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技能培训

0 引言

为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全国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2大支柱、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和I+X的课程设置方案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逐渐从而向产品的思路中转变出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以重视,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众多因素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特别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基于8年的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16次组织NCRE考试和3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结合教学、NCRE考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笔者对民族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仍较为薄弱,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民族高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和学生来源的特殊性,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应用到就业技能培训中,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研究基点。

NCRE的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吻合,主要测试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故笔者抽样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一级科目的考试情况作为现状分析的研究基点。NCRE一级科目分为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和一级B,考试形式为机试,考核内容为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各科目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相同,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

2)对象方法。

以抽样某民族高校在NCRE第26—35考次中参加一级科目考试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报考数、报考率、合格数、合格率”为指标进行结果统计,并与该民族高校所在省份的学生在NCRE第26—29考次中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基点和对象方法,统计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第26—35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1;统计该民族高校学生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NCRE第26—29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2。从图1分析得知,在NCRE第26—35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报考率及合格率偏低,总报考率仅为2.67%(总报考率+(一级科目报考总数/所有科目报考总数)×100%),总合格率仅为39.94%(总合格率=(一级科目合格总数/一级科目报考总数)×100%)。从图2对比分析得知,在NCRE第26—29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为2.72%,总合格率为44.71%,均低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28.54%、总合格率61.19%。

2 现存问题

经过深入分析,民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计算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相对偏低,但也有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势必造成入学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

2)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

教材更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学术前沿性和时代性。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过分依赖于教材,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和进展,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

在不同学科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教学特色,未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难以做到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学习的有机统一。采用统一笔试、机试或“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导致“高分=高能”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

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融入到教学中,教改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执行率低,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上机实验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

采用网上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网上评教可以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手段,但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教高分=教学效果好”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本领的提高。因此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改进教学现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6)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

学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经费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使得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教学配套设施滞后,现有的硬件设施陈旧,不能适应软件环境的需要。公共机房严重不足,现有的计算机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和上机实践,导致学生进入“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操作技能,想强化应用能力但无实践条件”的恶性循环中。

3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当发挥高校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建设,相互交叉渗透,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其具体对策为:

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实效。

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按照现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不同学科专业间开设课程不同,不同水平级别间授课内容不同(限于篇幅,具体课程设置略);兼顾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适应专业需求,体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例与原理相结合,用实例论证理论,将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2)更新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尝试、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突破计算机课程所存在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重构计算思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大力开展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应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危机;优选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应用性,避免出现“显形缺位”和“隐形缺位”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体系的内容编排,以实际项目的开发组织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直接服务于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采用任务驱动法,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加大应用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因人施教;采用竞赛式教学法,以竞赛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学训结合、重在应用”的教学思想,营造“竞争向上、尊重个性、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强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游戏化教学法,以游戏化实训情景为中心,以教学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为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协作性、交互性和趣味性。

4)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精讲多练”原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便捷的互联网和可靠的计算机技术,改进传统“黑板+白粉”的教学手段,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群;全面推进多媒体授课,实时演示教学的操作过程,注重学生同步练习,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全力开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增设课外实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应用技能;开设在线网络答疑系统,设置名师解惑信箱,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无缝互助平台,做到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在线交流平台,供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建立QQ群、开设微博、BBS等);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完成课后实训后,通过此平台提交作品,教师在线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开设实训作品评优平台,学生自荐优秀作品,教师评选经典实训,建立实训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训氛围;建立计算机应用技能社团,举办作品展览、科技文化节、应用技能大赛等活动,承接计算机应用岗位勤工助学,引导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打破考核方式,健全机制体制。

抛弃传统的“期末笔试+平时成绩”的学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核比重。把“笔试+机试+综合实训+作品设计+网络活动+应用技能”等作为学生的量化评价考核指标,其评分计算公式为:(其中:

摒弃传统的“网上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突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比重,采用“网上评教+专家考核+同行评价+辅导考评”等作为教

6)完善教学设施,创建优良环境。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软件,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建设多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开放性实验室,无偿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训,并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数和丰富实验教学方式来提高实训效果。

4 成果应用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教育部强调:“要重点开展高校就业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省级高校就业生工作部门和高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4位,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36.11%。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关于下发全省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1]125号)中指出:“要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应地制定了《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大力实施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经过教改实践,将本方案应用于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中(限于篇幅,具体应用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就业率的新突破。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NIT CIT 计算机 模块 全国 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简称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Cambri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它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 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

1、NIT的特点

NIT与其计算机类考试相比, 有以下特点:

1)培训与考试设置的模块化。这里所谓“模块(Module)”,相当于国内常说的一门课程,但两者略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模块通常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某些技能或行业需要设置的;内容自成体系(一般以常用的应用软件,如Word97等),包含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CIT)所设模块相对应。按模块化组织培训的好处是:教学组织灵活,不受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提供学员多种选择,便于体现学员个性;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增加和调整模块。目前NIT推出的11个模块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文字处理、桌面出版、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绘图、多媒体应用、全球互联网、局域网。

2)重培训、重过程。NIT规定, 一般情况下,学员应先参加培训并考核通过后, 方能参加上机考试。在培训中, 注重过程,主要体现在:为了解和考核每个学员平时学习情况,NIT设置了《学员评估记录表》,由任课教师逐项进行考核;在培训过程中, 要求每个学员能完成一份体现个性的作业设计,在考核时, “只记成功, 不记失败”。

3)重技能、重应用。基NIT是计算机技能培训的特点, 所以培训与考试都是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的,主要表现在: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技能培训目标(若干个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培训过程中,不强调理论,而注重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时间比例,要求占整修培训时间的70%以上。

4)教材配套,考试规范。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为保证培训质量,NIT教材以“学习包”形式推出。NIT的上机考试采用的是“无纸考试”,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计算机软件方式,另一种是任务题签方式。考试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比较客观、规范,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5)NIT证书与国际接轨。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办相应的英国剑桥信息技术(CIT)证书。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在一定的国际范围内是通用的(42个国家和地区)。

2、NIT的培训思想、教学模式及施学方法

1)1NIT的培训基本思想

NIT培训是以模块为单位的短期计算机技能培训,但它仍属于计算机应用课的教学范畴。考虑到:① NIT的培训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初学者, 培训时间较短,学时有限,速成教学, 即学即用;②计算机是一种智能型计算工具,学习它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技能,技能的训练靠实践操作。因此,NIT培训不能沿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而应采用教育学上革新传统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所用的教学模式和施教方法,这种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教师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方

2)NIT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一个沿用,二个转变”的基本思想设计出NIT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为主,三个侧重”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辅导为主, 以作业设计为主线;侧重讲授怎么做,侧重上机实践,侧重能力培养。

3)NIT的施学方法

NIT的培训过程概括为三步:课堂教学(含随课上机),作业设计,上机考试。

课堂教学讲导结合, 以导为主,突出上机,重在实践,上机占总学时70%,教师侧重讲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点到为止,讲在机房,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多举实例,解决问题。施教过程中进行考核,随教随考,只记成功, 不记成败,重视平时成绩。

作业设计几乎贯穿在培训的全过程, 培训以作业设计为“主线”。所谓“作业设计”是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份具有一定实际 意义,且能较好反映自我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练习。作业设计的选题是学员根据需要和兴趣,自己选定。作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学习过程进行,边学边做,独立完成。作业设计通过后, 方能参加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定期在指定考点集中考试,学员的作业设计和过程式考核通过后, 方能参加上机考试。上机考试的方式,各模块不尽相同,但都是无纸笔在机器上进行。目前NIT上机考试大体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是考试的全过程都是在考试软件环境下完成,并由计算机程序评分;方法二是题签方式,考试时由学员抽取题签,然后按题签上的内容上机完成试卷规定的项目,学员作答结果存放在磁盘考生目录下,由人工评阅,登录成绩。

3、NIT培训目标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不要求老先考生成为一个“计算机专家”,而是通过认真培训使学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执行日常事务的能力;一定的自我开发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4、 NIT模块简介

NIT目前共开考11个模块14门培训课程。它们分别是:

《计算机操作基础》是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入门性模块,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通过学习操作系统、汉字录入和文字处理软件等计算机的常用功能,使考生了解计算机在执行操作时的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典型的操作。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时所需的输入、处理及输出的基本特征。

《文字处理》亦可作为计算机入门性模块。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输入速度,掌握标准的文档编辑、修改和排版规则,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输入、编辑、排版等工作,并能打印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规范的中英文文本。

《电子表格》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一种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信息表示 、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功能。能够熟练地操作一种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编辑、计算、分析、检索和打印。

《数据库》教会考生熟练地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学习一种数据库系统,能够建立、维护和管理数据库,具有简单的数据库程序设计技能, 在命令和编程两种方式下对数据进行输入、计算、存储、修改、检索以及生成并打印输出数据库文件。

《程序设计》教会考生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制订解决方案,规划算法,把程序构思转变为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结构化程序代码,运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程序进行测试,写出清晰的技术文档,及用户使用说明。

《计算机绘图》教会考生掌握一种绘图软件包的主要特性和功能,正确使用相关的术语,掌握计算机绘图软硬件的操作,学会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总体设计以及图形的管理、修改和维护。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应用, 认识到计算机绘图是如何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的一部分在商业、工业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

