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查报告问题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员工;思想;热点;难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11-05

中国经济走过三十多年高速增长历程,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成为企业员工倍加专注和聚焦的对象,甚至产生思想与认识共鸣,成为企业员工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步入社会、进入企业工作是必将选择的人生道路,对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是大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认识企业、融入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一、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的基本特征

企业热点、难点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被广大员工所关注而又在一定的时期内比较难以解决的突出事物、敏感事件、焦点等事情。从类别上可分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难点是在热点的基础上难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分析,企业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

(一)根源的深刻性

任何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的发生、变化都有其深刻的内在根源,都离不开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必须融入企业和个人发展的进程中去寻找。例如,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福利待遇、子女教育及就业问题的强烈关注,以及商品房价格过高,与员工购买力之间的矛盾;物价上涨、教育支出增长等许多不利因素,为员工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与左右摇摆的风险。员工渴望得到更高的福利待遇,创造一个更为稳定、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解决后顾之忧。因而,员工的职业发展与福利待遇自然而然就成为关系到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表现的阶段性

企业热点、难点问题,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总是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企业现在的关注点与过去相比,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某发电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已走过十六个年头,作为电力行业的一家老发电企业,从成立之初至今,始终以管理精、安全佳、收入高而稳、生产绩效好以及标准高的要求来运行。但在未来五年中,电力企业面临经济下行,电力装机容量及产能过剩,发电机组利用小时降低,电价下滑,发电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被摊薄,营利能力不足,环保投资加大,出现亏损现象。原来“供不应求、旱涝保收”的收入状况,将被“供大于求、自负盈亏”模式代替,企业将被融合、转型及二次创业,甚至将向关停、人员分流的方向发展,发电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将发生根本性质的转变。

(三)变化的可导性

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的形成除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之外,往往还与部分员工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有关,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这种现象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当中,这就需要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并通过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加以引领。实践证明,新生事物都有个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需要有一定时间来适应。万事开头难,如果对收集到的员工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仔细分析,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就会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化,由被动因素变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主动因素;反之,就会朝相反方向发展。这样既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也会损伤员工的利益。为此,加强对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并适当加以正确引导,研究出一套科学、恰当的方法,对员工多做一些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鼓劲的工作,将广大员工关注的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健康、正常的轨道是十分重要的。

(四)关注的持续性

对于企业热点、难点问题,企业员工往往比较关注近期较为现实的问题,例如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企业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员工的福利待遇及职业规划,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培训等问题。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引导并解决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这就形成了关注的持续性。有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难度大,应引起企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五)群体的集中性

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由于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因素,而往往表现出关注群体的集中性。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对于职业上升通道及对应机制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关注的人数和程度不同;又如,对于员工福利待遇问题,青年员工关注度更高,中青年员工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再如,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培训问题,年轻员工比较关注,其他员工对这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六)构成的多样性

企业热点、难点问题的表现形态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且社会经济和环境、教育和医疗,以及企业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的态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员工因年龄层次的不同与群体利益价值取向的区别,彼此对热点、难点的确定差异较大。据对某发电企业员工调查问卷分析,企业35岁以下青年员工最关注的是个人健康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及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36~45岁中青年员工最关注的是个人健康问题和子女教育支出增长过快,教育乱收费等社会问题;46~55岁中年员工最关注的是医疗收费高,个人承担费用过高和个人健康问题;55岁以上中年员工最关注医疗分配不均匀、看病难、离退休待遇等问题。

二、现阶段企业热点难点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及员工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对某企业96位员工开展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是:男性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72%,女性员工占28%。25~35岁年轻员工占35%,36~45岁员工占35%,46~55岁员工占28%,56岁及以上员工占2%。据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比例比较均衡,其中,党员和积极分子占61%,群众占39%,调查人群结构比较合理。因此,从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来看,本次对企业员工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明确了企业员工真正关注的热点与难点。

本次调查问卷的热点、难点问题可归结为四类:(1)企业发展方向的热点、难点问题;(2)个人发展规划的热点、难点问题;(3)经济、环境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4)教育、医疗方面的热点、难点。针对这四类问题,共列举出了20个方面的具体问题。被调查者可单选,也可多项选择(要求选项按重要程度排序)。通过对调查问卷反馈结果的收集整理,归类、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70%的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1)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2)企业职业上升通道及对应机制;(3)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4)企业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5)个人的职业规划;(6)个人综合素养的培训和专业培训;(7)严重的雾霾天气等环境污染;(8)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9)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通过位居前9位的员工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前6位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两个方面。这表明,当前企业正处于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命运和发展关乎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位于7―9位的属于社会层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热点难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在企业发展方面员工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原因分析

