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块链与资产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范文第1篇

当前,区块链技术成为市场焦点话题之一,被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其应用实践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并逐步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

而在中国,“区块链+金融”概念的深入,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行业困境催生“区块链+金融”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虚拟货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享记账技术,它能让参与的各方在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安全性高、信息透明、高度自治性、数据不可篡改以及可追溯等特征。根据应用场景和设计体系不同,一般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专有链三类。

那么,“区块链+金融”为何而生?

金融服帐乔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典型应用领域,由于该技术所拥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降低操作风险以及改善数据质量等特征,使其具备了重构金融业基础架构的潜力,能够解决行业发展的诸多痛点。

当前,金融行业发展仍面临部分现实困境。

例如,在支付结算领域,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基础设施架构、业务流程各不相同,极大地增加了其对账、清算和结算的业务成本,同时涉及很多人工处理的环节,也容易出现操作风险。

资产管理领域,股权、债券、票据、收益凭证、仓单等资产由不同的中介机构托管,权益确认不便、交易成本高企。

在证券领域,证券交易生命周期内的一系列流程耗时较长,增加了金融机构中后台的业务成本。

在用户身份识别领域,不同金融机构间的用户数据难以实现高效交互,重复认证成本较高,间接带来了用户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使得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监管工作较难落到实处。

针对上述痛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和思路,可以在提高业务处理速度、效率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对于各类资产的管理,如股权、债券、票据、收益凭证、仓单等均可被整合进区块链中,成为链上数字资产,使得资产所有者无需通过各种中介机构就能直接发起交易。实现合约的自动执行,保证相关合约只在交易对手方之间可见,而对无关第三方保密,并通过相应机制确保其运行符合法律和监管框架。

针对支付结算过程,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法定数字货币或者某种“结算工具”的创设,与上文的链上数字资产对接,即可完成点对点的实时清算与结算,从而显著降低价值转移的成本,缩短清算、结算时间。

此外,针对客户识别(KYC)领域,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数字化身份信息的安全、可靠管理,在保证客户隐私的前提下提升客户识别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保险业应用例证

具体到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

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正逐步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和布局。2017年3月,上海保交所联合9家保险机构成功通过区块链数据交易技术验证,从功能、性能、安全、运维四个维度验证了区块链在保险征信方面运用的可行性,其安全、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优势能直指保险征信的长期痛点。

区块链在投保、承保、理赔、客服等价值链环节,可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骗保、篡改原始病例虚假理赔、投保人客户信息流失被盗卖、保险赔偿金被冒领等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

一是基于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征,可确保数据交易的真实性,实现客户信息一致性管理,优化业务流程,解决销售误导、骗保骗赔等问题。

二是区块链开源、透明的特点,可构建以各保险机构为节点的联盟区块链,通过共识算法和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交易的安全性,实现行业数据在公司内部各业务环节、不同公司间(共保或再保)的跟进与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并降低成本。

三是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自动理赔,提高理赔效率,降低索赔欺诈的概率。

四是构建行业的信用共享机制和安全体系,服务于反保险欺诈、反洗钱、防范非法集资、征信等领域。

热概念,冷思考

当然,在鼓励创新、探索前沿的同时也应看到,“区块链+金融”仍处早期研发和试水阶段,各种技术方案、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仍需探索、完善。

首先,要认真审视区块链技术公认的“特点”。

例如,绝对的信息透明是否可能,是否会带来信息保护难题?基于区块链规则的“智能权责处理”与线下资产确权如何关联?各种账本维护者是否有道德风险?账本规模会否膨胀?交易费用与能耗是否会快速上升?

这些都需要认真审视。通过技术、金融、法律等跨界合作,共同识别并解决区块链的缺陷和不足,才能使得这一革命性技术具有更长远的生命力。

其次,区块链并非全新技术,而是多种成熟技术共用、衍生而成,须与其他技术(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云计算、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等)一起构成下一代金融业的基础。其应用价值将依赖于物联网、加密、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以及云存储、云计算的支撑。

“区块链+金融”应淡化“去中心化”,而强调分布式、弱中心特征。由此,才能有利于开拓新市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这绝非颠覆性的,只是在广泛应用场景中带来链式和点状的优化。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5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以其高效、安全和透明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随着区块链的不断发展,其也吸引了保险业的关注。在2016年7月的《机会还是威胁―区块链在保险业中的发展》报告中,麦肯锡定义区块链为“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在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纷纷参与到区块链的研究中,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

