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宁远县特殊儿童 随班就读 现状调查 完善对策

特殊儿童,广义上的解释是指与普通儿童在各个方面有明显差异的儿童,主要是在智力、言语、肢体、感官、情感或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不但包括智力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的,还包括智力发展高于正常儿童及有违法犯罪A向的。狭义上专指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其中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精神残疾、自闭症等类型。特殊儿童在发现残疾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以缓解残疾,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中平等的成员[1]。

随班就读是指将特殊儿童安排进入普通小学,与普通学生一同接受教育的形式。与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小学设立的特殊教育班一同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2]。随班就读由于所在环境限制少,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避免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造成的隔阂,更能适应社会。

湖南省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以“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为改善特殊儿童教育,2016年3月至10月,我对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为了更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实用性,笔者设计了《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调查》的调查问卷,与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利用送教下乡、家长来校、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QQ群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家长问卷各150份,共300份,实际回收300份,有效问卷300份。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1.教育理念的落后。

在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之前,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2015年下学期,虽然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邀请了各随班就读学校的校长、教务处主任和特殊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举办了随班就读的专题培训讲座,但达到的效果仍不明显。问卷统计发现,教育理念的落后是随班就读工作没有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主要原因(见表1、表2)。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有51%的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有特殊儿童。时至今日,有18%的老师认为特殊儿童不应该和普通儿童同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虽然有92%的老师认为特殊儿童有潜力可挖掘,但是60%的老师认为有特殊儿童的课堂难以维持较好的课堂纪律,在课堂中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普通学生身上,直观表现在某些老师将特殊儿童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最后面,即使是视力、听力较弱的学生,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某些教师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就是同在一间教室,同样听一位老师的讲课,其实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是教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的老师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但这样会扼杀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更需要有挑战性的学习和目标,老师若能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对老师而言何尝不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当然,40%的老师支持随班就读,这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甚是难得。还有许多类似的观念都影响随班就读的进一步发展。

在表2中,有25%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是社会、家庭的负担,还有42%的家长对随班就读的观念比较消极,4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会受到别的小孩欺负,不能和平相处。但就笔者所见到的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学生大多能和平相处,成为好朋友,就以我校何轩老师的小孩为例,他和我校的彭振林、李伊祺等特殊儿童都能成为好朋友。在笔者所了解到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班级中,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他们同样可以和平相处,虽然更多的是普通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帮助为主。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96%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有特长可以培养,但是鲜有家长、教师愿意花时间在特殊儿童身上,我校学生曾繁忠,身体素质佳,协调性较好,腰腹力量强,笔者曾多次与其家长沟通让他去学习跆拳道或武术,对其日后的生存、发展都有好处,但家长仍没有送他去培训;58%的家长支持随班就读,91%的家长能够接受孩子所在的班级中有特殊儿童,79%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可以发展其日后的社会适应性。

2.随班就读师资力量薄弱。

为了解我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情况,我从领导和教师两个角度设计了三个问题,针对教师提问,结果如下(见表3):

由表3可见,特殊儿童不仅具有和普通学生类似的身心发展问题,更有其特殊的身心与学习特点,对此他们需要专业的特殊教育。有66%的老师认为其所在学校的领导对随班就读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支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宁远县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目前仅有13名,虽然在办学开始就与宁远县教育局开展了送教到班活动,给随班就读班级的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但庞大的师资缺口是宁远县随班就读师资薄弱的直接原因,希望以后多开展类似的高质量的培训讲座,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水平。在问卷调查中有40%的老师还不能完成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只有老师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特点,掌握相应的特殊教育方法,才能挖掘特殊儿童的优势潜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81%的老师表示在课堂中会更加关注、照顾特殊儿童。

3.普通学校班级人数过多。

为了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给教师带来的影响,我们设计了问题――您认为随班就读带来的工作负担(重点)主要来自哪里(多选)?教师们的回答统计结果如下:

目前,宁远县各乡镇一类完小与城区小学的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在课堂教学中给老师对特殊学生的照顾带来不小的阻碍,难免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在2015年下学期的“送教到班”活动中,笔者听到了有一位特殊学生上课从来不进教室的说法,心想这位老师也太不负责了吧,可仔细想想,一个班级中有学生将近70名,老师难以特别关注特殊儿童,毕竟不能因为一位学生而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从表4可以看到其他老师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个别化辅导、维持秩序和安全工作分别占63%、48%和59%,而这些都是班额人数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虽然少,但是在安全方面同样是老师平时工作的重点,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在班级中有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时,应提倡小班化教学,老师不仅能够更多地关注到特殊儿童,对普通学生的教育也是有益处的。

