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诚信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诚信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在进行的所有网络行为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别人,不虚假信息,不侵犯其他网络主体的权利,所有行为力求真实可靠,不利用网络作为工具从事一切不诚信的行为;而网络诚信缺失则是指网络聊天、网上交友、网络申请、网络购物等网络互动中提供个人虚假信息。①根据对重庆区域内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诚信调查数据,高达5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水平一般,11%认为比较差;有48.8%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网络诚信评价在75~90分之间,40.8%的自身评价是90~100分之间,1.7%在60分以下。大学校园里存在的网络诚信问题应该引起高校、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结合该调查报告,可以将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概括为:
网络诚信意识淡薄。在网络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活跃在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比较认同现实社会中的诚信状况会影响到网络世界中的诚信观念与行为,但同时大学生对网络诚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大部分人在网络中能够以理性态度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筛选,但是对网络诚信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网络诚信一般关心的学生比例只有53.5%,认为网络诚信无所谓的达11.6%;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以自保为前提讲网络诚信,选择相互讲诚信的学生占到了46.4%,只有29.5%的大学生选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讲网络诚信。此外,对网络诚信有关法律规则的了解程度也较低,很了解网络诚信有关法律规则的学生比例只有3%,16%的大学生比较了解,39%的大学生一般了解,36%的大学生了解很少,6%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意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网络欺诈行为较为突出。在问及网上购物诚信问题时,38%的大学生认为身边存在着以“差评”敲诈卖家的行为,其中,19.5%的学生选择能够对这种网络欺诈行为加以制止,而18.3%的学生选择“与我无关”;对于身边同学是否存在利用网络盗取游戏账号的行为,42.9%的同学选择“有”,20.2%的大学生会劝其停止,22.7%的大学生选择“与我无关,不闻不问”;在调查虚假信息欺诈他人钱财这一问题时,35%的同学认为周围存在这种现象,其中17.7%的人能够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17.2%的选择“与我无关”。凡此种种网络欺诈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网络和社会的有序运行。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于如何看待网络抄袭和剽窃论文现象,38.7%的学生认为毫无学术诚信,侵犯知识产权,52.8%的认为偶尔借鉴也可以,8.4%的认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同学在学术诚信方面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对于周围是否有同学请人论文,40%的大学生表示周围有此类现象,14.4%的选择可以理解,20.5%的同学本着为别人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态度会加以劝说,告诉他们抄袭的危害,还有4.6%的学生向学院举报,希望院里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可见大学生群体内部诚信观念参差不齐。在对论文抄袭和行为的处罚方式选择上,65.4%的大学生选择批评教育为主,34.5%的大学生选择严肃处理。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在物质利益面前存在弱化现象,容易引发失信行为。并且对周围同学的失信行为,加以劝说、制止的是少数,大部分人选择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种心态和现象令人担忧。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
现实社会诚信价值尺度的破碎深刻影响着网络诚信价值尺度的确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公民的道德观念淡漠,法律、规则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领域还存在着缺乏诚信的不良风气,诚实守信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这些负面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降低了对社会的整体信任,诚信意识随之下降,这成为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淡薄的诱因。
网络世界自身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技术局限性使得对网络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监管。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任何人、任何法人都可以用非真实的代号上网,屏蔽了主体,使得对网络违法主体的认定难,法律的制约也无从谈起。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有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受互联网技术水平所限,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并不能实现对网络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限制,在制度层面上也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机制,使得屡屡出现的网络诚信缺失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惩罚,网络失信成本极低,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网络失信行为的泛滥。
网络社会规范的缺位使得网络诚信缺失有机可乘。对于新生的网络世界,传统道德规范有诸多不适用之处,使得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未能及时建立起来,大量网上失信行为既逃避了现实社会规范的约束,又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供制约,从而导致了网络社会存在“道德真空”、“无法可依”的局面。同时,现实社会中诚信教育匮乏也是导致网络诚信失范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大多家长灌输给孩子的不是以诚相待,而是警惕防范不可轻信他人,无形中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普遍抱着宽容态度,对于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媒体缺乏必要的宣传教育。
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交往中的个体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网民正处于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也比较缺乏理性,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这种生理特点使得大学生对网络诚信失范的危害既有清醒的认识,但又错误地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不遵守现实生活的一些道德原则,淡化甚至抛弃诚信意识。再加上个别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逞一时之快,未想到自己行动后的不良甚至恶劣社会影响,便在网上做出许多违反网络诚信的行为来。
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的路径
加强诚信教育,培育网络诚信意识。针对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的淡薄,对其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提高其网络诚信自律意识是防止网络诚信失范的根本前提。高校可开设专门的网络诚信教育课程和发掘新的教育载体,如互联网、电影等形式,将网络诚信教育渗透到日常学科教学中,加强大学校园诚信、守法、自律文化宣传,不断强化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需要指出的是,培育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教育者长期、持续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实现个人成才立业的基本前提。
