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一、教育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形成了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1]。我国2008年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并具体化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以MOOC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学习平台、资源类,包括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和以FTP、网盘、资源网站为典型应用的网络资源汇集平台;②课程实践类,包括南京大学PTA练习系统、“实验楼”IT技术试验平台等;③在线交流类,包括微信、QQ等为代表的公众交流平台;④在线考核评价类,包括在线考试系统、Iclicker答题器课堂问答系统等;⑤数据分析类,包括MOOC教师端学习情况分析等。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时代在发展而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比较落后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这就要求现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这样,大学生毕业后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有些高校购买计算机的能力有限,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仍旧是早期版本,学校机房配置落后,学生学不到先进知识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降低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

2.陈旧的教学方式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学现状来看,他们仍研用古老的班级传授教学方式,有些高校传授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也只是简单的多媒体与教学形式相结合。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比较高效。但是,此教学方式只是有利于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对学生做不到因才施教的效果。

3.教与学工作的脱节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只是在课堂中表现出来,教师对课后的辅导较少。此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教师的教?W目标及课件的编写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教学的目的性。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课程预习的辅导,教材的重点内容学生无法掌握住。

4.“低头族”现象增多,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每人都会有一部智能手机,手机的出现给学生生活带来很大改变,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给学生带来方便与娱乐的同时,给高校教学秩序与日常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我们在校园及课堂中,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学生往往只想玩手机,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长期下去,给高校教学效果带来严重影响。

三、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在理论课中引入“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中采用线上SPOC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新的教学开展形式,革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1.1 翻转课堂实施前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学习新课程视频的基础上,在课内参与问题讨论,达到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故此,许多学者认为,“翻转”的具体内容就是:翻转教与学的地位、翻转师与生的角色、翻转学习的时空(即课前与课中的翻转、教室与家庭的翻转)。更有学者指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翻转课堂实施应当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先学先知”:“先学”是指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理论背景,有能力参加课堂互动;“先知”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了解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拟定话题开展交流。

1)采用SPOC教学平台提供学生自学先学环境。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平台被认为是在校学生在本地使用的MOOC版本 ,较MOOC更具有个性和针对性,适用于课堂教学。我们采用SPOC的视频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将网络知名计算机MOOC视频和学院教师自录的视频相结合,使学习视频贴合教学内容。

2)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教师了解学习情况渠道。

从SPOC自学开始到课程考核结束,教师可提供多种技术手段实时跟踪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制订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相关教育信息技术及其使用分为以下几点:①课前SPOC自测。学生在SPOC课程视频自学过程中,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利用教师在平台中设置的题目进行自我预测,教师通过系统后台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统一,并根据结果记入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②课后交流了解。学生自学SPOC后,教师可以利用交流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如组建QQ群等形式为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③课堂实时评价。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无线表决器,让每个学生独立操作每个终端,建立课堂实时评价机制;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统计,如:提问进行回答(单选、多选、判断、排序)等具体情况,对课堂内容及进度进行及时调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④开放讨论。教育在课堂中要多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来研讨,通过课堂中的研讨让学生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此研讨过程也要记录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

1.2 混合教学课堂内容

学生完成SPOC自学后,应该对当次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知识结构牢牢掌握,在理论课堂实施翻转教学中,笔者通过整理认为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厘清本节知识点在整个计算机系统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从整体系统视角审视本节知识;二是将SPOC自学的碎片化知识按照本节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有效串联,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整体。

2)注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3)注意多种形式的知识引导、传授和拓展。

4)注意计算思维的传授。

5)注意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讲解,拓宽知识广度,分析知识点的深层理论原理和机制,探究知识深度。

2.在实验过程中构建网络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主要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内容主要由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学生的电脑使用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但部分电脑对偏远农村地区新生还很陌生,导致在实验中学生的知识差异比较大,同时实际的实验教学和辅导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实识破量不够。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中的配套课程学习实验网站主要实验进度安排,列出当次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步骤等基本要素;信息化实验教材主要依托现有实验教材基础,在各具体实验章节中增加对应的网站域名或解答微视频的二维码;辅导微视频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前期录制的各实验具体操作微视频,为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解答;自主实验平台是借助专门实验网站,提供实验操作平台、自动判决等技术,让学生实现自学自练。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构建和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依托网络资源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随时自主开展实验教学,增加训练时间,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

我们在2017年度上学期,对新生班次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试点工作比较顺利,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课堂教学效果好

