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机械基础课程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机械基础知识课程理论庞大、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难。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求知的动力。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际感知能力,真正开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导学生的新教学模式。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在未来轻松面对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筹码,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会围绕学生就业开展。而开展项目教学也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机械基础教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针对就业目标设计好教学项目,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将机械的设计原理以及强度计算等内容组合成一个小项目,提高学生在机械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加强学生对机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机械基础知识相关内容之间综合一个大的项目,例如,在卷扬机设计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环节,掌握卷扬机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探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激发兴趣,从而提高求知欲望。教学项目的确定为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了方向。

2.根据教学进度,确定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学生在机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参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领路人和启发者。所以在机械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开展项目教学实施。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明确项目名称、目的以及落实的子项目。在卷扬机的带传动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对传动模型的观察与学习,明确传动装置的类型、特点和工作条件,确定基本步骤。其次,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做子项目方案,然后自己操作实施。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就已经设计好的机械基础子项目方案开展探索和讨论,让学生在项目中合理分工,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的每个机械基础环节都能通过协助、合作的方式,最终将带传动设计的所有参数以及知识点掌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机械基础知识的热情与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每个机械基础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就项目教学方案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及时分析,让学生对带传动设计子项目方案作出修改和完善,提高卷扬机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根据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项目教学通过教学项目的确立,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最终还要经过项目的评估与总结,才能让学生能够将项目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机械知识体系,并通过不断地总结,使教学法在机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机械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真正实现机械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才能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最佳状态。通过对卷扬机带传动设计知识的子项目实施的过程评定以及结果评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掌握了带传动设计的教学目标,还能评定学生在卷扬机带传动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综合能力。

通过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项目教学,让高职学生实际参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中。不仅满足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还能解放高职教师的劳动力,让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项目分拆和项目探索,最终达到完全掌握高职机械基础知识的目的,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机械知识奠定基础,增强高职机械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永凤.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农机,2014(09).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1

0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研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各类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最主要特征是追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统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系统、扎实的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训培养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因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1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高校扩招,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解效果不佳,对课程缺乏感性认识,难以跟随教师的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给学习效果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1.2 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繁杂而范围宽泛,涉及到各类机床、刀具、加工方法等多内容,在编排教材过程中难免出现求大、求全的情况,忽视了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加工。学生在刚刚接触机械专业时缺乏相关知识基础和实践体验,对教学内容不能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接触陌生的零件、设备,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本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分布相对独立,学时紧张,而机械制造工艺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更新换代快,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机械制造岗位的要求,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在就业岗位上还需要重新学习,给就业增加了阻力。

1.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教师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必要的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实践操作技能,无法通过现场参观、见习以及实习提升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4 教学方法落后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动手来真正理解教学知识点,但是一些教师却仍然沿用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解+多媒体演示,成绩考核也只单纯考察学生的出勤和卷面分数,对学生的机械制造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感性认识不够重视,在教师不当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种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创新教学方法、理念

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照搬教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结合机械制造实践,适当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有意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将实践操作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充分联系起来。例如《铸造》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工厂或者实训中心,观看铸造钢的基本流程,同时为学生展示各种铸造残次废品,让学生分辨缺陷类型、分析原因,沙眼空穴、断裂、裂纹,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到铸造过程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将所见所闻和书本上的知识一一对照,加深认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意识,可以应用课题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实践课题,展示一个机械制造成品,让学生自行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制造工艺进行评分,为学生分析工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发动机箱盖,让学生分析其制作流程,学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从铸造、锻压开始,直至成孔、磨削和尺寸精度控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加工流程,通过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2.2 现代化教具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应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更多的将互联网当做娱乐工具。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更先进的现代化教具来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教学场景,在学校条件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搜集机械制造工艺最新的发展方向和高新技术,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如为学生展示最先进的多轴多坐标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能够在同一工作台上,同时完成切削、孔加工、装配和精度加工等多个任务,但是仍然应用了最基本的机械制造工艺。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PPT技术,播放机械制造加工操作动画,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运动模式,将机床基本机构、原理、零件配合方式等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像,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知识信息,学生自身也会被生动的课堂教学所吸引,而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本远远高于课堂教学,导致很多专业都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费组织实践教学。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实际上,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对机械制造加工流程了如指掌,才能够形成对机械制造工艺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高校应该为学生就业打好能力基础,不应该甩锅给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影响专业口碑。为了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深入机械制造生产一线,做到即懂理论又懂实践,才能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有针对性性、不过时的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持续2周左右,包括参观、实训两部分内容,教师需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工厂,要注意进入车间之前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布置预习,确保学生心中有数,之后带领学生参观车床,了解其结构、工作原因和刀具夹具情况,参观之后要进行总结,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但是不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课题,学生自主探索,结合零件图学习图样,编制加工工艺,加工零件,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派上用场,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课学习自觉性。

2.4 巩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任何学科的构成基石,虽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脱离了基础知识教育的实践教学都是无本之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和传统理论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之间关系密切相互穿插,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明确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金属加工基本理论,了解机床的基本结构、原理、用途范围,并掌握分析调整通用机床传动链以及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编排,适当取舍,减少繁琐深奥而生产实践中较少应用的理论推导,剔除和教学目标不符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3 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制造过程,学科时间性较强,涉及内容广泛,知识更新换代快,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具以及巩固理论基础等措施来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韩兴国,王斌武,崔立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05).

