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事文化建设,首先需要一个思想基点。这个基点既涵蕴着文化建设的基本特质,也规划着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它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建设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点上,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潜久远、广博深邃,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新绎、内化为国家本质和民族性格的基本方面,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十报告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关叙语中,明确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所起作用的肯认。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文化资源值得重估和鉴用,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和道文化等。在这些文化资源中,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一直占据着国家文化和士人文化的中心。民本文化是指以民为邦本、辐射民生基本需求为模式构筑的文化体系,其核心要义是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也就是说,治国平天下需遵循爱民、贵民、富民、教民的基本方略,形成以勤政为民、忧系天下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西周时期的“敬德保民”、孟子的“民事不可缓”、贾谊的“民为万事之本”等主张,都突出了对民心、民时、民事的重视,视民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文化的描绘与追求也很显明。《礼记》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其中有许多关于人生仪节、器物制度的论述,而关于大同社会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种理想主义的描绘激起后世对理想世界的无限憧憬和不懈努力,并一以贯之地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历程中,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以理想国度为最终价值目标、覆盖社会生活各层面的理想文化体系,成为引领各族民众前进的精神旗帜。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的这些思想特质,构成国家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士大夫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方向和行为轨则,希图以自己的心性修养和行为努力为实现大同理想社会、成就个体德性提供坚定可靠的内外保障,并最终使士大夫文化和国家文化融为一体。尽管有国家层面的不同努力和士人集团的积极作为,然而中国传统社会里的这种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却只是部分的或者根本没有实现。已经实现了的部分文化目标,被当作思想珍宝承传下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时代因素;没有实现的,则在人们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叹惋,由此也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并辗转成为当今国家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追求。我们所说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吸收、融注已经成为国家本质和民族性格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那些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中还未曾变成现实的文化目标,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条件把它们变成现实。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可以穿越时空的烟云,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点、实践准则和追求目标。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继承并发展开来,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展示有其生动而具体的过程。需指出的是,从古代到当代,关于民本文化和理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较大区隔,即便是在不太长的时间段,这种内涵亦有可能呈现出不同侧重。然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勤政为民、小康社会、大同理想等——一旦被确定下来,它就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赋予这种精神内核以新的考察视角和衡量尺度,以便这种文化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不显得保守僵硬。更何况在关于大同社会理想的描述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内涵也正是现代社会孜孜以求并力图使它永久保存下来的珍贵社会因素。这种社会因素并不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出现断裂或被弃置。当代中国社会,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就在于以天下为公的作为,为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安居乐业的外在环境,特别是对于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需要给予更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关注和帮助。这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必要职责,也是当今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当代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也表明,只有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核,文化建设就会有可靠的思想根基和行为着力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内涵之一就是以新的时代眼光对仍具有时代意义与发展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复兴,这种文化复兴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思想基点。
二、文化建设要体现海外华人的精神渴望
当今时代,海外华人已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执着于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对中华文化的宣扬起着种子般的扩散作用。尽管身在国外,海外华人的生活世界很多时候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教育、习俗、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留有中华文化的痕迹,表现出他们对于故国家园的依恋与期待,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浓缩成对于故国家园的精神渴望。即便到了今天,这些方式与情感大多依然顽强的保存在他们的内心之中。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现代性的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亲情般地体现海外华人的精神渴望,为他们寻找、重铸、创造中华文化之根,建构共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事实上,中华文化在内涵上具有多义性、交叉性和跨时空性,但它们始终建立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之根上,如血缘宗法系统的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仁者爱人”的仁爱文化、“正谊明道”的谊道文化等。这种文化之根对人的影响是多重的,它往往渗透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成为人的精神性格和行为指向的内在构成。对于海外华人而言,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影响较为特殊,它既能确定自我血缘宗族关系,又可以找到情感施发的落脚点。其实,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大而扩之,可以延升为地域文化、华夏文化;小而凝之,则可以内聚为返祖归宗观念、个人身份认同意识。因此,海外华人认可家庭文化和宗族文化,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支撑这种文化的地域文化、华夏文化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华人对待中华文化之根的这种态度,折射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肯认,表明他们在异国他乡希图找到一种属于自身文化归属的精神渴求。