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多元化与特殊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元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殊教育(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7-03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科学研究的助力器,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间架起桥梁。[2]
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作为体育与特殊教育的交叉学科,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特殊人群及所学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策略与康复技能。而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性课程设置少,质量有待提升,实践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等。
广州体育学院(下简称广体)特殊教育专业自2008年开办以来,基于对专业特性及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修订,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特别强调专业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加深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整个专业成长的背景带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如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及引入学生管理员实施社会服务项目等;另外加强与国际特殊人群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等,丰富传统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实践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型人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3]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虽2008年才开始招生,但华南地区目前尚无其他高校开办此专业,近年来广东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增大,且本专业立足体育学院的优势,根据特教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理论+技能+实践”“三板块、两结合、一坚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情感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地方、彰显社会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走医教结合道路、以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具体表现为: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 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
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可使宝贵经验得以传承。总结编写了《水中运动疗法实用指导手册》,制作水中运动教学光盘,并将建立适应性水中运动指导网站。所有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也将持续性地应用于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08):34-36.
[2]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
1.合理定位———“雅”“俗”共赏
由以上学情分析可见,社区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解决社区成员的一些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区成员需要的是能够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片段性知识。二是通过有兴趣的话题引导社区成员进行有目标、有目的的学习。所以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应定位于“雅”“俗”共赏。所谓“雅”是指:具有提升思想品质和文化内涵、富有知识性的内容,让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感到有品位,有收获,有吸引力;所谓“俗”是指:紧接地气,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百姓需要的草根文化的学习内容,让儿童、青年和老年等具有各种不同学习动机的社区百姓居民都能够找到自己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切实掌握、分析区域和个体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方向,按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开发、制作出实用的在线学习资源,特别是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就业、转岗、提升职场能力和生活品质需求的优质资源,并不断完善、形成区域特色的品牌资源和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
2.满足不同需求———内容与形式多元化
越是基础的素材就越具有可积性,通过知识点的聚合,社区居民不用花费太长时间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一个内容,学完一个片断。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除了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组织多元化: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不仅要广泛博深、多视觉的审视社会、审视历史、展望未来,而且还要体现对社区居民的职业关怀、生存关怀和人文关怀。(2)呈现形式多元化:尽量为基础性、情景化,而且知识含量微型化、通俗化,可以是文本、图片、幻灯片、电影、动画、微课视频等。比如,设计制作一些微视频资源,每个资源一般在5-20分钟。视频资源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如果一个主题涵盖比较多的内容,可以运用“知识模块化分割”思想进行设计,实现学习主题由多个不同知识点且相对独立的“小模块”视频资源串联而成。这些小模块化的微课,内容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便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不仅想学时就能学,而且一定能够学会、学好。(3)学习平台功能多元化:既提供便捷的学习导航支持,又提供多元化的交互方式。完善学习资源查找、联结和订阅功能,实现知识的模块化聚合。这种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目标的设计,或者成为学历学位教育的辅助模块,或者成为职业技能的操作模块,或者成为因兴趣爱好而组合的休闲模块等。(4)资源类别多元化:根据社区教育对象的需求,可以将在线学习资源分为多个系列和多个栏目。如:文化与素养系列包含道德修养、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公民意识等栏目;职业与技能系列包含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栏目;生活与休闲系列包含生活保健、家庭安全、家庭教育、休闲技艺、家庭理财、法律维权、生活环境等栏目。
二、两个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案例
这里举出两个受众对象不同、建设渠道不同、呈现方式不同,且具有明显特点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的案例。
1.与电大共享“数学文化网络课程”
数学文化是河北电大为开放教育本科各个专业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它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等为载体,主要讲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等,强调数学概念、问题、方法的实际背景,着重讲清问题的来由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和精神。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各专业的学习者都能理解,都有收获。为了消除学习者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满足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河北电大将数学文化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成了网络课程。2013年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精品课程。该网络课程实现了两个突破:其一,采用了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方便的时间随时上网,自主学习,和同学、老师互动交流。其二,采用了全新的在线学习资源,从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观点、数学经典故事中,让学习者真正明白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做题、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思维的训练、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养成,重新认识数学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图文并茂的几十个微课讲解中,激发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数学文化、思想、精神的深刻内涵,多方位地感受数学之美,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37基于此,数学文化网络课程可以直接成为社区教育“文化涵养类”栏目的学习资源,满足欲想提升思想品味,对数学原来有一定兴趣,或有些误解的学习者需求,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认识数学,消除对数学学习的一些误解,对自己后代学习数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跟我学做时装”
