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范文第1篇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眼球附属物的结构和功能;

2: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掌握视觉的形成;

4:耳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的功能;

5:听觉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描述近视与远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3: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三、资料准备:

课本,双色笔 四、学习过程: 环节一:导入:切入主题;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男同学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在足球场上,通过观察判断足球的飞行路线,进行巧妙合理的传接与配合。而场外的教练员则通过大声的呼叫,指挥球员跑动换位,以保持球队合理的攻防阵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

设计意图:点入主题,点出通过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从而提出眼和耳朵!

环节二:眼是人体观察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视觉的重要器官;那么眼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

眼球的结构示意图

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一、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1、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巩膜缘。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前面的曲率半径为7.8mm,后面约6.8mm,屈光率相当于+43D的镜片。

角膜分为:

a、上皮细胞层:此层再生能力强,破损修复后不遗留痕迹;

b、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c、实质层:在光学系统上具有重要意义;

d、后弹力层:损伤后可迅速再生;

e、内皮细胞层:具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损不能再生。

角膜无血管,由泪液、房水、周围血管以及神经支提供营养;角膜表面从大气得氧;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

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相连。

巩膜包括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和棕黑层。

人耳结构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

(三)内耳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象蜗牛一样的结构,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为了便于理解耳蜗的功能,我们用来显示镫骨足板与耳蜗的前庭窗的连接。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并被基底膜所隔开,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这是收集神经电脉冲的结构,耳蜗横断面显示了螺旋器的构造。当镫骨足板在前庭窗处前后运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随着移动。耳蜗液体的来回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位移,基底膜的运动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毛细胞与听神经纤维末梢相连接,当毛细胞弯曲时神经纤维就向听觉中枢传送电脉冲,大脑接收到这种电脉冲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看了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的人还看:

1.初二上册生物《动物的生殖》测试试题

2.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初二生物教学计划

4.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知识

生物教案范文第2篇

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C:理解)。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C:理解)。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内容的教学时间是6课时,其中讲课4课时,学生实验2课时。讲课与学生实验应该有机结合,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对本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运用示意图、模型、照片等直观教具。在认识方法上要求:①注意把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与细胞结构建立起联系;②注意分析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性;③注意讲述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化合物的功能的认识具体化、结构化: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物质化(达到分子水平)。

通过本节前言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下列认识: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细胞中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构建起来,因此才能表现生命;②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用备好的示意图逐一呈现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显微结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三部分,教材中将以真核细胞为主来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高中生物课将主要从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关于本节前言部分的教学,时间不宜太长。

关于第一小节中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剖析;①用纯净的细胞膜(红细胞的膜)为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已经知道细胞膜三层结构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看教材中的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表);②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对模型的分析深度可依据学生的条件而定,但要突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③如果学生条件较好,可讲述有关细胞融合实验的结果和有关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差异等知识,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对物质进出有选择性的特点。关于细胞膜外表的糖被,只要结合教材中的例子简要说明就可以了。

关于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两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可从具体的事实分析入手,归纳出两种方式的特点。例如,可用示意图显示细胞与组织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差(分压差)与扩散趋势,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气体通过细胞膜时遵循扩散原理,进而推导出这一类物质的过膜方式。又如,通过对轮藻细胞中K+(或其他离子)和环境中的K+(或其他离子)的浓度差等具体事实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进出细胞并不遵循扩散原理,而是由细胞膜主动运输的。在这里,教师应注意讲出主动运输需要膜上某些载体蛋白质参与。主动运输具有选择性,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

关于内吞和外排方式的小字阅读材料,可使学生了解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关于细胞膜的其他功能,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酌情处理。关于细胞壁的知识,可在前言中结合介绍各种细胞时讲述。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1.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2.选择透过性。

二、1.(D);2.(D)。

三、

出入细胞的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如物质进入细胞)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自由扩散

