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优秀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音乐教育;师资培养
现阶段特殊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岗位上,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老师大多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本科生。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培养特殊教育音乐师资的机构和体系。笔者以世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为中心,参考、吸收先进国家培养特殊音乐师资的优秀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设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为我国各类学校培养音乐教师,这也应该成为我国培养特殊音乐师资最佳渠道。在已有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下,开设课程培养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应该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音乐教育师资短缺的最理想的方式:一是师范院校可以在音乐教育系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或选修特殊教育方向的教育理论,又或前两年学习音乐专业的教师技能,后两年专门开设有关特殊教育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相关的教学实践。这样扩宽了音乐学科的专业领域,丰富了学生特教技能,缩短了学习时间,培育出的音乐老师更加全面。二是各师范院校的音乐系设立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专门培养特殊音乐教育教师。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仅音乐专业技能是必修课,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技能也必须是必修课。
2 在专业音乐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
高等音乐学院有作曲系、声歌系、钢琴系等,学生都具备良好的音乐专业基础,在音乐专业上的学习条件是优于师范院校的,各大音乐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是毋庸置疑。各大音乐学院专业起点高,我们的师资培养放于音乐院校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院校教授学生特教理论与技能,我们培养的特殊音乐教师不仅能够胜任特教教师工作,并且是拥有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音乐老师,在保证了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师资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目前各大音乐院校不一定有条件开设特教专业,但可以开设特殊教育的选修课程,聘请专家给同学们上课或讲座学习。让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拓宽专业领域。
3 设立特殊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型音乐教师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特殊教育硕士点,直至今天,全国范围内已有14所高校开设硕士点。这些学校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具教学、科研、康复、管理于一身,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美国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学士或学士以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校和部分的本科学校,师资的学历水平低于美国,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继续学术的研究。在我国,特教专业拥有硕士点,但更多的特教专业硕士毕业后并不愿意走向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在特殊音乐教育硕士点的建设中,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现阶段学士学位的特殊音乐专业的设置与探索,将现有的特教专业硕士典进行细分与发展,对已有的儿童艺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对教学重点进行研究,效仿国外专业细致化,培养师资的学科专业化,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国家培养特殊音乐教师师资的优点,运用我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方案,建立起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有实际教学能力,有高学历层次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4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实践与职前培训
在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主要采用非定向培养方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从大方向把握特殊教育,有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地区实行了“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特教学校的老师大多只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上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试教面试也只有短短数分钟。学校培养模式和证书考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特教专业知识,但都缺少职前的实践,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缺少了解。开展或丰富已有的教学实践活动,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要有定点的中小学接受学生进行普通教育实践,又需要有特殊学校或医院接受学生进行特教实践、临床实习,了解特殊儿童、特殊病人的学习方式、心理问题等。要聘请特殊教育的骨干老师,优秀老师来学校定期开展讲座,短期培训,实践指导,给在校生们带来生动的教学案例,实际的教学方法。抓住职前实践的环节,在职前完成对特殊教育理论与技巧的熟练运用。
5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英国詹姆士彼得提出:“教师教育则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一个人教育环节,二初步训练环节,三在职继续教育环节―这是前两个环节的补充和继续,它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1]职前实践以及入职后的进修与学习都是一个整体,我们要把教师的培养转变成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模式,不再是一次性、终结性的,这才是教师一体化的体现。继续教育:对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的特殊教育老师,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1965年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提出。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教育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可抓住以下几点:一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二是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举办、组织特殊教师交流活动,委托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教师资源丰富、教师质量优秀的学校对其他特殊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工作。三是远程学习:又称为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线,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非实时的授课系统,让受训教师能方便,快捷的接受到来自全世界优秀老师共享的丰富资源,获得更多最新的教育讯息。让特殊教育资源能够在地区之间能够实现互通,实现教育的共享。
现阶段需要改善、需要学习、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困难重重。在偌大的中国,在无数特殊音乐教育学者的一起努力和研究下,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将会有更好的模式,在优秀的特殊音乐教育的师资带领下,特殊音乐教育将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广西;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对策
1. 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的“双重弱势”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广西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族自治区,跟沿海发达城市与地区相比,其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相对落后。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跟一般人相比,残疾人这个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殊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筹码,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非但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反倒显出越来越自闭的倾向。信息时代的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着“双重弱势”:其一是作为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其二是特殊儿童群体与一般儿童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在信息鸿沟的不断加深中,教育分化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改变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双重弱势的局面,不仅对促进广西教育公平、促进特殊儿童社会融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改善我国落后地区特殊儿童的处境,促进社会融合也意义十分重大。