这种精神渴求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迁移显得弱化,相反还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趋于强化,如遍布华人世界的家谊会、华乡会、形式各样的华夏教育等。此外,新形势下大陆文化建设的幅度、方式及其内涵所指,对于海外华人的精神吸引亦具有重要影响。换言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究竟如何展开,是华人世界关注的文化课题之一。海外华人固守中华仪规、积极投身家乡故园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新知、为祖国统一大业进行文化交流等举动,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到整个中华文化建设的大氛围中来。在华人世界中,一方面普遍存在着希望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民族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他们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程度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主动维护祖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另一方面,国家的建设成就和政策主张也通过海外华人的言传身教散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海外华人为祖国繁荣富强、民主进步所做的努力,实际是海外华人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反映了海外华人普遍存在精神渴望。海外华人的这种精神指向,要求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对此作出及时呼应,大力加强具有家庭文化、宗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的国家文化建设,筑就可供精神栖息的文化家园,形成能给心灵安慰和力量支撑的精神港湾,使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在中华民族这面旗帜下,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以身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从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力量和作为华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归属感。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也需积极创建有利于海外华人精神表达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也意味着当今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之根的养育与护持,更要注重国家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让海外华人在中华文化的不断进步中找到精神的依靠和自愿贡献的精神源泉。在关于华人贡献的评价上,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华人离开祖国,他们就不爱国了,或者说爱国的成分减少了。应当指出,华人对于所在国的身份认同并不影响华人的族性认同。只要他们心系祖国家园,为国家的繁荣进步有所作为,他们都是爱国的。在各国人员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一个人的贡献可以跨越地域和国别的界限,单纯地以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作为是否爱国的依据,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许多在国外的华人所做的贡献并不比在国内的某些人要少。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圈,中华文化之根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华人文化之中,在大陆文化和海外华人文化之间表现出民族和文化基础之上的高度认同性,也表现为一种精神的互相依托和支持,这其实也是家国文化的一种呈现。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使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也指向海外华人文化,让华人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显明其中国元素,为华人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空间。
三、文化建设要展示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互动
文化建设除了以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体现海外华人的精神渴望为着力点外,同时也需着力于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实现交流互动,在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充分吸收、融合其精神特质。在历史上,中华文化曾成功地吸收、消化和融合过印度佛教文化中有益因素,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现代以来代又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尤其是,使之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基本构成。它们已成为中国整体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同样,西方在古代也融汇了希伯来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亚西文化,在近现代也吸收了中华文化,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入了西方文化之中,成为西方文化世界的重要资源。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较以往更为频繁。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要在顺应世界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体交流互动中,以民族文化建设为主体,充分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实中华文化的主体内核。同时,也要发挥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积极主动地影响他国文化,提高文化自身的软实力。世界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文化的总汇,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共同的文化本质。世界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别文化,但这些国别文化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种共通本质,都是人类自身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念集合,都是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生活方式的观念反映,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验总结。
其二,具有多样性。世界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其实在于各国文化所独具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增添了世界文化的整体意义,也显示了国别文化的独立价值。
1.1对称与均衡的造型美
花戏楼的建筑中体现了对称与均衡的造型美:一座简单而又古朴的三层牌坊架势结构组成了亳州花戏楼的大门,楼顶的琉璃塔与位于钟楼中部的“参天地”处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中轴线向两边展开来是完全对称的砖塑;牌坊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钟楼,钟楼与大门又以拱门相承,大门两侧分别立有一个铁旗杆,这也是花戏楼三绝中的第一绝.从花戏楼的正面看去山门、铁旗杆、钟楼以及楼顶的砖塑都体现了建筑中对称美的法则.
1.2比例与稳定的结构美
亳州花戏楼建筑不仅具有对称的造型美,同样也体现了一种稳定的结构美.亳州花戏楼整体采用木构体系建筑,结构适应性强,上下层又能相互独立,楼上楼下互不影响,这在其它木构体系中是没有的.花戏楼下层梁柱选用上好的木材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整个戏台,上层穿坊的应用也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梁柱间运用雕刻精美的撑拱既起到了支撑作用也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注重稳定性的观念在花戏楼的木雕艺术中也有体现,而且在注重稳定性的同时更是将比例的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例如4,戏台精美木雕中人物、动物、植物等等都是按一定比例对现实事物进行描绘.
