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主题与内容
主题:人文关怀 生命成长――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医教结合的学生心理干预研究
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亚文化与价值取向
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形式与要求
主题演讲(50分钟,要求:研究成果与前瞻性趋势与展望)
专题演讲(20分钟,要求:本领域相关专题成果)
现场展示与研讨 (全天,展示由上海地区承担,而后结合相关主题进行研讨)
工作坊(60分钟,要求:经验成果的操作性介绍)
即兴发言(10分钟,要求:有碰撞、有反思、有启示)
成果展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包括:音像资料、书刊等展品)
三、论文征集
本届论坛征集全国各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经验和优秀成果论文,并评选优秀的论文汇编成论文集,在会议期间发放。论文征集的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请围绕上述论坛的主题和内容,文章形式可包括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请在2008年9月底以前,将论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21shijiluntan2008@。
四、论坛费用
收取会务费600元(含资料费、观摩交通费、联谊会餐费等),食宿费用自理。
五、联系方式
大会秘书组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200032
联系人:蒋薇美13311771595 021―64167677转324
沈之菲 021―64033145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幼儿园;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33-02
我国的儿童性教育问题已经逐渐被教育者所关注,性教育对象的年龄正在逐步向下延伸。幼儿教育不可否认地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功能,当代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者也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儿童与生俱来的“性”问题,是否有必要在幼儿期做出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呢?又应当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笔者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这一课题进行尝试性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以岷县幼儿园为对象,试图通过对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性教育观念与性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幼儿性教育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适合我县特色的幼儿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分别采用《自编幼儿性教育状况教师调查问卷表》和《自编幼儿性教育状况家长调查问卷表》,并设计了对幼儿的访谈提纲进行数据的收集。
为遵循基本的抽样原则,实现异质总体的内部构成同质化,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技术进行采样,抽取了幼儿园四个教学班的幼儿169名,相对应的家长180名,抽取幼儿教师30名。整理后,家长调查问卷的有效卷为116份,教师调查问卷的有效卷为21份,获取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数据。(调查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对岷县幼儿园及幼儿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对幼儿与性有关的问题较为关注,大部分教师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幼儿性教育知识。而家长对幼儿园性健康教育的意义普遍认识不足,很少为孩子提供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信息支持。家长对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与性有关的问题有较为相似的关注程度,不过两者对幼儿性教育知识均较为欠缺。幼儿园向教师提供的幼儿性教育书籍较为欠缺或宣传利用率不高,幼儿性教育活动开展程度不够,开展途径较为单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笔者对幼儿性教育实施策略的建议:
一、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逐步形成科学的幼儿性教育观念
1、开展幼儿园专题讲座,以促进教师幼儿性教育观念的形成。
该幼儿园可以聘请一些幼儿教育专业人员,定期对幼儿教师做幼儿性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提升该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2、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大力宣讲科学的幼儿性教育思想。
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长会。通过引导家长对幼儿具体情况的分析以及幼儿个案的讨论,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幼儿家长的幼儿性教育观念,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幼儿性教育意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在此方面主动地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3、购置足够数量的有关幼儿性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浏览和阅读大量的幼儿性教育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使幼儿教师逐步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能力。
4、制定相应的幼儿园制度要求,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管理者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并制定相应的幼儿园制度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可对照制度,检查和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二、努力帮助教师和家长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和技能
1、帮助幼儿教师开阔视野,以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性教育技能。
幼儿园应当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开阔教师知识视野,吸纳和学习兄弟园所的先进经验,以丰富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技能。
2、积极挖掘各大领域中有关幼儿性教育的元素,做到活动主题的合理渗透。
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教师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她们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专门的主题活动,集中开展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性教育的主题活动,并将活动向五大领域渗透。
3、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帮助教师拓展幼儿性教育思路。幼儿园应当利用一切大众传媒手段,引导教师积极收看或听取各种教育信息,以拓展向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思路。
三、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断总结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良好经验
幼儿园应当帮助教师积极挖掘其它领域中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与幼儿性教育进行相关的联系,设计出科学、新颖、形象、生动的幼儿性教育活动,并对幼儿实施教育。在此过程中,帮助教师形成有意识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的良好习惯。
对于水平较高的活动设计,幼儿园应当积极为她们创造条件,作好推广宣传活动。如,可以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
四、开展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幼儿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有关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对科研成果进行及时地推广和运用。
在初次尝试专业论文写作时,笔者真实地体验到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和科研能力有限而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笔者将把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科研能力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向,尤其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浅谈幼儿性教育[J].
[2] 幼儿园性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J].
[3] 郭亦勤,著.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 万 钫.著.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5] 早期教育,2002,1―6.
