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特殊儿童而言,在一所对象来源单一,且以隔离、分类为特征的特殊学校里,对他们的社会融合是不利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但在我国教育界却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在一些人心目中,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应在普通学生身上,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主动或被动地受到隔离和排斥等不公平的教育待遇。文章研究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如何排斥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特殊儿童、普通学校、主流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来降低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为主,以文献法为辅,进行质化分析和研究。笔者选取X机构6名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寄养家长、学校老师的评价。笔者查阅与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理论、增能理论、社会融合理论等相关文献,对本文的研究设计与内容富有启发性。
(二)研究分析框架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认为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导致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当教育体制不健全时,社会建构起一种忽视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文化,许多特殊儿童被排斥于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特殊儿童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弱势群体,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与剥夺。随着这种文化内化在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里,从而产生更加持久与深远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知,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和普通学校排斥、主流社会排斥三者之间构成研究的互动框架,其中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排斥系统中,普通学校、主流社会是主体,特殊儿童是客体,他们之间社会需求的出发点不同,在彼此互动关系中产生排斥与被排斥,与影响因素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怪圈,共同影响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三、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
(一)个案基本介绍
儿童A:男,9岁,两性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8天大,入院至今由X机构监护抚养。儿童B:男,8岁,地中海贫血,被遗弃时约10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C:女,8岁,精神发育迟滞,被遗弃时约5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D:男,9岁,语言障碍,被遗弃时约5岁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5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儿童E:男,8岁,先天性唇腭裂术后、先天性指趾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2天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4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F:女,10岁,脊柱侧弯术后,被遗弃时约7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3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
(二)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本文尝试通过“社会排斥互动框架”,分别从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探讨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三个排斥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教育体制排斥及其引发的问题我国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都规定普通学校不可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然而,X机构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儿童却常被排斥在外。经多次协商无效,X机构将情况如实反映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某普通学校迫于来自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为X机构申请就读的适龄儿童专设了入学面试,经校长面试合格方可入学。一般情况下面试通过率不高,直接影响X机构儿童随班就读率。学校不愿意接收,校长的面试很严格,孩子当时没达到入学标准,X机构尝试了好多方法,学校才给临时安排就读。(寄养家长1)我们是普通学校,老师都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学校里也没有设置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学校老师1)一个班级只能有2个左右的特殊儿童,不然这个班级会很难管理。很多授课老师都不会对他们提什么学习要求。(学校老师2)当前教育体制的各种政策、制度都致力于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政策执行过程却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导致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形成了教育体制对特殊儿童的结构性社会排斥。
一、摒弃对特殊教育观念落后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西部特殊教育事业落后于时展的一个标志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有诸多困难,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西部特教机构的布局与特殊儿童的分布并不一致,多数条件好、教师素质高的特教学校都在较大的城市里,它们往往吸引了来自大城市周围以及省内各地甚至外省的残疾儿童入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着重于效率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侧重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归于人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表现出来:内在的全面发展与外在的均衡发展。所谓内在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真善美”为指标的个体综合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个体有外在均衡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存在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并最终达成和谐。近年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以及新的发展模式要求下,国家在特殊教育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就是近期投入的最集中表现。可以说,西部地区特殊儿童的外在均衡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内在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没有受到与外在均衡发展问题一样的关注。外在均衡发展是个体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全面发展才是提升个体现实与未来生活品质的保证。
二、扩大特殊教育对象,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理解现象,除了前述提到的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以外,西部还有更为特殊的问题。如一些人认为西部落后,连普通儿童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好,更谈不上考虑特殊儿童了。在对特殊教育的定位上,没有看到特殊教育在实现全民教育机会均等上的贡献,也无法理解特殊教育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中,没有看到每个特殊儿童的潜能与多元才能,忽视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在办学中不重视教育投资的效益,特殊教育机构中各项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特殊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西部特殊教育落后的一个表现是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举办专门的特殊学校,特别是专门招收感官残疾学生的聋校或盲聋合校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向;办学层次以义务教育为主,部分学校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举办的职业教育也多停留在传统专业和较低水平上;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多数都设在城市里,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进展缓慢。这表明西部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符的。因此要在西部实现特教对象的多元化,改变聋生占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过高的局面,推广随班就读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使多数轻度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向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如除开设义务教育课程外,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更新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为有更高要求的特殊儿童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机会,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提供条件。
