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在开课之前,同学们就已经学习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一些与财政学课程相联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已进入其认知结构中,此后再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只要教师加以组织构造和启发诱导,这些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就会发挥认知同化论所述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最后,在学习完财政学课程之后,即将开设的一些课程的某些知识也与财政学课程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课程体系框架也符合认知同化论的相关观点。如财税史、外国财税制度、国家预算等课程的学习,必须先行学习财政学课程知识,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了有关财政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深入学习这些课程。财政学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财政基本原理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理论体系是按照“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的逻辑结构来安排的。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财政基础理论,内容涉及财政的本质、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等;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理论,内容含财政支出经济分析、财政投资支出、财政消费支出、财政转移支出等;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理论,内容包括税收、国债、国有资产等;第四部分为财政管理与政策理论,内容涉及国家预算、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等。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注重吸收新经验、新成果,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又吸收和反映了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财政改革的新经验。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先认知再同化的过程。根据认知同化论的观点,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只需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活动起来,形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财政学课程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然而,纵观国内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用认知同化论的观点来分析财政学课程的教学非常少见,所以本文将认知同化论用于指导财政学课程本科教学,不仅切实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关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地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需要学生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只需要他们将学习材料加以内化,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内容融为一体,并储存在记忆中。财政学课程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介绍,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基础上,深入透彻地掌握财政方面的专门知识,为培养专门的财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要求是要求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对于这些知识,不需要学生另外有什么独立发现,就是接受学习,不过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通过我们对财政学课程的基本情况及其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财政学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意义;经过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学生本身已经具备同化财政学课程知识的适当观念。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论加以指导,吸引和培养学生对财政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精心的组织课程内容讲授,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便在教学过程中悄然地发生着。机械学习可能也是接受学习,但绝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机械学习或者是学习材料本身没有什么逻辑意义,不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认知联系;或者是教师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是简单的要求课程期末考试及格,任意的、逐字逐句不加理解,简单地去记忆,这才会发生机械学习。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有意义学习要求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断从智力上挑战学生,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机械学习则热衷于死记硬背,满足于能够在考试的时候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大脑成为一个贮藏室。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力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相应的特征及基础。应该将那些潜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积极的,自觉地采用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有效地将新旧知识加以同化。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1控制理论在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1.1预测控制在高速液压机中的应用高压、高速化是目前液压机的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随着速度和压力的不断提高负载惯性也随之不断增大,其直接后果就是系统超调变大、精度下降。采用预测控制是解决液压机高速、高压化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这一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采样时刻及在此之前的系统输出的历史数据,建立系统输出的预测模型,然后再根据以预测模型为基础得到的预测输出值对系统误差变化率进行预测计算,并由计算结果来进一步确定控制器输出,以达到提前控制模式的实现。这种方法在数据较少和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得较高预测精度,因此特别适合液压机为代表的电液伺服系统的快速预测控制,并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1.2鲁棒控制在柔性臂轨迹跟踪中的应用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某方面的性能或指标在干扰因素影响下保持不变的程度。因此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是其能否应用于工业现场的重要指标。多变量系统鲁棒控制产生近四十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为其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柔性机械臂是强耦合、非线性的多输入输出的分布参数系统。此类系统的重要特点是大幅整体运动与小幅弹性振动的耦合。这种耦合动力学行为相当复杂,其不仅具有逆运动方面的不确定性,同时还会遭遇多种不确定因素,因此针对柔性机械臂的控制较为困难。解决办法可以采用基于假设模态法和奇异摄动理论,将整个系统从理论上拆解为慢变以及快变子系统。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慢变控制器,利用H∞控制理论设计鲁棒控制器用于快变系统控制器设计,以克服非结构不确定性和振动的影响。此外,基于轨迹跟踪准静态补偿控制思想进行补偿控制算法,保证滑模变结构控制和H∞控制的组合控制,使系统能够精确跟踪目标轨迹。

1.3模糊控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应用许多机械加工过程十分复杂,用常规的控制方法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困难较大,自动控制的效果也不理想。模糊控制具有将复杂问题直观话、构造算法灵活化以及控制编程简单化的特征,因此在这些机械工程控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糊控制并不用对控制对象进行精准的数学描述,只需要直接的输入测量值与设定的偏差及其偏差变化率等条件,即可以得到最优控制输出值,目前利用模糊控制在805单片机上的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了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1.4神经网络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神经网络是仿生学思想在控制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其是由众多简单的神经元连接成。其中的每个神经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相对简单,但整个网络结构可以组成高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从而用于复杂物理系统的表述。神经网络的主要优势是可以进行大规模并行处理,同时还初步具有类似人脑的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因此在智能化方向下的自动控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应用。数控机床是现代机械工业必不可少的高效自动化设备。目前数控机床控制中的主要问题是自适应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切削过程的不可预知和不可确定性的情况下缺乏良好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形下的刀具破损、机床自激振动异常情况发生,通常要选用较为保守的切削参数,这就限制了数控机床加工能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2结语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钴磷纳米材料;化学镀钴;微波辐射

