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行业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26-02
教育,即教化、培育,是教育者以现有经验或学识,推己及人,为求知者解释社会现象、解答疑问的过程。它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与核心。故师德成为衡量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而特殊教育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应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关注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即师德,从而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力。
一、师德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国素来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常将师德比做“育人基石”。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从业者都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师德也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从业者普遍遵循的道德观念与品质。
特殊群体是指智力、身体运动能力或感知能力受到损害,往往存在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智力障碍或超常等问题,由于特殊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群体,这对于教师的责任心与师德是严峻的考验。一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为了政绩采取造假行为,巧立各种名目向学生乱收费或争取政府奖励。可见,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师德是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聘用教师的首要标准。
二、师德教育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力的影响
就业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是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都必须从事的有偿或具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略的概念,即“就I力”,它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后获取一定技能或知识,因而获得某项工作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就业并不等同于就业力。迈过了就业这道关卡,并不代表该生已经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就业后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症。以及就业技能严重不足导致的不胜任岗位需求等现象,都是就业力不足的表现。
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评定。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就业力不仅仅代表教师具备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责任心。能够胜任“教书育人”的繁重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的不负责任,是一种职业道德缺乏的体现。而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更为常见。在这样一个对教师责任心和师德要求较高的院校中。教师被赋予了更加高尚的职业地位,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技巧、适应能力、竞争技巧和情感智商。耐心、毅力、恒心和温心,都是教学工作中必备的职业素养。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些正是就业力的集中表现。而这归根结底是对教师“师德”的要求。
师德教育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指明了方向。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时刻注重个人言行与道德教育。是对个人职业生涯规范的目标之一。很多师范生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个人教学技能,尤其对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格外重视,而忽略了德育的自我教育。面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如果不能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愿意与教师成为朋友,那么就算拥有再全面的教学技能,其教学工作也是不成功的。因此作为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基地,高校增强对师范生师德教育。也就是增强了师范生的就业力。
师德教育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多师范生认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从事特殊群体教育工作是一件并不光鲜的工作,甚至从内心形成一种排斥心理。对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使其在就业中明显存在不自信或就业目标不明确的心理。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就业力不足的因素。师德教育在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使师范生客观地了解了特殊教育这个行业,体会到唯有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充满责任感。发自内心地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水平,提升就业力。
三、师德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力的路径
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人才输出口径较窄,较普通的师范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提升就业力已成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同等学力和教学技能的前提下。师德成为决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成为提高就业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师德教育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是一个对从业人员师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在面对特殊群体学生时,考验教师的不仅是耐心、智慧,更是责任心。特殊群体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与普通学生不同,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耐心与恒心。教师一旦教育不当,会扼杀特殊群体学生自食其力、回报社会的机会。作为未来奋战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会面临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困难,能否具备一颗随时准备迎难而上的决心,良好的再学习能力和对教育的责任心。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师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初衷。
其次,师德教育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风。受应试教育影响,师范教育也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忽略了很多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仍然存在,甚至很多师范生并没有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打算。只是将大学学习作为步入社会的跳板。因而更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师德教育和自我培养。有技无德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了毕业生整体就业力下降。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使师范生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育情况。组织师范生在校期间深入特殊教育院校任教或参加志愿者教育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之心和熟悉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再次,提升师德教育的渗透力。特殊教育专业所涉及的科目众多,包括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专业课。以保障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掌握多种教育技能,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高质量的教育。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仅仅具备教学技能还远远多不够,还应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师德教育。如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学知识。更要引导师范生从特殊群体的心理与心理缺陷入手,通过深入交流、实地服务等教学环节,甚至引导师范生体验特殊群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艰辛。以使师范生切实认识到师德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教育对象的需求人手,不断升华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师范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避免师范生对特殊教育行业形成空泛的、形式主义的认识,从教学实务和教学有效性方面提高认识,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未来教师,提升师范生的就业力。第四,重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会导致每个人对职业角色认知的不同。很多师范生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是一个并不理想的职业。甚至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使其在就业时不选择特殊教育行业。这些师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也是就业力不足的表现。可见,提高这些师范生就业力的前提是加强师德教育。而师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引导师范生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客观认知。对特殊教育行业的正确认知。以及对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而要做到这几点,则需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引导,深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特殊群体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师范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师德教育,通过培养师德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美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58-02
一、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资格认定
