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东省广饶县城市资产运营管理中心,山东东营257300)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有力措施。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首先概述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及其目标要求,进而全面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系统地论述了改进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可行措施,可以为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合理的参考。
[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35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改善自身管理体系,就必须结合新时期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内部会计工作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开展。
1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及其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指为了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会计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在企业内部制定的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法以及措施。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国有企业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手段,确保会计信息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全面准确、真实可靠,能够真实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记录与反应,并防范国有企业财务舞弊以及会计失真问题的发生。
(2)保护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活动,能够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对国有资产的运作使用以及租借、投资担保等环节的强化控制,避免出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不正常流失,同时控制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3)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通过强化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财务稽核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对国有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业务进行控制管理,进而避免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2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机构不完善,未能实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有效的权责分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意识欠缺,也缺乏专业化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人才,这些都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2)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不力。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系统运行不畅,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效率的提升。
(3)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就是内部审计的无力。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独立性较差,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受到较多的制约,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地进行披露与处理,因而这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改进与提高。
3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1)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应该结合现代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重点是在会计核算监督与会计制度监督两方面提高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在会计核算监督方面,主要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业务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在会计凭证、账簿、实物资产、款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在会计制度监督方面,重点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岗位管理、会计业务操作处理、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2)优化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在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建设上,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进提升,特别是进一步的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进提升,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其次,应该进一步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会计控制知识以及业务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能力水平,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3)强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首先,应该加强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控制,计算机硬件设施、财务会计软件、网络安全以及会计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安全管理,避免重要信息的损失。其次,应该制定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上重点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确保原始数据与实际业务之间的一致性,保证信息输入的真实完整;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方面,应该做到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管理方面,重点是做好信息管理的授权控制,合理设置操作权限以及文档管理责任,确保数据安全。
(4)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控制管理能力。在对风险的控制上,应该完善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对国有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环节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特别是对经济业务活动中涉及国有企业的资金、资产、存货、产品、采购、投资、筹资、法律法规等进行风险控制点的梳理,明确风险控制管理的关键;之后,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分别进行动态的识别监督与评价控制,以风险控制管理的模式指导国有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以及重大经济决策。
(5)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水平。在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信息化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要确保形成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公允以及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其次,应该做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管理,通过在内部会计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等要素方面,合理的设置评价指标,对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监督,并及时总结制约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
4结论
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化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理念,创新调整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俊玲.企业财务控制的具体内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23):17-19.
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涉及许多问题,大有研究和讨论的必要。目前,亟需进一步理清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到未雨绸缪。
国企改革五问题
一是分类管理问题。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厘清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分类,不能把三类企业混为一谈,论证其所谓的进退问题。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而与竞争性国有企业有较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国有企业就不应该存在于竞争性领域。至于现在存在或有的国有企业目前在竞争性领域搞得比较好,或由于行政保护导致或权宜之计,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和不得已而为之。从长计议,一定要明确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更好地研究进退问题。
对于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必须明确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至于是否允许向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开放,一定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和工作部署,不能笼统地提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向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现在对这两类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没有认真地做好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试点,也就谈不上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更有序地进入;另一方面,在理论问题尚未厘清的情况下,过早地引入了外资企业的进入,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向外资企业的大量流出和利益输送,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与此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央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纵横驰骋、大举进入,利用其资金、资源、土地和政府背景等优势,大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暂时的盈利假象为以后的退出埋下了重重隐患,也造成了只要“国进民退”就可以促进经济繁荣的错误判断。