根据调查发现,石家庄是轻纺工业城市,是华北区纺织品的集散地,其特点是品种多、价格低。在河北省,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因而消费水平也很有限。特别是石家庄的许多市场中,买布、卖布的人很多,在买布的人群当中,绝大部分都是“4050”后的退休或离岗人员。近些年来各大商场服装价格攀升,服装加工制作费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与这些人的收入相比,他们希望在市场上能够选择到比较心仪的面料,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特点,自己设计制作出比较时尚且经济实惠的服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没有服装设计与裁剪、缝纫的基础,但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他们渴望学习一些简单的服装裁剪方法并有兴趣掌握基本的缝纫技能,为提升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品质做些努力。同时还可以起到自我调节情绪、修身养性、放飞心情、增加成就感等作用。因此,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在“休闲技艺类”栏目,开发、建设“跟我学做时装”系列在线学习资源。(1)该系列学习资源采用微课形式,根据每讲的内容不同,选用全视频录制模式,或可汗学院模式,或PPT+讲解+录屏模式等,每讲时间一般在5-20分钟不等。(2)微课内容淡化理论,突出实践性。采用最容易接受、记忆、实用的方法,从最基础讲起。每讲突出一个专题:围绕一种款式的服装,集设计、裁剪、缝纫制作于一体,边讲解、边操作,学习者很容易上手。通过几讲系列内容的学习,学习者能够了解服装的基本结构,掌握服装设计、裁剪、缝纫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够为自己或家人设计、制作出比较简单的服装,同时还了解了较为复杂设计的服装与简单设计的服装之间的基本关系。只要愿意学习,肯于付出,有问题随时上网反复浏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练习,每位学习者都可以为自己或家人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时装,甚至还可以把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十年来,电大依托网络进行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品种繁多,各种学习资源建设,特别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有了多年的积累和积淀。由上面两个案例以及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依托开放大学以及各级电大,采用与电大共建共享、二次开发、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是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电大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电大已经开设的一些课程都是以成人高职和在职学习者为教育对象,其中许多内容也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各级电大已经建设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一批课件、优质网络资源课程、网络精品课程,都可以与社区教育实现共享。比如,河北电大已经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精品课程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计算机法律常识与知识产权讲座》《管理方法与艺术》《数学文化》四门课程,河北电大在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实用礼仪教程课件》《财会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资源都可以直接与社区教育实现共享;还有各级电大教师已经制作了大量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课件,通过筛选也可以直接作为社区教育的在线学习资源。
2.在原有电大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建
在电大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部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通过筛选和整合的方法,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或二次开发建设。比如,电大积累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其中有许多视频资源曾经是聘请名师名家讲解录制的。一些没有时效性、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认为比较好的资源,将其中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内容筛选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整合或二次开发,也可以成为社区教育极好的在线学习资源。如将原来50分钟的视频讲解资源分解为多个微视频资源,每个微视频重点突出一个主题,时间为5分钟左右,即5分钟微视频。再有,各级电大教师每学期在各级在线教学平台上都自己所负责课程、自己编制的各种教学资源。将其中与社区教育某一部分有关联的内容筛选出来,如原有某一节PPT讲稿突出一个主题,无论是体现某一思想,还是教授一种方法或技能,只要认为社区居民对此主题可能有兴趣,就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此进行内容及呈现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入的技术加工。这样做不仅可以将潜藏在电大自身内部的大量的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学习资源深入挖掘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制作出较多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较多的经济成本,同时对电大教育的在线资源建设、电大教育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3.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
根据近些年来电大进行网络资源建设的经验,充分挖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潜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社区教育特色的新的网络课程和优质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电大教育原来没有的资源。比如,开设一些与时俱进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专题性专栏,像区域民俗风情、区域特色食品制作方法、区域烹饪技术、生活小窍门等碎片形式的在线学习资源,大众居民易学易上手,而且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再有,像上面说的“跟我学做时装”系列微课程资源,可以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四、结论
一、多元文化音乐的概述
(一)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包括于音乐艺术,却又高于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一种包括了各种性质、形式以及作用的音乐现象,音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与特点。
(二)多元文化音乐
多元文化则是由于特定的地域、群体、阶层等环境因素之间的不同,而使得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多元文化音乐下民族音乐传承的特点首先是体现于语言语音的音调,为保持一个统一的风格,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音强、音长等都需要在同一民族音乐文化中保持完美与统一;其次就是音乐文化传统内容之一的音乐载体音乐符号,能够反映出鲜明的音乐教育价值。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象征着我国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气质,同时也代表着生命力十分强大的民族灵魂。因此,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责无旁贷。而由于目前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观念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使得民族音乐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而缩小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空间。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由于民族音乐教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传承。而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意识不到,很容易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丢失,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发展现状十分的严峻。
三、多元化音乐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传承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价值
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心理、文化传统以及思想感情等,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力量是无法替代的。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过程中,能够理解与体会到在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中真、善、美的思想,从而使得我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提高音乐品味。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价值是不能够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替代的。
