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 特殊需要儿童 积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和积极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总结出人类身上至少存在着八种智能,具体到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后来提出的存在智能还在论证中)共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看待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积极的视角,与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自身最大限度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积极教育始于20世纪末西方社会兴起的一场积极教育(positive education)运动,这里的积极(positive)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因此有学者将积极教育界定为以学生外显得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

特殊教育领域尤其需要积极的视角和态度,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原因在于成就感极低。培智领域尤其严重。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特殊教育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着眼缺陷补短为重,问题出发的视角,强调扬长补短,秉承积极理念、怀抱积极信念、传递积极内容、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给予积极评价、增进积极体验,给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使培智孩子们的教育更加轻松且富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及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积极适应等一系列积极教育主张,对于特殊教育意义深远。

2 多元智能理论与积极教育

(1)多元智能理论为积极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带来新的学习观成才观、人才观。评价标准积极教育是检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实践。

(3)多元智能理论与积极教育内涵相通:

①秉承积极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间彼此多元独立且自主共存,个人內在能力呈现凹凸不平的剖面图。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强调语词和数学逻辑智能,这对特殊教育对象来说无疑是不甚公平的。特殊教育从业者应本着“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原则,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理念,善于发现和鉴别学生的强弱势智能并依此实施积极和个性化的教育,扬长补短,收获理想效果。正如那句经典名言所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以多元和积极视角去看待这些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缺天使们,绕过那扇关上的门,寻找带来光明的那扇窗。

②怀抱积极信念: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积极期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学习动机方面内驱力薄弱,教师的直接推动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其怀抱积极信念和期望,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追求成功的积极的内在动力,达到教师的期待并维持努力获得积极体验。

③传递积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传统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观,根据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并由此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此模式认为学校应成为学生的课程人,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所谓积极的内容即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在学生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积极的内容能够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所体验。掌握和领会,从而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感知觉敏感度低,与普通儿童相比需要更大强度的刺激,因此教学内容、用具以及方法过程必须鲜明有特色才能有效地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其中采用积极特别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方式方法,例如绘本阅读、主题学习、戏剧教学、博物馆教育、主题班会等等。这些方式新颖有趣且灵活多变,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给予积极评价:单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是传统教育最为诟病的不足之处,特殊教育作为特别需要个性化教育的领土,更不能采用单一死板的评价方式。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强调智能展示和发展的眼光,以评价对象所拥有的强势智能出发且生态动态地对其进行评量。积极教育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多维性,主张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采用体态鼓励法、细节评语以及榜样激励法等形式,着眼于学生身上的积极资源,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创造良性环境,采用对学生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内在积极性的目的。

⑥增进积极体验: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具有的求知的需要、认识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胜任感和快乐感。积极的情绪能够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和愉悦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对于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在教师带领下体验过程增强幸福感,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秉承积极理念、怀抱积极信念、传递积极内容、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给予积极评价等都是以增进积极体验为最终目的,反过来积极体验又可以保证和促进他们的有效实施,形成持续有效的良性循环。

3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

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命题,有效参与教学策略应从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双向出发,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在教师教的策略的方面应注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内容的适切性、方法的灵活性、评价的激励性以及互动的情感性,以此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效果。

3.1 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一个关键名词是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是专门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计的教学计划,它的重点即在于针对学生现有知识、身心、家庭状况基础上的学习结果目标的确定,目标的选择和分途进行,确定起点行为能力后设计针对性的长短期目标及与之对应的教学和评价策略。

3.2 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加工的影响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呈现适切的教育内容是实施积极教育的一个关键。正是由于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障碍使其具有了特殊教育需要,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应该谨慎灵活,根据不同教育需要选择适合他们且易被掌握的内容,以此增进他们的成就感及积极体验。

3.3 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应随目标及内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它包括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运用的物质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受其制约,反映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内容,是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积极发展的途径。

3.4 教育评价的激励性

199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评价作了如下规定: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应当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此项工作应该有利于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不要简单套用对普通学生的考试办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现如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热点和难点。好的评价其功能应包括诊断、导向、发展和管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评价者往往更加看重诊断功能,忽视了其他几项,致使评价功能缺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更加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着眼于教育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激励其树立信心收获成长的喜悦。

3.5 教育互动的情感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是对话、交流、讨论,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中相互交流的质量。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也是情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情绪情感敏感易变,且常常不会主动表现或寻求帮助,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其言行举止,在教育互动中尊重并关心爱护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者的积极关注和情感,得到信任和鼓励后,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亲切愉快,教育互动情感交融。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 Sheldon Kennon M,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4.

