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学习口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应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数学的学习要面对难度较大的题目,面对复杂的公式,客观地说,确实非常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应用正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一些科学、新颖的教学方式,并且传授给学生一些增加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些简单的分组解题比赛,并制定一些奖励措施;又例如,对于不容易记忆的内容和公式,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记忆的口诀或者秘诀等。
2.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早已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不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多媒体设备,把复杂、繁琐的知识可视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3.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内容的讲述中穿插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同学进行理解记忆,同时鼓励学生随时向教师提出不明白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二、提升课后反馈的有效性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情况,老师有必要通过学生的课后反馈来了解。但是老师直接向学生了解可能不容易得到真实的结果,老师可以通过数学课代表的反馈间接了解多数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这样,教师才能够从相对真实的反馈当中了解到自身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最终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三、结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提出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和练习,更应该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而这正是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在《标准》中使用了例如:理解、掌握、灵活应用、体验、探索等词汇,这些主动性质的词,预示着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内容。本文结合现阶段高中数学在课堂设计方面的不足,结合新课程高中数学对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安排不合理
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压力非常大,这主要由于受到高考以及同级高中竞争的双重影响。所以本来安排三年的教学内容,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保证高考的复习,一般三年的时间被压缩成成两年半,甚至两年。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业负担,加上其他课程压力影响,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重担。
教学方式太单一
高中的教学任务重,而且学习的成果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所以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上课讲授理论知识,下课布置大量的学业作业巩固和提高,这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性,并未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提升
数学学科的难度相比其他学科非常的大,但是由于班级的人数多,老师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导致很多学生数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而影响接下来的学习。长期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挫伤,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就不适合学习数学。
新知识开发和创新性思维培养意识差
老师在高强度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时间去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别提去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数学作为训练大脑思维的重要学科,需要新的思维和方法的假如,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固定模式。现在高中课堂中只是每天上课、讲试卷、整个课堂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新知识的传播,老师和学生都缺少了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高中数学对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
主动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运用新的理念展开教学,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要办法,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入新鲜的元素和例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热情度,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教学中去,形成与老师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的教学方法
虽然高中的数学教学任务紧、压力大,但是老师在课堂设计中,也要积极地尝试新方法去辅助教学,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生动直观的作图,清晰的了解立体图形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数学心得,帮助后进生,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开放的思维训练
数学对于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设计中,也要加入思维训练的课程,加入新的数学内容,辅助课堂教学;组织小型的竞赛小组,搭建数学模型,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为实际生活所用。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成果界定,也是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其全面性,所以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明确高中数学开课的目标及意义,加强对高中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单元目标设计,老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侧重点和难点,需要根据重点难点进行重点的教学设计;课时目标设计,将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中去,明确每节课的目标。
教学导入设计
教学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部分,新颖独特并符合教学安排的开头,会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索欲。例如,在教授对数计算时,可以利用一张厚度仅0.01毫米的薄纸对折,问学生如果对折三十二次后,大约有多少米?这样学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当告诉他们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时,就大大调动可学生求知欲,这堂课的开展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教学内容设计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任务也非常的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时间,突出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规律和方法,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例如在上函数的时候,强调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倡学生去作图,利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让他们牢牢记住一个口诀:数形结合的思想,占据数学的半壁江山,充分将重点内容突出出来。
