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是保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经济也保持稳步的增加,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探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基于项目驱动课程建设模式,更能够符合学生就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专业课程结构趋同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更多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相关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多是重复的。没有与专业体系知识结构相一致。这也是导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晰,理论课程的交叉与重复,又导致专业的培养方向性不明确。再者,理论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消费个性化分析存在资料陈旧,数据不详实,市场定位也没有及时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吻合等,这些差别容易给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1.2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在这方面,学校主要想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更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注重员工的“行为导向”,而对素质要求并没在学校所想的那么高。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与规划有很好的促进,但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而言,业绩和成果是企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1.3营销理论与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冲突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仍显出诸多不足。专业技术的知识无法与营销理论结合起来。一般来讲,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经过一段时间营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很快的成长为该专业领域的营销人才。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技术领域的不了解,使其很难进入到技术领域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这给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2基于建立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2.1重构课程体系建成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为适应企业现代营销模式多元化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能力三递进、销售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即通过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技能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高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专业技术、综合技能的进步和发展。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开设不同营销方式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营销能力。

2.2“工学互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将企业对本专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市场运营的相关知识,教学评价中结合企业考核评价,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深度结合。通过举办企业专家讲座、品牌策划技能大赛、营销状元秀、跳蚤市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指导专业建设作用,听取企业对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3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2.3.1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的探索。通过在一个项目驱动下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习、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本专业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创新与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3.2项目流程的确立

一个项目可以是会议或者展览、某一营销策划方案、渠道建设、网店(微店)建设、某个庆典、某项具体活动等。应根据不同项目实施,确定相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在确定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流程的具步骤以及每个流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高项目实施中利用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依据项目流程设计课程体系

在进行项目驱动市场营销人才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生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社会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重点对学生市场分析能力、交流沟通专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课程体系根据培养重点,由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平台通修课程、营销实践模块、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一是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其内容以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其中项目策划包含营销策划、投资学等课程。项目研究包含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项目组织包含市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等课程。项目现场管理包含销售管理、管理沟通、服务营销等课程。客户管理包含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二是平台通修课程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以及通识模块。本专业必修主要包括营销专业必修知识类课程。通识模块包含必需的政治、文化、身体类课程,例如马哲、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三是营销实践模块。此模块主要以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为主,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将专业知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相结合,从而缩短学生岗前适应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技能性人才。四是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限定选修课,一部分包含品牌管理、价格策略、广告学等课程;另一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移动商务与电话营销、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五是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拓展、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等课程。在这方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为今后职业发展储备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拓宽学习面,可以选修学生感兴趣的技术专业课程,也可以学习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面的广度。

3课程体系优化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制定在实训项目的选择时,要注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过程来进行,项目要符合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也要保证每个项目完整性和系统性,最好具有整合不同知识、不同专业的特征。而且项目要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使得通过一个或若干个项目群可以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覆盖。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分析项目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优化项目的针对性。3.2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固化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由教师课程和项目的认识不同所决定的。这些不同之处,造成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学效果出现波动。这方面,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要加以注意。通过教师团队统一对项目和课程体系的认识,在运用项目优化课程体系后,对课程教学方法也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寻求满足项目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细化,从而可以保证专业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

4结束语

在对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岗位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而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以项目驱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合面、更科学,从而使学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其职业技能的要求。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刘金岭.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

[2]柯浚.基于项目驱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1,(22).

[3]刘春英.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进步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轻简化发展。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保证。未来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

农学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首批品牌专业、我校植物生产类省重点专业类的核心专业与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承担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根据2015年1月31日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的2015版中国大学分专业排名结果,我院农学专业排名全国第六,属4星级专业水平,位次百分比为8.8%(第6名/全国68所开此专业学校)。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学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卓越农林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反映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领域与范围,反映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与专业前沿的接轨程度[1]。作为地方性农业院校,本院农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对新形势,本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与之前培养目标相比,强调了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学院、学科和专业前期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现有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按整体优化原则,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按培养目标和“三农”需要和科技发展方向重新组合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2010年的培养方案相比,新的课程体系中对主要课程进行了调整,将本专业总学分由165学分降至160学分,学科基础课由48学分降至45.5学分,专业课由42.5学分降至37学分,实践课由32学分增至35学分;去掉了《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程,增添了《植物保护通论》和《农业信息技术》两门主要课程。同时增加了选修课门类,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益,按原有的既定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学生无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就业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以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2]。自2014年起,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数通修课与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将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向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主要的专业技能。以本专业主要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化、轻简化、信息化种植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的栽培理论、技术和评价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四、全面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