细胞膜外浓度高

细胞膜内浓度低

不需要

不需要

进入红细胞的K+

主动运输

细胞膜外浓度低

细胞膜内浓度高

需要

需要

旁栏思考题这是细胞的内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六、参考资料

病毒细菌还不是最小的生物,比细菌还小的生物是病毒等。19世纪末期,有人首先证实烟草花叶病和牛口蹄疫的病原体非常小,它们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细菌所不能穿透的瓷滤器,于是把这类病原体命名为“滤过性病毒”或“病毒”,以区别于其他许多种疾病的病原体──细菌。一般说来,病毒比多数自由生活的细菌要小,直径是0.08~3μm[1μm(微米)等于10-6m;1nm(纳米)等于10-9m。]左右。较大的痘类病毒(0.20μm以上)刚好可用光学显微镜看到,但不能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较小的病毒,如鸡瘟病毒(70~100nm)、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0~30nm),只有依靠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它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进行代谢活动和繁殖后代。

病毒可以根据它们寄主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动物病毒,如寄生在鸡体组织细胞内的鸡瘟病毒;二是植物病毒,如寄生在烟草叶细胞内的烟草花叶病病毒;三是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Φ×174噬菌体。所有的病毒都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它们的结构主要是外面有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壳内含有另一种物质,叫做核酸(图21)。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依靠它们所含的核酸,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造成对寄主细胞的危害。在现在所发现的三百多种病毒中,大部分都是引起人类、动物、植物或细菌发生病害的病原体。

图2-1烟草花叶病病毒结构示意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核酸2.蛋白质

后来,科学家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身体只是由小分子的核酸构成的,没有蛋白质。已经有人发现它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体。

近些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朊病毒,这是只含蛋白质而无核酸的分子。朊病毒能侵入寄主细胞,在寄主细胞中繁殖,致使寄主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死亡。例如,引起疯牛病、羊瘙痒病的病原因子。关于朊病毒的繁殖和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在科学研究和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研制成80万倍电子显微镜,它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看清两个小点间的最小距离为0.144nm,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2×10-7,已经达到可以分辨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程度)、放大倍率范围宽、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并配有自动照相装置。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目前最常用的是通用式电子显微镜(图2-2)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现在,通用式电子显微镜的直接放大倍数可达80万倍左右,分辨率一般是0.2nm,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除上述两种电镜外,根据不同的成像原理,还有发射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镜式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类型。各式电子显微镜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微电子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膜的化学组成根据对细胞膜和细胞中其他各种膜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来看,膜主要含有脂质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质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较旺盛的膜,其蛋白质含量较高(表2-1),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还含有约10%的糖类,但是糖类都和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整合蛋白(又称内在蛋白)普遍为糖蛋白。

表2-1各种膜的基本组成(质量分数/%)

成分

髓鞘

红细胞

细胞膜

肝细胞

细胞膜

心肌

线粒体

叶绿体

片层

大肠杆菌

细胞膜

蛋白质

总脂质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其他脂质

22

78

33

22

17

6

60

40

24

微量

9

7

60

40

26

13

1

76

24

22

微量

1

1

50

50

6

20

24

75

25

25

膜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磷脂约占总脂质的55%~75%,主要有卵磷脂和脑磷脂,其余是鞘脂和糖脂。各种脊椎动物细胞的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不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没有胆固醇。胆固醇有降低液晶态脂双层的通透性和脂分子运动性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动物细胞膜的韧性。

蛋白质是生物膜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根据蛋白质和膜的结合程度的不同,蛋白质分为整合蛋白和边周蛋白(又称外在蛋白)两类,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总量的70%。各种蛋白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不仅有机械支持作用,而且在物质运输以及受体、抗原和酶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外结构和细胞外被细胞膜并不是细胞的最外边界,各类细胞在细胞膜外还附着有细胞膜外结构。细胞膜外结构在结构、成分和功能等方面,因生物物种和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异。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例如,血型抗原、鱼类和两栖类的卵膜、哺乳动物卵的透明带、基膜、动物软骨细胞间的基质、肠上皮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植物细胞壁,以及原核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菌荚膜等。细胞外结构根据来源、性质和同细胞膜的关系,可以区分为细胞外被、表面黏着物质和外在结构三类。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糖蛋白构成的外被,称为糖被或糖萼。糖被是细胞表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某些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因此对糖被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颇为活跃的领域。糖蛋白分子的种类很多,分子大小悬殊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可从15000到106以上。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在细胞生理活动和细胞间期相互作用方面有许多重要功能,主要是分子识别、免疫反应、神经冲动的传导、激素受体和CAMP的代谢调节作用、血型抗原和酶。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关于膜的结构,从20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和模型。下面举几个比较流行的模型加以说明。

