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改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编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们普遍感受到的问题是,难以使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具体应用。所以这时就需要改革计算机网编程实践课,通过建立完善的实验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和考核方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编程课程的实际情况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个应有型本科学校,注重实践,而目前来看,在教学中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网络课 程实验学时很少,甚至没有开设实验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
(二)教学过程实验课时有限,课下知识得不到巩固。由于实践课时有限,业余时间实验室不开放,学生实践课所学知识,课下得不到巩固,容易很快的忘记。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实验内容少且过于简单。由于受实践课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只是演示和验证性等一些简单的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
(四)师资、设备落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快,日新月异,我们很多高校的设备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们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三、计算机网络编程课程的实践探索
根据实际情况,不仅在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实践、而且在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探索,并且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采用新方法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创新,采用网络新设备,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的应用型技术专业人才。我们的探索在这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制定实验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企业的需求,依据企业的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就业进一步促进。
(二)加强项目建设。在实验内容上,对于项目的要求十分重视,在试验教学中,应以实验的项目形式进行,这样的实验形式比单一知识点的复习利于学生能力的掌握,这对于实践能力有很大好处。
(三)实验室开放管理。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来自实习,在学校阶段则来自于实验室,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的情况下可开放式管理,让学生能来实验室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合理考核。考核成绩应包括平时和期末,考虑实验及理论。
(五)教师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工作水平,重实验技术人员交流和培训工作。购买实验教学设备。使得能适应网络编程教学的需求。
对于实验教学研究应有的研究原则:科学性原则、主动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索精神的原则、效益性原则。据此进行网络编程技术的建设发展。
四、结束语
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应重视实践,从教学内容、考核、教师、项目等方面进行改进,适应实践的发展。网络编程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按照企业需求来建立,不仅在课本中的理论,还包括实际应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需要体现“应用”本质,不仅强调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计算机网络编程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创新。从内容上说,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大学教育要想传承久远,就必须实现教学创新。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强调个性,要求个性教育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能力培养;网络编程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网络编程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客户/服务器模型,掌握TCP/IP协议簇中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等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思想和编程模型,运用高级语言进行开发,同时能够利用相关网络知识解释程序运行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学时普遍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网络编程技术,增加课程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课程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的驱动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只是针对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进行讲解,内容枯燥无味,教师注重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好。
网络编程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课程项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所教内容对应于项目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所需要的知识[1]。具体做法是:
1) 在课程学习之初,教师就向学生布置若干与网络编程相关的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设计出对应的软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本课程考核的项目,提交项目申请书。
2)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项目进度简化为申请―设计―实现三个基本步骤,每个步骤要求学生根据阶段进展写出相关文档――《课程项目申请书》、《课程项目设计文档》和《课程项目结题报告》。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对较大问题的模块划分、编码、分工协作、科技文档写作等技能。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策划,负责各个模块之间协调进展,同时负责解惑答疑,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在涉及到课程项目实施细节处及时与教学知识点联系起来,由此达到将案例教学与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在项目开发的每个阶段,各开发小组完成相应模块后,以讨论课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学生能够在积极融洽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而对于一些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有独创性的作品,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长期保持饱满热情。
2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编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从TCP/IP四层体系结构来看,每个层次都存在多种编程方法,如直接网卡编程技术、基于Packet Driver的网络编程方法、基于NDIS的网络编程方法、WinPcap编程、WinSock编程、基于WWW应用的网络编程、Web Service编程等等。如果将每种方法都面面俱到,不一定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每种编程方法使用的开发环境不同、函数库不同,使得学生短时间难以掌握;另一方面,网络编程的核心在于程序设计思路和传输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过于关注函数使用方法,无法透彻地将这些核心思想灌输给学生。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本着“授之以渔”的目标,从网络程序设计中提炼出编程中涉及到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围绕这些关键问题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点。
2.1从应用出发选择授课内容
首先,将现有的诸多网络编程方法按照其操控的数据内容在TCP/IP体系结构中找到相应位置,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授课内容选择了可操控链路层、网际层、运输层三个层次上的常用编程方法:WinSock编程和WinPcap编程。
2.2从问题出发组织授课内容
考虑到两台主机间互联通信主要涉及到以下若干关键问题。1)会聚:解决对等的应用程序以何种顺序、什么时间进行交互的方式。2)接口:解决应用程序如何使用操作系统的TCP/IP协议栈功能进行网络操作。3)异步:解决套接字在非阻塞模式下如何确定可读/可写的时机问题。4)测试:解决如何进行网络应用程序的调试问题。5)传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应用程序选择不同的底层传输服务,在课程中将涉及到数据流(对应于流式套接字)、数据报(对应于数据报套接字)、协议分组(对应于原始套接字)和数据帧(对应于WinPcap)等4种方法实现数据传输。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学生要在明确其适用场合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通讯功能和处理细节。
