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基础课程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以及物理和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以及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的训练。数学课程教学又包括必修内容和选学内容。必修教学内容包括数列与数列极限、函数、不等式、立体几何等,选学内容包括导数的应用、统计、极限与导数等。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所提高,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习需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所以需要学生掌握空间想象、基本运算、数形结合以及简单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实际交际能力。学生在通过英语学习后,能够听懂简单的英语对话和短文,拥有针对日常话题的交际能力,并且能够模拟套写简单的应用文。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修课要求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基本技能、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相关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数据处理、文字处理、网络交互能力等。物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关于力学、电磁学基础知识、光学、热学、原子核物理初步知识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物理基本的实验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相关的一些主要概念,不仅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还要有一定的实际运用能力。体育与健康也分为基础教学和选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健康的娱乐休闲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了解体育与卫生保健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2与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的教学。
1.2.1机械制图。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是关于计算机辅助制图、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绘图技术、读图以及尺寸标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的基本能力。1.2.2机械工程基础。其教学内容包括金属工艺、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其教学内容是关于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常用机构的组成、基本的计算方法等以及与机械工程材料的热加工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1.2.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测量技术方面的,金属切削机床性能、结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以及机床夹具的设计、定位原理等基本知识和方法。1.2.4机械控制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让学生了解电气传动、气压传动、液压传动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单元电路的基本原理,熟悉工厂供电、用电的基本常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具有排除机械加工常用设备控制系统故障的基本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电子线路图,掌握PLC编程方法,并且还要拥有设计、装接简单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的能力。1.2.5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注射模、冷冲模、压铸模等设计十类模具的基本知识。里面还包括相关原料、设备的基本要求和功能,重点讲述的是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还有帮助学生理解的实例介绍。1.2.6模具制造技术。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包括模具的装配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等,重点介绍最新技术,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工艺和技术,不仅掌握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拥有分析、解决模具制造过程中的相关的工艺、技术问题。1.2.7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其教学内容是关于热作模具材料、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模具的生产工艺、表面处理以及热处理对模具寿命以及质量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更透彻,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其专业课还包括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模具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模具CAD/CAM。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编程方面知识,并能够在实际设计中运用CAD/CAM技术,并且让学生树立技术经济分析观念,具有基本的成本核算能力。
2、实际操作课程教学安排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而且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所以更应注重于本课程的设计性、实用性,即学生实际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以全面机械设计素质培养为中心、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学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要贯彻“必须够用”的原则,即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在校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和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突出机械设计主题,即培养学生的从业(从事实际设计)能力,实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淡化过细的理论内容,删减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其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来龙去脉象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那样搞得清清楚楚,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因此,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都应予以删除,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这样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势必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带传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之间的关系式的推导过程;齿轮传动中按轮齿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计算(或校核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都应删除。与其它先修课程重复的内容、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因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而落后的内容也应删除。以机械传动、机械零件的设计为重点,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
2.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
机械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是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和创造的基础,而以往的教材对此注意不够。具体表现为:(1)对设计方法和步骤缺少分析、总结和归纳,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想方法的形成。(2)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少,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内容体系应克服以上不足,以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目标,构建起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完备,设计方法实用、多样的基本内容体系。因此,我们自编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特别增加了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和习题,增加了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增加零、部件结构设计内容。突出应用性,将学生引向实际设计。
3.根据各专业人材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安排的课时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应根据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将与其相关的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教学内容与本课程进行整合。根据这一要求,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使用效果很好。
二、在教学方法上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性质都决定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为总出发点和总归宿。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点。
1.讲清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类型、结构、功能、材料、标准、制造方法、特点、适用场合、工作原理、载荷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失效形式分析、计算准则分析、参数选择原则、结构设计等,不但是形成实际机械设计技能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也包含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观察和想象能力、理解和记忆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和创新知识的基础,甚至终身受用。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层层剥皮的方法,讲解清楚,力求切实掌握。
