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的建议

特殊教育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教育的建议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完善、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公平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

在法制上重视、完善现有有关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真正实施,把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各种检查和评比。例如,纳入高校的评估体系。真正引起的高校重视,从而加大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师人员培养、完善适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场馆设施上的投入。

二、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当代,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关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为少见。在国外,有些学者曾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曾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弱智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大范围的关于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要更好地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必须有科研工作做保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残疾学生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结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等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实效。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应为特殊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的一种手段。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施行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们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选择“普适性”和“个别化”的统一

教材内容选择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从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难以切合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体化,这和课程的普适性原则存在着矛盾。关键是如何创造一定条件,把这种矛盾统一起来,这和普通学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相通的。但是,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及其他原因,针对特殊群体的教材内容,只能满足普适性,对个体的特殊需要尚无解决手段。而且,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未能很好考虑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对于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能达到什么目的,对特殊群体将来的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有什么帮助没有明确的目标,教材就不能不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不看对象,一味片面追求养生康复,而传统的养生之道基本上是针对中年和老年的,忽略了这个群体首先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次才是有特殊体育需要的人群。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讲,特殊群体可以进入大学并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体育教育,这已经体现了形式上的平等或起点的平等,但受到人们对特殊群体认识的限制,人们还不能从多角度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因而,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方位地帮助、教育特殊群体学生,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等,非得把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准大大地提高不可。

四、设置一定的理论课

实践课是在理论课的指引下完成的,理论课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体育建立一定的理性认识。每一学期要开设一定量的理论课,理论课讲授关于残疾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身心健康、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怎样制定运动处方、传统保健内容的基础知识以及所学专项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这样对学生强身益智、防病治病、涵养道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并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坚持体育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第2篇

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

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目标开展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研究。其中,确立“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

(一)以合唱团、管乐团为核心,积极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组建艺术社团,培养艺术特长生

中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关心校园到关心社会的重要渠道。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校艺术教育历来重视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校就成立了以合唱团、管乐团为核心的学生艺术社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合唱团、管乐团开展活动,组织合唱团、管乐团参加省、市、全国和国际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通过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不断提高合唱团、管乐团的艺术水准。2000年以后,学校以合唱团、管乐团为课外艺术教育的基地,大力培养艺术特长生。两社团近年来共培养几百名艺术特长生,其中包括郭洁、刘晓星、林园等优秀毕业生。

(二)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行艺术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000年开始,我校进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艺术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逐步开发了《艺术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编写了包括《摄影社训练模式》《素描社训练模式》《陶艺吧训练模式》《扎染训练模式》等十几门艺术社团校本教材,还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艺术社团课程评价体系和艺术社团管理机制。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思路。一是除开设音乐、美术两门艺术学科课程外,增设校本艺术选修课;二是举办艺术节和定期举行单项艺术竞赛评比活动等活动课程;三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中,特别注重美育教育的研究,以其特殊的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

在课程实施上,我们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制订好每学期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和内容。要求艺术教师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备课,而且要求在备课中有创新意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艺术教师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都比较浓厚,艺术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特色带整体,全面推行学校的素质教育,构建广东实验中学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校文化,塑造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是我校艺术教育追求的宗旨。因此,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艺术课程、艺术社团这一层面上,而是提升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我们非常重视以艺术社团为龙头,以点带面,营造起校内整体的文化教育氛围。以艺术教育的理念、经验,辐射扩展到各学科的“培优教育”上,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艺术教育运行机制,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艺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一个高效运作的艺术教育运行机制。我们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上,创建了极具广东实验中学特色的艺术教育机制。

1.创新“面向全体”的培养目标发展机制

广东实验中学的艺术教育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力求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注重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实践国家新课程,紧跟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力求在艺术教育中努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水平以及整合贯通、开拓创新和跨越转换的综合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学校不但成为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成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使艺术教育不断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

在目标推进中,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活动与艺术竞赛,并形成了制度。校内艺术活动和艺术竞赛多层次,分为班级、年级、校区、学校四级艺术活动和艺术竞赛,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培养兴趣,提高发展。每年元旦组织艺术节文艺汇演活动、五四文艺演出、校园合唱节、国庆组织以“歌颂祖国,赞美家乡”为主题的歌咏比赛、书画折纸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等专题艺术演出和成果展示活动。并积极组织社会艺术团体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艺术普及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原则的指导下,全校每一名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参加艺术选修课和学校课外艺术活动。