因此,网络编程的授课内容被组织为网络通讯过程中的5大问题:会聚、接口、调试、传送和异步,如图2所示,教师针对每个问题分专题进行讲解,使课堂内容更加清晰。
2.3从效果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程规划上,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实践相融合,网络编程作为应用型课程,其理论基础部分已在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课程中学习过,但课程偏重理论介绍,学生难以与实际相结合,因此,网络编程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衔接。
上课时采用案例式教学,每讲到一种编程模型,将常用的网络扫描、网络游戏、文件下载等实例的分析与实现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既形象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效果上看,案例式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鉴于课堂上的少量案例仍然不能涵盖大量的实际应用,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细节,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由点及面的教学思路,在每一讲结束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跳出简单的程序编写细节,举一反三。如教师在介绍数据填充时,从最简单的字符型数据,启发学生考虑稍复杂的携带固定含义字段的数据(如四字节的ICMP的时间戳字段),再考虑更复杂的结构体数据,更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新的协议。通过这种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关联性更加密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专题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设计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很难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2],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上机实践教学,将上机实践环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验内容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验题和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实验题目的综合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难度,为此,将实践教学部分分为专题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
3.1专题性实践教学设计
专题实验的目的在于对课堂讲授理论的验证和运用,为此,结合教学内容,将专题性实践教学设计为6个必做实验,如表1所示。
6个实验围绕一个回射程序展开,基于流式套接字实现的回射客户端和服务器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后续实验稍加改动就可以完成,修改内容侧重于程序的可靠性、并发性和功能性。修改的内容与课堂讲述的重点内容一致,更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编程能力。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模拟正常交互、服务器关闭、客户端异常退出、服务器主机崩溃、大量客户端请求等情况,结合嗅探器和netstat命令监视程序运行过程,要求学生结合网络理论来解释和解决编程实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分析通信流量和主机网络状态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网络测量方法的应用和网络应用程序调试的技巧,又有效地将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和分析,同时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方法开发出的网络应用程序在实际交互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由此,通过一个实例在各种网络环境下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通讯方式在实现中的差别,并进一步明确编程方法的选择策略。实验内容前后衔接,递进安排,工作量适中,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综合性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综合设计环节,目的在于模拟真实项目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网络编程技术的教学要求,设计6个综合类教学项目,分别是简单聊天程序、多线程网络文件传输、基于C/S的密码验证程序、traceroute的设计与实现、半开端口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和ARP欺骗。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组织协调和必要辅导的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围绕某个项目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自学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小组分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
综合实验环节模拟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综合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基础理论课的考核方法通常采用卷面笔试考核,这种考核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而言,它更强调学以致用,因此,一味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无疑起不到好的效果,考核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课程项目实施进度、小组分工协作情况、疑难问题的解决等。如果能够对整个过程的若干关键环节进行衡量,那么,网络编程技术的考核也就完成了。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课程成绩评定没有采用卷面笔试形式,而是采用教师评定与学生打分相结合、课程项目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成绩=课程项目成绩(50%)+平时成绩(30%,包括实验成绩、考勤情况等)+学生评定成绩(20%)。课程项目成绩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平时成绩主要针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和每个专题实验的完成情况,学生评定是对小组内成员工作情况的肯定,采用无记名方式提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个别同学复制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5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该课程实际教学中实施的一些具体做法。课程项目促进了学生加强网络编程学习的动力,它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项目维护、分工协作等多方面技能的培养,更真实地展现实际工作的需求和实施过程。同时,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专题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课程考核方法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技术 高职网络实验仿真系统 设计方案
一、概述
我们在对计算机网络实验仿真系统的现状和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作了分析之后,总结了现有的高职网络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忽视了实验动手能力的实质性培养和难以保障实验安全性等问题。以技术的应用分析的研究为前提,我们提出基于的高职网络实验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开发方面,在应用服务器上开发了基于的四层平台,以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采用深入人心且能开发高质量系统的面向对象方法来构建系统模型;在系统技术实现方面,通过设置中介模块来实现动态界面生成与动态功能绑定;在系统优化方面,使用现有框架与函数库,巧妙处理生成与销毁数据帧以确保系统运行效率,在双缓冲前提下使用绘制函数改进图形的更新算法,等等;结合诸多功能组件的灵活应用使界面更人性化。通过本系统,使用者均可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地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操作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大纲涉及的大多数实验,实现远程网络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设计方案
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因为“软件即为仪器”,这样就可解决因实验经费不足或高档次、高价位设备缺乏不能进行实物实验的问题,同时也不会造成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仪器损坏、元器件丢失等现象。同时还可以模拟实验室中没有的设备,而且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地进行实验。另外,应具备一些基本特征:与现实的一致性(或现实的延伸)、高度交互性、实时的信息反馈。本系统是一个集虚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验课教学指导系统,网络实验仿真等为一体的功能强大的网上运行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开发虚拟环境,实现实验仿真应是计算机网络实验仿真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本设计的体系结构图具体参见图1,系统结构功能主要模块如图2。
