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在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下面本人谈谈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几点经验,供同行们商讨。
一、完善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
1、通过学习,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广泛,而在诸多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其他素质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动力源泉。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特殊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培养特殊学生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为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于社会打下基础。基于这一点,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特殊教育理论,思想得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得以破除,克服传统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不断探索单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可通过讲故事、谈话、讲解等方法,帮助聋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领会教材说明的道理,接受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情感上发生飞跃和升华;通过讨论、表演、实践活动、调查等形式逐步引导聋哑学生把所接受的教育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3、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
二、创设一个和谐的心理氛围
为了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学中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每当老师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的微笑,聋哑孩子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老师的这种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而且也能够促使聋哑学生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内在的动力,积极去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反之,如果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带着厌恶感,特别是那些差生在老师的眼中是包袱、负担,那么师生之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必定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在思想品德中分层次的心理素质培养
1、低年级的养成教育
聋哑学生因受其生理条件的限制,获取信息量少,更容易表现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在娇纵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缺少同龄的伙伴,往往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合群”的心态。因此,合群心理的培养,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愉快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聋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中年级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薄弱。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由于听视觉的缺陷,与之相反,自卑感却困扰着大部分的聋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感到压抑和不满,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势必对聋哑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坏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克服自卑感,寻求良好的自我发展途径。
3、高年级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养
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京市游泳训练中心50米长的泳道标上了新的尺码。娇小的谢青凭借娴熟的技术与轻盈的泳姿,在清澈的水面上划出一条条优美的流线。
如果不是泳池一端教练员手中的提示杆和贴近水面的提示线,没人相信在水中来去自由的谢青竟是盲人。她是中国残奥代表团游泳运动员,女子S11级5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
人本理念
“先天遗传视神经的持续萎缩,使谢青的视力几乎完全丧失。她9岁时接触游泳,在就读盲人学校的7年里,经过不断学习和训练,从一名业余锻炼者成长为如今的残奥会冠军。”谈起自己的学生,北京市盲人学校基教处副主任张琳很骄傲。
2007年,谢青的训练任务很重,但新课改给了谢青更多的专业训练和学习空间。
当年9月,北京市正式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与以往的高中课程相比,新课程中增加了“技术信息”、“通用信息”和“艺术”科目,“汽车驾驶与保养”、“戏剧创编入门”等模块课程。
相比普通学生,视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困难。所以,一直以来涉及到视障学生的课程改革会有很多阻碍。
“实施课改之初,部分学生有些紧张,尤其对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考核的模块课。但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实践后,大家渐渐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充实,也为得到和普通高中生的一样的课改机会感到自豪,家长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课改。”张琳说。
正像一些学生家长所说:“课程改革让孩子变自信了,现在他们愿意更多地接触社会,这要感谢新近开设的社区服务课和社会实践课。”
今年3月,北京市盲人学校又同其他9所进入新课改的学校一起获得了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资格。北京盲人学校在课程安排、课时长短上首次拥有较大自。盲人学校开始根据视障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做出最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以来,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特点、教学管理、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做出深入分析和有效调整。张琳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与此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学课本在知识内容上也在变化或补充。
学校现有在校全盲高中学生3人,为了这3名学生,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将22门教科书的汉字全部进行校对后翻译成盲文。几乎每学期的假期,盲校老师都是在翻译教科书中度过的。