(二)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音乐文化属于我国众多的文化之一,伴随着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与成长,在漫长的时间中沉淀形成的,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根据时代的不同,文化语境、风格形式以及文化在不断的演变,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可以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一些有着特殊教育意义的题材,从而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特别是在民族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明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传承的重要性,有助于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得到传承发展。
(三)民族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
民族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指的是音乐的传意功能的发挥。例如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的很多民族中,可以把有些乐器作为表意的工具,而且在实际的各种交际实践活动中也被广泛的运用,既有效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打破了口语在传播空间上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了口语所无法实现的远距离传递功能。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文化中社会交往价值的重要性。
四、多元文化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多元文化是传承民族音乐的主要渠道
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创造的,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得以代代相传的得要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却不再成为了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传承的重要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然无法适应如今时代的发展。而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很好的补足了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有效的帮助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当然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在传承过程中的稳定性。而多元文化音乐中保留了很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成为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主要渠道。
(二)多元文化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形成特定时期所独有的风格特点,因此,只有不断的对音乐进行创新与改进,方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民族音乐也同样如此,只有在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音乐文化,有效的拓宽民族音乐范围,提高民族音乐的时代性,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多元文化音乐,可以把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形成了稳定的认知与理解方式,为民族音乐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可以把民族音乐进行对比与融合,按照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民族音乐,这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有效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民族音乐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阶段,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社会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相符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营造出一个和谐有竞争力的环境。因此,在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传承中,需要认真的审核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念,有效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利用多元文化音乐,创作出更优秀的民族音乐,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如常见的《中国的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祖国》等这些民族音乐,歌曲中蕴含了深厚的歌唱祖国的爱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五、多元文化下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策略
(一)适应时展,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
音乐发展在全球的范围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民族音乐在音乐的浪潮中也将会受到影响与冲击。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信息技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多元化音乐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利用多元文化音乐,促进民族音乐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并且积极主动的吸收一些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从而不断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音乐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使得少数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冲击,加之信息技术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民族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多元文化音乐的作用下,我国的民族音乐既面临着挑战又存在着机遇,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底蕴过程中,为了避免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需要不断倡导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以及民族特色,并不断推进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传承工作,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在多元文化音乐发展中抓住机遇。
(二)注重个性张扬与意义重构
在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传承过程中,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个性张扬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让民族音乐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综合地考察多元文化的观点,尽量减少西方理性主义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民族音乐的重构是对民族音乐理解的重要方式,因此,要特别的重视民族音乐的重构,同时也是音乐的重要传承方式,能够更深入了理解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在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民族音乐应当具有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具有代表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卓越;农村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要素,提升其教育能力,能为学生开展良好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以实现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模式。而核心素养思想的提出,为农村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因此,农村教师的发展,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核心素养要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进而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推助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
1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村教师培养的内容
1.1创新素养
作为农村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要素,创新素养也是农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理论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层面上,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创新素养。而在教育层面上,农村教师具有创新素养,能够依据当前教学实施模式,结合时展需要、教育领域发展趋势,融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以创新农村的教育模式[1]。而教师的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打破常规,为学生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包含教育观念的创新和知识的创新,教师可以将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信息融入教学,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1.2反思素养