三、技术实现
首先安装Windows Server 2000 SP4的操作系统,然后安装NET框架软件开发工具包和Visual 2003,最后安装数据库连接组件.NET Framework Data Provider for SQL Server和数据库SQL Server 2000。Web服务器层服务器端编程语言采用编程比较简单的Visual 语言,应用服务器层采用速度相对较快的C++语言。为了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本文在应用服务器上开发了基于开发的平台。该平台共有四层,具体参见图3平台层次图。
接下来运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面向对象技术和系统效率优化技术等。其中关键技术实现包括网络模型与网络命令的实现机制和实现动态界面的生成与动态功能的绑定。前者大体的实现思想是:将网络软件和实际网络发送的数据报联系起来定义一种消息格式,再在设备模型中定义消息响应方式,让消息在网络设备中发送,这样就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形成消息发送的路由,从而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网络的工作情况,而且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后者基本思想是:设置一个中介模块来动态读取器材所要的操作,同时生成操作所需的相应控件,当用户操作该控件,控件对象就将消息传递给中介模块,并由中介模块解释消息并调用对应器材的相应操作。例如:重新启用一个器材操作,如图4,该系统本身特色还在于结合诸多功能组件的灵活应用使界面更人性化。
至于系统效率的优化可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使用现有的框架及函数库,有利于提高系统构建的效率;二是有效及时地处理数据帧(Frame)的生成与销毁;三是图形绘制方面采取的总的优化思想是使用双缓冲,可以获得较平滑的动画。
四、应用测试
本系统主要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而开发的,测试对象为专业授课教师、高职大二学生;测试周期:教学工作时一周以上。系统测试满意度是最为综合的参数指标,涵盖了多方面细节指标,系统测试的满意度无疑可作为系统是否达到设计初衷的及格线;而测试的成绩最能真实地反映使用后的教学效果,综合分析测试结果对于此后的教学开展意义更是不容忽视。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特选取了系统测试满意度和系统测试成绩分布分析两方面作为主要的两个测试效果分析方向。结果统计具体参见图5系统测试满意度调查情况和图6系统测试成绩分布图。从使用满意度看来定制实验模块效果略差,从了解的情况看来除了模块本身确实有待改善,主要是不少学生因为没能顺利完成所有系统定制自测实验而无法继续进入自定制实验环节,由此可以得出系统软件以外的一个教学实施上的结论:必须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要针对大纲将基础夯实,而从系统实验和自测实验测试成绩分布图看来,成绩(等级设定如下:90以上优秀、80―90良好、70―80中等、60―70及格,60以下不及格)分布整体趋于正态分布,教学效果比较良好。结合满意度和测试成绩分布这两个重要方面的测试数据看来,本系统测试结果大体属于正常范围,能够较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目的。
五、结语
我们通过对当前成熟稳定的面向对象建模和网络编程技术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实现和改善计算机网络实验仿真系统较为坚实的基础。在对虚拟实验室的应用现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仿真教学进行了概况分析的前提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网络实验教学要求,研究并实现了基于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仿真系统,并可用来解决当前高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刚.计算机网络硬件通信虚拟实验系统[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王群燕,商建东,胡东方.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研究[J].矿山机械,2006,34,(9):123-125.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110-04
1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可视化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出现了大融合,网络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数据库技术的主流。而以前数据库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也不涉及网络编程,与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01级开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新增了“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C/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和“B/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三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并构建了数据库课程体系(程序设计基础à关系数据库设计技术à网络编程技术à网络编程实践à毕业设计提高),该课程体系有相应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不仅五个阶段本身各有其侧重点,而且五个阶段之间前后有密切的联系。该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在计算机类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对该专业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已成为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组建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1]。在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重点对课程体系中的二门核心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教改和建设,并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获得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建设课程。自2005年以来,“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件获2005年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获2006年宁波工程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07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在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五年教改实践中,项目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主持完成了“教学模式、教学措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软件”的改革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2.1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五阶段”教学新模式
近五年来,该课程团队的教研活动涉及了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多媒体等领域。通过国家教育部计算机重点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又经过多年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践,建立了“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à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à网络编程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à网络编程实践(C/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B/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à毕业设计提高(开发基于C/S和B/S结构的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计算机类专业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五阶段”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五阶段”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程序设计基础阶段开设“可视化程序设计”和“ASP程序设计”课程,通过程序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调试技能和动态网页的制作方法,学会有关集成工具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设计、技术和实践做准备。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阶段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同时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案例,以培养学生对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行为设计的能力。课程结束后马上进行一个为期二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网络编程技术阶段开设“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主要介绍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客户/服务器(C/S)应用系统、浏览器/服务器(B/S)应用系统等内容,以培养学生采用基于C/S和B/S结构技术来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实践和提高做准备。
