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郫县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46-02

一、郫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公元前314年建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5个镇,总人口50多万人。

郫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1982年,这年举办职业高中班。1984年友爱职中正式挂牌,1985年郫县五中改校并命名为县职中。2003年10月24日两校合并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分设友爱校区和安德校区)。2003年11月13日,学校通过“四川省校风示范校”评估,14―15日,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又对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国重”评估验收,于2004年3月16日由教育部命名,5月28日由省教育厅授牌,正式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4年10月起,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率先在友爱校区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在安德校区进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两个校区将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2005年5月27日,安德校区正式与“丑小鸭集团”联合办学并挂牌为“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成都市第一所从公办学校分离出来独立设立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2007年3月,“丑小鸭集团”退出联合办学,经县编制办批准,将“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政府举办的一所中职学校。2007年11月,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通过。

郫县职教资源丰富,专业涵盖面广。目前郫县拥有各类中职学校10余所,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划和安排,有5所中职学校纳入郫县教育局管辖,其中公办中职学校2所(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民办中职学校3所(四川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这5所学校共有教学班132个,在校中职学生7000多人,开设有包括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印刷技术、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食品加工等专业。

郫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和该县职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1.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思路清晰。郫县县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县职业教育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和《成都市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机整合;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郫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郫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

长期以来,郫县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2007年,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新建18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基地,新购价值150万元机电教学设备。2008年又新建成33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两年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08年,启动安德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继新建校门后,2008年底启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建设,共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同时,购置汽修等教学设备等,预计投入资金850余万元。

长期以来,郫县始终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脉搏,“立足郫县,服务成都,辐射四川”,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培养输送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2006年郫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结束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县教育局又把2007年确定为“职教发展年”,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郫县教育事业的两项重点工程之一来抓。

2.立足破解“三农”难题,坚持把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服务三农调模式,挂靠高校求支撑,联合企业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该校也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这所农职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打造成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现代化,服务农民市民化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成;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该校一直承担郫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学校既培养大批知识型、技能型新增劳动力,又开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长、短班,为全县各部门、各镇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504人,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头堡。2003年,学校挂牌成立了“郫县科教兴农培训中心”,利用各镇成人学校建立起19个协同培训网络,对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去年一年就培训农民12460人,对外输出劳务1142人,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调整上,突出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特色。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专业人才规格和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基本原则,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该市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原则上一般学校专业开设不得超过5个,“省重”以上学校开设专业不得超过8个。经清理审核合格后的专业在今年方可招生,并纳入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享受范围。郫县友爱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9年招收了12个中职专业,按规定2010年将控制在8个专业。校长赵洪理解“此次专业清理”是用政府的调控手段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一个学校的专业多了,很容易在师资和设备上出现不足。”“各个区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友爱学校经调研和反复讨论,确定农类专业为学校特色,淘汰“文秘、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招收机械、电子、园林、工业美术、幼师、财经、旅游、计算机这8个专业。

4.整合教育、劳动、农业、人事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结构和布局,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具体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科学文化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统筹管理乡(镇)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任务。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同时成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就业服务中心。郫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职业教育集群1个,友爱职中和安德职中融合为“一校两区”,组建郫县职教集群,并整体加入成都职教集团。同时对接现代工业港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两个校区的专业调整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成都技师学院、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等驻县职技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

5.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实践了几种新的办学模式,分别是:(1)“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即学校依托农村各类专业大户、种养殖大户,建立培训示范点,组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零距离”培训,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以专业户基地为示范的培训点200多个,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的形成;(2)“校企联合”模式,即学校与30多家企业挂钩,面向青年农民开展各类短期务工培训,目前已向30多家企业推荐就业1456人;(3)“行政挂钩”模式,即学校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外事办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培训,输出到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出国务工人员达300多人。

6.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进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郫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郫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作场地的优势,由各镇社区学校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到校培训。到目前为止,已为郫筒、唐元、红光、花园、友爱等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学员1039人,先后开设有电工技术、焊工技术、园林绿化、计算机操作技术、家政服务等专业。

7.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郫县农村发展局围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优质粮油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园三带五大基地”产业布局要求,本着“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发展缺少什么、农民需要学习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选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到川农大、川师大、技师学院和县内各类教育机构进校深造,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资金”的1+3的办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做大做强农村实用人才领办企业(基地)规模。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先进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畜禽养殖新技术和疾病防治、农机推广、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一批农户满意、农业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管理人才和农业技术骨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例如,郫县是“中国盆景之乡”,为打造郫县花卉品牌,县农业局在全县19个镇开展花卉专业培训,招收学员1308名,其中绝大部分是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通过开展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县花卉种植水平,扩大了种植规模。