在区块链对保险业的影响方面,Mainelli(2015)提出,新兴的举措和创新战略对保险公司改进个人定价方案、提高盈利能力和保留客户有着重大意义。英国首席科学顾问报告(Walport,2016)中指出,预防欺诈行为仍然是当前保险行业的首要任务。Kosba A, Miller A, Shi E, et al. Hawk认为,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简化付款和索赔处理流程,可以减少欺诈性索赔的风险。Martin Stellnberger(2016)认为,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不道德的营销手段和不透明的定价模式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塑造保险业的保险模式。王和(2016)认为,区块链中的去中心化将使得保险公司的角色从传统的风险直接吸收者和处理者转变为风险管理顾问和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

而在区块链潜在的风险方面,Henk和Bell(2017)提出:“公司必须考虑采用区块链后带来的潜在效率增益和潜在风险。将这种网络设施到公众或半公众的网络中,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能会造成重大障碍。”德勤(2017)调查发现,缺乏技术标准是当前尚不成熟的区块链所遇到的主要障碍。Mark Crawford(2017)则认为,监管治理问题将是保险业采用这项技术必须面对的最大障碍。对于区块链的监管,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和协议,而这些则需要数年的探索才能得出。李赫(2016)认为,保险区块链面临着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和数据泄露风险,此外,区块链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着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智能合约风险和法律风险。赵岳(2016)认为,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行业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如何整合各种区块链并确定行业标准是监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保险业各家企业对区块链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实践和研究时,保险监管方却对区块链的监管却毫无动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必然会经历一个“创造性破坏”的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基于区块链所创造的比特币在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意外事故,区块链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区块链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在保险业中的运用情况,对国内的区块链监管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的运用现状

(一)区块链概念与工作原理

根据麦肯锡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是指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通俗地来说,其利用密码的方式将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新的数据块,其数据块不仅包含该交易自身,同时还会包含其他交易数据的信息。

如图1所示,交易信息Tx1,Tx2,Tx3,Tx4,Tx5,Tx6,Tx7,Tx8经过区块链中的编码,转换成默克尔树中的根1和根2,再组合形成一个区块。各个信息按照时间轴顺序编码,因而前后的区块往往是前后相继。各个区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接而成的链条即为区块链。与传统的保险公司将数据存储在中心保险系统不同的是,区块链的信息是记录在各个系统的终端设备中,即各个节点上。

(二)保险业内区块链运用现状

自2016年后,国内各家保险企业纷纷开展对区块链的实践:中国平安于2016年4月加入区块链国际联盟组织R3,同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部门;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易安保险、慕尼黑再保险于2016年7月成立“区块链保险实验室”,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前景;众安保险于2016年11月成立众安科技,发起上海区块链企业发展联盟。

从上述各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保险业参与区块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区块链研究部门;第二是成立科技子公司,使其可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对区块链进行探索;第三是直接将区块链进行小范围的运用,从实践中摸索;第四种是联合其他机构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区块链研究所,共同研究。

以上四?N区块链的实践情况中,目前可以观测到的保险公司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运用的只有阳光保险,而其他在区块链方面的研究则是尚处于实验室之中,并未真正在现实实践中施行。与国外的比特币、莱特币等方面相比,国内在区块链方面的实践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

阳光保险目前在区块链运用上主要为积分互送和保险卡单方面的设计。在积分互送中,用户可以以“发红包”的形式将积分个人积累的积分向他人转赠。而在微信保险卡单中,只需在微信端输入被保人和航班信息,就能立即获得保障,赠送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端发红包将航空意外险赠送给他人,免去了繁琐的操作和时间成本。从阳光保险当前的区块链应用上,可以发现:首先,区块链在保险业的运用有利于缩短保险投保、索赔和理赔的流程,减轻投保人和保险人的负担,节约时间;其次,区块链的应用有利于减少保险欺诈,缩短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平等;最后,区块链的运用在灵活保单转让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省去了保险人繁琐的确认流程。

从各家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区块链还将涉及到保险理赔、承保履约等各方面。保险公司也可引入客户的个人数据,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个性化、更符合公众需求的保险产品。

(三)国内区块链运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调查追踪难。区块链的设计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除去设计者外,别人很难介入其中对信息进行解析。监管者若想追踪交易链条并寻找相应密匙来破解,有着一定的难度。这便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监管空白区。