2.创新“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

“内外结合”的发展机制,是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发展为艺术教育出发点和着眼点,根据艺术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内外结合”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打基础,抓好课堂必修课、选修课的常规教学,不断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课外求发展,学生根据艺术兴趣,参加艺术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培养艺术特长。

(2)校内打基础、校外求发展。校内打基础,通过学校兴趣小组和社团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发展艺术特长;校外求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校外艺术竞赛,通过竞赛锻炼艺术特长生队伍,提高艺术社团艺术水平。

(3)校内教师指导为主,外聘专家讲座为辅。校内教师为主,加强校内艺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培养艺术名教师;专家讲座为辅,根据艺术教育需求,聘请校外艺术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进行艺术普及教育。

根据“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新课标,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师资状况以及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在音乐、美术、艺术等模块中,整合、开发出符合我校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艺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西洋音乐鉴赏、中国音乐鉴赏、声乐与合唱、西洋乐器演奏与创作、中国乐器演奏与创作、戏剧表演与创编、音乐与舞蹈等十三门校本艺术课程。我们在课程选择上,允许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及学分要求,在遵循必修与选修结合的选课原则下,既可以在艺术必修课中学习音乐和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艺术选修课中相对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课程。

3.创新艺术教育的评价发展机制

艺术学科作为非考试类科目,我校构建了“课堂教学达标与艺术竞赛达标”的评价机制。实施双向考核,促使教师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重视艺术竞赛的训练辅导。学校重视对艺术教育成果的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专门对艺术竞赛设立奖项,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工作量学校还给予辅导费。学校每学年评选先进艺术类教师,调动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1.课程化

我校开发艺术校本课程,进行艺术教学实验。学校设立合唱、管乐、弦乐、民乐、电子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折纸、广告设计、陶艺、摄影、影视欣赏等课程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并根据学生及家长需求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不断开设新的课程,戏剧、民乐等课程就是新设课程。每学期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课程目标、教学计划、设计方案,按课程进行管理,学期结束进行成果汇报、目标检测,逐步建立“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补”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社团化

广东实验中学艺术社团建设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大亮点。由于常规艺术教育的扎实开展,一大批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艺术社团也以迅猛的速度蓬勃发展,先后组建了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广东实验中学交响管乐团、广东实验中学管弦乐团、民乐队、弦乐队、舞蹈队、学生戏剧社、学生书画社、摄影社、工艺设计社、陶艺社、学生舞工队和学生礼仪队等,它们代表着学校的整体形象、文化品位与格调。校内文艺活动、校外文艺演出以艺术社团为骨干,提高了学校艺术活动品位。

3.品牌化

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是我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和主要目标。学校形成了艺术教育“三大品牌”。

(1)合唱团。成立于1952年的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是一支光荣之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举办的合唱节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是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合唱团之一,同时也是广州市九届学校合唱节比赛中唯一获得“九连冠”奖和被授予“模范合唱团”称号的中学生合唱团,2006年6月国际合唱联盟宣布合唱团排名,中国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合唱团(这是中国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合唱团)。近年来,合唱团还远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参加多项国际比赛,均受到好评并荣获众多殊荣。

(2)管乐团。由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组成,是广州市管乐学会首批集体会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管乐艺术为媒体,让团员感知美、理解美、热爱美、创造美、表现美,培养团员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心理、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003年被授予“广州市优秀中学生管乐团”及“管乐交响化模范团队”光荣称号;2005年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管乐精英大汇演获一等奖;2006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人才选拔总决赛中以全场最高分勇夺器乐类合奏冠军,同时获得最佳组织奖、最佳表演奖及最佳指挥奖。是广东省最优秀的中学生管乐团之一。

(3)艺术节。广东实验中学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十八届,与学校体育节、合唱节、科技节、社团节一同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节由各项艺术比赛、艺术作品展览、艺术讲座和学校文艺汇演等组成,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学生通过各种自编自演的节目反映校园生活,创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通过各项艺术作品展览和艺术讲座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得每一年的艺术节成为校园文化的盛会,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盛会,成为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的大课堂。