反思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实践过程,包含实践—推倒—重建—实践的过程。即通过教学的具体实践,认识到教学实践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进行具体的实践,从具体实践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素。而培养教师的反思素养也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对教师未来发展十分关键。教师具有反思素养,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设计模式,促进学生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明确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根据这些成果信息,进一步反思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要素,以推进教学实践的创新。
1.3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农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当前教师面临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的挑战。农村教师具有核心素养和细心素养内容包含以下三点。第一,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能认识到信息的关键性,要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第二,教师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能力,通过运用信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良好实施模式;第三,在信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分辨能力和洞察能力,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性,将有效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具有信息素养,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达到良好的农村教育实践成效。
1.4沟通合作素养
沟通合作素养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的关键性要素,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卓越农村教师发展的新要求[3]。因此,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农村教师应将正能量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家长;在与其他教师沟通与合作时,农村教师应构建协同育人体制,这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农村教学氛围、方式变得更为活跃,进而促进学生在其中获取较多的知识和能力的信息。
2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创新素养偏低
从当前农村教师教育现状来看,存在部分教师创新素养偏低的问题,这影响了教师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成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4]。例如,在开展农村教学实践工作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全面性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2教师信息素养欠缺
教育信息化拓宽了农村教育的路径,也推进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衔接,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农村教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获取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包含农村本校教育信息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进一步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获取面。而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缺乏信息素养,对网络信息技术、数据的运用成效不佳,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例如,部分教师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不佳、课件制作能力不足、网络信息资源运用效率不高,使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实践只停留在形式层面。
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的路径
3.1营造培养卓越农村教师的氛围
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加强农村教师的引领,为农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首先,地方政府应发挥工作职能成效,根据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和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审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力出台相关的教育扶持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更好地开展。政府可增强农村师资力量,进一步缓解农村教师教学的压力。其次,政府应以政策推进模式,提高教育层面的重视度,增强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支持教师工作,共同开展良好的教育实施模式。最后,政府应根据地方教育发展趋势,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多方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政府与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良好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
3.2加大对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
农村地区应该加强重视对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推动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素,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一,加大对农村卓越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农村教师的培训模式、方式都凸显常态化发展趋势。第二,降低教师培养机构的门槛,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够融入培训中,通过培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此更好地为学生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模式。第三,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培训模式,以网络平台为教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平台,以线下实践教学为教师培训内容实践的有力保障,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使教师具有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力。
3.3促进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
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应发挥教师自我发展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进而提升农村教师综合教育能力。首先,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以创新发展思维,创新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调整优化教学实施模式。再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有求知欲望,加强对信息的运用,丰富教育信息,为学生发展传递良好的信息内容。最后,教师应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在教学实施中加强与学生、家长以及课任教师的互动,进而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能力,使教师更好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3.4完善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
农村地区应不断地完善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加强建设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良好的实施模式。首先,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趋于完整人的发展趋势,以提升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其次,教师评价模式引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进程,以核心素养为评价要素,使教师以评价机制审视自身发展的不足,进而完善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达到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有效性的目的。
4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的路径实践,应立足于当前农村教师发展现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为农村教师发展指明方向,使农村教师成为卓越农村教师,进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因此,农村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使自身具有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力,为学生开展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动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长刚,鲁华山,黄芳.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5):62-65,69.