[5] 赵小红.培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6-50.

[6] 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8(9).

[8] 李燕,赵斌.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

[9] 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 十七大” 报告精神,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04):8-10.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第2篇

本次调查采用数据统计、个别访谈、文献查阅、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昌吉州2014年残疾人联合会办证数据、教育局年报统计数据及特殊教育学校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对昌吉州教育、残联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领导、教师9人进行访谈,查阅近几年特殊教育工作汇报资料和疆内外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相关研究资料20余份,实地查看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认真分析归纳,形成此研究报告。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昌吉州残疾人概况

昌吉州残疾人联合会2014年办证数据显示,昌吉州现有各类残疾人30486人。其中,肢体残疾占54%,视力残疾占12%,智力残疾占11%,听力残疾占10%,精神残疾占7%,多重残疾占5%,言语残疾占1%。按年龄划分,0-6岁残疾幼儿208人。其中,肢体残疾残疾占35%,智力残疾占33%,听力残疾占18%,多重残疾占6%,言语残疾占5%,视力残疾占3%。7-15岁适龄残疾儿童782人。其中,智力残疾占41%,肢体残疾占31%,多重残疾占9%,听力残疾占8%,言语残疾占5%,视力残疾占4%,精神残疾占2%。

(二)昌吉州特殊教育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昌吉州现有幼儿园176所,在普通幼儿园随园就读残疾幼儿33人。目前,昌吉州残联在七县市及特殊教育学校共设立康复训练点8个。2014年,享受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幼儿108人。附设在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语训部成立于2007年,现在训幼儿17人。机构自成立以来先后受训残疾幼儿100余人次。从2010-2014年出训的33名幼儿来看,14人进入普通幼儿园随园就读,8人进入聋校,11人通过人工耳蜗术前筛查进入高一级康复机构,残疾幼儿康复率为42.42%。2.九年义务教育。昌吉州现有学校157所,其殊教育学校1所。2014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20人,在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117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30.31%。3.职业教育。1993年,根据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校办服装厂,开始了对聋生职业教育的尝试。2000年,学校被确定为“昌吉州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多年来,学校在初中段先后开设了缝纫、烹调、计算机应用、园艺栽培、美容美发、手工艺制作、陶艺、葫芦雕刻等职教课程。这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为昌吉州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昌吉州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特殊教育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多年来,昌吉州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2001年2月,昌吉州下发了《关于解决州聋哑学校办学经费缺口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2003年,昌吉州残疾学生开始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及“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2010年以来,特殊教育生均经费由每生每年1280元逐步提高到现在的4000元,寄宿生生活补助由每年750元逐年提高到现在的1750元。2010年7月,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补贴在原15%基础上又提高了15%。2.幼、小、初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1990年1月6日,自治州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批准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州聋哑学校”。进入21世纪,昌吉州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从学前到九年义务教育相互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2007年,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被确定为聋儿学前定点康复机构。2011年秋季,学校开始招收培智儿童。2014年,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拟依托昌吉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残疾人职业高中班,此项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3.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9705㎡,1990年建校之初,学校仅有一幢两层小楼,聋生住宿、教学、教师办公都集中在这幢面积不足1500㎡的教学楼内。1993年,学校筹措资金200万元修建了学生宿舍楼,2002年又筹集120万元盖起了友谊楼,建起了学生餐厅。2009年,依托国家《“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2010年)》项目,学校新建了综合楼,校舍建筑面积增加了3084㎡,生均面积由2008年的24㎡增加到现在的50㎡。4.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2009年,自治区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将聋生班班师比定为1∶3.5,智障班班师比定为1∶4.5。落实文件精神,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2011、2012年先后招聘教师20人。现学校教职工52人,比2010年增加了19人,专任教师49人,比2010年增加了21人。为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度,2009年,自治区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规划(2009-2015年)》,文件下发以来,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6人次,参加国家、自治区国培项目21人次,前往江苏特教学校跟班学习6人次。教师全员参加了第一轮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第二轮培训2014年已全面展开,昌吉州有7位教师参加。5.特殊教育办学初见成效。办学二十三年来,本着“让学校适合每一个特殊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成绩。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接了16项国家、区、州级课题实验任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120余人次。学校教师有269篇论文获国家、区、州奖项,32篇在教学刊物上。有15位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奖。75位教师在区、州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同时学校还先后培养了3名州级学科带头人,4名州级骨干教师。近十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德育示范校”“自治州先进学校”“自治州残疾人之家”等荣誉称号。

