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 时间效益 教师 信息技术
自20世纪末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始,世界各国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起来,并在21世纪初兴起了信息化硬件建设浪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地的教育信息化都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也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本研究侧重从海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间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绩效,希望能为海南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问卷围绕两个方面的主题,即教师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和在各项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在一个星期中所产生的时间效益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学校为随机抽取的40所样本学校,其中有省(市)级中学、小学,县级中学、小学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筛选,有效问卷共有3038份,其中男教师占32.8%,女教师约占67.2%;在年龄段分布方面,20-30岁教师共909位(29.9%),31-40岁教师共1242位(40.9%),41-55岁教师共816位(26.9%),55岁以上教师共71位(2.3%),通过数据可知40岁以下的教师约占全体教师的70.8%;在职称方面,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最多,占三分之一多。几乎所有科目教师都参与本次调研,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参与教师最多,共占教师总数的67.6%,其余科目任课教师都小于10%,比较分散。不同年级任课教师参与比例较为均匀,其中小学教师约占60%。另外,教师样本数据表明教龄约为15年。
2.教师对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的整体态度
为了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是否能提升工作效率,即是否有助于节省时间方面,我们将选项设计为4个选项:节省时间、没影响、多花时间、暂无。表1表明学校教师对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能否带来时间效益的整体态度。
表1 教师对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的
整体态度
通过表1可知,根据教师选择节省时间的人数比例来看,上述四类常用信息技术工具从多到少依次为:数字教学资源(61.2%)、数字学习平台(55.3%)、学校管理平台(54.9%)和交互式电子白板(27.9%)。另外,我们查阅了英国一个相关调查报告,该报告表明英国教师的选择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数字教学资源(53%)、交互式电子白板(48%)、学校管理系统(40%)、数字学习平台(16%)。对比两份调查结果可知:海南教师和英国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是否节省时间方面最大的差异集中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数字学习平台两类工具的应用上。同时,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学校(小学、中学和九年一贯)教师对上述四大工具在节省时间方面的看法,结果表明:除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认为节省时间教师百分比:小学32.1%、中学26%、九年一贯23%)以外,其余三类工具按教师从多到少排序都为――小学、九年一贯和中学。另外,英国这份报告也显示,认为应用上述四类工具有助于节省时间的小学教师比例都要高于中学教师。两者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
3.教师对在各类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否带来时间效益的整体看法
表2显示了教师对在各类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否带来时间效益的整体看法: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认为应用信息技术能节省时间的教师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为:课堂教学(75.65%)、教学准备(67.53%)、过程资料记录保存(65.46%)、教学评价(53.71%)、学校日常行政事务(47.96%)。英国相关调研报告显示结果为:教学准备(56%)、课堂教学(51%)、教学评价(44%)、过程资料记录与保存(43%)。本次调研与英国调研结果在课堂教学、教学准备上的教师选择百分比的顺序刚好相反;在过程资料记录保存与教学评价两方面的顺序刚好相反。另外,从学校类型来看,认为节省时间的教师中,小学高于九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于中学,英国报告中也显示小学高于中学。
表2 教师对在各类教学教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否带来
时间效益的整体看法
4.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时间效益层次划分
通过因子分析的降维,初步划分等级,并经过非参数检验之后,最终以教师应用时间效益为依据对40个样本学校划分了7个层次:同一层次学校在有关时间效益的题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则在绝大部分题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在表中,底纹显示部分表示相联等级的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层次数字越大,表明该层次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越低,反之亦然。如第1层次的学校为应用时间效益最高的学校,第7层次的学校在时间应用效益方面最低。
