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及调查问卷

>>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及调查问卷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总结报告 “美格显示器”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的测量学研究 翔升2009最受大学生欢迎品牌大型有奖调查获奖品牌揭晓 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编制 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结果的思考 大学生网络使用后果调查问卷结构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分析 大学生学习意愿成因调查问卷分析研究 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调查问卷的编制 大学生移动互联使用状况调查问卷设计 大学生“求索”精神培养调查问卷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报告 苏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问卷开发 文科女大学生就业观与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孟二冬精神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调查问卷分析 大学生对店连店打折卡的认可度的调查问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及调查问卷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及调查问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及调查问卷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1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化工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化工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于2010年8月立项为国家级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开展建设工作。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搭建的平台,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各地开展调研工作,科学定位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校企教学资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一、 社会调研

(一)调研背景

1. 行业发展背景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实施“质量兴业”战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建立行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行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这为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2. 人才需求情况

2010年,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全区32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化工类专业的30%。我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约为100人,为满足区域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专门人才甚为紧迫。

3. 专业背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工业分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是级教学团队。几年来,已经为化工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化工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二)调研内容

内容包括:1.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研。2.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调研。3.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4.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三)调研的方式及调研对象

1. 调研方式

调研人员亲赴企业生产一线,走访企业管理人员、分析检验技术人员、分析车间班组长、分析操作工并发放关于企业对高职生素质要求调查问卷、关于企业员工的调查问卷、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类岗位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做数据分析。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业务管理层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座谈。

2. 调研对象

深入化工企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质检中心主任、技术员等座谈和填写调查问卷;与已就业的毕业生座谈并填写调查问卷。

(四)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研

1.人才需求量调研

全区化工类企业约有12000家,我专业近3年毕业生仅有338人,所以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从业人员人才质量调研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61.98%的从业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级工证的仅占9.86%,说明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分析操作工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有85.7%的用人单位“重视”或“比较重视”应聘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具有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诉求。

数据显示,12.68%的从业人员具有技术职称。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3%,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从调研结果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毕业生,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工需求量很大。与需要进行培训的非专业员工相比,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就业前景良好。

调查从业人员年龄组成,年龄大于40岁,占4.7 %;30~40岁占15.96%; 20~30岁占79.34 %。从统计数据看出:分析检验人员年龄偏小。这些企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增长较快,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动手能力强、经过短期适应性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的分析测试人员,这也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调研

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一线员工座谈,开展针对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设置和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

(1)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设置调研

从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工种来分类有煤质分析、油品分析、水质分析和其他化学品分析。从岗位管理上主要分为中控分析、原材料分析、成品分析、溶液分析等。中控分析主要负责中间控制分析岗位日常工作,负责完成技术员布置的各项工作;原材料分析主要负责所有进厂原材料质量检验、溶液配制及小组日常管理;成品分析主要负责成品分析岗位日常工作;溶液分析主要负责溶液配制岗位的日常工作。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根据对行业企业调研和对分析检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驾驭设备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拓展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上手快、发展潜力大。企业要求学生从进厂学员学起,经过副操、主操、副班长、班长、技术员等阶段,通过企业内部的题库理论和实操考试逐步发展成“多能工”型人才。主要建议:(1)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教学的比例,强化操作基本功的训练。(2)建议学校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分段式培养应该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建议为在校学生提供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平台,如分析工、化学检验工等,为其以后就业提供更多便利。

5. 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职毕业生离岗率较高。高离岗率导致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效益。与此同时,频繁换岗影响了毕业生的成长发展。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离岗原因主要有工作枯燥、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另外,行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大,在不同企业之间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员工离职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帮助其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

(一)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重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随时跟踪就业市场信息,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教学不断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以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除让学生有能力就业,还应让学生有能力发展。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过程,实践过程反作用于理论的深入,科学设计,层层深入,逐渐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1.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解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即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要加强实践教学

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

(四) 建立制度保障,拓宽校企合作领域

树立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理事会会议,梳理合作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创新合作教学模式,逐渐提高专业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行业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五)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和培养,为学院进一步发展积累人才

