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三数学考点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备战高考,一轮复习至关重要.高三一轮复习历时5个月左右,足足占了整个高考复习的一半时间,甚至更多.由此可见,一轮复习在整个高三复习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高考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如何做到明确方向,科学安排,高效实施,取得实效,是一轮复习的目标,更是备考师生的共同愿望.以下笔者重点从理念层面,简述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旨在抛砖引玉,给力高考.
1.加强考试说明研究,精准把握高考方向
加强考试说明研究,精准把握高考方向,落实有效指导,是实现有效复习,取得高考成功的前提.每年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最重要依据.以2011年高考(江苏卷)为例,考试说明中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仍旧依次分为了解(A)、理解(B)、掌握(C)三个档次,但与2010年的考试说明相比,有了2处考点明显调整:去除 “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及半角公式”( A级考点),去除 “定积分”( A级考点).虽然这两个都是A级考点,但试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解答题,而且很多时候是两种题型同时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尽管都是A级考点,但其运算量还是相当大的,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那么在复习中浪费的时间与精力可想而知,而在最后高考中造成的损失可就更大了.试卷的必做题中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所占比例大致为4∶4∶2,附加题部分比例大致为5∶4∶1,复习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同时要清楚各考点的具体档次级别,从而科学安排复习投入,更要清楚档次级别调整的考点,以便及时合理调整复习思路.所以,只有全面把握考试说明,科学洞察命题方向,才能真正把握高考,依据考纲,准确锁定各个考点的分布与档次,依据书本,合理把控复习题的广度和难度,才能真正做到复习定位正确,选题达级而不越级,才能真正体现能力要求,实现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备考,赢得高考.
2.加强高考试题研究,准确洞察命题思路
加强高考真题研究,准确洞察命题思路,落实有效教学,是实现有效复习,取得高考成功的基础.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高考真题,就会发现试题是严格遵照考试说明的.一般情况下,一卷试题情形为:第1题至第8题基本是直接考查A级要求的知识点,简单易得分,第9题至第12题多为B级要求的知识点,属中档题,有一定的思维要求及运算量,第13、14题是B或C级要求的知识点,是填空的压轴题,有相当的综合要求及数学技巧.二卷试题情形为:前2题为基础题,第15题一般是三角函数,可能以向量为背景,第16题一般考查立体几何,通常设置2问,一个定性,一个定量,如整张试卷运算量足够,那也有可能2问都是定性,第17题是应用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题目本身一般不会太难,但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第18题是解析几何,属中档题,近年对考查范围有所缩小,但有相当的思维与运算量,第19、20题是一般意义上的把关题,涉及导数、数列等知识的综合应用,题目梯度明显,能力要求较高.附加题部分则是相对固定的题型,难度系数一般.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考试说明上的样题研究,这是高考命题的引子,是高考真题的母题,包含了命题方向,考点分布,呈现方式,设问角度,难度系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把握高考,真正做到落实有效教学.
3.加强高考考生研究,全面掌握具体学情
加强高考考生研究,全面掌握具体学情,落实有效训练,是实现有效复习,取得高考成功的关键.高考最终还是考生自己走进考场,独立完成试卷,成败基本在于考生本人,就这个角度而言,考生是高考的绝对主体,所有备考工作应紧紧围绕考生展开,完完全全为考生服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以生为本,实现有效复习,取得高考成功.因此,我们的备考应该是,依据考情,审时度势,立足学情,度身定做,注重实效,有序展开.其实,考试范围基本固定,试卷难易比例基本不变,考点与题型也相对稳定,备考方向还是很明确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加强考生研究,不能真正掌握实际学情,那我们就会脱离实际,复习就会有失精准,高考就会出现遗憾.我们的考生会出现粗心大意丢失基本分,无故出错少拿中档分,高估难题错失应得分.只要认真反思考试,全面研究考生,我们就会发现,基础不实,审题不清,解题不全,规范不严,信心不足,这些都是造成考生在高考中无谓失分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认真思考,不断研究,对症下药,专项诊治.一切从实际学情出发,以“确保基本分,拿足中档分,多挣高档分”为目标,以“选题精准,难度适中,时机恰当,训练到位,反馈及时”为原则,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科学实施,有效训练.