通过表3可知,第1-2两层次学校在描述时间效益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第3-4层次、第4-5层次学校群间的差异也与此相同;第2-3两层次学校群间除了在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方面,其他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第5-6两层次学校群间在数字学习平台、学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是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少的两类学校;第6-7两层次学校群间除了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评价两方面以外,其他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图1描述了在这7个层次上学校数目的分布比例,通过图可知:第3、4、5层次学校的数目最多,三者共占学校总数的70%以上。这也表明这三层次学校在今后教育信息化项目推进中要重点关注,了解它们的发展特点,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使这些学校能向更高一级发展。
图1不同层次的学校数目分布比例
5.七层次学校群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时间效益的特点
图2反映了7个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在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等级。
(1)随着学校层次依次递加,其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所产生的时间效益等级是依次递减的。
(2)第1-2层次的学校时间效益差距在所有相联等级学校间的差异中最大。
(3)根据先前等级划分可知,“5”表示没影响,“5”以上表示这些学校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时平均来说是节省时间的,反之亦然;根据这个可知,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方面只有第1层次学校的时间效益等级略大于5,今后应在这个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4)在数字学习平台和学校管理平台应用两方面,第1、2、3、4层次学校群的时间效益等级都超过了“5”,表示其都处在应用这两类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节省时间这一发展阶段,表明教师应用具有自觉性;但第4层次学校群处于无影响的边缘,学校需进一步巩固,以防止重新回到利用信息技术反而多花时间的地步;其余5、6、7层次的学校由于教师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多花时间,应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和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应用技能,使信息技术应用为教师节省工作时间起到实质作用。
(5)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只有6、7层次学校教师认为多花时间。
图2各层次学校教师应用不同信息技术工具时所带来的
时间效益等级
图3反映了7个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时间效益等级,其中以等级“5”为分水岭,平均等级数大于5,表示该类学校教师(平均来看)在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节省时间,达到这个程度后,教师就拥有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反之亦然。通过图2可知。
在“课堂教学”方面,所有层次的教师都在这项工作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提升工作效率。
在“教学准备”、“过程资料保存”两个方面,除第7层次学校以外,其他学校教师(平均来看)都能在这两项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节省时间,当然前6个层次学校时间等级效益不同,针对具体学校,我们还需具体分析哪一类教师需要接受哪类培训来提升时间效益等级。
在“教学评价”、“学校日常行政事务”方面,第1、2、3、4层次学校教师(平均来说)认为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用信息技术时能节省时间,其他层次的学校就不是。
三、结论
依据教师应用四种信息技术教具和在五种主要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所节省的时间,对40所学校的3038名教师抽样数据的分析情况如下。
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效益:认为应用数字学习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平台上有助于节省时间的老师都超过了50%;约27%的教师认为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节省时间。
信息技术在各项工作上的应用效益:50%以上教师认为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过程资料保存四个方面能节省时间,其中课堂教学方面认为节省时间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75%;认为在学校日常行政事务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节省时间的教师百分比约为47%。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时间效益与其在各项工作中应用的频次总体上成正相关,即应用越频繁就越能体现应用的时间效益。
――――――――
参考文献
[1]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教学与管理,2008(6).
[2] 左晓梅.欧洲国家学校ICT应用效益研究述评.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
[3] 马元丽,费龙.英国ICT试验床项目效果分析及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
[4] 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6).
[5] 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7.
