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阅读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范文第1篇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兴趣和动机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形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然后产生对材料的阅读动机,并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和训练。

    1.抓好课前阅读,就是通常所讲的预习

    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而难以坚持。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

    八年级上学期,在给学生布置预习阅读时,我常常是在课要结束的两三分钟内,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授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节课最后,用录音机播放出几段不同而同学们又都很熟悉的声音,问应如何区分这些声音。请同学们于下节物理课之前去阅读第二节,自己试着去找到答案。下节课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时发现,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八年级下学期,随着同学们预习时阅读动机的稳定,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我常常是对照该节知识内容,拟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展开阅读,而在下节课检查预习情况时,就尝试让学生先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比如预习“怎样描述运动”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了以下几个问题指导阅读:①什么叫机械运动?②什么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否可以任意选择?③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阅读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九年级学生进行预习时,大多数学生已不再需要教师强调或给出阅读提纲之类的了,他们已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这时我要求学生对每节课内容预习后,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来,供课堂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2.辅助课堂阅读

    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上;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给予分析解释。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节教学内容,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安排学生咬文嚼字地去阅读这一段文字,可以加深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从而真正理解原理的实质。课堂阅读是课前阅读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主要途径,也给了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学生上课后复习小结教材内容,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的一种阅读形式。从时空范畴来看,课前、课后阅读都属于课外阅读,但它们有目的和效能上的不同,指导课后阅读也往往没有引起物理教师的重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要求学生一方面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写阅读笔记,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当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课堂、课后阅读,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物理教材中有对现象的描述,也有动手实验活动;有对物理规律的分析概括,还有定量的计算。在表述方面,既有语言描述,又有公式图表,还有插图照片。阅读物理教材,既要读懂文字插图表达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符号和公式的含义,还要弄清图表反映的物理事实和规律。所以,学生阅读物理语言时,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1.阅读不同物理语言的方法

    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描述的是物理概念、规律及其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可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关键词。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不高于36 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电压”中的“不高于”的含义;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符号语言,是用符号、数值、数学式的推演来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尝试着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从而加深对符号语言的认识。例如:把“”译成“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小”;将“I=U/R”译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把“g=9.8 N/kg”译成“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N”;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图象图表语言,是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地表达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观察图片所反映的物理事实,公式图表所反映出的规律。比如阅读九年级(上册)P11图10-15时,要求学生弄清船只从上游往下游时,阀门的开闭情况和原因。阅读八年级(上册)P87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要求学生能从表中找出不同种类物质密度的规律。

    2.写阅读笔记的方法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由此可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理解记忆,还要做笔记,做了笔记才能加深记忆。写阅读笔记的方法很多,有划线圈点,有眉批注释,有问有答,有归纳小结等等。就物理阅读笔记而言,我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时,直接在课本上划线圈点,眉批注释,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或其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引起注意;或是把自己还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引起注意;也可把自己对概念或规律的理解进行注释。课堂阅读时,主要是经过探究实验活动后,把归纳得出的结论填入课文相应处,完成问答或填空。课后阅读时,一是要写下对章节的归纳小结,二是记下查阅报刊、浏览网页时获得的物理知识和信息。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进行阅读时,兴趣难以持久,动机易丧失,特别是阅读过程受到挫折时。所以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

    1.让学生尝到阅读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管是课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还是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或是课后阅读以后学生汇报心得体会,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多给予引导启发,多给予肯定鼓励。

    2.在布置作业或进行单元训练时千万不要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

    我们老师也不要太吝惜分数,还是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有自主阅读获取物理知识的动力。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效果;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 T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42-1

1 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1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对任何事物,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当然,中职生也不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每个新内容前,首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讲制动器时,可采取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能使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很快停下来的最有效的方法有: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由于大家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的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正确答案是“C”,其原因是自行车前闸的作用是制动,后闸的作用才是减速。同学们之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忽略了制动,而问题的关键是“制动”。接着就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实现制动的。由此可见,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厌学想学乐学学好的良性循环。

1.2 利用实物模型,增强感性认识

比如在讲链传动和制动器时可以借助自行车,在讲运动副和平面连杆机构时,可以让学生到健身中心先认识健身器材中的各种运动副和连杆机构,在讲连杆机构中的止点时,可以带学生到服装班实训基地亲自踩一下缝纫机的踏板,结果发现:有踩不动或有反转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克服这种“止点特性”,但有时候会利用这种“止点特性”,随后将他们带入机加实训基地,让他们观察机床的夹紧机构,这样让学生脑海中留下正确、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最后再讲理论,学生理解理论就容易多了。

