个扫描输出端口,通常所遵循的原则是:尽量使每条扫描链的长度相等,充分考虑端口的数目和复用,同时也要参考自动测试仪(ATE)的通道数目和数据存储量,对扫描链条数进行合理的分配。
测试图形生成:经过了扫描设计的电路,扫描触发器代替了原来的普通触发器形成了扫描链,使得原本要利用时序电路测试生成方法的电路,现在只需要利用组合电路的测试生成方法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故障覆盖率,降低了测试生成的难度,同时也减少了测试数据。在现在EDA设计平台下,所有的EDA公司都提供了扫描链插入和测试图形生成的整套EDA工具,并且两者之间可以很好结合。例如Synopsys公司的DFT Compiler和TetraMax就是专门的用于扫描设计的工具,DFT Compiler可以对电路进行触发器的替换,之后再将替换后的触发器按设计者的实际需要连接成扫描链,之后将生成的文档交给TetraMax,让它根据所选的故障类型生成满足一定覆盖率要求的测试图形,同时可以对测试图形进行压缩,测试图形包括STIL、Verilog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被ATE所支持,最终完成芯片的测试。[5]
内建自测试:当芯片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使得芯片的复杂度和规模不断上升,扫描设计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例如测试图形的加载、管脚数目较少和测试费用较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内建自测试(BIST)的方法应运而生。内建自测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测试图形发生器和测试响应比较器都内嵌到电路里面。它一般包括测试激励生成电路、测试响应压缩电路、测试响应比较电路、理想响应存储电路和测试控制电路。
穷举测试:穷举测试是要对电路中的每一个状态都进行测试,在Intel 80386中就利用了这种方法进行测试激励的生成,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大规模电路的内部状态将随着它的内部节点和逻辑门数随指数增长,同时,在一个芯片内部,很多状态在实际的功能中并未被使用,因此并没有必要λ们进行测试。
伪穷举测试:伪穷举测试克服了穷举测试中测试图形较多的缺点。一般的做法是将电路进行模块划分或进行敏化路径分割。模块划分是对电路中的模块按照功能进行合理划分,这样就可以对每一部分进行直接的控制和观测,但是这样会增加额外的电路面积。而敏化路径分割是根据PI和PO建立起敏化路径,对每一部分进行单独的测试,并且利用逻辑模拟其他部分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使故障在路径上进行正常的传播。
伪随机测试:这种测试图形生成方法是现下比较成功的一种,因为在现实的测试中,想要生成真正的随机测试码是不可能的。伪随机生成的测试图形是确定的,并且具有重复性。最常使用的伪随机测试图形都是根据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生成的,LFSR作为一个数据发生器,它在每一位上出现0和1的概率都是相等的,一般是利用DFF和异或门进行组合。根据LFSR的本原多项式随着时钟的变化生成一系列的测试图形,在该方法的启示下,又提出了加权伪随机测试图形生成方法。同时随着电路测试数据的进一步压缩,之前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维伪随机测试图形生成方法,该方法是利用了LFSR和Johnson序列进行运算,Johnson计数器随着时钟周期每次变化一位,当Johnson计数器完成了所有的跳变,LFSR根据本原多项式生成新的种子,从新运算得到新的测试图形,该方法由于利用了二维结构使得测试数据取得了很高的压缩率,并且每次只有一位进行变化,从而达到了降低功耗的目的,同时由于具有很好的伪随机性,使得故障覆盖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测试响应:当得到测试响应后,因为测试响应的数据量过大,不可能直接与理想响应进行比较,因此一般都是要先对测试响应进行压缩,然后再进行对比。然而在响应压缩过程中,有可能会对原有信息造成丢失,这种压缩称为有损压缩,不丢失信息的则是无损压缩,大多数情况下的响应压缩都是有损的,由于经压缩后的响应为特征符号,当该特征符号与理想的特征符号一样时,由于有信息丢失也不能确保该芯片一定没故障,这种情况称为混淆,混淆度的大小决定于压缩算法。常用的压缩算法有:“1”计数和跳变次数压缩。
“1”计数:这种压缩方法是对测试响应中的“1”进行计数,最终得到的特征符号就是该测试响应中“1”的个数。用该特征符号与理想的特征符号进行比较,如果有故障的电路的测试响应的“1”个数也与理想响应的一样,这样就会出现混淆,混效率随着测试响应的长度变长而减小。