二是社会责任问题。
首先,如果该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那么,在这类企业实行所谓的管理层高薪分配制度等就不合理,甚至已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后遗症很大。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文化企业的改革,不仅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且要求企业具有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传播民主理念和引导法治精神的观念,甚至要给持有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创造优先发表的机会和条件,促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一般的作品,应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第三,关于目前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的问题要慎重对待。主要包括改革后的企业性质、出资人、业务范围、事业单位职工身份转换等问题。其中,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转换是核心问题。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尚未理顺,又要把现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这种“渐进改革”的思路和模式没错,但人员还是彻底解决为好。即由财政出钱一次“赎买”,不留后遗症。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改革举措在改革开放初期因缺乏财力不好解决,现在则不然。
三是出资人问题。
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国有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这里讲的“大国资”,主要是针对出资人问题。
首先,从国家和全民的角度考虑,国有企业应该只有一个出资人。即不管是公益、垄断,还是竞争性国有企业;不管是生产经营企业,还是商业贸易流通企业;不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服务企业,还是银行、证券类企业;不管是文化传媒、网络媒体企业,还是教育和医疗卫生企业,只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都只能是一家,即各级“国资委”。
其次,在重视资金、土地、矿产资源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如电视频道、广播频道、报刊杂志刊号和出版、传媒业的市场准入,甚至限制其他主体进入的行政保护等手段,都属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任何企图分散出资人的想法和思路都是错误的。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出资人和监管的关系。不应把解决“产权”问题与“安全管理”划等号,如山西省在解决煤矿生产乱象时,错误地认为国有企业取代民营企业就可以解决矿难问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荒诞之举。
众所周知,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规形同虚设,有法不依,失职违规,监管不力和造成了政府失灵,但总结经验教训时,却把板子打在了市场的屁股上。短短一两年,山西煤炭的产供销又被行政全程管制,一夜回到20年前。这种所谓的政府创新之举其实后患无穷。
四是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问题,如果说“国资委”是“管人、管事、管经营”,那么在“大国资”统一出资的前提下,政府的行政监管主要是行业的分类监督。如除现有的证监会、银监会外,还应根据国有企业在行业的分布情况和行业性质成立文监会等相应的政府监管组织。
五是自身改革问题。
前述四个问题,主要是讲“如何做正确的事”,而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则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如果对这两方面改革思路不清,存在糊涂认识,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表象之争,或者说就“伪问题”争论不休,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民企发展两方面
一方面是政策问题。
首先,“放开”比开放更重要。在我们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对外企和外资的进入在很多领域已经开放,却对民营企业未放开。如对民营企业在银行业的准入方面限制颇多,以致造成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和地下金融泛滥的混乱局面;民营企业在垄断行业的试点很少等。
其次,对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未能一视同仁。近两年的税收政策有所改观是一大进步,但在很多竞争性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条件仍然多如牛毛。
另一方面是自身改革问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1996(4)
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市的私营、个体、股份制、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快:
在工业产值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经济之比为77:23,到2009年两者之比为39:61;
在批发零售贸易销售额中,1985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44:56,到2009年两者比例为18:8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98.8:1.2,到2009年,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已下降到57%。
据统计,到2009年,某某市非公企业有1895万个,从业人员43781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经抽样调查,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由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改制而建立的,约占企业总数的25%;二是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或科技人员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5%;三是外商独资或外资占相当比重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四是由自然人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5%。
调研情况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规模小,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状况差。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极度匮乏,生产设备普遍为超期服役,或采用土法自制、或从国有企业购买淘汰设备,安全状况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安全性能差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大量隐患得不到检查和整改。如某某镇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设备只有13.4%,大部分为20世纪60至80年代的设备。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30%。座谈中,大多数业主都知道安全生产重要,都担心发生事故,但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有的经营者甚至是文盲,老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此外,非公有制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老板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家族式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治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甚至与员工签订生死合同,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不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人员,不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分布在建筑业、机械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行业,点多、面广,分散在乡村、山区,乡镇一级政府苦于无人力、无资金、无手段,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使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90%以上的企业没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上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普遍规律是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外商投资的企业比国内投资的企业重视,特种行业企业比一般企业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二)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事故隐患突出
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少数地方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片面强调要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求所有部门都要为其发展“开绿灯”,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处于“不好管、无人管、不敢管”的失控状况,少数非公有企业长期游离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控之外。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知识系统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十分普遍。
(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城乡,情况复杂,而乡镇一级政府由于机构、人员、经费、手段等条件限制,难以对所辖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不少乡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监管处于应付状态,政策、文件贯彻不下去,安全生产情况甚至伤亡事故统计不上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谈不上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五)非公有制企业是伤亡事故易发源,且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09年,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发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乡镇非公企业事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某某市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