1.3 带着问题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比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时,先让同学们搞清楚什么是机架,什么是连杆,什么是连架杆?连杆能做哪些运动,什么情况是摇杆,什么情况是曲柄,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另外,在讲四杆机构的演化方式时,改变构件长度可以得到什么机构,改变销轴半径可以得到什么机构,改变机架又可以得到什么机构?让同学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然后经过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教师作以总结,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避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听之瞌睡,学之乏味的弊端。

1.4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机械基础》教学涉及到很多概念和图形。而黑板的大小和老师的美术水平有限,因此在设计板书时难免会有一些不便之处。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深挖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教材、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1.5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实验室,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其次,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拆装简单的机械机构进一步了解其结构,原理和应用,以便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获取直接参与的实践经验,从而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引导学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机械基础》的概念繁杂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靠课堂听讲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自控能力本来就差,听课不认真,使得课堂效率低下。人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作好笔记,使他们将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适量布置作业,及时反馈信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授课完毕后,应布置适量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作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典型习题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同时通过作业来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利于后期教学的开展。同时在布置作业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梯度和广度,体现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掌握做题技巧,防止学生一味地机械模仿和死搬硬套,充分发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教师应及时批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的处理问题,从而推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平时多留心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找出令教学双方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动脑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纪国和.教育学:高职高专[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对机械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以及对机械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提出新的迫切要求。尽管各所高校对机械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改革,围绕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方法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如:课程知识面较窄,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综合运用基本理论与知识进行工艺设计的方法训练不够等。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形势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必要对其教学体系和方法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现有的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较长时期保持不变,比较偏重工艺理论分析,缺乏面向制造业生产实际的内容。为此,我们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精内容、广知识、宽适应。通过编写教材,改革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一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增加面大面广的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注重学生基础工艺知识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扩充代表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特种加工、高速和超高速加工、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等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课程性质,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尽量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课程实验环节安排12学时,做到紧密结合实践学习工艺知识,而不死记硬背。

(二)强化实践锻炼。“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课程学习之后又安排1周的课程实训。课程实训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机器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综合知识,熟练使用相关手册,正确地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掌握综合分析生产中影响加工质量、生产率和加工成本的因素,以及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实际零件的加工工艺为题材,按照实际生产过程来指导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接受工程训练,有效减少设计盲目性、随意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课程实习建设的需要,制订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内容。为了彻底解决以往学生实习时光看不练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合格的产品,我们制作出几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卡片,装备在车间。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首先了解零件的结构,然后熟悉加工的操作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并亲自动手操作机器(车床、钻床、磨床等)、制作零件。另外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四)结合生产实习深化理解。学生在2.5年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半年的毕业前实习,进行机械工程认识实习,实习的地点和内容都是在实际生产企业进行,这些企业的实习内容主要围绕机械制造工艺展开。通过较为系统的实践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统一起来,今后更好服务于生产劳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实习过程结合我国机械产品在质量、品种、效率等方面的现状以及今后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现场,以制造工艺为主线,了解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系统理解工艺系统的刀具、机床、夹具,工件等各要素在生产现场的具体功能和应用,在工程实例分析中总结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五)教学手段多样化。为适应“广知识、少学时,精内容”的要求,我们自主开发该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用动画模拟分析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等,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课件不应该成为教案的简单复制,需要形象、直观,又要重点突出,在使用课件时如果信息量过大,文字过多,学生由于精力集中阅读屏幕内容,往往会忽视了对内容的理解,也来不及做笔记。因此,黑板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应将多媒体屏幕与黑板结合起来。

经过多年的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我校机械专业越来越多学生和全国各地的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培养关系。实践环节题目可以直接来自就业企业,面向生产实际,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可以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共同指导。使得实习学生既能完成相关的理论学习,又能提前了解、体会到所服务的企业生产实际。

三、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展望

课程改革有机整合、优化、拓展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理论课程、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生产实习等环节的教学内容,系统改革原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和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内容,使得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教学更能适应新时期制造技术发展和我校学生的培养要求。

今后改革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尤其是要协调好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前后协调、内容递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范文第4篇

1 提纲阅读法

阅读之前,按所要阅读的内容和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拟出提纲,然后带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阅读。例如阅读“误差”一节时,可根据复习题等拟定如下提纲,a 什么叫误差?误差和错误是不是一回事。b 误差是怎样产生的?能否绝对避免?c 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应采取哪些措施?此种阅读方法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条理性强,最适合初学物理的学生采用。

2 找重点知识阅读方法

物理课本是按章、节安排的,每节内容的各段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相互联系着的,而其中必有一段跟其余各段都有逻辑关系。一般来说,这段就是我们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找出关键段落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求看完一节课文后,把课文各大段落的主要意思写出来。其次,认真想一想各大段在一节课文中的地位作用,然后找出各大段都有逻辑关系的关键段落。

