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安全议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自1937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这篇跨时代的论文以来,交易成本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来,不过科斯未给出可操作的概念和清楚明了的界定方法。之后经济学家和学者们纷纷加入到对此概念的进一步探索之中,对交易成本的内涵进行了各种界定。在众多理论中,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准确把握“交易成本”,需要从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上进行探索与界定。
1、交易成本的内涵
肯尼思•阿罗(1969)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交易成本这一概念,阿罗认为在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交易成本会起一个反方向的阻碍作用,交易成本属于一种经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费用。威廉姆森认同阿罗对交易成本的看法,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交易成本就是从交易合约出发,使用不同的组织和各种制度的成本费用。
2、交易成本的外延
交易成本在实际中具体包括哪些项目类别,就是交易成本的外延。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事前”交易成本;“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就是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编写拟定合同、交易双方谈判以及为保障合同可以被执行的成本。“事前”交易成本的产生,是因为未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交易双方都难以把握,需要提前制定好规则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事后”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四种:第一,在交易合约执行过程中,交易行为偏离最初双方的合作目标,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适应感所产生的成本;第二,交易双方为控制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合作风险,所进行商讨带来的议价成本;第三,为预防和解决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而产生的运行成本;第四,双方承诺会履约所产生的保证成本。
3、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
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交易成本为什么会产生,它是由哪些因素所影响的,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试图找到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威廉姆森对此也有研究。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主要与人、特定交易、市场环境三个维度的因素相关。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行为人还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特定交易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可以影响交易性质的因素。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就是指在现行市场中,某项交易可能存在多少交易对手。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1、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食品安全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对质量的担保以及购买者在使用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的一个标准是消费者的健康是否被损害。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紧紧关系着大众的身体健康,在国际社会上,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政府监管力度的代表。近几年,虽然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不断加强,但安全问题仍然频发,因此规范食品质量安全,打击违法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和行业特点有关,食品的加工生产涉及多个过程,原料来源是否有保障、加工过程是否卫生、运输过程中的存储是否得当都会对安全产生影响。且中国食品企业大部分规模都较小,缺乏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只有很少部分拥有合格的生产设备。不只小企业会出现问题,三鹿、双汇等大企业也发生过重大安全问题,导致了市场购买者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产生怀疑。
2、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交易成本。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经济人,但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其也是有限理性的,它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现实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其在进行食品监管时也会有一定的获益,但同时也是要付出成本的。显性方面的成本有各种政府在行使管理责任时的费用以及处理诉讼纠纷时的费用。隐性成本主要是为了提高监督力度而雇佣更多工作人员和增加监督次数而产生的,因为政府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会隐藏违法生产,政府要想有力监督,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因此,政府的交易成本会非常高。且目前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属于好几个机构部门的任务,在监管过程中存在重复投入问题,发生问题时,机构之间会相互推诿。(2)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成本是食品生产中安全问题方面的一项重大交易费用,但生产商在寻找合适交易对手,商议食品成交价格和食品合约的拟定与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交易成本。食品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其目的也是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它会采取各种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利润。在这个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将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抛到一边,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各种化学物品。在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受管制的企业必然要引进新的设备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笔生产成本以外的费用,会提高总的成本数额。如果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添加剂,一旦被监督机构发现,则会被惩罚,所以企业会衡量违法生产的收益和被发现的罚金数额,如果收益大于罚金,则企业会违法进行生产。