4.加强高考应试研究,科学把握应试策略
1. 认清高考的选拔功能,准确把握考题的区分度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命题既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高考应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分功能,这就要求试题在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2011年江苏省试卷的填空题中,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体现对数学能力不同层次的要求.1~5题基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和基本的技能,为考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6~10题涉及的知识点略有增加,运算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把握和思想方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要求;11~14题的复杂程度明显上升,对考生数学思维的要求比较高,在抽象性、想象力、灵活度与深刻性等思维品质方面提出较大的挑战,有明显的区分度.
在2011年江苏省试卷的解答题中,着重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按15~16、17~18、19~20题分别构成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与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有关的基本问题,对抽象运算的和逻辑推理能力做重点考查,能力要求是最基本的;第二层次通过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和解析几何问题,对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和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做了重点考查,蕴涵了对函数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要求有所提高;第三层次的重点是考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知识载体是常见的函数和数列,能力要求体现了高层次数学思维要求和高水平数学素质的要求.
为发挥试卷的选拔功能,在试题难度的控制上,较难试题基本集中在两种题型的较后位置,这种“多题把关”的处理方法,很好地保证了试卷的总体难度不会过难,又正常发挥了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区分作用.
2. 明确考试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考题的能力性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要突出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考查,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A)、理解(B)、掌握(C)三个层次,其中必做题部分A级考点29个、B级考点36个、C级考点8个,附加题部分A级考点11个、发B级考点36个、无C级考点.
准确把握考题的能力性要求,有助于高三师生明晰各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和考查方式,对该部分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选取,也可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合理研制A、B、C三级考点是关键,比如C级考点未必一定在难题中考查,2011年江苏数学高考中第7、10题分别对两角和与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考查便是例证;又如圆锥曲线中的双曲线和抛物线仅是必做题中的A级考点,无需拓展和拔高.
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分为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或命题手法上的创新,创新的试题需要生长的土壤,“知识交汇”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知识交汇处命题,是一份容量有限的试卷尽可能全面考查规定知识点的必由之路.
考题12(2011江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是函数f(x)=ex (x>0)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l交y轴于点M,过点P作l的垂线交y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该题由函数、直线、导数、不等式等交汇构成.思维的要点是通过分析几何元素的几何特征进行有效的代数化,并通过代数的运算获取几何的结论.
考题13(2011江苏) 设1=a1≤a2≤…≤a7,其中a1,a3,a5,a7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2,a4,a6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q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该题以基本数到为模型,从基本关系出发,着重考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多个不等号连接形式,在多元关系下判断运算求解的方向,突出的是算理,创新味较浓.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如函数、方程、导数与不等式的交汇,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的交汇,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交汇,均为重要的交汇类型.尤其是将新增内容与老知识点相结合,更能体现知识的灵活应用.
增强数学基本能力,就是要在备考中要学会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观点;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正确把握算理,以达到准确、熟练、迅速的运算;学会选择并运用适当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推理;学会明辨思维的方向,有思想、有方法、有策略、有步骤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3. 明确样题的示范功能,准确把握考题的典型性价值
在2012年考试说明中选取样题14及说明:满足条件AB=2,AC=2BC的三角形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有关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难题.
答案:22(解答过程略)
从上述可以看出,样题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命题的知识点及考察视角、命题的立意及载体、试题的表述方式、解题的思路及规范等信息,对准确把握考题的意义有典型的指导性价值.
在备考中精选精编例题和练习题,一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紧扣数学内容的三维目标、主干知识,体现命题方向;二要根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考查范围、能力要求及题型特点,兼顾问题的背景、情境及外部形态,设计有引导性的问题;三宴对考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重视反思的作用,以提高思维品质和解题的准确度.