4.其他影响因素。

宁远县已经有部分家长将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学籍转移到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局下拨的经费,已经转移到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这就意味着学校招收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可能会增加学校教学成本,经费问题是部分学校不愿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

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有特殊教育的津贴补助。在2015年下学期宁远县教育局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送教到班”活动中,为随班就x老师发放了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而在这之前随班就读的老师付出了劳动,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老师待遇问题是影响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

在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运转之前,特殊儿童的成绩是会影响教师考核的。尽管有部分特殊儿童已经将学籍转移到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学籍在普通小学。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势必会影响到其就读班级的升学率与排名,且随班就读班级的新考核方案尚未出台,这部分学生仍旧会影响老师的年终考核。

二、完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对策

随班就读工作是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针对上述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资源整合,形成一种针对特殊儿童的多维的关爱体系。首先,政府的扶贫、低保政策向特殊学生家庭倾斜,让这些家庭在经济上的收入相对提高,为特殊学生就学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其次,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类爱心基金会发动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士,在经济和精神上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对特殊儿童予以关心和支持,让特殊儿童群体感受到关爱,从而受到一定的激励;再次,政府和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对普通小学中有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老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考核、晋级、评先评优中予以适当倾斜,从而从侧面引导老师给予特殊儿童更多更细的关注和关爱。

2.加强对随班就读的任课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

宁远县教育局和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提升。一是组织培训讲座,对普通学校教师进行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培训,正确的理论知识能够指导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正确、适合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二是组织普通学校教师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观摩,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学方法并用于实践;三是积极开展送教活动,组织专业团队到各个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专业送教活动,指导随班就读老师的教学工作;四是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微信群、QQ群,由专业团队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和交流;五是积极引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想;六是引导普通学生重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对特殊儿童采取平等尊重、热心关爱的态度;七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加关注特殊儿童,对他们学习、生活更注意,不可任由其消极发展。当然,家长要主动将孩子送到普通小学,支持随班就读。

3.建立试点班,以点带面。

鉴于宁远县只有一所合格的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办学规模都远远无法满足现有的特殊儿童群体,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地选择几所乡镇一类完小和部分城区小学,建立一个特殊儿童教育试点班。由教育行政部门特招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分配到试点班,再由他们带一个普通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引领和培训,这样以点带面,可以极大地扩展特殊儿童的教育面,从而有效缓解特殊学校的压力。

4.加大相关经费投入力度。

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工资增加15%和绩效工资增加50%,以及在职称评定中增加10%。对下拨的学生经费问题,相关方面要多探讨协商,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矛盾;增加对随班就读老师的补助津贴,使其付出的劳动得到一定物质上的体现,提高随班就读老师的积极性;教育局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对随班就读老师的考核标准,不让特殊学生的成绩成为影响老师年终绩效考核的负担等。

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深圳大学自考本科专业: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经济法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世界市场行情、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谈判、人际关系学、销售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销售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对聋哑儿童教育研究的不断完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发展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他们是可教的,首先他们是儿童,其次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希望通过后天教育和康复治疗能提升他们的智商,让他们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动画是孩子们的快乐玩伴,也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很好途径,利用动画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要让让动画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画教学同样可以提供情景、生活案例,树立孩子学习的偶像,让他们主动模仿,也可以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进行再学习和强化。让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让他们拥有一个理解他们的平等世界。

2.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及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有: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利用分类、进行组块、借用中介、实施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记忆目的性缺乏,下意识地记忆的效果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差,但机械记忆效果比较好。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表现不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速度慢;产生固着和黏滞。(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与独立性。

3.教育动画

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动画形象、故事情节等动画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为目的的动画形式。教育动画能很好地传承文化,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道曙光,但是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经验方面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所以目前教育动画存在“娱教失衡”的问题,为了让动画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努力地研究特殊教育和动画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材,培智学校会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状况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也会针对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下面以实际案例具体探索教育动画能否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发挥优势,缓减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状况。

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由于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为此培智学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生活语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生活语文是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生活语文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动画的教学设计