美国很多大学的教育学院都设有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四年修够一定的学分后才能取到教特殊儿童的资格。除了学习专业的特殊教育课程外,还会学习普通教育的相关课程。
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规格要求和认证制度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一套相应的法律规定程序和条件。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特殊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律,但不同的国家由于制订主体的不同对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格和标准也不同。美国的特殊教育十分发达,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获得相应的任职资格。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从八个方面提出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这八个方面分别是特殊教育的哲学、历史和法律基础;评估、诊断和评价;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和实践;教与学环境的设计和管理;学生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管理;交往和合作伙伴关系;职业特征和道德规范。美国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特殊教育教师认定机构采用这些要求进行评定。
二、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培训现状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简称PDS)是一个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它的创立和运行旨在将教师职前培养、新教师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融为一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创立之初只是专注于普通教育教师的培训,但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才逐渐受到关注,并逐渐纳入到专业发展学校中去。
(一)职业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美国整个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每年有5万的教师得到每年一度短缺的特殊教育资格认证。其中,特殊教育教师得到的数量是普通教育教师得到的两倍。但实际记录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数目却在减少,特殊教育教师的流失现象正在加重。超额的工作量,法律的更迭以及特殊儿童和身体上的问题使成千的特殊教育教师转向普通教育或离开教育这个行业。由于极度缺乏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特殊教育教师,很多学区学校实施紧急的资格认证(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进校资格)。大多数被聘的教师不是毕业于专业的特殊教育院校,他们在胜任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在3年内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这直接导致了美国特殊教育后继缺乏人才,严重阻碍了美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职前培训――入职培训
1.入职培训的目标
美国是联邦式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以美国各州实施教师职前培训的措施也是不同的。全美教学与未来委员会于2005年的《进入学习社区的教师入职指导》是目前对教师职前培训概括最全面的。该委员会通过对各州、学区、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开展的综合性初任教师职前培训的目标总结了以下四个中心目标来要求21世纪多元的新教师职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得到建构和深化;为了使学校的文化能支持所有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使新教师融入到老教师的教学组织环境中;新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创新能力,从而能给学校的教学机构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建立一种有清晰的目标,高尚的价值观以及最优团体实践上的专业对话。可以看出,这四项中心目标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只有努力达到这四项目标,才能更好地做好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的内容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培训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一,职业素质要求高标准,多样化。特殊教育教师是特殊儿童的诊断者、评估者,所以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都需要扎实,过硬。除此之外,掌握基本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常识也是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要做的。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培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发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指出“教师职业必须被视为专业,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严谨地与不断地研究以获得专门知识与特殊技能而提供的公共服务;教师职业也要求教师对于其所教导的学生的教育与福利,负起个人与协同的责任。”
第三,特殊教育教师评价。对新教师进行评价是判断新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新特殊教育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通过评价,学校和学区可以直接筛选掉那些不具备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新教师并能及时考察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是否存在欠缺或需要弥补的。
(三)职后培训――在职进修
PDS的创立,发展了新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融为一体的新模式。近年来,美国各州和各学区都在积极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进修计划,由于特殊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已经被有些州列入普通教师在职进修的计划中,使特殊教育成为整个普通教师在职进修的一部分;有些州则单独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在职进修计划。
1.职后培训的目标
为了促进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改进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州的管理体制不一样,因此各州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目标也不一样。
总体上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教学技术上的难题;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提升有需求晋升高级职称的特殊教育教师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素养和满足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
2.职后培训的内容
参加职后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不同,职后培训的内容就需进行修改,因此培训的内容多种多样,若想总体概括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是不可能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下四项内容,基本上能反映出美国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在职进修的内容:一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采用最适合特殊儿童特点的教育方式以及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课堂管理技巧、积极行为引导措施、个别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等。二是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若想晋升高级特殊教育教师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且取得学士学位,因此在职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利用空余时间去选修相应的硕博课程,才能晋升美国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三是全纳教育思想的逐渐发展,它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与不同专业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教学成为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进修的重要内容。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学习电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适应特殊儿童对网络教学的需求。
三、启示
在当前的中国还尚未制定出一系列的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培训的标准内容或措施,但根据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培训的分析,我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使特殊教育教师树立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观。热爱特殊教育儿童和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特殊教育教师的首选条件,因此在职前培训时应努力培养各个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爱心,使他们能从每个特殊儿童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要发现每个特殊儿童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从而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
其次,使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培训时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为了能真正确立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善于诊断和评估学生学习和成长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评价,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再次,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沟通技术。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为了让特殊儿童的需要得到满足,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术,只有掌握了与特殊儿童和谐沟通的技术,了解特殊儿童偏好的学习风格,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美国的特殊教育[J].外国教育动态,1981,(6)
[2]朴永馨.美俄两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9,(7).
