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和理论力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57-01
21世纪要求高等工科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分析含碳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初步掌握用组织相对量来估计碳钢的大致含碳量;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组织示意图的描绘技能。
通过对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实验项目的分析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达到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机电学院的专业都包括: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诊断、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钳工、焊接技术专业等;机电学院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测试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CAD、机械控制工程、现代纺织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设备、系统仿真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体系 创新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因此,应当加大机械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力度,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设计、创造新的机械装备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一、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主要出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教学内容过于庞杂。目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是解析设计教学的课程内容,同时机械设计也包括材料、力学、热处理、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CAD等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同时教学内容也相对零碎,且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多交叉重复,例如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螺纹联接、键联接等相关教学内容明显与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相悖。如减速器的类型、样式和设计参数要求和机械制图中的减速器设计相关知识存在着较高的重复率,既失去了机械设计的学科特点,同时又浪费了教学时间。②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教材存在着内容庞杂、理念陈旧、脱离工程实践、跟不上时展以及深度不足等问题。现代机械设计教学应当满足工程性和技术性需求,同时也应当具备系统性。社会性以及经济性,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更多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新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教学对设备结构、设备的强度和运动学更新等相关技术内容较为注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能源、环境方面知识在教学中的渗入以及安全、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导致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③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落后。一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在机械设计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相关原理一讲到底,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并未在实际教学中辅以相关知识或原理的挂图来进行补充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同时缺乏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讨论启发式教学,也并未留给学生进行问题独立分析和思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堂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对机械设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二、创新机械设计教学体系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
院校开展的机械设计各项教学内容都应当紧贴实际,注重整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新生缺乏机械方面相关基础知识,因此,机械设计在教学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坚持适度、够用的教学原则,避繁就简、突出重点、深入浅出。一方面,应当做到精简,对机械设计教学的传统性、叙述性内容进行压缩,尽量减少机械设计教学中相关理论知识的重复,同时在相关教学环节中,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融入机械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整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机械零件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此外,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增设。在充分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时,可以增设以电、液为动力的机构组合,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等新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现代机械,以适当前生产实际需要,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推广。
(二)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在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时,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结论的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或原理的讲解时融入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体现机械设计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现代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导致机械设计学生的相关实际机械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各类种机械、机构、零件、部件、图纸,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或原理的实践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录像等现代教学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软件系统,来开展机械设计的现代化、立体式教学。此外,教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尽量减少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论推到,同时运用例证来讲清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目前,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以及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林,陈勇棠,刘驰等.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13-14,28.
[2]徐广红,刘静,付群峰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2):61-63.
[3]付晓莉,张伟杰,车江宁等.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4):20-22.
【关键词】MCAI 设计 制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25-02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CAX Technology
ZHANG Shi-P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gyungang, 222005)
Abstract Bsaed on CAX, we integrats comprehensively machinery courses content and system constructed by the traditional two dimension thoughts into a new,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On above basis, we combine MCAI production with the CAX to develop the corresponding multimedia educational software, It is to the perfect application of computer-assisted technology.