1.3对比调和的色彩美
亳州花戏楼通体施彩,其彩绘艺术不仅吸收了传统彩绘雕刻与绘画完美结合的精髓,还对木雕彩绘艺术有所发展和创新.花戏楼的建筑彩绘可以与皇家园林的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相媲美,画面浓厚富丽,但又比皇家彩绘艳丽脱俗,色彩搭配大胆,和谐统一.如图5,除彩画雕刻的人物、动物、高山流水,还在画面的最低空白处绘有与故事情节相呼应的景色如蓝天、白云、碧水清波、高深峡谷、娇艳桃花等,用来增添木雕的层次感和神秘感,咫尺之间给人千里之势、虚无相生的无限境界.施以彩绘的木雕,颜色上注重协调,暗与亮的对比,冷与暖的融合都映衬着整个画面和谐的景象,无不透露出独特的色彩美。
1.4精雕细琢的装饰美
亳州花戏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既符合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也涵盖了古典儒家、道家伦理道德精神风貌的文化特征.它将建筑中的极简和极繁、古朴和华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花戏楼古拙朴素的砖雕艺术、精巧极致的木雕艺术.
1.4.1古朴的砖雕艺术安徽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亳州花戏楼的砖雕艺术可谓是徽州砖雕中的佼佼者,题材多是反映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亳州花戏楼砖雕创作的构思和构图分前景、中景和远景,雕刻一般采用高浮雕和镂空雕,“一块方不盈尺的砖面上,可以透雕出几个层次,砖面的布局常常如整幅立轴和手卷的画法那样严谨”.亳州花戏楼砖雕多为人物透雕,构图尤其复杂.皖南地区的砖雕普遍都是三透或者四透,而亳州花戏楼的砖雕最多可达七透,这在砖雕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如图6,第一层是镂空雕刻的;第二层是圆雕雕刻侃侃而谈的轿夫,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第三层是轿夫后面镂空雕法的官轿;官轿后面抽烟袋的轿夫以及轿夫旁边的灌木丛是砖雕的第四层;第五层是后面中景的植物、院落前的桌椅、院落大门;第六层是后景院中的树木直到最后一层的正堂大门一共是七透,整副砖雕布局合理、疏密有序、人物传神、雕工细腻.。亳州花戏楼内容虽多取材戏文故事,但工匠们更追求意象表达,以意象为前提,运用装饰手法将生活的愿望、理想与自然中所表现的物象进行主观再造.依照美学法则对各种物象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高度的提炼、夸张、修饰,充分利用雕刻艺术及制材加以表现,风格古朴细腻,雅致精巧,有极强的装饰性,呈现出亳州花戏楼砖雕的独特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的艺术享受.
1.4.2华丽的木雕艺术亳州花戏楼木雕工艺分为大木透雕和普通的木雕工艺,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当属大木透雕.人物形象雕刻的栩栩如生,搭配高超的彩绘技术,既表现了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巧,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雕刻工匠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徽派砖雕木雕将戏文故事中的情节表达发挥到了极致,将戏台的建筑装饰和演出功能相结合,增加了亳州花戏楼的装饰性和娱乐性.木雕有“八仙图”、“长坂坡”、“铁拐李焚身”等12副作品,花戏楼的每幅木雕形式感都很强,人物惟妙惟肖其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雕刻技巧无不让人惊叹.如图7,作品《长坂坡》,雕塑有3层,共雕刻人物达23人、战马13匹均属于镂空雕刻.作品中赵子龙左手持红缨长枪右手握金虹宝剑怀中抱有阿斗双目炯炯有神,木雕故事人物形象突出、夸张传神、造型复杂且具有写实性,让观之人如同身处战场.