目前,中国政府监督部门对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的处罚力度较小,所以,很多企业都抱着侥幸心理违法生产,只为了追求短期的高利润,使用劣质食品原材料与化学添加物,无视消费者的健康。通常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而小型企业并不太注重企业的声誉形象。但也有一部分大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违法生产,例如三鹿的奶粉问题,这些现象会发生,最终原因都是违法生产的成本低,而收益很大,趋利性使得企业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生产劣质产品。(3)监督组织的交易成本。目前,中国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70%的企业都属于小作坊只有十几个员工,卫生情况较差,想对目前的这种状况进行全面整改,交易成本巨大。而食品检测组织和政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责任主要有政府承担,第三方组织基本不会受到影响。相关的行业协会虽然也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制定质量标准,但通常协会工作人员都与食品企业有种种联系。所以各种第三方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了自己利益考虑,会与企业合谋,这样就会产生食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政策建议
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看,虽然无法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降低该类问题的发生频率。
1、健全食品安全制度规范
制度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降低交易的成本,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侧面也反应出中国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可以从制度方面着手,来对食品生产者的行为进行规范。虽然中国自2009年就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条例,但是该条例还难以遏制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为防止企业违法生产,政府应该加快步伐对相关制度领域进行建设,制定更严格和明确的食品标准体系。
2、提高相关机构的失职成本
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的技术水平还不够发达,监督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为了防止监督部门与一些企业进行合谋,要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整个监管部门都应该被追责,并且对其要从重罚,以降低其犯错的概率。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还要严格追究食品检测机构的责任,要求其对问题负责。
3、增大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的成本
对于一些存在失信行为,忽视社会责任而违法生产的企业,政府要对其进行惩罚,例如可以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较为严重的企业,在必要时,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使其承担高额违法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失信行为所取得的利益大于失信行为的成本下,该失信行为将不会停止;相反,收益小于成本时,失信行为将会大大减少。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应该增加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生产企业的失信成本,使得企业规范生产,远离失信行为。
4、加强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中国食品问题不断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以,应激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政府部门进行全面监督。可以赋予公众一些例如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权等监督权力并且使其合理化。政府也应该允许媒体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以及报道,使食品安全得到透明化管理。有了以上这些社会监督的存在,政府监督部门的交易成本上升,机会主义行为将会减少。
作者:刘玲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经纬译.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群群,黄涛译.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朱舟,黄瑞虹译.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王铁生,葛立成译.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新闻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考生在阅读中首先要抓住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明白作者的立场、观点、主张;其次,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行文思路,体会评论语言简明严谨的特点;最后,结合社会现实,领会评论文章的引领和号召作用。由于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所以根据新闻评论这类文体的特点,考生在做题时可采用如下的五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言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所以一般新闻评论的标题会体现两点内容:一是针对什么新闻,二是发表什么意见。
二、抓论点论据
新闻评论的结构包括三部分:论点、论据和论证;内容也包括三部分:事件、道理和情感。对论点的要求是鲜明、正确、中肯、独到;对论据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可靠、充分。论证过程则要求有清晰的逻辑,选择充分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证明论点。
三、辨论述方式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点睛式结构,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说理;二是剥笋式结构,由表及里,由因及果,层层深入,揭示主题;三是波浪式结构,各部分之间呈并列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四、理解文本意义
由于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所以其评论一般比较浅显晓畅,通俗易懂,包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考生可以通过文中对新闻事件发表的看法、表明的态度、指出的症结、提出的希望、引导的社会认识等内容来分析其文本的意义。
五、析表现手法
从论述的角度来分,新闻评论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等几种。其文体特征是叙述与评论相结合,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因而其语言也具有理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启发和帮助读者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卫星监控让医疗废物管理更精细
雅 婉