一、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较少关注实际问题,缺乏实感,效果可想而知。这种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目前,理论界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虚拟现场。所谓虚拟现场,是指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教师或扮演教师或扮演幼儿,或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观点与见解的观众,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教师或幼儿,来完成指定的活动。虽然它是一种虚拟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它已迈出了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这种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效果颇佳。
二、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保障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我系先后在广西条件好的幼儿园如广西军区幼儿园、区第三保育院、南宁地区保育院建立了教育科研实习基地,还与区党委幼儿园等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与基地教师的联系,我们还聘任了幼儿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做我们见习和实习的指导教师。
以往高师院校见习、实习时间短、集中,带来不少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安排带来的弊端,我们在每学年都安排有见习活动,实习的时间也比以前多。我们还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内容有班级管理工作、各领域教学、保育等,形式分集中、分散、小组见习。除了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见习外,我们也把见习贯穿到课程当中,这样既避免了理论课枯燥乏味,又使教学内容能与实际联系起来。
我院要求学生寒暑假要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我就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社区等做调查研究,撰写学前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并且鼓励他们在幼儿园见习、实习、调查中多留心,发现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这样的研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实际意义。也可协助老师做课题,如我的课题《广西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就会让学生参与。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夫,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意识,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大四的毕业论文就会得心应手,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做好了准备。
除了见习、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开展并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幼儿园或社区开展与家长访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让他们学以致用。在学前教育班开展有关儿童故事、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绘画、书法、说课等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大胆展示个人才艺,也与其他班级联合起来开展一些比赛,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院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会评出奖项,给予奖励,以便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六一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去,协助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以便让他们了解幼儿园教师怎样教小朋友跳舞或唱歌等,并了解幼儿园的舞蹈和音乐等活动。
三、重视教育技能类课程
教育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钢琴、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舞蹈基础和创编、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和纸工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这些技能差,将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就业。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些课程。
目前,我院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的专职教师不少,而担任这些技能课程的专职教师少,大多数是艺术系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教学偏重于理论,与幼儿园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上课针对性不够强。所以,我们应培养专职学前教育技能技巧教师。除此之外,还可邀请擅长于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有经验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来做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并掌握弹、唱、跳、画、做等基本技能。
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训练,对这些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来就是一大难题,再加上一般高师院校教育技能类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学生学习都不够深入,更谈不上练习,他们的技能怎能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这些重要的技能,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这些课程,掌握这些技能。
四、制定技能考核制度
师范院校要重视制定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切实可行的基本达标细则与要求,以此促进其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在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见习、实习和一些比赛活动中,可对学生的弹、跳、唱、画、做等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学生也可根据考核指标进行自我检查和分析,找出差距,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加强某方面技能的培养。
五、改善条件
【关键词】 儿童行为异常; 情感症状;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失调; 注意缺陷障碍; 康复; 儿童
对于行为与情绪障碍的儿童,从医学方面分析,是一种心理疾病;如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根据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笔者认为行为与情绪问题儿童是有长期的情绪困扰和家庭、学校不能接受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儿童。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等,还会影响周围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和伙伴,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延续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阶段。本文对感觉统合矫治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总结如下。
1 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的成因
1.1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中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基因不仅影响儿童的生理特征,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脑外伤、神经系统感染和孕期及围产期受损、新生儿缺氧、重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儿童脑的发育迟缓或异常,是构成日后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1]。刘宝花等[2]研究提示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行为问题儿童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还伴有脑神经发育迟缓的现象。例如,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就是由于脑功能失常,前庭系统反应不足或异常,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引起孩子多动、注意力缺陷,形成学习困难,进而引绪和行为障碍等问题。
1.2 家庭因素 早期不良教育会影响情绪和行为的发展,包括父母养育技能缺失、父母角色能力不足以及父母不良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3];早在19世纪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父母所提供的温暖、支持与规则、控制的平衡非常重要,他认为行为与情绪障碍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4];凌辉[5]研究发现,温暖、理解的父母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父母情感支持可减轻儿童的社交退缩、违纪、攻击性行为和强迫行为;而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或溺爱则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呈正相关。王玉凤等[6]研究发现,家庭的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及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
1.3 社会因素 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关,尤其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6];有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多数不能与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偏见和同学的疏远或嘲笑,最能助长这类儿童的消极情绪与行为的发展。
2 行为与情绪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矫治
2.1 感觉统合及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是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基础。6岁以前,孩子一般还无法以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与学习,必须凭借实际的感觉来认识与学习,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以身体及四肢的动作来增加感官及运动的经验,而这种身体及四肢动作的有效运作则是以大脑的调控和整合为基础的。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专家Ayres提出的,并设计了感觉统合治疗方法。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多次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的运动和谐有序。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的运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7,8]。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易造成儿童学习与交往及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9]。感觉统合失调临床表现为:多动、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爱着惹人、独占性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等,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生活、运动,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2.2 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 感觉统合治疗目的在于针对儿童存在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增加感觉讯息的输入,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7,8]。
赵亚茹等[10]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关系密切,经过感觉统合训练后,儿童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外,有研究表明,行为问题儿童都伴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7]。《北京市城区1 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轻度失调率与重度失调率为35.9%和10.3%;行为与情绪问题儿童中伴有轻度与重度感觉统合失调(76.1%,34.2%)的均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29.2%,6.7%)[11]。
随着国内独生子女的增多,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临床观察,发现儿童的神经心理及神经生理的调整功能,运动协调能力、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稳定方面在经过训练后有非常显著的改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是根据儿童所存在的感觉和动作发育不良给予相应的刺激,运用游戏式的运动控制感觉的输入,特别是从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及皮肤等刺激的感觉输入,并同时做出适应性反应。训练中大量的前庭刺激的输入,使前庭功能得以改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因治疗的作用,随着儿童感觉统合的改善,其消极行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社会退缩改善等行为与情绪问题相应减少。感觉统合训练注重儿童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有助于孩子培养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感觉统合治疗481例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情绪稳定的总改善率达87%[12]。
总之,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注意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行为与情绪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必须关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要了解一个儿童的行为,既要注意心理因素,又要注意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特别是正在发育中的儿童。感觉统合理论发现了导致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基本原因,也对这些问题的缓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对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闫芳,孙秀丽.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3132.