4.社会化

学校艺术活动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服务社区,影响社会的重要举措。每年我们都在学校文化广场举行师生书画展、文艺演出等艺术活动,每次广场活动都吸引全校师生家长观摩,活跃了校园文化活动;还组织师生送艺术到部队,到山区,到社区,促使社区艺术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和广州芭蕾舞团、战士杂技团、战士歌舞团、广州青年粤剧团等艺术社团联合举办艺术活动,邀请省市艺术家来校辅导,与师生交流;每年我们都在体育馆进行文艺演出活动,对家长、社会开放,向社会公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团委学生会先后组织了艺术节、合唱节、校园歌手大赛、“美丽广东我的家”摄影展、“省实之星”学生形象大赛、故事等艺术创作活动,学生运用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歌颂祖国,赞美家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国际化

近年来,依据学校“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我校以合唱团为首的各艺术社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国际青少年合唱节、世界合唱联盟大会、港澳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等活动,不仅为国家为学校赢得声誉,而且通过国际交流,扩大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为学校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名牌中学做出了贡献。

三、凸显艺术教育效果,增强学生各项素质

我校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和特长,使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取得了许多成绩。

(一)开发学生艺术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力

让学生有一种求知欲和新鲜感,对艺术拓展有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力是我们研究的宗旨之一。我们创设有利于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艺术社团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和懂得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校艺术社团开设的活动报名者踊跃,使社团无法容纳。只好以曾经参加过的艺术活动和自己的特长成绩作为依据,以及家长的支持意见等综合评定来竞争选拔。我们的许多艺术活动是以竞赛的方法开展,培养学生好学上进有竞争的意识,如学生无兴趣不常来活动或其他原因,就自动退出社团,我们再吸收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或竞赛中要有动脑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兴趣的品位和各种能力,使自己在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掌握评价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艺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艺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艺术素养,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培养学生战胜自身弱点,树立吃苦耐劳精神

在艺术课程和社团的各种活动中,许多学生在训练或制作中养成了耐心细致、爱动脑动手、勤学好问、大胆创新、不怕艰难等优良品质,从而战胜了自己懒散、贪玩、怕苦、怕累的弱点,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素质特长的学生。如在合唱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的训练中,学生刻苦训练,竟然将有十三个声部的复杂的现代派作品用外语演绎出来,取得了连学生自己也难以相信的成绩;在管乐合奏中,大家彼此切磋,不厌其烦的反复配合;在陶艺制作中,会把倒塌断裂的陶艺作品耐心细致的修复;学生觉得在艺术社团活动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中无法学到的其他知识,特别在艺术社团活动中能逐步形成克服困难不畏艰苦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带着各种想法来学习,有的是想来玩,有的是好奇心,有的是想拿奖加分,有的是来提高或学门特长,等等。我们在活动中让他们摆正各自位置,端正思想,不能有私心,要有集体合作精神;不能有功利思想,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充分的自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所必备的素质,我们将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营造轻松开放的环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必要技能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完成严格的开发智力的活动训练,让他们承受一些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如合唱比赛中,新学员跟老学员参加比赛做助手,让他们了解和适应比赛的激烈场面,以及比赛中各种复杂的环境等。在工艺品制作中让学生跟能力强的学生比,不要怕失败,要有自己的信心去战胜一切,去获得成功。所以学生的成功都是从不会到熟练,从不懂到精通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不断磨炼变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艺术教育中健康成长。

(四)开发学生各种智能,提倡创新意识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要学习课本之外的许多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获得广阔视野。我们在教学训练中要求学生:一是拓展思路,自己有明确的训练方案和目标。二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有始有终,完成自己的学习训练成果。三是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训练课目,严格做到。四是人人在参与活动中要有新想法和进取心。同时,我们以创新为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应试教育”的灌输式学习,以各种方法完成创新活动,如乐谱的编制、海报的设计、乐器的调试和训练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新天地。经过艺术教育的实践,学生的灵敏度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在逐步提高,许多学生有一技之长,成为学校的艺术骨干,在省市区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

(五)建立良好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差异;共性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形式,是最能显示和拨动心弦的艺术,是心灵通过听器官,凭借相应的物质性媒介(音乐)创制听觉意象的艺术;建筑则属于视觉艺术,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和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差异:

在艺术种类方面,音乐艺术属于表情艺术,而建筑艺术属于实用艺术。

音乐较于建筑而言,能够更加直接、强烈、细腻地表现人们内心的情感,手段非常也更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其中,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此外,复调、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实践中展开来塑造音乐形象。

