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说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项目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首先要进行情感教学,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半个多世纪来,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①
1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1.1 创建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怎样高也不过分。②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爱岗敬业、不断吸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等等。教师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提供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课堂学习就是自我学习,合作学习。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常规性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虽然平时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一些评优课及说课等比赛活动,但大多数还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年底工作总结时有内容可写。③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真正平台,亟需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研路径。
制定计划。简言之,就是寻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试验课或相关的课上进行深入的实践解决,课后集体进行再反思、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土特点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具有职教特色的“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理论,进而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从根本目的上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是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设为:上课评价再上课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特点:“理实一体”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④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学习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
3.1 计分作业考核
计分作业可分为计分平时作业和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2种。(1)计分平时作业: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试的要求,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计分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完成计分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一门课的计分平时作业一般应为4~8次。(2)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根据课程阶段性学习测评需要而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性任务;学习情境
2004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束缚,将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解构,围绕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和序化,开发出工作性的学习情境,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电工电子操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开设此课程,它不仅对本专业后续的学习很重要,也跟学生今后的工作有着直接关系,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院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存在以下问题:(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下降;(2)学生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厌学情绪严重;(3)教、学、做不能有机的结合,理论不能为实践服务;(4)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想到:我们的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设计、课程的实施、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应进行基于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改革。
一、学习领域课程定位
电工电子操作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深入学习本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后续课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操作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电路的测试、调试等基本职业技能。本课程旨在培养从事电工技术、电器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等第一线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课程总体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总体设计思路:电工电子操作学习领域是把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知识整合在一起,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引导文教学法,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选择典型的学习情境载体,并分别涵盖相关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学习情境选取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确定本学习领域各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设计6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电工操作安全、导线连接与绝缘恢复、电工识图与绘图、照明电路安装与检修、简易直流稳压电源分析与制作、电子秒表分析与制作学习情境。
三、学习领域目标
本学习领域的目标是通过六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学会电工电子技术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维修电工和电子装接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沉着应变、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的实施
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注重整个工作过程而展开的教学行动,它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
五、结论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依托职业工作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协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在课程整体设计时,应结合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合理借鉴,依据完成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反思与控制能力的培养、经验与策略能力的获取,最终检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质量的是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F・劳耐尔(Felix Rauner).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2).
关键词:电子学档;口语;翻转课堂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们比较重视的公共基础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很难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大学英语大班制教学,学生课堂口语表达机会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以四级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笔者提出电子学档下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电子学档,顾名思义,就是电子化的档案袋,这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法。利用电子学档,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有意识地选择、展示并收集自己的电子作品,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自主进行评价与反思。电子学档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个性化、分布式的特点。国外目前对电子文档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和应用研究且相对成熟。在国内,随着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电子学档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王佑镁(2009)进行了系统的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的李晓东(2014)对电子学档应用于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针对核心课程的基于电子学档的研究还是较少,研究空间较大。本研究拟在基于电子学档云平台上进行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研究。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依托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们在几年前就对此给予关注。不少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如果以“翻转课堂”作为关键词在期刊论文库进行检索,笔者发现,近几年与“翻转课堂”相关的论文多达五百多篇。早在2013年,南京大学的梁乐明和张金磊就较为系统地对“翻转课堂”进行过研究。梁乐明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要以“微课程”为主要样本,而“微课程”的设计要结合相应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张金磊进一步完善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夯实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对此的实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内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为数不多。国外教学研究中,翻转课堂更多地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效果。课外活动主要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而课内活动则涉及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的学习活动。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受课堂规模限制,学生在大学英语课上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英语口语能力表达缺乏自信心,因此基于电子学档的口语教学模式的提出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口语表达的时间和提高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电子学档的构建
本研究在云环境下,构建电子学档系统,包含两类空间,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私有空间是为每个学生单独建立的操作空间。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有一定量的存储空间,学生可以保存各种口语学习资料。也可以将自己的口语作业,作品,反思报告等提交给教师查看,同时可以自我评价。公共空间是所有学生共享的操作环境。公共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公共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班级需要的学习资料,每个学生都可以访问公共空间上的学习资料。
教师利用电子学档的公共空间,给学生共享关于英语口语的入门和进阶的相关音频和视频,学生可以由易到难,从掌握发音、跟读、模仿到自由表达,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目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课上预留项目式口语作业任务,同时在电子学档的公共空间共享相关资源。学生在课下,通过个体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学生可经多次练习,将最优秀的项目成果提交到电子学档上,教师依此做出评估并给学生反馈。代表性的项目式的成果可以在课堂上共享,教师对此做出点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目前微课程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微课程的选择上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微课程资料可以是文字的,音频的或视频的,但是内容上应该是系统化的,如:口语语音作业模块,教师上传发音规则音频或视频,学生自学后完成口语作业。
(二)评估手段
大学英语是一门综合基础课,不单独设口语n。虽然有听说课时,但由于课时量少,班级容量大,口语课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哑巴英语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提高口语的输出量才能让学生克服讲英语时的紧张感,增强自信。适当的评价手段也是本教学模式的保障。因此,学生除了提交每次的口语作业之外,学生还可在期中,期末分别提交电子学档,内容包括:学习成果,评价标准,自我反思等。档案袋作为诊断工具记录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情况,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遭遇教学效果的瓶颈。我们大学英语教师要大胆的改变教学模式,与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区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不应该是以四,六级为方向,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上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直接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英语需求。但是,由于缺乏英语语境和输出机会,大学生英语口语输出量极度缺乏,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目前,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要大胆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高校也应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潮流,优化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扩大互联网连接渠道,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艳梅,李晓东.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外语,2014(5).