内建自测试的分类:内建自测试在最初提出的时候,主要是用于存储器,因为存储器的故障模型和逻辑电路不同,而且它的内部结构十分的规律,同时又只有很少的面积开销,因此使用内建自测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随着逻辑电路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ATE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测试成本急剧上升,从而逻辑电路内建自测试的方法也得到了广大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存储器内建自测试:当在存储器内建自测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测试的调度和隔离问题。在现代集成电路中,每一块芯片中都不止一块的存储器,它们协同合作与逻辑电路交换数据。对于他们进行测试时,一般是共用一个测试图形发生器,根据测试功耗及端口的数目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测试调度,使得在不超过额定测试功耗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减少测试时间和成本。在与逻辑电路的交互中,存储器周边的逻辑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对存储器测试时,要将存储器和周围的逻辑单元隔离开,使得测试数据可以直接加载到存储器上,同时也可以直接对测试响应进行观测,而不受周围逻辑的限制。
逻辑内建自测试:逻辑内建自测试的原理与存储器的类似,而它的关键问题在于测试激励的生成。因为内建自测试不同于ATPG工具,ATPG工具可以根据软件的方法生成能检测到故障的测试图形,但内建自测试却不同,它是要根据硬件电路生成固定的测试图形,在这其中,或许有很多的测试图形是不能检测到故障的。因此如果要达到与ATPG工具同样的故障覆盖率就较为困难。当前较常使用的激励生成方法还是主要利用LFSR的伪随机性,再结合一些加权因子,这些方法不仅在测试覆盖率上有不错的效果,而且在功耗及时间方面都表现出很好的潜力。
边界扫描设计作为又一种DFT方法,它遵循JTAG标准,早期主要利用于一些FPGA电路中,后来经过进一步的修订和标准化,现在将它扩展到主要解决板级测试和诊断的问题。基本结构:边界扫描的整体结构包括一个测试存取通道(TAP)、一组边界扫描寄存器和一个TAP控制器。
边界扫描寄存器环绕在器件周围,功能和扫描设计的寄存器类似,内部的逻辑可以通过这些存储器进行数据和指令的读写,主要包括指令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而数据寄存器又包括旁路寄存器、边界扫描寄存器和器件标志寄存器。
TAP控制是个状态机,主要含有了多种逻辑状态,包括:测试逻辑复位、选择指令寄存器扫描、选择数据寄存器扫描、捕获数据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移位等,由这些状态的转换可以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边界扫描指令:在边界扫描设计下,TAP控制器有多重测试指令,按照这些指令可以完成相应的测试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指令:外测试指令(EXTEST):该指令是为了测试芯片外部的互联结构。内测试指令(INTEST):该指令是为了测试芯片内部的逻辑。运行内建自测试指令(RUNBIST):该指令是为了向器件内部发送一个内建自测试的命令。取器件标志指令(IDCODE):该指令主要是从器件内部读取器件的标号及厂商信息。组件指令(CLAMP):该信号是为了强制器件的输出信号与边界扫描寄存器驱动。旁路指令(BYPASS):该指令的功能是用旁路寄存器旁路掉边界扫描链。
本文重要介绍了集成电路测试的一些基本原理,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控制性和可观测性,它们作为整个集成电路测试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测试方法和算法都是为了提高这两方面的性能。接下来简述了故障和ATPG相关信息,它们是电路测试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了完整的故障模型,才有可能对电路进行接下来的测试。最后概述了常用的几种可测性设计方法,它们都是现下主流的方法,芯片在应用了这些可测性设计方法以后,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使得测试成本急剧下降,但由于芯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测试的时间及功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扫描设计的功耗更是成为学者所关心的焦点。
【参考文献】
[1]Qiu W, Wang J, Walker DMH, et al. K Longest Paths Per Gate Test Generation for Scan-Based Sequential Circuit[C].IEEE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2004:223-231.