在进行感性大声呼吁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实施这种向信息化迈进的特殊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来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显然,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追问,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时代中的特殊教育,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为本,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和对策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
2. 广西特殊教育概况及存在问题 广西特殊教育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广西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两份决议明确特殊教育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指标。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聋哑学校3所、弱智学校14所、综合性学校38所,没有盲人学校,另有20所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26个。2007年,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526人,其中,小学、初中阶段在校学生分别为11910、1821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563人,小学附设特教班学生159人,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分别为8372、1432人。另有民办特殊教育学校3所,学生205人。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2879人,占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1%。【1】
广西特殊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明显也最普遍的应该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还需要娴熟的个别化教学和康复训练专业技能。张进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师资严重缺乏;特教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2】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大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需要把本土的实际情况嵌入到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上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提高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纳入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领域中,并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
(1)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从宏观上来看,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视野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由多国专家参加的国际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出版了分析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pecial Education)和专门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ICTs in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该报告和教程呈现了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当前状态、主要趋势和的国际经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准备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使缩小和普通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的发展。【3】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4】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第二届全国特珠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活动,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活动成功展示了特教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水平。
从微观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为对一线特殊教育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把一堂课课上好的重要保证。特殊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康复训练技能等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的策略与方法。特殊教育更注重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个别化差异明显的学生面前,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去适应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2)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对策。从宏观和微观来审视,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都是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只是就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这个主题提出以下对策:
①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带动全区的教师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就是使教师在物理空间中集聚在一起,以发展特殊教育的“共同愿景”为导向,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份认同”为标志,以“协商”为实践的机制,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点,围绕特殊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在丰富实践与充实理论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等现象。广西也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很少,普通高校也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2009年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级成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班开班典礼在广西教育学院隆重举行,全区各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的63名学员成为首届新生。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以广西教育学院为平台,试图为全区的特殊教师构建完善的区域性共同体,是广西特殊教育的创新。为使她更好地发展,应认识到师资力量不均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相对突出,即使在城市,特殊教师群体中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各个学校和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和教师配备也不尽科学,专业隔阂也相对较深。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广西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差距问题”变成“差异资源”。从学习方式上来看,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基点,引导共同体成员的分享与合作来解决,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一种实践智慧和能力。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也是一种差异资源,基于此,可以引导不同学校和康复中心的教师协商对话,通过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的教学案例、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媒体等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新手教师、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以及区内外各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指导专家一起融入这个共同体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推动共同体的发展。
②特殊教育教师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发展。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不仅仅依靠区域性共同体的建立,还依托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它为教师的在线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点进入共同体中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学习更为灵活和方便。虚拟学习共同体就像一个网络知识仓库,存储着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刻都在流动着,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学习者知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并最终推动共同体的知识增长。相比较学校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而言,共同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个成员可以克服自卑、羞怯等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领域最权威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中国特殊教育网”,其中对各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和资源服务。广西也应该构建一个本土化的特殊教育虚拟学习共同体,以带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能力和在线学习的意识准备。其次,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应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是一系列的在线阅读和活动,如点击相关专业网站、下载优秀教学课件等。再次,虚拟学习共同体应具有人性化的沟通机制和交互功能。即共同体能支持同步和异步的学习,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安排,参与即时同步的在线讨论或通过邮件、论坛参与延时异步的离线讨论。这种沟通与交互是在线项目专家或共同体内较有威望的成员引导下,基于真实性问题的对话机制。