[3]Clark,R.W.,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M].San Francisco:Jassey-Bass Publishers,1999.
关键词:特教教师 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9-01
一、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
当前来说,我国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物质待遇也在不断提升,总体来讲当前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较好。
首先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行业相对稳定,工作波动不大,有益于特教教师保持稍高于平均水平的幸福感。稳定、平稳的工作环境能够让特教教师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其次,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当前福利待遇不断提升,另外通过舆论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公众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也给了特教教师更多的信心,使其安心投入到特教工作当中。具体来说,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当中,情感和行为得到控制占据较大的成分,大多数的教师都更加注重个人情绪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这也说明当前特教教师的个人心理调整能力和意识都有所提高,更多的特教教师开始注重个人情绪行为的控制调节,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保持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特教教师的教学对象是生理或心理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这些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关心,特教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比某些方面的工作压力更小,因为特教教师不需要承担较大的升学压力,特殊教育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和对社会适应力的提升,所以特教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就可以更为放松地和学生交流、相处,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保持相对愉悦的心情,提升其整w幸福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面对特殊儿童,所以特殊教育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面对学生的生活问题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二、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
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幸福感都会随着发展而有所变化,特教教师在不同的教龄阶段也存在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普遍会出现工作热情降低的情况,这一阶段的教师往往处于为人父母的年龄段,因此生活压力较大,扮演的社会角色增多,这都导致其对工作的热情降低,幸福感水平也随之下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教龄在1―5年的教师处于较为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这一阶段的教师仍处于新手期,在教学活动以及与学生沟通方面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一些新教师会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这对新晋特殊教育教师来说都是有较大压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会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降低,使得教师幸福感随之下降。教龄在20年的特教教师属于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与年轻教师相比体力和精力不足,在工作中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这些发展特点也在提醒着特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尽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注重身心健康发展。
三、人口学变量对特殊教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差异比较上有明显体现。在对生活满意度和兴趣维度上,女教师要高于男教师。通常来说在社会发展当中,男性和女性相比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而教师这一职业更趋于女性教师的生活需求。特教教师的岗位编制差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在编教师职业更为稳定,福利待遇更为完善,在教学目标上也有着相对更低的要求,反倒失去了更多的教学成就感。而非编制教师在工作中希望通过工作得到编制或是延长劳务合同,在工作中不断挑战教学目标,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成就感,反倒提升了主观幸福感。
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着某些在编教师不思进取的情况。但是非在编教师在收入待遇方面与在编教师有差距,收入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时,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也会下降。学历不同的特教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也有所差异,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心态等在不同学历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教师反倒主观幸福感较低,专科学历的教师对收入待遇方面的要求相较前者低,由于自身学历较低,即便当前待遇不算好也可以接受。但是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学历较高,对工作待遇要求也会较高,所以当自己的理想和实际生活有所差距,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最终导致自己的主观幸福受到影响。
总结来说,当前我国对特殊教育给予了重视,特教教师普遍有较好的主观幸福感,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在情绪行为、对生活的满足度上存在差异。女教师与男教师相比主观幸福感更高,学历较高的教师对生活要求更高,低学历教师要求相对较少,更易满足获得主观幸福感。我国当前的特教教育发展较好,特教教师收入和待遇不断提升。特教教师的精神状态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因此广大特教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工作当中保持踏实敬业的作风。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教学效率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在相关领域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而它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其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考。因其所具有的补偿、教育、交流等作用,所以它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关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教给特殊教育学生课本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其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给其必要的生活经验,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同样说明了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其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分析
(一)特殊教育的本质
日常教学中,想要推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首先要明确特殊教育的本质,如此才能够保证后续改革的严谨性。无论是常规教育还是特殊教育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存在的,但与常规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存在更多特殊性,而其特殊性则主要是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热情与信心,既要完成课本知识教学,又要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总体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更加细致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案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特殊教育的特点
首先是教育对象特殊性的特点。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都属于残障学生,因此他们大都会在感官、智力、情绪以及肢体方面存在障碍。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同类障碍的学生,也会出现障碍程度不一样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必要时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其次是满足学生发展主体性的特点。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之后才能够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只有按照上述原则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发展。
最后是特殊教育的互动性特点。单从理论层面来说,教育活动其实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加深了解、拓展认知深度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缺陷或不足,之后才能够通过相应的教育措施加以补救,强化其生活与社会技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扫清障碍。