其次,风险管控难。由于区块链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速度将大大快于以前。当区块链系统出现巨大风险时如何迅速做到风险隔离保护投保者是个较大的难题,这也需要监管者设计出一定的安全隔离方案。

最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区块链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也将投保者(交易者)的信息附带编入了其他服务器和其他交易信息区块中,倘若编码方式和密匙失窃,大量投保者信息也将随之流出,易造成个人隐私权侵害。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发现,区块链带来保险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何把控风险,如何监控风险,是监管机构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关于区块链的监管建议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目前国内对于区块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存空白,对于区块链的概念、区块链使用者的资质等方面缺少规定和限制。因此,国内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平台的提供者、平台的使用者和平台本身实施监管。此外,还应出台区块链的行业标准,争取在各家公司各类型区块链泛滥之前确定其基本的行业标准,从而为后期的整合提供基础。法律中还应要求保险公司运用区块链之前将区块链的编码方式和密匙在监管机构内部进行备份,从而避免后期追踪时的不利。

(二)采用包容性监管的沙盒机制

沙盒机制是指将其比作是在一个非人工干预环境下让业务创新发展壮大,待初具规模以后再逐步介入监管的一种过渡性机制。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环境予以成长。其成长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一定的错误,通过“沙盒机制”,既可以筛选出条件成熟的区块链业务,也可以帮助监管者更好地建立区块链监管制度,实现监管与保险业务的共同创新。

(三)控制好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会最终抹去中心的存在。从保险业来说,区块链使得每个人成为全区块的一个节点,而系统对于其个人信息的记录亦会帮助了解其个人的风险状况、确认其保费的定价。在这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保费定价功能会慢慢退化,其资产管理功能会慢慢占据一个重要地位。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有个渐进过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机构与区块链平台的差别与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化。但作为监管者而言,需要控制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使其始终能够控制对整个系统的监管,而不会因为行业技术领先于监管技术而导致监管能力不足。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范文第3篇

何为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是一个专业度非常高、跨度又非常大的领域,涉及到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算法模型、系统开发等多个方面。简单讲,智能投顾就是“智能的投资顾问”,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产品设计,还有客户画像、算法匹配等,都是专业投资顾问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国内市场,存在专业人员稀缺,产品种类繁多复杂,国内投资用户规模庞大等特点,所以,智能投顾的前景无疑很广阔。首先,智能投顾的门槛和使用费率比较低,能够使大众都参与进来,个人财富稳步增长使得资产管理规模空间增大;其次,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智能投顾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好;最后,年轻一代对互联网、对数字化财富管理的接受程度高。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宣称具有智能投顾功能或者正在研发智能投顾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已超过20家。比如,阿里的蚂蚁金服通过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完成客服,能降低成本也能提高效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把农村金融等的长尾市场做起来;百度金融实现洞悉用户的智能资产配置方案也指向“智能投顾”,为用户提供自动化、以算法为基础的证券投资组合管理服务。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改善金融服务方面的影响越发显著,只有那些在技g上持续投入和创新的企业才能一直顺利发展。主流厂商都不断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向业界标杆取经学习,在现阶段的规划中,主要是深耕产品,细化客户画像,优选组合,不断打磨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范文第4篇

人类社会在经历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因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快速向信息社会进化。根据著名互联网观察家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里的描述,这场信息社会的进化规律,遵循的是生物学逻辑,呈现出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特点。《失控》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书中对于信息社会进化的大部分预言,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在过去的20多年间,都一一实现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凯文・凯利的预言还没有过期,近年他还在对他开始于《失控》的预言作进一步的补充修订。

马云在今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中说道:以前的工业时代,我们把不标准的变成标准的,现在需要把一切标准变成非标准,变成个性化。他说的现在,其实就是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而标准化与否,也正是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差别。

凯文・凯利所论述的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特点,我认为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技术架构。如果这个社会基础架构正在被重构,那么,依附于这个基础架构之上的一切行业架构、商业架构又焉能不变?

我们现在还无法完整预见未来信息社会里的金融服务业将会是什么模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的金融业一定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熟悉的会完全不一样!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金融服务业,都是建基于工业社会的基础技术架构上的:流程化、控制论、标准化、层级制,高度依赖物理空间来提供服务……工业社会的基础架构,决定了工业社会金融业的基本架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一切都是当然的、天生的、会停止不变的呢?

