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范文第1篇

读《项脊轩志》,自然要读到“又北向,不能得日”一句。文中的“向”字,看似很好理解,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过很多的尴尬。且看: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注:“北向:窗户向北。向,窗户。”

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必东主编《中学语文备课全书(高三分册)》149页说:“北向,朝北对着,朝向北边。北,名字作状语,朝北,向,动词,对着。

③南方出版社出版、广东“高中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研究组编《每课一练(必修2)》,译文为:“小屋又朝北。”注释为:“北向:窗户朝北。向,窗户。”

④南方出版社出版、任志鸿主编《中学教材优化全析》的译文为:“又朝北。。。。。。”注释:“北向:窗户向北。”

⑤广东版《语文(必修2)》没有加注,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又加上屋门朝北开。。。。。。”

当学生拿着这些注释向你提问时,你会不会尴尬?

把“向”解释为“窗子”,理由可能就是《诗经》中“塞向瑾户”一句,许慎《说文》解释说:“向,北出牖也”,因为“牖”是窗的意思。

向的本义是“窗”,但并不能说明它就一定要作本义理解啊。

再说,我们学习文言文,能够把意思说通应该就可以了的,何必舍易就难呢?搞得那么复杂,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我们再回头看看前面的五种注释,①是课本注释,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则是 “又朝北”; ②表述更加混乱;③④译文和注释不相符;⑤的处理则是绕过去,不作说明。要知道我们一线的教师是要面对学生的啊, “以己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范文第2篇

“该怎么写呀?”

“别着急,我这儿有个样子。”说着林老师将一段文字打在了屏幕上,“这是一份做清炒南瓜的菜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料,一部分是做法。学做菜,最好手头准备一个小本子,要一边学一边记。比如用料,主料用什么,配料用什么,佐料用什么,都要一一记下来,还要写出各种用料的多少。做的时候,要记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你们看,这份菜谱上就写得清清楚楚,别人看了,就可以如法炮制。”

星期六一大早,小莉就赶到奶奶家,让奶奶教她做珍珠丸子。

奶奶先拿出一只小盆,放上大约半斤江米,再添上水将江米浸泡起来。

“现在我们该来做肉馅儿了。”奶奶先把肉洗了洗,拿起菜刀削掉了肉皮,把肉切成片儿,又将葱丝、姜末掺到肉里,让小莉剁。“嘭嘭嘭”,小莉越剁越有劲儿,不一会儿就剁好了。

奶奶将剁好的肉馅放到一只小瓷盆里,先磕了一只鸡蛋,然后放了盐、味精和糖,又倒了酱油、麻油,让小莉把馅儿搅匀。

这时奶奶又去看江米。看看江米泡得差不多了,就将水滗(bì)掉,留下江米备用。

奶奶说:“好啦,现在我们可以来做珍珠丸子了。”

她先在蒸锅里添了水,再放上箅(bì)子,铺上笼布,便来教小莉做珍珠丸子。

奶奶先挖了一小勺肉馅,用手抟(tuán)抟,然后放到江米里滚来滚去,一颗核桃大小的珍珠丸子就做成了。

“太简单了!看我的!”小莉非常自信地卷了卷袖子,照着奶奶的样子一步步地做了起来。

奶奶说:“行了,把蒸锅放在煤气灶口上,蒸上20分钟就熟了。”

蒸锅里先是冒出一缕缕热气,一会儿香喷喷的气味充满了整个厨房,直馋得小莉流出了口水。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即便身处逆境困于陈蔡之间,还不时也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是不是我们的道义不行了?)他也直接表达过对社会的不满,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篇》)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所以当时光飞逝,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同学物质生活已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时,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的心里。

二、教什么人

《论语》中好学生的特质有三:一、不贰过。二、止于至善。三、举一反三。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可在孔子的眼中理想学生是什么样呢?孔子在《雍也篇》中给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人无完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确实是一种了不得的境界修养。简单的六个字,却是人格的至善。