[2]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SIA).Test and Test Equipment,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ITRS) 2006 Update[R].2006.http:///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Sehgal A, Chakrabarty K. Optimization of Dual-Speed TAM Architectures for Efficient Modular Testing of SOC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07,56(1):120-133.
[4]Maxwell P,Hartanto I,Bentz paring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Test[C].IEEE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2000:400-40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信行业;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的数字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都使得两个技术之间在多层次、多领域应用上呈现出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并促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信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传输能力与存储能力,使得其成为了公共通信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另一方面,基于计算机网络所构筑的现代通信网络,也使得各种通信数据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变得空前的便捷,使通信双方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方便的利用电话、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通话,打破了传统通信业务(如电报、信件等)中时间与内容的限制。
1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特点
1.1信息传输的抗干扰性强
以计算机数据编码技术为核心的数字通信,其信号传输采用的是数字脉冲信号,可以有效保证数据接收端不会因外界信号干扰、噪声干扰,出现错判行为的发生,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接收,因此具备了很强的抗干扰性,可实现高质量、远距离的通信。
1.2可满足各类通信业务
基于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通信系统中的各类数据信息,如电话信息、图像信息、电报信息、视频信息等,均被统一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脉冲信号进行传输,然后再由接收端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的转换处理与输出,这都使得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能满足更多用户对不同类型通信业务的需求。
1.3提高通信业务的保密性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在通信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可以对数字脉冲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信息存储、信息加密、信息转发、信息纠错等功能。尤其是现代通信业务中,用户对通信的保密性普遍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通信数据实现复杂、长周期的信号加密,从而使得通信数据不容易被窃取或破坏,保证了通信业务的高度保密性。
2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策略
2.1采用先进设备,提高通信数据的交换与处理效率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数字电话、数字传真和数字电视等通信业务中,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都大量增加。而这些数字通信业务,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与处理,迫切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进行通信数据的处理和传输,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而计算机先进设备的应用,关键是做好大型程控交换机的选择与应用,这是因为:2.1.1为满足大量通信数据的信息交换的需求通信数据的信息交换是由计算机控制的,这类终端计算机设备也普遍被称为程序控制交换机,它是计算机通过软件控制着交换机的硬件,使设备接通两个用户之间的链路,以实现两用户间的通信数据传输。在大型程控交换机中,计算机除了接通链路外,还要完成很多其他的丁作,如计费、统计(统计网络运行参数、流量等多项运行数据)、诊断(如硬件或软件发生故障需及时诊断原因并报告给维护台)和执行维护操作台发出的各种指令等。可以说,一台大型程控交换机,就是大量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复合计算机系统。2.1.2因为大型程控交换机普遍包含了多个数据库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为例,其实际上就是实时数据库,通常要求一个HLR可容纳30万~300万个用户的数据,而每个用户的数据量约有2KB,其中包括号码、资费、业务授权、漫游地址等数据,而且其中的部分数据是不断更新的,如用户的漫游地址数据,就是通过7号信令网不断将HLR中各用户的数据进行改写。因此,要求通信系统中选择的大型程控交换机,应包含多个数据库,以更好的满足通信业务对数据信息存储、处理与更新的要求。2.1.3因为程控交换机对操作系统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型程控交换机,普遍要求操作系统应具有实时、快速的特点,这是因为通信系统设计规范中要求程控交换机从用户拨完电话号码到接通有最长时间限制,如果测试超过该时间限制,则产品不合格,不能入网。因此,这都需要选择与应用技术先进、成熟的操作系统,以满足大型程控交换机的需求。