[2]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

[3]孙航.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4]查文秀.浅探《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2(04).

[5]陈明.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3(11).

[6]刘芳.《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1(37):143-144.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专业基础课程;机械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28-02

一、前言

2006年教育部16号中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机械专业群建设与调整,通过设计企业岗位所需课程,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将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现共同育人。本文针对企业“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与本学院共同培养墙材设备生产及管理岗位所需人才。我国墙材工业最近十年迅速发展,科达机电有限公司一直是墙材行业的龙头,国内建材装备高科技企业之一。公司设计的蒸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生产线设备生产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企业亟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企业达成一致后,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共同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整个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授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各大高校,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根深蒂固。而教学过程中依旧以强调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忽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甚少。忽略了基础课程之间的系统化,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导致了学生不能明确学习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学生对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够,更有甚者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各大高职院校和社会上的情景教学、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中也正在实施,但是每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分学科设置课程,仍沿用学科课程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既传统又单一。只注重知识传授,讲授过程偏重于课程的独立性,忽视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于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性高、连贯性差、缺乏创新点等问题。三个学期才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学完了一门课后,不清楚为什么开设此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以后工作有何作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就业基础之上,对教学具有一定导向性,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校依据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的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可以实现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连贯性,为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普通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知识点独立性较强,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不多。有些课程的理论要求过高,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完全掌握存在很大难度。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在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工作的人才甚少。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联系,针对墙材设备生产及管理岗位所需人才制定培养目标,完成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与相应岗位所具备专业知识联系后,传统机械类基础课程要进行内容整合,完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重建教学评价。

1.将机械类基础课程整合:从整体优化的角度,针对企业亟需岗位所需相关知识点,将课程体系重新进行构建,将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群整合,合理地将传统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结合,重新整合构建成“墙材机械设备传动原理”和“新型墙材机械设备原理”两门课程。让枯燥的机械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更贴近,对后面专业的学习有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使课程教学能满足企业培养所需。

2.建立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学生入校学习之前,对新型墙材设备知之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资源,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成教师满堂灌,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模块内容,与企业合作资源互用,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一些教学所需的数字化素材,如:依据墙材产品――标砖生产线工艺将墙材石灰破碎球磨工段中破碎机、除尘器、输送机、仓壁振动器、球磨机、电动葫芦、料仓、破拱料斗、原料制备工段、配料机、罐式计量称、搅拌机、消解仓、轮碾机、滚筒筛、除铁器、码垛机、接坯机、进给机、蒸压养护工段、摆渡车、蒸养小车、蒸压釜等设备制作成图片及视频资料,在“墙材机械设备传动原理”、“新型墙材机械设备原理”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教师充分合理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由平时抽象的文本教学,转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生涯的岗位定位。

3.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把职业岗位上所需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生产实际相互有联系的内容灵活设置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教学特点,可在相应模块中增设实践模块。通用模块针对企业岗位所需知识,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确定必须学习的基础性教学知识;选学拓展模块是根据专业需要而确定的延伸部分及学生全面发展、后续学习的选修内容。例如“墙材机械设备传动原理”课程中,以搅拌机为例,将轴的受力、典型零件(键、联轴器、轴承等)、叶片的材料所涉及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零件的结构及使用作为通用模块,而零件的寿命计算作为选学模块。课程模块中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为“墙材企业设备维修”(机械设备维修、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机械方面的知识不多,大多数也只停留在身边普遍存在或使用的机械产品上。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老师多加指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整体教学模块做一个全解展示,加深学生对墙材设备领域的认识。例如,教师给出标砖生产线工艺路线―石灰破碎球磨工段―子模块中选取颚式破碎机为例,讲解四杆机构教授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所提供的资料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颚式破碎机结构及作用。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任务整体方案设计―子任务分配―整理小组各成员观点以及完成文字材料等,老师对学生完成的材料进行修改点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思考存在问题。通过启发和讨论加深了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5.教学评价:第一,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由老师或小组长提出具体的子任务进行完成。第二,对学生的完成过程予以关注,进行过程考核,并转化成对应的学分;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第三,每个模块结束后,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现场答辩,学生之间可以采用互评的方法。例如小组成员通过给出的标砖生产工艺流程图,简述其生产工艺过程,让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老师对答辩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学生也参与到了授课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的生产过程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专业知识基础更扎实。学生答辩过程中需要克服胆怯心理,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对学生评价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客观性。

