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第1篇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中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蜒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在找工作时因为学无所专,出现什么都知道一点,对不会的东西畏惧,没有自信、茫然没有目标。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中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中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中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确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学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想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在基地的建设、运作模式和经费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将进入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须的。从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师资培养,从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学校都离不开企业。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在中职院校^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以下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换代频繁,中职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领域工作,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在学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启发和培养。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认知 教育质量 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2-02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全面高度关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从如何培养“乐之者”入手。当前的本科专业教育也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地充分地理解、认知,甚至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之成长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1 专业认知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各阶段专业认知现状

在高校,多数大学生只有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毕业之后,通过把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与刚进入大学时的心理状态相对比,才能得到一些深刻体会,对专业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不管是从学生的比例还是对专业的认识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通过对新生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新生在大学的初始阶段对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而毕业生的情况经统计则仅有不到70%的学生了解专业目标,能够搭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现实情况具体表现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盲目地接受外界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影响,对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到了高年级则由此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最初对专业积极地认识,随之学习和理解的深入,最终转变为喜爱甚至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种是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或错误认识,而导致厌学甚至排斥现象,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学习、怕学习,以至自暴自弃的情况。这类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缺乏自信,缺乏专业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1.2 就业对专业认知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全国高校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喜爱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优势,对工作充满热情等特点的应聘者。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认知的同学往往就业目标明确,专业特点鲜明,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那些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什么都可以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学生,则很难顺利就业。

2 提高专业认知的意义

2.1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现实情况显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不足,缺乏兴趣,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申请调整专业或是在中后期出现厌学的原因。通过有效地方式和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专业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2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目的性,面临科目、技能的选择犹豫不决等。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统筹的驾驭,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因此而模糊,于是也就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定位自己。如果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

2.3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被动变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行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职业选择面既广泛又专业,所以对学生来说想要准确的进行职业匹配,除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外,还要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正确地、积极地探索。专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定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3 提高专业认知的途径

3.1 重视开学第一课,做好专业扫盲工作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进行大学的常识教育之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灌输认识专业、探索专业的理念,无疑会对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新生所报考的专业,有许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往往是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愿,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毫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这就是开学第一课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之外,应该还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备课,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学习方法等的入门介绍。

3.2 开设导航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导航理念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如果对课程缺乏定位,很难把握课程在专业构成中的主次,达到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应增设专业导航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导航课程就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组成、来龙去脉、层析关系、关联关系等因素,构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系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导航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整体系统的了解专业体系结构,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有主次、有侧重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引入课程导航的理念,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性导航,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3 打破实验课陈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的课程,现在的实验课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实践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课程应该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贴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训练。实验课教师也要克服“一个实验做到老”的思想,不断地从实际应用中抽取合适的实践内容丰富到学生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3.4 提高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脱节,以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点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辅导员应重视身边成功案例的巨大示范力量,并适时地进行收集与分享,这些相似而又励志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学院也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使辅导员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专业化、专家化。

3.5 完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完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尽早的进行职业匹配以及职业的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认识专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4 结语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从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入手,让学生从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完成专业兴趣匹配,从而更早的确立学习和职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通过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以后的就业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2007-01-22].http://.

[2] 邱钦伦.中国软件人才供需现状[J].计算机教育,2012(11):68-71.

[3] 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 课程群 非计算机专业 连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2-02

一、引言

课程建设作为重要课题针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独立到依附,一维到多维,课程建设的改变也逐渐演化成群体性建设,形成了一针见血环环相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课程群[1]。

课程群是指在专业学科内打破独立性,去除单一化,使课程之间形成紧密连贯,相互耦合,逻辑严谨,知识点去重存精相互贯通的完整课程体系[2]。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对课程的实用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3]。

下面本文将以信息与计算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为例,探究高校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将以此为依托对同样涉及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之间的连带关系进行一定的探究。

二、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含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而言,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与当前社会上软件开发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是相差很大的。而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抛开自身原因来说,很大程度上都受着学校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