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要是一潭死水,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应该利用丰富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活跃气氛。数学是思维的练习,所以可以尝试着组织一次班级的数独大赛,比一比、练一练看谁做的快,虽然看似简单的数独,也有巨大的学问和技巧。
教学评价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以要将评价设计和数学学习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反馈和调节,以评价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在以往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新课程更强调自主性发挥,所以应强调自评和互评,提高对自我学习的认识;学习过程中还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提高评价的实时反馈能力,增强老师对学生的掌握以及自身教学过程的掌握。
总结:
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对高中数学课堂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要求老师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基础;困难;学习方法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直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就着和新科学发现相作用而生成的数学革新导致了知识的加速,直至今日。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
由于数学有如此重要的广泛应用,因此数学也相对难掌握,尤其是高中数学。如果谁胆敢说“数学真容易学!”的话,恐怕会被周围的人痛殴一顿,也许还会被看做傲慢的人而受到孤立。那么就是数学很难学了咯!也未必,难也好、简单也好,就看你怎么去学。我遇到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叹:“数学太难了!尤其是高中数学”在他们看来,就算自己尽力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还是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越到后面成绩越来越差。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特点与自身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因素所造成的。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比、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然而很多学生在这一环节投入的精力却较少。
二.学生自身基础不扎实
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问初中生“5+7等于多少5×8等于多少?”的话,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是12和40。恐怕他们还会觉得问这个题目的人奇怪呢。这个题目为什么简单呢?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也是简单的吗?不是。大家都有因为背不出九九口诀而在别人回家的时候被留在学校里继续背诵的记忆吧?在那时候这已经算是很难的题目了。还有,大家之中肯定有一些人上了高中后曾给初中生解答过一次方程式。
“喂!这个这样做不就可以了!你是木头脑袋呀!”成了青蛙,就忘掉自己是蝌蚪的时候了,就知道一味地去斥责别人。然而,看自己现在学的数学辅导书时却还是长吁一声,叹道:“这个到底怎么做啊?”为什么自己学的题目总是那么难,一点儿解题的头绪都没有呢?如果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学起数学来就会容易多了。如果找不到,也就无从得知数学越学越难的理由了。
其实答案出奇的简单。我们之所以在初中的时候会觉得小学的数学容易,是因为在初中学习的很多内容里,不知不觉地又把小学的数学重新学习过了。比如,小学时无法正确理解的负数概念,到了初中就能正确地理解了,加减法之类的题目也就简单多了。这也就意味着你已经确确实实具备了至少能解答小学题目的基本能力。要是能给初中生出小学的题目,给高中生出初中的题目该多好啊!然而,这是不现实的。作为高中生,如果只能很好地解答初中水平的题目是不行的,应该能从容地解答自己所在年级的题目才可以。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初中生要对初中生必要的基础,高中生要对高中生必要的基础彻底地追根究底一番。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追根究底式学习法。如果连四则运算(+,-,×,÷)都做不好的话,初、高中的数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的。还有,如果连一次函数都不知道,就算学了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要解答这类题目等于是在挑战绝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地基夯实了,上面的建筑才能牢固。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地基,那建筑只能成为豆腐渣工程。“哎!这谁不知道啊?当然要把基础彻底学好了!”有人可能如此反问。“是吗?那该怎么学才好呢?”这样一问,他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
大家肯定都有认识到基础不足之后就把以前学过的东西再复习几遍,或者把以前学过的东西再翻出来看看的经历,但仅仅做到这种程度,还是不够的。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是依据我所教过的学生们自己的经验总结而成的,大家很容易就能照着做,而且能看到实际成效,帮助大家切实打好基础。
在这儿我要介绍的追根究底式学习法是一种投入很少的时间就能打牢基础的方法。这种追根究底式的学习结束以后,大家的实力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一个层次,数学也就不在话下了。对基础追根究底,数学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如果对基础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地追求进度,搞题海战术,只会越学越糟糕②。
三、轻视课本例题与练习的作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高考命题原则之一,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和教材例习题有天然的,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可以看到教材中例、习题的影子;教材中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方法或是数学思想,在试卷得到了体现。相当多的高考题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由教材的基本题组合、加工、发展而来的,教材是高考命题知识、方法、思想的重要来源。
因此重视课本例题和习题是必须得,课本上设置的例题河习题是根据知识的不同层次和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进行精心的安排的是以巩固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为目的,由简到繁、由易道难、有条理地组成一个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整体系统。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提高对数学原理和解题过程的认识,从而逐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多数学生好高骛远,认为课本上得例题和习题都简单,都不重要,然而一考试就出错,还找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通常都是先学习课本例题,再由例题延伸到课外习题,采用了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来看待,即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一般总是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总之,就是要你找出新问题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这就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方法――化归思想①。它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归的基本功能是:生疏化成熟悉,复杂化成简单,抽象化成直观,含糊化成明朗。说到底,化归的实质就是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问题,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换转化,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有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知生搬硬套的去比划,缺乏融会贯通,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例如:鸡兔同笼:笼中有头50,有足140,问鸡、兔各有几只?