教师要走出去,如经常下企业调研、学习,同时还要请进来,请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给老师和学生上课。双师素质教师,体现高职特色;双师教师的素质,决定高职院校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为专业发展理念开展的企业调研,充分听取企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设置、能力需求,是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联合行业企业的力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会成为专业建设的新常态。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输送合格人才。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大学生性别认知就业

2007年3月,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日惹原则――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原则》一文中,性别认知被定义为:“每个人对自己性别深切的内心感受和个人体验,包括对自己身体的个人感觉和其他通过衣着、言语和独特的行为举止等方式认识的性别观”,性别认知的概念第一次被明晰化。西方社会学者对其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兴趣浓烈,国内研究也日益增多。基于此,明确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情况,并开展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西安的三所高校。其中,一所院校以理工科专业为重点,一所院校以文科专业为重点,还有一所院校为综合类院校。

1.调查性别及比例

本次调查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3.52%和56.48%。各年级学生的比例,大一学生为14.33%,大二学生为17.09%,大三学生为22.43%,大四学生为46.15%。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都占有一部分比例。其中,大四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结合大四学生更紧迫地面临就业问题的现实出发,以便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反映性别认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调查专业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的人文社科专业占46.39%,理科专业占37.69%,工科专业占15.92%。三校各自有侧重学科门类,有效的均衡了学科门类的差异,确保数据不会因专业门类的不同影响最后调查结果。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纸质问卷相互结合方法,使用自行设计和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调查问卷》,着重调查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及其对就业的影响。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被调查者的性别认知、就业观、就业现状及了解程度、原因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

1、性别认知情况

大学生的性别认知可以分成两类认知情况,一方面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对于社会普遍的性别认知情况。通过调查获得丰富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

(1)大学生对自身的性别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男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满意程度往往高于女大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自身性别认知上男女大学生有一部分对自身性别认知存在不清楚情况。

(2)大学生对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大学生对于自身以外的性别认知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认知状态,并且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不同性别的就业情况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情况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34.10%的男性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而相对女生,65.89%的女性受访者感到焦虑。根据最终签约工作比例发现,女大学生签约率往往低于男大学生,在所调查的对象中,21.96%的女性受访者无签约,而男性受访者没有签约的比例则为17.61%。

二、大学生性别认知与就业关系的现状分析

对就业认知评价和就业焦虑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对就业的威胁性评价显著高于男生,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男生。

(一)就业前的性别认知问题

就业前的性别认知问题,一是指用人单位性别认知存在的问题。受各个方面的影响,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如就业面窄、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待遇不高等情况。二是指女大学生在求职期间对自身性别认知存在问题,如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能满足某些岗位的要求。

(二)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就业过程中的性别认知问题。女大学生已经获得了就业机会,但在工作岗位中遭遇到了性别认知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一方。如女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性别歧视、晋升比男大学生慢等,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女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拥有与男大学生相同的机会而必然处于劣势。

就业中的性别隔离。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女性就业层次处于低级的职业,而男性就业层次处于高级的职业。比如女性从事制造业、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这些行业大多具有社会地位不高、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易操作等特点,较之电子、房地产等高科技复杂操作产业,女性所占的比例显然极低。

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整个就业环境中,男大学生的薪酬整体而言高于女大学生。而在就业结构中,不同行业间的男女两性在薪酬上仍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三、为性别平等就业提供建设性的对策

(一)政府应明确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遵循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方针,各级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职责,严格监督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社会性别认知现状,根据当前女性就业的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从而保障女性包括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构建和谐、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定期地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监测、分析,主动向社会公开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保证男女平等就业。

(三)高校应完善性别教育课程

性别认知,是个体对于自身性别的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可能使其形成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现代性别文化的影响。对于性别的认知,无论是两性之间还是个体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的性别教育和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身性别认知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我性别认知,尤其是女大学生,应明确自我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想象力、造力、灵活运用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为自身的顺利就业和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性别认知理念,既对自身的性别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又力争以自身的努力扭转社会对性别认知的不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美好而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蕾蕾.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1).