(四)昌吉州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资源不足,残疾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正常儿童。2014年,昌吉州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30.31%。低于自治区(50.53%)20个百分点,与西部同类地区陕西、重庆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造成残疾儿童入学率偏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不能满足更多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建于1990年,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面积不足30㎡,与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普通教室面积标准54㎡相差近一倍。学校学生餐厅、培智部教学楼是原福利厂厂房改造,仅有3间教室,每间面积不足20㎡,楼内基本没有无障碍设施,给培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宿舍楼没有安装聋生唤醒系统,培智学生入住后,缺乏无障碍设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以说硬件设施缺乏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能力。(2)特殊教育体系不完善,非义务阶段教育亟待加强。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学前语训部成立8年了,教师人员编制始终未能解决,财政拨付学校的生均经费不包括语训部幼儿,在训幼儿无法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中心日常开支只能从学校整体办公经费中切出一部分。人员短缺、经费不足,导致语训部只能适量接收部分残疾幼儿进行学前康复训练。2014年,国家、自治区提升计划要求“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创办残疾人职业高中是国家对地方政府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广大残疾少年及家长的需求。1998年以来,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6届212名聋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走向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从图1看,近年来毕业聋生走向社会直接就业的人数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聋生毕业后选择上高中或职业中专。为满足残疾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昌吉州应尽快创办残疾人职业高中。教育的残疾儿童占50.63%,比自治区(69.5%)低19个百分点。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77所,占49.04%,比北京(80%)低30个百分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及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都较为有限。从昌吉州教育整体发展来看,对随班就读工作关注不够,随班就读因缺少师资、技术及规范的管理,工作始终处在一个低层次、低水平阶段。2.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生均经费标准偏低。2012年以来,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按每生每年4000元拨付,不包括学前语训部幼儿。因学生人数少,生均成本高,无法保证学校充足的办学经费。早在2011年,哈密地区就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提高到了8000元,而且每年地方还固定拨付20万元补充资金缺口。(2)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太低2014年,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按每生每学期1750元发放,学生进校后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学校农牧区学生较多,80%的学生常年吃住在校。若每年按8个月的在校时间计算,每生每天的伙食费标准不足15元,饭菜质量很难保证。3.特殊教育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1)师资严重缺乏。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按自治区编制标准教职工数应为73人,但实际在编人员52人,缺编21人。2009年,自治区在制定此配编标准时并未涉及特教学校专职康复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的使用,也未考虑到特教学校生源残疾程度加重、残疾类型增多的变化趋势。根据自治区提升计划安排,2016年将成立昌吉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今后特殊教育学校除了要做好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外,还需承担起全州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及送教上门工作。预计2018年,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班级数将达到27个,按现行配编标准教职工数应为110人(见表1)。近几年,在现有编制下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缺编的情况会日益加剧。(2)师资专业化程度较低。从昌吉特校49位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来看,学科教育毕业31人,仅中文专业就15人,理工类、艺术类、康复类、职业教育类教师严重缺乏。从表7看,学校职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占24.49%,大部分教师职前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职后虽有67%的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本科学历,但最高学历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6.12%。可见大多数教师学历进修仅仅是为了拿文凭,而不是为了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学校师资管理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4.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滞后,教学质量亟待提高。(1)课程设置缺少创新性、灵活性、适应性。2007年,国家颁布了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中要求注重残疾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课程,而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没能很好地落实。如聋校的综合实践、生活指导、沟通与交往课。培智教育在课程安排上,过多地注重学科知识教育,对培智儿童社会生活适应性课程开设不足。(2)教材建设不规范,缺少科学的教材建设规划。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聋九年义务段语文使用人教版聋校教材,数学从二年级开始使用普校教材。培智教育学校购置了人教版国家统编教材,上海、河北、北京等地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实施过程中,因学校对教材使用缺少统一规划、要求,教师处理教材能力有限,随意性大,现有课程资源并没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一定压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多元教育安置形式,提高普及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要求,2016年全区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昌吉州2013年实名登记未入学的192名残疾儿童少年需在2014至2016年分三年安置到位(见表3)。