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空间范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工 薪酬 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到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坚定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选择,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以此赢得他们的满意与忠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工薪酬的关注也日渐突出,职工薪酬应体现出对人才价值提升的激励与引导。在此背景下,企业只有全面实施正确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才能达到双赢境界,即既能使员工取得满意的薪酬,又能使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因此,本文拟对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问题展开相关探讨,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劳务或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职工薪酬的具体内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社保、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非货币利、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薪酬具有劳动力保障功能,具有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功能,以及具有激励功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职工薪酬对企业员工数量、质量,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归属感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职工薪酬会计核算有助于控制经营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内容扩大,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不仅仅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还将社会保险费、工分经费和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辞退福利等纳入其中;第二,职工薪酬会计处理发生变化,一方面,新准则规定企业既要补偿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还应根据收益对象的不同将应付工资对应的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此项会计处理的变化将普遍降低企业各期的利润额,同时一定程度上递延影响了企业的各期损益,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发生变化,旧准则对一级科目设置过于繁琐复杂,不利于管理,而新准则进一步明确职工薪酬的范围,在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的基础上,增设工资、奖金、社会保险费、辞退不补偿等二级科目;第三,强化信息披露,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将职工薪酬信息列入披露范围,同时规范了对于因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补偿标准等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第四,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更为紧密,将企业所有人工成本都计入当期费用,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费用、成本和资产,为企业估算成本信息提供可靠保障。
二、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上,一方面应将企业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作为一项负债,另一方面则根据收益对象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可以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等,若没有收益对象则可判定为当期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仍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非货币利会计核算存在漏洞
随着职工薪酬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以非货币利形式支付薪酬已成为普遍现象。新会计准则对非货币利会计核算的规定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企业将自产产品作为薪酬,将外购产品作为福利,或是以无偿向员工提供住房等资产作为薪酬。但实际操作中,非货币利会计核算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现行职工薪酬制度仍没有明确、系统规范非货币利的计量方法和适用情况;核算过程中没有明确界定是以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两种计量之间差额的处理也存在明显漏洞;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福利,可变相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总之,现行非货币利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企业可能通过非货币利薪酬的发放虚增企业成本,以达到减税的目的,势必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福利费会计核算存在一定调控空间
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用的计提规定比较模糊,新会计准则规定“没有规定计提比例和计提基础的,企业应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即在实际会计处理中,由于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各企业并没有统一的福利费用计提标准,这也导致企业在福利费用计提上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产生一些会计核算问题。例如,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增加职工福利费用的计提比例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利润,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或是随意降低福利费用比例损害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对于同行企业来说,各企业对福利费用的计提比例不同势必会影响企业间某些会计信息比较的真实性。
3、辞退福利的确认尚不明确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新增了辞退补偿会计处理方法,即在合同到期前,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务关系或是鼓励员工自愿辞退所提供的补充,即辞退福利,在会计处理中应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但由于实际操作中,这种补偿支出在会计和税法的处理上存在差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由于企业发生的实际辞退福利是无法可靠获取的,其确认尚不明确,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辞退福利成为企业调控利润的一种手段,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调低辞退福利来损害辞退职工的利益,或是通过调高辞退福利,增加企业成本,减少利润,减少应纳税额。
三、新准则下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根据职工薪酬形式的不同,本文将从货币性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实务处理。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人力资本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14-02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人本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扩展了资本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拥有知识和智力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不仅表现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物力资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和使用状况。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将对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核算、报告以及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扩大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创新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会计领域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传统会计必须在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模式、收益分配形式和会计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会计创新。
一、会计核算内容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有形资产和物质资本,企业的所有者投资形式是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有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都体现对有形资产和物质资本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人类社会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企业所有者投资形式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企业资产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力资产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扩大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改变了会计核算的方式,使得企业资产结构形态不仅包括物力资产形态,而且包括人力资产形态,会计核算由单一的物力资产核算方式向包括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在内的双重核算方式转变,人力资源与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报告以及收益分配将成为会计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改变传统会计重视物力资产核算,忽视人力资产核算的不合理做法,纠正见物不见人的企业管理缺陷。
二、会计核算模式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从物力资本延伸到人力资本,企业资产的重心由有形资产转移到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企业投资形式发生变化,以货币、机器、厂房、原材料为代表的有形资产将被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所取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加快了国际间资本流动,扩大了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核算逐步走向网络化和国际化,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网上虚拟企业,形成临时会计主体,实行网上交易,网络企业决策和交易可以瞬间完成,缩小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交易完成后网络企业立即解散,网上虚拟企业的存在,打破了会计核算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物理空间,会计主体由“实”的物理空间变成“虚”的媒体空间,会计报告由纸介质变为磁介质,由定期报告变为实时报告,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加快了会计国际化进程。