2.2构建安全体系,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
各类通信业务的运营服务,是依托于互联网所开展的。尽管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已较为发达,但病毒、木马程序、黑客攻击对系统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一旦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或漏洞,都可能导致通信信息被窃取,或者用户的敏感信息被泄露。因此,还必须积极应用多种计算机安全技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以切实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2.2.1采用多种安全监控与隔离技术如采用防火墙技术以实现通信网络内网、外网之间的安全隔离;采用病毒防护技术以避免通信数据受到人为破坏或修改;采用入侵检测技术,以加强对系统漏洞的检测,加强对入侵危险的及时发现与报告;采用虚拟网络技术,使通信网络能被分割成各子网段,以实现访问控制,并有效避免受到外界攻击。2.2.2采用数据加密与识别技术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各种外来入侵病毒、技术的威胁。因此,为保障通信系统的运营安全,还应采用多种数据加密与识别技术,并与安全监控技术相配合,以构建出全面、可行的安全架构方案。例如,通过综合采用数据包标识技术、数据存储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等,从而为通信网络的运营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可信、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
3结论
现代化的通信业务,不仅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在通信标准协议的框架下,对各类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有机结合。笔者提出了采用先进设备、构建安全体系这两种策略,以期能更好的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通信行业中的更好应用,在提高通信数据交换与处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切实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潘凌丹.新形势下网络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中的应用[J].通信信息,2014(07):259-260.
[2]郝兴伟.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18.
【关键词】 新绩效预算;基本特征;技术支持;适用性
新绩效预算是当前世界各国预算改革的最大热门。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50多个国家已经采用了新绩效预算。我国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对新绩效预算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那么,到底新绩效预算具有什么特征?新绩效预算需要什么技术支持?我国是否具备推行新绩效预算的条件?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
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
表1“德克萨斯州酒精和药品滥用任务的新绩效预算” 是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绩效预算的典型实例。
从这一新绩效预算实例可见,新绩效预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新绩效预算构建“目标结果产出预算”的逻辑关系,明确各项预算支出的绩效目标,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传统预算招致最大的批评在于预算支出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结果指标,导致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新绩效预算的逻辑起点是政府意欲实现的某一方面的公共利益目标,该目标实现需要由若干量化的公共服务结果加以支持,而公共服务结果的实现则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若干公共服务产出,公共服务产出的提供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新绩效预算不仅阐述了传统预算所描述的“花了多少钱”、“钱花在何处”,而且更明确了纳税人最为关心的“政府花钱所产生的结果如何”问题。
2.新绩效预算是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传统预算管理中预算分配、预算考核是以“支出”为基础。从会计专业角度而言,成本属于权责发生制信息,而支出属于现金收付制信息。客观地说,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各有千秋。但是权责发生制相较于现金收付制优点在于它更有利于分清各届政府、政府部门、政府项目、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绩效(现金收付制相较于权责发生制最大优点在于有利于预算执行控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信息是通过成本归集、成本分配包括支出资本化与摊销、折旧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程序而生成的,更有利于界定实现绩效目标所耗费的代价。
3.新绩效预算是产出型预算。传统预算多属于投入型预算。顾名思义,产出型预算与投入型预算的最大差异在于预算管理的关注点不同:产出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产出/结果,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绩效合同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不再继续管理、控制预算投入。投入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投入,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预算的要求加强预算投入管理、控制,忽视对预算产出/结果管理。