要确保此项任务顺利完成,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基本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由昌吉州残联、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残疾儿童筛查、诊断、评估报告制度,健全残疾儿童资料库和电子学籍。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安置专家小组,根据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检测结果和教育需求,做好残疾儿童多元教育安置工作。2.加强随班就读建设,规范随班就读管理。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昌吉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负责普校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各县、市根据本地适龄残疾儿童分布情况,建立随班就读基地校,设立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配置必需的教学、康复设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需求。探索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性评估,建立普校、特校合作育人机制,促进普特融合教育。3.积极发展非义务阶段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昌吉州学前教育总体规划,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部,并纳入昌吉州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鼓励有条件的普通幼儿园接收学前残疾幼儿随园就读,多渠道满足残疾幼儿学前教育需求。支持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高中阶段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职教课程,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提高残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4.逐步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昌吉州教育局要统筹安排特校、普校以及社会力量等各方面资源,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将送教上门学生纳入学籍管理,按特校学生标准核拨生均经费,切实做好服务保障。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自治区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安排,近三年重点做好“三项工程”。一是完成特教学校康复仪器配备工作,促进医教结合实验工作的开展;二是实施特殊教育校舍达标工程,提高特教学校招生能力;三是建立昌吉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在各县市承担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整体改善残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2.提高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根据提升计划要求,2016年特殊教育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生均经费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以上。普校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学生参照同样标准执行。3.完善特殊儿童资助机制。对特教学校和普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施“三免两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补助交通费)政策,逐年提高特校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借鉴乌鲁木齐市做法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办理低保和医疗补贴,确保残疾学生生活有保障。4.多方筹集资金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昌吉州财政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资助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及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专项工作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维修等项目要向特殊教育倾斜;继续从昌吉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5~8%的资金用于特教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继续安排福彩公益金对特校和普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进行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1.逐年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人员编制。根据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参照有关核编标准对学校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将康复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等编制纳入其中。在学校人员编制未能落实的情况下,建议由昌吉州财政补助经费,学校编外招聘食堂员工及生活管理员等后勤人员,以解决学校临时性缺编问题,保障学校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及生活管理工作。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上级行政部门应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根据特教学校康复教育、基础文化教育、劳动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创造条件为学校招聘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任教,提高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将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纳入提高特教津贴范围;将特殊教育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指标单列;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贴,并在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4.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纳入昌吉州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组织特校教师全员参加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及普校教师学科教育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与学科教学相对应的学历培训。逐步开展对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室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技能,以更好地针对特殊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加强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训,打造昌吉州特殊教育名师队伍。