Key words MCAI, Design,Manufacture,Teaching reform
CAX技术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统称,一般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分析、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管理、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I―计算机辅助创新、CAQ--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已覆盖了各个行业,如机械、建筑、电子等。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归于CAX技术的范畴。CAX技术能够被广泛使用得益于其两大功能:数字建模和仿真模拟。数字建模是指把人的设计思想在计算机中以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仿真模拟则是指能把数字建模对象的属性和功能表现出来。把真实世界的物体转变为数字化模型,以统一的数字化产品模型驱动产品生命全过程[1,2]。文中提出了以CAX技术为平台,对传统的机械类课程教学与科研平台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建设和改革,构建基于三维CAX技术的机械类系列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3,4],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并可实现与企业应用CAX技术上的无缝接口。对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机械类人才,促进机械制造业CAX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机械类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1.1 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建立以三维实体设计为主线、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2)将有限元分析、机械动力学分析、虚拟样机制造技术引入到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中;
3)将可靠性设计、人机工程、优化设计、并行工程、反求工程、概率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引入到机械设计课程中来。
1.2 在整机设计理念下,以CAX技术为平台,全面整合和改进传统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
传统机械类课程体系以二维设计理念为基础,主要对机器机械的零部件、运动机构进行常规的理想工况下静力学、运动学分析计算,而对整体机械所受到的冲击、振动、摩擦等动力学分析主要采用修正系数的方法,精度较低,由此所设计出的机械产品其动力学性能如何,只有通过物理样机试验才能获得,研发周期长、制造成本大,特别是需要进行破坏性试验的产品,许多企业即使有好的研究项目也不敢轻易开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注重理论的完整性,自成一体,课程间的联系较少。因此,采用三维可视化CAX技术来全面整合和改进传统机械类课程教学体系对解决以上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械类课程体系分为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两大方向。互相融合和牵制,整合重组与整体优化为:(1)机器原理、设计及计算分析;(2)材料及其成形控制与制造技术;(3)机器控制技术与仿真;(4)工程实践等四大部分。
机器原理、设计及计算分析是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基础,将传统的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学、液压系统、和现代设计方法等课程以三维CAD/CAE软件来进行整合构建成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设计思想的表达能力,强调对机械整体的把握和综合设计能力,由局部设计拓展为系统设计与工程管理;在内容上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转化,改变以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偏重理论分析推证,机械零件课程教学偏重强度校核计算的模式,同时在传统的机械原理部分的内容上增加电磁-光-机-电-液转换等原理性和应用内容成为机器原理。
计算分析部分主要是工程力学,改变以往偏重理论分析推证的教学模式,将有限元分析、动力学分析引入工程力学中,使工程力学的课程教学由传统的理论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型,学生初步掌握使用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软件计算与校核零件强度、应力、应变、机构结构分析、运动过程模拟的过程与方法[5]。
材料及其成形控制与制造技术将传统的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制造工艺学、机床与刀具、工艺装备、现代加工技术等课程以CAM软件来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体系。工程材料除讲解金属材料外,增加介绍新型材料如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新型材料的基本性能及选用原则,并在工程设计中加以运用。机械制造基础增加现代制造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加强学生新型工程材料与现代制造技术知识,为正确设计和选材打下坚实基础。
机器控制技术与仿真主要将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如PLC(可编程控制器)、光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设计、模拟与仿真数学建模软件如Matlab等课程从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整合,以模拟与仿真数学建模软件、CAD软件共同构建,实现机-电-液(气)-光等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及控制。
工程实践主要由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成。取消或削减传统实习项目,增加复杂机器及装备的拆装、现代制造技术等实习内容。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充分运用CAX技术,突出设计创新,提高设计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产品概念设计、工业设计、详细设计、工程分析、产品数据管理、项目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融于一体,开展校企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运用CAX技术,实现创新设计及管理。
1.3 改革教材编写模式,形成立体化、可视化教材
传统的教材受到纸张表现形式的限制,以二维的思想理念展开。在新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下,改革教材编写方式和表现形式,将纸质教材、课件、CAX技能训练及应用三位一体形成立体化、可视化教材,三者之间优势互补,各有侧重。结合网络媒介,还可以缩小高校间的教师资源的差别,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程内容甚至可以经常更新或进行选择,实时跟踪和补充设计及制造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1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MCAI与CAX完美地结合
文献[5]中,姚兴军,沈文君从CAX技术的功能特点及其可视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多效性和经济性等方面作了CAX技术应用到MCAI课件制作中可行性的分析,并进行了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CAX技术的仿真还可以解决实物模型解决不了的演示:(1)冲击、碰撞等破坏性试验的演示;(2)虚拟仪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及结果分析;(3)机械实物内部的运动或变化(例高温、液体气体的流动等)规律。
MCAI技术可以进行各种动画、声音、视频的链接和播放,其功能越来越强大,界面越来越友好,可以制作出具有强大视觉、听觉冲击力的机械类课程新颖课件。
2.2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微教学单元和素材库,丰富学习资源,实现开放教学、交互教学
在国内外网站上有着丰富的CAX技术的资料以及各CAX技术制作的产品素材库,各种CAX软件的学习资源以及教师和学校开发建立的课程学习网站,学生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促使教学手段更新,把原来的封闭式教学系统变成开放式教学系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还可以建立交互式教学平台,实时交流。
3 机械类常用CAX软件及其配置方案
3.1 机械类常用CAX软件
低端CAD:AutoCAD、KMCAD、CAXA电子图板等;
中端CAD/CAM:MasterCAM、Cimatron、Powermill、SurfCAM等;
