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研发支出; 会计核算; 资本化

随着企业研发支出的日益加大以及研发支出价值相关性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税务部门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部门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涌现。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单纯采用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核算思路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信息需求者的需要。本文将在探讨现行研发支出会计核算方法及不足的基础上,建议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并借鉴成本会计核算的思路完善研发支出的日常会计核算,以研发项目、产品或者技术为成本归集对象,准确地核算企业研发支出,增加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含量,有效地对研发支出进行控制并提高研发支出的效率。

一、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及现行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不足

(一)多元化的研发支出会计信息需求

目前,研发支出信息的需求者越来越多,这里仅列举四个主要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及其需求。

1.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研发支出,也被人们称之为研发投资。一个研发项目的成功可以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回报。这说明了研发支出和其他投资一样,都具有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功能。因此,研发支出的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的佐证。对于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来说,通过了解企业研发支出的总额、强度(研发支出除以产品销售收入)以及投向,可以判断企业的技术实力以及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从而为其投资决策行为提供依据。

2.企业管理者。目前,企业已成为我国研发投资的主体,企业研发支出的总额不断加大,研发支出的强度也日益增加。研发资金是一项稀缺资源,研发支出的效率和效果问题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因此,管理者通过了解企业各个项目的研发支出以及每个项目的细化研发支出,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合理安排企业整体的研发支出总额和强度,以提高研发支出的效率。

3.税务部门。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因此,税务机关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合理的研发支出范围以及准确的研发支出会计信息。

4.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部门。根据2008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科技发展资助及15%的所得税优惠。但在评审条件中,研发强度是一个关键指标。因此,准确合理地确定研发支出的范围和总额,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审非常重要。

(二)现行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费用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相关科目”;期末记“借:管理费用,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支出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后记“借:无形资产――XX,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这一规定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研究和开发很可能是交叉同时进行的。更多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可能导致企业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有目的性地划分这两个阶段,而不是根据客观的技术条件。

2.将研发支出的核算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核算,但却丧失了很多信息。譬如,对于研发支出分类过于笼统以及研究阶段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对于加强研发支出的控制和提高研发支出的效率是不利的。

3.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和披露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研发支出的范围决定了哪些支出应该计入研发支出或者说研发支出包括哪些核算内容?这一规定的缺失,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为了争取所得税的优惠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企业存在夸大研发支出范围和总额的动机。对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也没有作出规定,导致很多企业不披露或者披露不规范,大大降低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二、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改革研发支出采取费用化和资本化同时并行的思路,对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处理,资本化的金额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并定期进行摊销和减值测试。在研发支出的日常核算中,借鉴成本会计核算的思路,重新确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二级科目和会计核算的范围。同时完善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

(一)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处理

研发支出的实质和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均为了获取未来收益。其不同在于,固定资产是有限次支出完成,而研发支出却表现为无限次支付。但随着研发支出价值相关性获得人们的认同,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由于技术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知识的外溢作用,按照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对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进行定期摊销和减值测试,以反映其陈腐化的情况。

(二)重新划分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二级科目

通过改革当前将研发支出化分为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的做法,按照研发项目构建研发支出会计核算二级科目。具体如下:一级科目是研发支出,按照研发项目增设二级科目,研发支出一般是由一个个研发项目构成的。按照研发项目构建二级科目更能反映研发支出的实际情况。具体如下:“研发支出――XX项目”。这里的研发项目包括了自主、委托和合作研发的项目。以研发项目作为归集研发支出的对象有利于评价各个研发项目的实际支出,从而为加强各个研发项目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确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范围

本文建议按照成本会计核算的办法,将研发支出划分为“料、工、费”等核算范围。这里的“料”包括了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工”包括了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费”包括了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等。具体来说,在以上费用实际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XX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贷: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同时,对于多个研发项目收益的一些共同研发支出,采取一些计量标准进行分配,如可采用目前研发人员的研究工时或者各个研发项目的工时等标准进行分配。

(四)确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期间

本文建议以研发项目的研究周期作为会计核算的期间。对于已经完工(如新产品已试制成功、专利已申请成功)的研发项目,将“研发支出――XX项目”归集的金额转入“无形资产――XX”;对于没有完工的研发项目,按照年度进行汇总。这样,从研发支出这一科目中,既可以看到每年研发支出的发生额,又可了解每年研发成功项目的金额。

(五)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

针对目前研发支出信息披露不规范、缺失的现状,本文建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列示各个研发项目的总括费用、进展等情况。

三、小结

随着研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对于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会日益加大。对于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现行处理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本文提出的采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思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含量却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信息需要者的需要。本文认为,这是未来研发信息会计核算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范文第2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理论方法;实务方法;设置账户