(四)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现代特殊高等教育;残疾群体大学生

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间艺术资源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SJB295)的成果之一。

一、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也统称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指对残疾群体大学生所实施的专业性高等教育,它将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之精华。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可提高现代特殊教育水平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就业前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特殊高等教育,各个高校都开办了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而剪纸艺术作为适合残疾群体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一门特色课程,为残疾群体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与就业的大门,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剪纸艺术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1.剪纸元素的应用途径

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交互与融合,不仅能使残疾群体大学生掌握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而且又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加深残疾群体大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中国剪纸艺术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剪纸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点、线、版式、纹样以及表现手法;另一方面需从整体出发,营造出属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内容。这种语言可以与时展脉搏相互结合,又能从现代设计艺术中汲取部分精华。剪纸艺术题材多样富有变化,其图案一般是多种图案、多种题材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图形与图形的组合、文字与图形的组合,也可以是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场景的组合等。如果残疾群体大学生对剪纸的基本图形元素有所了解与认识,使这些元素在剪纸设计时变为符号化、模块化的子系统,并且对剪纸的基本元素能认真学习、掌握技巧、一一攻破,这就能为其以后的剪纸创意与设计打下了巩固的基础,是其能学习好剪纸艺术的先决条件。

2.残疾群体大学生剪纸学习方法

针对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可以根据残疾种类分为以下类型,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其中有些群体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剪纸学习如: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其余群体均可正常学习剪纸。而其中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听力残疾是最为常见的,其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觉障碍,从而难以和正常人一样进行语言交流活动。他们的主要感官途径是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听觉障碍虽给残疾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阻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知觉对于听力障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补偿作用。因此,在剪纸艺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听力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发挥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优势,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由于这类群体大多有听力障碍,所以在面对此类受众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为他们演示。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准备好相关的剪纸教学用具,授课时把汉字、图形标注在每件剪纸教具的旁边,以此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残疾群体大学生会对这样的图案符号及文字有直观的感触与认识。例如:在教授剪纸最基本的元素锯齿纹时,通过文字与图形,以及让学生设身处地的通过触觉去感受,让其清晰的了解到锯齿纹的特点就是纤细和尖锐,那么残疾学生在之后自己动手的制作中就对二者有直观的了解,以便他们在剪制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特征,更好地表现作品。言语残疾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无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残疾群体大学生便捷、及时获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方式,如语音输入、话音识别、文字输入、教学实时视频和录像信息,给予不同的残疾群体大学生不同的呈现方式,如语音播报、视觉显示、震动警示等等。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功能优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硬软件工具的辅助,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教学活动之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最为重要的是使得残疾学生能感知生动的剪纸艺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面对特殊群体残疾学生时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这部分学生有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如智力低下、自闭症、脑瘫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比较特殊,其自身最大障碍就是对所教授的内容很难或无法正常理解。因此,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时,必须倾注全部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最基本的剪纸元素,不求复杂,只求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兴趣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会更有效果。

三、结语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也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范例,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剪纸艺术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又能通过特殊教育使剪纸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并能对残疾群体大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日后就业有些许帮助。因此,随着剪纸艺术的外延的不断扩大。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可以弥补特殊高等教育之不足,让剪纸艺术能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加快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第4篇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1)政府重视,经费保障。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先后出台了《龙岩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龙岩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特别在经费方面给予倾斜保障。市政府每年从各级统筹的残疾人事业基金中划出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并做到每年有所增长。从2010年起,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全部都实现了全免费就学。

(2)完善体系,两头延伸。龙岩市以“对县督导”为抓手,推动“双高普九”和建设“教育强县”工作的实施,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巩固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入学率每年都达95%以上。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教育工作的同时,龙岩市高度重视抓好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工作。

(3)深化课改,提高质量。龙岩市每年都组织开展一届规模较大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放日活动。每届活动都突出一个主题,并做到“八个一”:一场专题经验汇报;一个反映全县特殊教育工作的光盘;一组示范课;一场师生素质展示;一个教学成果展示室;一个“校长论坛”;一套材料汇编;一本特殊教育论文集。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县两级教研员经常下校进行示范课指导、材料把关,市教育局责任科室人员多次下县开会研究,布置工作,加强指导,分管领导亲临大会并讲话。每届活动都能紧扣主题,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与会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互动学习平台,并能很好地推进承办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社会反响大。此外,龙岩市还积极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并承办全省特殊教育片区教研活动;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组织市特殊教育学校牵头开展全市智障片区教研活动等。

(4)加强培训,培养师资。一是充实教研工作力量。龙岩市于2006年成立了龙岩市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了20余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2011年市教育局配备了一名特殊教育专职教研员,主要负责全市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13年又成立了市特殊教育学科教研中心组,8个学科组组长都由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亲自担任,每年牵头开展一次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市教育局为行政推动,市普教室为业务指导,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牵头负责、骨干教师积极配合的上下呼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龙岩市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凡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都积极争取参加。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省骨干教师6人、省优秀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名校长3人、市名师5人等。三是组织教师竞赛活动。龙岩市每年举办一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内容有说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功和工作热情。四是开展教学论文评优活动。龙岩市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特殊教育论文评优活动,聘请专家评委严格评选,力求论文的质量和实用性,并择优汇编成册在市特殊教育课改开放日活动期间交流。评优活动有力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进行教学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教学素养。

(5)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自2010年福建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以来,龙岩市共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545万元,市级资金1970万元,县级资金579万元,社会捐资82万元,每所特校都实施了一幢及以上教学楼或综合楼建设;争取省级康复设施设备补助资金720万元,市级资金60万元,县级资金8万元,社会捐资41万元。通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1)经费困难。由于特殊教育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广、专业性强,所需专用教室和康复器材设备比较多,而且价格昂贵。目前,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基本配置完善了教育教学和康复所需的器材设备,但在后续的添置和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经费困难;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并且管理难度大,教学辅助和后勤保障的保育、医护、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基本上都需学校自聘,给学校增加了不小的经费压力。