第一,基础乃能力提升之本

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提升程序设计能力关键的第一步。然而现实却大大相反,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半放弃状态,更别说那些需要掌握一定程序设计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之间自顾自的教授,知识点间脉络的闭塞,都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有一种很难学懂的情结,从而产生出厌学的情绪,而课程群的建设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二,实质性乃学生兴趣与自信之源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自己所选专业并非就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就单门课程内部的单一连接性,就算老师讲的好,教材编得好,却也始终停留在固步自封的阶段,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营,学生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学知识看问题,关键是没有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群体性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看到这门课实质性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排斥,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去学好这么课程。

第三,脉络通畅乃知识链完整之要

我们都知道,人的脉络通畅则气血就顺畅。对于课程建设来说也有着同样的内在特点。群体性的课程建设带来的是一种多课程多教学手段的融合机制,融合后便形成了多脉络相通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群。而如果课程之间的知识脉络能够相互打通,便可以防止专业整体知识点出现断层,教学内容前后脱节,或者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的出现。这样,学生对于所学专业便有了整体系统性的认知,在学习的时间上,效率上都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实用性人才培养乃课程群建设的根本目的

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与当前社会上软件开发技术脱节的。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后真正需要落实到的还是在实践和实用性上。所以,课程群建设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如何理论之外的实践,实用,实干方面的人才导向加以引领,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将持有更加有见地的负责态度。

综上所述,程学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不论是在计算机专业还是在非计算机专业上,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三、程序设计类课程与部分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连带关系

在专业设置和知识点涉猎上,并非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会去学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事实上在一些软硬件结合的专业,甚至是硬件专业,都会涉及到或者必须去深入学习诸如C语言、C++等程序设计类课程,并且多半都是以考试课进行期末考核。可见,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1.非计算机专业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对于部分非计算机专业,例如本科的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等,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工程等,按照教学大纲是必须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授的,通常以C语言、C++、汇编语言为主,研究生阶段也会因为研究方向的选择而必须通过Java、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辅助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这些课程对上述提到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很少一部分老师,其实并没有将程序设计在需要用到其知识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中真正发挥出作用。学生本身就对所学专业认知较模糊,对于自己并不是专业搞序设计这样一个偏差性的定位,就导致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重视。而老师教授时较弱的通透性也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中。

2.程序设计类课程在部分非计算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

(1)找准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白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一些需要用到其知识与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仅仅只需了解和掌握基础,还是也同计算机专业一样,需要掌握到一定程度的程序设计能力,研究在课程群中程序设计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关系,找准需要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2)师资队伍融合建设

课程群的建设伴随带来必然有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对于需要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这一类院系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类院系的老师到自己学院进行授课,由于教师所属院系不同,所以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上,教师之间往往沟通较少,多半也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独立完成单门课程教学。所以,师资队伍的融合对于需要学习程序设计的非计算机专业来说十分必要,只有老师之间做好了沟通与思想上的融合,化独立为整体,知识点也才能真正有机串联,学生也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3)同样以实用为落脚点

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辅教学课程,既然专业建设和教学大纲要求其存在,那一定是合理的。目前,尤其是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高校最终是要培养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能真正将理论化为实践的实用性人才。所以,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始终是一样的。

将程序设计类课程纳入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归纳、总结若干种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在当前所学专业的学习上再镀一层金,也因此将其辅助作用发挥至最大。

四、结语

课程群的建设作为目前各大高校势在必行的重要教改举措之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在部分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怎样把程序设计融入到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继续研究,把需要软硬件结合的夹缝型、应用型专业的更多优势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翁伟,吴克寿,吴芸等.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3):123-125,122.

[2]张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8):8017-8018.