2结语
1)打造城市形象的第一景观城市景观系统有多种构成形式,如标志性景观系统(或称“第一景观系统”)、道路景观系统、节点系统、历史传统景观系统、自然风貌系统等.其中,城市的“第一景观系统”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景观.一个独特的城市,应该有此来表现它的唯一性或区域第一性.自然景观往往是唯一的个性化视图,而且往往伴随着许多民间故事和文化.桂林作为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桂林的山水已经成为了文化符号.从自然资源来看,市区有漓江、两江四湖、芦笛岩、独秀峰、七星公园等等大大小小的公园,市区外有漓江风光带、阳朔风景区、龙胜梯田、古东瀑布、会仙湿地等等;从历史古迹来看,靖江王陵、靖江王府、渔村、大圩古镇、湘江战役纪念碑等等.这两项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具有唯一性、垄断性、规模性、可开发性和历史价值性.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的才是最好最真实的,过度开发往往使人感受越发生疏.桂林城市形象设计中,可考虑市区内和市区外两个大的旅游分区,漓江,正是这两个分区的连接点.市区内可以走两条线路,一是感受桂林的秀丽风景,二是感受桂林的历史风貌.桂林城市形象的唯一性还表现为城市中的绿树.桂林是亚热带城市,树种繁多,造型奇特.公园内的绿树种植具有规模性、历史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然而,未得到整体开发的绿树确显得不具备那么的观赏性.桂花作为桂林市的市花,桂花树的品种之多也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桂林城市形象的改造可以发挥此项优势,以桂花树为主体,配以其他树种改善城市的车行道景观,步行道景观,以及街头绿地,竖向与水平结合,自然与规则结合,形成合理的空间序列.同时,桂林周边一些乡镇也存在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由于村民保护意识薄弱,许多古树遭到破坏.如若系统的将这些古树加以保护,再适当开发周边乡镇,建立桂林周边乡镇旅游的小节点,再将其纳入整个桂林旅游体系的一部分,这样既丰富了桂林的旅游资源,又带动了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桂林城市形象唯一性还有“刘三姐”的传说,寻访刘三姐和广西山歌已然成为了前来桂林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象刘三姐”中,阳朔风光,人文景观与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既是看演出,也是看漓江人的生活.
2)城市天际线与城市轮廓城市天际线往往是由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筑形式、自然地理景观特征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天际线讲究“和谐”,任何突兀的东西都使人不舒服.重要景观地带的高层建筑不仅对景观视廊造成阻碍,同时不利于景观空间环境的塑造.因此,应该合理确定各地段的建筑高度控制标准.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显山露水,才切合山水城市的特点.《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中规定老城区限高24米,市区限高65米.限高之后,市区的建筑高度得到的有效的控制.但是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所有的建筑都在限制高度的顶端,使得整个市区轮廓线过于平淡,生活其中的人,视线都被遮挡,既不见山,也不见水.桂林最美的城市轮廓线,无疑是它的山体轮廓线.在建设桂林的城市轮廓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沿江沿湖的的建筑立面、建筑轮廓应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其次,对建筑高度、风格、外形从形象上进行指导,尤其是高层建筑;第三,老城区尽量避免高层建筑的出现,保留山体轮廓线,强化视觉引导,在临桂新区以及市区可多建高层建筑,拉开并延伸城市的轮廓线;第四,对城市的建筑色彩提出要求,对城市色彩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五,对城市建筑的顶部进行规划,按照提出的建筑色彩进行限制性规划.总之,在城市形象建设上,应确定桂林的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建设上做到和谐统一,使城市与山水融为一体.
3)城市广场文化创新城市广场是城市的会客厅,也是城市居民的起居室,是一个城市具有开放性的标志性景观.广场可以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提供娱乐、休闲、健身、交往的需要;可以开展各种文化、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疏散交通,是防灾、避难的场所.城市每一天都在变化,桂林在发展的同时,先后建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广场,却也不免存在着些许遗憾的地方.中心广场紧邻桂林正阳路步行街,使步行街与中山路的人流得以缓冲,每天如此大的人流量,但在此停留的人却不多,傍晚时分来此休闲锻炼的人也屈指可数.是广场文化不够普及还是因为广场的设计缺陷造成的这些遗憾呢?如何去改善呢?首先,广场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人的生理上、心理上及精神上的需求,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产生一种归属感.对广场进行整体设计,应符合城市原有的肌理,建设分散的城市小广场,可以是街头空地、建筑间的空地,可以节约资金,分散人流,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空间.其次,建设生态型广场,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最后,广场应该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应当是一个永久性建筑,要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同时,广场又应当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广场的建造要融入自然、人文因素,旨在给人们方便的同时,给人以心灵的归属感.
2城市形象的文化景观的开发与塑造
1)城市雕塑景观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音符,也是城市的眼睛.桂林的城市雕塑缺乏统一规划部署,定点零星散乱,与周围环境协调性差,题材单调,与城市文化缺乏内在联系,没有反映出城市风格和传统.近期建设的桂林古莲文化街则可谓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约200米长的街道上,通过浮雕、铜像与石刻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桂林的历史与文化.桂林的城市雕塑依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桂林在将来要建造一座标志性的雕塑,不求大、但求精,能代表整个桂林市的人文景观.