农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业科技工作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使本专业学生能成为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本专业自2014年开始设立张謇班(卓越农学人才班),聘请24位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53名2014级学生自进校起即进入导师课题组,跟随导师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本科生导师制为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导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实践和就业成长进行指导,亦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同时,这一制度的推行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到了促进作用[3]。本专业推行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体系,即专业实践教育(第1学期)-专业劳动(第2-3学期)-专业实践(第2-4学期)-作物学实验(第5-7学期)-科研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论文,第8学期)等,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牟善积, 刘惠芬, 齐成喜.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思. 天津农学院学报, 1999, 6(3): 51-55.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与市场匹配的人才培养要求对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作为适应当代城市建设新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备受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该专业的申请设立及建设过程中,借鉴欧盟先进的调优理论,采用能力点测评法,从人才培养所需达到的能力点角度出发,建立了以能力点考察为主体的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以期为课程体系优化及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欧盟调优项目;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2503

一、人才培养新要求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这两方面的功能,这就意味着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应满足“与市场匹配”的要求。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的重要保障,课程体系涵盖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实施、教材的选取、教师授课方式、科目考核方式、学分的定制等方方面面,课程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一)专业内涵外延导致专业定位不明晰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前身为20世纪60年代的地下建筑学专业,是为满足国家对地下人防与国防工程建设的需要,仅在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六所高校开设,为人防和城市地下工程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而后,因国家专业调整,这六所院校中大部分取消了地下建筑学专业招生,仅南京工程兵学院保留了人防工程专业、同济大学保留了地下工程方向。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被赋予了新内涵,不再局限于建

造一座地下结构,一些民防工程,或一条地下铁道线路和车站,而是要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全局出发,研究和处理好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乃至与整个城市空间的关系,为人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充分利用资源与能源、提升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综合条件和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在社会发展新的需求下,先后有几十所高校依托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等既有学科,植根于采矿专业、矿井建设专业、人防工程专业或铁道建设专业,申请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由于各所高校学科方向存在差异性,因此造成其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浓厚的行业特点,专业定位不明晰[1-2]。

(二)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给专业课程设置带来难度

地下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它具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涉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交通规划、地下建筑学、地下结构稳定理论、地下结构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工程水电通风、地下工程防灾等诸多学科,涉及的专业课程科目繁多,加之专业定位不明晰,专业课程设置难度大,呈现出无序和不规范等问题。

为此,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等问题展开

讨论[3-5]。

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从组织申报到正式对外招生,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同样面临着上述难题。学院组织专门的教师负责申报及建设工作,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关信息,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专家召开多次讨论会,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研讨,最终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定位应体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利用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等内容,应涵盖城市规划、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知识,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并最终确定借鉴欧盟先进的调优理论,从该专业应达到的社会所需能力点的角度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更好地满足“与市场匹配”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欧盟调优理论的核心理念

欧盟调优项目(Tuning Study)起始于欧盟博洛尼亚进程,即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目的在于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不同国家之间各个大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透明性和兼容性,促进大学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让课程的设置更好地匹配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6]。该项目最初在欧盟成员国之间推行,之后逐步推广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迄今已有12年历程,数百所大学参与。中国于201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了中欧联合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项目研讨会,同年由同济大学牵头正式开展中欧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调优项目[7]。

该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开发和提供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公民意识。实施方法主要是通过向社会各界开展调查,理清社会对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需求,以此来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教育项目。