为了配合本课儿歌的学习,从儿童角度考虑,动画片就是他们的乐园。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起床以后》的Flash动画短片进行教学,以下是利用教育动画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课的一堂阅读与欣赏课。儿歌介绍了小朋友早上起床以后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叠被子、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从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动画内容概况:三个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聚在一起玩耍,在等小然小朋友赶来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早上起床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起床第一件事是睁眼睛。这时小然到了,但他却很狼狈,小朋友们都很好奇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慢道来,最后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发现原因了,原来他起床后要做的事情顺序弄错了,才造成他现在的模样。这位聪明的小朋友给他纠正了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课时:本课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较弱,识字量少,根据阅读与欣赏的要求,第二课时以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为主,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在儿歌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练习说话我会自己做什么,并由教师帮助创编儿歌。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适合刚入学两个月左右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认知意识处于较低状态,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动画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能模仿、听懂指令,能理解图片信息,能借助录像、动画和图片的支持理解语句内容。而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都具备这些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儿歌,练习发音。(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3)知道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媒体和教具:电子白板、黑板、图片、贴图、动画片、儿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起床以后》动画短片,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故事创设起床以后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知道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动画故事里的小然起床后做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回忆并回答。然后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环节二:儿歌学习,播放儿歌:闹钟高声唱,叫我快起床,自己叠好被,自己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教会学生朗读儿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发音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他面前,让他看着老师的口型学着发音,然后全班学生跟读儿歌。

教学环节三:儿歌内容理解,教师把儿歌内容全部展现在电子白班上,读一句在黑板上贴一张相应内容的图片,还会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黑板贴图之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看看黑板,动画片里的图片和儿歌里的图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儿歌里有的,动画片里没有的?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环节四:评价环节,再次观看动画片回忆并说出起床后要干的事,利用每张图片检查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做动作念儿歌、看图片念儿歌等方法检测儿童对儿歌的记忆。

4.3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3月,笔者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实施了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堂生活语文课教学,在各种不同音乐的引领下,让孩子反复地听、反复地看、反复地说。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习得,最后在课堂末尾加上复测环节,检测学生的听、说、读能力是否提高。从教学结果来看,动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减轻特殊教育教师的重复工作压力,还能发挥动画的视听优势,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动画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的尝试。先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再依靠儿童善于模仿的能力培养生活技能。以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画教学中的Flash动画片的截图。

图 教学动画部分截图

4.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教学实施后,针对《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17人是特殊教育在岗教师。47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工作年限在0~6个月的有40人,6个月到1年的有13人,1~2年的有7人,2年以上的有4人。其中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有23人,从事生活语文教学的有29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有26人,偶尔使用动画的有31人,不使用动画的有7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动画,认为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动画能达到预期效果80%的有18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3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3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2人。对于笔者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语文课的要求所做的动画文学剧本,认为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80%的有10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4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2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1人。对于笔者的教育动画剧本,认为动画剧本设计没有问题的有45人,需要修改的有19人,对于是否愿意自行设计动画,在有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动画剧本并完成制作的前提下,愿意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出教学“文学剧本”的有62人,不愿意的有2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动画适合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特殊教育的从教人员有开发和应用教育动画的积极性,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学资源教育动画是很好的选择。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闭症 儿童 治疗 自主绘画

一、 案例及问题的提出:

某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绘画课。绘画内容是苹果的表现,要求儿童独立完成。

人员构成:一位教师,四位自闭症儿童(年龄分别为3岁半、3岁3个月、4岁、5岁),四位孩子妈妈。教室构成:四张课桌,9把椅子,三个柜子。

过程发现:课程30分钟,教师采用15分钟进行感统、语言、手部动作练习,2分钟的材料准备, 10分钟绘画练习,3分钟作品评价。一个儿童开始不能自主握笔,在妈妈的帮助下握笔,其他三个儿童可以自主握笔。四个儿童不在妈妈帮助下无一人能画成苹果形圆圈,两个儿童画的是没有规律的线条, 5岁的儿童画的是几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儿童画成扁长的椭圆形,中间画了几条竖线,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皮球”。四位妈妈见孩子难以画圆,都不由自主地手把手帮孩子一起作画。在上色时,一个孩子拿红色,两个孩子拿绿色,另外一位儿童拿黄色蜡笔进行涂色,被妈妈阻止并引导孩子换成了红色。孩子持续作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精力不集中现象,在老师或家长的提示下纠正。

这类案例我们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自闭症康复中心、学校或治疗机构,在对自闭症儿童绘画教学训练中,常常存在以下现象:

(一)教师或家长手把手式帮助孩子绘画;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孩子感知或语言训练时间安排较长,留给孩子绘画和对创作体验、作品评价与解释的时间太少;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内容或技巧要求稍高,孩子不能自主完成;

(四)教师或家长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和引导孩子;

(五)美术活动室布置不太合理。

这些现象造成的问题是,儿童长时间不能脱离家长或老师的帮助进行自主绘画;孩子不能完全进入自我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状态,无法充分享受艺术体验;家长或教师以成人的概念误导孩子,孩子无法通过艺术表现过程真实的表达自己,作品具有太多的成人气息;孩子注意力分散,不能持续作画等。

针对这些现象,对于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反思,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主绘画?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在自主绘画过程中充分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做带来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专注于艺术表现过程,达到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 采取的对策及实施方案

1、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充分认识儿童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首先,绘画是一种有效的艺术疗法。事实上,儿童绘画的研究在精神治疗、心理学、绘画治疗以及教育领域中发展已久,诸多研究者关于如何运用儿童绘画进行治疗和教育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绘画活动是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传达儿童的意识与潜意识,并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因素①。诸多医学家、精神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者等认为,绘画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绘画不仅有助于儿童提高注意力,放松心灵,而且有助于儿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也有助于教育者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帮助儿童发展缺乏的能力,挖掘潜能,以达到心理上的完善。其次,绘画也是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内心世界一种非语言形式的表达。“当儿童不能通过语言表达时,绘画是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当大人和孩子在一起时,让儿童画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和自然的交往方式。②”

因此,在目前用医学方法不能治愈自闭症的情形下,教育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主绘画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2、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需求,学会与儿童沟通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欣赏和鼓励儿童,让孩子关注到自己的强项、价值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及让儿童对教育者产生信任,这对开展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十分有益。自闭症儿童情感方面存在许多障碍,比如情感需求轻微,对父母和老师没有明显的依恋,却会对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情感表达方式障碍,比如烦恼时会尖叫或自伤,高兴时会拍打人等。那么教师应该首先让孩子接纳你,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孩子的情感有所了解、产生共鸣,孩子就会配合各种训练。具体做法:日常多关心、爱护孩子,用身体拥抱患儿,抚摸患儿,使患儿感受到爱;利用图片帮助儿童认识各种表情,如哭、笑、哀、伤等,让孩子观察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并且教儿童如何帮助与安慰别人,学会交往;在儿童尖叫或发脾气时,仔细分析原因,给孩子予帮助,消除烦恼;在孩子高兴时,教给孩子表达的方式,并分享孩子的快乐;与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感受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调动动作及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等。

3、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真正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儿童绘画的表现内容并非儿童看到的真实世界,而是他们知道的或记忆中的形象符合的记录。当儿童利用铅笔、蜡笔、黏土等艺术媒介进行创作时,他们就正在进行一种表露性、体验性和游戏性的活动,而且这样的过程是充满创意和象征的,这些图画的内容都是他的故事或他故事的一部分③。比如儿童涂鸦期的绘画是一种无序乱涂,具体画的什么内容要根据儿童自己解释和命名我们才能得知。所以儿童在绘画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儿童,非得画的像苹果而不能画成“皮球”或者画苹果非得使用“红”色不能使用黄色(成人固定概念苹果是红色或绿色,或许案例中的儿童对黄色苹果印象更为深刻)。由此,教师和家长只有建立在掌握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认识儿童绘画,并通过绘画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4、鼓励与诱导孩子自主绘画,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自主绘画就是让孩子不在成人的帮助和影响下自己绘画。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感知、动作、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孩子绘画过程中会体验出一种焦虑和悲伤,甚至气馁而放弃绘画,这时候教师或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处理这个阶段的情感冲突,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克服困难。比如,有些儿童由于机体发育障碍,不能自主握笔,家长或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儿童握笔画画,同时辅助以手指伸缩与抓物训练,通过一段时期锻炼,鼓励儿童学会自主握笔,决不能长期手把手不放。再如一些孩子由于心理障碍不愿绘画,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欣赏、模仿诱导、游戏、或外物刺激等各种方式,勾起儿童绘画的欲望。另外要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作品,鼓励并给予表扬,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5、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智力、机能发展迟缓,学习和接受能力比一般儿童要慢。比如有的儿童已到学龄或青春期而绘画能力还停留在涂鸦阶段;再如有的儿童手部动作能力障碍,不能够进行精细动作,甚至不经过训练难以握笔。所以有些知识和动作需要反复学习和锻炼才能完成。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绘画课程可以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由小目标到总目标逐步完成。具体措施:限制艺术媒材的种类;尽量避免高难度技巧;提供反复练习同一媒材或艺术经验的机会;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实行;学生技巧日趋成熟后,提供成功机会,以获得有效的艺术经验④。