员工最关心的企业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主要有:(1)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2)职业上升通道及对应机制;(3)员工的福利待遇;(4)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其中,接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是热点中的热点。企业能否快速实现本次转型和发展,取决于企业与社会产业结构能否有效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和员工利益息息相关。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员工需要在企业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岗位,而且,企业在本次融合、转型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除了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以外,企业的现有规章制度也成了大多数员工“吐槽”和抱怨的“重灾区”。主要有职业上升通道及对应机制、员工的福利待遇、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这几方面的问题。员工之所以关注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表明对企业的热爱及关注。虽然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企业与员工沟通渠道不通畅、论资排辈、职级调整不及时、激励机制缺乏、分配机制未能体现多劳多得的现象,不合理、“大锅饭”“裙带关系”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引起了大部分员工的不满和抱怨。比如,对于员工职业上升通道机制概念模糊这一问题调查发现,竟然有35%的员工将不了解信息列为首要原因。这充分表明,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效率较差的情况实实在在地危及着员工的利益。

(二)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热点、难点原因分析

在员工个人发展的热点难点方面,职业规划和综合素养的培训和专业培训“入围”九大思想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还不够重视,现有的培训模式与员工需求不匹配。比如,有58.7%的员工认为企业缺乏引导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机制,43%的员工将此原因视为个人职业发展较差的首要原因。52.17%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制订明确而系统的长效培训计划,“虎头蛇尾”“断乳期”现象比较严重。还有47.83%的员工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成长不够重视,没有系统培训计划,更没有“量身定制”措施。总体来看,员工希望得到企业的关怀和培养,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容易引起员工思想上的波动,甚至造成人才流失情况重复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40%的员工认为政治宣传流于形式是造成员工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首要原因,说明员工对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还有较大程度的不认同。另外,有20%的党员认为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意识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党员员工思想方面的松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对正确引导热点难点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54%的员工认为比较重要,26%认为十分重要。这表明,员工高度肯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其他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原因分析

除了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之外,环境污染、房价上涨过快、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成了企业员工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企业无法解决员工关注社会层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但是企业利用民主生活会及共青团组织等活动,密切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员工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调整员工的心理状态,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不同员工群体对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员工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群体差异,不同年龄区段的员工,不同政治面貌的员工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所不同,即便对同一问题,不同员工群体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心理反应也存在差异。

从不同年龄区段的员工群体反馈数据来看,在员工的个人发展方面,45岁以下中青年员工首先关注的是职业规划与发展,其次是个人理想中的工作目标;45岁以上中壮年员工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意识,其次是个人工作目标、综合素养的培训和专业培训。由此可见,青年员工在职业规划与发展方面有较大的需求,中年员工更加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年轻的员工个人目标越不清晰,甚至有少部分员工认为自己进入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走一步看一步。这种现象表明,帮助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发挥个人潜能,是企业的重要职责,安排员工恰当的工作岗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融合、转型及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

在社会层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不同年龄段的员工的关注点存在较明显的差别。35岁以下青年员工最关注的是个人健康问题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36~45岁中青年员工最关注的是个人健康问题和子女教育支出增长过快,教育乱收费问题;46~55岁中年员工最关注的是医疗收费高,个人承担费用过高和个人健康问题;55岁以上中年员工最关注医疗分配不均匀,看病难及退休待遇等问题。由此看出,健康问题是大家普遍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中年员工关注的比例更高,中青年员工同时还非常关注子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支出等问题,35岁以下青年员工其次最关注的问题是物价上涨过快,35岁以上中青年员工其次最关注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由此可见,青年员工,特别是工作初期的青年员工在经济方面的压力较大,随着年龄增长员工对安全健康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从不同政治面貌的员工群体来分析,在个人发展方面,有33%的群众员工认为职业规划赶不上变化是造成职业规划不具体的首要原因,而这一原因在党员员工中占比较低(12%);另外,有20%的党员员工认为“对职业规划没有经验和概念”是造成职业规划不具体的首要原因,群众员工没有这方面的原因,部分群众员工(22%)对自己工作的目标不够明确,而党员员工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说明党员员工对自己在企业的定位和目标较为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党员员工比群众员工更加重视职业规划。另外,有44%的党员员工认为思想政治觉悟与意识是热点问题,但是只有不到17%群众员工会关注思想政治意识的问题,说明党员员工对于思想政治意识关注程度要明显高于群众。但是应该注意到,有近一半的党员员工会将思想政治意识列为热点、难点问题,说明在党员员工队伍中,思想政治意识差的问题在当前企业党员员工队伍中也存在一定比例,而且有16%的党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太重要,说明部分党员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较为薄弱,有滑坡的倾向。