纳米材料是指晶粒和晶界等显微结构能达到纳米级尺度水平的材料。纳米材料由于具有极微小的粒径及巨大的表面,因此常表现与本体材料不同的性质,如纳米材料在颜料、涂料、催化剂、功能陶瓷材料、发光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对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根据制备原料状态分为固体法、液体法及气体法。第二种按反应物状态分干法和湿法。第三种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综合法。现今采用第三种分类方法较多。它又分为(i)化学法,分为水热法、水解法、熔融法等;(ii)物理法,分为蒸气冷凝法、爆炸法、电火花法、离子溅射法、机械研磨法、低温等离子体法等;(iii)综合法,分为等离子加强化学沉积法(PECVD)、激光诱导化学沉积( LICVD)等方法。

钴磷纳米材料有很好的磁损耗,而碳纳米管则是一个性质稳定,大小适中,且承载能力很强的纳米材料,并且拥有很好的介电损耗,碳纳米管(CNTs)具有。两者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吸收电磁波的效应。科学界曾经预言,21世纪电磁波将会成为重要污染的一种,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所以钴磷碳纳米管的前景务必广阔,它的制备也被很多人关注。

碳纳米管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性能。化学镀具有优良的均镀和深镀能力,而且通过控制镀液的成分和工艺条件,利用化学镀的方法可以在碳纳米管表面包敷一层金属,制备出种类广泛的一维纳米磁性材料,从而在纳米铁磁研究和高密度存储器中得到应用。化学镀对被镀材料的导电性,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及镀覆方向都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是对碳纳米管这种纳米尺度异形材料镀膜的理想方法。碳纳米管易团聚,可采用超声方法分散在镀液中,从而使每根碳纳米管都获得均匀的镀层。

制备方法:

(1)制备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的制备目前为止以三种方式为主,分别是电弧法,催化裂解法,离子或激光蒸发法,而最适合制备钴磷纳米材料的则是催化裂解法,基本原理为将有机气体(如乙炔、乙烯等)混以一定比例的氮气作为压制气体,通入事先除去氧的石英管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在催化剂表面裂解形成碳源,碳源通过催化剂扩散,在催化剂后表面长出碳纳米管,同时推着小的催化剂颗粒前移。直到催化剂颗粒全部被石墨层包覆,碳纳米管生长结束,此方法优点是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控制,条件易满足,可大批量生产,产率高,并且很好发挥它吸收电磁波的作用。

(2)预处理碳纳米管:1)化学粗化:化学粗化主要是通过化学腐蚀的方法,在碳纳米管表面形成一个较为粗糙的微观结构,使之由憎水性变为亲水性,提高之后的预处理效率,并可以提高钴镀层与碳纳米管表面之间结合力的一种镀前处理工艺,可以提高钴磷碳纳米管的产率以及品质,常见的试剂可以用一定浓度的H2SO4与CrO3组成粗化液在60-70度下搅拌20min后过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2)敏化:敏化是通过某些试剂的浸泡作用,使得原本性质稳定不易反应的碳纳米管变得性质活泼,易于反应,通过敏化可以大大提高化学镀的效率,选用的试剂一般是与后续试剂易发生反应的试剂,这样产出的钴磷碳纳米管产率高,并且不易含有敏化剂。3)活化:活化是提升整个碳纳米管能量的一个过程,使得之后的化学镀更容易进行,主要的方法是在经过化学粗化处理的碳纳米管表面吸附一层具有催化活性的贵金属,作为化学镀的催化中心,使得化学镀的还原反应在碳纳米管表面迅速均匀地进行,并且除去一部分敏化时残留的试剂和杂质,所以活化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关系着化学镀的成败。活化一般的有两种方法:分部活化法和一步活化法,制备钴磷纳米材料一般采用一步活化法,一步活化法一般采用胶体钯法,具体原理是催化钯还原出来并形成胶体,一次浸润在碳纳米管表面,经解胶后即有活性。此种方法虽然成本较贵,但是溶液稳定性高,对于钴磷纳米材料的催化效果较好,镀层钴的附着力强,产品品质较好,产率较高。敏化与活化是整个反应中的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敏化与活化溶液的配制是关键对于胶体钯活化法来说,配制是关键,如果配制不当,就会没有活性或者很快就失去活性。无论用哪种方法,一是计量要准确,再一是反应要完全,为此一定要加温到60℃并保温8h左右。最好是放置一定时间再使用,则活性最佳。采用等离子计量法可以配制出活性很高且马上可使用的活化液,但反应温度如掌握不好,则会因反应太快而出现金属漂浮于液面的现象,使活化液很快失效。在生产过程中,要维护好活化液,绝不可将粗化液等破坏胶体的物质带入液内,此外,要加盖保存,以防空气中的氧将Sn+氧化为Sn4+。另外,解胶液要经常更换,否则,也会影响胶体钯活化工艺的活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无论采用哪种活化方法都会遇到活化不好的情况,实践经验表明:除了粗化不够以外,大多数是由于活化液配制不当或者操作不仔细、溶液维护不好造成的。