2.加强技能训练,培养机械设计能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训练,达到掌握机械设计方法的目的。(1)综合运用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机械制图等相关课程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解决机械设计问题;(2)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进行工作原理分析、设计,抽象和构建物理模型,进行载荷的性质及大小分析计算,进行应力状态和性质分析、失效形式分析、计算准则分析、工作能力计算公式分析、材料及热处理选择分析;(3)正确理解公式、系数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运用各种经验数据、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和理论计算公式进行设计计算;(4)使用各种标准、规范和图表;(5)设计构思;(6)结构设计;(7)绘图表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例题和习题练习外,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际,注意对设计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对比,启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学中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如何运用方面,不要在理论上过多地纠缠。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形成实际机械设计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和创业的要求,也才能达到创新设计的目标,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培养自学能力入手。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内容处理 一般将每次课的内容处理为精讲内容、一般介绍内容和自学内容。其中精讲内容是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详尽讲解,以多种形式重复训练,确保牢固掌握。自学内容是在掌握了精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启发创造思维和思想。(2)教学方法的运用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如:① 讲授、启发、自学法;② 设题、自学、启讨法;③ 串联、分析比较、归纳法等等。(3)改革教学思想、鼓励多向思维 不要把学生的思想方法限定在教材的狭窄范围内,也不要用教师的思想方法统一学生。如:经常提出一些与教材上思路方法、观点不相同的问题,热情讨论研究学生不同的思想方法和观点,鼓励设计结果的多样性,支持应用新技术、新工具等,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精心处理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思想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环境,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否则会适得其反。
4.培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要实现从理论向工程实际、从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教师必须认清这个“过渡”对学习方法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适应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注意把精力集中于研究掌握机构、零部件的结构、选材、制造方法、标准与规范、使用范围、工作情况分析、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失效形式及其原因分析、设计计算准则、参数选择、设计方法步骤以及问题处理上,而对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经验数据的取得过程等只作一般了解,不必反复推敲。
三、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有很多动态的、结构的内容,传统的实物示例、黑板板书,很难做到解构零件的具体构造、展示机构的动态过程。为此,我们制作了大量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四、在考试方法上,利用多种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目前采用的考试方法是“闭卷考试”模式。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试方法的弊端是导致大量学生考试成绩不合格。主要原因是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涉及面太广,学生又没有养成一个平时复习的习惯,直到考试之前才去温习,所以考试结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在考试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
1.增加单元考试
在每一章节讲授完之后,进行单元测试,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解决遗留问题,并提高单元测试成绩比例,缩小最后一次考试成绩的比例。
2.结合课程设计,增加开卷考试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设计减速器。减速器是一个传统的设计题材,它将学生所学的各种零件设计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训练学生多种零件设计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生把课程设计当成抄写练习。这是因为课程设计往往把几个学生分成一组设计相同的题目,所以有些人一开始就做好抄袭其他学生的准备。在答辩的时候,教师也很难面面俱到,造成即使抄袭也能过关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后,增加开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就以减速器为题,考试成绩计入理论考试成绩。
总之,通过改革,构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基本知识完备、基本理论适当、基本方法多样,应用性、实践性突出,实用、先进、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采取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入手,结合实际训练,培养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培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更有利于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能力,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从业能力,有利于人才的发展,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以前的经验,生产实习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及其他任何专业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训练,认真抓好生产实习的教学工作,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非常缺乏实践的动手能力,为了现在的毕业生能更好的接轨,能更快的适应的公司的要求,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胜任自己的岗位,学校决定行一次有效的毕业生实习。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我在xxxx有限公司进行毕业实践。实践期间,我在领导、同事们的热心关怀和悉心指导下,我学着掌握各类电子机械的各个部分电路的分析和工作原理,并尝试学习故障的排除方法和维修的思路。通过实习对电子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使我获得了对电子机械产品的实际生产知识和装配技能,培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通过短短的两个月的培训,像一个小小的切口。通过它,我熟悉了手工焊锡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其维护与修理;基本掌握维修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拆卸,熟悉产品的安装工艺的生产流程;熟悉印制电路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熟悉手工制作印制电板的工艺流程,能够根据电路原理图,元器件实物设计并制作印制电路板;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查阅有关的电子器件图书能够正确识别和选用常用的电子器件,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普通万用表,了解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与维修方法。
通过这次实习,在电工方面我们掌握了常用的电工工具,如钢丝钳、尖嘴钳、螺丝刀、万用表、电烙铁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电子方面,熟悉了常用电子器件类别,如电容、电阻、二极管等型号、规格、性能、使用范围及基本测试方法。在理论知识方面,同学们系统地学习了:①元器件的焊接技术②元器件基本知识和测试③万用表的使用,包括磁电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④印刷板的制作。
【关键词】 机电 现状 分析
为了认真完成好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定改革研究》的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是,中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业务现状是: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现状是获得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
现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对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 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
2 业务范围现状分析
(1)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知识,熟练掌握机械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和液压技术。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3)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
3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现状分析
3.1 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描述(如图1)
图1 知识、素质和能力描述
3.2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的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
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
4 主要课程、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现状分析
4.1 课程设置概况
本专业共有10门公共必修课,6门职业基础课,9门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11个,以确保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4.2 主要课程和主干课程
4.2.1 主要课程
语文、英语、数学、政治、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电工电子技术。
4.2.2 主干课程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修理、数控应用技术、工厂供电、protel。
4.3 主要课程学时分配现状