6、多给儿童艺术体验与释放机会,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

儿童的绘画过程,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灵体验与情感释放过程,它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儿童在绘画时不知不觉就会把内心世界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愿望和价值观等投射到绘画作品中,也会不知不觉将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很快地释放出来。儿童绘画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对儿童情感的表达、情绪困扰的调适以及对儿童促进自我认识、人际互动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绘画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以达到发挥儿童的最大潜能。

7、美术活动室的布置

美术活动室布置的要温馨和安全感,要有利刺激儿童绘画的欲望,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具体做法如:美术活动室选用宽敞明亮、通风条件好的房间,窗户不宜太大,可使用百叶窗,让孩子有一定安全感。活动室可分两个区域,一个是活动区,一个是作品展示区。活动区空间较大的、显眼的位置摆放绘画媒材、玩具架与活动桌,配以材料舒适的椅子;作品展示区摆放儿童美术作品。

三、建议与反思

自主绘画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信,提高感知、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能力,以及人格的健全等许多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与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自主创作与自主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与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儿童绘画只是教育训练的一个部分,针对自闭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教育训练方式,不同的教育训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而且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要结合修订过的PEP能力量表定期测量教育训练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改进训练方法。

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对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但对自闭症的教育与治疗并非是一个短期过程,教师与家长要以耐心、爱心和恒心为动力,坚持不懈,天才儿童会在我们的教育训练中诞生的!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127

[2]葛明贵《心理学经典测验》: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83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存在问题;社会福利体系;社会工作

目前中国感染艾滋病的人呈上升趋势,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截至到2007年底,中国现患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约为70万人,相比2005年增加了5万,在新发的5万人中,其中母婴传播占1.1%。大约有14万儿童因为艾滋病变成孤儿(即父母患有艾滋病死亡的致孤儿童),还有大约50万的儿童与感染了艾滋病毒的父母一起生活。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就包括了致孤儿童(目前中国就大约有7.8万名年龄在15岁以下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由于父母中有一方患有艾滋病的单亲家庭中的儿童,还有艾滋病感染者家庭中的儿童和HIV呈现阳性的儿童,这些儿童面临着贫困、营养不良、自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一、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面临的问题

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中的致孤儿童比一般孤儿收养更难。由于艾滋病的严重性,也给艾滋病的家庭关系网络带来了严重的摧毁,大量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在家庭的关系网中找不到照料者和监护者。有些年纪尚且大的老人根本就无力对儿童进行监护和照顾,反而有的时候儿童成为了对艾滋病患者和老人的照顾者。并且,社会上的人员对艾滋病致孤儿童也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很多家庭不愿意领养艾滋病的致孤儿童。

2.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也容易出问题。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由于经受了一般儿童没有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如果父母患有艾滋病,或者是因为艾滋病导致的单亲家庭,父亲或者母亲还没有离开他们,他们就会对父亲或者母亲的依赖感更为强烈些,害怕父母亲的突然离去,所以,他们通常都比一般正常家庭中的儿童要懂事的多,更为要求积极上进。

3.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因为受到歧视而无法获得很好的社会福利。艾滋病目前在中国是最受到歧视的疾病,大家对艾滋病都会有一种恐惧感。很大一部分儿童他们虽然并没有受到艾滋病的感染,但是也会受到严重的歧视;一部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都觉得老师和同学没有把他们当作普通学生来看待,看到他们都避而远之。一些学校就根本不接受父母患有艾滋病,但是自身健康的儿童上学。在学校之外与社区和其他人群相处的时候,他们同样承受着艾滋病带来的歧视,同一社区的孩子根本也不愿意跟他们接触,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歧视与羞辱。