[2]王佑镁.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它是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不禁惊呼:网络改变了教育!(传统的教育)
当今的教育应该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育,所以它也是提高和推动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泛、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农村教师是一门新科学、新技术,一开始使用有所畏难情绪,学校切实做好了教师学习活动,大家都有极强的求知欲,大家都希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此,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校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进入村校,是个新鲜事物,对于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的我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下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每学期组织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或者组织本校教师上观摩课,看完后及时组织教师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思考,从中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每月开展一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集体备课。远程教育资源涵盖了多门学科,是很好的备课素材。我们在备课以前选择好集体备课课题,由全校教师自行观看优秀课例,进行分析、理解,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贯穿什么教学思想,怎么样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备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集体会议上,先说课,后集体探讨,充分交流意见,总结出共识部分;最后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实践效果来看,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促使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
3、总结交流,不断提高。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后,写教学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不足和缺点;探讨改进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农村广大学生,引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化;教师培训;模式
收稿日期:2007―03―01
作者简介:蒙(1980―),女,汉族,广西桂林荔浦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培训、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估。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类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则是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教师培训是教师素质得以发展的保障。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过多的强调授受关系,参训教师处于被动的受训状态,教师即便是参加了培训,也收不到实际的效果,有的教师甚至对培训活动产生消极的态度。本文试图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网络化教师培训的优势以及具体的操作模式。
一、网络化的教师培训的内涵
网络化的教师培训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教育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培训活动,主旨目标是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教学技能,价值观念以及师德水平等)。网络化的教师培训通过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和互动的网络交流共享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个性化特点,实现培训效率的最大化。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引发了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如培训方式和内容陈旧、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评价模式单一等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忽视教师培训中教师成人化学习的特点,调动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的热情,因此培训取得的实效性不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①教师培训最终要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落到实处,必须不断地进行实验和实践,参照国际最新的培训理念,结合我国教师的实际水平,大胆开创新时期的教师培训模式。网络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是教师培训方式的一种重大的变革,教师是培训活动的主体,网络成了交流的载体,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培训内容,教师将在这种动态的学习空间中不断地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创新,以此不断地提高、充实自己,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化教师培训的优势所在
建构主义者认为,“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他们强调主体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并且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1.个性化。网络最大的优势是不限制个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不同教师之间有着专业、教学能力、知识层次、个人爱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借助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规划、安排,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情况。网络使教师成为自我驱动力的学习,教师更乐于在学习中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学习时间。
2.公平化。网络化的教师培训避免了各地培训师资和办学水平的差异,让教师公平地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浏览国外先进教育网站,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开展国际学习交流活动,使受训教师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的成本也比较小。
3.互动化。网络可以提供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实现“现场开会”式的对话氛围,培训者之间、受训者之间、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可以通过在线交流,解疑答难,探讨自己的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以此来推动教师培训的开展,激发教师的学习热忱,创设一个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
4.多元化。网络世界是一个可以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它可以使人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创造一个崭新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它能让学习者经常接触到意想之外的事物,使人的思维建立在多种支点之上,从中孕育出新的创造性思维。
三、网络培训平台的建构
1.网络学习平台:针对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能独立的操作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工作,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学习交流。
2.网络资讯平台:汇总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把最新的知识补充到自己的头脑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对出现偏差的地方予以及时地改正。
3.网络研究平台:对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学校和教师承担的课题以及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探索,建立研究动态跟踪记录,使研究处于良性的发展,并对最终的研究成果予以展示。
4.网络交流平台:通过教育BOLG、BBS、E-mail、MSN、建立教师专门的个人网页等交流方式,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在线交流,使问题得到及时地解决。
5.网络评价平台:受训教师将自己培训的成果展示在网络上,采用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以及专家评价性结合的方式,对培训成效优秀的教师进行激励奖励,以此鞭策不合格的教师,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四、网络化培训具体的操作模式
1.菜单式的课程内容选择。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预言:“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不再是一个信息记忆的过程,而成为信息处理的过程,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具备信息素养。学习的关键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培训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就不在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他们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与重构的能力与意向,其中包括主动学习的态度,合理的学习动机,较高的信息选择和加工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等方面。
网络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参训教师一种全新的选课平台。根据教学需求,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给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他们真正从能力上、素质上、观念上得到提升。澳大利亚对中小学教师是否参加培训没有任何指令性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积极的参加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切合实际,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实用,有效,注重发展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及时互动的交流。网络互动的交流方式加强了培训教师之间、学员之间、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的联系。学员在通过网上的学习之后,可以通过发送E-mail的形式上交自己的作业,对存在的问题,学员可以通过QQ与教师进行在线的咨询,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发在BBS上予以展示,让大家共同来讨论解决。
教师可以利用QQ群,通过视频和语音的形式,实行一对多的交流,这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在“学员论坛”里,可以引导学员成为版主,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教育见解,寻求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帮助,努力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在教师BOLG中,培训教师可以转贴教学案例、教育名家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供学员学习和借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这种互动性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跟踪式的评价反馈机制。网络化教师培训不仅要有健全的培训功能、完善的监测管理系统,还要具备有力的评价反馈机制,体现网络培训的高效能优势。新课程改革重能力、重素质、重理论、重创新,所以对参训教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是一种很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参训教师将培训的成果上传网络,采用自我评估、小组评估、学校评估、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参训教师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从评价的内容上,分为以下几点:
(1)参训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网页、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等展评活动,并组织专家点评、考核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2)对参训教师的学习论文、学习成果、论坛交流等情况进行管理和评价;(3)通过演讲比赛、说课比赛等方式,启动教师学习的内驱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