③以人为本,广泛发动。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必须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的方针。以人为本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强化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化观念,重视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业,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担负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双重责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4. 结束语 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要以人为本,其核心任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以使提高康复水平,加快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笔者于上述提出的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或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普通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2007
[2] 张进清.广西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73-78
[3] 李天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步伐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04(2):6
【关 键 词】 稳定教师队伍;特殊学校;思考;实践
【案例】
文老师调走了、杨老师调走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小颜老师也调走了,看到几年来特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一个又一个的调离,听到陆续传回的有关普通学校“工作条件优越、教师待遇高、学生基础好、教学效果显著”的信息,本没有调动念头的王老师最近总是无端感到烦躁,上课也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孩子们一个个善意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他紧锁的双眉;学生们感情纯真的语言也难以激起他心灵的共鸣。经常挂在他嘴边的总是一句“烦死了!”以前在生活上被称为“爸爸老师”的李老师在生活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对学生嘘寒问暖了。王老师和李老师这样,学校里还有很多老师也是这样,他们不再安心教学,一门心思扑在调离或外出打工上,有的甚至有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准备混到退休。特校教师队伍内部人心涣散,工作热情不高,这些现状极大地影响了特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问题分析】
近年来,沿海地区及各大发达城市利用高薪、高福利待遇,以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一些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优秀师资。这是南北、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和体制差异造成的人才流动,势头强劲。就我市而言,既有挖村小、乡镇学校墙角的欣喜,也有被东部强校、省城名校挖走大量优秀教师的痛苦。我校是一所招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工作条件、福利待遇,还是未来的前程都无法与同在市区的普通学校相比,几年来已有多名骨干教师投奔城区普通学校。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引发特教师资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思考与实践】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曾有过通过教育局的支持运用行政干预或强制办法留人的想法。但仔细想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动态流动不可避免,留人留不住心,更无实际意义。可谁能来填补优秀教师走后的空缺呢?他们的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信心,动摇了特校教师们在特教园里坚守的决心。一旦造成恶性循环,学校今后办学质量、办学效果可想而知。留住现有的优秀骨干教师,稳定特校教师队伍,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我们校委会一班人力求在劣势中寻机遇、求发展,在发展中巧用优势留人才。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以德留人;通过积极与教师沟通,用心留人;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以未来的专业发展留人;通过改善办学条件,用和谐的工作环境留人。
一、坚持正确的引导,树立教师远大的职业理想
特校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一个奉献的职业。我们不能与大官相比,不能与富商相比,甚至不能与普通学校的教师相比。特校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不是很如意,特校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社会上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但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哪个特校教师能不感到幸福和自豪呢?这也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坚持正确的引导,帮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教师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稳定特校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二、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留住教师的心
每一个特校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对所要从事的这份工作都充满着热情,都有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特殊教育、残疾孩子的想法。但由于现实环境、待遇、条件和受教育的对象等诸多原因,才使得特校教师队伍中有了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学校领导一班人尽可能地给教师构建了一个健康融洽、和谐友爱的良好工作环境,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学会称赞他人、关注他人的成功,都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争取资金和相关政策,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工资待遇。2011年,学校积极争取到中央280万资金改扩建多功能综合楼3208平方米,硬化、绿化工程面积近1000平方米,配置了教学一体机、教师办公电脑、办公桌、教学、康复等设施设备。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改善,让教师真正看到了特校发展的希望。
三、加强沟通、交流,帮教师定好位
“人往高处走,水住低处流。”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因此,对于那些有能力且铁了心要走的教师,我们既不强求,也不阻拦,而是欢送其离开。但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摇摆不定的教师,学校领导要以谈心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帮其分析其自身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其定好位。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为鼓励教师不断进取,积极向上,学校建立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中取得成绩者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获奖者,学校会及时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还在教师大会上进行表彰。每学年末组织的评优级评先活动中,学校还设立了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优秀教师等奖项,专门用来奖励那些在班主任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教师。
【参考文献】
“我们必须谋大事、抓改革、重创新,才能使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郑富芝司长向我们展示一份又一份的文件修改稿、多次研讨会纪要和调研报告。每一项改革措施的背后,都凝聚了大量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教育行政、教研、科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心血。
“改革目标能否落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围绕改革目标,制定出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了相应的制度执行能力。这是改革深化后,我们将面临的重大课题。”
郑富芝司长说,面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像所要求的那样,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2013年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
记者:郑司长,听您刚才的介绍,刚刚过去的2013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教育事业的特征,2013年出台的有关改革措施将在未来几年陆续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您能详细地为我们谈一谈吗?