日前,《广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进行跟踪,并对其去向等项目进行登记。据悉,广州拟对医疗垃圾运输车辆实施卫星监控。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普及使用,必然造成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如何治理医疗废物,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刻不容缓的一个社会问题。实际上,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等。众所周知,医疗废物上携带着诸多病毒和细菌,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对医护人员产生许多不利,更会危害到市民的人身安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要杜绝这些问题,作为医疗机构,首先要把好第一关。尤其在一些中、小医院和乡村医院,由于缺乏监管,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纰漏,因此《草案》一旦落实,对医疗卫生机构强制跟踪医疗废物的进出、来源等细节,更能强化责任落实到人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堵住医疗废物流出的漏洞,让医疗废物的流向有本“明账”。
其次,相关部门通过对医疗垃圾运输车实施卫星监控,也给医疗垃圾的运输配备高科技保障。通过监控,一旦发现有人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就严肃处理,一查到底,严惩相关人员。
《草案》中提到,对医疗垃圾未进行流向登记制度并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医疗垃圾未进行分类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依笔者所见,由于医疗垃圾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考虑到医疗垃圾潜伏的危害如此巨大,该《草案》的惩罚力度仍有待加强。
当然,做好医疗垃圾处置除了靠政策,还需要依靠科技和管理,未来仍需要通过与环保企业的合作,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治理医疗垃圾污染市场化的机制和法规体系,真正实现医疗废物的精细化管理。
(选自《广州日报》2014年6月9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医疗垃圾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排放,早已有明确规定。
B.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将医疗废物以各种形式出售,使医疗废物流向社会。
C.《草案》的落实对医疗废物流出将会进行有效“堵”防。
D.《草案》依据实际情况可对医疗垃圾处理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罚金可根据情况超出3万元。
2.下列关于作者的观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案》对医疗垃圾违规行为的惩罚力量还有待加强。
B.做好医疗垃圾处置要靠政策和管理。
C.《草案》对于医疗垃圾管理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促使管理更精细。
D.医疗垃圾处理可以与环保企业进行合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食品追溯体系,保“舌尖上的安全”
苑广阔
上海市首部有关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日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最快今年下半年,上海食品流通业的经营者就要为消费者提供可查询追溯信息的销售单据,一些规模型企业的经营者还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
食品追溯系统的核心意义是实现食品信息的可追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有效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改变以往在食品安全方面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放心程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系统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多数对食品安全比较关注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如果我们想了解它的信息,那么只能通过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有限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只涉及生产厂家以及食品的营养成分等。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食品是否安全,往往和它的原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不会涉及原材料。
而上海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改变了以往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只能追到食品生产环节的局面,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也纳入了可追溯的范围。由于食品追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都是被放置在二维码当中的,而现在消费者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么就可以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随时掏出手机“扫一扫”,了解食品的来龙去脉,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而且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马上就可以确认食品在生产过程定的事故原因以便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将企业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避免更多消费者食用问题食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选自《法制晚报》2014年6月3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向消费者出示具有追溯码的食品货架标签,这是上海市最新颁布的规章制度。
B.目前很多食品包装袋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表明食品是否安全。
C.《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若实施,将能让人们只用一部智能手机就轻松了解食品。
D.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要为其提供食品相关的信息。