1.单位膜模型。这种模型于1935年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加以修正,随后经罗伯特桑(Robertson)的电镜观察加以完善。这种模型表示,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及在其内外两侧各覆盖一层蛋白质所组成。脂质分子相互平行,与膜垂直。蛋白质是以β折叠形式结合在膜的内外两侧,形成网状。罗伯特桑于1959年指出,所有生物膜的厚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三层结构的膜普遍存在于细胞中,他叫这样的膜为单位膜。但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科学家证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也有蛋白质颗粒,并证实膜蛋白主要不是β折叠结构,而是α螺旋结构等。科学家根据这些事实,对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理论提出了修正。

2.液态镶嵌模型。这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不是静态的,而是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都能自由运动。这种模型叫做流动脂质—球蛋白镶嵌模型。这是个动态模型,表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着的球蛋白分子组成的,有的蛋白质分子露在膜的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横穿过脂质双分子层。这种模型主要强调的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白质分子像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质的“海洋”中。后来,不少实验都证实膜脂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性之一,因此这种模型比较普遍地被大家所接受和支持。但是,这种模型也有不足之处,它比较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以及其他因素对脂质分子运动的影响。

3.晶格镶嵌模型。由于液态镶嵌模型有上述不足之处,沃利奇(Wallach)于1975年提出了晶格镶嵌模型。他指出:生物膜含有“流动性”脂质是可逆地进行从无序(“流动性”)到有序(晶态)的相变;在大多数动物细胞的膜系统中,这种“流动性”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面积小于100nm2左右。沃利奇认为,“晶格镶嵌”模型比“液态镶嵌”模型更能代表膜的真实结构。晶格镶嵌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代表某些膜的真实结构,但是并不能作为一般膜的通用模型。

4.板块镶嵌模型。1977年,Jain和White进一步发展了沃利奇提出的晶格镶嵌模型,提出了板块镶嵌模型(图2-3)。这种模型学说认为,在流动的类脂双分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刚度较大的、彼此独立移动的类脂板块(有序结构板块)。这种无序结构区的板块和有序结构区的大小、形状、寿命、运动性、交换速率、板块内组分的留存时间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很大。分布于膜内两半层的板块彼此相对独立,呈不对称性,但是某些板块也可能延伸到全部双分子层。

图2-3板块镶嵌模型

上:图的中间部分是液晶态,两侧是晶态

下:表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的板块镶嵌分布

板块内各种组分之间的疏水力相互作用,蛋白质和类脂两者也可能形成另一种不同性质的长距离的有序组织(一般超过几百个分子大小)。因此,膜平面实际上是由同时存在的不同组织结构和不同性质的许多板块组成的,它的变化主要由板块内组分的构象和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所决定。膜功能的多样性,可能与板块的性质和变化有关,这就可以解释所谓细胞内“区域化”的问题。细胞中“区域化”的特点,使细胞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生化反应能够彼此不受干扰,有条不紊地进行。

事实上,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及液态镶嵌模型并没有本质差别,前二者只不过是对膜的流动性的分子基础作了解释,因而是对后者的补充。目前所流行的关于膜结构的基本观点仍然是流动镶嵌模型。由于膜的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目前看来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作为所有生物膜的通用模型。

膜流动性的控制机制所谓膜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膜脂的流动性随温度不同而有变化,或处于固相,或处于液相。当缓慢提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可由晶态(凝胶)熔融为较为流动的液态,发生这一变化的熔融温度即相变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脂质处于液晶态。膜脂分子具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绕化学键旋转、左右摆动、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作左右旋转运动、沿膜平面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由一个单分子层倒翻至另一层。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膜脂的流动性,其中脂肪酸本身的不饱和程度起着主要的作用。膜的流动性对膜的功能活动,特别是酶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膜蛋白的运动性,指膜蛋白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发生位置的变动。膜蛋白的运动方式有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等。膜蛋白的运动要受其周围的膜脂性质和相态的制约,还要受细胞内部结构的控制,它在膜中的运动并不是随机性的“漂流”。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细胞膜作为细胞的内外边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它的主要功能如下:(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6)细胞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按照热力学基本定律,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就像物体沿着斜坡上移(图24),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在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中,这能量由细胞来供给。

