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课程思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思政课程;整合手段

1前言

依照最新颁布的中职思政教育课程规范守则观察验证,涉及日后思政教学模式,不管是在针对性、实效性或是时代感上都要有所突破,在此期间,经济实力较好的院校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目的是彰显其思政课程讲解手段的现代化掌控特征。归结来讲,信息技术和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是推广拓展信息技术教育体制的前提保障,更是决定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余学科共赢成就的标准适应路径。因此,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和中职思政课程整合举措,加以灵活化改善,已经是势在必行。

2信息技术和中职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现实意义论述

信息技术在和中职思政课程融合控制环节中,有效地克制以往课堂鸭架式灌输的空间、时间和限制因素,同时令该类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得以飞跃性提升。这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前景发挥着决定性效用。2.1全面提升中职生思政课程学习兴致中职思政课程可以说系统化地阐述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内容,本身具有深刻的科学、理论性,因此在传统课堂讲解中容易因为内容极为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相比之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保留生动、形象的感染效果,尤其是在仿真情境交织作用下,可以辅助学生透过趣味性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直观地拆解验证,在自身各类感官效应充分激活基础上,顺势调动后续各类难点知识的全面研习积极性。2.2合理化解常见的教学难点重点问题透过中职思政教育课程特征观察,时刻呈现出的是基础性概念、原理繁多且内容过于抽象的特征,教学环节中,教师如若盲目地进行理论强调,便会令学生产生显著的思维模糊迹象。而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融入之后,教师便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各类讲解流程,透过声音、图画等资源接连便利性演示,令学生将抽象的原理内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方便后续进行灵活性记忆沿用,而以往经常触碰的教学难点、重点,将会得到全方位突破改善,同步使得教师从日渐繁琐的备课、讲课事务中解放出来。如在进行运动和静止关系课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高速行驶的列车的图片资料进行演示,令学生清晰地观察到车中人物和车外风景关系。同时,播放列车在一类透明球体内运动的图片,辅助学生快速精准地掌握运动和相对静止状态的关联特性。

3信息技术在我国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遗留的弊端问题研究

3.1应用目标存在严重模糊迹象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旨在不断优化改造既有教学引导结构并提升教学实效。但是,部分政治教师因为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限制,无法明确掌握该类要点,仍旧是进行课题材料既有文字、图表机械性展示,或就是直接运用多媒体进行板书替代,以上结果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的错误认知和应用行为。3.2课件内容选取不够精准妥善部分政治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过程中,经常会引入一些图片、动画资源,不然便是对以往陈旧课题材料进行随意性讲解,没有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校实际状况充分考虑进去,至此中职思政课程丧失应有的原则、真实和时效性,长此以往,将直接令教学目标贯彻出现滞后危机,包括中职思政教育的三维管理目标在内,最终教学效果也不够显著,

4推动我国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造进程的措施内容解析

4.1全方位督促各类中职思政教师及时革新转变教学理念判断一类中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改造绩效是否优越,主要看其能否和学校既有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需求等因素紧密关联,唯有如此,中职思政教育课程教育价值才能全数发挥出来。须知教师信息化技术掌握质量和后期信息技术、课程融合效果并不存在正比关系,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主动创新设计教学辅助过程,使得以往教师-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能够朝着教学、媒体、学生互动形态过渡扭转,即呈现出小组媒体微型、交互式网络远程等教育方法并举的局势。以上诸多变化结果,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管制思想,并且设计开发出全新样式的教学引导模式,使得信息技术和思政教学管理目标、教学引导行为过程、学习感知需求等得以有机融合,顺势将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倾数发挥,顺利推动信息技术和思政课程的整合进程。4.2精确化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和中职思政课程内容融合控制的原则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科学的教学引导模式,存在本质性差异。如今我国中职思政学科信息和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包括信息技术怎样和课堂教学因素融合,多媒体操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以及适合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类型等。唯有确保这部分复杂理论的有效解读掌控之后,中职思政教学行为流程才能顺利彰显出预设的自觉、生动、实效性特征,最终信息技术发展才不至于盲目。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和中职思政教育课程的整合工作,本身较为复杂繁琐,这就需要相关指导教师充分联合学校实际状况、学生学习诉求、创新多媒体技术操作原理等内容,制定实施多元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案。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社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颖.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J].南方论刊,2010,13(1):118-129.