在网络编程实践阶段开设“C/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和“B/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以实践动手为主的课程,教师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指导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发小型实用项目,计算中心的开放式实验室提供给学生充足的上机时间,从而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在毕业设计提高的最后阶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教师部分科研项目吸收优秀学生参与,从而锻炼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教师以学生兴趣小组的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教师给题,学生选题,教师指导。通过这二项措施,带动了学生学习网络数据库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编程的能力。
通过“五阶段”教学新模式近五年的实践,学生的网络数据库设计能力及实际网络编程动手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毕业设计中采用C/S和B/S结构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浙江省2005届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表明[2]: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教师指导、收集处理信息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六个方面指标名列各校前茅,并以总分77.97的分数荣获全省专科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评比第一名。
2.2数据库课程体系的“四加强”教学新措施
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教学文档。近五年来,我们编写了较为合适的讲义和教材,不断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实纲和课程设计大纲等教学文件,在课程教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了B/S和C/S等成熟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突出了实用和典型案例的讲解。在上述“三个突出”思想的指导下,“VB网络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材已分别由科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主编和编著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软件开发质量,构建网络教学环境。我们构建了基于WEB的教学网站和适应性网络教学平台,同时电子在线网站在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不仅有利于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种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助教助学的目的。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 问题 措施
前言: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尤其是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网络是人们生活与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应用互联网获取到海量信息,同时对相关工作进行高效处理。但是,人们在利用计算机网络便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网络安全问题,直至各类网络信息盗窃以及资金丢失事件的频繁出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网络风险的存在。网络安全管理一直是一大难题,互联网中的千变万化以及用户虚拟信息制度导致很难对一系列非法事件给予及时处理,为此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研究对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安全形势及特征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形式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网络中各类信息的安全运行使计算机安全的主要表现。网络安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元化特点,其具体所指向的是网络安全隐患的表现以及内容存在着多元化。第二,体系化特点,其具体所指向的是网络安全制度的系统化以及安全技术的系统化,应对繁杂的网络安全环境,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由此确保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1]。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2.1网络内部各类病毒威胁
病毒是造成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千变万化,呈现出数百种程序设计语言,且由于多种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算法的完善下,计算机网络病毒或木马程序也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致使病毒潜伏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为广泛,且损伤程度也更高。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常规情况下,当一台主机遭受到病毒攻击后,会在短时间内蔓延至整个主机相关系统中,导致整个系统受到病毒的控制,最终导致整体网络的瘫痪。之所以病毒以及木马程序是一种较大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其智能化程度较高,基础完全系统不易于察觉,且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不易于控制[2]。
2.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极快,导致在相关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并不能够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匹配。计算机网络安全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安全,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中一定的虚拟性,用户可经由虚拟账号以及虚拟昵称在互联网中进行各类信息的浏览或其他操作,使得部分不法份子在网络中进行病毒传播或实施各种非法行为,不能够及时的查询到其真实身份,导致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实施。另外,网络安全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计算机操作人员因素、系统安全因素、黑客恶意攻击因素等,导致计算机安全难以完全得到控制[3]。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构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
第一,网络安全预警,主要对网络中潜在的恶意攻击风险予以警告,其中涵盖漏洞预警、行为预警等。第二,网络安全保护,应用多种渠道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以及完整性。其中涵盖防病毒软件、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技术。第三,网络安全监测,其主要价值在于及时识别网络中潜藏的攻击信息,对此加以预防并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第四,网络安全相应,其主要价值是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或木马程序等安全威胁及时给出反映,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控制网络攻击事件,直接阻隔安全威胁或将其转移。
3.2健全W络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网络安全管理首先需要强化网络安全主管机构以及网络安全企业等之间的协作,制定可行性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用户的网络行为加以限制,提升用户网络应用的合法性。其次,强化对用户的网络安全教育,尽量提升用户的网络应用技术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对网络潜在风险具备基础识别能力。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网络安全责任体制,确保相关网络安全防御技术能够落实。
结论:综合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当前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安全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或资金丢失等,需要及时加以控制。针对当前所存在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可经由两个方向予以控制,一个方面为提升用户网络安全意识,同时提升用户的合法应用意识,另一个方面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将以上两个方面予以落实,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马道京.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J].无线互联科技,2016,02(0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