好学生颜回对学习有这样一番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看,有志于学习的人总是有一颗坚定的、务实的、止于至善的探索之心。

此外,《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生要学会迁移,要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比如在《学而篇》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认为,子贡学《诗》的前提,便是举一反三。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达。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告诉学生一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以上几点,时至今日,对我们学生的素质培养都起到一个指向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格奋斗目标,那么当代教育就实现了它的全部价值。

三、教什么

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这里蕴涵的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四、怎么教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如愚”。笔者认为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是无法实施的。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便是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所以一个学生课堂活跃与否并不能说明其教学效益的高低,能否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抢嘴,甚至插嘴。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

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范文第4篇

一、培养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素养

1.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文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章分类,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讲解其中的部分段落。这样学生为了全面地掌握文章的主旨,需要课下阅读较多的资料,这样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习惯。网络资源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它是文字信息、图画、视频、声音的有效组合体,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把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现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全方位激发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兴趣,网络资源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爱好。

二、讲究目标策略,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达到优化效果的重要途径。没有目标就很可能落入语文教学目标虚无的圈子,确有“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就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长此以往,也就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跟着感觉走,放任自流,随遇而安,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课堂目标的自动生成,并不反对要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所谓课堂自动生成或者是学生质疑问难都临时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当然注意到并不是每堂课都有即兴目标,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疑问当作教学目标,因为有不少比例的学生问题偏离了文本,或者不适宜在课堂解决,因此,教者课前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上的生成目标通过教学机智有机变成你的教学目标,或者融合、或者深化、或者延伸……

三、追求效率方法,精心设计教案

“向课堂要效率”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口号,可追求高效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首先,教师要勤。教师备课要勤。只有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进射出来的学习“场”。

设计问题要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用新奇的问题引起学生关注,用启发性的提问语引起学生思考,用挑战性的提问促进课堂走向深远。期望提高课堂效率,上出课堂的精彩,还是得勤于备课,精心设计出简单、务实的教案。

四、应用高新技术,确保教学质量

1.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之一。教学就是创造环境。在网络教室里,教师可以为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准备大量的资源一一将声、光、影像、文字集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料,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真实的虚拟环境,使教学进入一个高度逼真的,融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一体的教学情境,突破学生在时空上的断层,使情景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范文第5篇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的解读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也是如此。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论语》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精要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养成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现代教育

《论语》,仅仅一万多字,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它可以用来治国资政,北宋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可用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读《论语》也似乎慢慢的成为一种风尚。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也没有很深入的去研读过《论语》,在此只是从我读《论语》中体会到的一些做简单的阐述。《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本文,就从《论语》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出发,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稍微进行解读。

一、由什么人来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如果你立下一个规范制度,你万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乱扔杂物,自己却随手丢垃圾等等,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我想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具备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老师也一样,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亵渎了老师这个职业的价值。

4.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篇》)我个人向往的职业便是教师,而我认为,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必须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细心认真、坐得了冷板凳也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所以当时光飞逝,也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我认为教师所获得的财富,是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学生们对你的尊重与敬爱上,这是无价的。

二、教什么人?

《论语》中所归纳的好学生应具备的特质有三:一、不贰过。二、止于至善。三、举一反三。在孔子的眼中理想学生是什么样呢?孔子在《雍也篇》中给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人无完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是一种了不得的境界修养。简单的六个字,却是人格的完善。好学生颜回对学习有这样一番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看,有志于学习的人总是有一颗坚定的、务实的、止于至善的探索之心。

此外,《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类似的思想有多次表达。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学生的素质培养都起到一个启发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学生都能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教育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三、教什么?

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这里说的与中国当代教育的大体目标是基本吻合的。这个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四、怎么教?

这就是涉及到教育方法的层面了,《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品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鲁莽的子路,上课喜欢抢嘴甚至插嘴,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教学是有法则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灵活变通。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方法太单一化就无法适应个性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向前发展进步。

《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它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和往后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国学讲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中国卫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暨南史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