在选题时应遵循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规律性、即时性原则,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进一步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之功效.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切实把握好审题、探索、表述、回顾等程序,完善知识结构,深化“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思维过程,澄清模糊观念、校正错误、查缺补漏.同时养成对例题的反思,体味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尝试着将试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换,弄清知识点,找出连接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进而建立数学模块,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如利用二次函数解决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时,可建立“算法程序”的思想方法:①考虑首项系数的正负及“判别式”的符号;②考虑对称轴与限制区间的相对位置;③考虑限制区间端点函数值的正负;④考虑是否可以适当简化以上所得到的式子等.
4. 研究“考试说明”的反馈,准确把握试题前后的延续性思路
考试说明的终极反馈主要在于当年高考试卷的内容、学生的得分状况、阅卷组对试卷的整体评价等三个方面.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份高考试卷,以试题呈现的规律等会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试题前后的延续性思路,这对中学备考有长效意义.
有效地使用考试说明要做到“四结合”,即与高考试题、教材、训练、数学思想相结合.
与高考试题相结合.高考数学试题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对高中数学教学和高考复习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把考试说明的指向性与高考试题的示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二是在领会高考试题特点的基础上,把握高考试题的变化规律;三是体悟综合能力的考查、应用性和创造能力等命题特点;四是可以发现处在高考考查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与教材相结合.高考试题呈现了“题目在书外,只是在书内”的情景.只有把考试说明和教材相结合,才能明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深化和拓展.
与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应对学生解题进行有效分析,如“三检查、三归纳”,即检查学生审题的偏差,检查知识掌握的漏洞,检查方法应用的缺失;归纳试题考查的目标,归纳试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归纳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明确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的,是知识还是方法的,是疏忽还是审题的问题,从而提高训练的效能.
与数学思想相结合.数学对人们形成理性思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高考数学检测考生理性思维水平的最佳方式便是考查数学思想.数学思想的应用是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蕴含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贯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思想方法,并提高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的自觉性.
本次调研重点是了解各校高三生物学科一轮及二轮复习的计划、课堂复习教学模式、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等。调研历时两学年,调研了全市40多所不同层次的公立高中及部分私立高中。本次调研的形式主要以教研室各高考学科所有教研员整体统一调研为主,辅以少量的学科单独调研。具体的调研方式是听课(所调研学校全体高三教师的课基本都听)、评课交流、参加高三备课组活动及交流、学生访谈等。
从总体调研情况看,各校高三生物学科一轮和二轮复习都能按计划顺利平稳地进行,部分学校对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进本文由收集整理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各校共性优势
(1)各校都有一个明确的一轮和二轮复习计划。一轮复习时间基本都在高三上学期,复习内容基本按教材章节内容顺序进行,复习重点是学科知识网络的建构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二轮复习时间基本都是两个半月左右,在高三下学期,复习内容都是以小专题复习为主,专题的设计基本都是以细胞、遗传、代谢、调节、生态、实验等几个高考热点内容为主,复习重点是易错点的纠错反馈及专题性训练。
调研发现,各校备课组对专题复习的资料、学生作业及单元测试卷的设计都作了具体的分工。其中杭四中、十四中、萧山中学、西湖高中等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很细致。
(2)各校一轮及二轮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均是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一轮复习基本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有少量的问题和学生练习;二轮复习则一般是教师十几分钟的考点分析(讲解)及二十几分钟的学生练习和讲评。萧山中学、富阳中学等学校则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总体看“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学”的关注更多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更高些。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多数教师能重视对考纲及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学时能根据考纲要求正确把握考点分析的深广度,能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3)各校均十分重视高三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活动能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每次活动均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在课件制作、例题选择、作业设计等方面都能做到资源共享,较好地发挥备课组的整体效益。
(4)各校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多数学校能尝试自编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的学生作业,部分学校能自编学生学案配合课堂复习课教学。
(5)从听课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高三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课堂学习的精神状态较佳,学习习惯良好。
二、各校共性问题
1.复习计划的制订重思路轻细节,缺乏操作性
多数学校的高三备课组一轮及二轮复习计划只罗列一个大致的复习进度,一般只有复习时间、复习的章节内容、课时安排三个项目。只有富阳中学等少数学校有具体的考点分析、学情分析、每一单元复习的重难点确定、复习策略的确定及备课组内每位教师的具体任务分工(如课件制作、例题选择、作业设计、单元测试卷的组卷等)。总体而言复习计划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学校还是不多的。
2.二轮复习课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针对性不强
