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篇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1.购置制度不健全。几乎每个国有企业都建立了自身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并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复购置设备,部分国有企业购置固定资产较为随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在何种情况下才可申请采购固定资产没有明确规定,有些国有企业以前就购置过相同或类似设备并且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却每次都重新申请购买新设备而并不查找现有设备是否可供使用,造成了重大浪费;二是缺乏对固定资产规格标准的规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对于拟购置的资产没有分类列明规格标准,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购置不必要的名牌或进口设备,而不选用国产实用廉价的产品,比如一些国有企业脱离车辆购置需要购置高档进口轿车;三是不遵守购置申请审批程序,少数国有企业不遵守固定资产购置制度的规定没有按购置申请程序进行审批,购置固定资产出现了先购置后审批或违规审批的现象;四是关于国有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方式的规定不完善,对于国有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时何种情况下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何种情况下可自行选取供应商采购的规定不明确,有些规定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个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和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

2.使用制度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责任人,缺乏及时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沟通,不能及时跟踪固定资产的运行和使用状态。当国有企业出现内部员工调岗或者离职等情况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和变更实际使用人。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使用人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特性的了解,出现了因使用和操作不当、维护和保养不当造成固定资产提前损坏、报废的情况,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3.报废制度不健全。固有企业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对于达到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应按照资产分类由哪些部门进行鉴定是否达到报废标准不明确,对于未达到报废年限而提前报废的资产,应履行什么样的报批程序才能进行报废的规定同样不明确,对于拟报废的单位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应取得哪些部门的一致认同才能进行报废,以及由何部门认定报废价款是否合理等规定不完善。一些国有企业在报废老旧固定资产中认为拟报废的固定资产残值较小,不必再履行固定资产处置的报批程序,便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甚至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和资产接收方达成私下交易,而在公开的涉及到企业的交易中将交易价格压低,而资产接收方在私下贿赂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以低于市场价格收购国有企业的报废资产。

4.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对领导、员工和经营业绩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s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一个细化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恰当的奖惩措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重要问题假装不知,使得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存在流失的隐患。资产使用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没有被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使得固定资产使用人不注重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和维护,这就体现了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缺失。

(二)固定资产帐实不符,会计核算不规范

1.固定资产帐实不符。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做到账实相符,而现实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登记的内容、实际使用固定资产与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单独设置实物管理台账,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记录。这造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为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监管不严,一些国有企业没有指派专人管理固定资产,实物不仅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对账实不符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责任人,因此造成一些被闲置的固定资产被随意放置、丢弃,账实不符的情况较为严重。

2.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对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计提折旧、盘盈报废账务处理以及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规范: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将一些和购入该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计入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如员工培训费),把一些同固定资产购置时有关的支出(如固定资产安装支出和运输支出)作为费用处理,造成虚增或虚减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入账后对计提折旧的方法和年限随意变更调节,有些企业甚至为了少提折旧费用,对已安装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迟迟不结转到“固定资产”而仍留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三是某些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未及时将盘盈、盘亏、报废等处置的资产进行账务处理,有些已经报废很久的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上未进行核销;四是对于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核算不规范,一些企业对于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不能做到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其账面价值和利润总额发生了虚增,而另一些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把不该计提减值的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造成其账面价值和利润总额发生了虚减。

(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1.固定资产配置不科学。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做到科学配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配置方式除了购建外,还有调拨、借用、租赁、共用、抵顶债权、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调拨、借用、租赁和共用应成为企业配置固定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不能只以购建为主要配置方式。例如,企业在举行宣传推广活动或者举办会议时,有些所需设备单价昂贵且只使用一次,企业就没必要采取购置方式取得造成浪费,可以通过借用、租赁等方式满足需求。

2.固定资产闲置情况多。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许多老旧、落后的固定资产被搁置在一旁,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对这些老旧的固定资产资产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没有管理部门考虑这些被闲置固定资产的再利用问题,大大降低了这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长久闲置造成了设备的损坏,大大降低了这些闲置资产的回收价值。资产闲置不仅损害了固定资产的回收利用价值,还不能合理利用闲置资源以使物尽其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固定资产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比重,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可能造成的遗漏和隐患意义重大。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全部资产状况,还可以有效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为单位资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应健全固定资产的购置制度、使用制度、报废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明确购置固定资产的条件、规格、流程以及取得方式,特别对单位价值较高专业化技术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必要时还需聘请外部专家一同协商制定购置方案。