建筑艺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说,是指经由艺术创制而赋予某种精神观念和审美情调的建筑总称。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很丰富,包括空间、比列、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正是它们共同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在著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明确的指出了: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个基本原则。“实用”这个原则是首要原则,是首先要来衡量建筑的标准。

二、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共性:

1.音乐和建筑的时代性:

每个历史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共同的时代特点,这一点确实叫人惊讶,叫人费解。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总涌动着同一种创想,体现出同一种秉性。年轻的音乐家渴望用音乐表现出的美学观念,总是与同辈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不谋而合。这种相同的艺术感势必引起相同的社会影响。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方法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从19世纪中、下叶到20世纪初,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界,一股反传统的叛逆思潮一直保持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房屋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动乱和自然灾变引大的对廉价住宅的需求……这一切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同时期,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也在逐渐的发展和酝酿之中。在音乐方面,出现了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流派。它们都在向新的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的过渡中起了桥梁的作用。前者标志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阶段,后者则有更多的反浪漫主义的革新因素,因此也更多地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一些特征。例如德彪西就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开创了音乐的新时代,他以柔和、朦胧、飘逸的风格把人们带到了大自然的氛围中,是现代音乐的第一人,用音乐的方式表现了艺术的革新,昭示了时代的变动,把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音乐和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

在音乐艺术中,艺术性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乐音所构成的旋律、节奏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的表现力。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需要经过第二度的创造――表演。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是需要由表演进一步再创造的艺术。声乐表演和器乐演奏时音乐艺术中的两大技能技巧门类,它们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够掌握其要领。音乐家要通过自己具有的艺术才能和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技巧,例如掌握和运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表现手段,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建筑同样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现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考虑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人流的问题、是否充分考虑了建筑物的朝向、保暖、防寒、隔音等问题的要求。建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外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形体、线条、色彩、质感、光影等,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不同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建筑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

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发展史的两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音乐和建筑,使我们更加的理解前人们所留下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2006

[2]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艺术的去人性化》,2010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2009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特殊意义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新时期大学生的心里问题表现出多样化、个体化及极端化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高校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把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大一新生入校那一刻起,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时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就是这些微小的变化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不同时期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分析大学生在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新生入校期。新生入校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很多问题都会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出来,比如,新生大多数都是满怀憧憬地踏入大学校门的,但是由于大学连年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新生会感觉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高中遥远、陌生的多,遇见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得老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不适,有失落感。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偏远山区,也有东部沿海,这就势必造成由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性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如果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分入同一宿舍住宿,无形中的对比就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造成学生之间交际上的问题。而这种心理上的失衡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经济困扰是自始至终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现在的新生大多都是“90后”,这些孩子大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刚刚入校,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显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对那些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接受现实、自力更生的确是需要时间来接受的。这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二)过渡期。经历了大一一年的磨练,很多学生都能慢慢适应大学生活,进入平稳过渡的大二、大三学年。看似平稳的过渡期实则危机重重。习惯了大学生活的慢节奏之后,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变得无所事事,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类极端:一是课余时间谈恋爱型;二是课余时间兼职打工型。第一种类型往往家庭条件优越,觉得大学生活枯燥无味,拿恋爱调节自己的生活。恋爱成功倒也无所谓,失恋了却寻死觅活,心理受挫,一蹶不振。还有一些虽然恋爱很成功,但期末考试红灯高挂,影响前程,而后归结为谈恋爱所致,最终也是劳燕分飞,一无所获,心理受创,黯然神伤。第二种类型多数家庭贫困,需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自尊心极强,尤其是和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时会出现自卑感,这就造成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和家境好的学生交朋友,另一方面他们会想方设法挣钱去和条件好的同学攀比,最终可能造成心理的扭曲。再加上这部分学生长期课外在外打工,与学校活动脱离,与班级脱离,最终可能还会影响到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不理想又会直接影响到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评定。这些连锁反应会让这些学生措手不及,倍受打击。

(三)成熟期。经历了大一的稚嫩,大二的稳健,大三的思考后,学生们都成熟了,满载梦想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时有些学生选择了考公务员,有些选择了考研究生,也有些选择了直接就业。不管什么样的选择,背后都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学生们要自主选择未来的路,他们多数茫然不知所措,受一次打击就心灰意冷、信心全无。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失去了公平保障的机制,加上复杂的社会关系,学生往往心理失衡,产生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