关键字: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农业企业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大多来自于食品供应链的前端--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环节(钟真,孔祥智,2012)。由于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钱原铬,赵春江,2011),没有供应链前端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无从谈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生产者源头进行控制,一旦生产环节出现了农药残留超标等安全问题,就会一直延续到餐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周峰,徐翔,2007)。基于此,本文通过对2000-2013年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试图从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和农业企业)角度,归纳和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生因素,以期探寻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文献搜集结果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笔者以相似概念“食品安全”替代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搜索(钱永忠,王芳进,2005),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入口,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发现以“食品安全”为“主题”,从1915年到2013年间的文献共有84580篇。根据这几个数据库的“主题”搜索结果,对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CNKI数据库中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文献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可以看到,在2007年之后文献数量有一个较大幅的增长,数据上从2000年到2007年平均6262篇上涨到2008年的12417篇,这也与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有关。2008年之后则较为平稳的增长,数量上并没有大幅度的波动。
由于本文旨在探讨供应链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责任,在文献检索上以“2012-2013南大核心期刊目录”(经济学和管理学类)为参考标准,同时以“农户”、“农业企业”分别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多来自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管理世界等国内核心期刊。
检索后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农户以及农业企业生产的研究数量比较多,如图1.2所示:以“主题”为“农户”的搜索为例,可以发现关于该类问题的文献呈现出连年递增的情况。2008年为2063篇,2009年为2257篇,2010年为2367篇,2011年为2063篇,2012年为2936篇,2013年为2865篇,但是2000年到2007年8年间平均文献数量也仅仅为585篇,也可以看出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在这个阶段仍然没有引起普遍的聚焦;同样,关注农业企业的研究,文献数量从2008年到2012年呈现连年上涨的趋势。与之相比,关键词检索的数量少于主题的检索,但是在基数上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纵观当前国内对于农产品生产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农户与农业企业上,本文也从这两者出发,探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于农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研究农户自身的缺陷,包括粗放型生产,规模不经济,以及缺乏统一有效管理等(尚超,201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农户数量过多导致难以控制、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缺陷有关,但是农户的质量安全认知程度低、技术文化水平不高则往往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专业化生产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规模以及缺乏补贴和培训是导致农户安全行为得不到保证的原因。
(一)农业专业化生产
我国当前的农户生产主要集中于粗放型生产(谭天明,2011),规模不经济,生产行为较为落后。因此,有必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创新,来提高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罗元青,王家能,2008)。由于传统农村集体组织在动员、形成专业化生产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高春凤,朱启臻,2007),但在专业化生产条件下,传统集体组织很难适应市场要求,这是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农民比非专业化条件下农民合作意愿强烈的原因所在。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政府应该探索,创新多种组织形式,如合作经济(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主导性产业带动型等(罗元青,王家能,2008)。由于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只注意了分工和专业化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作用,但是却忽略了专业化生产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增强而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罗必良,刘成香,2008)。因此,进行农业专业化生产也应该选择纵向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以减少专业化生产要求的高资产专用性带来的交易费用,允许和鼓励农户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从而使得分散农户更能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节约信息费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二)农业生产规模
不同种植规模农户是否存在效率差异,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生产规模的差异所造成的效率的差别也会对农户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小规模农业经济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对立的非效率经济。一种有影响的观点从强调农民收益和发展现代农业角度,主张应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实行农地规模经营(任荣华,2007)。但是这种单纯扩大规模的做法并不实际,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农户是否存在规模经济问题,没有关注农户经营是否存在适度规模问题(刘凤芹,2003)。对于适度规模的控制也不仅仅是缩减农户的生产规模,陈洁和苏永玲(2008)通过对“禁牧”这一缩减农业生产规模的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农户的总收入经历了由降到升的过程,而且禁牧舍饲对农户种植、养殖产生了影响;同时,项目区内农户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纯收入有所下降(李新,2006)。成本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农户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使用不合格的原料进行农产品的初生产,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不利。
(三)其他因素