三、收益分配形式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收益分配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企业对职工的分配已不再单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方式,而是“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知分配”等多种方式并存,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方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股份、分红)。人力资本通过市场流动和配置进入企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人力资本应当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劳动者权益包含 “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 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共同创造的价值,会计核算应当考虑人力资本“按知分配”的形式,将人力资源创造出的新价值作为劳动者权益进行计量、核算和报告,把人力资本作为利润分配的重要内容,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实现企业收益分配形式由“按劳分配”为主的方式向包括 “按知分配”在内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变。
四、会计报告体系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播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存在着经营决策与财务决策风险,现行会计报告重点反映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物力资本,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信息和风险反映不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报告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在会计报告中增加披露和表述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项目的内容,反映人力资源的项目应在会计报表中以及附注中加以体现,准确反映人力资源的分布、使用和损益情况,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前景。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反映人力资产的项目,在“损益表”中增加人力资源收益、成本及费用项目,增加反映人力资源的表外附注内容,如:人力资源结构、年龄、学历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披露这些信息能够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会计报告主要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增加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容量,实现了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得会计信息批露由单纯的会计信息向包括非会计信息在内的复合型会计信息转变,不仅要批露货币信息,还要批露非货币信息,不仅批露确定信息,还要提供不确定信息。同一张会计报表中实行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会计信息相结合,货币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表中列示与表外附注相结合,提供多样性与个性化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提高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五、创造性会计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蓬勃兴起,会计新学科及会计相关学科迅速发展,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会计发展呈现国际化和跨学科的发展态势,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丰富了会计核算内容,会计人员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和了解会计新学科和跨学科理论,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会计专业理论与技能,精通国内会计业务,熟悉国际会计业务,面对市场经济中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能够随机应变,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信息化与国际化的需要,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与国际化会计人才。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会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创造财富最有效的生产要素,加强会计学科中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把西方会计理论与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会计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琨良: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江苏商论,2003,(11)。
[2]张晓光: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新要求[J]。商业研究,2003,(7)。
[3]李卫平: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广西会计,2003,(9)。
[4]陈飞: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4,(5)。
[5]刘建群: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人才培养[J]。会计之友,2004,(10)。
[6]崔建伟,徐桂荣: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重塑[J]。 山东社会科学,2004,(9)。
关键词:BT模式;项目;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BT项目,即“建造―转移(Build-Transfer)”,属于BOT项目的一种变换形式,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指根据项目发起人(合同授予方)通过与投资方签订合同,由投资方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BT项目会计核算的规定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框架下,BT项目的会计处理归类于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IFRIC12”)下。IFRIC12并未直接明确BT项目核算方式,只是按照不同类型的服务特许协议进行了会计处理规定:BT项目的会计处理隶属于第一类,属于该类别的典型服务特许协议。在会计处理上,IFRIC12对于BT项目要求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的规定进行收入确认。IFRIC12认为BT项目是政府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BT企业的基础设施建造服务;BT企业提供了建造服务后,便取得了向政府收取款项的权利,即未来有很可能的经济利益流入,因而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当期确认的建造收入相应确认金融资产。
由于政府在取得BT企业的服务后延期支付款项,其支付的款项中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应按未来收取款项的折现值确认建造期间的收入,收入现值与到期值之间的差额在各收款期间确认为各期的利息收入。
二、中国对BT项目会计核算的规定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就BT项目会计核算作出规定,财政部财会〔2008〕1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只是就BOT项目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并未明确BT项目的会计核算。
针对上市公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计部2011年第1期《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以下简称“监管问题解答”)就BT项目会计核算作出相关规定: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BT业务,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对BOT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核算:项目公司同时提供建造服务的,建造期间,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建造合同收入按应收取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同时确认长期应收款;项目公司未提供建造服务的,应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确认长期应收款。其中,长期应收款应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并按期确认利息收入,实际利率在长期应收款存续期间内一般保持不变。
三、关于BT项目核算的建议
(一)关于监管问题解答的适用范围
监管问题解答系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计部发文,起因是为解决“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日常会计监管中所发现的问题”,即该文所适用的对象为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并非针对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其适用范围、文件效力远小于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及效力。因此,由财政部重新发文明确BT项目核算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可以对所有企业的BT项目会计核算做出规范。
(二)关于BT项目核算科目的设置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框架下,当期确认的建造收入应确认为金融资产,其中金融资产定位为:贷款或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监管问题解答中则明确规定应确认为长期应收款项,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在国内现行的实务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的将BT项目确认为长期应收款项及金融资产两种不同的方式。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贷款或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定义如下:
1.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3.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则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三)BT项目收入的确认
