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解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次实习活动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
课堂教学活动在xx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主要是讲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活动为辅。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注意力、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目的是让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心健康的知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的能力,以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心理咨询工作在xx四中进行,来访者主要是四中在校中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接待他们,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在此可以了解到现在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掌握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通过这次实习活动,使我对教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很多切身体会和感想:
首先,在知识素养方面。教师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知识结构要合理,当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只懂自己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我在实习中体会很深。
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扎实的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技巧,并能运用自如,熟悉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我在这次实习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有些欠缺,而实践方面更是如此,以前在班级里有过试讲经历,但那只是一种虚拟的课堂环境,而要给学生讲好课,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仅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深化已有的知识。只有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难点,才能有对教材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能力。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答和引导。而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问题,甚至于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前所未闻的。教师要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此给予人生观上以有益启迪,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教师必须广泛的涉猎各学科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来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发展。
丰富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懂得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树立起科学教育思想观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其次,在教师德育素养方面。“教书育人”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道德素养方面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团结协作。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般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的行业要更累,甚至在八小时外还不能休息,这是事实,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竭尽全力地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动的动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朝夕相处的学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也正是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
最后,在教师能力素养方面。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如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从教能力。我觉得,教师全面的从教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与同学交流的主要手段,所以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相对于其他行业是比较高的。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是口头语言,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生动,富有逻辑性,感染力和说服力;观点正确,内容充实,行文流畅,书写工整是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起码要求。除了与学生很好交流之外,对其他老师,领导也要做到尊敬,有礼貌,然后很好地沟通,能够表达自己的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工作面临的对象通常是班级集体,在集体中进行共同的活动,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实习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有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还要控制好课堂纪律以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随机应变能力。在认真备课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想多一点儿,设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得问题,即使这样,课堂上还可能发生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教育;原因分析;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单独强调的原因在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一种期待与要求,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入学前和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人们就会对这种教育表示怀疑。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一个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难以被接受了。也正是社会、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对就业问题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期
当前,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劳动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进而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就业结构具矛盾性,即一方面技术性人才十分短缺,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难就业,这种劳动力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2、学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
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的数量增长了十几倍,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以分数来评评价大学生,忽视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3、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各个高校多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法学类等学科更成为热门专业。
4、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体现在“就业难”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还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这种“招工难”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与岗位的不匹配 。许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集中表现为实务应用能力不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所学技能与工作要求不对称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如今大学教育已趋于大众化,但是多数大学生,尤其笔者所处全国重点院校,学生及家长尚未摆脱“天之骄子”的想法,就业观念较陈旧,基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缺乏自我性格与兴趣的探索,进入大学之后职业目标模糊,加之对大学学习生活模式的不适应,迷茫不知所措,提升就业能力缺乏动力。多数同学毕业面临选择时,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为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考研。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最优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把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要求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2、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毕业生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忍耐与克服困难的韧劲和决心,以及自信、乐观的品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等。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精神。毕业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将各种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优化知识结构,灵活应用,成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培养扎实的专业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求职时必备的能力,也是今后在社会上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和自主性,进而形成积极探索的精神。加强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帮助提高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的需要。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高校、家长等方面的积极配合,统筹规划,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hoits PA: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kuencepsychological distress: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In:Kaplan H. et(eds):Psychological Stress.Lst ed.NewY0rk.Press.1983:33—103.
[2]Kessler RC.Price RH.Wootman CB:Social factors inpsychopathology:stress.Social suppo~and coping process,AnnRev Psychology 1985:36:531-572.
[3]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versus externa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80(1),Whole on.609
[4]崔秀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提高就业能力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3—94.
【关键词】道德教育;大学生;时代性;现实性;创新
一、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进入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的时期,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分离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标准的混乱。这就造成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选择上的偏差,最终导致很多负面问题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1)由于道德教育理论的滞后,无法回答社会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使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发生混乱。道德教育无法体现其时代性,使大学生在发生道德选择时感到迷茫和困惑。(2)时代的向前发展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发生变化,对道德教育产生多方面的需求,而学校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分离。
(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并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教育形成了一种“功利主义教育观”。过分注重于文化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以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畸形,有知识、无道德的现象时常发生。“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许多校园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都反映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学校道德教育过于规范化和程式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现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于个体的感受和人文关怀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片面强调超时代、超物质、超功利的一面,完全脱离现实基础,这就容易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规范化、形式化的道德教育不能不仅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而且使学生在道德评价标准方面发生迷惑和困扰,在头脑中不能确定一个全面的道德评价标准体系。
(四)道德教育理论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科技进步使互联网技术普及,同时产生了虚拟世界的道德伦理问题,这些道德伦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世界道德标准判断。有些大学生往往将虚拟世界的道德问题带到现实世界之中,而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由于创新不足,不能解决虚拟世界中产生的道德问题,而导致学生在现实的世界中出现道德问题。
(五)学校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学校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老师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是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道德品格培养和塑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同,缺乏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片面的将特定社会所要求单一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道德教育方式未能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忽视学生自身的感受所造成的。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分析