农业补贴会对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改革农业补贴方式,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粮食直接补贴的同时,在粮食主产省区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良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政府农业补贴效率(王秀东,王永春,2007),对农户的安全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道德风险也会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机食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发生的比例高达9.03%(张利国,2008),有必要加强监督管理,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生产的模式,如农户与企业的合同也会作用于农户的生产行为。公司也可以通过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利用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自我约束,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订单的履行(郭红东,蒋文华,2007)。
关于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除了农户之外,生产环节中另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是农业企业。虽然当前国内农户粗放型生产以及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指导直接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谭天明,2011),但是在“公司+农户”链条中,农业企业充当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2403家,带动农户达403万户,实现农业总产值1640.4亿元,占全省实现农业总产值2042.2亿元的80.3%。农业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农户起到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没能履行好带动农户的责任以及执行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社会责任也导致了自身以及连接农户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业企业的特殊之处在于生产的农产品直接关系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姜海洋,2011),并受多种因素影响(汪凤桂,欧晓明,2013),但是众多农业企业的表现确差强人意。具体来说,生产商没有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受到自身和外部的约束:
(一)自身因素
农业企业没有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应该归咎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责任意识薄弱、信息披露不足。首先,有学者认为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与生产商自身营销渠道模式相关(王晓凤,张文胜,2012)。以乳制品为例,我国乳制品销售渠道分为完全纵向一体化模式和契约一体化模式。由于乳品的两种营销模式都难以真正掌握和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这使得小企业和小生产作坊占据着农村市场。相对大型企业拥有较完善的监测系统,小生产作坊和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其次,对农业企业而言,维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兼具长期的有利性和短期的不利性。长期来看,承担食品安全责任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有助于建立消费者信任,而且通过加大对原材料的控制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投入对提高企业收益有显著影响(郭宇,庞文添等,2013)。而短期来看,这种责任往往会与企业的盈利发生直接冲突。出于利益最大化,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不用履行自身提供质量安全产品的责任(赵翠萍,2012)。这也是导致农业企业可能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自身因素。
最后,农业企业对于信息披露的不足也是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这里的信息包括了产品安全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古川和安玉发(2012)认为农产品生产商要获得消费者信任并实现与低质量生产商完全分离,必须披露更多的质量安全信息,同时高质量生产商披露信息对其更加有利。而在社会责任信息方面,由于人们在选择产品时需要了解农业企业是否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而农业企业自身很少或者没有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朱晋伟,李冰欣,2012),这也造成了消费者误买等现象的出现,从而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外部因素
除了农业企业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其没有履行好社会责任之外,外界也难以提供有效的监督和管制。具体体现在社会评判机制、市场引导机制、政府干预机制和公众治理机制的不得当(贺立龙,朱方明,2012)。这也关乎生产要素或权利的归属界定不清,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生产要素或权利得不到最优化的动态调整,以及激励与惩戒失衡。
是否应该建立积极干预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机构规制,长期以来,对这一议题都存在着争论。虽然传统规制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措施、立法以及行政控制,较好地解决企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市场失灵问题,但是外部监督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学术界研究外部因素对于企业监督的主要关注点是外部监督机构与企业市场行为方面,诸如妨碍市场效率的垄断、合谋、信息壁垒等行为的规制,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规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李志强,郑琴琴,2012)。但是,有少数学者认为外部监督并不能使得企业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孙习明等(2012)在基于“中国到澳大利亚”供应链的研究上,发现国家的管制能够比厂商自身提供更大的约束作用,但是从近几年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上看,国家的管制却不尽人意。从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看,更需要充分考虑组织和群体所在的外界环境,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交易网络以及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董进才,黄玮,2012)。周英豪(2009)认为我国对农产品,诸如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侧重于生产后的控制,很少注意到生产中预防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畜产品标准体系方面就是关于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的标准很多,而关于加工技术规程、卫生规范以及生产中认证的标准很不够。外部约束的不足同时体现在惩戒、打击力度不够严上。陶菁和顾庆良(2009)提出企业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其社会责任的形成并不是自发生成的。不能指望自发演进过程提供解决社会群体面临的所有协调以及冲突问题的方案,实际上它也没有提供什么方案。要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演化的内在规则得到遵守,就需要外在的强制制度予以激发,政府作为供给外在制度的组织,具有其先天的优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大监管、增强外部约束,完善监测标准也是激励生产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文晓巍,刘妙玲,2012)。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文献研究为我们更加系统的理解如何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当前农产品质量存在的原因,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多数学者认为,农户没有履行自身责任体现在为了追求利益而没有注重原材料的质量,但是对于我国来说,这与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规模不大,监管不足等原因有关;