从大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当今社会复杂多样,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同学、老师甚至学校的多重压力。这就更加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期是问题出现的高发期,在这个期间如果辅导员可以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师生比例失调这样一个现状,辅导员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生教育中,第一,辅导员要结合以往学习、工作经验,提前帮助新生“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有迎接一切挑战的信心和心理准备。第二,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辅导员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学生的保姆。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明确向新生指出,在学习、生活上遇见困难先要自己思考怎么解决,再想到去找同学老师帮忙解决。长期以往,学生们会慢慢形成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这也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素质做好了必要的第一课。第三,辅导员要在最短时间内不遗余力地了解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这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爱护,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相信他们就一定会重塑信心、奋发向上。

(二)过渡期“忧患意识”培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的话对于当代大学生依然受用。大二大三两年是大学的核心阶段,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处境。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辅导员为学生指明道路。课业之余除了参加学校、院系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之外,还要目光长远,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这期间,辅导员要定期召开年纪会议,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再结合不同工作重点予以安排布置,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等。再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学习和心理基础。辅导员可以请毕业班考研的同学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请毕业班考上公务员的同学传授复习、面试经验,请准备就业的毕业生谈谈求职简历的写作技巧,以及找工作期间的得与失,等等。总之,辅导员要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把这些工作做好,尽量减少学生出现这类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防范于未然。

(三)成熟期加强“挫折教育”。以前由于大学生数量较少,本科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是很难。而当今随着大学的年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于是很多职位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在人才市场上,一个工作岗位有几十个大学生去应征,就业的压力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拼命为自己加码,或去考证,或去考研。既然作出选择,接受挑战,就要有承受压力和结果的能力。不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面试找工作,都要抱着一颗平常心。辅导员老师在此时要加强“挫折教育”,“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就业观。并适时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四)心理辅导与咨询要贯穿工作始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要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及时主动地与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高校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各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辅导或咨询机构要科学地把握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严格区分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

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掌握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可以独立开展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心理教育、咨询工作。如不具备独立开展心理咨询的条件,可以参加学校设立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评估。辅导员是直接管理学生的人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应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资料,配合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可以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早日得到有效的疏通及治疗。同时辅导员还应加强课外教育指导,多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也可以安排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和学生开展小规模的座谈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活方面的指导。辅导员还应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外因,效果如何还是由学生内因来决定。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应明确这一点,并且帮助学生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同时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国特教学校聋哑儿童美术教学活动来看,大多数学校美术教育水平不高,美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施不完善,过于强调学生的视觉补偿与单纯的画画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轨,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聋哑人才能摆脱因先天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缩小与社会相融合的距离。

通过调查Z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有1间80平米的美术展厅,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学教室以及专用的美术教学教具和专业教材可用。通过表1可以看出,美术专业教师仅占总教师数的3.9%;美术教师学历偏低,均为大专学历,且职称为中级教师,教龄均为5年以下,其中美术专任教师为2人;从中可知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通过表2可以看出,该校聋哑学生数超过总人数的55%以上;全校聋哑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女生占聋哑学生人数的53.7%;该校美术教学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其他兼任教师为辅,教师教学工作量大。随年级的增长,各年级人数在不断的下降,人数比例最高的为三年级、五年级和七年级,聋哑学生占总人数的54.7%;这三个年级学生与八、九年级的学生相比,平时所接受的知识量较少,不易开展教学,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教龄、教学人数、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在进行美术教育时会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专业知识缺乏、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设置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恰当、美术专业手语词语缺乏等。

二、问题及对策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学校的美术教学理念仍然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以教室为主的教学场所和以书本为唯一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大多美术课程没有专任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活力,常常是一种模式,即“范画—临摹—完成作业”,有时甚至直接省去了课堂示范这一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已经是迫在眉睫,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明确培养目标,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下,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发展的美术教学过程。对于聋哑儿童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后,教师对作品不应进行机械式的评审,更要“进”入到他们的思维和真实的内心感受中,多给予鼓励与肯定。通过作品图1-3分析发现,相同的一幅画在不同的学生笔底下展现出来的想法也有所不同,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美术构思思维和想象,教师应面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美术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寻找突破传统教学的办法,创新出适合于自身学校的教学特色。