在盲校高一年级的课堂里,记者看到有的学生使用的是普通课本,旁边配有台灯,有的没配有台灯。据张琳介绍,视力不同对光的感知程度不同,有的弱视孩子需要借光,也有是怕光的,全盲学生才使用盲文课本。每位学生的专用电脑都安有阳光读屏软件(弱视用电脑扩视软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其配备相应的辅助工具。
由于学生对数字和图形的感悟力比较差,一些理科学习中的立体图形学生只能依靠触觉,盲人学校的老师又将书本上平面的图形做成各种盲图。新课程改革实行模块考试后,盲人学校也参加北京市海淀区的统一模块考试。试卷在考试前一天发到学校,老师们就必须加班将卷子翻译成盲文,以保证转天的同学们顺利参加全区的统一考试。
在学校的视觉康复室里,记者看到一位老师正在设计适合视障学生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多利用眼睛,感受到光的存在。张琳表示,盲人学校的新课改理念和教育理念实际上也与残奥会的理念呼应,就是“超越 、融合、共享”。
课改灵活
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张琳认为,盲校可以根据学生视力受限制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在视障教学中,盲校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均从视障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需求定位,使学生具备普通高中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张琳说。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自主排课提高了学校探索课程改革的自主性,使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将各类资源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进行有效整合,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北京市盲人学校的老师吸收新理念,把培训场所移到教学第一线,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实际,深入实践。以全体教师的教材分析课和教学后学生的普遍反映为载体,进行教学案例研究,互相交流教学信息和经验,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到最大化。培训部门也适时指导教师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审视与反思,增强教改意识。
盲校老师还提倡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备课、反思性自我评价等,以让视障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与观察,修正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同时提高教师视障教育辅助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盲人学校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际上也一直在进行。针灸推拿、音乐调律等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准备扩充计算机应用领域,挖掘和锻炼学生在计算机程序开发设置和研究方面的特质及潜能。
课程专业
由于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其他9所学校不同。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盲人学校为高中生设置了一系列特殊课程,包括心理适应及行为礼仪规范专题、定向行走与形体训练专题、现代辅助技术在视障领域的运用、盲图使用技巧以及人生规划导向等多门课程。
在现有条件下,按照新课程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学校还对语文、英语课目进行模块整合教学实验。由于学生视力障碍所限,学生的接受来源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因此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升学方向,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选修课程。
学校还结合校内场馆资源和学生状况,开设了体育与健康选修课,包括篮球、游泳、盲人足球、盲人柔道、中长跑等。学校希望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体育方面的人才。
早在1984年,北京市盲人学校按摩二年级的学生平雅丽,在中国首次组团参加的残疾人奥运会上就夺得B2级女子跳远冠军,实现了中国在残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艺术课方面,学校开设1个选修模块和1个必选模块,包括:《生活中的音乐》、《音乐的情感表现》、《民间民族艺术》、《身边的设计》、《身体的表达艺术》、《图形的奥秘》等课程。
如今,北京市盲人学校的课程安排形成了“三课(必修、必选、选修课)一体”,保证学生获得高中毕业所需144学分。视障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残余视力以及触觉等其他感觉通道,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获取信息速度较慢,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做适当的调整,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模块所规定的学习内容,相应增加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课时。另外,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具体学科开设必修选修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参加北京市各学科的统一模块考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融合服务;社会化服务
当前高校图书馆正从一个以藏书为中心的时代向数字化和合作交流乃至以知识为中心的时代转型[1]。高校图书馆正处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教育部2015年12月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各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等作出了详细说明,亦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图书馆都在顺应形势,开拓创新,在履行好自身职能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顺应社会的新需求,结合自身独特的特教资源优势,开创了“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信息素养教育与感知+阅读推广”的跨界融合服务新探索,为文献资源更加广泛灵活利用和开展社会化服务开辟了新的路径。
1开展跨界融合的社会化服务动因
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被列入必修课程。各中小学校为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除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到综合实践基地校体验、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等活动,还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活动手段和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绩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由于其特殊教育的独特背景和内涵,成为一些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选择。从2010年起,就有中小学校主动与图书馆联系,希望到此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生活及残疾人教育的了解,以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特殊情怀。面对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项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让前来开展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能够学到在其他地方不能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不虚此行。