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估机制,强化网络行为监管。对于高校而言,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档案,将学生个人基础信息、成绩排名、奖惩状况、家庭成员及职业、与社会机构联系程度等指标按照学生个人状况、在校诚信表现、家庭状况、社会诚信表现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建立诚信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促进大学生诚信自律。网络管理部门要加大网络行为监管力度,对不良信息加强访问控制,安装过滤软件,及时堵截、删除不良信息以净化网络环境。此外,相关监管职能部门还可以设置专职网络监管人员,其职责就是通过与大学生定期交流、沟通,了解大学校园网络诚信问题实际情况,听取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诚信方面的意见和想法,为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能力的成长提供一道坚固的网络道德“防火墙”。
强化社会主导,优化良好的网络诚信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主导职责,建立专门的网络诚信建设管理机构,在网络环境优化、互联网管理政策的制定上发挥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依据各个时期网络诚信的现实状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诚信建设和监管机制;对已经出现的网络诚信缺失现象要加强打击和监管力度,推动网络诚信道德规范体系建设。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高校之间可协调加强校园网络诚信数据共享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网络诚信数据库,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网络诚信管理体系。同时,各种传媒机构要带头遵守网络诚信,坚决杜绝虚假信息及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的传播,不断提高网络文化服务整体水平。社会舆论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意识,新闻媒介要加强对优秀网络诚信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激发大学生正面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为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作者为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本文系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3SKH01】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 对策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关键词:大学新生 诚信教育 人格培养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成为人格培养、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是勿容置疑的。因为大学阶段,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他们接受的是专业教育,即将学成就业,融入社会,更重要的是指这个群体是一个处在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的群体。从这点出发,个性引导和性格优化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本教育的一个鲜明主题。而这个主题中,诚信作为人的一项基本品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机与方法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从跨进校门的一刻起,即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一并进行。进入大学,是学生学习历程的重大转折,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诚信属于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指向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亦称性格、人格,也称心理品质。心理学家把人的生理发育分为九个时期,而处在每个身体发育时期的人在心理上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其中第五个时期的青年期(13~20岁)心理发展的重点是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格的逐渐独立和两性关系的建立。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和性格取向和定性的关键时期。虽然性格的形成从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但走向成熟却在大学时期。显然,诚信作为可以改变的性格结构因素,应该在学生步人大学生活的第一天,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开展诚信建设有效途径”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7.5%的学生认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有50.80/0认为要开设诚信教育的必修课;有45%认为要加强平时的个人修养,提高思想素质:有34.2%认为应该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和制订规范条例加以限制;有300/0提倡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有21.7%希望通过表彰先进,整改问题来促进诚信活动的开展。上述情况说明,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方法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心。在关于“有否必要在学校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问题的调查中,有6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到22.5%。
实践证明,诚信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采取简单或命令的方式,学生在诚信的程度上也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冲突。同时,也要注意或然性的存在。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实现诚信教育资源的整合
思想教育与教学脱钩,势必会走上形式主义的路子,不仅收不到实际效果,反而引发负面效应,诚信教育也是这样。其实,不管是什么专业,都蕴藏和包含有诚信方面的人文因素。因为诚信是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专业的理论以及技术手段、方法的传授中,都会有诚信方面的教义和要求。诚信教育只有与专业教材本身人文因素中关于诚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才更显得富有生气和力量。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求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任课教师要从自己所教课程出发,育教并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诚信因素,并力求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将思想教育寓知识的传授之中,潜移默化,增强知识教学的交互性和人文性。
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内在的联系,教材资源的整合可以放大教学的效果,同理,教材富有的诚信等思想教育的因素也会整合起来,同样会被放大并直接对学生心理上实现自我统合的定向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艰苦不懈的努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学生心理品质的成熟往往与知识的积累不无关系,如果能这样。那么,教材的思想性就真正得到了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教育理念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创设优越的人文环境,用诚信教育来打造和谐校园