三、提高特殊学校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特殊教育,限制了广大特殊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影响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教育机构的分布不均,使得生源相对减少,而还有很多特殊儿童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外地求学的费用,当地普通学校也没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西部的许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以聋生为主,盲童和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发展缓慢。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布局安排,一些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点相继停办,这种特教机构的布点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入学率的巩固和提高。
关键词:特殊儿童;主题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76-02
我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0多年的经验,其中教育对象是伴有各种残障的儿童,如:自闭症、多动症、唐氏综合征、肢体残疾和智力低下等儿童。他们在学习、接受能力、行动方面都远落后于普通的孩子,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对他们进行各方面引导和帮助。生活教育是他们发展不可缺少的目标,也是特殊儿童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这些特殊儿童群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发展特点、成长环境等,围绕他们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主题教学模式是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与总结中较容易被特殊儿童接受的教学模式,儿童可以在主题教学的学习中更多地了解生活,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促进其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解读
“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一个主题为主要内容开展的教学。一个优质的主题应当和不同时期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相吻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将主题深入到其中,促进儿童身心成长的发展。
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主题教学模式在主题选择中要注意主题的突出性与可操作性,主题教学也可以以一些特殊的教学法作为主题进行教学,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主题教学所设定的教学活动目标要明确、全面、具有针对性。主题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大方面――认知、情感、技能。特殊儿童在主题教学的学习中要做到使其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模式要注意在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每个环节间都要注意其中的环环相扣和连接自然性。否则,会造成主题讲授不明确,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不能促进特殊儿童身心综合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二、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学内容
1.杜威教育在特殊儿童主题教学中的应用。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所以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上,采用杜威教育法,让特殊儿童参与到体验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既是保姆、良师,又是心理辅导师。多重的身份与对知识的传承,让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杜威坚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思想,在以杜威教育为主的特殊儿童主题教学中,强调生活中的一切素材都可以成为儿童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活动兴趣,并能在以生活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这种形式的主题教学活动很适合特殊儿童群体进行活动,这样他们会在快乐的主题游戏中忘掉自己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也体现出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培养特殊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绘画主题教学在特殊儿童教学中的应用。因为特殊儿童往往存在反应能力较弱,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语言发展迟缓等,会造成儿童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但是,在绘画主题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描绘自己心里所想,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景象时,能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就算自己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也可以烟消云散,让自己充分投入到绘画的世界中,在绘画主题教学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例如:在人脸的描绘中,儿童在画出自己的笑脸时会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在他付出自己努力后得到的,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还可以让儿童明白,自己的努力付出可以得到美丽的回报。所以,绘画主题教学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群里多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绘画教育是特殊儿童接触世界的一个触角。
自闭症障碍儿童是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的特殊群体。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自闭症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已成为目前特殊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领域入手对自闭症的康复治疗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的美术教育,促进自闭症患儿心理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通过美术绘画课堂教学,对自闭症障碍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的思路。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美术教育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做到思想性、实践性的统一。并且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美术教育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情感的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增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蒙台梭利主题教学在特殊儿童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蒙台梭利认为,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关系,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领导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从精神上做好准备,理解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并掌握教育的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教师。但是,蒙台梭利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避免评价儿童,或者我们必须赞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们可以忽视他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以及自己的使命就是教育。”
蒙台梭利主题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例如:一些针对培养特殊儿童交通安全、性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生活常识的增强和自身保护能力的提升。
总之,主题教学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主题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中得到证明,同时也是很适合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的。主题教学可以活跃枯燥的教学氛围,挖掘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素材,拓宽特殊儿童的视野,使其掌握更多且更全面、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同时,主题教学还有助于缩短儿童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主题活动的场地也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初步演练场地,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全面地促进特殊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全面推广的特殊儿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志华.儿童音乐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特殊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例如:在学校,老师费尽心思地教孩子认识红绿灯,耐心地教会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些家长却在接送孩子时,为了赶时间不顾交通规则、无视生命,拉着孩子闯红灯;在学校,老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学生暴躁的情绪,一些家长却为了孩子在家里不吵闹,带着孩子去吃孩子喜欢吃的但刺激孩子情绪的火锅;在学校,老师不厌其烦地、负责任地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擦桌子、扫地,一些家长却在家里以孩子干活慢、打扫不干净为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不少。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怎么才能统一,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这些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