五、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

(一)以启发、沟通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正确引导

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问题是广大员工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业务范围、管理模式以及关注点与过去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企业在转型发展、二次创业初期应及时对广大员工加以启发与引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将有助于帮助广大员工理解企业发展远景,未来面临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避免好高骛远,做好职业规划,少走弯路。如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发展特点,重点抓好企业转型发展时期核心内容的宣传和贯彻,深入开展“与企业共成长”的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员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求真务实,增强爱岗敬业的服务意识,深刻理解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敢于担当的职业操守。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有利于引导广大员工按照企业转型发展、二次创业要求,量身定制个人的奋斗目标。通过定日期、定内容的沟通,在企业和广大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

目前,企业为进一步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加强企业领导与员工的联系,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员工合理诉求,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行企业领导接待日制度,听取广大员工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但远远不足以获取最为广泛的意见,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待于创新。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企业清楚每位员工的发展期望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每位员工要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使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核心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认同企业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参与企业建设、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企业与员工“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

(三)拓宽培训通道,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高效培训,择优选用。为了适应企业融合、转型、二次创业的需要,应逐步拓宽广大员工的知识面,培养专业人才设计研发能力,打造专业人才和全能型人才。企业可适当地为员工安排一些专业培训,促进其拓展自身专业技术,全面培养工作技能。与培训机构协商,创造条件,鼓励专业人员考取与专业相关注册职业资格证书,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对岗培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岗位技能的认知。在培训期间,人力资源部门和基层部门可通过跟踪考察、专项考核等方式对专业人才培训成效进行评估。培训的最终结果可作为岗位竞争上岗的资格之一,企业也可根据考察结果将各类专业人才配置到能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促使其早日实现成才的目标。

2.发挥标杆作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提高员工的培训效果,企业可将优秀的、有经验的员工作为标杆树立,给普通员工一个榜样的作用,让他们认为自己努力后也有个盼头。同时,针对性地在广大员工中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训、培养“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选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理论水平、精湛专业技术、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作为导师,采取“一对一”“一带多”或“多带一”的形式帮助普通员工,通过“传、帮、带”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水平高超、学述及创新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高的提升,以满足企业融合、转型、二次创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企业曾利用“师带徒”模式,组织专家、专业负责人作为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引导与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企业的突然融合与转型,企业存在二次创业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立足当下,正视现实,夯实基础,用新思维、新观念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引领员工深入具体项目,刻苦钻研业务。

(四)完善薪酬制度,优化激励机制,疏通职业上升通道

1.优化薪酬制度,体现多劳多得。随着企业的发展,薪酬制度应不断优化,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在岗位工资为基础的薪资制度基础上,可将效益工资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通过考核、评价等方法进行奖金分配。同时,采用浮动10%的绩效薪酬制度,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工资分配体系,对工作负荷重,工作业绩高的员工进行奖励。同时在充分考虑企业特点和员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优化现有激励机制,以实现能者多劳多得的愿望。第一,采用多种激励方式。除物质激励外,采用多种精神激励方式,如通过安排合适的工作而实现的职能激励、通过参与管理决策而实现的参与激励、通过培训和交流而实现的职业成长激励等。第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要实现员工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负荷、工作业绩、对企业的贡献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第三,健全追求创新、卓越的企业文化。改变“关系网”和“大锅饭”的思想,建立“创新导向”“贡献导向”与个人考核指标挂钩的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员工,有效地刺激广大员工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工作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2.任人唯贤,拓宽人才竞聘通道。为了实现广大员工“人尽其才,才用其岗”的目标,营造员工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的大环境,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结合企业企业文化精髓,在识才理念、用才机制、评才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不拘一格选拔优秀的人才,不断拓宽员工成长成才通道。在人才选拔和任用方面,坚持“以德为贤”的用人原则,达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效果。进行“相马与赛马”并重的选才方法,既要重品德、重知识、重能力,还要打破年龄、行政级别、职称限制、论资排辈的老框框,坚持“任人唯贤,不唯学历”。注重专长与能力,改变“独木桥”式的人才成长发展模式;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既要用人唯贤,也要用人唯效;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优秀人才,大胆放手,委以重任,尝试将优秀员工推到重要岗位、领导岗位上的大胆做法。