图2-4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图示分子可由高浓度处自动向低浓度处扩散,而分子由低浓度处移向高浓度处则需另外供能,正如滑雪者可由高坡自动下滑,而上坡需要人体费力一样)

主动运输是与被动运输相对而言的。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其特点是在这样的物质运输过程中,物质分子进行顺浓度梯度的移动,而与物质运输有关的膜或细胞并无能量消耗。但是,被动运输并不是与能量转换完全无关,而只不过是物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是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包含的位能而已,就像位于斜坡高处的物体可以靠位能自动下滑而不需要另外供给能量一样。

在细胞膜主动运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而且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关于钠、钾离子的主动运输。很早以前就知道,包括人体各种细胞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钠、钾离子浓度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着一种“钠钾泵”的结构,简称为“钠泵”,它们的作用就是能够逆着浓度差,主动地把细胞外液中的K+移入膜内,同时不断地把进入细胞的Na+移出膜外,因而形成和保持了K+、Na+在膜两侧的正常浓度差。大量事实证明,“钠泵”实际上是一种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它可以被Na+、K+和Mg2+等离子所激活,可以分解ATP以获得能量,同时可以将膜外的K+移入膜内、将膜内的Na+移出膜外。

生物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案 导学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发展。“教学案导学”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师的教学思维,做到了“教”与“导”的协调发展。“教学案导学”教学重在“导学”,诱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3注意教学案的搭配关系。

生物教案范文第4篇

一、设计和编写生物学案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要点强化、解题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前完成的一种主动求知的新型案例。“学案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熔为一炉。

因此,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运用学案要坚持“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学案体现思维训练为主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减轻生物课课业负担的原则。

二、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教师在编写学案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就是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新知识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学生的强项是什么,弱点在哪里。明确要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解决什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把复习和新知结合起来,把学案和笔记结合起来,把预习、听课和复习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研究和设计改变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生物学案,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以课时为单位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学生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目标。

三、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巩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复习进行巩固和练习检测,以检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效果。

四、使用学案的作用

(一)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学案;生物教学;课堂运用

一、导言

导学案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从目标确定、组织方法、学法指导、评价方法、教与学的反思等总体规划与学生活动、学习策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和监督相结合的教案与学案的统一体。导学案教学法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学案”教学法符合课标要求,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法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导学案的特点

(一)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四)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诸如所教内容密切相关背景、话题等。

三、导学案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基本基本环节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预习)、精讲点拨(教师对重点的讲解)、达标测试几个部分。现以人教版八年级(初中二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了解常见的动物。

2.通过预习了解、掌握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三个时期;了解常见的动物。

3.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是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三个时期。

2.难点是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

(三)学习过程

1.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相见时难别时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尽成灰泪始干。然后提出问题并解释:春蚕真的如诗中所说,吐丝完毕生命就结束了吗?从个体水平看,生物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从整个物种来看,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着。同学们知道,被子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结实并产生种子、种子萌发繁殖后代;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后代,真菌通过孢子生殖后代。哪么动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

2.自主学习(预习)

(1)认真观察家蚕在各阶段的形态特点,将各图按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列,并填写在课本第九页的横线上(以图的序号排序)。

(2)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填写下表。

3.精讲点拨

通过上表比较,家蚕的幼虫和成虫无论形态特点还是生活习性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幼虫和成虫之间经历了一个重要时期—蛹期,生物学上把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

4.达标测试

(1)家蚕的一生要经过 、 、 和 四个时期。家蚕通过 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 发育,以这种方式发育的昆虫你还知道 、 、 、 。

(2)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 、 、 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 。如 、 、 等。

四、结语

导学案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导学案,能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自学、合作学习成了主要的学习形式。课前学生们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可机械使用导学案,需要对书上的内容加以整合。教师在备课时,将简单问题调整合并,相对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细化、删减,对知识重难点加以讲解。

参考文献:

1.肖川.懂仲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