企业应改进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大规模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电子化,利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建立起权责明确更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都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未达到全面覆盖,部门之间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共享机制不完备。故信息共享可以使固定资产管理实现管理上及时、有效、全面的目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在固定资产使用人调岗或离职时,提出固定资产调拨、清查方案并组织核查资产情况,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的要求。办理资产的调拨和移交手续,及时报送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做到人走物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将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检查,及时消除潜在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完善报废制度,报废标准应有明确文字说明。对于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应由技术部门鉴定,并同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致认可同意后报企业主管领导审批。对于没有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任何部门不能随意处置。对于没有达到报废年限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弄清报废原因;对于因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人员出具书面说明,由技术部门出具鉴定说明后才可以履行报废手续,同时对使用人和责任人处以一定的绩效考核惩罚。

(二)加强固定资产盘点制度,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国有企业应建立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制度,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同时派出清查人员进行定期盘点,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固定资产有无账实不符情况。盘点固定资产时可以利用信息扫码技术,将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生成与资产对应的条码,再将这些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在资产上,用扫描枪扫录条码完成盘点。

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应规范固定资产的核算。在固定资产的新增、调拨、报废、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等环节,严格审批、准确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性,需要计提折旧的应根据其损耗特点科学区分折旧方法和年限,不得漏提、少提、多提或重提折旧,不得利用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调节资产价值和利润。财务部门应及时跟进固定资产处理,对盘盈、盘亏及报废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三)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第2篇

摘 要 事业单位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政府部门有效发挥职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各级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重配置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现象,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出发,综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思考与建议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拨给的资产及其运行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加大了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资产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资产配置也没有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单位国有资产购置存在“想买就买”的随意性现象,而且资产没有规定配备定额、标准等,国有资产总量虽持续较快增长但却没有发挥最大效益。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处置收入等国有资产收入未严格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二)资产配置不均衡,运行效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

国有资产在不同事业单位中的配置不均现象极为严重。比如,有些单位办公用房面积很小,影响工作的开展;而有些单位办公面积严重超标,闲置浪费严重,资产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三)暗箱操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兴建的“楼堂馆所”等非经营性资产项目也转入经营活动,而这些转入经营活动的资产普遍没有进行社会公开竞价和招投标,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给公司或个人经营管理,且承包期限较长,这部分资产的租金或出包收入却成为个别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认识和重视不足,相关基础性工作不够规范

一些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重业务、轻资产;重预算、轻资产”思想仍普遍存在,这就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工作不规范,如资产购置、交接、盘点、核算、收益、处置等基础性工作随意行为现象严重,日常管理松散,单位私设“小金库”、形成诸多账外资产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政府在2006年底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并逐步推广国有资产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部门内部新成立资产管理处,专司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账物分离或账账、账卡不符等现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遭受侵占和损失,如何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管理如何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下面提出几项管理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转变和更新固有观念,切实提高单位领导、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有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点,表明它是政府职能的一种延伸,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政府公共领域、公益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政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待资产管理工作要与业务工作、预算工作、财务工作一样重视。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培养资产管理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制度。

(二)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及政府采购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既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严格新增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事业单位应会同财务部门认真审核资产存量,制定下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按照资产配置标准测算预算经费,未按要求编报资产购置预算的,不安排资产配置预算、不批准进行政府采购,单位不得进行新增资产的购置。新增资产定额定量配置标准规定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单位在资产购置过程中盲目“求好、求新、求贵”的风气,做到资产按需定量配备。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应收尽收,出租出借、资产处置等国有资产收入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使用,避免单位“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

在2006年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清查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资源共享。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制度,如资产采购制度、账卡登记制度、维护保养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产权登记制度等,充分利用财务核算软件,完善国有资产明细账,做到账账、账实、账卡相符。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从资产的形成初始到资产的处置核销建立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抓住资产配置、使用、收入、处置等重要环节,细化各环节管理,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1.规范资产配置管理,即把住国有资产的“入口”。国有资产配置应符合规定条件和配置标准,遵循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原则,制定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间相互调剂的规定,对长期闲置或运行效率低下及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要调剂使用,既节约财政资金,又使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社会效益;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

2.强化资产使用管理,盘活资产,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特别是要规范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制定经营性资产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出租出借资产要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投标,不得变相处置、内部交易、逃避监督,使国有资产收益得到应有补偿。重视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3.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国有资产有关收入应如实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一管理。防止单位私设账外资产,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

4.完善资产处置核销管理,即把住资产的“出口”,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资产处置应公开透明,不得暗箱操作、低价出售或转让变卖,资产的处置实行公开竞价拍卖。