[6] Becta.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Pupil Learning and Attainment.2002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我通过类比于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形式给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好比是一个方向系统,控制着教学前行的方向;“过程与方法”好比操作系统,控制着教学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比动力系统,提供着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动力。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总结为如下“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②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发展。
知识与技能:回归本源
再好的信息技术,最后的使用者是“人”。实际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师对技术的使用,不但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争做一个“坚持阅读、坚持实践、坚持反思、坚持写作”的教师。坚持了阅读,大脑中就有了东西可以输出和调用;有了实践,定会将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之路走得更好;有了反思,可以促使一个人不断进步,在应用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就会逐渐积累起经验,少走弯路;通过写作,能够让人摆脱“奴役”走向“自由”,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做得更好。
一位教育者,不管怎么变,都要做一个对学生真诚关怀和爱护、博学并热爱所教科目、用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深得学生的喜爱;这样的教师,他回归到了教育教学的本源上;这样的教师,他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人,解放人,发展人”。
教育家顾明远说:“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到学科课程之中,回归本源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只是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最后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过程与方法:忘掉技术
我想,如果把信息技术比做一把剑,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争取做一个“剑人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包容一切”的教师。因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术”而不是“技”,在初学或者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的阶段,可能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会多些,但从信息技术在各阶段中的应用来看,据《教师信息化调研报告》揭示,越到教育的创新阶段,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教师可能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来上课,但他能够把信息技术通过“大道无形”的方式来应用,化有形的信息技术于无形之中。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对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时,很少讲某项技术的应用,他主要讲这是一个“新时代、新技术、新教育、新人”的社会,激发起大家热爱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和生活。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掉技术”,但别忘记心中要时时保存一个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忘掉技术”不是不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忘掉技术”也意味着,当不用技术时就坚决不用,因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应用工具达到的人文效果才是其目的。
苹果公司产品设计师乔尼说:“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就是好的?因为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我们喜欢去控制它。规律就是简洁,如果找出复杂中的规律,就易于驾驭产品。简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不是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抹掉,而是挖掘复杂性的深度。要想设计得简单,就必须挖掘得足够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准确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哪些不重要的部分是可以拿掉的。”因此,优秀的教育者,他善于把握教学的规律,他已经精确掌握了教学的本质,了解了学生,他会用最少的技术来实现最大化的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技术来显示自己的信息技术实力。
教有法,无定法;技有术,无定术。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适合自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哪怕再简单的信息技术练到极致也能成为每个教师教育教学的绝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发展
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得幸福,学得快乐,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比如,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听课是同步的,过后想再听一次就不可能了。有了信息技术以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次、反复观看网络上的学习视频,并且网络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送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数字学习资源,这样的网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顺从人类的特征——发于自然;利用环境根据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辨识环境和设计行为——顺乎自然;使之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兑现潜能奉献社会,自由、健康、快乐地生活——成在自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能更好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之后,学生更容易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每个人的个性更容易得到张扬,众多的个性聚集在一起,就有了丰富的教育世界。罗素说,&ldq uo;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我相信,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学生的幸福之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有这样的阐述:“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说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融合所产生的力量必将中国教育改革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把握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维目标,有益于关注人、服务人、解放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才会真正走向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S].2004-12-25.