二、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的智能障碍定义指出:“智能障碍是始于儿童期间,在智力及生活适应、技能方面有限制的一种特殊功能、能力状态。”这个定义着眼于将儿童放在所处的环境当中,着重强调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即特殊儿童理解社会要求,适应社会与环境,课程应该具有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200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给智障的新定义为:“智能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这个定义着眼于环境中的儿童,着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适应,即要让社会理解、接纳、协助特殊儿童并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课程应该具有功能性,给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辅助。
从对智力障碍定义的一步步完善中,我们看到社会、环境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儿童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儿童和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家长作为与这个系统密切相关的核心人物,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对学龄中后期、初中阶段的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适用的课程是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而设置的。特殊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殊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力进行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以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让其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按照此课程理论划分了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应性科学、休闲娱乐、工作等十大领域作为课程目标体系。这十大目标都是特殊儿童经过接受教育而发展成长的目标,在他们发展、成长的期间,势必会对家长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我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
三、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态度。
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很难与正常人融洽地沟通、交流,使他们经常受到正常人的排斥,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多伤害,使他们变得孤僻、偏激、易冲动。家庭是他们唯一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但是目前许多特殊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采取的态度却令人堪忧。有的家长既不认为孩子是累赘,又不对其寄以希望;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严苛、虐待的态度,认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受到惩罚;还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态度,认为是自己的过错造成孩子的障碍,对孩子满怀愧疚之情,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听之任之,不加约束。
2.教育内容。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大多数家长一窝蜂地追求名师、名校,以使孩子成龙成风。特殊儿童的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有些家长仍然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而没有考虑孩子真正的感受,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
现在社会上流行“速成班”,不管多难的事都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成功。有些特殊儿童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三天可以学会一首唐诗,便训练孩子,试图让孩子也可以做到,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难处。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在两三个月内使语言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结果只会是拔苗助长。
四、根据课程理论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1.家长要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
事实上,能够理解特殊儿童,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才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态度。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殊儿童的家长更是如此。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消除自卑心理,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能因为怕孩子的特殊性被人笑话而自我封闭,更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否则会导致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对他人不信任、易冲动等潜在性弱点。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更多的期待,更有自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正常人,拓展他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融入生活、适应生活。对特殊儿童来说,适应生活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其次,家长要想让孩子适应生活,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个性缺陷。溺爱只会使孩子性情懒惰、意志脆弱、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该更多地创造锻炼机会,培养孩子的生存、生活能力,从细微处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2.家长要合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维护孩子学习的动机。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些正常儿童通过潜移默化或生活情境能学到的内容,特殊儿童必须专门的、细致的、小步骤地学习。而且由于特殊儿童某方面的缺陷,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生活中有效实用的东西。如,我们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首先要教他们自我照顾,对于文化知识不可强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迫训练他们与别人交流,而是要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维护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机。
不仅是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同一障碍类别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教育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如,南方地区的自闭症的孩子也许父母必须教会他们游泳,但是北方孩子学习游泳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农村地区的中重度智障儿童要学会如何打水,但是城市的孩子只要学会如何开关水龙头。
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不能有攀比心理,不能想当然地让孩子学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生活环境来学习最实用的东西,注重广义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完整的真实的生活状况的把握。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温柔地坚持,提供孩子发展的机会。
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被称为是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慢镜头,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复杂、耗时长。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对孩子坚持教育。不能因为教孩子一项必备的技能一年还没教会便放弃,也不能因为看到孩子学习太累太痛苦便让孩子放弃,如,脑瘫孩子的训练是非常苦的,家长不能因为不忍便中途放弃,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无一益处。总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按规定、坚持、不破例的原则,在温柔中坚持,并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家长要定期培训学习,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孩子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不可南辕北辙。为了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学校不仅要视特殊儿童为受教育者,而且要把家长看作是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学校可以对家长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要求家长每周要和教师见一次面,教师要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
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而且要运用生态观,提供更多联系生活环境与具体情境的动态、弹性、多元化、个别化的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徐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2.