[2]于康平.教育过程公平的性别维度[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 形成性考核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与传统考试模式的错位要求新型的考核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是摒弃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现代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相应的考核模式也要进行改动。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这种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做法,表现为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恶性循环。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特点要求摒弃传统考核模式建立新型考试模式

《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为客体,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研究与阐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企业在作重大决策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本课程的重点包括市场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的设计。难点是市场预测中的某些定量预测方法。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深入实际,调查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与传统考试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主要体现在:

(一)考试目的模糊

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主要要求学生除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外,要具有分析市场问题以及从事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市场的实际工作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考试的导向性作用认识模糊,结果教师批改试卷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绩,学生学习也只是为了考试,考试目的很是模糊,学生就业后所需各种实际能力并没有培养出来。

(二)考试内容的片面

受传统考试目的的影响,《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笔记内容本身,考试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测试,对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考核较多,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

(三)考试方式的单调

目前《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考试形式主要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较多的采用笔试方式,考察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理论,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四)考试过程的松散

主要表现在:考试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讲评等收尾工作,使得整个考试过程前紧后松,内紧外松,漏洞甚多。缺少了考核结果分析、讲评,管理者、教师就无法知道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市场调查与预测》全程形成性考试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

在每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发言次数、小组对话等活动都要有记录。每隔一个章节,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阶段具体情况。在每个学期末将这些记录进行总体总结,以便掌握学生发展状况,同时便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教授不能以将教学内容讲完为准,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课堂接受和反应,对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学生课堂表现做出适时以及适当的评价。

(二)案例分析报告和课程论文

本部分以课程为中心,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各小组的研究课题方向确定为教材的对应章节,前一阶段的课程讲解及实践学习,为案例分析和论文的材料准备奠定基础。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和论文既是对课本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入总结。

(三)实验考核和实地操作练习

为了适应本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主题的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和实地调查活动。市场调查方案设计主要包含三个实务操作练习:初步探索、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实地操作练习主要是亲自运用各种调查方法亲身去操作,体验各种调查方法的优劣性和注意事项。最终以设计好的问卷和调查结果最为学生成绩的依据。

(四)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在考试中,除基本概念和理论等使用客观试题外,适当增加主观题比重,即简答、综合性论述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一种主客观题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测试模式。在解答主观性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书本上的、独到的见解,以测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到思维方式向新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变革。

五、《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践效果

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施形成性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记录,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在课题讲解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独特的角度和同学们形成互动,临场发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主动性、创新性,彰显特色。

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施形成性考核,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这就要求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具备过硬的技能,客观上督促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一、问题提出

校园招聘会作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有效开展校园招聘会已成为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能更清楚地认识校园招聘会的具体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毕业生应聘和就业情况,并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现状、人力资源需求状况,以及对学生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的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校园招聘会的效益最大化,吸引更多优秀用人单位到校招聘,进一步提高学校声誉。

二、研究对象

校园招聘会期间针对到会用人单位和学校2012届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采集数据:

1.关于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共发放476份,收回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

2.关于现场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1 200份问卷,收回1 126分,其中有效问卷1 025份,男女比例趋于均匀,分别占48%和52%,覆盖学校所有专业。

同时,针对一些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补充调查信息,丰富研究内容。

三、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1.用人单位类型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如广州立白(番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万家生活超市(广州)有限公司等,所占比例最大,为69.30%;国有企业如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广州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等,所占比例为5.51%;合资、外资企业如四海集团、广州三元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等,所占比例为17.30%;事业单位如广州市南方理工技工学校等,所占比例为2.36%;其他用人单位所占比例为5.53%。

从用人单位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占到参会企业的一半以上,数量众多。这些企业中很多尚都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扩展自己的企业,相对而言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已成为促进就业的主要力量。

2.用人单位所属行业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所属行业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9.04%;社会服务业为15.38%;零售贸易、餐饮业为15.38%;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为6.73%;金融保险业为5.77%;交通运输、房地产等其他行业为7.70%。