(二)欧盟调优理论在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实践

根据欧盟调优理论的实施方法,分三个步骤完成研究工作:

1.专业需求调查及评测体系建立

通过邀请相关高校的专家、学院相关专业的主讲教师、用人单位代表、在读研究生代表共20人组成专家组,重点讨论并总结为满足社会需求需要达到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将通用能力细分为学习与理解能力、分析与应用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及个人素养与社会责任能力6个大类,针对每个大类进一步细分,最终确定35个能力点;同理,将专业能力细分为工具性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系统性理解能力、专业分析与创新能力及工程项目沟通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5个大类,28个能力点,通 过定性的方式完成指标体系的建立;最后,将每个能力点按照重要程度(Importance)及达成程度(Achievement)进行量化。

2.信息数据采集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将建立好的能力点评测指标以调查问卷、座谈及网上答题等多种形式开展量化打分,调查对象涉及大学相关专业教师、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和用人单位,最终完成数据采集。接着,采用综合加权平均法,根据调查人员类别、“重要程度”及“达成程度”值重要性的不同,经专家组讨论,分别给予不同权数加以平均,计算出每个能力点在重要程度及达成程度的分值,经综合评判后绘制重要程度及达成程度曲线比较图。此外,还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分别绘制各能力点重要程度及达成程度曲线比较图,以便更科学地分析和指导后期调优工作。

3. 数据分析及结论

通过对上述各曲线图展开横向及纵向比较,可得出以下建议:(1)应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学生;(2)强调文、理、工科课程的相互渗透,设置综合性跨学科课程,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科间的联系,建立合理而全面的专业结构;(3)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推广讨论课及项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4)灵活学分转换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自主创新项目研究、校际间交流、参加讲座、论坛等形式获得相应学分。

4.指导调优,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量化结果分析显示,重要程度与达成程度之间的差距越大,该项能力越需要强化。根据这一指导原则,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优选相关课程科目和教材,并合理制定学分及考核方式,从而建立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首先,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类,即通识类课程、自然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细分为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及专题讲座三类。按照所需达到各能力点的要求,通识类课程需开设人文、历史、法律、管理等相关课程;自然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化学等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概论、流体力学,测量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专业课程中,主干课程优选开设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隧道工程,地铁与轻轨交通,地下与岩土工程施工,基坑工程等科目;特色课程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导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建筑风水电工程,地下工程项目与管理,地下防护结构,土动力学,岩土地震工程;开设相关专题讲座8次,涉及桩基工程、土体防渗加固与特殊土工程、冻土学与冻土工程、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同时,在教学模式、学分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通过优化指导学分的分配及转换,鼓励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进相关考核方式等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服务。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匹配”的指导思想,通过借鉴欧盟调优理论中“能力点评测”的核心方法,通过建立能力点指标体系评价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合理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与市场匹配”的要求,探索制定出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规范化建设新模式。该模式的建立不仅能更好地优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规范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还能对其他新、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起到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徐帮树,刘健,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探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4):107-108.

[2]江学良,杨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47-50.

[3]蒋冲,唐礼忠,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9-32.

[4]陈之毅,沈 昊.地下建筑专业课群组建设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39-42.

[5]宋帅奇,潘巧红,郭金敏.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J].山西建筑,2011,37(5):244-245.

[6] Tuning guide to formulating degree programmer profiles[R], 2010.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

G213-4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我国新闻传播政策法规,能在各种传媒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性人才。该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经过近13年的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和改革探索,积极开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用性、职业化之路,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业界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先学后用”的传统课程安排模式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目前该专业课程的安排延续了传统知识体系的课程安排模式,将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之后再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养。使得专科层次的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找不到兴奋点,难以延续中学时期的学习热情,无法以新闻的视角去关注社会,思考问题。

(二)课程实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且选用教材与本科生无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向“学院派”发展,但是知识面较本科生窄,知识结构也没有本科生完善,在校期间培养的新闻意识和新闻观念难以适应职场的需求。因此主动走进业界,寻找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点,加强双方在理论教学和新闻采编实战方面的互动和深度合作,会有效地改变教学中与新闻现实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欠缺市场调查,忽略市场需要。