8.利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好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以便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并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据统计,2007年全县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436人次;开展各类短期培训44767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746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1468人次,技能性培训6278人次;培训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4人,其中教育部门单独转移就业616人;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16期,培训学员489人;各镇中学与镇成人校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4028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率达100%,建立社区教育示范点(社区教育服务站)10个,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1)围绕城乡一体化统筹工作,开展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抓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3)抓成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发展农村经济。此外,当地还依托成都市大众培训中心、西南交大培训中心、四川天地职业学校、互惠超市集团培训部等培训机构,利用他们师资、设备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引导性培训班52期,培训学员8752人;技能性培训46期,培训学员4818人。进一步促进了郫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本文系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度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KY0831003)《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郫县教育局.郫县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

2.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及规划.

3.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4.郫县教育局(执笔:胡锡全,郭维佳).《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5.郫县教育局.2008年郫县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6.郫县教育局.2007年郫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7.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7卷).

8.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6卷).

9.郫县劳动局.郫县人民政府2008年城乡充分就业重大决策目标完成情况汇报.

10.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扎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11.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2009.5.26

12.成都中职校.今年专业大“瘦身”.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0.1.12

13.以强带弱.郫县学校“集群作战”.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7.6

14.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成都日报,2006.12.21

15.当攻坚“尖兵”,推进职教又好又快发展.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5.25

16.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略/ShowNews-629.ht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弱点。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内、课外活动中。尤其,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

一、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没有专长的学生。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能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使课程规范化。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开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性人才要求的新课程。

1.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分解,科学地制订了教学计划。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服务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其他相关能力。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课程安排合理。在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上,淡化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安排上有创新与特点。总体来看所有课程安排紧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强化“两个体系”,突出“三个能力培养”。形成严密而合理的网络体系,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IT”实训;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01-02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ies "IT" Teaching Training

ZHANG Zhe, ZHANG Tao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carry out a broad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policy has undergone a drastic change in the mod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engineering, etc., continuing to explore high-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an effective manner. "IT" teaching training is the computer teaching system, an important part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analyt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important way. In this pap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teaching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tudy, based on "IT" Training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pt of change,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er training, laborator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IT" tr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ic models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这涉及到教育方向、教育主张、教育方法、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由于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在现代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在教育改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具有职业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主要特色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而“IT”实训教学作为计算机学科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关系着他们实际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重视实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1 “IT”实训教育理念深入变革

“IT”实训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合属并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IT”实训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为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但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技能教育教育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界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或按学科形成体系并不追求,理论教学主要是为“IT”实训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职业教育中,“IT”实训教学应该建立起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2],“IT”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2 “IT”实训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IT”实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必须遵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培养具备不同专业背景,有市场观念和项目管理能力,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是培养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强调采用“基础+方向(包括行业认证)+素质”的三模块结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熟练、团队精神”,并具有“零适应期”的优秀“IT”专业人才,弱化理论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并同市场需求和国际“IT”产业走势相适应。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是在近乎实战状态下开展“IT”实训。要求教师队伍要具有充足的项目源,要掌握国内外“IT”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全掌握项目流程,掌握项目开发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淡化专业、强化岗位,增强学生毕业后走向市场的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分为Java、.NET两个方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则偏重平面设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广告设计,也可以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在专业方向确定中,一方面要关注国内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上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市场占有或应用份额,第三,学生要有较广的就业门路或方向。

3 “IT”实训师资培养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IT”实训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师资水平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打造品牌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如下途径,实施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1) 立足当地,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寻求项目源。提升教师的研发能力,并确保项目教学顺利实施。

2) 选派教师参加软件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国内外软件的最新技术发展走向。

3) 选派教师到研发企业和软件园,进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

4) 聘请“IT”行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并以此带动教师的研发能力。

5) 以现有队伍为基础,成立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接受社会项目源,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以研究所为载体,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学院的内涵建设水平。

6)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认证培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7) 在时机成熟以后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交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

4 “IT”实训实验环境改革

实验室建设是“IT”实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必须高标准、高起点配置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要根据招生计划安排,实验室建设采取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实行办公、实验室、教室一体化建设,从满足教学需要,并建设相应的教师“IT”实训办公室,每位教师配备1台电脑,内部实行隔断式划分,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工作及研发条件。建立专业“IT”实训实验室,专业“IT”实训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必须加大力度,超常规的进行实验室建设,以确保正常教学需要。

加大实验教学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计划决定了实验教学任务、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即决定了“IT”实训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理顺了实验教学管理线条。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计划,组织实施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类平台课程,专业实验课程。根据实验课程体系,组织编制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明确各课程在实验能力上的分工和衔接[3]。专业实验教学计划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体现完整的体系,并制定分阶段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对学生“IT”实训理论、“IT”实训技能的系统训练与培养。