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进化,开始于上个世纪后期。虽然学术界没能给到我们信息社会开始的准确日期,但到今天应该也有40年左右的历史了。其实当今金融行业的结构、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完全在互联网(IP通讯)上新建了金融业的通讯架构,而传统金融业还依然跑在电信网络(CT通讯)上。几十年不变的陈旧的通讯架构已经大大妨碍了传统金融业跟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一个旧的通讯架构上是长不出来新金融的。

比如街头卖烤红薯的老大爷就只能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才能做到非现金收款;比如手机上的数字钱包才可以给全球25亿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因为成本的原因,传统金融机构无法给他们提供服务;再比如在现有金融体系下,全球小额跨境汇款的费用高达12%,全球穷人一年的小额跨境汇款光手续费就要花费200亿美元(数字来源于世界银行),只有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起来的跨境汇款体系,才可能把小额跨境汇款的费用降到几乎为零!这是多伟大的扶贫项目啊! 金融科技1.0:场景革命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是FinTech的中国叫法,也有人说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不是同一个物种。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其实是FinTech的初级阶段,或者,把互联网金融称为FinTech1.0版,也许更准确。

记得三年前,有人曾质疑当红的互联网金融,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好事者生搬硬造出来的“生词”而已。其中一条理由居然是:用“internet finance”搜索不到任何相关的英文信息,也就是说在英文江湖里居然没有任何互联网金融的传说!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集团前首席技术官、阿里云的缔造者王坚博士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中文里说的互联网,与之对应的英文应该是Internent加上WWW。这里的Internent就是指物理上的连接,这里的WWW就是万维网,常被简称为Web(网页),指的是在线的那些内容。只不过Web占据了传统互联网九成以上的连接内容,所以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连接只是说你连到了计算机上,“在线必须在互联网上实现”(《在线》中信出版社出版,王坚著,第38页)。我在同样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投资革命:移动互联时代的资产管理》一书中也曾经写到:“上网”与“在线”这两种与互联网不同的关系状态,意义与价值有云泥之别!

王坚说道:“互联网技术,把离线变成了在线,而后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说不定会超过人类第一次使用火。”互联网金融,核心不是“internent finance”,而是“web finance”。一切都因为在线而变得价值非凡!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一是有赖于移动通讯技术的诞生,二是有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三是有赖于人们从上网到在线的与互联网发生关系模式的变化。因为在线,所以互金!

在线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一场“数字化迁徙”。第一次大迁徙发生在史前,人类先祖从非洲热带迁徙到更适合生存的温带;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近代,人类从非洲、亚洲迁徙到欧美;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现代,人类从贫穷的乡村迁徙到富裕的城市;现在,伴随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正在从物理空间迁徙到数字空间:电子商务帮助我们重构了数字化的商业关系;社交网络帮助我们重构了数字化的人际关系……

我们也可以把这场数字化迁徙看成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哥伦布、麦哲伦们为了重新找到通往亚洲的贸易之路,无意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大大拓宽了人类社会的物理空间,为欧洲大陆带来了无尽的财富;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将要拓展的是人类社会的数字空间。我们知道,数字化的发展规律遵循的是摩尔定律,发展速度遵循的是指数级增长,发展效率遵循的是零边际成本。我们可能还没有能力来想象,在数字空间里,人类社会的财富增加值将会是物理空间的十倍还是几十倍?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来畅想一下数字空间将是如何使得财富得以倍增的:一个体育场馆再大也不过只能让10万人亲临足球比赛的现场;而一个VR眼镜却可以让数亿人在自家客厅享受到与现场无二的体验,而且每一个戴VR眼镜的人,都可以是现场最佳的观赏位置。如果你有特殊的观球爱好,你也可以选择裁判员的角度、教练员的角度、守门员的角度、中锋的角度、后卫的角度……当然,你得为此付出更高的价钱。将球场的最佳观球位置卖给数亿人,对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对那两支参赛球队来说,他们的财富被数字化这个魔镜放大了可能就不止十倍!

带来这一切变化的就是在线!互联网金融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在线!

互联网金融的第二个特征是场景!