日本政府为期三年的“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学习创新事业”于2014年正式结束,这两大“事业”实际上属于日本政府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中做出的最为重要的实践验证项目。除此外,近年来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国家级项目和研究还有由总务省主导“学校设施在灾害时的ICT环境利用事例”研究项目、“校内LAN整备”项目、“培养ICT应用能力”项目、“e-Net Caravan”项目等,由文部科学省主导的“学校及社会教育设施的信息通信设备和视听教育设备等的状况调查”、“信息使用能力调查”、“ICT利用终身学习支援事业”,等等。
为实现日本教育领域中ICT的普及,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了许多项目以推动各地区和学校应用各类信息通信设备和技术开展教学。最能说明日本ICT应用现状的就是文部科学省每年一度开展的有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等的调查,根据最新的2013年度调查结果显示,以公立的小初高、中专及特别志愿学校在校生为基准,2013年3月时教育用电脑总数约为191万台,平均每台对应学生人数为6.5人,与2012年度持平。而2013年6月内阁决议的《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要求在2017年达到每台对应3.6人,2020年要求人手一台。按照这个目标意味着教育现场需要1250万台电脑,是2012年的6.5倍,就目前平均值来看实现起来确实难度太大,投入额度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就2013年的普及情况而言,只需再增加40万台即可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年级一台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按地区划分,普及率最高的是鹿儿岛县,一台仅对应4.4人,最低的是琦玉县和爱知县(一台对应8.2人),而东京都居然是排名倒数第三,大阪和京都也只是勉强超过平均值,可见日本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也并非是城市经济程度越发达电脑普及率就越高。而在教务用电脑普及率则是108.1%,意味着几乎每个教师都人手一台。校园网的普及率为84.4%,无线网的普及率为23.3%,超高速互联网(30Mbps以上)连接普及率为75.4%,电子黑板总数为72168台,实物投影仪为141398台,电子教材普及率为32.5%,教育系统普及率为68.3%。由此可见,日本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但在人手一台的目标上尚有巨大差距,无线网络尚未普及,电子教材使用率还比较低。
但是,根据2013年度日本全国学力学习状况调查结果,对于“到去年为止采用电脑等信息通信技术学生之间是否进行过协同学习或课题发现解决型的学习指导”一问,回答“做得很好”和“还行”的小学比例为46.7%,初中为45.2%。在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SLIS)结果显示,日本对于引发主体性学习的自信比较低,对学生开展ICT指导实践的教师比例属于所有被调查国中最后一名。OECD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调查(PIAAC)的结果显示日本在“使用IT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属于20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的中等水平,并且36.8%的人都未接受电脑在线调查而是回答纸质问卷。由此可见,日本教育信息化方面,尤其是利用ICT开展教学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针对这些情况,日本政府在《世界最先进IT国家宣言》(2013年6月内阁会议决议)就明确指出为实现教育环境的IT化,需要普及学校高速宽带网,实现人手一台信息设备的配备,推进电子黑板和无线网络的设置,提高电子教材的使用,从初级教育阶段就开始积极完善教育环境IT化,谋求儿童学习能力和IT应用水平的提高,并加强与企业和民间团体的横向联系,充实教育用的电子教材,要在2020年前实现所有小初高和特别支援学校教育环境IT化,构建学校与家庭之间无缝连接的教育学习环境。同时,日本《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日本再兴战略》中均指出实现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教育方针,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此建立日本今后技术强国的教育基础。2013年12月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总部制定了《创造性IT人才培养方针》,力求成为世界最高水平IT社会,积极培养下一代IT人才,推进国民的信息利用能力。
在此背景下,日本总务省的“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文部科学省的“学习创新事业”在日本全国筛选了20所学校开展ICT教育实践研究活动,以建立日本未来学校人手一台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模型,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也总结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调研报告中显示若要在日本全国普及ICT教育环境仍然面对非常多的问题,如从学生人数上来看,日本小初高及特别支援学校在校人数约为1400万人,教师人数约为100万人,合计超过整个日本人口的10%。面向如此众多的人数提供什么样的ICT环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和开展教学,需要更为谨慎的实践调研工作。另外,不仅是需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各类电子教材和应用软件,并逐步向每位需要的学生和教师推广。面对不同学习和教育需求的人群和单位,急需综合性教育应用平台,与企业和社会团体横向合作,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提供各类电子教材和应用软件,使得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随时随地登录,并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得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教育信息化。
有关教育领域中最先进的ICT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日本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利用的研究实践表明,日本的教育一线仍然存在信息分散化、软硬件标准不一致造成的使用局限性、ICT利用方法的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由日本总务省委托日本教育技术振兴会进行实践调查,于2014年3月了《2013年度有关教育领域中最先进的ICT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书》。该报告从案例分析角度对教育中技术和实践方面的ICT使用进行了实践考察,总结指出在日本学校一线的ICT使用虽然有部分实践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家庭和学校间联系不紧密、ICT环境使用成本过高、现有环境无法解决的诸多课题。
