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领域最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职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得到计算机技术开发全过程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的系统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坚实的计算机技术工程理论,获得娴熟的软件、硬件设计开发及工程管理能力,成为基础深厚、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0-02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计算机相关行业迫切需要既懂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身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描述工具。该学科目前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比较快,最新的技术和参考资料都是英文原版的。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都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生有了专业英语这个工具之后,短期来讲为高年级双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从长远来看,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行业动态信息。因此,如何知道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活动必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来讨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1 师资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深入计算机知识的英文版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要强,具备语言教学能力,并且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获取最新专业信息方面有突出的能力。简单说来,就是这些师资要英文流利,科研素质良好,能站在学科的国际前沿。因此,最好的师资人选是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归国人员,或者是国外的大学教师,又或者是大型外资企业的研究人员。然而,目前普通本科院校中这类师资较少,大多数教师能力比较单一,普通英语教师不懂专业,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不熟悉语言教学法,英语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口语发音不够标准,那么学生听课有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解决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1)留学多年归国的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能站在学科国际前沿,并且中英文交流无障碍,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学师资;(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并提高英语水平。
2 学生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应用英语学习阶段的过渡。英语语言应用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特点。该课程既涉及到科技英语的一般特征――专业术语多并且长句多,而且涉及一定的计算机专业内容及信息交流,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要求。而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有差距,如果能针对各类型学生英语水平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还未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院校可以考虑先从专业中选拔部分英语水平较高(如英语过六级、雅思过6分等)的学生来开展教学。
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宜采用小班上课,每个班的人数不要超过30人,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班级管理,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
3 教学内容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主要针对专业阅读为目的,涉及到听说写译方面的内容很少。其教学内容多数为文献资料,其中涉及的技术比较陈旧,有些专业术语与现代技术还有差距,很难满足计算机相关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任课教师要慎重选择课程的教材。教材要能涵盖当今计算机专业中方方面面的内容,既要有计算机硬件知识,还要介绍软件使用、程序设计、算法实现、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完之后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技术理论和常用专业术语。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中最常见的英文杂志、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文章和科技论文、新闻报刊中报道的行业信息、英文版软件的“帮助文件”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和水平。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照浏览中英版本的计算机软硬件厂商的官方网页来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
4 教学方法
4.1 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语言+翻译”、“阅读+写作”、“翻译+写作”、“词汇+翻译”,而最主流的教学模式则是“翻译+阅读”模式。这种模式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由任课教师逐句翻译课文内容并讲解语言点。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但是在这种“满堂灌”的模式中,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缺乏对英语实际应用的训练,达不到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他们才能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大量实施分组方法,并采取交互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方式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交互式:由教师提供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的话题,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资料,每次课开始的十分钟学生按组轮流用英语对话题进行阐述,然后老师或学生进行提问,在这个环节的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新技术的视野;
2)启发式: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和翻译工作,课堂上教师进行辅助讲解和提示重点,只对难点语句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讨论式:小组讨论安排在每次课的最后十分钟,然后由部分小组进行发言,对该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4.2 教学手段
网络和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丰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资料。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计算机专业英语词典网站以方便专业术语的学习,推荐计算机行业内知名大公司的官方网站便于了解行业动态,推荐专业英语网络学习网站以便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经验交流,而推荐英文杂志网站则可以帮助学生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科技文章。此外,网络还可以用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后保持联系,答疑解惑,以及收集学生意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图片、flas、听力训练及对话的音频素材,还可以加入视频素材。而教师在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后,可以尝试制作微课视频,对专业术语、构词法、语法等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教学。
4.3 考核形式
灵活有效的考核形式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因此传统的单一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不适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考察、作业和期末考试是考核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比例分配三个环节的考核分数:教学过程考察占30%,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40%。其中教学过程考察包括个人演讲、演讲时的提问发言、教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等内容;作业用英语布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期末考试则可以采用非传统的小论文的方式,小组就某个话题搜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阐述,最后每组上台用英语进行答辩。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5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很快,有大量的英文原版资料摆在从业者面前。另一方面,我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供借鉴的资料和经验都很少,因此这门课程涉及到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双方都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如果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的好,对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了解国外最新的教学科研信息,增强学院乃至学校的办学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使他们能够阅读原版资料并了解国外最新技术,进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应该重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使计算机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勇, 段君玮. 计算机专业英语(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艺, 王春生. 计算机英语(第2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Timothy J.O'Leary, Linda I.O'Leary. 计算机专业英语(2014英文影印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4] 金志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程(第5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5] 杨涛. 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时代, 2015(1): 62-63.