具体体现在,学生上课时精神饱满、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堂交流互动多,没有出现打瞌睡现象;教师主要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剩下的基本概念知识则由学生在SPOC中自学,学生“有备而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课程考核成绩优

我们对试点班次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试结查显示没有参加的班次平均分是71.5分,参加试点的班次期末考试平均83.6分,比同年级班次平均高出12.1分。我们对试点学生的考卷进行分析,得出试点班的难点题和综合题得分率比较高,基础题基本没有失分,这次考试结果的比较体现了试点班学生扎实的基础和对难点知识掌握程度较高,比较成功。

3.学生评价反馈佳

课程顺利结束后,我们根据对试点班次的42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Y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持满意态度,而且还希望可以继续参加其他类的教学改革,但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应用学习这一阶段,有些同学总感觉给予的时间不够用,需要对时间进行调整。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G642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专门面对全部大一学生的公共课程,是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较重要的课程。因为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之一便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所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培养程度,当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成为了某些省会的会考项目。

一、翻转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面对所有大一学生的公共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具有操控性强、实用性高、信息内容大等特点。在实行新课改后,中小学的部分计算机课程是从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转移的,因此很多大学缩短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但是中小学对于学习计算机课程不够重视,教学投入与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大一新生在学习计算机信息课程中遇到了困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大,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较熟练,欠发达地区对操作计算机较生疏,导致不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另外,计算机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内容也在不断扩展,缩短课时后,教学难度加大了不少,学生也缺少自我探寻的意识,缺乏主动学习能动性。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一)应用于课前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需要实现的是在开始上课前,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成果,它的实现需要依靠教师创建的学习系统,包含word文档、录制教学视频、网站学习等。在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时,对视频的要求是短小精悍,录制时长不超过十分钟,在讲解相关知识时需要在正确的同时并富有趣味性,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一一拆解,每个短视频都只解释一个知识点,并且可以借助短动画对知识难点、重点进行分析,方便学生记忆理解;视频还具备快进、回放、暂停等多媒体功能,学生如果对某一知识点不理解可以选择重复观看。

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对于这种可以自由选择的学习途径也会表示喜欢,在空余时间里可以选择视频观看,对于视频的哪段和看几次都可以自行选择,对于计算机信息课程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观看视频教学来进行反复练习,这对赶上或超过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在看完学习视频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试题的测试,也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向教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讨提供材料。

(二)课堂上翻转课堂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翻转课堂应用到以下方面。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之后,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个学习报告会,简单的向学生介绍学习内容,在学生所有问题中综合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引导解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作业或者进行检测评价,用来加深课堂知识点,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课程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面对学生进行n前自测、课堂完成作业、检测等,并使用能自动阅卷的课堂教学软件,利用这种软件,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做出调整,这是在计算机信息课程中翻转课堂成功应用的关键。

(三)应用于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运用,并以此完成全部教学过程,在课后总结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作业批阅,整体测出学生的学习水准,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并将其制成文稿供学生参考学习,并可以依据事后反馈,让教师对今后的教学方法进行订正修改。

三、学习信息技术时翻转课堂的研究

(一)翻转课堂的运用研究

在我们熟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为处于被动位置很难得到发挥,在大部分情况中,师生之间很难就这种模式进行交流沟通。但是在翻转教学的教学中,师生不仅可以进行平等沟通,并且可以相互探讨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在视频教学中,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到适合自己进度的知识,满足自身要求。

(二)可以颠倒教程,以往流程

在传统的课堂讲解上,教师只是负责课本内容的教导和讲解,学生负责听讲,课后按照教师规定完成作业,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对知识的优化。翻转课堂恰恰相反,在课堂上注重课程的内容,通过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对知识进行讨论与研究,而理论知识是在课后学生自己理解,这两种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三)在课程中可以转变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计算机信息课程课堂上,教师一般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权威的角色,而学生经常被动的接受到知识,双方没有平等交流的平台。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提前观看视频动画,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结束语:对于大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教师而言,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如何在帮助学生课程压力的同时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这当中,教师不仅需要教育资源的补充,还需将学习内容提前备好课,对水平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辅导。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对主动学习意识的提高,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对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化学习水平有明显的效果。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格局中,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一定可以掀起教学史上的一次教学革命。