(五)合理制定事业单位人均使用国有资产定额,控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

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根据单位所属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和单位事业开展情况等因素,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制定分类别、分行业、分业务的人均使用资产份额,并限定相应的国有资产年增长幅度,从而控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

(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和专项审计制度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单位资产管理情况作为部门评先评优的一个重要条件。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审计,以专业角度提出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以期在更高层面督促事业单位履行资产管理义务,做到有激励也有惩戒。

总之,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级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做好服务,加强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职责明确、流程顺畅、监督有序、讲求实效的资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 资产管理 改革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国有资产出现了许多的重复购置以及随意购置的问题,使得资产的配置资源或者被浪费,或者分配不公平,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资产分配上也不尽合理。有统计数据显示,在106家中央级别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超过59%家单位的人均办公用房面积是在平均水平之下的,而人均宿舍面积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的有超过了65%的行政事业单位,但是还有些部门的办公用房面积以及人均宿舍面积是远远的高于平均水平的,甚至有的部门,如水利部、文化部等部门的人均办公面积是平均标准的3倍。

除了国有资产的配置以外,在国有资产的使用上面,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普遍较低。在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大多是缺乏相关的使用规范的,致使国有资产充足的行政事业单位很多资产被限制,其中固定资产的闲置率是偏高的。财政部2012年的决算数据显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闲置金额达到了1375.9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2.6%。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包括各项经营性收入以及政府拨款等,从性质上来讲都是属于国有资产的。但是,在我国行政系统内部由于长期存留的传统意识较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认识不足,对于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之间的区分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就使得在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上缺乏应用的规范化管理的意识,重视采购,而疏于管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国有资产作为领导机构或者领导个人的私有资产,甚至成为了部门之间攀比的砝码,使得国有资产严重的流失。当前,一些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部门绩效,或者受到利益的趋势,对财政预算进行不合理的增加,以便获得更加的政府拨款,这样就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增加,国有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还比较时,只有全国性的几个法规,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这些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体制建设当中形成的,在管理方式上与现代管理模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如今的政府管理需求了。在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中,还缺少对审批控制、资产使用等的相关规定,并且对于资产使用效率也没有明确的监管机制,资产处置方式和程序也没有详细的规定来进行规制。

(三)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时期,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发展的滞后和缓慢,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机制缺乏。我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是比较广泛的,并且存在管理机构冗余的现象,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得管理繁琐或者是缺乏监管。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掌握在事业单位自己的受众,使得资产处置权的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造成一些国有资产不能计入政府账目当中。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管理意识

应当从思想上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尤其是针对资产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以及经济责任的危机意识。在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上,首先注重其思想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的甄别,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应当对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单位内部形成清廉的作风,积极开展对资产管理的监督,并且进行资产的良好配置。

(二)完善法制建设

基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各项法律及制度缺乏的问题,应当积极从各项管理内容着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并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制度的建立。例如,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应当将《政府采购法》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的基本法,并且用《招投标法》来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形成监督,并且构建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制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供应商等多方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相互制衡的法律规制体系。

(三)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应当对财政部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之间的职责关系进行协调。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委托”关系,即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受财政部委托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的具体执行部门。

其次,应当建立建立资产管理经营机构。资产管理的经营性机构应当相对独立,并且编制与人员应当进行具体的划分,同时对职能进行清晰的规划,对本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具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投资权、处置权和监督管理的权利,对于不同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对资产管理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统筹与运营。还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制度,以此作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方法。

四、结束语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降低国有资产的滥用以及控制对于国家带来的危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是当前摆在政府职能转变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改革还需要在管理意识、法律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与费用定额测算的初步设想,2012年研究报告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家机关行使职能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其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截止2005年底,全国国有净资产约为13.01万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4.37万亿元,占全国国有资产的33.6%。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两个《办法》详细的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原则,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我国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国家作为“投资者”进行经营和使用的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则是不参与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的国有资产,一般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隶属于国家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税务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类的管理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资产等多种形式。我国一直比较关注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少关注行政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行政性国有资产规模日益过大,其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两个《办法》实施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善,但纵观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资产管理的投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在投资环节,前期分析不足,投资过程中监管不力,导致资产流失。在购置环节,单位决策失误,购置措施不当,购买不合格或者质次价高的产品或工程,容易造成资产的隐性流失。在使用环节,管理不善,资产丢失或损坏。在处置环节,不以法规办事,随意捐赠、转让,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资产配置不合理

国有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或者标准并未得到严格执行,造成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配置不合理。