媒体形态和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传媒业适应这一变化对媒体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出好的新闻人,一定要了解媒体和社会,尽力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的需要无缝对接,满足媒体对“适用人才”和“对口人才”的渴望。【1】

二、课程体系建设实用性职业化之探索

(一)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历经2009年、2012年、2015年的不断调整和修订,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臻完善。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核心能力为目标,合理的分配课程的课时、学分及开设学期,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做”的职业教学目标。为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就业导向,课程构建同时兼顾岗位职业资格证的考试。

(二)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遵照我院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015版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极力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精简、融合、重组等手段,缩减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两门课程的课时,在第二学期后三周开设新闻采写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写作,有效避免了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人为割裂采访、写作关系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采写能力;配合报纸编辑、电视编导课设置的报纸编辑实验、电视编导实验,突出强调一个“训”字,切实培养学生编辑、摄录能力;在第六学期毕业实习前安排四周的毕业综合能力训练,检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成果,强化学生采、写、编、摄录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样学生熟识新闻报道规范及技巧,上手更快,迅速进入状态开展工作,避免职业生涯初期的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三)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向学院争取资金投入,于2015年改扩建了现有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学生机台数增加,安装方正飞腾排版系统、Photoshop、premiere、edius等软件满足学生的报纸排版、图片处理、视频剪辑需求;新闻实验室摄录设备的更新换代在硬件上保证了学生的摄影摄像,脱离了以往依靠手机完成实践的窘境;与此同时,与学院各行政处室和其它系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院报、大型活动、会议报道均由新闻专业同学担纲主力。在真实的新闻情境中,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学习、运用知识,自主思维,培养其综合职业素养。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生顺利进行实习的前提,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2】 目前我专业已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晨报、北方新报、艾琳澌顿影视传媒公司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巩固和发展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预计每年力争开拓1-2个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加大实践课程比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职业竞争力。只有课程体系与业界零距离,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注释】

【1】《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体人才》参见《新闻与写作》 2015年第03期

【2】霍h平.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9)

【3】李小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用性职业化之探索――以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法制新闻方向)为视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桥梁。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很多院校,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或是教学条件的限制,致使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也很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普遍反映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健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市场营销的专业特点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观察市场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课程结构的设置应该进一步完善,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

同一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重复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哪一门都讲不透,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还会因过多重复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例如:《统计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内容是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法的运用、市场调研资料的处理与预测。市场调查相关知识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述,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缺乏新鲜感,就会出现故意请假或旷课的行为。这样,一方面教师的大量重复劳动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又没有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

3.专业教材没有体现教学特色。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还没有出版一套系统的、符合其实际需要的配套教材。目前授课使用的专业教材大多选用的是经贸类普通教材,这类教材虽然对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好地阐述,但往往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具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专业深度的专业方面的教材。

三、落实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1.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以培养应用技能为指导来设置课程,针对市场营销岗位特性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学活动中,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以前单一的技能实训周到课堂实训,课堂实训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对实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且,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以使实践操作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逐步积累。加大实训的同时,市场营销专业还应与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与营销岗位的“零距离”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2.课程内容综合化。

根据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的取舍紧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课程整合和优化内容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具体的能力要素与相关知识点。例如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过程的主要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我们将统计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门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优化整合,对课程的内容按照营销岗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工作内容与流程进行了重构,基于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过程有效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体系,并加大整合以后的课程课时量。整合后的课程突出了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分为具体的执行项目,包括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市场调查、资料整理、调查分析与预测五个项目,培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分析能力。

3.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该根据本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特点,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并且实践操作性强的教材。例如《市场营销策划》教材可以进行编写项目化课程教材,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以真实产品为项目载体确定主要能力项目,通过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任务确定了四个项目,即广告策划书制作、公关活动策划书制作、促销策划书制作、整体营销策划书制作,每个能力项目整合知识、技能、态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融合。这样的项目化课程教材更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