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范围内。这就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在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相对本专业课程来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考级获取证书或应付院校期末考试,只学与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相关的部分就行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仅限于课堂老师所教的内容。另外,一些院校或部门本身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或是过度重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等级考试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入学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使得学生起点参差不齐[1]。另外,虽然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却日新月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内容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使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因内容简单而忽视计算机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调配课时比例,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仅针对相应的理论部分知识,是跟学生所学专业割裂开的,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在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搭建起桥梁,缺乏融合。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策略优化方案
首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密切,需要综合、创新型人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应选用与学科之间融合度较高的教材。同时根据才人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强大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教学内容修订由计算机本专业教师根据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补充到教材中,由其他学科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实例应用中,形成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新“教材”[2]。这样既满足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和专业学科的衔接,学生可以更深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专业认知度。比如我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中“演示文稿”部分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效果演示选用人体解剖学图片,口腔医学专业则用牙髓的图片做演示。
第二,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实践案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课时有限而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静态教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速度,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课程操作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网站交流平台,教师除了可以将课程视频或课程疑难、重点的分析总结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转载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计算机在专业方向的最新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对网站计算机技术资料的阅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教育技术研究”专栏,通过这个平台,各专业教师可以在上面获取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技术知识。这中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以后进行工作研究有深远意义。
第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体现着计算机教学上,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生动的表述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丧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违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专业动向和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机械的运作效率。目前在农业机械的使用方面,有的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清晰地识别农作物的位置,比如,在收割小麦的过程中,有的小麦受到大风影响产生倒伏,对这些倒伏区域,机械在收割过程中很容易漏掉。所以在农业机械中使用新技术有利于弥补农业机械的漏洞,提高机械的运作效率。
第二,解放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是一个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行业,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农业种植、收割的自动化,解放劳动力。这些年轻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的领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21世纪是个科技迅速翻新的时代,目前农业机械领域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下面介绍几种最新出现的农业机械新技术。
(1)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等级的检查。计算机视觉是一种以图像处理为基础而兴起的学科,主要对视觉信息处理的计算理论、表达与计算方法进行研究。[1]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目前在农业机械生产方面,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能够用于检查农产品品质和分级,还可以用于播种和收割。但是由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使用时间比较短,一些技术难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还需要继续研究。
(2)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智能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也得以实现。美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了激光拖拉机,不仅可以控制拖拉机的行进方向,还能够对拖拉机进行具体的定位。[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掌握,以设计出具体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农药、水等原料的用量。
(3)机器人技术。比智能化更进步的就是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这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结合的产物。目前研发出了除草机器人、播种机器人、浇水机器人、施肥机器人等,利用机器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以节省人工费用,解放劳动力,避免有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产生危害。
(4)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帮助操作者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可以根据地势的高低和秸秆的长短来调节高度,保证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服务的,所以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加速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新技术,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政府补贴。新型机械的购买都是生产个体自行组织的,资金压力大,使得机械新技术难以推广,所以对于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政府要在物质上予以补贴,拓展新机械的使用范围。
第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机械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绝大多数情况就是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空气。但是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使用通过将农作物的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肥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减小了空气的污染程度。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 静.探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农资,2013(36):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