二、在特殊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是合理运用“缺陷补偿理论”的原则。“缺陷补偿理论”即个体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能力欠缺,那么他就会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帝如果给你关上了一扇门,还会给你另打开一扇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帮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进而培养其生活技能。具体来说,某些听觉障碍的学生其视力或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而那些视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其听觉和触觉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后天强化。基于此,在开展听障学生教学时,应当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相关教学素材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其用视觉记忆掌握学习中涉及的重难点知识。而在进行视力障碍学生教学时,则要注意加强其听觉方面的刺激,并以此为起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是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特殊教育需要做到形象、直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特殊教育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但只做到“形象、直观”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要掌握知识,还必须要对学习中涉及的素材进行分析概括,并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如此才能够使相关教育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扮演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渡拓展的桥梁,教师要由此着手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是适度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可以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如此,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当掌握好“度”。具体来说,教师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但不能简单将其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应当对其局限性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对特殊教育学生来说,因为其精力很难集中,所以假如整节课全部开展多媒体教学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对学生来说,这会使其留恋于课堂教学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以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为参考来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逐步创造出全新的特殊教育格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方式,为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打好基础
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想要推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首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为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生存、繁衍提供足够的土壤。具体来说,这一环节的改革应当从以下层面着手开展:1.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并学习掌握常见教学设备、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学习各类新兴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可以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2.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习情况,之后才能够为学生设置其能力范围之内的教学活动,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再者,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进而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其学习效率。3.校方需要做好应用实践信息技术的保障工作,提高扶持力度,保證相关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及时到位,这一环节的改革能够为相关细节工作的推进落实扫清障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搭建特殊教育信息数据库,以降低教师整合素材、开展相关应用实践的难度。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模式创新等宏观问题之上,所以更有助于推进国内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通过“无障碍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信息获取以及交互认知能力
单从理论层面分析,无障碍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物质无障碍学习环境、交流无障碍学习环境和信息获取无障碍学习环境等类型。日常教学中,无论是要搭建何种类型的无障碍学习环境,都必须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之后才能够强化学生的信息获取以及交互认知能力。目前,全国各地的特殊学校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位于蘇州工业园区的仁爱学校就已经建成了交互式白板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内的移动学习环境已基本成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南京聋人学校内几乎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楼走廊内也安装了很多触屏电视,学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南京聋人学校的学生几乎做到了人手一台ipad,而校园内则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全覆盖,这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今后各地特殊学校可按照以上思路来为学生搭建无障碍学习环境,从而锻炼并提高其信息获取和交互认知能力。这方面的改革仅靠学校一方可能无法完成,需要相关机构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因此,在前期需要制定系统化的工作方案。因为先天缺陷,所以特殊教育学生可能无法像其他学生那样自由地进行学习,有时也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则可以强化其“生涯体验”,让其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无法搭建系统的无障碍学习环境,那么立足于教学实践开发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软件也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它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点
推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基本前提。校方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中会涉及大量的经费开支,如果在这方面有困难,那就应当寻求上级教育部门或社会闲置资本的支持。此外,还应当在这方面的改革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相关费用开支要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
在上述改革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后续更深层次地学习打好基础。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切忌一味地赶进度,要给这部分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反思空间,让其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在面对那些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感官存在障碍的学生时,要指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生活、弥补自己的缺陷。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己生活与学习带来的变化,将会更愿意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对于特殊教育课程的全程参与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对于特殊教育的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今后教师需要以此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来着重实现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之后才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具体来说,为了实现学生对于特殊教育课程的全程参与,教师要推进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便捷性与交互性为学生量身定制有针对性地学习计划,让其在克服自身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了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更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今后教师要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推进相关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以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上笔者依托实际工作经验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冯伟君.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14):116-117.