2.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减少成本而生产质量不达标产品,最终可能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不合格农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出现,给消费者带来危害。这存在着自身与外部原因:自身原因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责任意识薄弱、信息披露不足;外部因素主要是监管不力等问题。
(二)未来展望
尽管学术界已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后来研究人员的关注和思考:
1.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过多地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监管上,对消费者的安全认知,购买意愿和行为因素等研究较少,深度不足。而且对于消费者认知的研究多集中在超市,代表性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也应该多涉及代表性更大的农贸市场等。
2.从利益相关者出发,对于建立整个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却比较少,呈现出“个别防范措施较多,整体预警研究较少”的问题,这也难以串联供应链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于之后利益相关者的安全也带来相应的挑战。后续的研究中,如何重新认识这些主体的本质及其在农产品安全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一个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快速检测 石油燃料质量 校正模型 燃料品种
对于现代化的军事装备来说,为了实现作战时能够发挥全方位和全天候的效能,这就需要高技术的局部战场或者战场附近场地下,能够保障综合性的石油燃料快速及时的运用其中。过去在化学实验室里运用的石油燃料检验仪器耗时长,而且操作流程繁杂,并且占用空间大,测量时需要化学试剂且机动性差,维修困难,因此需要专业的化验人员,这样还不能保障满足于战场环境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分析技术逐渐取代了常规的传统化验仪器,它相较于传统的仪器分析速度快、成本低、使用样品数量不多、省力省物、没有污染性废液等特点。它同时还可以满足战场外环境的需求,现在它已经成功的运用到了军事战场的石油燃料的检测装备中,并且顺应未来石油燃料快速分析发展的大潮。
1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仪器的研制
1.1 石油燃料质量检测仪器的设计原理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制出的便捷式石油燃料质量分析仪,它的制作比较简单而且光学材料也比较容易找到,价格相对便宜且稳定性好,适应环境能力强;与其他仪器相比较而言它的分析速度快、维护比较简单且不需要其它辅助设施。主要依据仪器容易携带和野外车载的特点,综合国内一些实验常用的近红外线光谱仪器性能特点,我们来分析其设计原理:为了适用于野外的环境,并且可车载、防潮湿、抗震动,就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其具有全恒温的方式,双光束,短焦距,CCD检测器,交叉光路;其结构相对紧密、牢固,因此可以减少体积和重量;其运用的软件设施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稳定性;同时其检测的项目还要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1.2 石油燃料检测仪器的结构和性能
其结构包括:外壳、温度检测器、腔内排热风扇、电源开关、电源开关板、过线盒、线路板组、开关电源散热器、开关电源、变压器、光源散热器、光源室、透镜组、单色器组等。与国内其他的同类检测仪器相比较,它不仅检测速度快、稳定性好、实用性强、维护方便等。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制的油料质量分析仪器的软件运用,主要就是包括化学计量学软件以及光谱测量软件。这两种软件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化学计量学软件具有建立校正模型、光谱预处理以及维护模型库的作用;光谱测量软件具备设置参数、输出打印、仪器自检、光谱采集、存储和备份数据以及管理功能等。这种检测仪器还能够运用到无铅汽油的抗爆指数、密度、辛烷值、馏程等测量;同时还可以运用到军用的柴油密度、凝点、闪点、十六烷值以及喷气燃料的密度、粘度、冰点、闪点等。
1.3 石油燃料质量检测仪器的性能评价
评价石油燃料质量检测仪器的性能,主要是根据它的波长重复性和准确性、仪器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吸光度重复性来实现。第一、利用具有最大吸收特点的征峰波长是807.6mm的标准版的镨铷玻璃片来测验仪器的波长重复性和准确性。根据测试使用的标准方法来重复试验十次,必须要求每次出现的最大吸收的波长之间不能出现大于0.03mm的偏差,在实验的过程中这十次的测量结果所产生的平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偏差不能小于0.2mm。第二、对于吸光度的检验就要运用正己烷。通过十次扫描后,原始的光谱特征吸收峰就需要实现吸光度的标准偏差不能超过0.0004。第三、对仪器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就可以采用无铅汽油样品。根据不同的样机选择不同校正集模型的建立,任意选出5个车用无铅汽油样品的辛烷值,来观察仪器性质的变化状况。测试的时间为十天,按照规定百分之九十五的样品所表现出的性质偏差要满足于再现性标准法的要求。通过十次测验,该仪器显现出的结果的整体偏差都是百分之九十五,这就说明该仪器能够满足于检验要求所提出的波长重复性和准确性、长期稳定性以及吸光度重复性,且仪器本身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建立军用石油燃料校正模型库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以标准分析法为基础的前提下形成的间接性测量技术,校正模型则是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对样品组合、性质、光谱实行结合,从而成立的一种函数关系,也称之为定量或者定性关系,在经过校正模型,来预测和分析样品的性质数据和组成。对于石油燃料质量的分析结果来说,其分析的信息提出应用的好坏关键在于校正模型。和炼油厂所生产出的产品分析相比较,军用的石油质量分析与之有很大的差异。第一、军事运用的成品油的分析是要建立在校正模型的基础上,需要涵盖很多的炼油厂的生产样品,运输、采集样品、存储以及标准数据测定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第二、检测的项目繁杂,如密度、冰点、辛烷值、十六烷值、辛烷值等;第三、依照外场所提出的检测燃料的通用化要求,确保降低多台仪器的购买费用,务必要完成“一机多用”的功效。
在研究的过程中校正模型运用的是偏最小二乘法,主要是对军用柴油、车用无铅油、喷气燃料等校正集样品来完成光谱预算处理方法的研究,如微积分处理、噪音滤除的平滑、主因子数的选择、光谱范围的优化选择等,依次建立五种燃料中的46个质量性质产生的校正模型,同时来考察模型所具备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3 总结