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社会服务业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行业。这主要是由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数量最多,用工需求量最大。根据2011年上半年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从行业用工需求的角度分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用工需求量的前三位,分别占总需求的40.6%、19.2%和12.1%,合计占71.9%\[1\],这与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吕振涛: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一所高职院校校园招聘会调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3.用人单位所在地区

此次招聘会到场的用人单位所在地区大部分是广州,占用人单位总数的89.12%,主要是由于地域原因,距离较近,用人单位所花成本较少,而非广州的用人单位则一定程度上会因成本问题而选择不参加此次招聘会。

从省内看,珠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则更是占到98.84%。珠三角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较多,用工需求量大。

4.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认定方式

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或刚入职员工一般都会看重他们在试用期的表现,选择这种方式的单位占到48.25%。这表明,毕业生应该特别重视试用期内的表现,虽然此时工作经验可能很少,但要尽量展现自己潜在的工作能力,以体现出自己对于公司的价值。

(二)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1.应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51%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学生干部;43%的毕业生得过校级或以上奖励;88%的有过兼职或社会工作经历;52%的毕业生还参加过技能培训;同时全部受访者均有技能培训证书(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书除外),其中65%以上的毕业生拥有2个以上技能证书。以上数据表明,有半数的学生在求学阶段注重通过当学生干部或参加各项赛事或技能培训鉴定等活动以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近9成的学生注重社会实践。这些基本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了筹码,同时提高了就业的信心。

2.就业意愿和择业因素

(1)首选就业单位类型。目前,多数应届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的是国有企业,占52.97%,主要是因为看到国有企业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厚。但是,很多毕业生也愿意进入外企、合资企业或私营企业,这些企业提供的薪酬水平一般比国企更高,工作的灵活性更强,机会及挑战更大,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事业单位,虽然在薪酬、晋升方面不如企业,但是工作稳定性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选择国家机关的学生比例明显不如以上类型单位,除了现在大部分国家机关的招聘条件严格、考录难度较大等原因外,也跟政府部门的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对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2)首选就业区域。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地点上首选广州,占总体的62.10%,这主要是因为广州是全国中心城市之一,位于珠三角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就业条件及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相对好于其他地区。当然,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就业环境与广州相比,不相上下,而且更加开放,经济更有活力,但是本届毕业生生源地主要是广州,所以愿意去深圳工作的学生只有11.86%。还有14.10%的毕业生选择了广东省内的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虽然在工作条件方面不及广州、深圳,但是由于其竞争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而且往往临近学生生源地而受到部分毕业生青睐。

(3)工资薪酬及待遇要求。毕业生薪酬期望与用人单位工资待遇对比,见图1。

根据对比显示,有44.69%的应届毕业生希望第一次求职的工资在2 500-3 000元,而对比大部分企业给出的工资,一般为1 500-2 500元,占56.84%,略有不匹配。同时,参考麦可思公司为该校2010届毕业生所做的半年后的月收入统计,也可以看出目前该校毕业生工资待遇的平均水平,见图2。

这些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对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缺乏相应了解,薪酬期望值偏高,所以对于毕业生来说,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积极面对现实。

(4)择业考虑因素。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三个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地点,所占比例分别为66.34%、56.29%和45.36%。

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个人未来的发展机会是他们择业的首选因素,而发展机会则体现在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规划中。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只有较少一部分用人单位能够提供清晰的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小型私营企业来说,员工的未来发展并不是公司优先重点考虑的环节。关于薪酬福利,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特别注重物质生活条件,所以对于薪酬待遇自然非常看重,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个人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体现其社会价值的标尺,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而工作地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未来发展机会的硬件表现。

同时要注意到,毕业生对专业是否对口、单位性质及规模、工作环境、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等的要求明显低于前三者,这就说明了由于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在择业时,开始趋于理性,对于一些主观意愿和客观因素,能够正确看待。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选择父母意愿的非常少,只有不到3.21%,这从侧面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注重自我价值。