会计核算方法是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并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基础,对初学者来说,正确理解和合理应用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七种方法之间的勾稽关系不明确,各方法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晰。因此,梳理各方法间的关系,为学习者编制会计核算方法钩稽关系图,让核算方法与会计实务工作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一、编制会计核算方法钩稽关系图

会计核算方法是用以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种方法构成。根据理论与实务工作相结合的要求,可以把七种方法一分为二,其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属于理论学习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为方便后文所指,把本方法定义为理论方法,剩余三种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共同构成了实务工作要求的三大主要内容。同上,把此方法定义为实务方法,理论方法为实务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务方法为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和空间,具体关系(见图1)。

二、解析各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

会计是对特定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由于资金运动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使得会计核算对象不够具体和明确,为了达到分门别类的系统的科学核算目的,就必然将经济业务的全部经济内容按照其相同的性质进行总括归类。因此,根据特定主体经济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依据资金运动的循环和周转关系,对会计对象进行第一次归类汇总,划分成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按此分类,仍然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资产而言,它以各种形态存在,如果不做进一步分类核算,直接以资产总额进行反映,将直接影响不同状态资产的信息存量和功能发挥。因此,需要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分类,二次分类形成的项目名称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分类的项目名称,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需要根据会计科目来命名具有一定结构的载体,记录和反映每一类别项目的增加变动,这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载体叫会计账户。因此,为了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种类繁多的经济业务进行层层分类,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户,理应成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实务方法构成会计实际工作的运行主线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特定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连续意味着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会计就要做相应的记录,即填制会计凭证。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填制会计凭证就是连续记录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按照时间推移不断登记收入、支出等业务;系统是对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反映,也就是要分别显示收支情况,其职能实现就是登记账簿实务方法的应用,因此,登记账簿就是分类反映会计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全面是对主体所有的经济活动按照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进行归类汇总列示,向使用者传递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把账簿上分类登记的信息进行重新的分化与组合,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提供信息,即编制会计报表。因此,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根据连续、系统、全面的要求,相应地形成了会计实务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实务方法构成了会计实际工作的运行主线。

(三)复式记账是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的理论依据

经过上述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会计凭证和账簿分别连续、分类地记录着经济业务内容,问题的关键是,对内容记载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记账方法,复试记账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复试记账法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上。因此,复式记账是填制会计凭证的理论依据。同时,复式记账法下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两个或以上账户金额的增减变动,不同笔业务中相同账户的增减变动记录就是登记账簿。因此,复式记账又是登记账簿的基础。

(四)成本计算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数据支持

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货币作为会计的主要计量方式,按照会计准则计量要求进行确定,为保证会计记录的合理性、准确性,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为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提供数据支持。例如经济业务,购入A材料4件,买价1 000元,支付运费80元。计算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填制凭证时材料采购借方登记1 080(总成本),登记材料采购账簿时需要填写单位成本270元,数量4件,总成本1 080元。

(五)财产清查是登记账簿可靠性的安全保障

为遵循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保证账实相符,保护财产安全完整,需要采用财产清查方法,通过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盘点或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根据准则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以实存数为标准调整会计账簿记录,从而保证账簿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符,为账簿信息可靠性提供安全保障。

深入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钩稽关系,划分理论方法与实务方法,剖析理论方法对实务方法的指导决定作用,为初学者描绘了方法间深层次关系的蓝图,为职业者更好地应用会计核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广忠.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点线面”逻辑观[J].会计之友,2015,(13).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范文第4篇

EPC是“设计、采购、施工”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工作,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它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强化工程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EPC总包模式下的各个环节更为复杂,会计核算对整个承包项目的完成速度以及完成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这种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旦操作失误,将会给建设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尽快找到解决会计核算中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现代EPC总包模式下的重要工作。

二、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一)涉及的法律法规复杂,不利于会计核算。由于EPC总包模式包含的三个环节:设计、采购、施工,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不同,尤其是在税收政策方面,每个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习惯都不同,很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因此,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很容易因为触犯某项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增加企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风险,不利于会计核算。

(二)建设企业间接接触各项施工会计数据,容易失真。建设企业将工程项目承包给总承包单位,只需要盯紧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工作量虽然减少很多,但是失去了从中把握会计数据的便利条件,各项会计核算数据在整个施工进度中几经周转,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成为影响EPC总包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EPC总包模式是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被普遍采用的模式,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依然比较单一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出现会计核算过程繁琐复杂,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成本预算形成很大偏差,降低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提高EPC总包模式下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途径

(一)明确相关环节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该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将其中的三个环节分开,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明确会计信息一旦发生问题应该如何惩罚,达到政策监督的目的。其次,聘用优秀、高端人才承担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行业的准入门槛,为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人才基础,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对明确法律法规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应加强与承包单位之间的

沟通。建设企业作为业主,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费用应该有全面的把握,尤其是资金流向方面,掌握全面的资金流向情况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的进度。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沟通质量,承包单位应该定期向建设单位汇报会计核算工作,形成详细的会计报表,确保真实有效。