《桌面排版》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桌面出版软件。考生系统地学习一种桌面出版软件的所有功能以及一些桌面出版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完成文稿录入、图像输入(摄取)、编辑排版、修改、文字图像合成等一系列工作,制作并输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印刷品。

《多媒体应用》教会考生一些多媒体应用方面的使用技能,使考生能适当地利用给定的软、硬件编制多媒体应用程序。完成此模块学习的考生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编制带有文本、静止图像、活动影像及音响的作品,使用制作语言或标识语言控制应用程序,并能使该应用程序作出交互性的反应。

《因特网(Internet)》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使考生了解数据传输的方法,使用Internet(浏览并下载信息、交换电子邮件、加入讨论组等),设计主页等。并为在WWW中使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进行文件编辑、排版打下基础。同时考生们将会理解Internet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局域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使考生认识局域网络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了解数据传输的方法,运用局域网。同时考生们将会理解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和《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大纲》(试行)的精神,针对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水平进行设计。除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往来账款核算、报表处理外,还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对会计软件包进行合理剪裁,建立一套能适合本单位使用的财务系统。

5、NIT管理及考试的组织实施

NIT培训项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管,由省级就业指导机构组织管理,普通高校具体实施。

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1999年6月8日被批准为NIT项目全省唯一的省级管理部门,全权负责NIT推广和实施工作。合肥联合大学计算机系是经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的安徽省NIT培训基地及上机考试考点之一。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字:MOOC;高职;职业技能;培训

(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院校MOOC课程建设探索》

课题申报号:WW2016-886

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909

负责人:孙晓芳)

目前,职业教育e极开展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但仍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很多专业的职业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技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必须加强。

具有大规模性、高开放性、强交互性、网络化等特点的MOOC正在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也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一、MOOC“分层教学”和“翻转”模式

在一门MOOC课程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强,掌握程度高的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而学习基础差、知识消化能力慢的学生,可以反复学习,并同时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力求做到学了即要会,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保中间,弃两端”的不公平现象。

高职课程实践性强理论性弱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接受并消化知识的方式有别于其他的学习群体。MOOC教学中采取的“翻转”模式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内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MOOC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新知识,而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师生交互讨论、内化所学的知识及实践过程。这种对知识的内化时间多于教师传授时间的“翻转”方式更适合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

二、MOOC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细分行业、工艺、工种、岗位,还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更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实践技术要求较高,当前传统教育模式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很难做到这些。可行的方式就是MOOC。一门成功的MOOC课程,才有可能分行业、分工种、分课程满足学生的要求,提升职业技能。也只有利用MOOC平台,邀请一线岗位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走上MOOC“讲台”,选取的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授课内容,制作体现自身特长的MOOC课程,满足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的需求。

三、基于MOOC的职业技能培训

MOOC的微课程形式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要求,这对于学习能力不强,自主性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首先,MOOC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有较大差别,一门课程是由若干个只有10来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的微视频组成,这些小而精的微视频有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同时,也容易使教学设计者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容易抓住学习者短时间内的精力转移度和集中度。其次,MOOC中往往穿插、连贯着不同的问题,就好像是游戏中的通关设置,回答正确当前的问题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吸引学习者不断的进行学习。再次,学生的疑惑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直接提出,短时间内就会有师生给予解答,这也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最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实践性要求较高,可以利用MOOC云计算架构和大数据技术制作实践性操作视频。如制作一些“特写”镜头,高清地展示设备操作及产品制造的某个操作的细节,从而设置相应的模拟操作,供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反复学习、模拟、操作,直到掌握为止。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语言,MOOC课程中嵌入网页的编程模拟器非常方便,还能进行文件的云存储。随着3D技术的发展,在MOOC中使用3D模型将会更生动、准确、

四、MOOC在线编程功能提升职业技能

进行MOOC教学时,要充分利用MOOC各种优点构建适合高职教学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在MOOC课程中采用在线编程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最好方法。

在线编程功能实现了从网页端编程区域输入代码,在显示区域就可同步看到程序运行结果。不仅如此,学习者编写代码提交后,后台可判定代码的对错,并给出提示信息。对于问题代码,学习者可以直接在线调试,从而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在线编程在用户体验方面,不光可以实现标准输入、数据库操作、语法高亮、代码折叠、自动缩进、全屏预览模式,而且提供代码下载。在线编程的本质是结合了IT在线教学与自学。MOOC的在线编程功能是教、学、练三者的有机结合,再加上方便即时的实时交互,既帮助初学者轻松学习编程,自由的安排学习进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即时反馈。也可以使已有编程经验的学习者更进一步。