[2] 刘宝花,黄悦勤,王燕玲,等.4~6岁幼儿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3):210213.
[3] 肖凌燕.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1):6267.
[4] 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
[5] 凌辉.父母教育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52.
[6] 王玉凤,任桂英.不同时期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153.
[7] Ottenbacher K,Short Margaret A.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A 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J].Adv Dev Behav Pediatr,1985,6:287329.
[8]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86188.
[9] 赵冬梅,刘月兰.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3):203205.
[10] 赵亚茹,姜英.感觉统合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39.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新规律、新途径、新机制,着力构建家庭教育新模式,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和将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未成年人不同领域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德育、智育、个性心理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未成年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
1.1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培养
家庭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的形成造成冲击;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孩子道德责任的形成受到影响;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行为失范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使得人们有必要探讨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孔子曰:“少若成大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孩子自小养成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前途将产生重要影响。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实现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知识培养均衡的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2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培养
所谓智力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治理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已经有了很多探索。未成年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兴趣远远超过理性认识。所以,作者认为,如果采取未成年人智力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将会更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学习兴趣,提高未成年人学习效率,同时,智力教育也是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家庭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径。所谓智力教育生活化,就是把智力教育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比如,家长在教孩子识别动物时,就可以把孩子带到动物园,对这活生生的动物进行现场教育,这要比在书本、画册上教育孩子效果好得多。
1.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个性心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全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而且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家长和家庭教育要转变旧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家长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充分了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和指导。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其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首先,它有助于孩子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无形中培养了独立思索的能力;同时,家庭中有原则可循,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按一定行为规范办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其次,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发展孩子的情感、意识、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健康心理可以使个体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这对于调动个体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的形成,以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所有神经联系的复活,都是十分有利。
2、未成年人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教育研究
2.1婴幼儿期家庭教育
婴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交互和渗透作用。行为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加强对婴幼儿行为的指导,让婴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完美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激发幼儿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力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2.2小学期家庭教育
在对未成年人实施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合谐统一。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避免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2.3青春期家庭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叛逆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也是发育的必经过程!由于这个阶段孩子随之自己的长大和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和经验的增多,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他们希望独立,不再像儿时那样事事听从父母,如果父母过多地干预他们的事,他们则会不高兴,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强烈的独立倾向表现不理解,感到悲伤和失望,认为自己为孩子吃了很多苦,而现在孩子翅膀硬了,不需要自己了,于是总是把孩子紧紧抓住不放,事实上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寻求独立的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问题是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去进行科学引导。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管理孩子那将带来更多的麻烦!作为家长要管理好孩子就必须注意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别是心理,抓住他们内心的动向,正确引导,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合理处理,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复,为孩子树立榜样!
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素
3.1不同文化背景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也会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不同。在我国未成年人教育中,应当重视不同家庭背景的文化差异,使他们获得与其家庭相一致的教育,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文化差异包括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
3.2社会变迁影响着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局部性变化。社会变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冲击着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理念,甚至对教育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是很有影响。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一部分家长由于忽视子女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忽视子女性格和情感的培养,忽视子女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忽视子女的劳动能力培养,使一部分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已是社会变迁中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当前而言,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代同步,掌握教育规律,把孩子培养成合格人才。
3.3社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区文化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影响。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我国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经济收入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投入也更大。表现在教育方式上就是给子女的温暖多。要求也多,管理也严。在农村,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囿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在教育方式大多数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城市父母。从农村和城市两类社区的文化背景来看,父母角色的认知和分工存在差异。
3.4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影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的生活氛围、父母的品格和文化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的等等诸多方面。父母应该多创造有利因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而深刻的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
4、未成年人家庭卫生保健与营养
4.1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要想对未成年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一是避免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期望过高,这让孩子的压力过大。二是不要过度对孩子保护,养成孩子的过度依赖心理。三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过多干涉,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够解决好安排好学习和生活。四是避免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网络上充满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很多未成年人由于抵制力差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家庭在这方面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合理应用网络。
4.2未成年人的保健与营养
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期,所以这个时候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保健与营养很重要。目前很多孩子由于营养过剩或者不均衡造成肥胖症等等。家长应该准备合理的饮食习惯,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孩子暴饮暴食或者不吃早餐等不良习惯。
5、结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性格、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教育中,应该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营造愉快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的理性思考》,高布权;冯晓琴,2006年01期
[2]《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节选)》,中国妇运,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