该调查认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学习云平台有望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对比以往的区域性内部网络模型(Intranet模型),利用了云服务的云模型不仅能够减少地区的负担,实现校外随时随地登录,还能够做到对接各类设备和统一化管理,低成本高效的运营。为此,初步构建了一个教育学习云平台原型,以两所小学的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调查。
该平台主要提供以HTML5制作的电子教材、视频教材等形式的学习内容,还有学习用的APP、协同学习工具等应用软件,可以对应Android、iOS、Windows等三类系统,通过对实验学校的实践授课来验证多个学校间、校园与家庭间以及移动通信条件下学习、教育等使用情况,尤其是使用电子教材和协同学习软件进行新型学习方式下的实践验证(如下页图2)。通过实践表明,提供多种电子教材和应用软件,对应各类操作系统,可以实现跨系统、跨校区的泛在学习模式,并且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ICT应用能力,极大程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需要再对电子教材的安装、管理、统计做出重复性的劳动,教务系统的横向联系解放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记录的手工统计管理,家长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该报告最后指出,若能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这类教育用云服务平台,从宏观上可以降低区域性差异,实现电子教材制作和应用的标准化,推动业界制作规范的电子教材和信息系统接口,并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达到统一化管理教学信息的目的。
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
调研报告书指出,今后需要实现学校和家庭间的无缝连接,降低教育技术的普及成本,制定标准促进企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必要在更广范围内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践。由此可见,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不仅需要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验证,也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由于前者归属日本总务省管辖,后者归属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故两个部门合作开展了“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学习创新事业”,在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了人手一台的教学环境下测试电子教材等软件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从这两个项目以及上述调查研究中发现急需一个能够加强跨地区、跨学校的教育应用平台,以便今后能够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就此,两部门继续开展下一阶段的合作,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由文部科学省实施“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开展教育体制统筹方面的实践,而同期由总务省实施“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构筑教育用云平台,验证技术方面的可能性。
“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和“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在2014年7月开始公开募集实验学校,预设在福岛县、东京都、佐贺县3个地区同步开展,每个地区安排4所学校(包括小学、初中、特别支援学校等),项目实施周期为三年。两个“事业”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总务省负责基于云服务的“先导性教育系统”,通过企事业单位开发系统和应用软件,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而在该系统下由文部科学省开展“先导性教体育体制”的实践,通过各地区教育委员会开发和使用电子教材,加强各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开展教育实践研究。
“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2014年度预算12.2亿日元,2015年度为11亿日元,目的在于利用云计算等最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构筑地区教育体制,促进不同学校间、各类学校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充实新型学习形态的指导方法,开发各类学校和各类教材所对应的指导方法,培养教师指导能力,构建教师研修体制;提高电子教材的便利性,积累区域间各学校可相互利用的教材,共享教材和指导实践事例等信息。期待在2017年时,教科指导中ICT有效利用率(就指导儿童ICT利用的能力能回答“完全能做到”、“稍微能做到”的教师比例)达到80%。该“事业”采用申报计划书竞争投标方式确定试点学校,保证预算符合事业目的并有效进行,研究成果将向各地教育委员会和学校等相关单位进行信息宣传,并在文部科学省组织的研修会和宣传杂志上信息促进成果的有效推广应用。
“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2014年度预算为5.5亿日元,主要依据上文调查研究中的系统原型,构建如下页图4所示的教育学习云平台,目的在于教育领域中积极促进和普及ICT的利用,将学校课程和家庭学习无缝连接;提供丰富的电子教材,制定基于HTML5的统一化标准;降低ICT应用成本,减轻地区政府和教育委员会的负担;灵活利用学习记录数据,开发出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商业领域;将学校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诸如图书馆、公民馆、儿童馆等公共设施、教材开发公司、通信教育、培训学校等学习服务相关资源以信息通信技术予以整合联接;构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在具体实践中该“事业”将构建可对应各类信息终端的低成本教育ICT系统,对低成本、标准化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开展实证研究,以求获得今后教育ICT系统的普及型模型。该“事业”要求校园内已配备有一定程度的电子黑板,触屏电脑、无限网络等信息设备,并已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必须使用学习教育平台中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功能、教师支持功能、学校家庭联系功能、学校间联系支持功能、学校与民间教育事业者的联系功能,能使用该平台提供的HTML5规格的电子教材,实施家庭学习,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保存学习,教务等记录,进行利用和分析,以此制作和提交相关实践研究报告。
后记
日本政府近年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力求在2020年前实现人手一台的发展目标,普及教育信息设备,开发各类电子教材,从国家战略角度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升整个国家的信息技术竞争能力。从各类统计数据可见,日本虽然力求各地区初中等教育的信息设备资源均一化,但是从学生人数来看,由于基数比较大,短期是难以实现人手一台的目标,为此,开展“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和“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实际上也是为了缩减成本,通过云服务来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和各类设备以减少在电子教材开发和教学应用软件开发上的成本,从宏观统筹和资源优化配置角度,这些项目的意义值得肯定,今后有必要继续关注项目实施动向。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5年度学校における教育の情化の等にする果,