中端三维CAD:SolidEdge、Solidworks、Autodesk.Mechanical Desktop等;
流动分析CAE:Moldflow、C-mold等;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NASTRAN等;
CAD/CAE/CAM集成化系统:ProEngineer、Unigraphics、CATIA、I_DEAS等模块化集成;
机械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DADS等。
3.2 CAX软件配置方案
各种CAX技术软件具有其特点和侧重点。一般以高端集成化的CAX软件PRO/E、UGII、I―DEAS等配置,这些软件都具有较好的兼容低端CAX产品性能,并能与主流的机械动力学软件ADAMS、DADS等直接交换数据、实体模型,甚至是无缝接口,如Pro/E与ADAMS。
4 结语
基于CAX技术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类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CAX技术在企业中的进一步深化应用和发展,提升机械设计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化。
参考文献
[1] 段红杰,于善启.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25-127.
[2] 段红杰,樊宁,何培英,等.用三维实体设计系统改革机械类课程及教学的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3-126.
[3] 徐达.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3,17(4):12-14.
关键词:力学课程群;考核;评价;改革
高校工科力学课程群是指以工程力学为代表,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课程在内的一批联系紧密的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考核体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是否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对日常教学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工科力学课程群的概念抽象、原理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改革势在必行:
1.力学课程群有其自己的特点,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其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因此,机械类各专业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希望培养出一批“知理论、懂技术”的人才;
2.工科数控技术专业已将相关企业的相关业务承接入校内,由学生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最终将业务结果交给企业使用。“引企入校”后,学生力学课程群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力学课程群的实践教学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体系;
3.力学课程群的原理复杂抽象,难以理解,部分同学对此具有畏难情绪。要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改革目前终极式的、以知识再现为主的、一刀切式的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1.2 研究现状
工科力学课程群在我国高校各阶段的考核基本上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形式,其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改革在我国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很少有人涉足。因此,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已有的文献资料中较多地提到了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但对力学课程群的考核体系改革并未形成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与模式。
1.3 研究意义
力学课程群的考核体系改革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革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通过课程考核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其形成专业技能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4.改革后的考核体系能更加直观、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学习,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体系,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外,还有意识地锻炼其毅力、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活动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
2 力学课程群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力学课程群的考核内容,要体现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自身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力学课程群的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知识考核、职业素养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三个方面。在考核方式上除了要体现课程内容的传统卷面考核之外,还要突出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不只限于笔试,还可以采取设计、调查问卷、参与项目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考查和评价学生的辅助形式,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考察。
2.1 力学课程群的考核体系
2.1.1 专业知识考核
力学课程群的专业知识考核侧重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等知识点的考核,这些知识点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
专业知识考核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教师在设计专业知识考核内容之前,要对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包括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讲哪些内容,哪些内容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以及结合程度,后续课程有哪些,为后续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点有哪些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专业知识模块。第二,根据专业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保证考核内容的专业性和延续性。
力学课程群的专业知识考核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量的积累,对教师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等知识点的理解没有误差;其次,要求学生对力学课程群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质的飞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准确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2.1.2 职业素养考核
通过调查发现,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一流的工程师应具备两种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它包含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在力学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的七项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一:做事先做人。道德品性与操守是考核人才最为重要的一项。力学课程群的考核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职业素养二:心态归零。主要考核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心态平和,学一门爱一门,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