投入型预算与产出型预算之间的差异在于对预算本质认识的不同:投入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费用论,即“政府部门办事花钱”――政府部门维持运转并办事需要花钱;产出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购买论,“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结果”。所以,投入型预算主要是罗列政府部门运转、办事所要花费的费用项目如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设备购置费等,并且尽量细化费用项目以便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产出型预算主要是阐述政府意欲实现公共目标以及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结果并详细地说明这些结果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这些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
投入型预算有利于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但是极易陷入一种“花了钱等于办了事”陷阱,无法掌握“花了钱到底事办得怎么样”。基于购买论的产出型预算下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有着严格的“价廉物美”的要求,从而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行新绩效预算的技术支持
从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可见,实行新绩效预算至少需要以下四项技术支持:
(一)完善的部门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
新绩效预算首要特征在于为每一项目支出都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并确定所要达到的水平。众所周知,政府组织目标具有多维性,至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价相对于企业组织绩效评价更加复杂、更加困难。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预算乃至政府绩效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首要难题。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1)用什么指标体系来衡量项目支出的效益;(2)多维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即权重);(3)到底什么是高水平或低水平(指标赋值)。
(二)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系统
新绩效预算的重要特征还在于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是政府部门完成绩效目标所耗费的重要成本之一。所以,西方国家在推行新绩效预算过程中通常配套地推行“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政府资产管理做法,如美国联邦机构需要向美国总务署缴纳办公室租金,甚至一些国家如新西兰政府部门应当缴纳资本费(Capital Charge)。从政府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做法并不影响政府运行成本,但是却对政府部门单位绩效管理包括绩效预算有着重要影响。
计算政府部门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成本必须掌握政府部门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到底使用了哪些资产。所以,推行绩效预算需要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加以支持。
(三)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
前已述及,新绩效预算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成本信息是权责发生制下政府会计系统所生成的信息。所以,推行新绩效预算需要进行政府会计配套改革尤其需要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活动不计盈亏,政府会计不计提折旧,政府会计不必进行成本核算。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已经严重落伍。为了支持政府绩效管理,国际政府会计中政府成本异军突起,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最重大的发展。政府会计不计盈亏不能等同于政府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以法国2006年推行的涵盖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中央政府会计体系为例,其成本会计系统就是采用项目预算,对每一项目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四)强化的问责机制
新绩效预算应下放权力,给予部门单位管理者更大权力。政治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既然让部门单位管理者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那么管理者应当有权控制投入,包括人事权、资产购置、处置权等。如果新绩效预算下还像传统预算那样控制预算投入,同时又要求部门单位对绩效负责,显然不科学,也对部门单位管理者不公平。举例说明,既然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对绩效负责,那么部门单位管理者就有权自己选择雇佣效率高的雇员、解雇效率低的雇员,否则部门单位充斥“不干活又要捣蛋”的雇员同时又不能开除,部门单位管理者如何提高部门单位绩效呢?
同样基于“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权力下放应当以强化的问责机制为基础。权力下放给部门单位管理者,部门单位管理者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部门单位产出/结果的绩效负责,奖优惩劣。赋予权力后,没有实现绩效目标或,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减少薪酬直至解雇。下放权力而无问责机制,极有可能造成部门单位管理者以此图私利,从而引起公共部门管理混乱!