本文主要是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石油燃料质量检测的探讨,进而研制出的一种更加便捷的石油染料质量检测仪器,它具有独特的快速分析质量的设计,环境适应性能好,体积小且固定,较强的稳定性,这些都能够满足于现代车载分析仪器需求的强准确性和稳定性。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石油燃料质量分析的效率,同样显现出了其强大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慧颖,韦锐,熊春华,鲁长波,梁爱和,许贤.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车用汽油有关质量性质的研究[A].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油料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专辑[C]. 2007
[2] 徐广通,陆婉珍.红外光谱技术在清洁燃料快速分析中的应用[A]. 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 2008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包装产业的绿色化是当前我国包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从整体上看,要实现我国包装产业的绿色化,必须提高全行业和全社会对绿色包装的正确认识;制定、健全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大力开发绿色包装材料;坚决贯彻执行绿色包装设计;推动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包装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置的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完善包装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
关键词:绿色包装 包装产业 绿色化
包装产业绿色化的含义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或能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同时有利于节约资源的适度包装。所谓包装产业的绿色化,就是指整个包装行业的所有经济活动均要以绿色包装观念为指导,建立我国绿色包装工业生产体系以及绿色包装生产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中实施绿色包装,在整个包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实施绿色包装。
我国包装产业绿色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包装的认识片面化
在包装行业中,绿色包装往往被片面理解为仅指包装产品本身的“绿色”问题,而不管包装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更不关心包装产品在使用后的再利用。例如,将纸包装视为绿色包装,而将塑料包装视为绿色包装的对立面,提出全面实行以纸代塑的口号。实际上,塑料具有其他包装处理无法替代的优点,全面禁止塑料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全面实行以纸代塑既不现实也不环保。减轻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回收利用控制而不是全面禁止(赵娜,2009)。
(二)缺乏一个完整的绿色包装标准及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标准的制定比较滞后,有些标准的制定往往也只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例如,针对市场上少数食品和化妆品过度包装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09)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三个指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分别是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但该标准局限性较大,且执行力不强,市场上过度包装大行其道足以佐证。近年来,虽然一些新的包装标准陆续出台,但不能全面涵盖包装行业各个领域的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置的各个方面,缺乏较为完善的绿色包装标准及评价体系。
(三)绿色包装材料开发水平低
当前,我国新型包装原辅材料的技术创新还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为行业提供品种多、质量好、符合国际绿色包装潮流的包装原辅材料。例如,PVDC属于无毒、安全的材料,在美国已广泛运用于食品包装。而我国多年来由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PVDC的产量一直徘徊在2-3万吨左右。在包装辅料方面,目前在欧洲和美国,软包装的粘合剂已经逐渐转向水性或者无溶剂环保产品,而我国国内市场中普遍使用的却是溶剂型聚氨酯粘合剂和甲苯油墨,在应用中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王润球等,2008)。
(四)绿色包装设计未引起充分重视
设计是产品生产、制造、使用、废弃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包装产业的绿色化必须要求包装产品设计的全面绿色化。绿色包装设计的核心是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无毒、无污染,这一设计原则必须体现在包装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而目前我国包装行业对绿色包装设计还未能引起充分重视。例如,食品和包装机械的设计,只考虑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使用,很少考虑环境属性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其产业链一般只考虑到制造和使用环节,而没有考虑报废、处置等环节,没有从系统工程和绿色理念出发,不能实现食品和包装机械合理配套(赵娜,2009)。因而不能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及提升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
(五)包装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且包装废弃物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仍重视不够,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回收利用网络和回收制度,回收技术落后,回收再利用率很低。由于包装废弃物零星分散,其回收、加工、运输费用高,销售价格低,致使大部分包装制品回收量减少,与实际生成量相差较大,资源流失严重。我国的纸、塑、玻璃等包装制品的回收率分别比发达国家相差10%-30%(王润球等,2008),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1/3。在大中城市,包装废弃物占商品重量的15%、体积的25%。这些废弃物未能很好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王润球、黄燕,2010)。
(六)缺乏系统、完整的包装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包装法规。涉及包装设计、包装选材、包装生产、包装使用和消费以及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等方面,缺乏强制性的包装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和行政处罚手段(王润球、王曼莉,2007)。过度包装、虚假包装、包装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包装生产过程和包装消费过程中的包装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其原因除了缺乏系统、完整的包装法律法规外,相当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不能严格执法,使有法可依的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与执行。
推进我国包装产业绿色化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全行业和全社会对绿色包装的正确认识