3.量身制定员工未来职业规划。首先,从员工踏进企业大门后,就应根据员工自身资质与条件,为其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员工所学专业、工作技能与应对能力,并结合员工的兴趣和爱好,对每位员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评,给每位员工准确定位,编制《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表》,完成发展方向的选择。结合岗位的工作要求,给每位员工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培训要求,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其次,企业适当地向青年员工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安排他们到岗位上实践锻炼,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实际工作,便于青年员工在实践中尽快成长成才。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实践后,由人事部门和相关部门领导组织与员工进行个别谈话、考核,及时对其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从而确定其最适合的职业生涯路线,确保各位员工的职业与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内外环境、企业需求相匹配。最终实现每位员工将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整合起来,达到一致,从而形成企业的合力和大格局,实现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五)搭建员工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

1.唯德唯才选人才。企业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为广大员工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专利技术、专题报告、技能鉴定、技术比武、技术创新等途径进行人才选拔、岗位竞聘、技术骨干评选等正能量活动,不拘一格选拔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行业人才。

2.实现信息互联,人才共享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产物,如QQ群、微博、博客、微信等方式加强广大员工组织建设,发挥凝聚广大员工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创建微信公众号,以组织及团队合作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共建共研,同时,对有困难的员工进行心理扶持和精神帮助。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强与员工的非正式沟通,体现思想引导的时代性,增强教育引导的有效性;二是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积极推动员工的培养和使用,努力打通员工成长成才的通道。将优秀人才用于最急需发展工作岗位,实现信息互联、人才共享的目标。

3.实施“人文关怀”,体现“团队力量”。企业应从解决广大员工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努力解决其事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采取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提高员工的养老保障,减少生病员工的医疗费用支出,解决外地员工食宿困难,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员工解决住房、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以温暖服务方式感动员工,激发广大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动力。同时,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广大员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促进员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从而体现团队的作用与力量。

六、结论与展望

加强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研究,采取科学合理、切实有效、针对性强的工作方法。加强对员工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开辟多种培训渠道,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制度,拓宽职业上升通道,搭建员工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在企业融合、转型、二次创业和未来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项审计 调查报告 结构 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而审计机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是通过编写审计调查报告来实现的。因此,在专项审计调查实施结束后如何编写好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就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依据、实施的基本情况、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建议。对于以上内容,应如何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和文字的表述方法,是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的写作技巧问题。所谓结构,就是报告的内容如何分段而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罗列调查出的问题,审计的评价、原因分析、意见和建议如何体现等。结构安排得当,能使审计调查报告条理清楚。否则,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结合实践经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一般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审计调查的概况。在写明审计调查报告的标题、日期、受文机关后,就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写明根据什么可简单的交代调查的缘由、内容、目的等。

第二部分:主要写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它是审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写好这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是否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一)要叙述被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基本情况主要说明与调查目标有关的被调查事项背景信息,总体评价主要是针对调查结果发表评价意见。评价要针对被调查单位财经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论,进行评价,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防止审计风险,尽量不要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二)问题的集中、分类和分析

从诸多的调查材料中,寻找带有共性的问题,将其相对集中在一起,按顺序单列起来。反映问题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切忌单个罗列、轻重不分、分类错误等现象。每类问题的表述原则上要先总体、后列举,要首先反映问题总量、占总体比率、发展规模、程度和趋势、影响面及其后果。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要从大量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从中发现客观实质,真正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审计调查建议

要针对具体问题,从根治和控制的角度,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法规等标本兼治的建议、促进整改和规范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审计调查中发现某县计生经费投入不到位问题,在写建议时不能简单写出加大计生经费的投入。可以建议政府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计生经费支出要分类管理,据实测定,进一步细化预算,这样才能便于采纳,达到加大计生经费投入工作的目的。