[2]姜影.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J].才智,2015,32(28):78-96.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特提出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健康、健全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把专业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掌握专业本领。在“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场面,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刘秋,李春婷.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1(8):63-64.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课程体系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控制体系,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同时也是建立与工程师制度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开始启动,这是我国工程师教育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北石油大学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比较早就具备了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高等院校专业之一。本学校的化工过程机械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其整体实力一直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目前,东北石油大学化工过程机械是本校的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学科,而其本科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我校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尽管如此,本专业的教学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和工程的结合程度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迅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工程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确,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这成为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重要基础之一。这对于本校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来说,积极面向工程实践、参与国际化竞争,既是要面对的挑战,也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领自身建设、打造名牌专业不可多得的机遇。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东北石油大学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计算机工具与实验技术,解决过程工业中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安全检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意识;理解工程师职责,能自觉有效贯彻过程安全、法律法规并理解环境、文化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明确树立工程师科学道德和伦理责任;具备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以及在多领域团队中行使职责的能力,具备团队领导力;为石油石化和区域过程装备行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为此,本课程改革以“专业认证”为指导,结合我校鲜明的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和优势,在装备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基础上,面向专业认证12项准则要求,对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深层次塑造,打造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满足学生汲取知识需要的高透明度、高开放度的宽基础、厚学科、突出特色的课程群,满足行业、专业领军人才培养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本科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应该能让学生获得以下知识或能力:力学方面和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过程装备的原理与结构、成套装置和控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过程设备的设计、制造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基本知识;研究、开发新型过程设备及机械的初步能力;环境保护和安全防灾方面的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装备专业的前沿知识和能力是由若干个课程单元所组成的。生产过程所对应的设施被统称为过程装备,而对应各单元过程的设施又被称为单元装备。装备通常是由设备、机器、管道及各种测控的仪器和设施等所组成的,即“(过程)装备=(过程)设备+(过程)机器+(过程)辅助设施”。所以说,每一门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建立三级核心课程群体系充分研究专业认证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分解后,主要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应该学习的专业与技术知识;可能的应用领域或就业方向;毕业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范围;学生的素质要求。因此,我们将培养目标细分为以下6个子目标。具体如下:子目标1: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子目标2:具备工程技术与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子目标3:具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子目标4:能够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子目标5:能够进行过程装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安全检测;子目标6: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乐于终身学习。针对6个子目标,分别与专业认证标准的12个毕业要求的考核点进行矩阵联系,在关联矩阵的基础上确立核心课程支撑度的矩阵,见图3,从而保证了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满足认证要求。根据6个子目标分别与认证12个毕业要求考核点进行的矩阵联系,细化出了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所有课程应对照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完整的支撑,覆盖整个毕业要求。基于以上的思路、依据学校的本科教学定位,我们构建出了基于成果导向———反向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且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知识培养为主的同时,在其中融入了相关的理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同时,在加强理论教学时,力求与实践教学融合,积极着眼于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总体思路如下:原则:将12个毕业要求的每条细化为2~4条指标点,得出共31条指标点。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分别将五大类别课程,以及实训实践环节类课程划分出不同的比重,将每条指标赋予一定权重并制定相应学分要求,最后将本专业四年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类课程四个部分。机制:基于东北石油大学的学校培养定位和“装备”专业的工程特色,以及往届毕业生调查、行业专家反馈、行业需求信息、工程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通识类课程,仔细规划和更新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注重工程应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还增加了多个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的课程实践活动内容。特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本专业坚持以“装备”为主体,“过程”和“控制”为两翼,强调立足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特色方向,实行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设置,目前设置了具有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三个特色专业选修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第一、二学年主要设置了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类课程;在第三、四学年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质,选修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模块,进行强基础、厚专业、立足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培养,最后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和对应关系矩阵举例见图3所示,其余的没有在文中列出。

(二)调整教学计划按照支撑度权重,对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内容包括总学时数、理论课和试验课的学时数等。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始终坚持以过程装备为专业主体,以过程原理和过程控制为专业的两翼,保证基础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力度,保证各课程的知识点对课程(培养要求)的支撑力度,用学时保证对知识点提供足够的支撑,并且还需要满足工程认证标准对于各类课程比例的要求。本专业在申请专业认证之前的课程体系设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99(调整后),学分过多。为此经过多方调研与研究决定在调整以后的课程体系中,设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81。根据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有五大类别的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其中每一个类别课程的标准比例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各类课程与总学分的比例)。本专业根据认证标准,在调整学分以后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均满足上述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三、进行课群和课程二级负责制改革

根据专业定位构建了以过程装备为主线,从“过程装备的原理———过程装备材料的选择———过程装备的设计———过程装备的制造———过程装备的控制过程———过程装备的维护与管理等”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教学体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涉及过程、装备、控制等学科,支撑过程的主要学科是过程原理;支撑装备的学科主要是流体机械、过程设备等;支撑控制的学科有控制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等。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强基础、厚专业、立足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培养培养标准,其专业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等,互为交叉和渗透,见图4(图中仅列出了部分课程的课程群建设框架)。如图4所列出的部分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有组长来负责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从而保证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在发生重复的现象,并且要求能够互为支撑。每门课程由具体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的内部调整,以利于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四、以专业认证为主线,构建新的专业教学体系

根据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本专业所制定的毕业要求覆盖了标准规定的12项内容,而且根据要求,本专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多门思政类课程。通过这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职业修养,个人和团队的融合、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别的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和实验、数学、基础化学和实验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备丰富的工程知识基础。我们还与多种课程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让学生逐步学会和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且会利用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相关工程设计和研究。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与电工技术基础、制图、计算机类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这些类别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工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现代的设计工具、设备进行相关的设计、研究工作。本专业的专业类课程主要包含有:过程原理及设备Ⅰ和Ⅱ、压力容器设计等,通过这些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与工程实践,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工程知识,并且能够进行专业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够使用现代工具(比如大型工程软件ANSYS的应用)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本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可以获得至少181个学分。其中包括:理论课程141(包括课内实践)学分;通过实训和毕业设计等获得实践环节40学分。另外,通过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获得最少11学分(其中要求,在人文艺术、哲学素养、管理智慧、国际视野、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等课程中至少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4个学分)。本专业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最低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学分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学校或者社会力量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比如过程装备专业创新实践大赛、化工类的设计大赛)来获得这类学分。这些平台和渠道,可以大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