我们从BAT不同的金融之路,对这点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能够把互联网金融做成独立生意的阿里巴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阿里的电商场景天生最接近金融需求。网上买卖商品之后的第二层需求自然就是支付,支付之后的需求自然就是借贷,借贷要达成自然就需要征信。

但作为社交网络的腾讯,它的第二层需求并不必然是支付或其他的金融服务需求,我们在微信里建一个群,也不是为了找人借钱来的。在社交网络上长不出一个属于腾讯的庞大的“企鹅金服”,腾讯的互联网金融板块也因此迟迟无法集中发力,直至目前财付通、微信支付、微众银行也还是各自独立表达。直到微信红包的出现,腾讯才算找到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的着力点。微信红包是社交网络的中国特色,而且确实是社交网络之下的第二层次的需求,因此微信红包一经诞生,就充满生命力,以致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的支付笔数已经超过了支付宝。当然,就支付金额而言,估计微信支付不可能超过支付宝。微信红包胜在支付频次而不是支付数额。

BAT的百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就更加乏善可陈。这不是百度不努力,而是搜索的第二层需求很难指向金融服务需求。从搜索到需求金融服务,中间可能隔着三四个层次,漏斗漏到第四层,金融需求者的转化率可能聊胜于无了。百度当然不是永远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金融事业,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给百度一次发展金融事业的好机会。世界上研究人工智能最早的公司,IBM应该算一个,但目前人工智能最牛的公司却是谷歌!盖因为人工智能一要靠海量的数据,二要靠巨大的计算能力。用巨大的计算能力加海量的数据来训练机器,才能得出人工智能的结果。谷歌在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的主要原因,就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公司,而IBM只是在技术上有优势,数据上没有任何优势。但不要忘了,和谷歌一样,百度也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互联网金融就是场景金融!没有互联网场景而又号称在做互联网金融的人,其实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做的都是金融互联网!互联网公司挟独有的互联网场景,涉足金融服务,确实有它的独门秘籍,一度让传统金融服务机构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我观察到传统金融机构在面对这股压力时,一般有三种应对之策:一种是做金融互联网,把互联网看作一种工具,用来改善原有的金融服务;一种是自创互联网场景,在自创的场景中植入金融服务,以图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如我们熟悉的平安保险集团推出的平安好车、平安好房、平安好医;工商银行推出的融e行、融e联、融e购等等。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的富有勇气的前沿实验,确实值得期待,但挑战巨大!第三种是打开城门,拆除围墙,广泛浸入各种互联网场景中,利用各个场景的不同数据,来设计专门针对这个特殊场景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将金融服务化为场景之中,成为场景中可以随时随地、随需随身得到的服务之一。众安保险公司就是如此,他们已经与超过200多个互联网场景合作,为这200多个不同的场景,设计各具特色的保险产品。在运动社交网络上推出随时可以购买的意外险;在电商平台上推出运费险;在旅游平台上甚至推出了可以在登机口购买的航班延误险……我个人的陋见:这也许才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化的正确姿势!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VR、AR)的发展,人类与互联网的关系从“上网”到“在线”,并将再进一步发展到“在场”,人们用VR眼镜,一切远在天边的环境都如同就在眼前。你可以坐在自己家的客厅里,登入银行的VIP服务厅,并且躺在自己家客厅沙发上,享受如临其境的银行服务。到那时,也许这场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在线”而起的金融场景革命,将在虚拟现实的“在场”中达至终局! 金融科技2.0:技术革命

以AlphaGo为标志,起源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一次会议的“人工智能”,终于在它60华诞的时候,迎来了第一次辉煌时刻!前几年《奇点临近》中文版流行时,我们几乎还无法想象2045年人工智能将如何超越人类智能,2016年的机器人围棋大战,已经使得这个前景越来越清晰。我曾经在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看到过一张描绘摩尔定律发展的图表,从上世纪60年明摩尔定律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缓慢技术积累,直到2000年左右,摩尔定律才开始进入指数级增长的阶段,并且从此一骑绝尘!AlphaGo事件,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从2016年开始也要进入它的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了,大规模的应用指日可待。

人工智能技术的越来越成熟,把FinTech也带入到它的2.0阶段:技术革命的阶段。

当人们从技术角度谈论FinTech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提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其实这是把三个不同层次的,因因相生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因为移动互联网,人们从上网变成了在线,所以才有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加上海量的大数据,人们才可能训练机器,达成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只是FinTech的中间技术,人工智能才是FinTech的最终应用。