2)城市的绿文化桂林对“绿”文化的传承是有优势的,桂林城市中有大大小小的公园与之相融合,可构建“10分钟绿色生活圈”,即城市大多数居民可在10分钟内到达公园、广场等地进行休闲娱乐,享受现代生态城市的气息.实行立体绿化.在平面绿化不断深化的同时,增加立体绿化,丰富城市的街景立面,鼓励城市居民在其阳台、屋顶种植绿化植物.同时,在城市的桥梁,立交桥上种植花草,既给城市绿化景观添砖加瓦,又改善了局部小气候.
3)城市水景观体系构建桂林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也正是因为水,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两江四湖工程,联通了桂林市的漓江、桃花江、木龙湖(含铁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形成了“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格局.城市内部应当在广场、街头小品等地引入喷泉、叠水等景观,增强城市活力,同时,增加人们观水、亲水、戏水的平台,丰富沿水系两边的水景.在城市郊区可开发湿地景观,寻求真正的生态平衡.
4)城市光环境艺术城市的亮化系统应该伴随着城市的生态景观系统、水文化系统一同打造.城市的形象应该包括白天的形象,也应该包含夜晚的形象.夜晚,往往是游客欣赏“两江四湖”工程最恰当的时候,沿江周边装饰灯、射灯、霓虹灯、金卤灯、泛光灯、草坪灯数不胜数,然而似乎这个城市的主体——居民被遗忘了.傍晚时分,公园开始免费开放,居民此时开始出门休闲、锻炼,然而公园的路灯不成系统,广场照明强度不够等等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城市的光系统应该整体规划,而不应仅仅保证有经济利益或者人流集中的地段.提升城市光环境的层次还可以从建筑物的立面亮化,商业建筑的橱窗亮化,绿树亮化,景观亮化,直接光源亮化等方面考虑.
3城市街区“家具”——城市品位与形象的综合体
1)塑造良好的城市入口景观人们对一个城市的首先感知应当是从城市入口开始,城市入口相当于城市的窗口,是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形象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最先反映出了城市特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发达程度.火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入口.就桂林火车站而言,一出站就面对着两排私人的出租车,不少当地人见有人出站就立马上前“拉客”;整个站前广场内都未设置专门的公交车停车场;进站口前人流量大,未设置专门的休息座椅,许多人席地而坐,严重影响了行人交通,也对城市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于像火车站、汽车站、机场这样的“入口”,应当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的划定功能区,确定有效的人流疏散通道,保证人流、车流互不影响.与此同时,像城市高速公路这样的入口,以及与之相连接的迎宾大道,应当设置与城市文化相关的景观及景观系列,景观尺度要大,以保证快速移动的车内的人能看清楚细节.
2)提升城市步行街形象品质桂林正阳路步行街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带,在正阳路中心处,一座高一十七点五米的红色钟塔是步行街唯一醒目的标志.步行街两侧建筑以骑楼为主,除了汉唐时期的亭台楼阁,还有南亚、日式、欧式的小洋楼,整体风格不统一,且建筑色彩大多比较灰暗.步行街内部绿化少,环境层次不高,小街小巷内更是有脏乱差的地方.提升步行街的形象品质,首先应对整体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做出统一规划,对建筑的平面及立面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提升空间层次感.其次,以南面入口处的“曲水流觞”与八株象征“八桂”的桂花树为依托,在步行街内打造多个景观节点,同时增加景观小品,丰富立体绿化,使人们产生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对步行街内环境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步行街内的环境卫生.