2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化服务实践的新探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最大特色是特殊教育文献资源丰富,特别是盲文阅览室,是与南京市残联共同打造的南京市无障碍图书馆,设施先进,设备齐全,盲文书籍馆藏量为全国高校第一。同时它也是全国图书馆中唯一的一个集视障读者阅读盲文图书、汉字印刷图书、听声阅读、上网冲浪以及盲文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于一体的场所,是除了中国盲文图书馆以外较为先进的阅览室。在这里,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体验到视障读者的无障碍阅读过程。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前身)2010年初筹建的目前国内第一所教育类博物馆,规划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一期工程“通史馆”“成果馆”“体验馆”“多媒体放映厅”等已于2011年1月建成开放,二期工程“技术馆”“特教史料馆”等,亦在完善之中。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是一所通史类、科普性、专题教育博物馆,内容上涵括特殊教育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职)、高等教育(含高职、高师),类别上以视障、听障、智障为主,时间上以晚清以来百余年特殊教育史为主,地域上以大陆为主兼及台港澳地区。其中收集的大量晚清以来与中国特殊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具和学具,见证了中国特殊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博物馆收藏、展示了大量中国特殊教育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藏品,馆内设施实现无障碍化、人文化、科技化、艺术化,是一所具有全国性、开放型、多功能化的集特殊教育展览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特教史研究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博物馆,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关心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国内外各界人士参观、学习、交流、科研、咨询、体验、互动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博物馆努力打造成体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博爱塑魂、特色立业”办学理念的文化平台与人文坐标,展现我国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发展辉煌历程的教育基地与宣传阵地。可以说,隶属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和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是两个各具特色而资源内容和性质又互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文献资源,让两者整合到一起,呈现给阅读者的势必具有1+1>2的阅读功能,会带给阅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更直观的感受。它们楼上与楼下的紧邻位置将更为两者的融合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3新探索带来的新突破
随着各中小学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起来,带着对高校的憧憬和好奇,不少学校将社会实践的目标投向了高校,而图书馆则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仅2014年,南京特教学院图书馆先后接待了数批来自本市的中小学生。面对这一从未出现过的新需求,南京特教学院图书馆凭着对自身资源的了解,决定放大这一社会效应,让中小学生以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在这里获得更多知识和能量。
3.1提供别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感受辛劳,从而懂得尊重别人劳动成果。上书活动的安排,不只是一项简单的体力劳动,它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其中的学问,体验上书者的辛劳,并教育他们在以后进入图书馆取阅图书时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代书板,不随意乱放图书。因为看似简单的上书过程,同样具有技术含量,同时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精神,由于图书种类繁多,分类复杂,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图书分类知识后才能按照图书上标示的索书号标签逐类逐级找到对应书架,将图书准确地放到应在的位置,从而为后面读者的查找和取阅提供方便。否则书在库中而读者借阅不到的现象会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形象,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在学生了解到不能准确上架图书带来的严重影响后,他们无论在自己的上书过程中还是在今后进入图书馆借阅的过程中,都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放到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这比单纯对他们开展口头教育要感性并有用得多。
3.2引入信息素养基本概念,为其今后的阅读生活作铺垫
到图书馆社会实践,常做的一项工作是图书上架,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活。在上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图书分类、索书号编排知识及图书的排架常识,再带领他们开始上书实践。上书的过程也是找书位置的过程,可以有效应用与巩固在此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素养知识,这样他们在以后进入各类图书馆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至少可以大略知晓自己所需图书的位置。
3.3开启一次行走阅读之旅
劳动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接受教育。而阅读感知,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教资源丰富,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需求特性,只要适当加以组合利用,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次别开生面的行走阅读之旅、一顿特殊教育文史快闪阅读与行走阅读的大餐,而且这个阅读过程是在文字与实物的交替呈现与解读中实现,在参观中不知不觉进行,过程轻松而愉悦,可以给他们带来新的直观感受与价值体验,同时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关注特殊教育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特殊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也可为他们今后从事特殊教育或投身残疾人事业作铺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是社会了解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窗口,适时向社会敞开大门,这不仅可以满足部分人员的好奇心,还可以借此获得社会的了解、支持和关注。