(3)对碳纳米管施镀:由于钴的标准电位很小(-0.28V),如果选用以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的酸性溶液施镀,则速度较慢,只有在碱性溶液中才有较高的沉积速度;另外Bayes等指出,当镀层中磷含量超过8%(质量分数,下同) 时镀层呈非磁性;当低于此含量时才具有磁性。而当在碱性环境中施镀时, 则能控制合金中磷含量小于6%,具有较好的磁性能。通过多方案综合评选,选用镀液配方为CoSO4・7H2O(0.036mol/L) 、NaH2PO2・H2O(0.236mol/L)、H3BO3(0.485mol/L)、C4H4KNaO6・4H2O(0.496mol/L)。用NaOH 调节pH值至9,在恒温70度下将活化后的碳纳米管浸入镀槽, 在搅拌状态下施镀30min。镀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在120度下烘干。此阶段是整个化学镀过程的关键,首先控制好各个试剂的用量,因为试剂的用量会影响到溶液的酸碱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快慢,制备出来的碳纳米管中含有的杂质,尽量让反应以均匀的速度进行,物质充分反映为最佳。其次反应的环境也很重要,如温度,酸碱度,气压等,这些客观因素将影响反应的速率以及平衡,甚至于某一个因素的偏差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使得整个制备失败。

(4)热处理碳纳米管:这是化学镀法的最后阶段,将镀后的碳纳米管用管式电炉进行热处理, 温度400度,同时通入氮气和氢气保护, 二者流量比为10:1,时间为45min。热处理的目的是使碳纳米管表面的溶液蒸发,并且除去杂质,得到钴磷纳米材料产品。

钴磷纳米材料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制备方法,如气相沉淀法,微波辐射法等,化学镀法作为一种环境要求较低,出产率较高,品质较好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活化时消耗钯元素,成本比较高,很多制备中的物质没能循环利用,这些缺点需要其他的一些技术手段去克服,去开发。

【参考文献】

[1]杜小旺.磷酸钴纳米粒子的微波辐射制备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限制因子定律,物理教学内容,生态化设计

1.提出问题

高中物理课堂生态化教学是指物理教师整体协调与组织课堂教学系统内外诸多要素,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营造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真实情境,组织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主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将学习者的学习与个体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其他成员、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互动的物理课堂教学系统之中,从而促进学习者有效达成物理教学目标的过程。

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是实施生态化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生态化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依据的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特定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动态性生成。生态化物理教学内容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共生性”之生态特征为目标,使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回归真本。

生态学上所谓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源于李比希(Liebig)的研究:1840年李比希在研究矿质营养与植物的生长关系时发现,当植物所需的营养供应量降低到该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时,该种矿质营养就会限制这种植物的生长,即使其它矿质营养供应再充足,也不会提高作物的产量。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成了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在生态化课堂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性,在不同情况下,生态因子有时是限制因子,有时是非限制因子,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找出限制因子,寻求合理的方法将限制因子转换成非限制因子,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的实现。

2.创设真实的物理学习情境,转化新课教学内容中的限制因子,有效实现新课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物理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要求把“学校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利用好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筛选现实环境中可利用的、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潜在资源以及创生资源来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物理学习情境,把新课教学内容中的限制因子转换为非限制因子,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例如,进行《机械波的产生》教学时,机械波的形成是一个难点,机械波的形成就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限制因子。学生不理解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没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要把这一限制因子转换为非限制因子,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潜在资源”——多媒体设备,和“创生资源”——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机械波的形成,让学生直观看到机械波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团体操的方法进行。让部分身高相近的学生手肩互搭从左到右排成一队,告诫学生保持联带关系不要松手并注意平衡不要摔倒,然后让左排头的一名同学蹲下、站起做上下振动,后面的同学模仿左边同学的运动但要稍有滞后,这样一个简单的团体操表演就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学生们跃跃欲试,在玩乐中形象地化理解了机械波形成及其传播特点,有效地转换了教学中的限制因子。