就BT项目收入确认的规定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为简化,并未区分项目公司是否提供建造劳务,只就BT项目的会计核算提出了统一的收入确认会计核算规定。而监管问题解答则对项目公司是否提供建造服务进行了区分,并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但监管问题解答并未就项目公司提供何种服务才算建造服务进行明确定义。是项目公司自行建造其中的一部分(如20%)而将其他部分外包就算,还是项目公司自行建造50%或者更高比例才算?这给会计实务造成了较大的困扰,也给了企业一个利润操纵的空间。考虑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以及实务上操作的简便性,建议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看齐,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的BT项目会计核算规定,减少BT项目会计核算规定的模糊化空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四个假设。会计假设又可称为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坎宁也于1961年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对会计假设进行过论述,他认为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是比会计原则更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概念。事实上,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早已被实践所检验,适应了实体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证明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但会计假设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被修正、完善。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所依据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使之能够满足互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会计主体假设恰恰明确了会计人员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更加清晰。会计核算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映其所服务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主体假设出现之后,使得不同的经济主体得以被区分开来。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数字化与虚拟化成为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重要特征,会计主体的形式也越来越趋于虚拟化,电子货币和电商平台的出现更是令企业的活动空间不断外延,实现了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转变,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使得一项交易可以再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缩短了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的周期。“虚拟银行”、“虚拟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中B2B、B2C、O2O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环境,拓宽了会计主体假设的领域,会计核算下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向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经难以满足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核算的主体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也就是“实”的空间。然而,会计主体假设也如同其他的经济理论一样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经济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主体假设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暴露出其自有的局限性。首先,单一的企业主体不利于反映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其次,在目前的会计主体假设下难以真正向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再次,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经济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与许多的“关联企业“息息相关,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完整地反映企业这种错综复杂的产业关系,因此我们要基于新的网络经济环境对主体假设进行变革。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也就是说,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计主体假设对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的空间范围作出了界定,对核算的时间范围的界定则需要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来进行定义。一个企业要想对经营活动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必须要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但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互联网公司具有其自身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介入、完成某项交易后快速解散,令建立在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之上的很多会计处理方式、方法不再适用,对原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发起了巨大挑战。诚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缩短的了各行业的经营周期,但与此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首先,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投入,产品研发、物流运转、资金循环的速度加快,市场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处理的难度,更是给持续经营假设带来严峻考验;其次,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快捷、便利,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公司之间可能会因为某个项目进行快速组合,在项目完成之后往往又会快速解散,这种灵活的组织环境破坏了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也对原有的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企业随时都面临着被终止清算的可能,因此他们主张将持续经营假设改为“破产清算假设”或是“风险经营假设”,但这些想法是否比持续经营更适用于如今的网络经济环境还有待验证。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补充。会计分期的出现产生了企业当前期与以前期、当前期与未来期间的差别,是会计人员连续编制财务报表、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的依据。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投资风险急剧上升,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决策需求,要求企业对会计期间的划分更加合理。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主体只是提供中期和年度财务报表,但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更加便利,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企业需要缩短会计期间的划分来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然而会计核算中的信息录入、审核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会计期间的缩短势必会给会计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此外,会计期间的缩短还会对企业折旧的计提与费用的摊销造成不便,不利于收入与费用的相互配比。因此,在适应新的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改革的同时,企业要不断验证其合理性与有效性。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记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定量的形式对企业的收入、费用以及各项资产价值进行定义;二是货币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这样每个企业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资产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成果才能准确地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电子货币或者说是虚拟货币的出现对会计核算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客户忠诚度、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成为衡量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指标往往具有虚拟性和主观性,它们的价值很难通过币值多少准确反映在会计报表上,令我们对以货币计量的报表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疑问的同时也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挑战,管理者和投资人也不再通过以货币价值反映的信息作为他们决策的最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网络交易的增加,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高速发展,加大了资金交易量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容易造成商品价格以及汇率的波动,这就动摇了以币值稳定为基本前提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准确性,币值的不稳定使会计信息丧失了其应有的可比性,容易对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产生印象。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职能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会计的基本职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所处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随着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相应拓展和深化。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等引入会计核算当中与原有的会计核算工作相融合,在财务会计处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减轻了会计人员单纯依靠手工记账的繁重工作,也对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其次,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会计的职能不单单只是为了对企业内部和投资人服务,还应具有反映和预测的职能,以便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此外,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核算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了会计核算与业务发展不对称的状况,使会计的核算更加及时、准确,有利于管理层和决策层根据其所获得的会计信息提出管理意见、作出战略规划,有利于企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进而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说,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除了最基本的核算与监督之外,还应具有预测、决策的作用。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实务的影响