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新问题。
(一)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1.抓源头,把好非公有制企业准入关。对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开办、新项目投产严格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准入制”,要求新办企业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三同时”验收后,工商部门方可办理营业执照。在年检时,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否决条件,参与每年一度的年检。
2.抓重头,把好高危行业业主经营资格审核关。对申请进入采掘、石油、化工、民爆、建筑施工、运输等高危行业的企业业主,除对企业应达到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外,其经营者自身应具备经营高危行业相应的安全知识,经市级以上安监部门培训考核取得资格后准予其担任业主。
3.抓大头,把好从业人员社会化培训、考核关。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培训速度跟不上员工流动速度的状况,建议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纳入社会化培训体系,由社会上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取得资格后凭证到相关企业应聘上岗,未经岗前安全培训合格者,任何企业一律不得录用。
(二)明确归属、理顺安全管理体制
针对部分企业改制后没了主管部门和非公企业本无主管部门这一客观实际,为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应明确非公企业安全管理归属,理顺非公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一是将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其安全生产由其辖区政府管理。二是将有主管部门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隶属关系不变,仍由原主管部门负责。三是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由外经部门管理。某某市经过实践证明,隶属关系明确后,非公有制企业由原无主管部门变成了有主管部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非公企业安全管理新体制,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
某某市众多小矿山经资源整合、重组、走股份合作、组建矿业集团的经验证明,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走联合经营之路大有可为。
某某市个体客运通过走联合经营之路,一改过去个体客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的被动状况,解决了多年非公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事故防范由难变易、秩序维护由难变易、“黑车”查处由难变易、事故处理由难变易、纠纷排解由难变易、效益增长由难变易,税费征收由难变易、车辆更新由难变易。
实践证明: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一是可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再生产、用于隐患整改,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可通过吸纳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四是可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安全生产工作上台阶、企业经济效益上台阶。
(四)建立安全整改专项基金,用于非公有制企业隐患整改
关键词: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5;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也处于改革的重要关头。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资源型企业如何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通过不断改革,再造辉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进入市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国有煤炭企业由于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领域分布过宽、产权不清、投资控制力度弱、经营机制不活、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国有煤炭企业通过重组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资源重新配置的配置效应。通过将非经营性资产或盈利能力低下与主业无关的非主营业务剥离,转让资源枯竭的矿井,整合下游产业,清理企业办社会职能。例如剥离盈利能力低且与主业无关联的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建材公司、餐饮公司等,连同土地、地上附着物与资源即将枯竭矿井一起出售,清理职工技能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机构,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将优秀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升级改造有潜力的矿井,扩建或新建矿井,收购优质煤炭资源,突出主业优势,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发挥管理重组的协同效应。通过建立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业务线贯通化等标准制度,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煤炭生产平台、煤炭供销业务平台、关键数据管理平台、物质设备管理及采购等系统平台,促进业务间的协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不断释放管理重组新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外向联合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当前,全球范围内煤炭的竞争激烈,而国有煤炭企业的状况尚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和销量受经济危机影响持续走低,受进口煤的冲击也很明显。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引进优秀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各方区域优势和互补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重组改制及上市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最好平台,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战略投资者,使其更好地了解国有煤炭企业。
四是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效应。通过重组改制,可以使企业摆脱包袱,轻装上阵,使企业成为真正完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依靠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竞争的外在压力将发挥其对企业内部效率的激励作用,使之起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三、国有煤炭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保障。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企业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规模的资金需求。传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经营积累或负债筹资。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规模较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对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企业积累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负债筹资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固定的负担,增加企业风险。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债务筹资也不能满足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资金需求。
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可以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建立长期融资的机制。通过股票的发行和增发、配股,实现融资、再融资,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企业上市后,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将远远超过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只要企业运行健康,有资金需求,就可以连续不断地从市场中再融资。
四、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国有煤炭企业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生产经营不是按市场规律进行,而是由政府进行统收统支,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很大程度上国有煤炭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是政府附属物。在上世纪末煤炭部被撤销,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由央企转变为省属煤炭企业,政府部门对煤炭企业仍有不同程度的干预。这样的管理模式成为煤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的障碍。国有煤炭企业的改制,需要政府实现职能的转变,从过去既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又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单纯提供法律、政策、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主体。政府应以制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组织制定行业章程、整顿经营秩序、实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主要职责。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把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开,使企业摆脱与政府的依附关系,具备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
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无论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还是内部机制都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变为国有资产监管,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监管型转变,最终实现政企分离。政府职能的转变既有利于国有煤炭企业自身潜在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改变,使双方各自专注于自身的本职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