3.充分利用潜在资源,转化实验教学中的限制因子,有效实现物理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科学素养的良好教育平台。从限制因子定律考虑,实验室条件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行。在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教材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都难以进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实验,学生在“听”实验,根本没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了。因此,实验室条件就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为了降低限制因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可充分挖掘身边存在的潜在资源,通过能动创造地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易得品,如用可乐瓶做“完全失重现象”;选用玩具陀螺并将它旋转起来,用滴管将墨水滴在它的旋转面上,从纸面上留下的痕迹,可观察、分析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利用玩具手枪测量子弹射出时的速度;利用电视机的荧光屏做静电实验;可利用圆珠笔中的弹簧,设计一个测量该弹簧劲度系数的实验。象这样用生活中熟悉材料、器具等开发进行的一类体现自创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不仅能动地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还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学校物理”与现实物理相联系教学目的。

另外,一些宏观的或微观的物理现象,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及绕地球运行过程、布朗运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核裂变过程等都无法在实验室进行演示;还有一些很快的或很慢的物理过程,如自由落体运动。上述这些因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都难以通过传统课堂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物理现象,致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成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限制因子。这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把这些无法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物理现象通过计算机模拟,形象逼真地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转化实验教学中的限制因子,提高课堂效率。

4.重视模型的迁移应用,转化习题课中的限制因子,有效实现物理习题课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

机械活化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树脂浇注 干式变压器 绝缘结构 耐热评定 试验 分析

中图分类号:TM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01

1 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耐热评定基本原理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热老化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热老化作为化学降解反应、聚合反应以及扩散反应的生成结果而进一步展开相应的化学变化或是物理变化;其次,热老化作为受到热膨胀作用力、热收缩作用力或是热膨胀配合热收缩作用力而反应产生的热机械作用力。相对于热老化反应所作用的有机材料而言,其将从硬度指标、强度指标、延伸性指标、抗压指标、绝缘电阻指标以及吸水性指标等多个方面对有机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从现阶段的应用实践角度上来说,有关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耐热性能的试验原理基本与有关绝缘材料的耐热性能试验原理表现一致,充分体现了对Arrhenius定律的应用,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下所示(可分为两种情况):

该公式当中以L表示寿命,以C表示常数,以表示活化能指标,单位取值为eV,以K表示波尔兹曼常数指标,单位取值为eV/K(一般状态取值为恒定状态,即8.617×10-5),以T表示热力学温度指标,单位取值为K。

该公式当中同样以L表示寿命,以T表示T表示热力学温度指标,单位取值为K。与此同时,a、b均设定为常数数值状态。

通过对这一公式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通过一定的试验方式获取有关a、b取值的基础之上,能够建立有关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所对应的热寿命曲线,具体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1)。

2 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耐热评定试验步骤分析

有关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耐热评定试验的操作步骤需要在结合现行“电气绝缘结构评定与鉴别”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之上开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寿命重点判据问题的确定。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建立遵循以下几方面

规定。

一方面,X倍(X取值应当为1.5、2、3、4)高于正常运行状态下低压指标的耐高压试验动作;另一方面,Y倍(Y取值应当为1、1.5、2、3)高于正常运行状态下耐脉冲max数值水平。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为确保整个耐热评定试验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应当将试验样本个数控制在5个以上,按照分周期的方式进行三点法试验作业。各相应周期应当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从热老化试验的角度上来说,需要将试验样品放置于烘箱装置内部进行热老化反应试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热老化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指标的选取应当结合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的预定标准予以参照。

(2)从潮湿试验的角度上来说,首先应当将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15~35 ℃单位范围之内,与此同时,湿度指标也应当满足在95%比例以上。整个潮湿试验的反应应当持续48 h以上,以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出现明显性凝露现象为试验条件充分的判定标准。

(3)从有关耐电压试验的角度上来说,其开展时间应当在上一步骤潮湿试验完成2 h单位时间范围内进行,以此按照匝间线圈、层间线圈以及对线圈的方式完成试验作业。按照以上三点测定方式,能够确定有关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所对应的耐热反应曲线,从而完成对绝缘结构温度指标的有效计算,达到耐热评定目的。

3 结语

在整个耐热评定试验过程当中,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绕组部件表面呈现出较为缓慢的色泽发黑变化,断面位置开始呈现出不明显裂纹问题,这说明绕组部件的热老化过程基本符合一般性规律。与此同时,在绕组部件表面位置出现变化因素的情况下,干式变压器绝缘结构模型并未呈现出相对应的破坏现象,导致其最终出现失效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归集到绕组部件整体绝缘结构所表现出的老化反应。以上实验结果证实:对于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设备而言,绝缘结构所对应的耐热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设备使用寿命的发挥。在未经过耐热评定试验前单纯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认定变压器使用寿命的方式并不合理。这一点应当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长增,于英三.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的长期耐热性[J].机电工程技术,2003,32(1):35-38.

[2] 龙荣姣.变压器事故状态下热稳定的探讨[J].广西电力,2003,26(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