[2]王强.浅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特殊教育教学效率[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5):24-26.
[3]赵昕.浅析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39.
特殊教育是指对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
阳斌所在的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附设于成都市和平街小学,目前中心有10名老师和48名学生。
谈及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阳斌坦言,“还真是挺辛苦的”。与普通教学不同,特殊教育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班里有9个孩子,每天我都需要在脑中紧绷着一根弦,要在课余组织孩子上厕所,提醒他们喝水,记住每个人的服药时间。午餐时,我必须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口味和禁忌,谁不能吃辣、谁的水果需要去核切块等等,不能有丝毫差错。”除此之外,阳斌还需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在课堂上和课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
阳斌是和平街小学第一名由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她便担任起了班主任一职。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阳斌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开展假期家访,向家长询问孩子的近况,对孩子进行能力评估,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虽然这些工作并没有在阳斌的职责范围内,但在她看来,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刀有余,与家长配合得更加密切,让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要努力实现“理直气壮”
目前,我国新的培智教育课程标准仍在修订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开展需要处于一线的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经过阳斌和团队4年来的不断尝试和努力配合,富有锦江区特色的培智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由阳斌执笔的《智障儿童学校教育的‘双适’课程建设研究》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由阳斌撰写的《运动地板时光疗法干预智障学生社交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在四川省第四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阳斌如今正在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平日里,她时常会与国内优秀的特殊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也会关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熟案例,结合实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变革和创新。“按照既定流程开展教学是比较轻松的,但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我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在家长和学生面前。”
“理直气壮”是个有意思的词,深究下去便会了解阳斌心中不服输的倔强。“许多人对特殊教育老师有着较为狭隘的看法,认为他们只需要看好孩子就行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发展潜能、掌握技能。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我们交出的最好答卷。”
那些让人泪如雨下的瞬间
每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接手一批学生后,没有特殊原因的话,都会陪伴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的相处会让老师和学生甚至和家长之间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就像一家人一样”。
阳斌向记者讲起她与一名学生之间的故事:这名学生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他在入学之初性格十分孤僻,几乎没有专注学习的能力。阳斌对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阳斌建议家长让孩子试着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阳斌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在放学之后进行至少一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后来,这个孩子参加了2013年5月举办的成都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比赛中,孩子每一次挥拍都竭尽全力,打完单打接着进行双打,不叫苦不叫累。孩子在场上挥汗如雨,阳斌则在一旁泪如雨下,她深知孩子取得成绩的不易,既为他感动,也为他骄傲。
这个孩子毕业后进入了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擅长制作手工艺品的他为阳斌亲手编制了笔筒,这个看上去精致可爱的礼物一直在办公桌上陪伴着阳斌。在阳斌看来,这些孩子都是“缺萼的花朵”,命运的偶然让他们比普通孩子特殊,他们的成长虽然缓慢,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进步。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就是阳斌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价值认同感的来源。
阳斌总是鼓励家长们学会勇敢面对,放手让孩子充分成长。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接纳,让他们不被孤立,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的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