5 结束语

“IT”实训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和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需要充分重视,认真对待。从“IT”实训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和实验室建设上的改革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现代“IT”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燕玲.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9):67-68.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受到越来越多高中毕业生的青睐,他们没有走上大学的老路,而是去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面对这一社会现状,有效地管理高职学校学生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因此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学生工作信息化模式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制约其发挥最大管理效率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很难得到更好地发展。

1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概况

1.1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它的定义以及内涵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逐字地进行分析和定义。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所应用的对象一定是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广大高等职业技术学生,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数以万计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过上安全、快捷、高效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使学校的管理者更加高效、迅速地对学生管理工作做出反应,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时间,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所面向的管理对象。那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定义中另外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信息化模式,何谓信息化模式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其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广阔的。大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设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小到老百姓应用互联网购物、赚钱,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而且,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终端的价格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这更加促进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普及。所谓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对信息进行全面覆盖、同步管理和分层管理[1],从而达到对信息高效管理和高效处理的目的。综上所述,就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定义。

1.2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产生的原因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步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而不去选择大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用。如果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对新形势下高中学生的毕业选择方向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学校建设和未来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一种可靠、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就产生了,它就是信息化模式管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它高效、便捷的管理方法受到了国内众多高等职业学校的青睐。它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模式产生的主观因素,正如前面所讲,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潮流而产生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因素,一个是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了解极少。所以在当时,国内对于信息化模式应用的知识非常匮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然而,随着历史浪潮不断地向前推进,很多在当时看起来不能实现的技术手段都变成了现实。综合以上观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些。

1.3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此,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而且这种管理模式与普通的学生管理方法相比具有非常多且非常明显的优势,例如,它可以对学生的入学信息进行快速采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和同步管理。并且,其信息覆盖面非常广泛,是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但是,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暴露了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这样一来,就不能高效地处理学生信息。而且,会导致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使信息处理效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现如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操作人员素质普遍有待提升,他们对计算机、互联网操作的熟练程度不是很高,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否则难以高效地完成信息采集、分类和处理工作,从而降低整个信息互联系统的效率。还有一点,就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没有采用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去管控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学校高层的管理方法单一,会导致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执行者缺乏执行力和工作热情。如果,这些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管控这种信息化模式,那么这种智能、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综上所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那么将会严重地制约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发展。接下来,我将提出几点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方法。

2优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方法

2.1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中就包括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应用。针对这一模式,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如今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整个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基本的要求都不能达到,那么何谈高效地处理、管理学生信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如果能够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那么其中的优势会非常地明显。那么,如何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搭建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2]。同时,要想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平台,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终端来支持。将这些计算机终端,通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内局域网连接起来,便可以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和信息的共享。以上这些是从技术、硬件方面阐述如何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那么,除了从技术、硬件的角度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我们还可以通过和每一个学生交流沟通的方法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都有所不同,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沟通,学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为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完善方法,同时还能满足各类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

2.2提高信息化模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上文中,我阐述了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么,除了这一问题,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那么,这些信息化模式操作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工作人员与众多高等院校的工作人员相比综合素质较低,而且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比较少,不能灵活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这就反映出,高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模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是比较低的,这是其中的一点原因,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多。这样就导致了,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聘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时,其招聘的工作人员良莠不齐、学历不高、管理技术和能力都不到位。这就是信息化模式操作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第二个原因。试想,作为这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执行者,倘若他们的综合素质低下,那么他们如何胜任这一工作,毕竟这份工作需要相对较高的知识储备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所以说,作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主体部分,这些信息化模式的操作管理人员要担负起巨大的责任,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必需要实现的。我认为,要想提高这些操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学校领导层就要加大对这些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如果,他们在操作管理过程中不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经常犯不应该的错误,那么学校的领导就要对这些人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这种方法是通过外界的条件来约束这些平台操作管理人员,以达到提升他们素质的目的。还有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这些平台操作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3加大对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中还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学校的领导层,对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较小。从目前来看,高职学校的领导层对这种信息化模式的管理缺乏重视,管理方法、监察方法比较粗放,对那些信息模式操作人员的管理还不到位。长此以往,就很可能出现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的现象,这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的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要加大对信息化模式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可以通过考勤、奖惩、提干等方法来提高学校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还应该与学生信息管理模式操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关注、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结论

综合以上的陈述和分析,足以说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并且,从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化模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信息化模式管理方法的改进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模式得到长远地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职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作者:王琪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技术支持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樱之.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2008-12-10.

[2]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