郑富芝:对2013年工作,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即“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几项改革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一是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首次全面提出了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和行为习惯、公民素养20个关键性指标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绿色评价”改革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中央主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像《人民日报》认为,全新“绿色评价”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绿色GDP”时代。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将其作为党的十以来教育领域重大改革,先后进行了两次报道。
二是推进考试招生改革。按照部党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研究起草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成绩使用等做出了规定;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方式、评价程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上述两个《意见》将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配套文件一同印发,促进普通高校建立起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同时,着手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办法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评价和考试招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被教育界视为教育改革的“瓶颈”,也被广大群众特别关注,因为评价和考试招生关系到上亿名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动力也很足。在啃这两块“硬骨头”的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多地多次调研,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探讨也深深地融入了这两项改革之中。
记者:确实,教育改革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所以改革举措必须慎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郑富芝:是的,所以我认为,哪怕是创新和开拓性的工作,也要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地去做,不搞任何轰动效应。
像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自2011年实施以来,我们毫不放松地抓了三年。如今,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财政投入大幅提高,普惠性资源快速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国幼儿园达到19.7万所,在园幼儿3895万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4.66万所、918万人,增幅分别为30.97%和30.84%,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部圆满完成,提前实现“十二五”教育规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5%的目标。
在系统总结三年行动计划成效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始谋划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研究起草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推动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记者:这确实体现了教育工作的一个特点,即工作的连续性和成效显现的滞后性。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时可能引起广泛关注,但关键是后续怎么做,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落实,而不是短暂的光芒。
郑富芝:没错!我们应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每一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了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特殊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
《提升计划》指出,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这指出了未来三年的时间表和任务书,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时间表,分步骤有节奏地完成任务。
2014年工作思路:以改革提升质量、促进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郑司长,在请您谈2014年基础教育二司的重点工作之前,请先谈一谈明年的工作思路。
郑富芝:2014年,我们要围绕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教育治理能力提高,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改革提升质量,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实现资源共享。
一、以改革提升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统筹改革为主线,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以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着力破解立德树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学前教育要坚持扩总量、调结构,继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建机制、强保障,努力构建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抓能力建设、提保教质量,全面纠正“小学化”倾向。普通高中教育要加快推进普及,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提高普及水平;健全投入机制,提高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推进综合改革,促进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特殊教育要完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三、以改革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重点开发资源;搭建共享平台,重点支持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促进交流应用,发挥资源效应。
记者:清晰的工作思路,给各地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2014年工作重点: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记者:郑司长,刚才您提到2014年工作思路,第一条就是有关立德树人工程。据我们了解,从2013年2月起,教育部先后召开了2次部党组会、8次部长办公会、9次专家座谈会,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行专门研究和审议,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请问,我们为什么在这个节点制定该《意见》?
郑富芝: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而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目前看来,我们的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使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就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需求和变化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大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大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通过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以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
记者: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要印发了。请问郑司长,《意见》的亮点主要有哪些方面?
郑富芝: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此次改革重点提出了四项新的措施。
1.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具体化,系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
2.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现行课程标准对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这样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教学问题;二是考试评价缺乏统一、具体、可操作的能力表现标准。建立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有助于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性。
3.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2003年启动,已进行了10年实验。此次将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结构、打好学生共同基础、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同时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衔接。
此次修订,将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充实到课程标准当中,并突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增强思想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点;二是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三是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科技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四是增强适宜性,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精选课程内容,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
4.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过去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编写、修订教材,关注的主要是本学科和本学段的内容设计,对学段间、学科间内容的衔接配合、统筹协调关注不够,因此上下脱节、交叉重复、简单割裂等问题在所难免。为此,此次深化课程改革,将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
记者:这些亮点确实抓住了目前教育改革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像您刚才提到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就非常有必要。没有准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业质量标准,老师们教学就无标准可依,那就只能比谁教得难、谁教得多、谁的学生分高,这也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2013年出台和起草有关中小学评价和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目的之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请问这方面工作在2014年有什么规划?