3.就业准备和就业观念

(1)兼职或社会工作情况。调查表明,该校有87.50%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有过兼职或社会工作的经历,这部分学生能够主动了解社会,并在不同程度上锻炼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竞争力,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2)影响就业的因素。社会经验、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是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三大因素,分别为59.92%、55.70%和49.75%。社会经验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这从侧面说明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经验的看重,已经超过了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同时,作为在校期间学生考量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仅有18.14%的学生选择,这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成绩的高低,而更重视个人能力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3)求职经历。本题考察应届毕业生在此次招聘会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从有28.19%的学生选择“一次也没有求职经历”来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同时,15.44%的学生有过3次以上的求职经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4)应聘者的素质能力。从图3中可以看出,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几种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认为应聘者应该具备的几种素质能力基本相匹配,只是在“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能力的认识上有所偏差。之所以会有这种偏差存在,是因为一般用人单位都会希望员工可以为企业无私奉献,可是在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如此频繁,作为一个“打工者”往往都在寻找更能展示个人能力,体现个人价值的地方。

图3 应聘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对比

(5)对就业指导的评价。超过一半的毕业生(52.26%)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辅导活动对于他们就业有一定的作用,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22.20%)认为非常实用。但是,还有25.54%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或不太清楚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各院系专业教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及教学活动,丰富其形式和内容,努力为更多学生提供帮助。

(6)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毕业生认为获取就业信息最有效的渠道分别是校园招聘会(62.04%)、人才市场招聘会(49.17%)、招聘网站(48.68%)、亲戚朋友介绍(35.51%)、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27.31%)以及学校就业信息公告栏(24.68%)。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多元化,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来源也越来越多,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招聘会、招聘网站等途径获得就业机会,但在这过程当中学校应提醒毕业生对招聘信息的来源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甄别。

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许多学生认为学校可以多举办同类专业或行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这样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充实网络数据平台,及时就业信息,丰富招聘形式。

四、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与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类型的比例不一致,毕业生更多优先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但是参会企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较低;另外,毕业生对薪酬待遇的期望虽然已趋于理性化,但是仍然高于大多数用人单位给出工资的平均值。

目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所以学生特别看重工作的发展前景,他们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工作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毕竟发达地区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这就有可能引发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趋于保守,反而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通过与毕业生访谈,了解到学校招聘会组织者在用人单位宣传、招聘信息上存在明显不足。学生对于招聘单位的基本信息、职位状况、用人标准等缺乏了解,同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也缺乏一定程度的交流沟通,导致部分毕业生对招聘会的准备不足,应聘失利。

(二)对策

1.做好职业生涯教育

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有趋同现象,他们大多都会优先选择诸如高薪酬、国企等用人单位,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却很难达到毕业生的要求,最后造成多数毕业生争夺少量的职位而忽略了其他职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中,引导学生认清现实,理性选择,不要盲目跟风,只重经济条件,应该认真了解行业知识,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是现场招聘会以及网络招聘,因此,学校应及时社会以及各高校举行的招聘会信息,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举办一些高质量的招聘会,特别是同专业或同行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就业平台,同时,学校应加强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信息传递的作用,丰富招聘形式,拓展招聘渠道。

此外,学校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毕业生开展个性化的辅导,比如根据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求职意向分析行业特性以及行业前景,教授相应的面试技巧,仔细讲解毕业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如协议书作用、劳动合同法的认识以及试用期、转正期的相关知识,教育毕业生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3.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学校招聘

各高校吸引企业参加自身举办的校园招聘会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以高素质的毕业生来吸引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特别注意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举办针对同类专业或行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

4.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促进与企业招聘的对接

通过调查,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而遭遇挫折。这反映了学校在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首先要对企业、社会需求以及实际工作岗位作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学以致用的课程,传授市场需要的专业知识\[3\],提前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为将来就业做铺垫。

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综合能力、技能、素质的提高,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为社会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校招聘,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评估工作小组.2011上半年度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R\].广州: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