【参考文献】

[1]蔡晓丽.陈舜青.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3,09:57-59.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有所差异的,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设定的。但是我们知道,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由于各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的基础程度不同,以及各个学生的素质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这样就会使计算机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新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则是参差不齐。首先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技能,因此这些大学生学起来很是轻松;其次是有一些大学生以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薄弱,只是能编辑非常简单的文档,网上传输文件聊天和游戏,其实这部分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但是这些学生不以为然,以为能够聊天和玩游戏就很好了;再次就是偏远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慢,当地的教学资源短缺,有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计算机,更别说是操作了,这样就给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带了了不少的难题,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尽量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技术特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计。主要分为:基本内容、扩展内容、重点和难点。对操作练习题,加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题。将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作为共享资源。基础好的学生在自行操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共享资源中选择有一定深度、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因材施教,有效地增强了课堂学效果。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大学生的兴趣是容易持久的,只要大学信息技术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热爱这一学科,他们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愿意和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尤其是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的幻灯片或者是文档图案等,更是愿意欣然接受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欣赏和学习,真是感觉其乐无穷。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发达城市的现代大学生都是喜欢上机操作,他们的操作能力较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些大学生急于展示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才能。有一些偏远农村的大学生,也是很愿意在信息技术课上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虽然自己操作理解能力较慢,但是总觉得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科最为快乐的一件事,可以更这操作熟练的同学学习操作方法,设计技巧。还可以自己多多练习打字速度,总是觉得教师讲解理论较多一到操作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诸多问题。由此自己多加练习,同学伙伴在随时加以现场指导,自己的上机操作的打字能力提高了一些,就是连设计能力也提高很快呢,因此,大学生们上机操作乐趣无限。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学习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探索试办高等职业教育。20年来,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断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然而,即使学生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其它形式的证书,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还比较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个“怪圈”: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人才匮乏,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就引导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

实际上,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也学过相当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却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或者说所学知识无法立即应用于实际工作,用人单位还必须进行为期三个月乃至半年的培训才能上岗!究其原因,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至少是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已不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对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进行高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就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院校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或《计算机文化》)的教学改革做一些探讨。【1】

1.教学理念

目前大部分院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而对于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生而言,此后基本上不会再接触到计算机类课程,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有时连最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都不会熟练运用。原因就在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极其迅速,操作系统从Windows 98而到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办公软件从Office 97而到Office 2000、Office 2003、Office 2007,一年级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果不及时更新和补充,到毕业时可能知识已经老化,操作已经生疏。【2】

2.教学方法

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人认为高等职业学院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首先提出一个明确的课程技能目标,然后细化提炼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模块,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课程相关的项目,以使学生学有所用,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能独立上岗。我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明确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时,明确告诉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你能做到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例如该课程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2)分解课程模块。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如该课程涉及的模块主要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日常维护、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运用、因特网运用。(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系统组成的现代化教学系统,都可以通过实时教学、网上论坛、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交互使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最大限度的互相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院在这方面投资建设了覆盖所有校区的校园网,开通了网络论坛、远程教育系统,对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出了量和质的要求。(4)拓展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课程涉及对象的特殊性,其知识内容时时都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丰富知识来源,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这样教学才会生动而具吸引力。现在我院采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系列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该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比较侧重于理论阐述,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以等级考试大纲为主线,以教材为蓝本,结合课程教学模块,编写教学讲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适当加大实验操作课时,取得了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的双丰收。(5)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以前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在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上,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忽视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在实验教学指导方法上,通常是由教师编写好实验指导书,准备好实验素材,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方法操作,把实验结果和数据填入实验报告【3】。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省时省事,但却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以上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3.课程设置

通过高职教学,使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是高职教育的内涵所决定的,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客观需求。同时,为了使大量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这就必须强化与职业技能考证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非常重要。我院结合实际情况,近年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等级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涉及的对象基本相同,都是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进行了融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具体方法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重点以等级考试涉及的知识点教学为主,第二学期初安排一定学时的复习强化课,然后参加省里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在第六学期初安排一定学时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课,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毕业前参加计算机职业技能中级或高级考试,使学生在求职时手头握有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2)、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培养计划相结合。培养计划是高职院校组织各种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培养成什么样的毕业生都与之密切相关。因此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要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与各院系制定培养计划的负责人取得共识,明确信息技术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掌握该类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的有机结合。我院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信息技术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时一般都是在充分尊重院系的前提下,学大纲、课时、考证要求,并由基础课部统一组织教学。(3)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相结合。根据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证的具体要求,尽快编写相应的讲义和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我院教师在认真学习消化的基础上,相继编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讲义和实验指导,并出版了《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提高了任课教师的理论修养,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参考文献:

[2]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