多数教师的二轮复习课模式与一轮复习课非常类似,都是先讲知识点再选几道历年高考题让学生练习,最后点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对二轮复习课的目标定位所作的分析和思考不够深入。事实上,二轮复习由于时间紧,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考点重新再详细地梳理一遍,因此,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除了要研究高考考纲和考点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相应考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通过课堂练习及作业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和易错点在哪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与高考要求的差距在哪。如果学生某一内容的学习已经完全达到了高考的要求,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不需要再进行二轮复习;如果有差距,那么整节课的设计就应围绕如何消除这个差距而展开,使一节课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二轮复习的针对性。
3.二轮复习课有效性有待于提高
从调研情况看,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重视怎样把知识讲清楚而忽视怎样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重教法而轻学法指导的现象很普遍。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没有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有侧重地讲,讲解时启发性不强,未能针对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和使用不够合理,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变式训练,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教师对学生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研究不够深入
多数学校的备课组教师尽管能自编学生练习或者学案,但仅限于按知识点收集历年高考题及各地模拟题拼组成试题集而已。真正对这些试题进一步进行分类(按知识点分、按题型分等)、精选的学校较少,而在分类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再作进一步改编,设计系列变式训练归纳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的学校就更少了。
三、复习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提高课堂复习教学效率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不少高三生物教师在课堂复习教学时,往往满足于边展示ppt边进行清晰和系统的讲解,学生上课就像看电影一样,头脑中并没有真正发生将知识网络化的思维加工过程,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呈现出来的一张张概念图是怎样建构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课后教师认为某些知识点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但事实上学生仍然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题目时经常出错。因此,高三一轮复习时如何
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是教师备课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例如,必修三模块“细胞免疫”一节内容概念繁多,仅涉及的不同细胞名称就有17个之多,通过一节课的复习要让学生理清这些概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十一中章冬萍老师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设计了四个学生活动环节:(1)让学生说出与细胞免疫相关的细胞名称;(2)引导学生将这些细胞进行分类;(3)探究不同类细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4)分解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细胞免疫过程概念图,结果取得了很好的复习效果。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学会了按免疫功能对相关细胞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如何识别抗原、如何清除抗原这两个核心问题,理解了不同类群细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自主建构细胞免疫概念图,从而有效达成将基础知识网络化和结构化的一轮复习目标。这比教师直接展示细胞免疫的概念图进行讲解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展示各组学生自主建构的概念图时肯定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一定要注意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不断纠正,不能简单点评后急于把教师构建好的概念图呈现给学生,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将学生自己建构的概念图修改正确,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网络的自主建构。
在调研中发现,有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在复习课中设计学生活动会浪费许多教师讲解的时间,所以很顾虑这样做的效果。事实上像富阳中学的徐晨老师等不少年轻教师在这方面作了很大胆的尝试,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重视例题的合理选择和使用
复习课中选择例题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这节课的目标,例题必须针对目标而选择。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必须要思考选这道题为例题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讲评才能达到目的。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网络的建构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所选择的例题应侧重于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在二轮复习时,该讲的内容在一轮复习时都讲过了,该练的也都练过了,因此,二轮复习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纠错,即找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高考要求之间的差距并设法通过例题的训练和讲评来消除这种差距。二轮复习课选择例题时应考虑以下两点:第一,相应内容的课标要求、考纲要求、近几年高考涉及该内容高考题的深广度;第二,分析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错误类型,然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评。
例如,涉及植物光合作用的图表分析题一直是浙江高考理综卷的热点考题,许多学校在高三二轮复习时都会开设“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图表复习”专题复习课。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1)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2)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讲练相结合模式,教师先花十几分钟时间讲一下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然后选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作为例题让学生做,教师再点评。这种模式实际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到了真正考试时,学生遇到这类图表分析题仍然不会做。究其原因就是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例题选择缺少针对性。就这节课而言,举例说明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一知识目标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一轮复习时都已经达成了,难的是多数同学在涉及相应内容的图表分析方面能力欠缺,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但这节课具体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图表分析能力呢,怎么培养呢,培养到