五、创新的MOOC教学内容

MOOC课程中最好是以程序设计竞赛或者实际企业项目为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参加程序设计竞赛与实际企业项目,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燃起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欲,提高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MOOC课程。根据企业提供的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和教学分析,明确MOOC课程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甚至更多企业已经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类MOOC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快速提升职业技能为导向MOOC课程将会收获颇丰。

当前正值移动互联网与分享经济的大潮,大数据、云计算、AI、VR等新兴技术应用层出不穷,e-Learning、SaaS、MOOC模式也席卷全球。实践已经证明,MOOC教学已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MOOC课程中引入高科技技术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确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高文杰.面向MOOC的高职教育机遇与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7):52-57。

[2]王庆环.“幕课”引发在线教育“战国时代”[N].光明日报,2013-11-27(16)。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问题;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10-01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高技术的人员,计算机教育是其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和大量开设计算机专业致使社会上的企业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存在偏见,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从中找出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改革教育,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使中职教育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教学的内容缺少创新,太过笼统,跟不上时代要求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升级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对教学的内容的更新和创新性的要求更高。然而现在的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自己往往是照本宣读,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缺乏具体安排,不能够与社会接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只是强调课本上的内容,对社会的需求更加是知之甚少,外加上有些校领导对计算机专业的不理解和盲目跟风,教师们没有机会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充分接触和市场调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市场缺乏及时的了解。因此,应当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修,自主的学习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能力,对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敏锐的嗅觉。

2、学校轻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

由于现在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以老师说教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学生受课堂教学的限制不能够深入的对计算机进行实际维修组装的操作。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不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演练是无法真正了解掌握的,创新的能力更是无稽之谈。及时学校有安排实践,也是作为考核内容应付了事。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低下,不能全面了解专业知识。

3、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多而杂,没有针对性与研究性

中职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在生产方面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提高全民的技能水平而建立的一项教育。它必须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能人才,又必须熟知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但是很多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上有所偏颇,为了招生以及体现本校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各个领域,从原理到操作系统,从平面到三维等等,但是这却偏离了学生们的就业初衷,忽略了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基础知识的承载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毫无意义,更别说是精益求精了。再有就是,学习这么多课程,样样只是蜻蜓点水,真正去做设计根本无法胜任。

二、加强实践能力,开展技能培训的措施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需求与目的,培养应用操作性人才

首先中职教育学校必须明确到自己的办学目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中职教育学校应该认真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和方向,认真分析学生在就业大军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有目的的定位培养,走出自己的一条新型的办学道路。中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理论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加差了。比较直观的实际动手的操作就相对的有趣多了。社会上既需要理论研究项目的人才,也需要适应一线的操作人才,这就帮中职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员、网络的维护员、电脑动画工等等。这些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最底层,因此对计算机的专业要求不算高,只需要熟练地操作应用即可,完全可以满足工作要求。

2、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开启实践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授、上机操作、期末考核、毕业实习的模式,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时间为辅,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中职教育机构必须大胆的改革教学培养的模式,根据社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少开设或者尽量不设理论化课程。放弃课程的学期模式的安排,例如,以时间为基准安排教学,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一个模块或者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在课程安排上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文化课作为学生学习的调剂,比如上午可以是计算机教学,下午是文化课。保证在机房或者实验室学习,教师随讲随示范,学生随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丰富师资队伍,与用人单位建立定向人才培养的模式

计算机教师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灵魂,他们的专业能力就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当好学生的向导,当好学生的教练员。学校可以采取分类、分层培训的策略加强师资队伍。还可以把教师分为几个等次,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4、实训课程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学生是实训课程中的主体,因此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训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实训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教师既要让实训课程的课堂活跃,又要避免学生们放任自流,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帮助引导学生;在实训课程给出任务前,教师如果能重视课堂引入,用巧妙的方法就能勾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实训课程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外恰当的设置实训任务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叶丕珍.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8):45-46.

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范文第5篇

近两年来,我大队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工作目标和衡阳市信息化工作考核要求,大队全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如果离开了硬件与网络支持,无疑建设空中楼阁,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在这项工作上坚持高点定位的原则。近两年来,大队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截止到目前为止,大队已增加电脑5台,并办理了光纤业务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夯实了我大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二、狠抓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消防队伍的素质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人是关键,它要求我们的消防队伍是即熟悉本职业务,又要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我大队领导高度重视对全体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积极安排大队干部、文职轮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各种微机业务培训,重点针对网络基础应用、文字处理等应用类培训,有的放矢,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录入工作。目前我大队全体干部与文职都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大队继续推进部队作风纪律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的日常调度,促进工作落实,树立良好的新时期公安消防形象;继续创建学习型队伍,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做到每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跟班培训和全员业务技能比武,评选业务标兵活动等形式,提升全体官兵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