四、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下,我院与企业“安徽科达机电有限公司”合作的课程开发与研究已初见成效。我校学生在后续的墙材设备专业课程学习中(如:《墙材企业机械设备维修》、《液压设备维修》、《墙材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分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蒸压砖生产线作业实习》等),以就业为向导,使得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而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中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身定位。企业从中获利,降低了高素质、高技能工作一线的人才培养成本。学校通过此次合作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使教育与生产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校和企业得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2]郭英,吴小意.浅谈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4,(3):102-103.

[3]杜红平.《机械基础》教学浅析[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机械设计基础;轮机工程;工程案例;项目化教学

0前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工科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浙江海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注重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1][2]。近年来,国家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而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机械式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活跃性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4]。导致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国家和社会对轮机工程毕业生的需求。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学制与质量必须进行多方互认,即开展工程教育认证[5]。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与国际互认的关键基础[6]。本文则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配教学资源,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建立闭环教学反馈系统等措施,完成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可为相近的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一定的经验,促进我国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1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和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连接轮机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涵盖多学科理论、知识点散而杂、理论性强,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工程教育认证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理论教学应一改传统的满堂灌、机械式教学,运用灵活、新颖的方式,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一是“机构的组成和机械设计概论”等机构和机械设计的共性基础知识;二是连杆、凸轮、轮系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应用和运动设计方法;三是带传动、链传动、齿轮和蜗杆传动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标准规范和设计计算方法;四是轴承、轴、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组合设计和选用计算方法;五是常用机械静联接和弹性联接的工作原理、标准规范和计算方法[8]。实验教学应改变以往单一性验证实验的机械套路,在实验的安排上,将原本的单一知识点验证性实验改为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分别为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级基础实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融入项目化教学并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二级核心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第三级突破创新型实验,通过三级实验教学的递进式培养,逐步实现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由理论知识点到工程运用实践的过渡[9]。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对机械结构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动手能力、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出能够从事轮机系统的设计、制造、监修与监造、设备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10]。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大纲制定不合理

原本的教学大纲对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量规划不合理。理论教学时长占比过大,达到了90%,导致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学时被大量挤压。《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常用机构和零件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课时过少,直接导致无法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原有的考核方式为学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分占总成绩的40%(20%的课堂出勤、20%的实验报告组成),存在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成绩,不能通过考核反向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等问题[11]。多数学生通过期末短时间的突击便可以达到较高的最终考试成绩,成绩的水分过高,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实际成绩进行评价。而课堂教学的平时成绩仅将课堂出勤率作为评定标准,无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实验成绩占比过少,则无法改善学生对实验课的轻视现状。

2.2理论教学枯燥无味

目前教室理论知识教学仍然采用黑板板书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12]。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点,但缺点更甚。首先,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大多数老师都无法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式灌输,导致学生大都提不起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且重要的机构和零件的内容没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2.3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脱节

实验教学一向都是教学效果较不理想的环节。一方面,通常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分别是由两个老师负责,实验课老师往往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要求不高,且二者之间没有做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实验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单一性验证实验,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13]。这就导致实验环节和理论教学脱节,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不能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多数学生随大流做完实验,却并不知道做的实验是在证明什么或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2.4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紧缺不光是浙江海洋大学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共同窘境。《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章节中,包含众多的典型机构和重要零件。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能够轻松理解这些机构和零件的立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学生少之又少。课堂教学缺少可用的立体教学素材,比如典型的机构和零件三维模型。学生无法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理解不了书本的内容,也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实验仪器和设备一方面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仪器和设备老旧,部分零件丢失。导致实验课时,一部分学生在做,一部分学生在旁边看,另一部分学生则完全脱离了实验课堂。

2.5师资力量不足

学校缺少可以同时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向老师,理论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验课老师理论知识又储备不足。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没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实践也不能反作用于理论。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改探索

3.1教学大纲的修订

第一,针对学时占比不合理的问题,对大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时长和实验教学时长进行了调整。实验教学学时由原来的10%增加到25%,其中包括5%的校外企业参观实践时长。第二,根据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五大部分内容以及各章节的教学时长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得更牢靠,缩减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以减小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最后,考虑到原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成绩,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其中,期末闭卷笔试占40%,课堂成绩(课堂出勤与问答情况15%,工程案例报告15%)占30%,实验、实践成绩(实验成绩占25%,校外参观实践占5%)占30%。