3.4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博爱情感和人文情怀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博爱之都”,校园设计处处充溢着博爱情感和人文情怀。而图书馆,从进入大厅的那刻起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百爱墙、室内盲道、无障碍电梯通道以及聋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墙上咖啡吧和墙上咖啡活动,处处体现出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关爱,亦可让学生们在鲜活的体验中接受到人文情怀教育。此外,在图书馆可以体验盲人定向行走,在博物馆不仅可以看无障碍电影,体验盲人运动项目如下象棋、打乒乓球等,还可以在体验馆像盲人摸象那样,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体验盲人的生活。通过这些体验,可以让学生们对残疾人群生活艰难有所感触与感知,并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这项体验也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富社会现实意义。学生们在墙上咖啡吧体验感知后,爱心即刻被激活,有学生立即掏出自己的零用钱购买几杯墙上咖啡标贴亲手贴到墙上,体现了学生乐于与人分享的人文情怀。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在倡导待用快餐,从孩童时期就培养他们的爱心,今后走上社会,他们将更加热心公益事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才。
3.5普及盲文基础知识
在盲文阅览室,学生们对看到的图书和设施设备都感到新奇。盲文图书中凸起的一个个小点点是啥意思、如何识别等激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学校盲文社的学生们便给他们讲解起盲文凸点组合的相关知识。盲文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呢?盲文社的学生又拿出盲文点写板和笔,手把手地教他们制作书签,并作为各自的礼物赠送给他们,作为学习盲文第一课的纪念。有了对盲文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凸起的小点点,他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还可以向周围的人作些介绍和宣传,无形之中就成为盲文知识的传播者了。
3.6为业界提供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国际图书馆界十大发展动向的第一条就是“重新认识和发挥作为场所的物理图书馆的作用”,这一内在要求推动着图书馆人不断加大对图书馆利用的探索力度,使文献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欧美等地的图书馆在积极尝试与博物馆的馆际合作,国外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联手跨界合作之路借用到高校,很显然首先在操作层面就容易得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和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就在同一座楼上,他们的联合在物理空间上只是打开一扇门的问题。打开一扇门可以让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拥有的大量的全国独一无二的特殊教育文献资源从主要限于来宾参观,拓展到各类适宜人群,使大量的特殊教育类宝贵资源走出深闺。由于这些资源为高校各种文史资源汇聚的地方,代表了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汇聚了该高校在自己领域的特色和成果,因而也可以让所有阅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该领域有一个较为清晰而明了的感性认知。
4新探索带来的新思考
4.1社会需求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只有积极创新才能从容应对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形式上的文化宣传、有限开放、参考咨询、联合共建等[3]。研究的内容包括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优劣势、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原则及评价[4]。这些研究某种程度上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现实的需求常常是复杂而多变的,除了一些共性的内容,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需求也在反逼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的利用方面作出新思考。如本文中介绍的中小学生到高校进行社会实践,如果图书馆不作深层的挖掘研究,不作任何设计,仅仅把它们当作学生的一次劳动实践来对待,那么双方都不会有什么收获,仅是一次劳动活动,走走过场而已,接待多了,甚至还会产生厌烦情绪。相反,往深层思考,它们产生的效果就迥然不同。
每到高考招生季,高校总要深入到招生点开展招生宣传,展示学校的特色和魅力,以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前移,借中小学生到校社会实践的机会,不仅可将这些潜在生源吸引过来,还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成为学校营销的新渠道。对到访的学生及其他人群开展学校宣传工作,可以取得比校外宣传更实在的效果。因为在校外宣传更多靠口头及仅有的一些资料,在校内则不同,不仅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局限,还可以综合而全面地展示出学校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中产生认同。
4.3社会化服务可以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增长点
“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这是各图书馆近年来倡导的服务新理念。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方向亦由此开始转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并逐步将服务推向社会,推向更加需要的阅读人群。读者需求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将自己特色资源主动与社会分享,2012年,首先与所在地南京市栖霞区的社区合作,成立栖霞区残联“阳光”图书室,为辖区内的20多名盲人读者打开阅读的方便之门。之后其他行政区域的盲人组织也提出请求,希望也能分享到图书馆丰富的盲文阅览资源。基于此,南京市残联决定出资,以该馆为依托,共建共享特色资源库。2014年6月,南京市无障碍图书馆、南京市无障碍影像资料库在该馆挂牌建立,进一步扩充资源,拓展和延伸社会服务功能,让社会上更多有特殊需要的残障人士,能够在信息公平共享的基础上,也享受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无障碍服务。有了这些不断扩充的资源,国际盲人节“爱的光明行”活动、无障碍电影社区巡演、“爱,无障碍”———关注孤独症儿童体验饥饿8小时等社会服务活动在图书馆蓬勃开展,为图书馆增添了新的活力。
5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藏书走向知识发现与运用的过程中,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在探索的路上,有交集,有借鉴,有融合,有创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汲取欧美发达国家图书馆、博物馆尝试开展馆际合作的经验[2],受湖南、山东、陕西和河南等四省高校一线女性图书馆员开展行走阅读推广活动的启迪[5],大胆探新,通过拓展服务内容,跨界整合资源,将一项普普通通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升华为图书馆阅读服务与推广的综合实践,产生了双赢的效果。这项实践告诉我们:服务无极限,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做事,善于借鉴,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会愈加精彩,阅读推广的形式会更加丰富而灵活,阅读推广的成效亦会更加显著,也将比传统图书馆服务,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有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大学图书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图书馆杂志,2014(12):4-8.