什么程度呢,这需要教师在研究课标、考纲、高考试题、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3.重视学生作业的精选和及时反馈
学生作业的目的是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作业的设计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批阅情况可以判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复习课在作业设计时首先应将课标和考纲要求具体细化,然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我市学科考试评价小组在学生作业的设计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1)将课程标准和考纲中的内容要求细化为学习结果表现说明;(2)根据学习结果表现说明设计“作业示例”,并详细解析如何根据学生作业中的答题情况评价课标要求的达成度。
对学生而言,不论是新课程还是复习课,牢固地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都应该是第一位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高考往往选教材中的主干核心知识作为考查内容,注重知识综合应用。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做支撑,谈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教师在复习中要牢固树立“牢固基础”的意识,并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牢固基础”的目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基础不牢固,主要表现为知识比较零散、不完整、不系统,是不少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学生考试得分不高的重要原因。纵观高考基础,对于文言文、古诗:学生应该诵读并翻译所有文言文,掌握重要的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以及18个虚词的用法;背诵并默写大纲要求的文章或者段落。对于诗歌则要求背诵默写并弄清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而对于现代文:重视字词“音形义”的积累;梳理常用的文学常识;尽可能地从结构、表现手法方面来理解文章;为写作方面积累精美文段、名篇名人、文学形象等。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归纳重要知识、主干知识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界限,形成基础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二、学生为主,教师指导
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可以了,所以往往在各种复习训练题中自己精心挑选,筛选出各种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先做,做完以后教师再批改,批改以后再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轮,一天天……多数时候,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昏天黑地、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可学生却仍云里雾里,茫茫然不知所云。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复习课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思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动,多说,采取多种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复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扎实练习,动手动口,提高效率。如:课前3分钟抓名句、成语的落实。课堂上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大量高考典型题和高考必考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复习效率和效果。
三、解答规范、答题标准
许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言不达意,导致分数偏差。答题时思路不清晰,自以为写得越多得分越高,这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其实每一类题都有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在讲评时最好能把各种题型仔细分析,总结出答题模式和规律,给学生建立一个体系,以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就知道应该如何合理的解答。要知道,在大多数学生都读得懂题意能动手做题的时候,就要通过答题技巧来获取高分。一般情况下,通过几套高考卷子就能基本总结出来。老师可以先讲解某种类型的题,然后让学生在几套试题中寻找,从而给学生归纳出一定的模式使他们答题条理化。比如,解答开头的一般作用有:点题、呼应后文、引出话题、统领全文、为后文作铺垫,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埋下伏笔、暗示人物性格特点等等。回答中间的一般作用有:承上启下。也就是承接上文什么,开启下文什么。回答结尾的作用有:照应前文、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再比如对修辞的分析有一般作用和具体作用,具体作用则根据上下文进行回答。
四、合理安排,把握进度
关键词:递推数列;通项公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43-01
引言
近些年,高考数学试卷中不乏有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涌现,特别是在解答题部分。就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本身而言,涵盖了全面的数学综合知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进行有效的考察。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所涉及的题目求通项公式的题目难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足可见,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已成为高考考查的侧重点之一。因而,在高考复习时,对通项公式的有关求法与知识点应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总结。
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便各位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选择最佳方法,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度。
4.结语
数列在高考数学中的举足轻重,是数学每年必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在创新题型中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仍然作为考查的重点。对于数列通项公式的考查渗透了分类讨论和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各位考生在备考时应着重培养自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抓重点,把握考点,最终在高考中取胜。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没有固定的方法,这里所举方法,仅让大家注意的题型,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还是要灵活选择,具体分析。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杜平秋.例谈利用构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J];大观周刊; 2011,(32):161.
[2]王荣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归纳[J];考试周刊; 2009,(32):68.
[3]高明旭.浅谈几种常见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1(1):66.
[4]范子静.2011年高考数列创新题型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27):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