我们对129名入学新生在考试作弊的问题上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学阶段,有41.7%的学生曾有过作弊但都未被发现:有7.5%承认经常作弊亦未被发现:有11.7%因曾作弊而受过处分:还有30.8%有过作弊想法,但未付诸行动。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在对影响诚信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家庭成员以及学校教育,所占比例依次是46.7%、40.8%和33.3%。这也说明,学校在诚信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是主要的。
应该看到,目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所接受的观念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在许多方面是冲突的、消极的。种种诱惑和质疑、迷茫和困惑、憧憬和希望,理想和信心交织在一起,心理充满着各种矛盾,还需要正本清源,分清是非,及时的给予疏导。
作为大学本身来说,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要抓好诚信教育,就必须首先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创设优越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
在学生中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提倡用诚信品质来打造人格品牌。要求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的记录,实施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学费或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资帅.和谐社会与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1).
[2]张学军,李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以内蒙古河套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3]黄秀娟.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黄鹤.大学生情感教育之我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总结一
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富强的国家。唯有全民教育,其教育理念,在于贡献社会,只有付出自己,才能为自己留下属于自己的成绩。其贡献自己的最本质征途是就业,但在这之前,牵扯到如何更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如何确定自己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历年来是社会议论的焦点。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众多考验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让高校系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是当前各高校教育的重点,要从现在开始就要正确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将来能够更好的就业奠定基础。但如果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的话。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就业问题,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是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损失。所以为了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更好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小组就本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和借鉴的问题与经验。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本小组先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为况进行了以下的调查.希望本报告,能为面临就业和择业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就本校学生的调查及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势进行调查,然后从回收问卷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次调查在20XX年11月份进行,问卷共发出50份。发放对象为贵州大学所有新生。基本上做出了随机发放。 现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分析。
二.调查内容
一.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原因在于荒废学业。
本次调查中将就业严峻问题归因于高校扩建招生仅占20%。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是原因导致就业困难,其中,因大学生活荒淡。缺乏持能占40%左右,择业观念不对的占5%.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是因为社会本身发展有一定限度。第二是某些专业行业有人才相对饱和。已经没有去招收放人的必要。第三是大学生本身缺乏就业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发生的许多大学生刚签约就违约跳槽的现象。在用人单位不得不谨慎考虑。在地域选择上选择沿海地区的学生占总数的44%。有意愿去的占20%.现在大学生只想舒适安定。不想体验吃苦,是很难做出成绩的。
2、目前大学生对钱途成兴趣。
在接授的月收入水平中90%的人选择在3000以上。10%在3000元。在就业中更注重60%的个人发展空间。30%是新筹高低。说明大学生钱是重要的,其次是个性是否得到发展。对就业形势认为好与不好仅占24%。大部分人认为是机遇又是挑战占36%.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有客观认识。同时在自主创业上68%考虑过自主创业。仅有一部分不考虑。说明大学生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依靠父母、贡献社会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准备。当涉及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那些条件?90%以上选择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发展趋势。选择其他的很少,这表明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有所了解。有正确的认识。相当于了解目前的形势把握有明确的认识。调查中对毕业生时,86%以上选择先就业后择业。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学习是因一个人能力,适应社会。鼓励大家多学文化知识。多参与实践活动。
我国大学生数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极为甚少,其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1)企业招收新一代大学生默争老一套
不少企业在选准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是。首先,过分关注文凭。文凭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工作能力的标准,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职位不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本单位的打字等处理,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资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与风俗,甚至有意的人际关系网,选用人才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地要求,所以正是这种企业老套模式,不能更好吻合当代大学生属性,带来很难的就业压力。
(2)新一代大学生自身问题较为突出
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一下不刻苦地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来骗取企业信任,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第二,大学生总体成绩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激增,招生规模扩大,加上不力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还有大学生本人素质有所下降。第三,定位偏颇,择业存在误区,都希望收入高待选好的单位,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里定位影响就业。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前途渺茫。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况需求,提高就业率。