4总结
文化作为人类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其他有意义的象征综合体,其影响日趋重要,企业在营销中必须注重文化营销以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因为人们的行为受到文化的强烈影响,从他们的习惯、爱好、处世哲学、与他人交往的风格到他们的产品、消费方式,无不是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尤其是当营销活动跨越国界后,频繁的经济交流活动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各国交往中的文化冲突、个体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形态的变动与抵触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在全球营销中因忽视跨文化营销而导致营销失败的态势,使得文化营销全球化的影响力就更为突出出来了。
、文化营销全球化影响的是全球消费者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对于什么是文化,十个人可能有十种不同的回答,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销售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中。文化的差异使得各国消费者对物质内容的要求各有其特点,有的要求产品实惠、有的讲求产品的档次和品味,有的注重美感。日本人设计的产品普遍小巧、精致、玲珑,这与日本特有的文化分不开的。企业如何满足这些“上帝”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采用全球文化营销是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文化营销全球化是企业开拓全球市场的重要途径。当今全球市场的竞争,更多地体现着“文化竞争”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往往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障碍,许多在国内市场畅销的产品因不适应国外市场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而失去这一市场。因此,企业要开拓市场就必须令其营销活动渗入文化,必须赋予产品文化品位、文化意境、文化格调。
文化营销全球化是企业创造全球长期优势的必然选择。一个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占领市场,必须使其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长期为目标市场接受。然而,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科技现代化、交通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似乎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企业之间模仿、借鉴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同企业的产品特征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易为消费者辨别。企业致力于寻求能长期、稳定、排他地占领市场的良方,而文化营销便具有这一特性,文化优势是极不易被他人模仿、借鉴的。
二、文化营销全球化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首要标志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他们在世界各地从事生产活动,从而大大推动了各国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目前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母公司%万多家,其境外分支机构已发展到了多万家,占世界总产值以上,国外分支机构销售额达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万亿美元的世界出口额。生产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程度。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达亿美元,进口额亿美元,“地球村经济”呈现出强大的发展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国内、国外市场界限将消失,市场无国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生产与市场全球化,必然要求营销全球化。为了获得全球竞争优势,企业营销应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企业应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欲望,而网络化的出现,使得营销全球化更为方便、快捷,从而加速营销全球化过程。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地域也逐渐由区域扩展到全球范围,使企业营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只有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根据各国文化差异进行全球文化营销,将成为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入世的推动。入世,意味着中国将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入世后,中国能与占世界经贸(以上的世贸组织成员国在多边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这必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入世使得商业日益繁荣与发达,人们更加富裕,有了更多的能力与机会去创造文化活动,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更加不同,同样也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自我复兴。企业认识到商品意识和文化营销的重要性,从而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营销文化。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将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营销中的文化蕴量将随着入世的到来而显得越来越厚重。
三、中国文化营销全球化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企业面临着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文化多元化问题,根据文化差异而成功地进行市场细分成为企业制胜的诀窍,只有那些审时度势、把文化差异转变为资产的企业才能够为文化不同的各国市场服务。而现阶段,中国的文化营销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跨国经营观念落后的障碍。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历程实在是太短了。几十年来,中国搞的计划经济形成的是卖方市场格局,那时,企业不要说文化营销,就连市场营销都不必谈。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也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的企业传统的经营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还无法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企业仍热衷于提不起人们的购买兴趣、刺激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只会造成顾客竟相观望和忠诚度下降的“价格大战”,这是中国文化营销全球化的障碍。’、中外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障碍。要真切地了解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那就需要知道文化构成的各个方面,主要有物质文化、语言文字、审美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根据文化对营销的意义,本文仅从文化传统、消费者的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的文化潮流三个方面探讨各国的文化差异。文化传统是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各国的民族精神、传统观念必然体现在商品消费中;文化观念是一种社会心理,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一直到消费者的思维方式、需求心态和满意程度都属于这一范畴。因此,产品必须有“情”,必须与消费者“情投意合”;文化潮流表现为一定时期的消费潮流,或者说,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往往决定了当时的文化潮流,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静止、古板的,它在缓慢地变化着,任何一种现有文化都是对以往文化的变革,因此,一旦形成一股文化潮流,那么,它对市场的影响将是迅速且长久的。以下列表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观念进行对比,以进一步说明各国的文化差异。中外营销环境中巨大的文化差异,是中国文化营销全球化难以逾越的屏障。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文化差异障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而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文化差异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在投入期,由于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产品的特色和它在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得企业经营持“惟我独尊”的理念,把跨文化差异的费用转嫁给国外消费者,忽视市场的文化差异,以一种文化涉入另一种文化。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竞争的压力使企业不能忽视文化差异,也不能把弥补买方和卖方之间跨文化差异的费用转嫁给国外顾客,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考虑文化差异,为不同市场设计、生产、营销不同的产品。北京前门肯德基“变脸”为青砖大瓦房即说明了这一现象。肯德基刚进入北京市场时,其店面与全世界各地肯德基的标识一样,并凭其独特的服务、环境、标识,令中国消费者体验美国文化,忽视中美的文化差异。但随着中国快餐业竞争压力的加大,他就不能再忽视文化差异了,通过适应中国文化的要求,适当改变店面,以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衰退期,消费者对原文化的重视减弱而去追求新的文化要素,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中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宝就是顺应文化的变化潮流,解决文化多元化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文化营销全球化的障碍。