3.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脱节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政策是分散管理、分散使用,依照“分家”的原则,资金与资产的管理相脱节,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这就导致了资产管理的职责不明确。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一是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只有两个《办法》这样的指导措施,在资产管理的购置来源、使用要求、处置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二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权限处于模糊状态,没有清楚“由谁管”。三是资产管理产权观念淡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资产使用的管理体制,没有落实到“谁使用,谁负责”,责任不清。四是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分离,各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

1.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公共行政的要求分析研究自身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紧密结合公共行政与自身的体制改革,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同时也密切联系市场,按照市场经济和行政单位的要求,建立一个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财政管理国有资产、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一个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2.建立规范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明确单位所需资产,将资产预算与目标任务等结合起来,提出相应的资产管理效率与效益目标。其次,跟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全过程,将资产运作和任务实施过程公开化,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以纠正。最后,由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评估资产管理绩效,做出分析报告,并将之上报有关部门。

3.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体制

监督体制可从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同时入手。外部监督方面,政府应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正规的管理部门,对资产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按照法规制度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内部监督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产权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管理的规范化,并将资产的完好率与资产责任人的业绩挂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9(02).

[2]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第5篇

(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 山东·济南)

摘要:党的十和三中、四中全会对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 :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校办企业是高校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国家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以及促进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国有资产专项检查组对部属高校检查过程中指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针对检查要求提出了整改意见,对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投资企业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未建立起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火墙。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的校办企业(属于学校一级企业)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出资人权益,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2)财务核算不规范、账实不符。有些企业工商执照已经吊销,学校未冲减长期投资——对企业投资,导致账实不符;有的投资商看好高校科研技术,以捐赠股权的方式使学校享有一定股权比例,实质是隐性使用高校无形资产投资而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未履行无形资产投资评估备案手续;有的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用学校非货币性资产投入校办企业而未在学校财务部门办理相关入账手续。

(3)对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未及时清理,实施关、停、并、转;校办企业改制、清算未履行清产核资、评估备案和产权登记程序;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公务用车超标)或业务支出违反相关规定;高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职取酬。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执行不合规。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企业户数不完整,个别企业未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执行中还存在项目库建设滞后,部分项目的选择和调整随意性较大,部分预算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国家鼓励国有资本退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

(2)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执行不合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未建立银行专户进行专账核算,项目实际执行进度缓慢,会计处理不规范。

三、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校办企业未划转至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对跨校区、跨地区对外投资的企业存在监管不到位现象;学校未对直接出资的校办企业建立经营业绩考核机制。

(2)由于高校合并等客观原因造成校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大规模的合并,目前的高校大部分是由过去的多所本科、专科、高职合并而成,合并前各高校的隶属关系(由部属、省属、市属)、管理模式等各有不同。

首先,院、系办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规范。其次,整合校办企业资源带来历史遗留问题。合校前,多数校办企业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立之初,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延续至今。合校后,高校成立,将资产优良企业划转资产经营公司,对于经营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在关停并转企业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如对已经吊销的校办企业清理不彻底,企业注销清算未按规定履行资产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比例变动未履行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转让未履行评估备案及挂牌交易等手续。

(3)高校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统筹管理的力度都有所欠缺。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成立、股权变更或改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工商税务等规范要求,忽略了国有资产法规要求。

四、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体制并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将学校所有投资企业股权(包括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全部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集中统一监管;学校要落实对资产经营公司监管职责,参与资产经营公司重大决策。

(2)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根据所投资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对派出的股东代表、董监事成员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应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并、转;对与学科建设无关、对教学科研无促进作用或长期不向高校分配利润的企业,要尽快撤出投资;对产权链条过长难以监管的企业,要压缩产权层级或退出投资;加快推进学校所属企业改制,制定详尽改制方案,严格按规定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和核实资产,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价值;学校要根据中央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精神,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清理学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在校办企业任职、兼职行为,杜绝兼职取酬现象发生;学校要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制定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管理规定,严格审核程序,明确相关标准;对工商已经注销、财务账面仍未核销的投资,学校应按照准则、制度等相关规定要求获取核销的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审批或备案,并进行投资核销,做到账实相符;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完整申报国有资本收益户数;加强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专款专用原则进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按照预算批复进度执行,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正确的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股权结构变动、股权转让、企业注销未按规定履行评估备案及校办企业未按规定履行产权登记事项,建议要按照教育部及相关文件规定办理。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单靠学校本身已经无法解决。从2008年起,财政部、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陆续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制定了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所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国龙.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初探.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09).

2.马云馨.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时代金融,201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