[2]唐汝青.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8):9-10.
[3]聂允.湖南省特殊教育教师公费生定向培养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5-56,6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体育
文化建设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61-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进入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关键阶段,竞争的焦点集中在各校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实力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校的文化底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方面、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和积淀,如果不能在文化的建设上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不能够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学校的发展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也就没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育人优势,凸显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增强学校软实力,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排头兵。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向纵深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明显跟不上高职教育前进的步伐,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整体发展目标,拓展新的思路,全面加快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试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探索,认为推动高职院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在传承与发展中推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方面,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师在内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他们在其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把体育教师的工作以及其发展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为体育教师的工作创造和谐的氛围。在学生方面,学校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潜力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予在校高职学生人文关怀、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等多方面的人文需求,使学生树立起良好心态、建立起和谐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在其今后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主动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当中,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兴趣小组、运动队训练、民族体育社团等多种模式,不仅传授少数民族体育健身操、武术、抛绣球、射弩、高跷跑、抢花炮等这些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而且还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学校素养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正在学校校园内蓬勃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自身育人优势。
二、构建整体发展目标,拓展新的思路,在传承中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长效发展
高职教育是兼容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因此,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既应融入职业、企业的要素,融入高校的人文特色,更应融入学生专业文化特点,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当今的高职改革与发展时期体现出一个多元的文化集合。这不仅要具体体现出有凝聚和沉淀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里散发出的体育文化,而且还应该吸收高职校园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文化精髓的参与,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整体。对此,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筹划和实施学生素养工程项目,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纳入其中,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园文化、行为习惯等诸多高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学院的层面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全面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既要满足于当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对高职师生的影响既是长期的更是深远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应认识到在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不可能一气呵成的,这既需要有对历史积淀的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国家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学校内涵提升的有效载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至今也只有不到十年时间,学校走特色办学发展的道路,与同在一个城市的其他高职院校形成错位竞争,彰显出自己的办学优势。例如,学院结合现有条件和办学特色,从开办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旅游专业,每个学期都深入柳州市区、郊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采风、调查、学习,与当地旅游部门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院从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与当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中,积极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课堂;课堂外,学院帮助学生组建民族体育社团营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当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在高职院校内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各项建设工作
在高职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一个部门、体育教师就能够完成的。因此,高职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整合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依托学院各相关部门形成建设合力,发挥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综合影响力。
(一)整体规划,依托优势资源,合力建设高职校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工作
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一是要在挖掘学校办学资源的基础上,营造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二是要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学生素养工程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由学院学生工作处、体育教研室、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按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规划,每学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少数民族体育征文比赛,有效保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必要的经费投入。三是鼓励各职能部门、系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例如,学院教务处负责对开展此项活动的监督;学工处负责此项活动民族体育社团管理,学校思想政治教研室负责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讲座和研讨;体育教研室对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教学和体育文化的授课,由此形成学校上下共同支持和参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局面。
(二)吸收精髓,注重精神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嵌入学生的脑海中,当今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吸收其他校园文化的精髓既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可利用体育课堂传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组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训练队;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社团;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选修课;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同时,可通过讲座、论坛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结合专业特色,营造独特氛围
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专业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层次。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当中,能够从深层次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符合学校专业特点进行布局。例如,可充分抓住具有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旅游专业,让学生参与和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旅游设计方案,把少数民族体育作为旅游特色内容加以完善并予以实施;可根据少数民族的风格,设计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浓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在学校和班级里的走廊建立反映少数民族专业和体育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彰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宣传资料。通过这些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品牌,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