郑富芝:2014年,根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启动有关改革试点工作。同时,指导各地落实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改革实验区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制定评价改革实施指南,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委托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2014年,我们还会部署推进中考改革工作。印发《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改变单纯以学生学科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记者:除了这两方面,2014年基础教育二司还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郑富芝:还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规范教材管理,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明确教材选用机构、选用程序,选用工作监督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等,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修订《中小学教材审定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教材编写、审定、修订、使用工作的规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监管。
二是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同时,继续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加大对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根据新阶段新任务,引导各地建立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是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这方面工作主要是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健全特殊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有两大重点项目:一是启动特殊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对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薄弱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特殊教育学院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
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印发《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明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和政策措施,整体部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同时,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普及水平。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
五是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提供更多适用、实用、好用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搭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平台,挖掘典型案例,促进经验交流。制定出台《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落到实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记者:新的一年,您对广大的一线校长和教师有哪些希望和要求?
——丰城市大学生村官服务队事迹材料
丰城市大学生村官服务队现有队员96名,分法律援助、医疗卫生、农业科技、义务支教4个支队。自组建以来,该市大学生村官服务队扎根基层,以村为家,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在仟陌大地奏响了一曲嘹亮的青春赞歌。
一个理念,贯穿服务始终
大学生村官服务队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设置法律援助、医疗卫生、农业科技、义务支教四项内容,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一是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学法、讲法、用法”法律宣传汇演,联合团市委、市妇联、市委基层办,积极参与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和“维护权益服务民众”法律宣传活动,进店面、进小区、进商场,向居民发放禁毒知识宣传资料450份、禁毒知识宣传手扇450把,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二是开展“农技推广”活动。邀请市农业局专家到产业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示范户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策讲解调研”活动,为群众赠送科技图书2600余册,当场解答群众疑问396个,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1600余人次,推广和嫁接产业项目106个,搭建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科技桥”。三是开展“爱心支教”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义务支教—常怀感恩之心”、“关爱留守儿童,共享健康成长”活动、“爱心义卖、情系鲁甸”等系列活动。大学生村官服务队主动走进乡村小学和留守儿童家中,拿起粉笔,拾起教鞭,为乡村学生上一堂课、讲一则故事、做一个游戏,先后为留守儿童发放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水壶和背书袋等学习生活用品2160多份,比赛奖品和其他小礼物660余份。四是开展“安全救护”活动。分两期在丰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志愿者应急救助知识”培训班,通过讲解的生动真实案例、热烈的互动问答、逼真的模拟演示、手把手的操作指导、模拟地震的亲身体验……,不仅加强了群众对应急救护、防震减灾重要性的意识,更增长了自救互救技能知识,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能力。
一个爱心,情系弱势群体
为加大对聋哑、失明儿童,或是智力存在缺陷的孩子的帮教力度,丰城市大学生村官服务队组织120名大学生村官走进丰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冬日暖阳”志愿关爱行动,在特教学校设立“丰城市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定点关爱帮扶基地”,成立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针对特教学校存在的入学率不高、生源不足和就业难等问题,大学生村官服务队通过召开座谈、实地调研,对各地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同时,通过就业局、网站等渠道掌握用工需求,根据特教学校提供的毕业生资料,将有需要的毕业生推荐给市工业园等本地企业,解决了32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新招学生15名。
2017年,大学生村官服务队又组织策划了以“敲开心灵之窗,让爱永驻心间”为主题的“走进特教?关爱儿童?共度六一”活动,组织20余名大学生村官,携手团市委、市消防大队走进特教学校,开展了以“汇聚爱心·传递真情·共享一片蓝天”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心心相印”、抢圈圈、短跑接力和抢凳子等一系列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呵护陪伴和爱的情感关怀,也带动了更多的人来关注特教学校、关心关爱特殊儿童,培树了一批关爱特教儿童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巷镇黄文亮、梅林镇吴云鲲被评为20XX-2017年度宜春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定点关爱帮扶特殊教育学校”项目被评为20XX-2017年度宜春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一本杂志,倾吐成长心声
丰城市大学生村官服务队坚守初衷,服务弱势群体、服务他人,并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搭建交流、学习和提升的平台,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出智出力,坚持编著刊物《守望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