分析化归的实质是不断变更问题,这里可以先对已知成分进行变形。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这是问题中不言而喻的已知成分。现在对问题中的已知成分进行变形:“一声令下”,要求每只鸡悬起一只脚(呈金鸡独立状),又要求每只兔悬起两只前脚(呈玉兔拜月状)。那么,笼中仍有头50,而脚只剩下70只了,并且,这时鸡的头数与足数相等,而兔的足数与兔的头数不等;有一头兔,就多出一只脚,现在有头50,有足70,这就说明有兔20只,有鸡30只。
四、搞不清楚学习的目的
数学即是最基础的学科,那么学数学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的了。我们为什么要从学习生涯一开始就要学数学而有些学科却不用学,因为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我们当老师的不能一直努力不去把鱼直接拿给学生们吃,而是教给他们钓鱼的方法。所以当我觉得把该教的东西全都教给他们时,就会果断地放手,不是大包大揽地把题目解给他们看,而是指导他们尽量自己去解题,并为他们指出所犯的错误①。
我一直认为,给他们指出什么是正确的方向,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多个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其共同的解题法都有哪些等这一类学生自己难以想到的部分才是我的职责所在。其余的所有东西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学习。同时,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的应该是解一类题的方法,而不是解一个题的过程和答案。学习好的学生的共同之处在于:自力更生的态度!还想学习教过内容之外的东西!并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共同拥有的心态。虽然学习的秘诀和优秀的老师也是重要的,但请大家务必记住一个事实,那就是,从你决意自己主动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的那一瞬间起,你的实力就会开始增长了,同时已可达到你对考试成绩的预期目的。我想这是一定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要自然、生动、活泼,不强加于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要引导学生提问,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随着高中教育的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透、悟透的东西不会构建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高中数学教师要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对学数学五个环节:听懂、学会、做对、悟透、构建来进行探讨,把每个环节执行程序编成口诀,在操作时轻松有趣。
一、听懂
上课时,只要动手做笔记(笔记用单面纸记,以便在整理构建时剪切、粘贴。)眼睛看着老师的表情和板书,老师的表情对知识重难点有所表现,板书反应规范的解题过程和完整的知识点,耳朵聆听,嘴里默述(不要出声音)或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脑运转,充分利用五个通道接受知识。只要这样做就没有听不懂的课。听懂很容易,全神贯注听,手眼耳口脑,齐动小轻松。
二、学会
上课听懂了、不等于学会了?怎样算学会了呢?学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给别人讲懂。如果能给别人讲懂,说明你会了,听者只是懂了。半生不熟、似懂非懂是经不起质疑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有人担心给别人讲会浪费时间,其实知识、思想和学术上的东西,与物质、金钱不同,它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交流会优化、深化知识、思想和见解。可没有听众怎么办?可以睡前思数学,当天乃发生,随梦潜入脑,生长细无声。在晚上上了床,熄了灯之后,回顾当天学过的知识点,能想起来说明你会了,数学知识会随着你甜美的梦慢慢地生长。知识要记清,每日须诵经,验证会不会,讲给别人听,人己皆已悟,融会又贯通。
三、做对
成绩体现在分数上,考试时把题做对才给分;懂了会了都不给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对呢?这需要完成好三个步骤:
1.弄清题意:题没念完就去做,肯定错。题意不理解,肯定不会做。高中学生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把题匆匆读完,由于高中有些数学题目文字叙述太长,根本记不住,因而被“吓死”,只好放弃。在读题时要逐字逐句的读,这句话没读懂坚决不读下一句,同时做笔记、弄清已知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画出图形、引进符号。读题写笔记,题意先弄清,条件与所求,符号画图中。
2.拟订方案: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题的基础上稍加一点新东西,就成为新题;把几个知识点揉在一起就成为难题。解题时,就是激活你的知识储备,把难题分解成几个小题,再把每个小题都一一解决即可。你见过此题吗?你见过已知条件和它相同的题吗?你见过结论和它相同的题吗?你能解此题的一部分吗?你能做一个较特殊的题吗?你能做一个较一般的题吗?还没思路,说明与此有关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你忘了,只好回归定义求了,回想课本、与此有关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此题你见过?方法还记得?特殊到一般,回归定义求。
3.执行方案。在数学考试时,考生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更谈不上有时间检查了。如果有时间检查,发现与第一次结果对不上,后果更糟,要确定哪个结果对,还需要再做一遍,那么多耗去的时间是原来的2倍。比如:25乘以4等于多少?24乘以5等于多少?当然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前者等于100,后者等于120;到底是100还是120?你只要确认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结果而且确信无疑,再向下做时就充满自信,最终达到快速而且准确,在平时可这样训练:做题时要慢一点、少心算、多用笔算、少跳步、少用草稿纸、草稿纸也要整齐、有自信心的一次性做对。解题依方案,慢点少心算,规范少跳步,一步一检验,整齐省稿纸,自信一次成。
四、悟透
一道题做对了,但你不一定悟透了。怎样才算悟透呢?你得会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案;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些题你能一眼出结果;你能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你此时悟透了。高考时只有一种解题方法的题不考,你选择一个复杂的方法时间就要不够用,你选择一个简便的方法,就省时间,成绩自然要好。
回顾此论证,能否他法求,一眼出结果,他题依然用。
五、构建
知识学懂,学会,悟透以后,好比将花生、大豆、高粱、玉米混装进一个大口袋,若想便于拿出,就需要你把它们分装进小口袋。之后,才可以随时任意存取。同理,你学的知识也需要归类整理,到用时都能得心应手。这个过程就是构建。构建要按照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认知的规律进行,构建是具体的题,可以是手抄的,也可是剪切、粘贴的,把用过的报纸、资料中你相中的资料剪来是很有必要的。把你悟透的东西、知识点、专题、题型构建成网。网中会出现前面学过的定义和技巧,甚至隐含条件的妙用。
构建要按照记忆的规律来进行,学过的东西一次就记住是不可能的,遗忘是正常人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解决这个难题,就是要定期复习,在没有完全遗忘之前复习,几个关键时间点必不可少,学完每节后的第三天、三天后的第七天、七天后的第十五天来复习效果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实践效果可调整时间点。次数太多实现不了,太少达不到记忆的效果,经过对比实验,大多数人这几个时间点效果好,通过这三次的有目的的构建能够把悟透的知识学以致用,已经是非常了得,听一听就认为会了的浅尝辄止,只能自欺欺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何三七又十五复习呢?用一本台历或周历,在学完整节后制定构建复习计划,一天之计在于晨,每天看计划时就知道哪天复习了。