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

近年来,无论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还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均对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和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下会计信息化特点和原则,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加以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希望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有所助益。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概括的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会计信息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调整发展,会计信息化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促使会计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共享高度化,而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核算内容有所丰富

受信息化影响,会计核算的科目编码级别不断增多,故会计核算内容不仅随之丰富,而且有所深入,同时信息化还将传统的财务报表升级为了多维结构,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棋盘式体系快速完成报表填制,相应的会计指标自然更加全面而深入。

2.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与以往相比,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而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会计信息既可用账簿反映,也可以报表形式出现,而且总账、明细及其子核算模式应运而生。如在总账核算中,便有记账凭证、凭证汇总表、汇总记账、多栏式日记账、日记总账、科目汇总等多种核算模式可供使用[1]。

3.核算范围有所延伸

会计核算主要涉及核算标准和会计指标的选择,但在渗透信息化后,其核算范围有所拓展和延伸,如多种数据库、人力资源信息、实物量尺度等非货币数据表均被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中,而且随机核算和实时核算的综合运用,还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遵循原则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变革会计核算方法已势不可挡,但在具体选择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包括准确性,即不必再纠结于复杂的过程、精确的结果和繁多的核算量,而应注重会计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准确可靠度;规范性,受信息化影响,会计信息实时、智能、开放特征日益显现,此时只有确保核算方法规范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可比性,推动系统软件的开发,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性,即当下环境变幻莫测,只有加以及时应对方可规避风险,故在考虑动态处理会计数据时,应将及时性列入基本原则中[2];此外所选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即使其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以此不断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

2.方法选择

首先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凭证获取和填制;会计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填制是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其准确度、真实性直接关乎后续的核算质量,因此原始凭证收集、填制新方法也属于会计核算新方法的选择范畴。

具体而言,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网逐步形成,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均被纳入企业信息系统中,极大的便捷了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即其收集过程具有集成化特点,同时信息化促使企业办公逐步转向无纸化,因此原始凭证也以电子化的形式被录入至数据库中,且随着四库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ERP系统功能模块,记账凭证实现了自动生成,加之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日趋精细,不仅改善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部门沟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属性计量;所谓的就当下而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式的优劣对比,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操作既是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研究重点。毕竟在信息化未到来之前,只能采用历史成本法用于计量属性。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的信息共享水平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促使对资产进行公允计价变为可能,这样不仅合乎会计配比要求和资产负债的定义,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利于会计信息关联性的提高,故新形势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方法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尽快构建、完善与公允价值法相互适应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审计准则吻合的新会计准则,并积极培育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强化监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此推动计量属性逐步转向公允价值计价法,进而更好的适应信息化发展。

再者是基于移动加权的存货计价核算方法;以往,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是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但继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此法被取消,此外还有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法、全月一次加权法等会计核算方法也均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相比之下,移动加权法更为适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存货计价。

因为全月一次加权法的及时性明显缺失,显然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实时性、动态化要求严重不符;先进先出法会受网络实时监控造成企业库存急剧减少而失去核算意义,加之存货价格核算过程中,需要多次调用数据库并对比日期,故耗时费力,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多见于利润调节,但若业绩不佳,利润预测不高,管理者便会为了提高利润高价售出低成本商品,反之亦然,故也不算存货计价的最佳方法;而移动加权法可基于动态的会计信息及时获取存货数据,并将其快速输入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处理,然后经计算机自动而迅速的检索存货数量和价格进行相应的计算,其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3]。相对来说,该种核算方法不仅较为可靠准确,也具有一定的均衡特点。

最后是基于账龄分析的坏账准备计提核算;坏账准备计提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中销货百分比、余额百分比、账龄分析等是较为常用的核算方法,在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先选择后者,原因如下:虽然销货和余额百分比计提方法简便易行,但其在应收账款拖欠时间与坏账概率关系分析方面考虑不周,毕竟随着拖欠时间的不断延长,回收应收账款的概率便会随之降低,此时坏账风险则会升高。若在计提坏账时采用账龄分析方法,即根据应收账款拖延时间的长短对坏账损失作出合理的估计,其既满足了应收款项的主要管理要求,也能够较为简便的对不能变现的应收账款数额作出科学估计,因此值得推广[4]。虽然以往其对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量具有一定的要求,但信息化条件下,工作量也不是重点,我们只需进一步细化其核算要求即可。

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助代数分配法用于弥补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不足和缺陷用于合理辅助分配生产成本,而且其不受产品数目、类别以及未知因素的干扰,均可简洁、精确的实现分配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云计算已经开始应用,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必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知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对会计核算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遵循及时、准确、规范、开拓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满足会计实务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波.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2(09).

[2]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