[3]日本总务省,「先的教育システム事における地域の定施要,http://soumu.go.jp/main_content/000306686.pdf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 英语教育 差异 均衡发展 教育调研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情况,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人才,我们以南通市中小学为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分别针对中小学生、老师、家长三类人群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现结合调研报告的理论分析,就突出问题――城乡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提出具体的阐释,以供参考。
首先,看看我们从市区及城镇两批收上来的近60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何时开始学习英语”的问题,获得的这样一组数据。如下表(表一,表二):
表一中,市区学生有49.3%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而表二中,在幼儿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仅有8.7%,占市区学生比例的17.6%。从表一、表二的对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小学英语教育在城市与农村的情况是非常不均衡的。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看个究竟。
一、起步时间不同,教材衔接断层
由事实出发,从上表中,城市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就学过英语的累积有77.0%,而农村只有16.2%的学生是这样。大家都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这种起步上的差异,造成了农村的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感到陌生和吃力,今后只能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而非自己的“第二语言”。
不仅如此,在教材的设计上,学生在小学学过的所有内容,到了初中,一切又要重新再学一遍,而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又未明确规定英语必考,这就使得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放松,不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实对于中小学生的英语教育,适时的起步和规范的教学,就是孩子英语之路上的良好开端。
二、课外延伸不同,听说能力有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发挥着信息技术在英语教育中的潜能,各类电教资源已在中小学逐渐普及,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使用的教学设备,如录音机、语音室、视听室等多媒体,正日趋统一。可以说,课堂上,无论是农村的英语教师还是城市的英语教师,都在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多媒体,让学生领略英语文化,训练英语听力及模仿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堂之外,英语学习的延伸就出现了巨大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电脑的普及让城市家长更好地帮助孩子英语学习。在城市的现代生活中,电脑、互联网已经深入每家每户,成为必需的生活工具,这为家长帮助孩子学习提供便捷途径。调查中,有78.5%的城市家长曾使用电脑为孩子下载英语习题和听力练习。这样,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后,在家里亦可以获得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源,更全方位地巩固了已学知识。更为突出的优势,还在于听力的有规律训练。家长利用电脑下载系列的听力材料,一方面,弥补了孩子在课堂听力训练不足量,利于孩子英语听力的短期进步;另一方面,还帮助了孩子形成英语听力训练的良好习惯,为孩子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面对中国现实,多数的农村家庭是很难拥有这样的网络资源。即使少数家庭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但也因家长自身难以熟练操作,孩子又缺乏成熟的心智自控,致使电脑的学习用途被搁置,英语学习的课外延伸也就无从得来。
2.不同于农村,城市居住更接近高校,方便家教的进行。许多城市中小学生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孩子利用放学或者周末,跟着家教进行英语学习,能及时预习和巩固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并对课堂一些语法知识查缺补漏,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这些从高校学生中请来的家教,都是中小学生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容易与孩子形成好朋友,他们结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还可以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孩子的英语成绩渐渐也就会有进步。
3.城市里的老外较多,这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实际交流机会。近年来,外企的纷纷落户,让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许多城市的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和家门都会“偶遇”老外,并进行一些直接交流,还有些学生与他们形成了朋友。这样,面对面的实际交流,让孩子更为鲜活地了解异国文化,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胆量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帮助了他们真切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这些课外延伸的不同,是导致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一差异最直观的就呈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在中考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这30分中,城市学生的优势非常明显。
三、农村师资薄弱,教学不够规范
直面现状: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未能很好地规范,一些英语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教师自身没有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不能熟练运用语言学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教学中使用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一旦在这一时期基础打不好,性格内向,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致使到了初中对口语有惧怕感,突破不了口语关,影响了进一步的学习。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来源:文秘站 )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 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