四、跨越文化营销全球化障碍的思考
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及文化潮流等文化差异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营销活动时,如何在了解、把握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中实行文化营销策略,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立足全球市场的关键所在。
注重文化适应与互动。跨越文化界定的消费趋势必定存在,日本的家用电器、汽车和照相机;美国人的电影、音乐、快餐和饮料;欧洲人的住房、服装、文娱用品和休闲情调,成了全球相当多消费者共同追逐的目标。然而,文化的相互兼容是有限度的,全球的文化差异无法被抹去,在市场营销中,要充分了解全球市场的文化环境并适应它,避免与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它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不是被动地适应当地文化特点,而是在吸收当地文化的同时,针对市场还没有或还未定型的某种消费模式,利用公司的优势在市场上建立新的文化模式,从而进入并占领该市场。在法国巴黎巴士底狱广场附近有一条名闻遐迩的家具街,多年来,国内家具厂试图把中式传统家具打入欧洲市场,可惜一直收效甚微,且关键就在于未能重视东方风格的传统家具在进入西方市场前所应进行的适应性的改变。传统的中式家具展现出的是东方古文明的美,但雕人画物太多太繁,色彩大鲜艳,与法国人所喜欢的风格粗犷,构图简洁、色彩古朴沉着的家具不适应。
[关键词]企业文化含义特征作用模式
中国已经“入世”五年,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和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涉及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诸多包含在企业文化之中的管理改革。实行企业文化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底,每个人都感觉到企业在关爱着自己,自己本身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利益与行为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着力建设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文化,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首先廓清企业文化的含义、特征、作用以及对中国现有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加以梳理,以便从中有所借鉴,构建适应市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从西方引进而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指耕作。在中文里它作为动词指“化地为垄”的过程;作为名词指“化地为垄”的结果和方法,引申为“以文教化”的过程。英国学者泰勒的所谓文化是指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的定义,得到了社会多数人的认同。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把企业问题放到文化背景下进行宏观思考和总体把握,是从人性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日本人称之为“社风”。企业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狭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理念、制度、习俗及其感情领域;二是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狭义和广义综合,企业文化可以表述为: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上的、行为上的、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的综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它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这就是百年企业的立足根本;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洋溢着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全体员工如沐春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的客体是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行为,它强调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把追求的各种具体指数上升为崇高的目标;企业文化的产生方法是长期培育,它依靠群策群力,成长于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企业文化具备社会文化的共性,即,连续性、变迁性、后天性、适应性、超个体性等。企业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1.时代性
企业文化产生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企业运作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必然成为时代精神的反映。
2.人文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在小群体中调整人际关系和人本身的一种文化,它遵循的是文化规律。
3.独特性
企业文化反映的是特定企业的精神,铭刻的是特定企业的烙印。
4.系统性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5.稳定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久远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所以具有历史的惯性而呈现为相对的稳定性。
6.可塑性
企业文化是人塑造而成,尤其是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就必须对企业的文化进行重塑或者改造。
7.目的性
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价值系统,强调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目标追求。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因为企业的发展靠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方向盘,引导企业所有员工追求企业的共同的目标、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观、遵守企业规范。
2.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粘合剂,把所有员工的情感、行为与整个企业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凝聚成为强大的整体效应。
3.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因此它是企业活力的加压泵,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协调作用
企业文化使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这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5.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是无声的号令、无形的管束。它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6.辐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辐射源,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7.稳定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长寿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使发生重大人动,企业照样稳健前进。
四、企业文化的模式
企业文化传播到我国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各自特点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构建模式。
第一,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三层次说”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我们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海尔的产品、服务质量,等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层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
第二,以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为代表提出来的“一本三涵”模式。即“以人为本”,它体现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主旨;“讲求经营之道”,强调了企业理念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培育企业精神”,涵盖了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作风和企业道德的建设内容;“塑造企业形象”,综合了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和员工形象等的建设发展要求。
第三,以上海宝钢集团为先行代表的“用户满意工程”的构建模式。它以企业理念满意为先导,以产品和服务满意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开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