[2]李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8(8):59-61.
[3]董乾枫.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5):71-73.
[4]刘子辉,杨应全,李荣菊.近3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12):6-9.
关键词:心理健康;特殊教育;工作职责
1引言
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提高,国民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政府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视的提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初高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这些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负责日常的心理知识的教学,更是兼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一般而言,这些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心理学系统培训,并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持证上岗,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心理方面的技能。心理健康教师的配置为学校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教师的教学,保证了学生能够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将学习效率保持在高水准上。我国的基础教育配置的心理健康教师是有别于以往的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从当前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大多数学校仅将心理健康教师视为解决学生心理压力,对学生产生的厌学、早恋、入学、焦虑等常见问题以及个人心理健康疏导。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具有片面性,仅考虑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而据国际的相关研究发现,学校内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应当承担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予以指导,沟通家长促进家长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等。与国际相对比,从工作内容方面,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中,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内容略有不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日益扩大,与此相对应,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也应该扩大。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基础学校中配置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依然较少,过多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是无法完成,必须就重要的方面进行扩展。那么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扩充哪些方面的工作内容就值得思考。
2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困难问题是重要问题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代表着自身知识的水平,也反映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工作量。尽管以学生考试分数做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师工作量还存在着争议,为诸多的教育研究指责。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评价手段相对有限的前提下,考试分数仍然是应用最广、实效性最佳的衡量指标。既然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考试分数有如此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学差生。而如何对待这一群体,解决他们的学习水平低下的问题,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带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上的消耗。但是,教师的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学生的学习未必会得到提高,这就会深深地伤害教师,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教师的各种教学努力是基于教育学的体系和方法,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心理学的因素同样重要。基础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本专业的知识对学差生进行鉴别和干预,从而为解决学差生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一般而言,学差生群体是有分层,大致可以分为3类:学习倦怠、学习困难、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不了动力,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1]。对于这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任何问题,心理健康老师应用心理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学习困难是指学生本身没有智力上的问题,甚至相当地聪明,但是他们的成绩就是无法提高或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由于学习困难者的本身不存在着智力的缺陷,因此,常常有教师将学习困难与学习倦怠相混淆。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广义的学习困难的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左右,因此,将学习倦怠与学习困难相分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的学习困难工作
将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进行一一甄别,以区分他们是否学习倦怠还是学习困难,对面临着诸多教学工作、教学考核的教师而言是不具备可行性的任务。学习倦怠与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加专业的鉴别,需要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工作。同时,鉴别出学习困难学生只是工作的第一步,为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还需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干预。而在这一步中,对学生所属的学习困难的类型,对应的干预方式都需要教师进行把握。而从学校的教学配置来看,只有心理健康教师具有鉴别、干预学习困难学生的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水平的要求,以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的状态进行判断,主要集中在应用性的技术和部分与心理学相关的领域。首先,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鉴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工具、方法和流程。在有需要时,能够科学准确地鉴定出学生学习困难是否有,属于什么类型,严重的程度。其次,心理健康教师要能够对基础学校中可进行干预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筛选,对不能进行干预的学生应该给出寻求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对于可干预的学生,尚需要心理健康教师给出干预的方案和内容,一般包括给予学生学习的元规则知识的支持,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满意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殊儿童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62-02
一、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1.生理缺陷导致学习困难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有一定缺陷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由于听力障碍,他们接收信息渠道单一,获取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弱,导致学习困难。以数学为例:听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有一个规律,低年级时成绩很好,高年级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听障学生对文字理解、分析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但他们善于找规律,教材分章节来授课,往往是这一节课学习加法应用题,相应的练习题几乎全是加法题,反之,下一节课学习减法应用题,相应的习题全是列减法算式,所以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即使不理解题意也能正确列出算式,或者是记住某些重点词语,如见到“一共”就列加法算式,见到“还剩”就列减法算式,完全不理解题意,导致越复杂的应用题越不会。