除人工智能技术以外,FinTech的另一个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的技术要点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三项:一是分布式总账;二是加密算法;三是可编程性。大家知道,复式记账法的发明,是现代金融业从意大利发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我认为是意大利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最早开始与亚洲的跨国贸易,复杂的跨国贸易需要复杂的金融服务),分布式总账技术是复式记账法发明以来,人类社会记账方法的最大一次改进,它让金融交易的相关各方在一个账本上记账,因此信息流与资金流合二为一,支付清算变得实时、全额、全时。由于在分布式账本上设计成有非指定第三方记账,因此数据无法造假、无法篡改;区块链的两大核心算法,一个是共识算法,用来在分布式账本上解决记账的问题,一个是加密算法,用来对账户进行隐私保护;区块链的可编程性使得不管多么复杂的金融交易都可以对其进行编程,从而使用计算机程序来自动执行各种交易,并自动进行交易后的清结算。

区块链的这三个技术要点的成熟及之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带领互联网进入到第二阶段:从信息互联网进化到价值互联网。所谓的价值互联网,也就是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像方便、快捷、零成本、全天候、点对点的分发、存储、处理信息一样,在互联网上以相同的方式达成金融交易、完成支付清算。 金融科技3.0:模式革命

当我们开始谈论FinTech的3.0版本时,其实我们是在探讨金融的未来形态了。

信息社会的来临、数字化迁徙的完成、虚拟空间的实现、经济结构的比特化,一定程度上将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在工业社会,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金融的时间价值维度;而在信息社会,金融将被赋予一种新的价值维度:空间价值维度。FinTech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于对我们所熟悉的传统金融的优化,那不过在做从一到十的功夫。它将创造的是从零到一的新疆土,创新生长出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完整想象到的新金融。

基于移动互联网,人类实现了“在线”;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人类将实现“在场”。从在线到在场,拓展的是人类社会的空间范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无远弗届,而且更是联通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在IP通讯技术的帮助下,信息社会新金融的特点之一:在线与在场成为金融的空间属性。

信息社会的基础架构是分布式系统,要理解信息社会的分布式架构,最好的书籍是凯文・凯利的《失控》。分布式社会架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点对点对等网络:工业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在信息社会时代变成了网状结构,而且在这个结构里,各个节点都是平等的,直接联系的。在工业社会中处处可见的中心化控制被弱化,中介不见了。现在风行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就是很好的分布式结构的案例。信息社会新金融的特点之二:点对点、端到端、P2P的去中介化服务。

随着金融业场景革命的深化,传统金融机构不仅物理空间会被打破,类似像VR眼镜那样的工具,完全可以把银行物理上的营业场所虚拟化,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VR眼镜享受银行服务。而且银行的信息系统和账户体系也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都可以而且也应该向客户完全开放,甚至与客户共享账本,共用一套系统,各种加密算法和加密芯片完全可以比现在的银行保密方法做得更好。银行不仅不应该再有柜台,甚至都不应该再有场所,一切的金融服务都已经融于场景当中。目前流行的二维码移动支付,其实已经是把收付款网点印在了任何一件商品上了。信息社会新金融的特点之三:随时随地、随身随需的金融服务。

区块链与资产管理范文第5篇

智能投顾能否助力传统投顾?

智能投顾(Robo-Advise)也称作机器人投顾,是根据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风险承受水平以及预期收益目标等要求,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并运用经济学中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制定个性化资产组合方案,并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资产回报率,让个人投资者也能享受到专业的、低成本的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服务。

在传统投顾模式下,公司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风格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水平,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信托、税务、保险和房地产咨询在内的多种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高净值客户,且多以一对一的模式为主,这就使得传统投顾存在业务受众面窄、投资门槛高、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实际上,传统投顾虽然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其问题早已暴露。首先,传统投顾的获客率并不高,且需花费大量时间为大客户定制专业报告,而后者往往没有时间或耐心研读报告。其次,人的精力和知识领域毕竟有限,很多所谓的传统投顾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有时会被资深投资人问得无言以对。最后,传统投顾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由于薪资和理财产品销售业绩直接挂钩,不少投资顾问会推荐有利于自己而并不适合投资人实际情况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具备投资门槛低、管理费用少、客观公正且服务面广的智能投顾应运而生。

对于传统投顾而言,智能投顾优势明显。第一,投资门槛低。传统上的资产配置主要为私人银行加基金等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服务对象受限。而智能投顾将投资门槛降低至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彻底释放了长尾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第二,管理费用低。传统投顾的账户管理费都在1%以上,而智能投顾依托于大数据抓取和云运算技术,节省了人工成本,管理费低至0.25%~0.5%,且随着客户的增多边际成本降低。第三,公开透明。机器人会挑选最适合投资人的投资组合,不会因个人业绩而破坏投资者的利益。第四,战胜人性。投资最重要的是设定止盈止损点并严格执行,然而,人性的弱点常会动摇投资者的决心,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智能投顾会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执行,帮助投资者战胜人性的弱点。