法律基础知识30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哲学基础知识30学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28学时,求职与创业28学时,语文88学时,英语52学时,数学104学时,体育52学时,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88学时,机械制图120学时,金属材料与工艺学70学时,电工电子技术90学时,机械设计84学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0理论,24学时实验,AutoCAD应用56学时, 机械制造基础(含机床)56学时,数控应用技术84学时,电机修理34理论学时,10学时实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 (总学时84,其中实验学时10个),工厂供电60学时, Protel 60学时,技能认证训练(含液压基础)180学时,企业管理30学时,市场营销60学时[2]。
4.4 实践性环节的安排项目:
金工实习三周、电机修理一周、电子装配一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一周、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三周、机电一体化设备联调一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二周[3]。
5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分析
经过分析:必修课总共3054学时占97%,其中,公共课522学时占17%,专业必修课1026学时占33%,职业技能项目360学时占12%,其它实训课1020学时占35%。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43:57。
6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结合相前实际,我们认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与设想。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实际,如何来重新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难点是专业课开设种类以及学时配比。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中职学生基本现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如何从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效突破上还在探索之中。今后要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寻求到比较实用的一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研究中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12.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8-12.
[关键词]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福建省的招生改革,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的岗位需求,招收了第一期福建闽北版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以下是我对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对“二元制”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初探。
一、试点目标任务
为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构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B模式改革试点,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提升通道,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立足闽北,立足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以满足福建南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以劳动者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运行、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的改造与升级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福建闽北版“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构建
1.改变传统招生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主要以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和学院共同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要求;由省教育厅、人社厅授权学院单独组织考试,包括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和岗位技能测试,并根据招生对象的考试综合成绩进行单独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高级工学制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
2.制定个性化岗位知识技术技能要求
(1)纺织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岗
知识要求:掌握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基本构成、纺织机械的电气自动控制原理、典型工装夹具的结构和选用、纺织机械设备操作规程、气液动控制技术;具备机床机械系统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能力,纺织机械系统以及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知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能够胜任纺织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熟练应用电脑软件绘图、具有制图员中级以上水平,熟悉纺织机械设备国家标准,并获得钳工和维修电工证。
(2)纺织机械设备组装与调试岗
知识要求: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PLC应用的基本知识,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机电设备(含工业机器人)或产品的基本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和调试能力,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术与技能;掌握阅读专业资料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不同测量器具;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3)纺纱坯布非织造布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岗
知识要求:拥有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掌握纺织工艺基础知识、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熟练应用不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制定产品质量管理流程图。
(4)纺织机械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岗
知识要求: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纺织机械加工工艺原则,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结构与选用;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掌握零件图分析方法;能够设计较合理的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检测工具、完成正确的工艺工序卡片制作;具有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
(5)纺织机械产品售后服务岗
知识要求:熟悉较典型的纺织机械设备结构与性能;掌握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及调试知识方法,纺织机械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了解营销知识。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语言沟通能力;获得中级以上装配钳工与维修电工证;掌握纺织机械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意识与职业素养。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闽南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技术技能岗位需求,联合制定并实施“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双师带徒、工学交替、集中与分散教学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学院结合福建南纺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教学过程突出行业企业导师责任,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学徒的导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技能实践的专业课程主要在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完成。
4.重构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制定岗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积极探索以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项目为导向,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践教学,福建南纺有限任公司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与技能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以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真实任务、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实现学习工作无缝对接。实习实训教学强调加强福建南纺员工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程安排了金工实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中级考证实训、纺织工艺操作实训、非织造设备维护保养实训、织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纺纱设备维护保养实训、染整设备维护保养实训、质量检验(纺纱、坯布、非织造布)与管理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或专业技术总结等。
5.创新学业考核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校企二元考核与评价办法。考核内容体现能力本位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福建南纺评价为核心的“二元制” 企业员工学业成绩考核机制。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探索现代“二元制”职业教育新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以文化素质加职业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与评价新模式,打通在职工作人员的“学习―就业―再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为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 [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