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福利及其不足

(一)相关的福利

(1)政府的关爱及有关的法律及制度。关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收养法》、《儿童权益保护法》、《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此外还有民政部对这些儿童的生活进行救助,教育部对这些儿童的学杂费减免,如:《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儿童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对其开展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还有国家推行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取得一定成效的河南省的“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救助政策”。我国现有的对孤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五保制度与特困救助制度。而针对艾滋病的家庭救助制度看,最主要的救助主要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救助以及艾滋病救助。(2)教育的救助。我国目前的儿童教育事业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与其他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出台了“两免一补”等政策。其政策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免收杂费和书本费并且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对于考上了公办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录取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都有纳入现有资助政策体系的政策,给予他们教育的救助;相关人员也会联系孤儿所在学校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对集中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福利机构,在安排教学工作时给予指导和支持。(3)健康医疗的救助。我国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了便利的医疗体系,对儿童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取了适应的儿童医疗手段,进行儿童剂量的抗病毒感染和抗机会性感染全免费治疗;对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在政府举办的乡镇医疗机构中提供相应的卫生医疗服务。国家同时也鼓励医疗机构自愿减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医疗费用。卫生部门对儿童福利机构内设的门诊部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各级民政部门也将城乡中贫困家庭中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纳入了城乡医疗救助体系。(4)关于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救助。我国目前主要按照“分散抚养为主,集中养育为辅”的原则来安置艾滋病致孤儿童,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家庭收养、家庭寄养,机构集中养育和模拟小家庭养育等这些安置方式主要都尊重儿童自主的选择意愿。我国也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和有能力的亲属依法收养艾滋病致孤儿童,同时对这些收养的家庭也给予一定的抚养费和物质的援助。

(二)不足的方面

(1)政策法律方面的不足。由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特殊性,目前给予的救助也只处于低水平的救助,从只拥有的这些救助政策来看也不能满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需求。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虽有一些政策法规可以依据,但是其福利法制建设还并不是那么完善,总体上立法层次不高、法律约束不强。(2)教育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免除孤儿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政策,但是由于落实这项政策的经费并没有着落,免除的费用也没人承担。同时孤儿有意愿上高中、或者大学的费用也没有合法的来源。(3)医疗方面的不足。目前我国艾滋病所需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药材都比较欠缺,而这些儿童居住的地区普遍贫困,在那里缺乏为儿童提供治疗的经验和对儿童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同时还缺乏治疗能力,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专门针对儿童的艾滋病治疗方法。总的来说,我国儿童救助工作成绩显著,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如:救助保护机构数量还比较少、设施也不齐全、区位分布不合理、经费的欠缺、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的理念相对落后,部门配合工作机制也没有建立。

三、我国福利的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对于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不管从他们的心灵和身体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救助前,社会工作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正确的引导这些儿童采取预防和治疗的措施;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有一个良好乐观的心理状态,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这些儿童面对他们的生活,走出家庭、学校、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困境。

1.在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领养问题上,社会工作者介入到这个问题中就需要对需要领养孩子的家庭的数目及家庭各方面的情况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在领养之前要深入到每个家庭中咨询情况,挑选一些适合领养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家庭,并和他们做好对艾滋病致孤儿童情况的沟通,详细讲述这些儿童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在领养之前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领养家庭与孩子之间进行互动活动,让他们彼此之间加深了解,有一个好的印象;对于儿童自身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询问这些孩子自己的意愿,经过他们初步的相互了解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庭,让领养家庭和孩子之间最后能组成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2.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寻找社区资源建立一些志愿者队伍,首先这些志愿者要经过心理咨询专家的培训,然后由这些培训过的志愿者对这些儿童或者监护人展开心理访谈、预防艾滋病及身体健康的知识宣传,其中的方式可以包括图片宣传、案例讲解、专题的介绍等。在和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可以给予他们高度的期望,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质,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身体素质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社区艾滋病感染者家庭护理小组,将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组成小组,从医学和心理方面的角度,提高他们预防和护理艾滋病的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延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父母的生命,从而加强家庭成员保护照顾儿童的能力。如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人面临医疗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组可以整合社会的福利资源为艾滋病患者家庭争取最大的利益,节省能够节省的治疗费用。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主要负责内部沟通协调工作,促进整个小组的服务质量。

4.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来帮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对于还在上学的儿童给他们提供一定上的学习辅导,而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受艾滋影响孤儿给他们进行一些生活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环境,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在以后遇到各种威胁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从而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社会适应度。

四、结语

艾滋病给人类带来不仅是身体上的灾难,也是心理上的灾难,在对这些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中福利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把福利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是初步阶段,对于爱滋病的介入和干预还需要社会工作者逐步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1]关注儿童与艾滋病问题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目录

[2]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2007

[3]儿童福利简讯[R].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2008(4)

[4]2005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大记事

[5]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建议[R].同在阳光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