每一次构建都要留有符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数学学习有几个符号可以借用还有疑问,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星级题目,就像影星、歌星一样光彩照人,它展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揭示知识点内在联系和定义的妙用。“√”表示已经学会、悟透的知识,下一次复习时用很少的时间甚至不用复习的东西。这样构建复习时就有主有次,免得西瓜、芝麻一起抓。
构建需可持续进行,平时有所感、有所悟要及时地收录到各章节,替换原来的现在不满意的东西,每一次不满足都是又一次飞跃的开始,精益求简,精益求一眼出结果。
一、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每一个学生培养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做准备,是教育的长期效益。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课时安排理想化与课时教学的现实性不一致的困惑,教师往往每节课都在赶进度或无法完成预先设定的内容,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化解这一难题的办法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新课内容,尝试完成课后作业,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不但能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易突出重难点,集中精力解决教师想讲学生想学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恰时恰点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这样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对数与对数运算”时,可以从对数发明者——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讲起,这里就用了数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讲“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用数学实验作为问题情境;讲“任意角”时,为了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设置了“手表慢了5分钟,如何将它校准”这一生活经验为情境引入新知。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起“敲门砖”的作用,而且要自始至终有利于学生围绕该问题探求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才是成功的教学设计。可是,平时教学中我们也见到一些老师在课上也创设了问题情境,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沉寂在一片喜悦之中,结果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全班学生均无头绪,最后老师只好自问自答。这样不但没起什么促进作用,反而让学生感到困惑,这样的情境实在是不可取的。比如,有的课根本不用创设问题情境,而只需教者温故知新或开门见山即可,多了问题情境效果反而大打折扣。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出发,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已知区”的结合点,创设恰时恰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点燃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1.培养自主探索习惯
在人教A版必修教材中,编者设置了很多思考、探究等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新知学习。如人教A版必修2中P55探究为定理得出做好了铺垫。
2.培养动手实践观念
在人教A版必修2中P65设置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得到结论:“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时,AD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α垂直。”这里安排了动手实践,不但降低了推理要求,体现了新课改中立体几何判定定理教学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定,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包括学生间、师生间互动交流,促进思维,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在复习概率课时,教师曾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甲、乙两个各拿出300元用作掷硬币游戏的奖金,两人商定:一局中掷出正面则甲胜,否则乙胜,谁先胜三局就得所有的600元,比赛开始后,甲胜了两局,乙胜了一局,这时因为意外事情中断游戏,以后他们不想再继续这场游戏,请问怎样分配这600元才合理?”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两组队员唇枪舌剑,思路越辩越清晰,比教师上课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所讲的知识涵盖了复习的全部内容,教学效果很好。
4.学会阅读自学
在讲解新课时,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合上书本,只听老师讲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从教材中挖掘要点,尤其对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关键语句仔细推敲、品味,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板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人教A版必修了中“随机抽样”章节教学,学生易读懂教材,教师只要抓住关键处做好“点睛”工作即可。
四、加强数学教学四个注重
1.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它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如果我们不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我们教学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如人教A版必修1中P33奇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和数两方面认识函数的奇偶性,从内涵到外延全面认识函数的性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知识通往能力的桥梁。在平时教学中,要求渗透高考中七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高屋建瓴,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数学。如学习人教A版必修4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调转化和化归思想,编写解题口诀“负化正,大化小,诱导公式变锐角”,引导学生体会内涵并用之解题,加强化归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变式训练
从典型的例题入手,通过一题多解,触类旁通,或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变式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途径。如对教材中或习题中某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再对其进行变式,循序渐进,不断诱其深入,既强化了学生的双基,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4.注重恰当运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