会计核算实务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各项交易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原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核算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我们将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对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实务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会计确认方面会计确认是在会计系统中对快递数据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并进行记录的过程,某一会计事项一旦被确认,就要同时以文字和数据的形式将其记录在会计报表中,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初始确认包括对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相关账簿的登记,再确认主要是指对会计报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同时坚持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原则。网络经济环境下,产品交易量增大,资金流转速度加快,挑战者传统会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在会计确认方面越来越依据于收付实现制。另外,互联网交易具有很高的超额收益,对其的确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增加、难度加大。
(二)会计计量方面企业的会计计量具有同质性、证实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环境下,企业一般以历史成本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但随会计核算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价原则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第一,历史成本计价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仅反映资产购买时的历史价值,不能全面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第二,历史成本是静态的、滞后的,不具有公允性,管理当局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作出战略调整。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越来越偏向于以公允价值作为其主要计量模式,对资产价值的反映更具公允性,事实上网络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了更为活跃的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提供了支持。此外,网络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仅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需要改变计量手段,以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来反映企业所有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记录方面会计记录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经过会计确认、计量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的过程。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具有实时性和交易量大的特点,交易需求的增大、业务量的增加,使得单纯以凭证和账簿进行手工记账的方式不但不能满足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交易事项进行及时记录的需求,也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为满足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的需求必须实现全面的电子化,对业务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和处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全面的电子化记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要求企业对会计业务的记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会计记录与业务发展的相协调,做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传递,及时编制和生成财务会计报告,满易者对决策信息及时性、有效性的需求。以此同时,实时的会计记录也推进了网络交易的产生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带来更多交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探讨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上市公司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虽然上市公司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阶段国内很多上市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特别是会计制度不完善,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上市公司必须着力规范自身会计核算活动。
一、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一)保障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对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没有切实体现上市公司经济情况[1]。上市公司采取的是制度,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有效和投资者利益息息相关。上市公司必须着力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规范,才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确保市场的稳定。
(二)防止公司遭遇经济损失
上市公司自身的规模很大,经营分散,内部管理无法逐一盘查。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各项业务,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帮助公司高层有效把握公司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为公司股东、投资者等各方利益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其对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投资分析,做出科学决策,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二、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质量不高
上市公司的会计基础核算工作不到位,常常因为票据的整合和保存工作存在漏洞,导致各个部门财务票据不全,会计数据真实性不足而导致会计核算准确度不高。此外,上市公司组织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但是缺乏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流程并不明确,人员和岗位分工相对模糊,这常常造成工作重复的情况,或者出现会计核算死角,加之上司公司经营活动范围涉及面广,会计核算工作量庞大,公司经营活动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核算。
(二)会计核算监督不到位
上市公司有关审计监督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从而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内部会计管理不到位。上市公司完备的内控制度是确保其财产安全、会计体系完整、公司经营目标得到顺利实现的一项重要保障。公司进行会计监督工作主要是为确保自身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然而一些公司依然存在高层管理者干预企业财务的问题,使得公司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由此部分会计工作者钻财务漏洞,转移企业财产,导致公司经济损失严重。
(三)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
上市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工作态度懈怠,为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而盲目简化操作流程,甚至违规实施操作。比如账目等级混乱、以票代账等;通过倒轧法进行成本核算,公司成本虚增情况严重,人为控制公司利润空间等恶劣现象。这些最终都会造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三、促进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一)规范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为了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会计核算部门,明确分工,明确会计核算流程以及范围,从上市公司利益出发,根据具体状况组织财务管理活动[2]。在此过程中,必须保障会计核算的独立性,提升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上市公司需要按照相关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严格审核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根据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情况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从制度健全完善和人员执行制度到位两方面抓好会计核算工作。
(二)加强会计核算监督
上市公司为强化对自身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可以以下几点着手做起:其一,制定完备的内控制度。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有效控制企业高层对会计核算的干预,保证会计核算机构的独立性,从而切实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经营目标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完备等,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3]。其二,强化外部监管。外部审计机构通过定期审计对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和监督。在企业上市过程中,辅导券商严把质量关,对企业的财务核算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梳理,要求企业按照准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制度。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券商和审计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三方共同督促上市公司财务核算规范化。其三,对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上市公司信息的有效披露可以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规范证券市场。但是在当前状况下,信息披露唯有在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督下才可以完成,如果信息披露造假,含有欺骗行径,相应的监管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惩。
(三)规范会计核算政策
上市公司制定会计政策可以对其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重要的基础是企业准确、规范的内部损益预算。对会计政策的规范可以从和企业损益确认有关的各项政策做起:其一,合理的规范确认公司消耗费用、成本的有关政策;其二,有效规范确认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有关政策;其三,有效规范折旧计算企业对固定资产有关政策;其四,准确规范确认企业各项货物储存以及投资活动的各项政策;其五,有效规范认定公司资产贬值计算相关政策。上市公司不断的完善上述政策和规范,才能保障会计核算的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会计核算对于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公司必须着力于规范会计管理,正确指导公司的会计核算的进行。上市公司有效的规范会计核算,可以充分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可靠,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推动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
作者:洪娟 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
参考文献:
[1]李崇举.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规范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