(二)加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

由于聋哑儿童获取信息的闭塞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获取需要的、有效的信息能力较差,只能通过老师讲授和自己亲身体验的为主。实地调查发现,受该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教师只能在教室通过书本与图片进行教学,几乎没有校内外的写生训练等教学过程,美术教学活动仅仅也是以室内画画为主。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一种教育尽可能的达到多种教育的目标。应加强其它学科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如语文课提高聋哑儿童美术专业知识;数学课锻炼聋哑儿童的美术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课提高聋哑儿童的美术专业技能……。对聋哑儿童的教学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的,不能过分突出或强调某一学科的重要性。

(三)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也成了聋部聋哑儿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做适当调整。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对聋哑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学校要在重视聋哑儿童的全面发展,设置适合儿童发展的美术课程,尽可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调查发现,Z学校仍然把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作为重要的学科进行教学,学校虽然提倡艺术“特色”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特色”教学,却没有得到重视,体现不够。通过表2与表3中发现一、二、四、六年级没有聋哑学生,该校当年在校学生中这四个年级出现聋哑学生断层,故只对三、五、七、八、九年级的美术教学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美术课程设置随年级的增加而减少,在三年级每周设置的美术课为三节课,占到该年级周课程总节次的8.5%;五年级每周的美术课程设置为两节课,占周课程总节次的5.7%;七、八、九年级每周美术课设置均为一节课,占其各年级周课程总节次的2.8%,美术课教学在聋部课程设置中占的比例很少。

(四)完善美术手语教学

在深入课堂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内容的讲授缺乏专业性手语,比如在聋部五年级的一节《中国山水画欣赏》课中,由于学生对“欣赏”一词的理解不是很深,这一节课的教学就比较困难,好多的学生都问:“老师,我们本子上不用画吗?”由于学生对“欣赏”一词的理解差,这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美术教学对于讲授有很强的专业性,现有的《中国手语》只有一种“欣赏”的打法,如上图4所示,图5为最相近的“看”的打法,现已有的手语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需要大量的专业手语,但是由于缺乏美术专业手语和聋哑孩子对艺术教学的理解能力存在巨大的鸿沟,致使美术教师难以全面、生动、完整的讲述有关专业性的解释。严重影响了聋哑儿童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美术在聋哑儿童的生命中起重要的发展作用,聋哑儿童模仿能力强,手指灵活,又有非常丰富的想像力,往往会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教学活动会出现许多新的专业术语,教师除了加强对手语知识的学习,善于收集美术常用语、字词的手语,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完善校本美术教学术语的开发,调动其他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共同研讨,将教师手语的打法统一,逐步做到与师生教学沟通无障碍。

(五)个别化教学,突出因材施教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为每个听障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是在分析每个儿童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确定合宜的达成目标,选配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保障儿童个体逐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个别化教育是最能适应儿童各自特点的差异性教育,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通过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对美术并不是很感兴趣,由于该校除专业美术教师外,其它教师也在兼任美术教学工作,各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不同,对美术学习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失去美术学习兴趣。

图6

图6下载原图

图7

图7下载原图

图8

图8下载原图

每一个学生,并不是自愿的上美术综合课,在美术综合课上也存在着水平高低不一的学生。通过调查作品的完成时间发现,教师给予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是1-2周的时间,累计18小时,其中课堂内4小时,可以说时间很充分。究其原因,首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学生作品图6-8,可以看出,学生绘画的技法普遍存在着较弱的态势,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美术水平,划分层次,分层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美术方面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长处,全面发展。其次应该有针对性的对聋生的听力、智力、年龄、语言基础、发音状况、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不同情况,划分层次。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采用各种途径和教学方法,提出各种适当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聋哑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六)让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教学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更要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体验美、感受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把“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并作为教育研究问题中一个重要命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学主张。《聋校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加强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生活化,深化美术教学活动新思路,生活化美术教学活动就是通过让聋哑儿童亲身去体验生活,让他们亲身去挖掘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使其达到愿说乐画的境地。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美术教学仅限于有效的空间内,把学生拘束于画画中,让学生感觉就为了完成作业而画画,并没有从中体验快乐。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国务院于2014年1月颁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通知中,对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了重要的阐述,尤其是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中指出: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表1中可看出,Z校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占总教师数的3.9%,且美术教师只有大专学历,职称为中级,教师专业技能相对弱,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美术老师大多都是其他课程老师兼任,多种因素使得Z学校美术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当然这也是其它普通学校中常见的问题,要做好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加强学校美术教师师资力量刻不容缓。师资力量也会影响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应鼓励美术教师加强学术研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认识、美术教学活动的创新与美术教学活动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交流,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