三、新绩效预算在我国的适用性
财政部对于新绩效预算在我国适用性的基本判断,从长远看是预算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做不到,因为还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主要是现在还没有做到把政府的全部资源特别是公共资产方面的资源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也未能准确地把握完成绩效目标需耗费的成本。
在新绩效预算风靡全球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财政部这一判断非常理性。笔者也主张目前在我国暂不宜推行新绩效预算,主要理由是推行新绩效预算需一定的技术支持,尤其需要前文所提到的四项基础条件,而目前我们这四项条件要么不完善,要么不具备。
(一)我国预算支出绩效指标体系探索刚刚起步
我国暂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不等于不讲求预算支出绩效。我国以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为将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夯实基础。如2005年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预[2005]86号文)用于统一规范、指导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可见,目前我国刚刚开始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其体系完善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还非常薄弱
虽然2006年财政部以35号、36号部长令颁布了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各级财政部门规范管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非常薄弱。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历史上由于我国财权过于分散,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财政预算内资金渠道可以形成资产,同时还有资产购置的其他资金渠道如预算外资金。这不仅造成目前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部门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全部资产,更衍生资产管理其他问题,如资产占有使用不公等等。这一状况直接造成财政部门难以准确地掌握部门单位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所耗费的代价,影响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政府会计尚无法核算成本
虽然我国早已开始酝酿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但是权责发生制改革影响深刻,需稳步推进。所以,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仍是以现金收付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会计。我国预算会计几乎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尚只能提供传统预算收支信息,难以提供新绩效预算所需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信息。甚至政府会计应当进行成本核算的观念还不为广大政府会计工作者所接受!这一政府会计现状也造成我国目前暂时难以推行新绩效预算。
(四)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弱化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总体上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还是较为弱化的。近年来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了大量我国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数问题成为“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顽疾,一直难以根除,如部门“小金库”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包括财务问责机制弱化的重要表现。而问责机制弱化情况下权力下放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公共管理混乱,人事权下放则极有可能导致任人唯亲现象泛滥。但权力不下放就无法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绩效预算。
【参考文献】
[1] 陈工.政府预算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148-152;180-181.
[3] 刘用铨.构建我国政府成本会计[J].中国农业会计,2008(3):8-10.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运用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1.1组织性、可共享。在数据库中,大部分信息数据并不是处于孤立状态,各信息数据、文件处于某种关联中,而这种内在、外在联系是一种组织性的结构,也就是说不通集合中的信息数据都具有某相同点。同时,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说,实现信息数据的可共享化特别重要,是其显著特征。在运行过程中,数据库中收集了企业单位各方面一系列数据信息,能够确保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1.2独立性、灵活性、可控制的冗余度。独立性是数据库数据信息具有的显著特点。就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逻辑独立性来说,总体逻辑结构发生的质的变化,比如,重新规定信息数据,合理改变数据项与类型,优化调整各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就物理独立性来说,是指是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但初始程序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在计算机数据技术作用下,可以有效存储一系列信息数据,灵活处理信息数据,还能实时传输、输入输出、查询等对应的数据信息,计算机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客观需求合理处理一系列数据[1]。此外,冗余是指信息数据重复出现,用户在浏览数据库的时候,重复出现浏览过的信息数据。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作用下,可以顺利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有效消除冗余信息数据,缩短用户查询数据信息的时间,提高查询准确率,提高数据库中数据信息利用率。下面是计算机数据库灵活性结构示意图。
二、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运用
2.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现状2.1.1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范围日渐扩大,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商业等领域中,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在新形势下,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日渐增多,需要大数据处理系统。而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正好具有较强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对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此,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数据库技术,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特别是数据库系统应用范围,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领域发展的客观要求。2.1.2安全性、兼容性日渐增强。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单位纷纷优化利用数据库系统,有效各类数据信息[2]。为了更好地满足发展、竞争方面的客观需求,企业之间的信息必须保密,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库的安全性,避免数据库系统中重要的信息数据被窃取、篡改。在此基础上,数据库系统的兼容性也进一步提高。2.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策略2.2.1注重技术革新,提高数据库技术实用性。在新形势下,数据安全始终是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必须多角度、多层次革新计算机技术,促使计算机数据库处于更加安全、稳定运行中,加强信息数据管理,确保存储的信息数据更加安全,防止被不法分子窃取、篡改,导致对应的数据信息不准确,确保一系列信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要多层次促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显现数据库技术优势,将其灵活应用到信息管理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用性。2.2.2规范数据库。同时,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多层次规范信息数据存储,提供信息数据的系统性。以“数据录入”为例,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对应的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具有其系统性特点,有效防止数据库中出现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数据。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优化信息数据录入形式,完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处于安全运行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持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有利于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综合分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客观分析其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革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提高其适用性,促使数据库更加规范化,促使设备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琳,贾利宾.浅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