智能投顾引爆全球,美国先行

目前,智能投顾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继区块链后又一个风口,而其在全球的兴起并不是偶然。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呈规模增长为重塑投资领域新格局奠定基础。根据EMC和IDC联合发表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2013年至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10倍,从4.4万亿GB增至44万亿GB。海量的数据从多维度记录客户的消费行为、信用记录和社交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精准进行用户画像,从而深入描绘客户的投资与风险偏好,给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投资组合及投资建议,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其次,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驱动着投资者理财需求旺盛,长尾客户潜在空间巨大。据贝恩公司《2015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2年~2014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已达到16%,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而在投资于互联网理财的3亿人中,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只有不到1%。智能投顾的出现,使长尾客户巨大的蓝海市场的挖掘成为可能,弥补了传统投顾流失的客群和商机。最后,投资者资产结构配比发生变化,对于高风险的股票类投资和混合型基金,智能投顾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和实时数据跟踪,对该类资产进行动态平衡调整,保障投资者收益,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毋庸置疑,智能投顾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驱动。据野村证券研究,智能投顾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全球投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高达23.88亿美元,与此同时,智能投顾的资产管理规模也日益扩张,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智能投顾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500亿美元,预计将于2020年达到2.2万亿美元,占到全球资管行业的2.2%。

智能投顾在中国市场有望爆发

2015年,Fintech热潮席卷全球,中国也成为了受益方之一。智能投顾作为Fintech最具代表性的细分领域之一,为中国资管市场改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机遇和挑战。具体来说,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在业务模式上存在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独立建议型、混合推荐型和一键理财型。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建议型的智投平台与国外的Wealthfront、Betterment等明星公司最为相似,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客户的基本信息、风险偏好、投资期望收益和期限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用户配置满足其要求的金融产品组合。这类智投平台只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并不代销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平台本身也不开发金融产品。

与独立建议型不同的是,一键理财型智能投顾平台的用户不直接参与具体的金融产品配置方案的制定,用户只需选择“智能投顾”这项业务,平台就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以往的社交、行为数据自动配置金融产品。这类智投平台适合对理财产品不了解,或是没有时间研究产品的小白用户使用,投资者只关注“收益率”这个结果,其他过程都交给机器人来完成。这类平台的代表公司有懒财网,以信托和现金为主要投资标的,以及“网y贷”旗下的理财产品“钱大人”。

混合推荐型平台作为独立建议型和一键理财型两者的融合模式,其在产品推荐中融入部分平台自身产品,既向用户推荐其他机构的金融产品,也推荐平台参与开发的金融产品。

在大资管时代下,智能投顾让高门槛的财富管理行业从小众化转向普惠化、多元化,无疑已成为资管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由于存在投资产品的市场不同、分业监管的限制以及投资者的差异等不同点,与美国等先行者相比,机器人投顾的中国发展之路仍存在许多局限性。

第一,中美ETF资产规模和存量存在巨大差异。在美国,资产配置的理论和实践均经历了多年积累和验证,且在长远视角下,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的表现及相关性趋于稳定,使得资产配置拥有相对较强的依据;而中国股市波形大,T+1的制度和缺乏做空机制等均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同时,美国ETF体量大,品种全。

第二,国内分业监管阻碍着智能投顾的发展。在美国,投资顾问监管牌照涵盖了资管和理财服务两块业务,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企业获取不同牌照和重复监管的成本;而我国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是两项分属不同法律法规的业务,仅有投顾资格的公司无法代客户交易,并且从事资产管理需先成立产品才能募集资金。现阶段,尚无专门的法律条款对智能投顾业务进行规范,使得智能投顾在中国市场发展出现瓶颈。不过,2015年3月证监会的《账户管理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呈现出了投资顾问可涉足资产管理业务的趋势,两项业务不能同时开展的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而这也将有助于准确定义机器人投顾及其未来的发展。

第三,投资者的差异。美国投资者大多是机构和大户,长期投资的理念在美国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且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加之税收、复杂的交易机制让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价值得以凸显。而在国内的投资市场,散户占到绝大多数,投机性强,追求短期收益的趋势大于长期稳定的理财,因此更关注投资的短期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