第三部分:结尾。主要写清编写审计调查报告的审计机关的名称,并注明报告日期。

二、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步骤

(一)整理审计调查记录,分类归类

在审计调查工作结束之前,应对审计调查全过程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总结,做一番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的整理工作,舍弃无关紧要和可有可无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针对审计实施方案检查审计任务是否完备齐全。如果材料不足,应予补足;证据不充分,应进一步充实;数据未核实的,应抓紧核准;工作底稿不齐,应继续补充,将审定后的材料,按照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如分成哪些是挤占、挪用方面的,哪些是违规发放奖励、补贴的,等等。

(二)拟订提纲

专项审计调查与其它文章不同,需要靠大量的事实材料说话,在收集和选择整理归类的基础上,可按照问题的主次,统筹安排,确定表现形式,编写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

(三)起草调查报告,修改定稿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提纲的拟订,审计调查的基本内容已经具备,只有用文字组织说明,调查报告初稿也就自然形成。初稿形成后,要经过研究,认真加以修改,尽可能做到完整无缺。

三、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好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是审计程序的重要一环,是对审计调查事项的准确、客观、高度概括和评价,是为领导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撰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上述谈到的形式,是一般的写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均可生搬硬套。在审计实务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和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适合表述各种不同需要的形式。

(二)语言要朴素、简练、确切,结论要有证有据

审计调查报告是应用文,不要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形容词进行修饰,更不能大发议论,进行逻辑推理。

(三)文风要实事求是,法规引用要正确

写审计调查报告,就是要求事实准确,文字表述无误,引用法规正确。发现多少问题,就写多少问题;是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让事实说话。如:在审计调查时发现计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可以写出以下事实,表明问题的严重:“某县某年应投入计生经费2410万元,实际投入670万元,实际投入占应投入的27.8%。”注重把事实说清楚。既防止望风捕影,夸大事实,又要防止大事划小,小事划无。

参考文献: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范文第3篇

做完调查问卷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自己亲自去调查,只有自己亲自去调查,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这是撰写教育调查报告必要的前期资料,是组成调查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写报告的人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

有了第一手资料还不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还需要我们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概况。统计、分析方法有很多,建议用电脑来统计、分析,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更快捷,另一方面出错率会小很多。

统计、分析和概况完了所有数据,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还需要有一个核心的观点,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一个报告的灵魂性部分,需要观点明确,结论正确,因为这关系到以后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很关键。

有了正确的观点还需要充分的论据,一个调查报告一定要有充分的论据来论述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否则一切工作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了观点和论据,有了结论,我们还需要有力的案例来补充。一般教育调查报告的案例都来自于实际教育工作中,比如学生的上课迟到率、积极回答问题等方面,案例是最好的证明。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范文第4篇

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一般具备三个要素。

基本情况。即对调查结果的描述与解释说明,可以用文字、图表、数字加以说明。对情况的介绍要详尽而准确,为下一步做分析、下结论提供依据。

分析与结论。对上述情况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原因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对调查对象的明确结论。

措施与建议。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市场情况有了明晰的认识。针对市场供求矛盾和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供领导决策参考。

相关链接

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即普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及重点调查。常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询问法、观察法、实验法、资料研究法。

市场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统一格式,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和正文两部分。

(一)标题市场调查报告的标题应概括全文的基本内容,做到准确、简洁、醒目。常见的写法有:

单行标题可由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范围)、文种构成,如:

天津自行车在国内外市场地位的调查

可直接揭示调查结论,如:

皮革服装在济南市场畅销

也可提出问题,如:

电动玩具为何如此热销

双行标题一般由正、副两行标题构成,如: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关于舟山鱼滞销情况调查

(二)正文一般由前言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前言常见的写法有:

交代调查活动的一般情况。写明调查目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式、结果等。

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提出问题。如:

曾经风靡一时的组合家具今年的销售状况如何?市场调查表明:组合家具的销售日趋疲软,已进入衰退期。(《组合家具已进入衰退期》)

主体主体部分也是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情况。即调查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客观情况。如发展历史、市场布局、销售情况等。

分析与结论。对调查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分析中得出结论性意见。

措施与建议。根据调查结论,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特别提醒

一些小型市场调查报告,反映的是微观的、局部性的问题,它们篇幅短小,在形式上、写法上往往很灵活,但也足以向人们传递市场某一方面的信息。作为初学者,可以多练习写这样的小型市场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要领:

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写作前,要根据确定的调查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掌握充分的材料和数据,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为写作市场调查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写作市场调查报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市场的真实情况,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要用真实、可靠、典型的材料反映市场的本来面貌。

调查报告问题分析范文第5篇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 棗<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研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 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研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研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