培智学生的智力存在一定缺陷,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弱,所以接受知识有难度,导致他们学习困难。
2.多疑、固执、冲动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特殊学生存在多疑、固执、冲动、冷漠的心理问题,喜欢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外界事物,往往看到别人议论什么,都会认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导致他们人际关系差,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合作、交流。没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他们步入社会形成很大障碍,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3.自卑、消极心理导致学习困难
特殊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有一定缺陷,导致他们心理出现问题:非常自卑、自暴自弃、消极。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比较敏感,很难表现出开朗乐观、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甚至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的弱点。对一切事物敏感,习惯随声附和,没有主见。这些导致他们学习不积极主动,很难有理想的成绩。
4.家长的心态对特殊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特殊学生家长都很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有缺陷很可怜,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就不写了,导致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复习,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这样恶性循环成绩肯定不理想。家长们认为特殊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顺其自然能会多少就会多少吧!他们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教育孩子,长此以往,会给特殊学生养成懒惰、消极的不良心态。
二、解决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措施
1.及时表扬,树立学生自信心
“星星再小,也会发光”,所以我努力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正确批评。在实际工作中我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对树立学生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例如我的班级有这样一个孩子,个子不大,瘦瘦的,小脸像个麻土豆,衣服总是很邋遢。身上有一股y闻的味儿,不讲究卫生。我一贯采取的方式是批评,但效果并不理想。我甚至认为他无药可救,根本没有在他身上发现闪光点。偶然的一次活动中我发现他的歌唱得很好,于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当时很自豪,笑得合不拢嘴。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一些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的成绩比较差,我就降低对他的要求,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提升他的自信心,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变化让我吃惊。每天早晨都会高高兴兴地跑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今天讲究卫生了,认真洗漱了、剪指甲了。还经常拿出自己的简笔画、剪纸给我看。我看着他的画,线条越碓搅鞒,剪纸也越来越好。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慢慢的他的性格开朗了,同学们发现了他的蜕变,都愿意和他做朋友。他的成长变化,让我像喝了蜜一样陶醉。表扬如和煦的春风,会温暖学生的心,表扬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可见表扬的艺术性和特殊学生的表现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合理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助于特殊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2.正确对待差异,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
由于特殊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要正视差异,理解和尊重学生。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欣赏不要比较。每个孩子都有差异,要善待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在平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每节课我对A组、B组、C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语文课上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独立书写字词、句子,熟读课文。B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独立书写字词,在老师的辅助下写句子、读课文。C组学生的目标是在教师的辅助下书写生字,能跟读句子。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在一节课里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涨。教育是培养人的,不是改变人的,苹果是苹果味儿,梨是梨的味,不要把梨改成苹果。
3.师爱育人
有人说:“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也不是悲凉!”而我要说:智慧在左,爱在右,在教学中,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智慧和爱”来塑造。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不能照顾他,父亲出外打工,对他关注很少,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一些不好的影响造成了他道德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学习态度消极、打架、逆反。好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很是头疼。我接班后观察了他很久,发现他是典型的缺少爱的类型。于是我抓住了一次机会用师爱打动了他。有一次他生病了,家长电话打不通,校医不在学校,他自己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就用脸贴贴他的额头,感觉他的温度,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感动了他,他眼圈一红眼泪掉了下来,伸出双手紧紧地抱着我,在那一刻我惊呆了,他是多么需要母爱呀,多么渴望母亲的怀抱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对他嘘寒问暖,换季时及时提醒他更换衣物,还经常拿一些他爱吃的东西,他表现好时,我总是摸摸他的头,他情绪不好时,我总是用关爱的眼神望着他,尽量用师爱弥补他残缺的母爱。慢慢的他变了,变得很懂事,上课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可见面对情感脆弱的特殊孩子,教师必须付出自己无私的爱和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使枯萎的心灵苏醒,使冰冻的感情消融。爱是生活的原动力,爱也是教学的兴奋剂,生活因为有爱才感觉美好,教学因为有爱才充满激情。
4.重视家校联合
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是众人接力的结果,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重视家校联合,调整好家长的心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也要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大多数家长不愿意带特殊孩子出门参加活动,他们认为孩子会让他们没面子。我采取定期开家长会和微信联系等方法,经常与家长沟通,通过这些方式改变家长的观念,鼓励家长为特殊孩子提供充分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提高户外拓展和社会交往能力,为特殊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巧明.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