3 句式摘录阅读法

即在阅读中,将物理定律、原理、公式、概念、内容要点和其它关键字词、句式、段落直接摘录、抄记在笔记本上或读书卡上,便于抓住要点归纳理解,也便于平时查阅和复习记忆。

4 线索跟踪阅读法

对于逻辑推理和连贯性强的定律推证、原理分析、实验、例题等内容,可采用线索跟踪的阅读方法,即沿某一线索追根求源进行阅读,以寻找其思想方法、解题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阿基米德定律的阅读线索:任意形状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多大?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结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采用此法能够达到把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得比较深刻,牢固掌握。

5 问题分解阅读法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定律、论述或其它问题,可采用分解阅读的方法,化整为零,层层剖析,以获得透彻的理解。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可分为条件部分(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结论部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通过由整体、分解、再综合的过程,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深刻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6 比较鉴别阅读法

对于内容和形式近似、彼此间有联系、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和规律,可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进行阅读,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找出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物理中相关的概念、规律比较多,如质量与密度、温度与热量、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特点和规律等,都可以采用此法阅读。采用比较鉴别阅读法有利于透彻理解所学内容,有利于抓住问题实质,更有利于记忆和复习。

7 质疑阅读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问。分析疑问、解决疑问,使该问题得到深刻理解。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曾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意思是说,在学习上最可贵的是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并解决小的疑问,就能在学业上有小的进步,提出并解决一个大的疑问,就能在学业上有大的进步。疑问,是人由不知到知的关键,突破了这个关键,就能在知识的领域里前进一步。

8 知识点网络阅读法

在阅读中,根据篇首或篇末列出的内容提要或知识点网络结构图,先搞清本篇主要知识点和知识点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已学知识间相互衔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如阅读机械运动,可将课本内容归纳概括为如下图表:

此种方法适用于复习时使用。

9 标记勾勒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直接用各种标记、符号在课本标出重点内容、关键知识、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遇到的疑难问题等,以便在听讲或复习时引起有意高度重视,如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0 眉批注释阅读法

机械原理阅读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兴趣;信心;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18

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从幼年起,就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而学习物理是解开这些谜的途径。学生会由于解开长期困惑的谜而欢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能集中注意力就打下了听好物理课的基础

要想集中注意力,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意义,为自己提出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自己在上课时,排除其他一切思想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就是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物理学是一门饶有趣味的学问,它的许多现象妙趣横生,令人为之心醉,又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有着紧密联系。

二、学习物理的方法很重要,合理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学习物理要学会预习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通过预习知道下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最好能列出提纲。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能通过预习而理解。

1. 怎样才能理解一个物理概念

(1)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2)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的定义和它的物理意义。对于物理量其内涵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是矢量?如果是矢量,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标量,它的数值是如何定义的?它的单位是什么?

(3)概念的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也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4)了解该概念与有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学过位移概念后,应了解定义这个物理概念是用于描叙物体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变化,为下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做准备;其内涵是由起点向终点的向量,大小就是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m)。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是:路程是标量,是路径的长度;在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与路程相等。

2. 怎样才能理解一条物理规律

(1)明确形成规律的依据、方法和过程。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的科学发展规律,对我们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是及其重要的。

(2)明确规律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述。包括:该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该规律所反映的物理本质,明确规律表达中的关键词句,明确规律的数学公式的物理含义等。

(3)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物理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或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所以,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预习教材,除了学习物理知识外,还要注意学习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研究解决各个物理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的、常用的方法,在书中多次反复出现。

例如:等效法、理想化模型方法、类比法、假说法等。阅读时应该多留心、多揣摩,逐步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会。在学习时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每遇到一个结论时,就应该想一想,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怎么来的,采用了什么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等。

上课要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认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把自己预习时对问题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相对比,看看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上课时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是否已经弄懂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组织大家进行讨论,这时就要认真参加,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力求在课堂上把要学的知识弄懂弄透。

假如有的问题一时没有搞懂,要经过问同学或者问教师解决。不仅是记住新的知识,而且要努力让新的知识成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常识。在听课中,不只是弄清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同时,还要做好课堂笔记,学会记课堂笔记。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复习记忆,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企图把教师的话全记下来,还追求笔记的完整,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这样会影响听课;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不翻阅笔记,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须知,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复习和记忆知识。

课堂笔记要用自己的话,把教师讲的重点记下来,书本上有的少记或不记,书上没有的多记,尤其要注意记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让笔记成为自己探索新知识的激发点。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如果还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方法,听课和笔记发生矛盾,就要把听好课放在首位,下课后再参照同学的笔记补起来。

三、能做到理解记忆就把握了听好物理课的关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定律、定理、原理和特点都是用实验探究来获得的,学生们在实验前就要弄清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的作用,实验装置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的步骤等;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要作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讨论分析,作出结论。还可以和他人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实验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弄得清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