三.由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就业带来的相关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是我国不断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表现的种种观念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错误。百手莫回的资本主义意识观。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一有好的工作一拥而上。一般的工作不屑一顾,就业人数集中过多,就业困难也更大。大学生太过自负,认为学历高就一定会被雇用。其实,企业要的是有经验的人,对自己定位太高,往往会引起别的厌恶,觉得你会眼高手低。不懂谦虚。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从基层做起。克服眼高手低的缺点。从而重新定位自己。不断学习,才有炫耀资本。找工作,条件好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通往成功的道路很多,为什么盯一条不放了?放下自己的面子,找自己的工作让别人去说吧......
四.经过调查,本小组总结了几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时代观念,个性的一代。
当代大学生特讲究个性。其性格、气质是个性当中的稳定因素。性格如何,气质怎样?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功起持续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工作者,其劳动生产力比不符合的要高。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形成了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不知不觉中推动他们排除种种困难。这就说明。个性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性格能让你走向成功。
2.要有实力发展,唯有技术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能够考入大学校门,这已经证明他们具有了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同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也具备了特殊能力,如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等。这些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参考系和定位器.在专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参考作用。写作能力差,一般不会选择新闻、文学专业。而语言能力差的一般不会选择英语、教育专业。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定位器作用,不善驾驽文字的大学生不会首先考虑文职工作的,而具备的,会选择继深造。
3.个人价值观念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具体化和方向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类事务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明确而单一的趋向和情感,便成了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职业认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排斥,对某种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与躲避,成为了价值取向中与职业最密切的部分。在大学生看来,一种工作能力具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直接作用于职业定向与选择,并且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择业观,从而影响就业观。
4.家庭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又面临着具体职业选择。这时家庭作用又会凸显出来。不过此时它的影响力已不如惜,因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已较为丰富,职业意识也明晰,心理也日渐成熟。相应的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也就减弱了,但职业选择发挥的影响不会根本上丧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时犹豫不决时。并寻求帮助时。父母的意志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某种职业,有些被父母引入从事或希望从事的职业。在后者,子女是被看成父母希望的延伸,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但如果职业实践不尽人意,那么子女会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造成大学生教就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1、对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努力提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其次加强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就业定位。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2、对社会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规模。第三鼓励大学生出国深造。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第五鼓励各类企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大学毕业生得到有效法律保证,确保大学生正确择业、就业。
六、结束语
要想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不被淘汰。贡献于社会。就要搞好自己与全台群体的利益关系。端正择业观念,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相信。大学生就业不在是问题。将来的中国更加灿烂辉煌。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总结二
一、 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我主要是抽取了一部分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主要是针对现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观展开,具体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毕业后的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的看法等的方面。
二、调查的时间
本次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施行时间从12月2日开始截止到12月8日。
三、调查问卷内容
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本科毕业后的方向,就业区域的选择,希望工作的公司类型,对待如今就业形势的看法,希望工资起薪多少,选择职业的标准以及向进入的企业等。
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大多是单项选择,职业选择的标准为多项选择,其中最想进入的企业为唯一的开放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
四、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学校人流比较多的路上发问卷,本部为集中发送地,如食堂门口,学院门口。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另一小部分人托熟人在其他班上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状况,迫使大学生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就能高枕无忧,而是应该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就应该树立好今后的就业观,给自己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只有明确好自己今后的工作目标,为自己今后的道路寻找一个好的起点,我们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不断磨练自己,有目标地做好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中走得更自信,更成功,更容易,更富有激情和魅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生活空间大了,自由多了,但同时也很可能会因无目标而迷失方向。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我们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怎能使自己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又如何在广袤的天空下展现我们的优秀才能?