3.2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课本和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与当今实际工程问题和科技前沿相距较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前行业相关的前沿科技成果,以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将课本知识与前沿科技接轨。同时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在重要的机构和零件的章节,加入直观的实物、动画视频和三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状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具有范围广、数量多、内容杂、原理难的特点,相邻章节的内容相差很大,学生很难将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工程案例,则可以较为有效改善这个问题[14]。例如汽车的自动变速箱,由行星齿轮机构、轴系等组成[15]。它将齿轮、轴系的传动、摩擦与等知识点综合于一体,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自然将各部分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以变速箱为载体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每一个工程案例都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报告。融入工程案例既可以让学生见识到实际工程中基础零部件的应用,又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工程创新能力。建立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第一级是基础,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一般性方法。第二级是核心,要求学生能拓展书本的理论,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为了达到第二级的教学目的,在这一级中融入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计划、实施到总结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和指导者[16]。例如:设立内燃机的拆装和性能分析项目,将项目分为齿轮机构、凸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三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设置几点相应的工作学习任务。因为一个项目涵盖的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可在全班设立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项目,最后在课堂上一起交流汇报。第三级是突破,要求同学能够自己独立地设计并完成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从基础到核心到突破,层层递进,以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螺纹;教学;对比

一、引言

技工学校中的机械类各专业的课程涉及到螺纹知识的比较多,《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车工工艺》、《钳工工艺》这几门课都涉及到螺纹的学习。但是各门课对螺纹的侧重点不同。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这几门课中有关螺纹的学习,做以对比和分析。

二、对螺纹教学的总结

这几门课程都有螺纹的基础知识。如螺纹的形成、螺纹的定义、参数、分类、螺纹的代号。对于这部分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特别是螺纹的参数和螺纹代号,是一定要掌握的。如螺纹的公称直径是指螺纹的大径。而这些都是国家标准规定的,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对于这几门课程中螺纹的不同侧重点我总结如下:

我们学校一般《机械基础》学的早些。因此,有关螺纹的基础知识,机械基础讲解的比较详细。我个人认为《机械基础》的侧重点在于螺纹的代号、标记和螺旋传动,其中螺旋传动是重点。螺纹的代号、标记是国家标准。这部分的内容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其内容枯燥,多属于需要记忆的规定;再加上图形简单,但是要求繁琐,因此,学生学习时觉得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所以就不太在意,认为反正是国家标准有资料可查,懒得去记忆。在《机械制图》、《车工工艺》和《钳工工艺》的学习中螺纹的代号和标记都要用到,要让学生掌握着部分内容。所以在讲课时,我就找了螺栓和螺母,那实物和挂图对照起来讲。这样,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好多了。课后要求学生多练习,并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方法。

螺旋传动有普通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和滚珠螺旋传动等。普通螺旋传动是《机械基础》重点要讲的内容,其传动形式分四种。课本上以图表的形式给出,并且有应用实例,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可以用螺栓和螺母简单演示教学。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在结合理论学习,学习兴趣浓,也容易掌握。学生普遍觉得普通螺旋传动直线移动方向的判断比较难。可以通过多练习,多观察来熟悉这个知识点。差动螺旋传动相对难理解,要求学生知道传动原理,会计算活动螺母移动的距离和确定移动方向。滚珠螺旋传动简单了解就可以了。

《机械制图》重点在于螺纹的画法。对于螺纹的基础知识适当的复习就可以了。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内外螺纹的画法和内外螺纹连接的画法。而难点在于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内外螺纹的画法规定不难理解,只是比较的繁琐。学生往往记不住大径小径,那个该用粗实线,那个该用细实线画。对于内外螺纹画法规定,外螺纹大径用粗实线表示,小径用细实线表示,内螺纹的和外螺纹的相反。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外螺纹的画法,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做适当的练习。在掌握内外螺纹画法的基础上,熟悉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比如螺栓、螺柱、螺钉的连接。习题册上都有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学会画,完全熟悉这些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车工工艺》重点在怎样加工螺纹。螺纹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滚压螺纹、搓螺纹等,而在一般的机械加工中,通常采用的仍是车螺纹的方法。《车工工艺》主要是讲在车床上加工螺纹。螺纹按牙型分类,可分为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车工工艺》分别讲解这四类螺纹的加工。重点讲解车螺纹的方法,车刀的纫磨和有关参数的计算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课堂上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实习时具体应用操作,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车床上加工螺纹的基本加工方法。普通车床加工螺纹,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加工前,学生需要确定螺纹的种类和相关的参数。因此,需要学生掌握螺纹的分类和熟记螺纹的螺距。具体的加工方法和车床上加工各种牙型的螺纹的具体操作和要求。学生在实习时会逐步的学习和掌握。

《钳工工艺》重点螺纹的装配。就是螺纹的连接,它是一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它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特优点。在机械中应用广泛。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有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和紧定螺钉连接。重点讲解螺纹的装配方法,装配要点。同时,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螺纹装配用到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