绿色包装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包装”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利用,再循环利用,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绿色包装的内涵,树立绿色包装的系统观念,在全社会加强绿色包装的宣传,提高包装及所有相关行业对绿色包装的认识水平,使全行业和全社会都参与到我国包装产业绿色化的进程中来。
(二)制定、健全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建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健全涵盖全包装行业的绿色包装标准。由中国包装联合会牵头,专门成立“中国包装行业绿色包装标准制定、推广办公室”(简称“绿办”),负责相关调研、标准起草、宣传推广等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相关部委关于绿色包装标准的制订和推广。
建立合理的绿色包装评价指标体系,是绿色包装标准实施的关键。必须建立一个包括环境保护指标、资源节约指标和能源节约指标的绿色包装评价体系。环保指标主要考核包装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是否不对环境产生污染;资源节约指标主要考核包装产品使用的材料资源及其他辅助资源,如包装使用的材料需符合低消耗、高功能、可重复再用、可再生或可降解等是否符合标准;能源节约指标主要考核包装在生产加工、流通储运、陈列销售、回收再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状况,如能源类型、再生能源比例、能源利用率、回收处理耗能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三)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大力开发绿色包装材料
绿色包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的用量,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有利于提高包装制品的复用率和再生利用率,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性能、多功能、无毒无害、环境友好的绿色包装材料,如高阻隔、耐高低温、高强度等功能的包装材料,以适应不同产品对包装的特殊要求。要用高性能的包装材料代替传统包装,使包装减量化,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包装制品的复用率和再生利用率,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王润球、肖志云,2007)。
(四)坚决贯彻执行绿色包装设计
绿色包装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绿色包装设计的核心是3R,即减量化、易回收、再使用,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包装制品和包装废弃物能够方便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产品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绿色包装设计是绿色包装的源头。因此,一定要在包装制品制造行业通过实施绿色包装标准,坚决贯彻执行绿色包装设计。只有严把绿色包装设计关,绿色包装才有实现的开始。
(五)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且推动包装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当前,循环经济已从理念变为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迎来了大有作为的机遇期(林火灿、刘成,2012)。包装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为其它产业的产品提供包装,因此与其它产业的联系相当紧密;又由于它要消耗大量资源,而与一些资源性行业或者基础工业联系也非常密切,如造纸行业、森林工业、石化行业、金属冶炼行业等。因此,实现包装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既要从产业内部入手,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实现清洁生产,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也要从产业间进行考虑,实现废弃物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循环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六)建立、健全包装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置的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也把回收行业列入了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重要部分(李予阳,2012)。包装废弃物是非常突出的再生资源,完善包装废弃物资源回收体系,建立包装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置的运行机制,推进包装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产业化,是包装产业绿色化的重要方面。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包装联合会必须把诸如城市垃圾分类、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有效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网络。要完善企事业、机关单位再生资源定点、定时等回收机制,支持利用互联网开展预约收废和交易、销售商品押金回收、以旧换新、设置有偿自动回收机等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有效对包装资源进行管理(李予阳,2012)。
(七)完善包装法规体系并加大执行力度
制订我国包装法,要根据我国包装工业发展的实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绿色包装法律调控体系。要从包装设计与包装选材、包装制品的生产、包装制品的使用与消费(包括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三个方面确立包装法的基本框架,对包装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各自在体系中的地位、责任与义务(王润球、黄燕,2010)。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包装产业的绿色化提供法制保障。
加大包装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要完善绿色包装认证制度和环境标识制度。绿色包装认证制度和环境标识制度是用来鉴别包装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消费使用到最后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完全符合绿色包装标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鲍晓倩.绿色经济正起航.经济日报,2012-6-5
2.赵娜.当下绿色包装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3王润球,范华锋,徐彦儒.包装行业要走循环经济之路[J].中国科技投资,2008(9)
4.王润球,黄燕.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包装工业发展方式变革的思考.2010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2010年10月ISTP收录
5.王润球,王曼莉.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包装法规体系刻不容缓[J].中国包装工业,2007(3)
6.王润球,肖志云.新型工业化与包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J].中国包装工业,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