对于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造成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大学生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中国学校目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由于后两个比较好度量,而且在中国教育中流行的“功利主义”教育观,过分注重于知识教育的培养,忽略了道德品格的塑造,造成了学生有才而无德。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制度的转变,中国现在正处于转轨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是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具有逐利性、自发性、盲目性,由于“理性人”的假设,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造成了中国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而最能体现“成绩”的知识教育被过分的重视。这种短视行为造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简单、粗糙,长期偏重于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造成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普遍下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那么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分子之一的大学生,对其道德品格的塑造要紧跟社会潮流。高校的道德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创新不足问题。一方面,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教材体系在莫衷程度上还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阶段,对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道德伦理热点问题缺乏解释力。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无法和现实相结合,造成学生对道德评价标准的困惑。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灌输式”机械化、程序化的阶段,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心里动态和个体感受缺乏了解。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面对社会上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他们感到很迷茫,如何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痛苦选择。道德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不足,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所要面对的价值选择问题,道德教育的应用理论还无法满足教育的实践需要,造成理论与实际想脱离。
(三)社会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足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高校招生、用人单位招聘的过程中只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忽视个人的道德品格,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忽视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导致社会各种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造成学生生活体验和道德认知的冲突,使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使学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对策:
(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高校的道德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实效性。这不仅需要创新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还需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同步。使道德教育的理论真正能回答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切实有效的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问题,道德品格的塑造一部分来自于理论,一部分来自于实践,要使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格,道德实践至关重要。大学生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将所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挥道德对人的教化功能。
(二)制定更加全面、综合的个人评价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往往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这就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只关注学生智育的水平,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最终导致很多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改变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就要首先改变当前的学生个人评级体系,建立一种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个能素质,并且将道德评价和知识评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道德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才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媒介素养;教育
一、关于媒介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研究,很多西方国家开始陆续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并逐渐把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成为一种终身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2]。和国外相比,目前为止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素养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针对大学生的、青少年的、党政干部的、留守儿童的等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相关研究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开展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实践行动。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多种多样的媒介信息时,自身对于不同信息的选择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错误信息的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以及对于信息的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简而言之该定义包括三个层面,即获得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3]。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有效获取媒介信息,正确理解媒介信息,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新媒介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媒介评判能力,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新媒介和媒介信息[4]。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只是一群生理成熟但心理和思想还不够完善和稳定的特殊群体。复杂繁多的媒介信息无处不在,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部分高校大学生往往欠缺这种能力。在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晚,多年的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导致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模式,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方法。高压的高中生活结束后进入时间相对自由充裕的大学生活后,很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不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能力的缺失势必对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长期接触不良媒介信息,必然会导致自身素养的下降,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残害大学生的心灵,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导致目前高校对于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没有全面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而且部分教师不能全面把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和重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家庭引导的缺失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其重要性更是毋庸赘述,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但在我国,由于家长文化和认知水平的不同,部分家长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存在诸多不足。有些家长不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甚至有些家长“一刀切”地全面否定媒介信息的作用,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会造成学生对媒介素养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为各种媒介素养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5]。
(四)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媒介信息本身具有双刃剑作用,当一个社会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媒介素养氛围,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否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当部分媒介机构行为失范,必然会对构建良好健康的媒介素养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一)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点。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自身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要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制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自我调适,自我评价,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断提高媒介素养水平[6]。
(二)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相关公共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制定相关教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丰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做到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的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媒介素养信息。高校还要利用好校园自身的媒介环境,如广播站、校刊编辑部,让这些媒介和教育相结合,还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媒介素养专题学术讲座,帮助指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和利用能力[7]。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引导性作用
大学生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是对于家庭的依赖并没有减轻。作为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孩子的媒介素养行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多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媒介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有助于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还可鼓励孩子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提升自己,并时刻提醒孩子遵守网络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四)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创造条件
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在物质方面,社会要动员各种能够动员起来的团体或组织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宣传动员活动。在精神方面,社会的专业媒介组织要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定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派专业人士进入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指导。
为了拓展会员的视野,切实提高会员们的文化素养,激发会员对文化的交流积极性,对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会员们的大学课外生活。在上一周,我们起点文娱社举办了一个常规并将持久进行下去的早读活动,一次新老成员见面会,并选举出了本社团的一位大一副社长。
一:活动过程
活动之一:早读
周一到周五的早上的7:00—8:00是属于我们的早读时间(由于寒冬来临,以后时间将更替为7:20—8:00)。 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每周的负责人会提前准备好这周和会员们在早读时将要分享的内容,在每天的前一晚或第二天早上会员到教室之前写在固定教室的黑板上,以便会员到来后能及时阅读并与同其他会员交流。
我们周一到周五的内容主题分别为:励志,文学,艺术,英语,创意。
活动之二:新老成员见面会
此次活动是自纳新以来,起点所有会员第一次正式的见面会,新老会员表现都很积极。会议最初,各个部部长发言向会员介绍本部门的工作以及以后的计划,介绍各个部的新任理事。最后,我们用公开演讲的方式选举了一位大一副会长。
二:自我评估
总体来说,我们的早读常规活动以及见面会都举办得很很成功,原因总结如下;
1:准备较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两次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因为在活动之前,各个部认真负责,准备充分,有了一个详实的计划,活动才有了开展的前提。如我们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下周与会员分享是所有内容等。
2:密切配合,分工明确
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共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如在活动之前,宣传部负责宣传,秘书处负责准备工作等。
3:活动范围仅限内部
由于是社团内部自己举办的活动,大家表现都非常踊跃,积极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团作出贡献。
当然,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思考到了自己的不足:
1:由于寒冬以至,大部分会员还是存在些许劣根性,会员见面会有请假不到着,早读也时到时缺,更有甚者从来就没到过。但我们会尽快想出对策,找到会员们的兴趣所在,让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表现。
2:也是正因为活动范围仅限内部,压制了本社团在本院的影响力。学习是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更应该将这种好的习惯推广出去,我们也正在向这方面努力。
三:活动结果及意义
1:活动虽小却含义深远,收益颇丰,反响也不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青春最应该自我增值。
2:早读活动分的几个板块不仅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大家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对会员的帮助很大。
3:会员见面会不仅增加了各个部门的联系也提供给了大家认识其他会员并交流的平台。副会的选举更是充分展现了会员的才能。
4:在各个部长的带领下,新的理事也在此活动中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