因此,给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就业观,将自己的未来目标好的设计一下,那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就业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够有目标地学习,有目标地生活,去努力地到达自己想要主球的高度。给自己制定就业目标,就像有了启航的方向,即使再怎么迷茫,最后也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总结三
一、 调查目的:随着现在高校的发展,社会中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大学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次调查就是为了分析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二 . 调查方式:这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为主,网上调查为辅。实地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内以及校外商业街,主要针对将要毕业与工作的人对此次调查的看法。总共发出问卷200,有效回收60。
三、调查结果:
1、你的性别
答案
男
女
所占百分比
60.71%
39.29%
2、你的专业
答案
文史类
机械
计算机
金融管理
营销
其他
所占百分比
5.36%
12.5%
7.14%
3.57%
17.86%
53.57%
3、在校期间是否有过工作经验
答案
有
没有
所占百分比
57.14%
42.86%
4、刚毕业时,你希望的工资待遇
答案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以上
所占百分比
1.79%
14.29%
21.43%
62.5%
5、你现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岗位
答案
有
没有
所占百分比
46.43%
53.57%
6、你觉得你现在所学的专业对你以后求职就业有所帮助?
答案
有
没有
不清楚
所占百分比
76.79%
12.5%
10.71%
7、毕业后所找的工作与专业不符时,你会怎么选择
答案
不愿做
先做着试试看,以后再考虑换工作
愿意在新的领域发展,认真对待
无所谓
所占百分比
0%
42.86%
48.21%
8.93%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
答案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
自己没经验
缺乏对求职技巧的了解
对企业基本情况不了解
所占百分比
42.86%
30.36%
16.07%
10.71%
9、你找工作时一般考虑的因素(多选题)
答案
工资待遇
个人发展空间
单位性质
员工培训
企业发展前景
地域
用人标准和聘用
所占百分比
64.29%
75%
30.36%
25%
64.29%
25%
35.71%
10、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你是怎样看待的(多选题)
答案
毕业后先从低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获得一份较好工作
自己创业
通过人才市场,人才招聘会找工作
学校推荐,提供工作岗位
所占百分比
71.43%
23.21%
33.93%
42.86%
26.79%
四、 调查分析
1.就业形势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很多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抱着美好的向往,但他们中至少有一半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没有强烈的危机感。我们同学现在只是掌握了书本知识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有些人很难找到自己能够看中的岗位,更不用说是熟练 精通了。
总的说就是实践能力差,我们大多数人的知识一直滞留在课堂上,并没有带到实践中。从求职困扰因素来分析有42.86%的人表明对企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在求职应聘时提前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不足之处,提早做些准备工作的话,一定能为我们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于毕业生择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3.57%的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在择工作时有48.21%的人选先就业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好的,先积累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在选择工作时应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也要对工资有一定的了解,努力做好自己。
五、 建议
关于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1) 调整心态,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
2) 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
3) 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是,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
4)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责任意识
5) 要有创新能力
关于实践方面
1) 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端正就业态度。
2) 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这对求职者和企业都是双赢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