[3]王泽农.“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群的建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7):98-101.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重点学校,其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其中计算机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学科之一,面对信息时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计算机专业也成为了中职学校的热门学科,在教育教学中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革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准确定位专业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摒弃传统的教学旧模式,使计算机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1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坎很低,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为缺乏。同时很多中职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对计算机操作接触较少,在掌握和学习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上更是理解性较差。同时,仍有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上配备的软硬件设施并不完善,缺少适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硬件环境,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半路出家,自学而成,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高。

1.2 计算机课程实际缺乏实践性

在很多中职学校中,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并不完善和系统化,过多的讲求知识理论性,只是讲授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从起源、生产、发展及存在的意义,内容枯燥乏味,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时间较少,仅仅学习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化计算机专业内容,忽视了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制作、Flash、Phtoshop、设计类课程等的学习,无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3 教学手段落后

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教学手法单一,师生间的互动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因而,学生就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很不利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2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是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都在加强与计算机网络的融合,这为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遇。为此,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革新,丰富计算机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中职生能够既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2.2 扩大就业渠道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丰富专业教程的内容,扩大就业渠道。现阶段,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较为热门的就业方向为:一是,计算机应用及硬件方向,也就是能够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组装和维护;二是,计算机网页设计方向,能够独立设计制作各种应用型网站,掌握一般网络的组建和配置。三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能够声画结合的设计多媒体应用,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四是,计算机广告设计方向,可以对三维动画进行设计和处理,融合在广告创意中。计算机专业改革有利于就业的多元化,更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挥。

3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3.1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中职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不断革新变化,对计算机的教学也要不断革新。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无论是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的创新研究,使计算机教学更够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3.2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气氛,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教师应该注意避免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如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特点,将枯燥的、抽象的计算机知识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将计算机产生、发展过程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将教学内容活跃化,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3.3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开展“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建构者,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开展“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为每组学生设置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为了完成项目就要进行一系列的信息收集和方案设计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处理项目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等到项目完成后,教师和其他小组要根据每小组所完成的项目进行最终评价。

3.4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课堂学的方式是不利于对计算机教学的延伸的。为此,中职学校可以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搜索电子教案、计算机模块操作习题、在线测试等,通过网络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系统分析,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单板枯燥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情绪,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计算机教师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并活用计算机知识,为步入社会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晓梅.谈中职教育计算机课程设置[N].甘肃日报,2009-11-12.

[2]张晶.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23-24.

[3]郑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J].西安社会科学,2010(01):33-34.

[4]王志霞.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创新的探究[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17-18.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职业规划

【中国分类号】G23.58

在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前提下,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实现商业价值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在这种大方向的引导下,市场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国家对于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然而,从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效果却不容乐观。

1.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逐渐向一种信息对等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是如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文化教育模式导致了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知识技能以及学习能力不足,高职教育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学生没有学上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更愿意认同那些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选拔人才上把学历作为门槛,那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可能还没有参与战斗就被拒之门外。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入职场的过程中并不顺利,而想要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于学生的整体实力培养不足

在强大的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之下,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能不仅仅是成绩,一个好的职场人同样需要更多的自身因素作为支撑。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模式主要放在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和特长的挖掘。要想取得在职场中的胜利,单纯的智力因素是不够的,企业在最终选拔人才的标准上看重的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很显然,当前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将这一项作为学生敲开职场大门的钥匙。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式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对技能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1.3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这是当前所有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步入社会上受到挫折之后就会打消自己的自信心而放弃自己最初的目标,他们往往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如何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2.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思路的革新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更要发掘本专业的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未来的高职教育必将是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首先要清楚这一点,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转变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为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因此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应经成为当前教学思路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可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网络运营和管理能力,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计算机的发展也应用到了媒体广告的制作上,各种软件更新速度之快,各种创意在市场上涌现。高职计算机专业也可以在这方面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学习动画制作,广告制作以及影视剪辑等等,这一方面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可以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在未来学生的职业生涯上无疑是有益的。

2.2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都不能准确的选择自己的工作,造成了大多数人在毕业找工作是的迷茫焦虑。高职院校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适时的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不足来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在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就业指导课,或者请专门的讲师为学生讲座和答疑,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等。

2.3学生要认清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规划意味着学生能够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认清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分析市场的需求,了解大的就业环境,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行业需要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4高职院校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

高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正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培养适应性强的技术性人才。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合理的安排课程,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可以结合专业设置一些人文素质课程,同时引入实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当中提高自身适应企业的能力。在保证专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适用性人才。

3.结语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和计算机专业趋于饱和的大形势下,高职院校与学生需要在共同的努力下克服当前的困难,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延萍,赵娟.关于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D].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