(2)师资不足。①数量不足。省、市相关文件都规定了“特殊教育学校按不低于师生比1∶3的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龙岩市现有正式在编教师216人,缺编56人;②力量不强。全市大多数康复课程的教学、康复仪器设备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由才经过短期培训的教师负责,烹饪、家政等部分技能学科的教学也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能力进行开展,教育教学的层次水平比较低;还有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领衔、带动作用。③随班就读工作力度不够。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因素,全市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大部分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难以从时间、方法、内容和质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特殊需要。部分学校虽然接收了残疾学生,但主要仅从生活方面关心照顾他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上不管少问,随班就读往往容易变成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

三、发展对策与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多方支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多关心支持,多方位、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建议市政府把不低于5%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由财政部门每年直接划拨到教育专户,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列出特殊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办学影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在招聘教师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政策倾斜,切实做到按“需”招聘;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康复学科的培训,以强化专业学科的教学;学校要依托当地教研部门,通过教研活动、外出学习、课题研究、对流等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打造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师沙龙等方式进一步架构完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培养体系;建议省级教研部门多组织全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评优、论文评选等活动,以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师素质。

(3)加强指导,切实推动随班就读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学校为骨干,促进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尽快建立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跟踪,切实重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发展,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第5篇

 

一、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所、辅读学校19所、职业技术学校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特殊幼儿园1所、学前教育点2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上海市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市、区双重管理的办法,区负责学校党务和人事工作,市教委教研室特教部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管理,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

 

该市整合了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残疾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为特殊教育决策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共同建设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育平台,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2006年命名了7所首批“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上海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制度上保障特殊教育稳健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试行)》《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班)办学条件的几点意见》《关于上海市盲、聋特殊教育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文件与法规。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后,上海又及时制订印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制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二)办学经费对特殊教育大幅度倾斜

 

仅2009~2011年,上海市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约4.5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区级财政投入约2.87亿元,全市共迁建、扩建、改建特殊教育校舍约15万平方米,2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规定标准,35个学前特殊教育点改善了办学条件,99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建立了116个资源教室,17所学校配备了电梯,特殊教育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市能足额保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并纳入年度特殊教育经费预算。2012年起,上海市调整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7800元的标准拨付。上海市的免费特殊教育已覆盖学前到高中。

 

(三)率先实施“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7年发文明确提出在上海市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文件规定自1997年7月起对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自1998年9月起,取得“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者方可在上海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上海市为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康复专职教师,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特教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和引进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探索特教教师双学历职前培训机制,使特教教师具备开展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学识与能力。上海市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保障落实,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岗位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当前,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学生在200人以下的按200人核编。学前特教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

 

(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借助“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上海市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记录其接受随访、康复、教育等各种医教结合服务的过程。目前,上海市已构建了特殊教育机构、医教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和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系统,全市实现了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三、上海市特殊教育经验对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启示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广西后,广西各地一批新(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投入使用,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广西特殊教育总体状况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重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举措,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宣传和弘扬特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主动走出去,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本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大得多。虽然各地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上已经采取了倾斜政策,但离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缺口。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广西应及时逐步上调现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实施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标准,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特殊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创新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近年来,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当前,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方面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广西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党务和人事仍按照属地管理的办法,业务方面由自治区或者各市教研室负责,统一开展特殊教育业务活动。

 

这样,既便于集中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各特殊教育学校间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残障程度、智力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技能课程,学习、训练不同的技能内容,切实使每一个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长。广西还应整合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高级中学,扩大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正在规划或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执行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当前,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大,各地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指导中心,建立资源教室,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指导作用,扩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和增设随班就读点的规模,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广西还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建立广西特殊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部门分工合作,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并且与学籍管理系统对接,为残疾儿童、学生提供自发现开始的医教结合跟踪服务。

 

(三)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广西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特教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数量方面,要争取编制、人社部门的支持,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教职工,并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心理、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质量方面,要以教师的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发培训内容,加强和改进校本研修。广西可以整合区内相关高校的特殊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或者可以考虑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单列开班,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四)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医教结合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上海市是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最早、最有成效的地区,广西可以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8所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学校,广西南宁市培智学校也在其中。广西要发挥南宁市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地特教学校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学校康复服务水平,推进广西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工作,带动广西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