[2]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
[3]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58-61.
[4]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中国特殊教育,2006.2.
[5]茅于燕.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0.12.
[9]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家庭教育,2006.6.
[10]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11]刘颂华.弱智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的实践与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5.7.
关键词:特殊教育,问题 ,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concept is also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each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modern education is a brand-new topic, relates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can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how to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problems, only adhere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our teach school would have a way out. We only use the new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humanism, open, personality and cooper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special school.
Keywords: special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及问题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煤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里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2. 特教教师队伍中难免有一部分人不合格、不称职,教师专业素质比较差。特教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一小部分。由于特师生就业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许多特师毕业生到特殊教育机构就业比较困难;还由于社会上对特教的支持不够,人们对特教的了解不够,致使特师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种种原因导致许多专业人员流失。特教的专业人才不愿从事特教,大量非特教专业出身的教师从事特殊教育有很多从普校转到特教的老师,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特教。
3.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力量不足,一些地方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之前根本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人职期间,只能靠点滴摸索,没有理论知识的引导,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更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或者即使有了机会,却由于本身没有理论功底一时难以接受和消化培训期间所学的知识,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和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理论相结合。
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健全知识技能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必备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回答差别较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特殊教育教师对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回答欠缺的最多,回掌握的最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调查的对象中,聋童教育教师、弱智儿童教育的教师及盲童教育教师的人数比例不均衡,聋童教育教师较多,弱智儿童教育教师次之,盲童教育教师最少;二是在以往的特殊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是以专业培养为主,而专业培养又以聋教育专业和弱智教育专业为主,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只是作为学生的选修课。
2.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特殊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调查结果分析,回答掌握必备知识技能的人数比例较低,约大部分教师处于了解水平,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处于欠缺状态。另外,通过访谈得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小学调过来的,另有小部分是从一些“不景气”的单位调入的。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特殊教育专业的职后训练,逐步提高他们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学科设置和知识传授要兼顾全面,突出重点
特殊教育专业学科设置欠科学、欠合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教师的基本技能应是特殊教育职前培养的重点内容,弱智教育、聋童教育专业知识要加强,盲童教育专业知识作为针对性传授较好。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特殊儿童的班级管理、行为管理、早期教育、口语、听能说话训练、现代教学手段等必备的知识技能平常要注意加强。同时,外语、人体解剖生理学、儿童精神病学、特殊儿童的生理病理等知识在学科设置 和传授时要引起重视。总之,学科设置和知识传授只有兼顾全面,突出重点,才能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水平。
4.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落实特殊教育资格制度
在访问调查中得知,大部分教师属于中专学历层次,小部分为大专层次,其余为初中、高中水平的教师,而且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经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养和培训,更多的是未取得特殊教育资格证书的教师。在发达国家,从事特殊教育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且要学习必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并取得特殊教育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因此,提高特殊教育的学历层次,落实特殊教育资格制度,对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